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家長學校心得體會3篇

家長學校心得體會3篇

本文目錄家長學校心得體會家長學校心得體會家長學校心得體會

隨着教育的普及推廣與教育觀念的更新提升,家庭教育越來越得到了家長、社會與學校重視。教育不能單單靠學校,家庭教育在學生的人生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一形勢下,我縣於 20xx年xx月xx日在縣實驗二小舉辦了家庭教育培訓講座,特聘我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關xx教授進行了《教師如何指導家庭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培訓。參會人員為全縣中國小德育校長、德育主任及優秀班主任,本人有幸參會。經過一天的培訓,感慨頗多,受益匪淺。

家長學校心得體會3篇

上午關xx教授重點就《教師如何指導家庭教育》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講解,有理論,有實例,深入淺出,幽默風趣。他首先將家庭教育中易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類,總共分為粗暴型、精神虐待型、期末算總賬型、抽風型、超負荷型、保姆型、干擾型、金錢刺激型、放任型、分數第一型、溺愛型、遷就型、攀比型、暴躁型、嘮叨型、冷漠型、純理智型、專制型、期望過高型、過度教育型等等20多種類型,對每一種類型進行分析,並指出改進方向。這對我們指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幫助。之後關教授分別“從家長的行業是教育子女”和“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兩個方面來説明家庭教育專業性與重要性。家庭教育的差別很大,教育孩子不能重來,家庭教育不能摸着石頭過河。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關乎孩子的命運,甚至關係的國民的命運。提出問題後關教授提出了相應的指導方法。

在聽到關教授講國外高中生開新婚指導課後我們都有些吃驚,當聽到有的國家在結婚前要求聽家庭教育講座,進行理論學習並要通過考試才能結婚的消息後深感震驚:家庭教育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分析完國際家庭教育指導情況後關教授提出了“大教育觀”的概念。大教育觀分為橫向和縱向兩方面,具體指時間上的終身教育和空間上的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機結合,大教育觀的效果是1+1+1>3。這個概念非常新穎,也能很實際的教育完整的概括起來了。關教授認為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以及做好家庭教育要從以下幾個反面入手:一、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會,二、建立家庭教育委員會,三、成立家庭教育講師團,四、給家長開讀書活動,彙報會,分享家長自己的教育案例等等。所提出的方法和給出的建議都很實際也很有有意義!下午關教授就有關創新教育的話題做了簡單的介紹,也很有教育價值和現實意義。

通過一整天的培訓我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作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成立家長學校,目的是要家庭與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裏包含着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説,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佔據相當的地位。在看的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同時,我們也要看的家庭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讓我們攜手並進,共同開創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家長學校心得體會家長學校心得體會2篇 | 返回目錄

聽了邵玲老師的課,受益匪淺,幫助許多家長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作為家長,我沒都還成績在孩子在國小時的表現如何如何好。成績如何好的心態裏,見了孩子的中學老師還是説孩子在國小裏的表現。

從國小升入中學,隨着科目增多,知識膨脹,孩子不能適應,還依賴在國小授課的氛圍裏,等着老師反覆講解,反覆練習。孩子不能適應學習的新環境,成績下滑,而父母還沉浸在國小的優異成績裏,沒有給予及時的幫助,而是無端的責罵,諷刺,挖苦,致使孩子無處傾訴,和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少,加上新的學習環境和生理上的一些變化,加上父母的不理解,促使孩子遠遠地躲開父母,寧願上網去聊,去尋找新的傾訴對象,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這時就出現家長們常説的“叛逆行為”。請問我們這些成人,作為孩子最親的人,我們又是怎樣做的呢?

看到孩子們照鏡子多梳幾下頭髮,就説孩子臭美,有那個時間去背幾個單詞看到孩子們追星,你就説他們能幫你考上重點中學嗎?看到孩子成績不好就説人家張三,李四咋就能做好,同樣的人你是“豬腦子”嗎?每每遇到這樣的問題,家長不是在想“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是在諷刺,挖苦,不是在想我的孩子長大了,知道美了,知道明星們炫麗的表現。

在孩子們成績大不如從前時,她本身已經很難受突然覺得沒人管了,老師也不像從前那樣時刻跟着你,像是一直牽着的手突然被甩開,不知把手彷彿在哪裏。這時做為家長應該多鼓勵,多關懷。讓孩子不要恐懼。正確面對自己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做為家長要多理解孩子,不要讓孩子緊張,無助,沒有傾訴對象,叫他如何激勵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幫助他走出低谷,完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打開孩子閉鎖的心門。接受我們和孩子做朋友,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做好以上這些,我們在幫孩子總結出好的學習方法,鼓勵孩子多思考,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不要幫他去思考,要讓他大膽的去面對失敗,細心總結失敗,卻不能允許他放棄,告訴他放棄就意味着永遠失敗。端正他的學習態度。多與老師,同學溝通,多一些讚美和鼓勵,多一些感情和精神上的關懷。多給孩子一些積極向上的暗示。

和孩子做朋友吧!做真正的朋友,幫助孩子點燃心中那盞希望的燈!

