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十月革命週年心得體會

十月革命週年心得體會

發生在120xx年前的十月革命,把社會主義從理想變成了現實,勞動人民擺脱了幾千年來的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成為新社會的主人。20xx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100週年,下面小編整理的20xx紀念十月革命一百週年紀念日心得體會感想,歡迎借鑑。

十月革命週年心得體會
20xx紀念十月革命一百週年紀念日心得體會感想

今年是十月革命100週年。日前,由上海市社聯、市委黨校、市政協學習委員會和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共同舉辦的“十月革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討會召開。與會者認為,十月革命不是一個國家事件,而是一個世界事件,要更多研究它的當代價值。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魯品越強調,不能因為蘇聯解體,就認為十月革命的成果清零了。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教授孫力認為,蘇聯模式的失敗,標誌着一鍋煮、一刀切的社會主義理論已不適應時代。有學者提出,只要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方法與本國國情和發展階段高度結合,就能夠開創出社會主義新天地。

市政協學習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王國平指出,十月革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貢獻突出表現為三個方面,也可稱為三個價值:一是源頭價值。十月革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源頭價值與馬克思主義經典的源頭價值是同一體現。二是支撐價值。十月革命的成功證明,落後國家同樣能夠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三是實踐價值。新形勢下,我們可以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解為十月革命實踐形態的延伸。

20xx紀念十月革命一百週年紀念日心得體會感想

“終結數百年的君主統治,建立蘇維埃政權,從此不可逆轉地改變了歷史”,法新社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俄羅斯的1920xx年。這一年,俄先後爆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為強盛的蘇聯時代拉開序幕。20xx年,這段革命歲月迎來了100週年,對於它的解讀在俄社會輿論中不斷迴響。經歷過蘇聯解體的俄羅斯,如今對1920xx年革命的看法更為複雜:有人認為,它帶來了國家最好的時代;有人説,國家發展進程受到阻礙。俄羅斯總統普京則支持俄社會圍繞革命進行坦率而深入的評價,“絕不允許將過去的分裂、憤恨、怨恨和冷酷拉入我們現在的生活”。

1. 500場紀念活動,但要避免政治化

“在俄羅斯,3月12日通常被認為是革命的起點。”長期緊盯俄動向的美國《紐約時報》,彷彿發掘到“異常”政治信號一般説,“120xx年後的3月12日卻並非是國家節假日,俄政府也沒有發佈類似於紀念二戰勝利時稱其是‘偉大勝利’的官方説明”。

1920xx年3月12日,沙皇制度垮台;同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勝利,蘇維埃政權建立。兩場革命為蘇聯時代奠定了基礎,是俄羅斯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在西方媒體看來,120xx年後的俄羅斯人似乎不知道該如何看待1920xx年的革命歲月,在如何紀念的問題上有些“糾結”。與此同時,一些紀念活動“小心翼翼”,儘量低調。據俄羅斯《觀點報》報道,俄羅斯政府未在二月革命紀念日期間組織活動,媒體也沒有進行大量報道,只是有部分地區舉辦了小規模的紀念活動。

旅遊協會“世界無國界”的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許多有蘇聯情結的中國遊客期待在十月革命100週年趕上大型慶祝活動,不過,紀念活動更多集中在歷史學界,俄羅斯目前沒有舉行大型節慶的計劃。

去年12月,俄羅斯歷史學會根據普京總統的命令,成立了專門制訂十月革命100週年活動計劃的委員會。俄總統管理局社會項目管理部門領導人巴維爾·

澤尼科維奇稱,紀念活動將在歷史範疇內紀念,他呼籲不要將其政治化。法新社介紹説,目前俄羅斯準備舉辦500場會議、圓桌會議、展覽和藝術節以紀念1920xx年。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阿納託利·托爾庫諾夫被任命為監管官方紀念活動的委員會負責人,該委員會由電影製片人、記者和宗教領袖等人員組成。托爾庫諾夫表示,這個委員會並非由克里姆林宮指揮管理。

英國“藝術新聞”網站説,由於俄社會對1920xx年兩次革命和蘇聯存在矛盾心態,所以俄羅斯博物館在舉辦相關展覽時都會採取儘量不引發爭議的方式。“如果一家博物館擁有和1920xx年曆史相關的藏品、藝術品等,就有可能選擇舉辦和藏品有關的展覽”,歷史學家和策展人安納托裏·格魯伯維斯基説。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採取的舉措是,集中展覽沙皇及其家人。該博物館位於荷蘭的分館展覽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回到聖彼得堡,這個展覽主要展示“沙皇的選擇和決定如何使革命變得不可避免”。位於聖彼得堡的俄羅斯國家博物館館長表示,該博物館將舉辦一場“通過人們的生活和藝術”講述相關歷史事件的展覽活動。

據説,位於莫斯科紅場的俄國家歷史博物館也將組織展覽活動。這家博物館館長表示:“我們必須面對當時和此後發生的一切: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我們必須勇敢説出來。我們也一定不能忘記(我們取得的)顯著成就和勝利。”

