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高德榮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精選5篇)

高德榮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精選5篇)

高德榮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 篇1

聆聽高德榮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短短兩個多小時,卻是一場信念的交融。一個個扣人心絃的情景,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話語,讓人為之震撼,為之動容。一句質樸的“有人辛苦才有人幸福”,心裏滿滿都是正能量,謀事、創業、做人當如高德榮,忠誠、乾淨、擔當。

高德榮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精選5篇)

謀事當如高德榮,多往低處走接地氣。一個州人大會副主任,副廳級幹部,完全可以到城市工作、享受生活,但他捨棄了,主動提出把辦公室設在條件艱苦的獨龍江,這是怎樣一種一心為民、鞠躬盡瘁的公僕情懷?在當今物質權欲面前,有多少人能守住自己,為“為”不為“位”?老縣長卻做到了,他説給大家質樸的一句話“獨龍江發展必須有人走在前頭,我是獨龍族幹部,受黨的培養,獨龍族人民需要我,我不上誰上?”

創業當如高德榮,少伸手要多放手幹。在報告中,很清楚的記得老縣長的一句話,“上級照顧我們,其他兄弟民族支援我們,是因為我們落後,戴着落後的帽子一點都不光彩,太難看了。不要總想伸手要,要多想想如何放手幹。”很難想象一個領導幹部是產業的行家裏手,建有“祕密基地”,還兼任老師、廚師,帶領羣眾搞什麼產業,自己就先成為那項活計的“好把式”。他帶領發展的產業還不只一種,草果、花椒、重樓,養蜜蜂等等,報告中記得一個數據,獨龍江鄉僅僅種植草果和養蜜蜂兩項收入就讓獨龍族羣眾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700多元,佔農民純收入的70%以上。

做人當如高德榮,守住初心一生不變。説實話,我無法想象“每年大雪封山長達半年……到縣城開會要走三天……一個年近六十歲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在細細的溜索上劃過水流湍急的江面……”,這是怎樣一個極其艱苦的環境?他,一個獨龍族鄉親口中親切的老縣長、阿擺,卻堅守了一生,用他的擔當改變了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捫心自問,在那樣的環境下,我們能做什麼?我們還能抱怨生活條件不好、工作環境差、工作辛苦嗎?難道真的不好?真的差?真的辛苦?

“兒子考公務員連考三年他不管……姐弟兩人貸款買房他沒給過一分錢……單位分房他不要……假期,家裏狹窄的小屋成為獨龍族孩子的家……這家兩百,那家三百……”這就是老縣長高德榮的一個個縮影。這是一個怎樣的“怪”幹部?但我們的社會確實需要多一些這樣的“怪”幹部,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實、創業實、做人實,忠誠、乾淨、擔當,真正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高德榮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 篇2

3月6日,墨江縣委組織部黨支部全體黨員收聽收看了高德榮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 “咱們獨龍族什麼都可以忘記,但不能忘記共產黨的恩情,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們獨龍族今天的一切。我要留在獨龍江,即使退休了,我的工作不會停、學習不會停。我還要與獨龍族同胞一起建設家鄉,永遠聽黨的話,永遠跟着共產黨走,把獨龍江建設得更加美麗、富裕、和諧。”高德榮同志一句句聽似樸實的話語,一件件看似平淡的小事,使我心靈受到深深的觸動,感佩之情油然而生。

作為一名副廳級幹部,他選擇把自己的辦公室搬到獨龍江,毅然選擇回到獨龍江帶領鄉親們修路架橋、發展產業、脱貧致富。他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在為改變獨龍江鄉和獨龍族同胞的生產生活面貌而艱苦努力着。到底是一種什麼信念在支撐着他呢?通過深入學習,高德榮同志的一句話讓我找到了答案,他説:我首先是一名共產黨員,其次才是一名獨龍族領導幹部。

我是誰,我首先是一名共產黨員!這既是對自我的剖析,也是對根本的追溯。人之初,性本善,一個人只有不忘根本,才能保持一顆純潔的心,處處與人為善;而一名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黨旗下莊嚴許下的諍諍誓言,是融入血脈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宗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主席把進城執政比作“進京趕考”,告誡全黨要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革命熱情,那麼一種拼命精神,號召全黨同志始終保持“兩個務必”。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等不同歷史時期,正是一批又一批共產黨員恪守初心,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牢記為黨和人民奉獻一切的價值追求,共同構築了中國共產黨不斷取得勝利的堅實依靠與力量源泉。高德榮同志就是這樣一個不忘“初心”的共產黨員。從高德榮同志這面閃亮的鏡子中,我們看到的是共產黨人的本色,初心寶貴,共產黨人的力量源於此;初心恆定,共產黨人的形象藴於內,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恪守這樣的初心,把對黨的忠誠之心轉化成實幹動力,使黨的事業行穩致遠。