家長學校心得體會(2):

北京孫瑞雪培訓課程《自由中的規則》,學習了2天,感受很多,收穫很大,這段時間和孩子間時斷時續的情感連接又聯繫上了,突然明白了最近這段時間情緒不穩定的原因,發現了自己實施了多次的“冷暴力”,於此同時,更深刻的領悟了孫瑞雪提出的七大規則。媽媽們最關心的是實戰、方法,我認同孫瑞雪的觀點:方法是最底層的東西,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記住一些處理方法,還是有必要的。方法可以多種,不同孩子不同方法,和孩子建立了親密無間的情感連接,出現問題的時候方法會自然而生。但是從我泡李網的感受來説,許多媽媽是很智慧的,而這些智慧的方法,源於媽媽內心那份強大的愛,還有平和。 孫瑞雪老師先是講解了自由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和意義,她強調,自由、規則還有愛,它們對孩子來説,重要地位由強到弱的順序是:自由、愛、規則。她提出了兩套規則:

“愛和自由”家庭規則: 1、不傷害自己 2、不傷害他人 3、不傷害環境

“愛和自由”幼兒園兒童行為規則:

1.野、粗俗的行為不可以。

2.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歸自己所有,並有權利自由支配。

3.哪裏拿的東西請歸位到哪裏。

4.先拿到的誰先使用,後來者請稍等待。

5.可以打擾別人。

6.錯事要道歉。並且學會要求他人道歉。

7.會拒絕別人,學會説“不”。

講課過程中,針對這七大規則,先是由幾個孫園機構的老師上來情景演示幼兒園經常出現的一些場景,有人扮演孩子,有人扮演老師,我們從類似小品的情景演示中,學習老師如何處理問題,孫瑞雪老師在一旁進行詳細的講解。我印象最深的是,處理過程中,老師們和孫瑞雪老師將問題一層一層剖析開,即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老師的關心和愛,同時還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作為我們這些旁觀的家長,更是將問題一步步明瞭,原來,孩子行為背後是這樣的含義,只要這麼做這麼説,既不讓還是受到傷害,還讓孩子感覺到他得到了認可和接納。在處理問題時,孫老師還特意強調其中的一些細節,例如拉着小朋友的手,蹲下攬着孩子的肩,眼睛和孩子平視,語氣的温柔和堅定(絕沒有責備),有點固定套路的提問和開導(孫老師説這些話是他們多年總結出來的)。這些行為,有的是讓孩子放鬆,有的是為了給孩子勇氣,每個細節都有它隱藏的含義……我不得不歎服老師們的仔細和用心。廢話少説,先是解讀七大規則吧。

1.粗野、粗俗的行為不可以。

説明:粗野、粗俗的行為,分成2類,一類是行為上的,比如打、咬、踢、掐等等;一類是語言上的,語言暗示、控制、威脅、恐嚇、侮辱等,讓別人做不願做的事情。

這裏我提了一個問題,就是語言敏感期和語言暴力的區分。語言暴力有個明顯特徵是帶有目的性,就是施暴者會獲利。

應對這類問題的步驟:1)詢問被威脅人的感受和情緒:例如,“你現在是什麼感覺?”“他這麼對你你舒服嗎?”之類;2)告訴威脅人(語言或者行為的實施者)那是在威脅,會讓對方害怕、擔心(恐懼等等),請看着對方的眼睛,真誠的給她道歉;3)告訴他們,媽媽(老師)愛你們,同時欣賞道歉者的勇氣。

孫瑞雪幼兒園針對這類情況,以“主題課”形式讓大家學習,就是給孩子們演情景劇,以小品方式展示給孩子們,然後詢問孩子們:“你們發現了什麼?”“你們有什麼樣的感受”。在孩子們討論之後,再次給孩子們演示正確的做法。

現場演示實例1:a想要吃b的糖,b不同意。a威脅b:“如果你不給我吃,我就不和你玩了,也不讓幼兒園其他小朋友和你玩!”b不願意,但是很無奈的把糖給了a。老師看到這一切會過去,蹲下來和b面對面,一隻手輕輕拉着b,詢問她:“你告訴老師,發生了什麼?”b説a要糖吃,老師又問他們:“糖是誰的?”b答是他的,a答是b的,老師問b:“你願意和他分享你的糖嗎?”b搖頭:“如果我不給他,他就讓幼兒園小朋友不和我玩兒。”老師轉過頭輕拉着a問:“是這樣的嗎?”a點頭。老師又問b:“他這樣説讓你感到害怕了是嗎?”b點頭。老師對a説:“你這樣威脅他,他會害怕,會給他造成傷害,請你看着她的眼睛,真誠的給她道歉。”a如果不同意,鬧情緒,那麼老師就陪同,一直到a的情緒穩定,道歉之後,老師會對a説:“你能道歉,老師很欣賞你的勇氣,老師愛你。”

