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通用14篇)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通用14篇)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 篇1

xx年前的今天,澳門在外漂泊,經歷滿身蒼夷後重新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日子,這也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xx年前,不管是澳門同胞還是大陸同胞,都為這一天等待了許久,也期待了許久,當澳門同胞回來的那一刻,相信很多人都會喜極而泣,也會祖國日漸的強大感到欣慰。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通用14篇)

在xx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生活日漸富裕,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我們的生活充滿着希望,祖國母親也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舉國盛會。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不僅緬懷過去,感恩為現在的生活做出貢獻的人們,更加祈禱與祝福今後中國更加美好。

在祈禱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對自己的言行有所規劃,祖國的美好的未來是需要我們每一名國人做出努力與貢獻的,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知識,為祖國的發展蓄力;作為工作者,我們應該在崗位中恪盡職守,讓祖國的日常運行規範正常,同時也要不斷創新進取,爭取更好的國力。

在今後,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為祖國的強大努力,為祖國的團結努力,生活會更加美好,明天也會更加美好!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 篇2

今天,被侵佔了四個多世紀的澳門,終於以和平的方式回到了偉大祖國母親的懷抱。這是中國人民的大喜事,是全世界華人的大喜事,也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大喜事。

四百多年來,中國人民曾經為收復澳門作過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鬥爭。但是,由於清朝政府、北洋軍閥、國民黨政府的軟弱、腐朽、愚昧,由於國家的分裂、政局的動盪,由於中國的落後、封閉、貧弱,這些鬥爭都失敗了。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最終結束了列強對中國的統治。建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的改革開放,使我國國力大增,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為香港和澳門的迴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昔對比,明顯地反映出我國在兩個不同時代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在此揚眉吐氣、舉國歡慶澳門迴歸的日子裏,我們青少年更應當牢記住歷史的教訓刻苦頑強努力拼搏,學好文化專業知識,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各種能力,以更加昂揚向上的姿態,迎接中國歷史的新曙光,跨入充滿挑戰和希望的新世紀。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 篇3

上溯歷史百年,澳門的前身是“濠鏡”,濠鏡之名,來自於《明史》。澳門一直是我國南部的門户之一。在400餘年的東西文化沖刷之下,它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風格--既不同於中國其他的城市,也沒有完全被外來文化所同化。這導致澳門長期處於尷尬的處境。經歷了一個個世紀的風霜,澳門終於重新對中國展開她神祕的面紗--“一國兩制”的構想為澳門搭建了迴歸祖國的橋樑,1999年12月20日,中國終於又開始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一句感慨之詞來得簡單,可澳門自被割讓出中國,至近年迴歸祖國,一路的辛酸,沉重幾何!

自古以來,澳門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可隨着16世紀歐洲新航路的開闢,葡萄牙人來到了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他們以各種藉口,並向當地官員賄賂,一再獲得在當地“暫時居住”的權利。至鴉片戰爭以後,葡萄牙人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野心,宣佈對澳門享有“管理權”,從此中國與葡萄牙關於澳門的糾葛就一波三折,紛紜不斷。堂堂一個東方大國,何以至此呢?中國對待葡萄牙人的態度--不僅是葡萄牙人,包括大多數西方列強,一直是妥協。這種“慷慨”,這種“大度”,出於兩方面原因。其一,清政府的確慷慨大度,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帝國,他們早已以“天朝上國”自居,目空一切;其二,在經歷地方起義,列強入侵的時候,清政府顯示出他浮華掩蓋下的腐朽,對帝國主義唯命是從。想到這裏,不免一陣心痛,思想頑固,政治腐朽,朝綱敗壞,官員腐敗,泱泱大國就這樣淪為他人刀俎下的魚肉。

在為澳門迴歸祖國而欣慰之時,在為紀念澳門迴歸xx週年而高興之時,在為祖國今日實力強大而自豪之時,我們一定不能忘了回顧歷史,面向未來。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1999年12月20日,*同志在澳門迴歸儀式上引用了王維的詩句,少的這“一人”,正是祖國寶島台灣啊!斬荊破棘,前路其漫。踏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必須以史為鑑。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 篇4

xx年前的12月20日,你定會和我一樣,控制不住那份澎湃心潮。在那一天,曾“寄人籬下”幾個世紀的澳門,終於迴歸到祖國的懷抱,分散多年的親人相持兩手淚眼汪汪。那是一個光榮、揚眉吐氣的好日子,一個撼動天地的時刻如同巨石擊起了千層大浪。