法新社稱,俄羅斯政府想借低調慶祝1920xx年淡化革命精神,“警告不要發生暴動事件”。但是,在成立研究紀念活動計劃委員會的會議上,俄對外情報局局長納雷什金做出了不同的解釋——舉行100週年活動旨在紀念和理解,並非慶祝,要讓那段歷史不再割裂民眾。“對一部分人來説,1920xx年的革命是‘大俄羅斯’的喪鐘,是‘脱歐’,使我們停止了在歐洲的發展。”俄總統文化事務特別代表米哈伊爾·什維德科伊説,“而對許多其他人而言,蘇聯時代是他們人生中的最佳時期”。他説,普京致力於團結整個國家,“任何國家層面的慶祝活動都將加劇這些分化。”

2.“兩種涇渭分明的看法在碰撞”

“分化”,這是談及俄羅斯社會對於十月革命領導人列寧、1920xx年革命及其後續影響看法時,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

法新社説,對於1920xx年革命的看法,1991年蘇聯解體是重要轉折點,“公眾越來越不再將這些革命視為勝利,而是引發幾代俄羅斯人陷入苦難的悲劇”。俄《政治雜誌》主編彼得·阿科波夫稱,“君主制的消失造成國家處於無政府狀態,後來陷入內戰,數百萬人失去生命”。俄歷史學教授弗拉基米爾·拉夫羅夫稱,革命“導致千年帝國崩潰”。

俄羅斯“新地區”網站在20xx年十月革命紀念日前夕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28.95%受訪者認為,這是20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23.16%的人表示,11月7日的革命推動了國家發展。24.65%的受訪者説,這對俄羅斯來説是場災難,是偉大國家終結的開端。另一項列瓦達中心的調查顯示,21%的受訪者認為君主制終結是俄羅斯的災難,13%的人則持正面看法。對於列寧,40%的俄羅斯人看法正面,20%的受訪者態度負面。

65歲的莫斯科市民尤利婭對蘇聯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説,正是十月革命,蘇聯才得以建立,她眷戀着蘇聯時期的社會進步和國家強盛。在她看來,“列寧是一位英雄”。

“列寧非常勤奮,一天工作16個小時,有大量的哲學、政治學著作。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指揮了革命,之後在5年時間裏推出新的經濟政策並重建了國家,使經濟很快恢復到一戰前的水平,他是個了不起的領袖。”45歲的安東認為列寧是個天才。

而36歲的攝影師葉甫蓋尼則有不同看法,“十月革命的組織者有好的意願——反抗資本家剝削,讓工農羣眾當家作主。但這場革命開啟了殘酷的內戰”。

對於120xx年前的十月革命,也有年輕人表示沒有興趣。在莫斯科一家雜誌社供職的娜塔莎今年30歲,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時間已經過去太久了……如今俄羅斯經濟狀況不佳,住房等各項開支都很高,她沒有空去想那段年代久遠的歷史。

“這二十多年來,關於十月革命的兩種涇渭分明的看法,一直在公眾視野裏、學術界碰撞着。”俄羅斯科學思想和政治意識形態研究中心主任斯捷潘·蘇拉卡實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1991年蘇聯解體後,自由派遠離了蘇聯的意識形態,強調新的理念,並開始出現將十月革命稱作“政變或犯罪”的聲音。然而,有着社會主義情結的老蘇聯人始終認為,十月革命不僅讓蘇聯這個世界上首個社會主義國家應運而生,而且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影響,“迫使這些國家為民眾改善福利”。

“我們生活在歷史精神分裂症之中”,《紐約時報》援引俄羅斯退休將軍、歷史學家列昂尼德·雷舍特尼克夫的話説。這名將軍曾在一次論壇上講述道,有一次他試圖向孫女解釋,為何俄城市葉卡捷琳堡既有一座供奉沙皇並將其家人奉為聖徒的教堂,還有一座紀念據認為開槍將前者射殺的當地布爾什維克指揮員的紀念碑。

3.普京的態度

隨着時代更迭,俄羅斯政府慶祝十月革命的方式發生了變化。蘇聯時期的每年11月7日,紅場上會舉行盛大的“十月革命勝利日”閲兵,1990年舉行了最後一場。蘇聯解體後,俄官方不再慶祝,將這天定為休息日。1996年,俄前總統葉利欽將這天定為“和諧和解日”。20xx年,普京簽署法律將11月7日恢復為十月革命日,但這天不再是公休日。在這一天舉行的紅場閲兵,是為了紀念1941年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紅軍在接受檢閲後直接開拔前線的那場傳奇的紅場閲兵。

如今,俄羅斯政界不同黨派對1920xx年的看法截然不同。俄羅斯共產黨認為,如果沒有布爾什維克掌權,俄羅斯可能已經不復存在。俄共杜馬議員瓦列里拉什金曾提出議案,為紀念十月革命100週年,應將列寧的頭像印在盧布硬幣上以緬懷這位社會主義國家的奠基人。