現場演示2(如何應對小朋友的威脅):a要b的糖,b不同意,a威脅b:“如果你不給我吃,我就不和你玩了,也不讓幼兒園其他小朋友和你玩!”b答:“我可以和老師玩。”a:"我讓老師也不和你玩。"b答:“我可以和自己玩。”也可以教孩子這樣回答:“你是在威脅我,老師是不會受你控制的。”

另外,3歲以下孩子打人等行為,不用語言多説,直接將孩子抱走就可以。因為孩子的感受力很強,他們用身心感受環境,只要他有粗野行為就將他抱走,多次之後他就知道此行為不被接受。

孫老師又強調,不要問孩子誰先動的手,這樣問不但沒有意義,還會給孩子一種感覺,誰先動手誰錯,後動手的人沒錯。分享了他們幼兒園的一件事,兩個孩子起爭執,老師問怎麼回事,兩個孩子還沒説話,一旁的一個大孩子一個勁兒插話:“我知道怎麼回事,誰誰誰*****,……”老師打斷了他:“這是他們兩個人的事情,請你離開。”老師將兩個孩子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問發生了什麼,兩個孩子都説是對方打了他。老師沒有詢問誰先動的手,而是説:“打人是粗野的行為,你們需要給對方道歉。”並讓兩個孩子自己協商誰先道歉(自主權一定交給孩子,而不是老師。)

2.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歸自己所有,並有權利自由支配。

這裏強調的一點就是:除自己的東西外,任何東西都是別人的,未經允許都不能拿。撿到的東西也不是你的,只要不是你的東西,就是別人的。這裏特意強調撿的東西不是自己的,是讓孩子養成不貪便宜的習慣。有個家長問撿垃圾可以嗎?(全場爆笑但是卻又是我們常遇到的問題。)孫老師的回答是:“嚴格意義上講是可以的,但是我個人不支持。”我想起孩子曾經撿過一個手鍊,在找不着主人的情況下我們允許她留下了,現在想想,如果我們再次撿到東西,如果價值偏高,如何給孩子講什麼可以留下什麼不可以,如果給孩子解釋東西的“價值”“貴重”?不過寫到這裏,我突然有些迷惑了:那就是如果撿垃圾也是不可以的,那麼如何給孩子解釋日常生活中那些從垃圾中回收東西的行為,例如撿水瓶、廢舊東西利用等;但是如果可以,那麼又給孩子如何解釋有些東西撿了可以據為己有,有些就不可以?這樣,到底可以撿與否的標準豈不是家長來定,孩子自己是混亂的??也許乾脆一刀切什麼也不讓撿最為簡單有效,但是孩子對一些管管棒棒之類的東西還真是情有獨鍾……還是先寫筆記吧……我問孫老師,如果在找不着物品主人的情況下孩子先玩,等主人回來之後還給主人可以嗎?孫老師很堅決的回答不可以。

這個規則下,就是孩子間對物品的爭奪,物品又分為私人物品和公共的東西;另外一個經常會碰到的問題就是孩子把東西送人之後又反悔,這個反悔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家長干涉認為東西太貴重要求要回,一種是孩子自己的反悔。幼兒園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

1)小朋友未徵得別人同意拿走了對方的東西;

2)小朋友拿走了環境中不明主人的東西;

3)小朋友向另一個小朋友借了玩具,轉送了他人;

4)當小朋友把物品送人之後,後悔了。

場景1:一塊手錶放在椅子上,周圍沒有人,a走過看到了很喜歡,就拿了起來。另一邊b正在找手錶,看到a手裏的東西發現是自己的,要求a歸還,a不同意,兩人發生爭執。老師過來處理。老師蹲下平視兩個孩子:“誰能告訴老師,發生了什麼?”b説他的手錶不見了,發現在a手裏,想要回來但是a不給。老師問a:“這塊手錶是你的嗎?”a答:“我在椅子上撿的。”老師仍然問:“這塊手錶是你的嗎?”a仍然回答“我撿的。”老師問:“是你從帶來幼兒園的嗎?”a搖頭,老師又説:“只要不是你的東西,就是別人的,請把這塊手錶還給b。”a交出手錶,老師又對他説:“你很喜歡這塊手錶是嗎?”a點點頭,老師繼續説:“如果你喜歡這塊手錶,可以徵求b的意見,看他是否願意和你分享。”後續的拒絕與否是另外一條規則的事情了,稍後再提。