不管是站在電視機前,還是立在國旗下,人們都昂首挺胸,專注地凝視着五星紅旗和蓮花圖案的區旗在澳門上空冉冉升起。鏡頭裏閃過一張張熱淚盈眶的臉,人們的思緒,久久地被揪着,時間彷彿也停滯下來了。鏡頭在拍攝,燈光在閃爍。瞬間是短暫的,卻在相機裏化成永恆。

幾百年的風雨,幾百年的滄桑,凝於短短一句問候:澳門啊別來無恙?從此,澳門,終於可以重新展開新的一頁。同樣也標誌着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再也沒有殖民統治。多少年來的傷口,終於可以癒合,在中國的歷,卻留下一道傷疤。

對於過去,我們無法忘記,因為看着傷痕,我們的心還會隱隱作痛。但是我們不能不釋懷、不自豪,因為我們是憑藉着國家的日益強大,以和平的手段讓國土失而復得。現在的中國,在國際上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名望;愛好和平、以和為貴的中華民族已經贏得了世界的尊重。想起我們那些為新中國成立而浴血奮戰的前輩們,戴着鐐銬跳起最美的舞蹈。而今,我們雖傷痕累累,也要攜着傷疤綻放燦爛的笑容。

如今,我在每天的晨曦中立於學校的操場,向着徐徐上升的國旗,唱起激昂的國歌。我不知道其他同學是否也和我一樣,會滿腦不停地播映着一幅又一幅令所有中國人激動的場景:體育健兒項掛金牌站在高高的領獎台上,在奏響的國歌中對着全場、全世界唱出中國人的驕傲……我會激動不已,真的激動不已。這是我們華夏兒女共同托起的黎明,而澳門迴歸的鐘聲,將永遠迴盪在每個人的心頭,激勵我們前進。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 篇5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存我內心的靈魂......”清純的聲音,真執的情感讓聽者無不為之動容。

這首旋侓優美的《七子之歌》在“澳門迴歸”事件中給我印象最深。它是1999年,澳門迴歸時,由23歲的容韻琳首次演唱的。澳門,1553年被葡萄牙人奪走,於1999年12月20迴歸祖國。

澳門迴歸已經過了20xx年,如今容韻琳已經成長為大學生。澳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以前,澳門只有賭場業,但隨着澳門的發展,現在還有了會展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還在珠海橫琴島蓋了新的澳門大學校區,這個新校區能容納一萬多大學生,使得澳門的教育事業大大跨進了一步。澳門的旅遊收入也大幅提高。

迴歸以來澳門的發展還使每個澳門人受益。澳門人兩次獲得政府發放的生活津貼每人總額接近兩萬元澳幣。所以澳門人深切領受到迴歸給他們帶來的好處,他們深有體會的説“澳門會更好!”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 篇6

澳門迴歸不易,澳門迴歸22年能實現持續繁榮穩定更不易。迴歸22年,“一國兩制”之所以能在澳門取得重大成功,歸根結底是因為與祖國統一是多少年來澳門之人心所向。雖然被殖民者竊據數百年,澳門卻始終與祖國血脈相連。這不僅體現在“澳門”一名即來源於媽祖,更有《七子之歌》的深情吟唱,“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人心思歸,是澳門得以迴歸祖國的動力,同時也是22年來“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基礎。

由於特殊地緣位置和歷史背景,在迴歸之前,澳門已屬發達經濟體,但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曾陷入困局。而回歸之後,澳門更是藉助“一國之利,兩制之便”的制度優勢,22年來與祖國內地持續融合發展,非但走出困局,還使自身繁榮更上層樓。

數據顯示,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從519億元增至4447億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人均GDP也由12萬元躍升至67萬元,位列世界前茅;其人類發展指數為0.909,更是屬於極高範疇。可以説,無論經濟還是民生,澳門均在迴歸之後取得了巨大成就,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的美好生活,已成澳門民生現實。

迴歸22年,澳門的繁榮離不開中央政府的支持。這種支持既表現在政治上,也表現在經濟上。22年來,中央政府全力支持澳門居民在基本法框架下充分行使政治權利,使澳門同胞充分掌握了自己的命運。經濟上的支持更數不勝數,“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中,也都有專章闡述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的重大舉措。

