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國小生朗讀者的觀後心得感悟(精選3篇)

國小生朗讀者的觀後心得感悟(精選3篇)

學生朗讀者的觀後心得感悟 篇1

週六晚八點,我準時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

國小生朗讀者的觀後心得感悟(精選3篇)

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説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麼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願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説,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説,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麼值得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衝“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麼美好,願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

國小生朗讀者的觀後心得感悟 篇2

家,是成長的搖籃,是休憩的港灣,是對我們人生影響最深的地方。關於家,我們有着太多複雜的情感,也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本週六晚,央視《朗讀者》就將以“家”為主題詞,邀請到著名的焊接專家潘際鑾、演員趙文瑄[微博]、著名作家畢飛宇、影視編劇作家樑曉聲、冉瑩穎與鄒市明夫婦、演員王耀慶等嘉賓現身朗讀,與大家一起分享和“家”有關的故事。

最“失控”的現場 鄒市明兒子現場打拳

打斷講話、現場“鬥毆”、完全“失控”……從來沒有誰,能讓主持了十三屆春晚的央視主持人董卿在自己的主場如此無可奈何。在本次以“家”為主題的朗讀中,“拳王”鄒市明帶着妻子冉瑩穎和兩位可愛的小寶貝鄒明軒、鄒明皓一起組成了《朗讀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讀團。然而兩位精力旺盛的小“拳王”顯然還沒到對文字產生感情的年紀,遊戲打鬧才是他們目前最熱愛的活動。

於是,《朗讀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讀就此誕生。原本父母朗讀,孩子配合表演的設計在小朋友們不斷“搶戲”的過程中逐漸變成了一個遊戲。連董卿都不得不承認:“這是我們節目錄制到目前為止,我覺得最失控的一次。”不過緊接着“失控”,董卿又補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讓我們覺得最快樂的一次”。究竟兩位小“拳王”做了什麼能讓董卿如此感慨?鄒市明一家又會上演怎樣精彩的另類朗讀?

最特別的“家人” 趙文瑄自曝愛寵如命

本期節目中,除了鄒市明一家四口創下朗讀現場“失控”記錄外,著名演員趙文瑄也成了第一個為寵物朗讀的朗讀者——這次他要為自己的愛貓“大咪”朗讀。

1992年,從未接受過正規表演訓練的趙文瑄因為一口流利的英語而被李安相中出演《喜宴》,從此走入演藝圈。對於大部分內地觀眾來説,對趙文瑄的最初印象基本上都來自於《大明宮詞》中風流倜儻的“薛紹”和邪魅狂狷的“張易之”。當年多少女生“一見薛紹易之誤終身”,然而現實中的趙文瑄卻“一見‘大咪’誤終身”。

大咪是趙文瑄從加油站撿來的流浪貓,剛撿來時身體十分虛弱,幾乎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趙文瑄給了大咪一個家,也在和大咪相處的過程中慢慢講大咪當做了自己的“家人”。在收養大咪之前,趙文瑄完全不能理解那些養寵物的人,直到大咪的出現,讓趙文瑄從此對世界有了新的看法:以前只把動物當食物的他現在對所有動物都抱有善意,甚至連一個小蟲子都不願傷害。

為了能多和大咪待在一起,以往拍完戲就回中國台灣休息的趙文瑄現在會留出更多時間待在大陸,他説:“我捨不得它搬來搬去,為了它我可以換地方。”在訪談中,趙文瑄還用李白的詩來形容看見大咪時的感受——“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他説,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悦。這次在《朗讀者》中,趙文瑄會為自己這位特別的“家人”朗讀怎樣的文字呢?

國小生朗讀者的觀後心得感悟 篇3

放下書,抬起頭,望着窗外唧唧喳喳叫着的鳥雀,落在電線杆上,心中也為魯迅惋惜那段友誼。想着:我會和我的朋友像這樣疏遠嗎?淡淡的,心中一鬆,不會的,現在可不是那墮落時代,連故鄉也不會離我遠去,朋友我更會永遠記住。

閏土那經過三十年磨損而相差巨大的話語,久久迴盪。三十年後,因為那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使兒時天真活潑,健康快樂,見多識廣的閏土,不見了;帶來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手也不像當初那麼細嫩,而是滿手褶皺,口子;眼深陷進去,看起來似乎有什麼煩惱令他睡不着覺。在他的家裏,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這麼被泯滅了。

那時,魯迅第二次見到閏土的時候,閏土叫了魯迅一聲老爺,讓魯迅好不驚訝。

當魯迅母親説:“不要叫他老爺了,還是照舊,叫迅哥兒。”他卻搖了搖頭,説:“老太太説什麼呢,這不規矩,不行。”魯迅的心也頓時涼了,心中的那些話語也漸漸消失了,一時竟不知説什麼好。一顆主僕關係的種子,已在閏土心中深深紮根。那一夜,再説什麼也覺得陌生。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帝國主義造的孽。在篇小説中,魯迅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通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我們改變不了環境,於是只有隨着環境所變。而閏土就是這樣,有時候我也想,他是長大了,還是變傻了,友誼畢竟不是用身份地位與金錢可以衡量的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oj00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