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錦集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錦集

下面是關於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歡迎閲讀借鑑,希望你喜歡。國家博物館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錦集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十九世紀俄羅斯的上流社會裏,高層首長卡列寧之妻安娜(蘇菲瑪索飾)豔冠羣芳,在火車上她邂逅了風流倜儻的伯爵渥倫斯基(西恩·賓飾)。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二人產生了真愛,在當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他們的愛情悲劇就此展開。

雖然安娜勇敢地告訴自己的丈夫一切實情,希望能離婚,但看重社會地位的卡列寧(詹姆斯福克斯飾),難以忍受奪妻的恥辱,以安娜最心愛的兒子做威脅,拒絕和安娜離婚並逼她放棄兒子。

此刻,安娜已離家與渥倫斯基同居,懷了他的孩子,卻不幸流產,得了後遺症,又對酒與藥物有了依賴性,經過重重困難波折後,安娜的精神壓力變得非常大。後來,渥倫斯基承受不了社會壓力開始對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而現在所謂真摯自由的愛情也開始要被遺棄,她內心無法獲得滿足和平衡。

最後安娜身着一襲黑色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飛馳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絕望的愛情與生命,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後的結果由安娜獨立承擔,留下了無限悲傷。

總忘不了的是蘇菲瑪索那雙憂傷迷離滿是剪不斷理還亂莫名情思的眼睛。也從此知道,額前留頭簾的女子一定要有一雙大而不空洞的眼睛。所以當安娜倒向鐵軌的那一瞬間,我分明看到她褐色的眼睛裏有一種絕望隨着睫毛的抖動而向四周擴散,就像沾了水的舊信箋,蔓延的不可抑制。

那是一種對愛情的絕望。

羅曼羅蘭説,愛情是一件很無奈的事,你喜歡別人,別人不一定喜歡你;別人喜歡你,你又不喜歡別人;兩個人互相喜歡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無奈的莫過於,紅地毯已經走過,樂曲也已經奏罷,兩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終於牽了手,日後的生活卻並非想象的那樣童話般美妙。

安娜縱是鐵了心,不要名譽,不要富貴,拋夫別子,甘受千夫所指;渥淪斯基即便豁出去,不要前途,不要門當户對,可是當兩個人真的住在了一起過起了貌似夫妻的生活,曾經的山盟海誓的愛卻剎時成了傷人的利器,彼此中傷,彼此誤會,甚至彼此厭惡。

也許他們真的後悔了。發現除了愛情,除了身邊這個女人,身邊這個男人,生活中還有那麼多誘惑,那麼多欲望,得到的東西畢竟是最不值得珍重的東西。亦或着愛真的是有極限的,“人到情多情轉薄”,取一個最大值後就只能規律的陷入低谷?

也許愛情真如流星,開始總會衝破黑暗閃耀於天野,最後又重新墜入黑暗,成為廢墟中的瓦礫。從天上到地下,從星星到石頭,大概是愛情潮起潮落的過程。

愛比戀更冷。這個譯名告訴我們情愛原是一種温度,燃燒到頂點結局也只是灰燼。想起另一部電影---愛的蹦極,愛把我們逼至懸崖,又逼至我們縱身躍下,形成一個令人心上的蝗。

有個詞組叫做fade out ,逐漸淡出。一個日本女作家用它來形容男女之間退色的關係,準確無比,一語中的。所有的顏色都會退色,但紅色最能顯現退卻的程度,因為它是極致的絢爛鮮豔,稍有差池便失去色澤,“每到紅處便成灰,”紅色原是最經不起摔打的顏色。愛情就是紅色,玫瑰的紅,血紅,濃烈的那麼容易頹敗而灰頭土臉。

而彼時的愛情和曾經的熾熱已經讓他們騎虎難下,過去的刻骨銘心成為一種束縛,若是分開,別人會説愛不過是他放浪形骸的藉口,不過是她難耐寂寞的掩飾。他們必須在一起,以次證明這是段愛情而不是眾人口中的通姦,只是,在一起又真的痛苦。

要是安娜沒有自殺,而是沉溺於酒精或鴉片直至焦慮而死,渥淪斯基只會耗盡了愛意,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憐憫埋葬了她,然後繼續鶯鶯燕燕,歌舞昇平,信步周旋於淑女名媛之間,但安娜死去的方式讓他良心上的愧疚彌補了愛情上的缺陷,於是,一個人死去了,另一個人在追悔中了卻殘生,難道愛情一定要以悲劇來昇華?而這又真的是愛嗎?也許僅僅是對失去的東西人人固有的痛徹肺腑的追悼?如果不愛那麼深,結局是不是就不會那麼傷人?