高德榮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4月18日,鄒老師在華東政法大學明法樓關於《法治的理想與現實》的講座讓我記憶猶新。在談到法治的現狀,以及法治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時,鄒老師説道:誠然我們國家在法治進程中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法律不夠成熟,司法人員專業能力不足,公眾的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法治的社會資源配置不足,社會救濟制度不夠健全,保險制度也不夠健全,執行難度較大,包括法官構成上由於歷史原因,存在的軍轉幹部他們的法治思想不足的問題,這些歷史問題需要兩三代沉澱才能逐漸改善。面對這些法治的不足,鄒老師説我們應該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傳統,只有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我們才有對現實的忍受力和承受力,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不能用其他國家的價值標準評價我們自己的事情,法治還是應當注重本土資源的利用,有什麼樣的資源才能做什麼樣的事,當然我們也不應該拋棄共同的規律性價值。要共享法治的文明成果,應當立足現實的土壤去追求法治的理想。

在談到自己的職業生涯時,鄒老師將它劃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剛剛邁入法官這一職業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優秀的法官,其中鄒老師説到自己每天研究高院的指導判例到凌晨一點的習慣,這種長期的積累讓他能夠在審判實務中有較快的進步。第二個階段是成為民庭庭長之後,鄒老師説道,作為高院的一名庭長,就必須在自己管轄的領域內,對於所有的專業問題有明確的答覆,不能出錯。第三個階段是成為長寧區法院院長之後,鄒老師要求自己要做一名優秀的管理者。作為一名院長,更重要的是管理好整個法院這樣一個大團隊,提高團隊的凝聚力,注重司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其中鄒老師談到他與上訪羣眾耐心交談陪他們吃盒飯化解糾紛的情形,至今記憶深刻。第四個階段是鄒老師對自己未來角色的展望,他認為,每個人的職業都會有變動,自己也可能從事與法律無關的工作,無論在哪裏從事什麼工作,最重要的是,努力做到讓這個世界因為我自己的存在而更加美好。可惜鄒老師還沒有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就匆匆離我們而去。

鄒老師作為上海司法改革的執行者,面對的壓力不言而喻。但鄒老師是勇於擔當、敢於創新的好法官。在司法改革全面進入深水區的當下,勇於擔當、敢於創新,同時不怕承受由於改革而帶來的種種壓力,是新時代法官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他曾經説過的兩句話始終印象深刻,他説“改革,是一點點往前拱的”,他説“揹着‘黑鍋’前行,是改革者必須的修行”。人們為什麼會記住這兩句話?因為它體現了當前中國司法改革最重要的特徵。改革走到今天,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留下的都是難解的困局。沒有對司法改革深刻的體會是説不出這樣的話的,而沒有迎難而上、不計譭譽、甘背“黑鍋”的改革精神也同樣説不出這樣的話。

鄒老師早在六年前就開始為執法部門改革工作進行準備,讓時任法院信訪辦主任滕道榮抓信訪改革,每月做投訴率分析。在今天他時任上海司法改革組委會的一名成員時,更是在工作中時時將責任承擔於肩上,為細化法官員額制改革方案做準備。法官要壓縮到33%,為了“避免搞‘一刀切’,圖省事,出現‘欺負'年輕法官,將助理審判員‘就地卧倒’轉為法官助理現象出現,他建立科學考核標準,讓真正勝任審判工作的優秀法官進入員額,他讓執法人員將上海4家試點法院所有法官5年來人均辦案量梳理一遍,單看辦案數量不行,還要計算案件質效。他潛心鑽研,兢兢業業,為司法改革做出了很多工作,付出了很多辛苦。

鄒老師除了在改革上有重大成就,在尊重維護基層法律工作者權利的工作中也得到一致好評。法官與律師事務所打交道,如何在執法過程中尊重律師的意見,並且與律師共同維護法的尊嚴,鄒老師也做了很多工作。在朋友圈轉發上海法院律師訴訟服務平台上線的新聞,評論道:“希望讓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在重要的會議活動中強調法官與律師的關係。在全國律師協會民事專業委員會20xx年年會上,他最後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律師對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個國家法治的發達程度;而法院對律師的尊重程度,則表明這個社會的公正程度。”道出了執法者與律師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他推動上海長寧區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同時個人還撰文《法官應當如何對待律師》,闡述法官、律師職業共同體建設對中國法治的重要性。正是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讓律師這一羣體對他充滿了尊重,讓他的個人行為贏得了整個執法羣體的認可。

汪滬平副院長在座談會上説,鄒碧華英年早逝,全國法律人都深感惋惜,評價他是一個“燃燈者”,説“做法官當如鄒碧華”。鄒老師走了,但是他的精神長存,他為司法改革所做的成績長存,他的行為更會激勵其他的執法者在工作中嚴於律已,為中國的司法護法衞道,讓司法改革打造出別樣的風景來。