場景2:只有2個鞦韆,兩個孩子在一起玩,又過來好幾個孩子要求玩,有個老師過去問發生了什麼事情,最後老師決定輪流玩,每人5分鐘。老師在一旁計時,孫老師示意另外一個老師過去找計時的老師談話,這邊孩子開始焦慮:“老師,到5分鐘了嗎?”“老師,到時間了嗎?”……孫老師解釋,老師的介入是錯誤的,只要沒有粗野行為,老師就不應該干涉,老師的干涉將評判權拿到了自己手裏,使得孩子們在這個關係中喪失了自主權很容易焦慮。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們自行解決。

重新演示:a坐在鞦韆上玩,過來好幾個孩子要求玩,他們和a商量:“讓我玩一會兒吧,你都玩了很久了……”a:“我還沒玩夠呢,請等待。”“你已經玩了很久了,什麼時候能玩夠啊?”“不知道……”反正a是油鹽不進,最終那幾個孩子就玩別的去了。

還演示瞭如果兩個孩子爭執一件無主的物品怎麼辦?那麼老師需要確定東西是誰的,如果不是兩個小朋友的,老師就要求小朋友交出物品,他們誰都不可以玩。如果一件公共的物品大家同時拿到誰也不讓,例如選擇看書的時候兩個人都拿一本書,都説自己拿到的,那麼老師也是先收回書,讓他們自己協商,商量好了之後再去找老師拿書。孫老師強調,先將物品收回很重要,一般是這麼對孩子説:“這件東西是你的嗎?”“不是”“請伸出手,請把東西先交給老師。”一定是先收回物品再繼續。

另外我提問,在公共場所,如果遇到不遵守規則的小朋友怎麼辦?孫老師給的建議是,蹲下,和對方小朋友平視,詢問對方是不是也喜歡***,是不是也想玩?告訴他,已經有小朋友先到了,請先等待。孫老師説只要你用温柔平和的語氣表情和對方説話,一般孩子都會遵循規則的,如果對方孩子不講理甚至動手,那麼第一原則一定是要保護好自己的孩子(當時她説的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如果在你的眼皮下讓你的孩子受到了暴力,那麼就等於是你在實施暴力。)。

還有一種很常見的情況,那就是自己孩子的玩具被搶怎麼辦?領着自家孩子和對方溝通,再和對方説了3遍“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請還給我”之後如果對方還不歸還,那麼就從孩子手裏拿回來(我覺得這個我做不到,我會找對方家長溝通。)孫老師強調一點就是,語氣一定不要帶有責備,也不要嚴厲,就像和自己孩子説話一樣温柔。孫老師分享了一個家長的趣事,她家孩子玩具被搶了,對方孩子跑了,她給孩子説了一聲:“你等着,媽媽去追。”

物品送出又反悔的情況,解決問題思路:

詢問反悔孩子:為什麼你反悔了?

送給別人的東西就已經是別人的了,你要為你做的事情負責任;

如果你不能為你的玩具做主,你就不能送人;

誰能為這個玩具做主?你應該徵求他(能做主的人)的同意,才能送給別人。(這個是針對借來的東西送給別人的情況。)

場景1:a送了車給b ,但是a 的媽媽知道後認為太貴重的東西不同意送,要求a向b要回。a去和b要,b不同意給“東西送給我就是我的了,現在不是你的了。”為此兩個孩子爭執起來。老師過來:“誰告訴老師,發生了什麼?”b説了,老師問a:“是這樣的嗎?”a點點頭。老師問a:“你為什麼反悔了?”a説媽媽不同意。老師又問:“你不能為這個車做主是嗎?”a沒吭聲,老師繼續:“如果你不能為這輛車做主,那麼就不要把它送人,你只能將你能做主的東西送人。”轉向另外一個孩子:“她不能為這輛車做主,她媽媽做主,所以她同意送你車是無效的。”

孫老師一旁説明:請家長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她自己可以做主的,哪些不可以,也請家長儘量不要讓孩子帶他不能做主的玩具到幼兒園。

場景2:a送了東西給b,又後悔了,想找b要回,b不同意,兩人爭執起來,老師過來:“誰告訴老師,發生了什麼?”老師知道原委以後問a:“是這樣的嗎?……你是為什麼反悔?” a説了理由,老師告訴她:“東西送給別人就是別人的了,你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老師知道你後悔了,是嗎”?a必然的會大哭鬧情緒,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在一旁傾聽。