而澳門自身也充分認識到,與祖國融合發展,是實現其持續繁榮穩定的保障。無論是“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發展定位,還是對“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積極參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各界人士都將之視為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澳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深度融入到祖國的大發展之中,其發展也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澳人自治自強伴着祖國大力支持,政治穩定與經濟繁榮相互促進,才有今天濠江流彩、蓮花綻放的澳門盛景。第一個22年之後,澳門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但無論走多遠,澳門都是中國的兒子,中國離不開澳門,澳門的未來也離不開中國。澳門持續繁榮的背後,是一個穩定發展、持續繁榮的祖國。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 篇7

今天,我們一家去青少宮參觀《科學發展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大型科普展覽,上了一堂生動的環保課。

走進展覽大廳,只見大廳裏掛滿了大量生動形象的圖片樣品和實物,大廳裏面人頭湧湧,無論是大人還是小朋友,大家都對展出的內容興致盎然。這次展覽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題,展出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第二部分是“地球,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第三部分是“非理性的發展,威脅着人類的生存”,第四部分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人類的希望所在”。

看完這次展覽,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水資源的危機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地球上的水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地球的儲水量雖然有1410%億立方米之多,但其中海水佔了97%,陸地水僅佔3%。人類所能利用的是着3%裏面的0。1%!遠遠無法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而我們卻不知道珍惜,每年,全國的江湖至少要接受人們排放的污水達300億噸,其中85%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流入江湖,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有些村莊因為水資源的污染,只好搬遷到其它地方,離開他們世代生存的家園。聽大人們説我們佛山的汾江河以前也是一條很美麗的河流,河水清澈見底,水中游魚細石歷歷可見,有些老百姓還挑河水做飯吃,而如今這條美麗的河流,已經失去了它昔日的風采,變成了一條臭氣熏天的河流,讓人望而生畏,不敢接近。我們的生存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如果我們再不珍愛自己的環境,我們就只能吃下自己種下的苦果,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使地球恢復以前的美麗吧!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 篇8

在1999年12月20日零時,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文化中心舉行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澳門迴歸祖國。這是繼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之後,中華民族在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中的又一盛事。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她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蠔(即牡蠣),蠔殼內壁光亮如鏡,澳門因此被稱為蠔鏡(蠔的繁體字為"蠔")。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説:“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裏、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澳門的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中國女神 天后,又名娘媽。根據傳説,一艘漁船在一個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裏航行,突然颳起狂風雷暴,漁民們處於危急關頭。這時,一位少女站了起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停止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娘媽。

十六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時,詢問居民當地的名稱,居民誤以為指廟宇,答稱"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在後來的四百多年時間裏,東西文化一直在此地相互交融,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使澳門成為一個獨特的城市。

澳門自1999年12月20日迴歸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依據澳門基本法實行高度自治。在"一國兩制"政策的指引下,澳門的社會和經濟方面的特色會予以保留並得以延續。

澳門的面積很小,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也是亞洲人均收入比較高的地區。

澳門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幾百年來,一直是中西文化融和共存的地方。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 篇9

20__年,這是中國共青團建團100週年的一年,這也是體現着數代青年為建設美好的祖國而堅持努力了100年,每個人都曾有過夢想,也都期望着會有成真的一天,但是,並不是每個人的夢想都會實現,因為在這個追逐的過程中,可能會經過無數次的坎坷與挫敗,從而導致以前的夢想變得破碎不堪,或者精疲力盡後選擇了放棄,那麼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裏,你是否還記得最初的夢想,是否還在堅持着曾經的執着,是否還能找到自己最初的樣子。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羣眾組織,是中國共產黨與青年人之間的橋樑和紐帶,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力量。作為共青團員、共產黨員,自我感覺到有點自豪。入團以來,我堅持不懈地學習,在思想、學習、工作和組織生活上都以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為了迎接建團100週年,我將勤儉節約,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經常與同事交流,討論黨中央和團中央的重大決議,在交流中宣傳我們黨的思想和決定,跟羣眾保持必要的聯繫。

作為聯盟成員,我時刻關注當今世界時事政治的變化。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親民路線,不僅讓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更讓我對中國共產黨的無限嚮往更加強烈。在當今的中國夢中,中國共產黨永不屈服,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從容體現大國風範!中國共產黨對突如其來的挑戰做出了最靈敏的反應,制定了務實的政策。中國不再是一頭睡獅,傲立於世界萬國之林!事實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 篇10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正如雷鋒所言:“我是祖國的,祖國是我的。”因此,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直接聯繫起來,把自已的人格與祖國的國格直接聯繫起來,這正是愛國主義真諦之所在。每當奧運會頒獎儀式上五星紅旗高高升起,中國的國歌通過現場直播響徹整個世界的時候,不但獲得世界冠軍的中國運動員在為自己的祖國母親而感到驕傲和自豪,而且,與此同時,祖國母親也在為自已有這樣優秀兒女而感到驕傲和自豪!——生為祖國母親爭氣,死為祖國母親爭光,這才是一個愛國主義者的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之所在。