高德榮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 篇4

在這個非常時期,不僅僅是湖北,對於所有的黨員幹部而言,這場來勢兇猛的疫情都是一場考試。黨員幹部們在應對疫情時的臨陣表現,都面臨着羣眾們的審視與關注,都會被放大到治理水平的實踐陣地。"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疫情如急火,不容閃失,關鍵時刻,更能檢驗一個幹部的“成色"。疫情防控是沒有硝煙的戰場,也是檢驗黨員幹部初心使命的考場。要看一個幹部的"成色",就要看他在這次疫情防控鬥爭中敢於擔當的態度,紮實工作的程度,努力工作的成效。只有在這場鬥爭中挺身而出、英勇奮鬥、紮實工作,經受考驗,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才能不負人民重託,儘快戰勝疫情。

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最困難的時候也往往是考察一個幹部的時期。一個幹部是否有能力,是否忠誠於黨和人民,急難險重時刻最見風骨。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中組部專門下發通知,指出要"注重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一線考察識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那麼要如何在一線識別幹部呢?我認為主要在以下幾點。

一是近距離檢驗識別幹部。應成立專項考察組,深入高速道口、高鐵車站、商貿企業、社區村莊等疫情防控一線,現場考察瞭解包括村(社區)書記在內的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現實表現。二是多渠道考核幹部。通過列席會議、隨即約談、突擊檢查等方式,考察各級領導班子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措施是否到位,表現是否稱職,物資儲備及人員調度是否靈活、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研判,記入領導幹部考核檔案,作為年度考核結果評定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三是讓有前途的優秀年輕幹部站在疫情防控鬥爭第一線,在現實風浪中經受考驗。選拔35歲以下的年輕幹部、選調生、大學生村官等組成青年幹部突擊隊,切實把青年骨幹的生力軍作用體現在一線,凝聚起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

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需要一大批優秀幹部胸懷祖國和人民,堅守崗位,靠前指揮,掌握疫情變化,嚴防死守,不放過一個死角。需要組織部門細緻考察幹部的臨場表現,堅持能者上、庸者下,讓大批優秀幹部帶領羣眾戰勝疫情,同時也要及時調換不適應崗位的幹部,這樣才能早日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阻擊戰。

高德榮先進事蹟報告會心得體會 篇5

今早,在學校領導的組織下,我們觀看了常德市優秀教師武陵區工農國小校長謝英、安鄉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陳紅喜、湖南省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澧縣銀谷國際實驗學校教師李遠仿、石門縣雁池鄉中心學校教師王懷軍、津市市翊武中學教師楊美慧、湖南省特級教師(“湖南省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漢壽一中教師馬雲等老師的先進事蹟的視頻。他們無私奉獻、辛勤耕耘,把愛灑在教壇中,為教師這個平凡的崗位更增添了幾分熠熠的光彩。他們立志於教育和科研事業務實敬業,不畏困難,勤於探索勇於創新勇攀高峯的獻身精神、他們做學問嚴謹務實、腳踏實地、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趨。教學生言傳身教,厚以載德,他們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甘為人梯,無怨無爭地為祖國培養優秀人才。

他們對工作的負責、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使我深受感動同時也引起我無限的遐思,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人員,到底應該身處一個什麼樣的境地呢?我該演繹一個怎樣的角色?怎樣才對學生最好呢?是否像有一句話説的“教師是國家辛勤的園丁。”而我要做學生的“機器人”,在他們需要關愛的時候給他們關愛,在他們需要知識的時候給予他們知識,在他們任何需要我的時候立馬出現?

顯然不是這樣的,安鄉特殊教育學校的陳洪喜説的一句話我記得特別清楚,是漫畫《聖鬥士》中一句話,傷疤——男子漢的勛章。人就是要在不斷的磨練中才能得到成長,傷疤越深刻,成功越發顯得耀眼。在這些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蹟的啟迪和鼓舞下,我將增強“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書育人”的教師使命感,不斷強化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心。

一、擁有一顆真誠的愛心

“世界上所有的不幸,需要老師用愛去感化。”我們要像愛自己一樣真誠的愛他們,用健康的情感去感染他們,扣擊他們的心扉,激起他們感情的波瀾。比如當學生身體不適時,我們要想親人一樣去關心他,噓寒問暖。

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活到老,學到老。”一句恆古不變的真理名言。時代在進步,創新對於老師來説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要不斷加強學習,學習一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用學到的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實際工作,大膽創新,積極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儘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就如樹幹,不僅哺育了一茬又一茬的花朵和果實,同時也充實壯大了自己。

三、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學生

懂得換位思考,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前的教學大部分都是老師喂一口,學生吃一口,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被淘汰了,教師需要正確的引導,學生的思維就像艘船,在一片汪洋的大海中,需要我們的指引才能到達彼岸的方向。學生又如小鳥,需要在一片自由的天空中翱翔,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

“愛人者,仁恆愛之”——我們是幸福的,我將在愛與被愛的暖流中默默無聞的奉獻我的青春、把我滿腔熱血撒播給我的每一個學生,讓他們發光發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o3vwo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