曾經情深幾許,到最後,竟只能“獨個悔多情”。

也只好,“又到斷腸回首處,累偷零”。哭那一地的落紅,哭那曾經水分和陽光充足的愛情。

安娜卡列尼娜的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小説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首次成功地採用了兩條平行線索互相對照、相輔相成的"拱門式"結構,並在心理描寫上細緻入微、精妙絕倫。小説中那大段的人物內心獨白,無疑都是現實主義描寫的典範。

100多年來,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斷地得到人們的肯定與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響無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推向了最高峯,樹起了一面高聳入雲的豐碑。另一方面,人們又把安娜·卡列尼娜當做俄國19世紀現實的教科書。正是通過它,許多人瞭解到了俄國19世紀70年代的社會現實。俄國後來的民主主義革命者對社會的攻擊便是從這裏開始的。俄國革命的領導人列寧曾反覆閲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皺了。他説:“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裏能提出這麼多重大的問題,能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來各國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銀幕、熒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動着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讀者,這正説明安娜形象的藝術生命力是不朽的。

花了兩小時把電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體上來説,電影拍得不錯,就是節奏快了點兒,以兩小時來概括安娜的一生顯得如此倉促,讓人有點不知所措,不能夠精妙的把握住安娜的個性。安娜的一生是精彩紛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長篇小説安娜。卡列尼娜那樣表達到位的話,電影顯得有點空洞蒼白無力了。然而,電影也足以把整個小説人物的特徵反映出來,因為抓住了精華所在。

電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來講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實身份是列夫。托爾斯泰,然而他僅僅是一個講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倫斯基、卡列寧——三個生存在同樣社會上不同性格的人。

安娜給予我的感觸最多,讓我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一個人的看法。“死時還沒懂得愛的真諦,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剛開始的這句話我是一直不能理解,或許是因為這話我本身並不曾體會過,然而,俯觀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過的日子,感受過她的內心想法,到後來完全懂了這句話的含義:這是一種對愛的追求的精神,這是一股為愛犧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這種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結局我始終不肯相信安娜會死去,而且是自殺,因為這種做法對一個明智的人來説本身是愚昧的,但是當時的社會卻逼得她去死,安娜實在是太可憐了。

可憐的安娜是個很真誠勇敢的人,但只能從她追求愛情方面來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説:她不是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我並不想抨擊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愛的方式確實很另類,所以難以避開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覺得在追求愛情這個問題上,一切隨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身邊過日子,心裏卻在想着另外一個人,這樣的日子無論如何也沒辦法讓我接受,當然,安娜也不會接受,所以她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愛情。關鍵是她言了,卻沒有做對,她是以一個非常愚昧的做法開始她新的愛情,當了別人的情婦,紅杏出牆,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報應了。何況安娜本身太執着了,對愛情的追求矇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拋夫棄子,甚至懷疑自己的情人,跟伏倫斯基沒有很好的溝通,便斷絕了自己的出路。

總體上來説,安娜是一個可敬又可憐、勇敢有衝動的女人,她的性格註定了她悲慘的一生命運。

伏倫斯基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語説,愛江山更愛美人,伏倫斯基的一生證實了這句話。一個英俊瀟灑、事業有成的男人,一旦為了一個有夫之婦夜夜不能眠,這種情況確實很容易斷送他的一生。然而,伏倫斯基豁了出去,為了安娜,他確實曾經放下一切。伏倫斯基本來就是很聰明的人,他的想法並不像安娜那樣單純,他想擁有安娜,也想擁有自己的事業和生活,跟安娜僅僅擁有愛情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後再次回到聖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來解決安娜的婚姻問題。

伏倫斯基給了我希望,我一直以為結局會很完滿,只要安娜等着離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簡單一切就柳暗花明,轉機可是存在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話。可是安娜卻斷掉了我的希望,也斷送了伏倫斯基的一生。伏倫斯基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男人,我認為安娜真愛他就不應該懷疑他,真愛他就應該在背後默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佔有他,所謂物極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體現。用伏倫斯基的話來説,安娜確實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個好女人,我卻不會愛上這種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應該快快樂樂的,而安娜卻追求爛漫和曇花一現,甚至為此犧牲性命,實在是太無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面對人生,身邊的人都得到了些什麼,丈夫沒了妻子,孩子沒了母親,情人沒有了活着意義,那豈是她一個人的事,一死了之還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讓我惋惜,伏倫斯基卻一直讓我感動,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樣。

卡列寧這個人一看就知道是很傳統的人,腳踏實地,事業有成,應該是個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瞭解我就越懷疑這個人,可能是日久見人心吧。我在想,也許是他偽裝得太好的緣故,所以身邊的人都説他是一個好人,事實並非如此。一個好人會不讓一個想見孩子想得痛徹心扉的母親見見自己的孩子?一個好人會讓一個自己愛着的女人得不到自己的幸福?答案是,不會。

所以,由此至終,卡列寧把自己包裝起來,滿口經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偽裝面具下展開他劣質的行為,他內心本來就是一個小人。他自大,所以要佔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別人幸福;他無情,所以折磨妻子,他無義,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直搞不懂卡列寧到底有什麼追求,看得出他並不愛享受生活,難道他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嗎?真為這樣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電影我才發覺生活中我們也有他們的影子,為人處事存在他們的痕跡,我只希望不要有人重複他們走過的路,快快樂樂活在當下不是更好嗎?