這裏孫老師也説到一點,就是邀請小朋友來家玩的問題處理。如果是孩子自己邀請的,那麼孩子的玩具就由自己決定哪些可以和對方分享,哪些不可以;如果是家長邀請的,那麼請家長準備好來做客孩子的玩具(這點很重要。)在家裏客人小朋友和自己孩子爭搶東西,一定要遵循誰的玩具誰做主的原則。想起以前,我好像做的不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哦。一般都是家長抹不開面子的問題。另外,如果孩子邀請其他小朋友來家做客,一定要徵得家長同意,因為家是共同的,所以孩子一個人沒有決定權,去對方家,也一定要徵得對方家長的同意。

另外,有家長提問説孩子把自己的玩具送人了,結果沒多久又讓家長買一個一模一樣的,該給孩子買嗎?孫老師回答是,可以買。因為這是兩碼事。還有家長問關於購買玩具的事情,孫老師説:“買玩具是經濟問題,不是教育問題。”孫老師同時指出:玩具是不需要珍惜的。孩子只有過了青春期,才會對他以前的玩家懷舊,在以前小時候,是不懂得珍惜玩具的。

3.哪裏拿的東西請歸位到哪裏。

孩子的玩具要讓其歸位,但如果孩子已經離開了,那麼應該由家長或者老師歸位,因為那屬於成人沒有盡到責任及時提醒孩子。

場景1:孩子操作完畢想走,老師走了過來:“你觀察到了什麼?”孩子回答之後,老師就説一句話:“請歸位。”語氣一定不要有責備。如果問孩子“為什麼不歸位?”“玩具怎麼亂七八糟的”……這樣的問話明顯讓孩子有被指責感,會讓孩子有牴觸或者害怕情緒。如果孩子不肯歸位,例如孩子説:“我太累了,我不想歸位”老師在一旁共情:“老師知道,你很累,我們休息一會兒在歸位吧。”

“休息了我也不想歸位。”

“老師知道你累了,老師陪着你。”

“我什麼時候都不想歸位。”

“老師知道,你現在不想歸位,我們一起休息一下吧。”……不管孩子説什麼,老師都不會被孩子的話語所影響,只是一直柔和的陪着,傾聽,如果孩子鬧情緒哭鬧,老師還是傾聽。最終孩子會妥協的。

這裏有家長提出,家長幫孩子拿的,孩子説:“你拿的,你歸位”。告訴孩子“誰使用的誰歸位。”孫老師強調,歸位對孩子來説是有壓力的,所以家長除了不能責備孩子,還要注意一點就是,評估一下孩子是否有歸位的能力,可以和孩子一起歸位。

4.等待(誰先到誰先玩,誰先拿到誰先玩)

這個主要針對公共場所的東西。有家長提出,自己孩子玩了很久了,可是周邊還有很多孩子等着玩,是否可以打斷自己的孩子讓出。孫老師回答可以,但一定要徵得孩子的同意。

5.可以打擾別人

注意:在孩子打擾他人前就應該阻止孩子,如果孩子已經打擾的他人,那麼這個時候老師沒必要再去幹涉,因為這時候介入也是一種打擾。

場景1:a正在工作,b看見了想過去找a,這時候老師阻止了b:“你看到了什麼?”“a正在工作。”老師:“請不要打擾他。”“可是我想和他一起玩。”“老師知道,他正在工作,請不要打擾他,(等他工作完了再去找他)”

有特殊情況非要介入的時候,用禮貌用語:“對不起,打擾一下。”記得演示這個場景的時候,會場裏一個6、7歲左右的小男孩上前演示的。(小男孩參與了很多場景演示,都是他自己主動要求的,他問孫瑞雪:“可是讓我來演嗎?”小男孩雖然表情一直酷酷的不笑,可是真的很認真。而孫瑞雪老師對這個孩子的態度,讓我體驗到了尊重、平等的含義。)

孫老師告訴我們:孩子對語言能量的感受是超強的,她舉例,她母親喜歡和她絮叨,孩子在一旁就很不耐和焦慮。我想起了我經常和奶奶説話的時候引起β的反感,β會説:“你們能不能不説這個了?”因為奶奶不停嘮叨以前的一些事情,要不就是説看到電視上咋個咋個了,尤其愛看《老牛家的戰爭》,奶奶現在似乎關注悲劇的東西多些,只要奶奶一説這些,β好的時候會説:“奶奶,別説了”不好的時候直接就説:“奶奶,你閉嘴。”我還以為是因為我和奶奶説話忽略了她呢,原來是孩子不愛聽這些絮叨。如果和老人聊天,最好避開孩子。因為負面的語言能量也是對孩子成長的一種打擾。我們需要給孩子創建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另外孫老師還強調,陪孩子的時候就是陪孩子,別一會兒看手機,一會兒做這一會兒做那兒,三心二意都不可以,因為孩子是通過身心感受環境的,而非語言,她能從你的肢體語言感受到你是否全身心投入到陪她,這就是高質量陪孩子的要求。在隨後和老師一對一的交流中,我發現雖然我陪孩子的時間很長,但真是三心二意不夠專一,而老師分析,孩子之所以一遍遍找我喊我,除了安全感問題以外,就是我陪她質量不高。我也明白為啥我陪她的時候一看手機小人就發火了。