與之相反,俄羅斯自由民主黨的立場較為負面,該黨成員列別傑夫認為,“一個偉大的國家在1920xx年被摧毀”。俄羅斯自由民主黨主席日裏諾夫斯基一直支持將列寧遺體從紅場的列寧墓中移走。“這是一個用於慶祝隆重事件、節日和閲兵的廣場。而列寧摧毀了沙俄時期所有最好的東西。正是他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態度是外界最關心的。去年12月1日,普京在國情諮文講話中提到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00週年紀念時表示,過去一個世紀期間,俄羅斯經歷了太多動盪。20xx年,整個俄羅斯社會都需要對革命產生的原因和帶來的影響進行一場坦率而深入的評價,“絕不允許將過去的分裂、憤恨、怨恨和冷酷拉入我們現在的生活”。

20xx年1月,普京在全俄人民陣線論壇上發表講話時稱,他仍保存着蘇聯共產黨黨員證, 而且他至今喜歡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

然而在更早的20xx年8月,普京在一個夏令營活動上與中學生討論歷史問題時表示,1920xx年俄內部政權發生劇烈晃動最終使得國家從內部崩潰。

在中國學者看來,普京對於1920xx年革命的看法,表現出兩面性。中國社科院俄羅斯問題專家吳恩遠1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普京對包括十月革命在內的俄羅斯歷史表示尊重。他認為,如果沒有推翻沙皇政府,那麼就打不贏衞國戰爭,二戰期間打贏法西斯也是蘇維埃政府的功勞,加上上世紀50年代消除了文盲,俄羅斯人、特別是工農羣體生活得到改善,共產黨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另一方面,普京認為十月革命中槍殺沙皇羅曼諾夫家族是不人道的;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的蘇聯聯邦體制是導致其解體的定時炸彈等。“普京希望消除過去的教訓,所以他在説到紀念這些革命時強調團結和諧。”吳恩遠説。

一名在俄羅斯工作的媒體人對《環球時報》説,蘇聯解體後的十年間,俄羅斯學界經歷過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統領意識形態領域的時期。從普京執政開始,俄羅斯人開始再次審視重大歷史事件。

“儘管一些人認為1920xx年令俄羅斯陷入浩劫,但其標誌依然深深嵌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紐約時報》如是評價。無論如何,十月革命以及後來的蘇聯,與俄羅斯至今仍然依靠的軍事實力、工業基礎、社會保障體系等密切相關。而且在普京強國夢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那個他們不曾經歷過的蘇聯。

“近年來,俄羅斯民眾對社會主義革命和蘇聯歷史的興趣在上升。120xx年前,社會階層間的不平等催生了十月革命。蘇聯時期,醫療、教育、住房等社會福利很好。如今俄羅斯正面臨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管理缺乏效率等問題,這些需要執政者來解決。歷史上的教訓值得今天借鑑。”俄羅斯科學思想和政治意識形態研究中心主任斯捷潘·蘇拉卡實對《環球時報》記者説。

20xx紀念十月革命一百週年紀念日心得體會感想

今年是俄國十月革命一百週年,大部分歷史學家相信:歷史已對此有了定論。與1793年發生在巴黎的革命動亂,及查理一世公開處決反對派的那些日子類似,十月革命所代表的那段過去,今後不會再重演了。歷史當然不會自己重演,甚至作為鬧劇來講也不會如此,然而歷史總歸也會產生一些迴音。

在《列寧的艱難抉擇:恐怖主義、戰爭、帝國、愛與革命》(The Dilemmas of Lenin: Terrorism, War, Empire, Love, Revolution)一書裏,我希望將列寧置於特定的歷史語境之中,考察這位天才的革命家和思想家是如何以一種比其它歷史人物要深刻得多的方式來形塑上個世紀的歷史的。此目的要求我對兩股政治思潮加以詳細的考察——即無政府恐怖主義與歐洲的社會民主思想——列寧吸收了它們的菁華,並在更高的層次上將它們綜合在一起。

列寧既非聖人,亦非極權暴君,雖然人們在其1920xx年過世後經常給他貼上這兩個標籤。在混亂、殘酷而恐怖的紅白軍內戰(白軍一方得到英美法及其盟友的支持)背後,其實有一系列的深層理由。

列寧從未喪失對這些理由的敏鋭性,在他生命最後的日子裏,即便重病纏身而只能卧牀思考,他也以極為高昂的姿態對己方陣營的敗績進行批判,並堅持認為:一場革命如果不經常地自我更新,便會遭遇失敗。“不做夢的布爾什維克是一個壞的布爾什維克,”他經常重複這句話。列寧自己的夢想,是以1871年被剿滅的巴黎公社為模板建立一個政權。這個夢想構成了我的小説《對鏡子的恐懼》(Fear of Mirrors)的大背景,我大概在柏林牆倒塌後不久就開始創作它(最近又由Verso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此後,與革命相關的各種悲劇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畢竟它以極為深刻的方式塑造了我的同代人,革命的幽靈依然在1968年的巴黎、西貢及布拉格街頭徘徊。

不帶功利目的重讀一下1920xx年的歷史以及列寧自己的一些著作,不僅可以喚起許多記憶,也能有許多新的發現。我認為有四部著作不可不讀,其中兩部是俄國人寫的,另兩部是北美作者寫的。以下所列的十種著作,均有助於深化及拓展大家對俄國革命的理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om7yy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