打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冊,每一頁無不閃爍着愛國主義的燦爛光輝。中華民族的愛國志士,不畏強權壓迫,不畏虎豹柴狼,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昌盛,為了民族的自由,為了人民的幸福,譜寫了一曲曲響徹雲霄的愛國主義壯歌,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強大的精神支柱,是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

在歷史長河中,英雄事蹟,層出不窮;愛國人物,羣星燦爛。戰國時期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飛、文天祥,明代的愛國將領戚繼光,焚燒鴉片的抗英將領林則徐,他們忠於祖國、熱愛人民,不畏貶謫,不怕犧牲,忠烈千秋,永垂千史,這正是愛國主義力量的集中表現。

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們祖國開始了新的歷程。讓我們每個有志氣的同學,把對祖國誠摯的熱愛,傾注於緊張的學習中去吧!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 篇11

通過這次團課的學習,我明白了團的意義,體會到了作為一名團員應有的光榮。記得在我上國中時,老師就動員大家入團。當時的我們對團並沒有什麼概念,所以很迷茫。上了這次團課才我對共青團的歷史有了全面的瞭解,知道了當時共青團在黨的革命歷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懷着對前輩們的崇敬之情我感到了自己肩上的歷史責任。

是啊,100年來,共青團走過了光輝的歷程,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20年共青團的誕生,從1922年共青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到1949年共青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我們的團一直都肩負起了歷史使命,堅決的完成了黨交給我們的一切任務並積極的發揮自己作用建設祖國。到現在中國共青團以經召開了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我們共青團員應該肩負自己的時代使命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

其次,團課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名共青團員的義務和責任。我們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青年的羣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所以我們始終要保持自己思想的先進性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重要思想,學習科學發展觀,學習團的基本知識,學習科學、文化、法律和業務知識,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認識到團結協作的巨大力量。像我們現在的在校大學生團員應該努力團結大家,創造良好的大學文化氛圍。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 篇12

首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羣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綱領,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現階段的基本任務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青年,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接班人,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羣眾基礎,努力為黨輸送新鮮血液,為國家培養青年建設人才,團結帶領廣大青年,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積極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我們明確提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現在,大家都在談論中國夢,都在思考中國夢與自己的關係、自己為實現中國夢應盡的責任。現在,我們比歷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行百里者半九十。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近,我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為之奮鬥。

第一,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

第二,一定要練就過硬本領。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實踐是提高本領的途徑。正處於學習的黃金時期,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要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增強知識更新的緊迫感,如飢似渴學習,既紮實打牢基礎知識又及時更新知識,既刻苦鑽研理論又積極掌握技能,不斷提高與時代發展和事業要求相適應的素質和能力。要堅持學以致用。

第三,一定要勇於創新創造。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創造性的羣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廣大青年要有敢為人先的鋭氣,勇於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敢於上下求索、開拓進取,樹立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壯志。

第四,一定要矢志艱苦奮鬥。夢在前方,路在腳下。自勝者強,自強者勝。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需要我們鍥而不捨、馳而不息的奮鬥。

第五,一定要錘鍊高尚品格。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上。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自覺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要牢記“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道理,始終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康的生活情趣。

同時,作為共青團員,我們要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為價值觀是人類在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產生與發揮作用的。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由於其自然條件和發展歷程不同,產生和形成的核心價值觀也各有特點。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鬥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這就需要我們:一是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知識是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要勤於學習、敏於求知,注重把所學知識內化於心,形成自己的見解,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二是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三是要明辨,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於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四是要篤實,紮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成功的背後,永遠是艱辛努力。青年要把艱苦環境作為磨鍊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幹,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成功就一定在前方。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 篇13

澳門迴歸祖國近二十二年,經濟騰飛,城區高速發展,特別是特區的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居民收入中位數等皆有明顯的進步。迴歸多年以來,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和醫療衞生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很多民生問題亦相繼浮現。行政長官崔世安去年十一月發表其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到“加碼”派錢,重申政府持續聚焦民生改善,加大力度完善社保體系、住屋、教育、醫療、人才培養五大長效機制,尤其增強愛國愛澳教育,深化青年工作,強化法治建設,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推進維護國家安全相關配套立法。並多番強調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對於未來如何更好地融入灣區?我提出四點希望。