另外,我諮詢了一個關於β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她那麼不喜歡別人説她,那怕是誇獎她。例如出門,小區老人見了她都説:“哦,今天真漂亮啊,跟個公主一樣。”以前見了她愛説:“乖寶寶,真是個好寶寶”之類,但是姑娘的反應是大喊大叫:“我不喜歡別人説我,走開!我不要別人説我!”老師給我的解釋是,孩子不是通過語言感受的,而是通過語言能量感受的。老人一般誇獎孩子,可以説不是發自內心的真心讚歎,大多是為了誇獎而誇,孩子能感受到你是否真心你是否真誠。所以β的反應很正常。仔細想想也是,老人誇孩子的時候語氣是非常誇張的,別説平等,老人更不可能對那點大的孩子有尊重,裏面逗弄的成分遠大於真心,孩子是敏感的,所以她不接受這樣的誇獎。怪不得呢,小傢伙一般只對我做出的評價是害羞的一笑,甚至是奶奶看她誇她,也不接受,誰讓奶奶平時老笑她呢。

還強調陪孩子的時候,最好都不要有眼神的交流,那也是一種打擾。孫老師就個人體會,人高度專注的時刻是不經意間的,誰也説不好什麼時候就出現了,這個時刻是非常珍貴的,成人一些自以為是的關心也許無意中就破壞了孩子的專注。我也有感觸,β自己玩的挺好的時候,我們相視一笑,發現明顯β頓了一下然後開始媽媽媽媽的這事那事,不過我不明白如何做到沒有眼神交流。在和老師的溝通中,老師説β玩的時候總是找我,一個是安全感不夠,一個就是源於我陪同質量不高的緣故。這個我需要改進了。

6.錯事要道歉。並且學會要求他人道歉。

這裏孫老師提到一個詞“完情”,根據後來的解釋,我猜應該是這兩個。完情就是將問題就地解決,絕不將情緒等垃圾儲存在身體裏。道歉就是將問題就地化解,否則容易產生積怨。要讓孩子知道,道歉是一件有勇氣的事情。這裏孫老師講解了怎樣要求別人道歉和拒不道歉兩種情況。(似乎道歉成了習慣,或者説做了錯事的一種解脱也不好哦,這個問題咋個解決?發現邊整理筆記,一些新的問題也出來了。)

場景1:a跑的太快,撞了b,但是就這樣跑了,b哭了。(中間過程略)。老師要求a給b道歉,老師拉着a的手(這裏孫老師強調用愛的模式):“你看着他的眼睛,真誠的給她道歉”a:“我不是故意的。”“即使你沒有看見,無意識的撞了他,但你也傷害了,需要給他道歉。”道歉之後,老師對a:“老師很佩服(欣賞)你,有勇氣給她道歉,老師愛你。”

場景2:(a對b説我不喜歡你,我討厭你並且打了b。a拒不道歉,同時b又是一個弱小的孩子,沒有勇氣要求對方道歉)老師瞭解清楚以後,摟着b(孫老師強調“樓”這個動作很重要,是給孩子以勇氣):“看着對方的眼睛,告訴對方:‘你傷害了我,請給我道歉。’”b小聲的重複了一遍,老師又説:“這樣很好,聲音再大點就好了。”b大聲的説了一遍。得到了老師的肯定。老師又轉過頭對a:“你有選擇喜歡別人的權力,但你這樣做傷害了b,請你看着他的眼睛,真誠的給他道歉。”a拒絕並哭鬧,老師一直陪同傾聽,直到a的情緒平靜,安撫好a仍然要求其道歉,a做到之後對a説“老師很佩服(欣賞)你,有勇氣給她道歉,老師愛你。”(最後對a肯定很重要。)

到家之後這招就用上了,效果不錯。β在情緒發泄之後向爸爸道歉了。不過在玩遊戲過程中,她説有人傷害了她,她告訴她可以要求對方道歉的時候,丫頭哭得很厲害,我説你有權力要求對方給你道歉,丫頭哭着説:“我沒有權力,我沒有權力!”我説陪同她要求對方道歉,她同意了,我在演示如果要求對方道歉的時候,β很認真的聽我説,並要我一遍一遍的,我説多了之後想省略幾句,可她會説:“媽媽,前面還有呢,我要聽前面那句。”不知道是不是這幾句話對她產生了什麼影響?