電影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安娜是一位十分動人美麗的少婦,她優雅靚麗的氣質很會使男人一見傾心。渥倫斯基是一位青年伯爵,英俊倜儻,感情衝動,敢於表達。兩人碰在一起,檫出愛情的火花是必然的事。

安娜早年嫁給長她20餘歲的卡列寧,少女渴望得到應有的愛情,但卡列寧是一架官僚機器,想升官,冷漠無情。安娜同他過了8年苦悶虛偽的生活,還生了個兒子謝廖沙。兩人思想性格的尖鋭對立,正是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

安娜本來是去調解哥嫂感情糾紛的。哥哥斯蒂瓦同家庭女教師偷情,嫂嫂多莉便同哥哥大鬧一場,家庭危機愈演愈烈。不想在火車上邂逅渥倫斯基,他風度翩翩,熱情活潑又年輕,渾身洋溢着青春活力,這就同年老古板、官氣十足的卡列寧構成尖鋭的反差。同渥倫斯基的相遇是安娜性格的轉折點,使她第一次領略到了她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愛情,認識到過去全部生活的虛偽。安娜以感情為第一生命,她極其珍視自己的愛情,不願意像其他貴婦人一樣,偷偷摸摸當情婦,以喪失個性的人格尊嚴來獲得上流社會的默許。當看到渥倫斯基從馬上摔下來時,她立刻淚流如雨,不顧一切地大聲叫喊起來,因而大受上流社會小姐太太們的指責。在回家的途中,她對卡列寧説“我愛他,我是他的情婦……隨你高興怎麼樣把我處置吧。”可卡列寧要求她保持表面的夫妻關係,不要把渥倫斯基帶到家裏來。卡列寧的冷酷是安娜無法接受的,而她同渥倫斯基的公開結合卻又把自己置於同上流社會對立的地位。於是,這個弱女子同上流社會之間,便展開了力量懸殊的殊死鬥爭。

渥倫斯基對愛情的冷淡則成為加速安娜死亡的催化劑,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絕望和孤立無援的窘境。渥倫斯基原本是個不錯的青年,對下層人民也表現出一定的同情,在火車上看到一名鐵路工人被壓死了,立刻拿出200盧布,贈給孤苦無依的寡婦。對安娜的愛情也不乏真誠,當與安娜一見傾心後,他不顧周邊人的議論,瘋狂地追求安娜。從安娜與渥倫斯基熱戀到相愛來看,安娜是盡情享受了渥倫斯基的愛,兩人纏纏綿綿縱情做愛,渥倫斯基竭盡全力把握做愛節奏,使雙方都感受到了愛的魅力。可以設想,如果安娜與卡列寧離婚手續能夠辦下來,渥倫斯基絕不會放棄安娜,一定會與安娜生活在一起的。在19世紀的沙皇俄國,貴族階級把持着國家政權,專制思想和特權思想根深蒂固。一個20多歲的青年難以承受社會和家庭壓力,最後必然選擇拋棄原本喜愛的女人。

作為貴族出身又嫁給社會上層官僚的安娜,自己也有許多不被世人認可之處。尋找愛情固然是人間最崇高的權利,但維持愛情靠一個人是辦不到的。安娜是一個有夫之婦,並且有一個孩子,家庭地位珍貴;渥倫斯基是一個尚未婚配的青年,小安娜4歲,愛情觀尚未定型,思想活躍,且家庭出生同樣高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不要説在19世紀的沙皇俄國,就是在當今中國,安娜的行為也很難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如果安娜和渥倫斯基真的結為夫妻,那麼不論在當時還是在現在的社會,他們都不可能過着像原來那樣的優越生活,更談不上幸福,不能想象他倆會白頭偕老。安娜應該面對現實,沒有必要去毀掉自己,當一切都無可奈何時,應該追尋自己應有的生活,活着才是最美好的。

影片描寫人物細緻,情節生動曲折,展現給觀眾的是一個優雅、動人、情感和敢作敢為的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説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以來,被搬上銀幕演繹已經超過十次了。在此,我想説的是1935年葛麗泰?嘉寶主演的好萊塢版,1948年費雯麗主演的英國版,1968年塔吉婭娜?薩莫伊洛娃主演的蘇聯版和1997年蘇菲?瑪索主演的美國版。

我關注的是服飾。托爾斯泰原着中的安娜是一個深具審美品味的女人,“她的衣服在她身上絕不會惹人注目”。安娜很會打扮,擅長讓自己蓋過服裝,而不是讓服裝的美勝過人本身。書中描寫安娜的衣服看起來總是很樸素,然而這卻是一種非常昂貴的樸素。這種風格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風靡全球,俗稱“低調”。1935年的好萊塢顯然還不具備低調這種貴族氣質。因此,它的古裝片只會一味追求華美——而這種華美,也只是好萊塢自己所以為的華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z9kek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