一是希望參考“中國心·粵澳情”活動模式,推出灣區情繫列活動,有計劃、有組織地讓澳門當代青年學生進一步走進灣區,瞭解政策,做好各方準備。“中國心·粵澳情”是筆者早年首創的活動,如今已交由相關青年組織策劃,多年來成功地吸引不少青年學子前往廣東各地參訪,啟益良多。在未來的大灣區城市羣中,料必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和互補空間,希望廣大青年多參加不同活動,主動走進灣區各市,力促粵港澳青年交流、學習及互動,用好政策和優勢。

二是希望特區政府切實地於灣區各市,尤其澳門人較集中居住的城市設立諮詢機構,方便居民尤其青年瞭解相關政策,做好準備,更積極地參與祖國建設,融入國家大發展的快車道。

三是希望青年人時刻提升個人素養與競爭力,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並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把個人發展與國家命運連繫起來,肩負使命。正如有學者曾言,大灣區建設是泛珠合作以至粵港澳合作的延續和深化版。前期合作屬於優勢互補,各顯所長、各取所需、各有所得,而大灣區建設則是一個新區域共同體的創建。

四是希望澳門青年進一步增強愛國愛澳意識,提升家國情懷。在此前提上,青年人應增強國家安全意識,畢竟國家安全並非空泛的概念,諸如政治、國土、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網絡、生態等具體內容涵蓋其中,青年人必須弄通弄懂。安邦定國,人人有責,青年更是責無旁貸,必須時刻培養和發揚好愛國愛澳的精神,與社會各界一道推進這方面的工作。

總的而言,筆者作為僑界的一份子,未來將繼續努力以“僑”搭橋,善用僑智與僑力,推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發展,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引領僑界融入大灣區發展大局之中。同時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民族夢”,説好中國故事、澳門故事、灣區故事,作出新的貢獻。

紀念澳門迴歸23週年心得體會 篇14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紅星農場團委組織全場青年團員觀看了《入團第一課》教育片,讓我們再一次重温了團的歷史、入團誓詞,更加明確了我們當代青年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堅定了我們為農場建設發展貢獻青春、激情、智慧的決心。

《入團第一課》教育片以國中生書寫入團志願書,渴望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為開篇,穿插講述我們團發展壯大的歷史、青年志願活動、青年之家服務平台等內容,讓作為一名團幹部的我熱血沸騰。

當聽到《共青團之歌》時,我彷彿又回到了我入團宣誓的那一刻,入團誓詞在我的耳邊迴響,那種自豪、驕傲至今都讓我無法忘記。

從大學起擔任學院團委幹部到今天已經很久了,雖然一直有做團的工作,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社會閲歷的增加,對團的意識鬆懈。但今天觀看了《入團第一課》教育片,又給我注入了新的動力。認識到必要的團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猶如一針強心劑,長久時間的忽略學習,人的整體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大局意識都會退化,直接影響團的工作。

我們正處在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時代,一方面要堅持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另一方面要更要注重實踐,注重能力的提升與鍛鍊。必須要有榜樣的力量,帶動身邊的青年團員,在吸收新知識,運用新知識的同時,學會學以致用。勇於大膽創新,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平時注重學習、交流,敢與接受批評,面對困難,提高自身綜合應變能力。

教育片中這樣一段話我記憶深刻:“一部團史,就是緊跟着黨,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歷史。”

作為一名基層團幹部,我要時刻將“組織青年、服務青年、引導青年”牢記於心,凡事都以團員、青年對我工作滿意度來衡量自己作為團幹部是否稱職的標準,不斷地檢測自己。要更主動地關心弱勢青年羣體,在加強服務解決困難的同時,主動為他們提供發展機會,要提高他們自身的素質。與此同時,更要發揮團員的主觀能動性,經常組織和開展豐富多彩的團內活動,使更多團員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此基礎上,要不斷關注最新信息,關注社會焦點,經常與團員青年交流思想,交流學習。

在今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我要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盡心盡責地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要以更高的標準和更遠的目標來要求自己,增強自己作為團員青年帶頭人的意識,從工作中、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做周圍青年的表率和榜樣。牢固樹立“以青年為本”的理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yz36n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