這裏我又有了一個疑問,就是在外面,對方不遵循規則傷害了自己孩子,不等你説完這些對方跑了或者家長介入干預了,我們該如何做,如果對方認為小題大做不道歉,我們是不是也得給孩子一個説法?

7.會拒絕別人,學會説“不”

孫老師説,一個不會拒絕別人,不會説不的人,以後被傷害的概率最大。教會孩子説不,同時讓孩子也懂得尊重和接納別人拒絕自己。孫老師分享他們幼兒園的趣事,幼兒園小朋友被拒絕都是很坦然的。

場景:哥哥見弟弟吃零食,要求弟弟分享,弟弟不願意。哥哥説:“去年在海灘上有人欺負你,我還幫你了呢”,弟弟想了想分享了。媽媽過去問弟弟:“你願意和哥哥分享嗎?”弟弟搖搖頭,媽媽對弟弟説:“你有權力拒絕別人。”弟弟説:“可是哥哥去年幫我了。”“你覺得不和哥哥分享讓你感到內疚是嗎?”弟弟點點頭。“哥哥幫你和你是否和他分享零食沒有關係,這是兩碼事。哥哥幫了你,你可以謝謝他,現在他要求分享你的零食,你也可以拒絕他。”轉過頭又告訴哥哥:“你去年幫過他和他現在是否願意和你分享零食沒有關係,你這樣是在威脅他。他有權力拒絕你,你應該尊重他的決定。”中間好像讓弟弟給哥哥為去年的事情表示感謝了,為的就是將事情一層層剖析開,一碼一碼的分開,使得看似合理的要求剖開之後就更明晰了。

孫老師分享他們幼兒園的一件事情:a想要b分享零食,b不同意,他就一個勁兒跟着b不停的説給我點吧,給我點吧,結果b説:“你老這麼要求我,給我壓力,是不禮貌的。”還有個孩子回答:“你這就是暴力!”

想起我家老公,經常威脅孩子:“這是我給你買的,如果不給我吃,我以後就不給你買了。”要不就威脅孩子,你得先咋的咋的,我才怎麼怎麼。整個兩個孩子。老公以後這點一定要改,其實老公這麼做的時候我也特別不舒服,只不過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現在我知道了,我要站在姑娘這邊維權了,哼哼。

個人感受:在現場看老師的演示的時候,特別驚歎處理問題的老師簡單幾句話,將問題一層層剖析開,一下子使得問題明朗起來,讓孩子懂得了他擁有的權力是什麼,什麼是她的權益,還讓孩子懂得了什麼是尊重,感受到了平等。文只能是描述,現場的那種感受我怎麼寫也描述不出來,那種寧靜安詳的氣場,讓你在其中如沐春風,自己的心都跟着平和起來。大家也只有勉為其難的從文中感受了,嘿嘿。

如果幫助兒童建立規則

1)有情緒時限照顧情緒,再處理問題

2)在生活中幫助孩子建立

3)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4)給孩子建立明確的權利意識

5)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6)發生糾紛的時候傾聽全過程,再處理問題

7)明辨是非

8)將事情和糾紛的內容一層層剝離開,每一層先處理完再處理下一層

第八點好難啊,因為我們自身就不清晰,處理問題的時候在自己還着急,更是界限不清了,老師給的建議就是多練。

此外,孫老師還特別指出其他一些注意事項:

只和當事人交流,旁觀者不參與。因為旁觀者的參與很肯會打斷當事人的思維。他們幼兒園就由一個大孩子特別喜歡去扮演法官的角色,老師處理問題的時候在一旁敍述,經常是使得當事人忘了咋個回事了,也不知道怎麼表達了。

規則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不能是單向。

規則是有彈性的。規則被放在自由和愛的後面,説規則是有彈性的,不是指規則可以隨便改動,而是指處理規則問題的時候,要感受孩子是情感的需要還是故意破壞規則,如果是前者,當然先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如果是後者,必然會導致情緒的發生,那麼一定是先處理情緒再堅持規則。而規則,也是給敏感期讓路的。

孩子知道擁有的權利,比用道理説服孩子更能讓孩子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帶孩子出門一定兩樣東西帶齊:吃的,玩的。就是去別的小朋友就做客,也要帶上自己的玩具。孩子的世界除了吃就是玩,帶上這兩樣,出門孩子就很會少焦慮着急了。

再補充一下,自由的五種表現:

1)兒童擁有從環境中選擇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對什麼有興趣,可以自由的選擇;

2)兒童擁有行動上的自由;

3)兒童擁有安靜不受打擾的自由;

4)兒童擁有自己發現問題,相處辦法和計策,並自己選擇答案的自由;

5)兒童擁有憑自己意志將他的發現與人交換及分享的自由。例如,孩子擺完積木後讓你和他分享他的傑作,繪畫之後的分享等等。

規則對兒童的意義:

保證兒童的自由;

保證兒童的尊嚴;

建立了兒童的內在秩序;

為兒童構建了安全感;

保護兒童成長空間;

排除了暴力和權力;

使兒童瞭解了自己內在和外在世界,使兒童更清明;

使兒童成為自己的主人,不受支配,有尊嚴感,有成為完整的人的傾向。

家長學校心得體會家長學校心得體會3篇 | 返回目錄

第一篇:關於家長學校的學習心得體會

感謝學校為我們家長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雖然我自己也是一名教師,但我從家長學校中也學習了很多東西,受益匪淺。主要有這樣幾方面體會:

首先。要注重對孩子進行交流,注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作為一名剛踏入學校的孩子,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言傳身教,我們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有的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孩子能否成人成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對孩子的成長不聞不問,每天只顧接送,遇事往往只問結果,不問青紅皂白,相信棍棒底下出好子的古訓;孩子的成績等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而對孩子進行指責等。須不知孩子也有思維和想法,我們應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儘管他只是個孩子。

其次,要學會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才踏進學校的孩子,我們更多的是培養他們有良好的閲讀習慣。如引導他們觀察自然,觀察生活。提高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對於他們在學習中取得的點滴成績要及時地給予育分的肯定。

第三,為孩子讀書創造條件,優化環境。天心區教育局關協的李主任強調外界環境條件是孩子讀好書的外因,父母的素質、住房條件、家庭生活習慣、住地環境的氛圍等諸多方面均是影響孩子讀書的因素,父母應到起到表率作用,多讀書多看報,不斷更新和增長知識,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生活習慣要注意,孩子看書,家長應給孩子創造一個小天地,使孩子感受到讀書是種享受。

最後,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健康關係一個民族的未來,如果自私、冷漠、孤僻、只講索取不願奉獻佔上風,那麼我們不能不為我們祖國的將來擔心,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片面地只注重到孩子的成績,而忽視非智力因素。主要求我們這些家長要轉變觀念、實事求是地根據孩子的情況,設置目標,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使孩子成人成才。

第二篇:家長學校心得體會範文

通過在學校這幾期的家長學校的學習,使我們家長知道了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如何與學校老師配合進行教育,如何培養與鍛鍊孩子各方面的興趣,幫助我們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也更深刻地體會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學習過程中,可謂重中之重的關鍵,我會好好配合學校和老師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在家長學校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而有意義的課,我深感受益非淺。在每位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同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多麼重要,同時也使我更加親切地體會到,當教師難,做家長也難,做一個合格的家長更難。做一個好的家長真是任重而道遠,幸好有家長學校,使我對家庭教育有了更深、更新的認識,在盡力做好家長的同時,使我在各方面也有了一些不同程度地改變和提高。

實小---孩子成長的搖籃:是學校校長給我們講解了學校的成長曆史和現在的辦學情況。他那幽默風趣的演講,贏得了我們這些家長的陣陣掌聲.使我瞭解到學校的硬件配套設施,老師的師資力量,孩子在這一段時間裏的學習情況。在這樣的環境裏,孩子一定會快樂的學習,健康地成長。

國小階段的學習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領,通過幾個老師的講座,使我瞭解了學校對孩子的要求,知道了如何配合學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通過學習,我明白了家長要積極投入到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之中,要和老師多溝通、多交流,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夠有效地結合起來,以取得教育的最好效果。通過老師的講座,使我們能及時避開家庭教育的誤區。理解、尊重孩子的選擇,信任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及時有效的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培養孩子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提高自身的素質。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就時刻充當着“老師”的角色,因此必須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質。通過聽老師的講座,讓我掌握了一些親子溝通方面的知識。知道了如何給孩子佈置任務,如何處理孩子的要求和拒絕,如何處理孩子的憤怒等。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從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入手,與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作為一名合格的家長,這就要求我們家長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給孩子限定時間可以幫助他專心地做事情,提高學習效率。

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與家庭教育之間,家長和老師承擔了橋樑作用,只有家長和老師充分的溝通,才能全方位的幫助孩子成長。家長和老師面對面進行溝通交流,共同探討孩子存在,達成共識,可謂事半功倍。通過學習,我明白了只有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成為一個自強、自立的有用之人。學習不可能一蹉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孩子的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家庭教育也是,家長學校可以説是拋磚引玉,引導家長如何更好的掌握教育方式方法來教育孩子學習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vney7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