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爸爸去哪兒心得體會(通用5篇)

爸爸去哪兒心得體會(通用5篇)

爸爸去哪兒心得體會 篇1

很多小朋友喜歡看《爸爸去哪兒》這檔電視節目,我也想看,但是這檔節目都是每週六晚9:00以後才播放,爸爸媽媽覺得太晚了,會影響我的學習,所以不讓看。現在好了,放寒假了,又是春節,除了學習我有了更多休息和娛樂的時間,我聽説《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就在這幾天上映,於是我央求爸爸媽媽去陪我看這場電影,爸爸媽媽同意了。

爸爸去哪兒心得體會(通用5篇)

這部電影的主題跟電視節目是一樣的,都是講明星家庭父子一起完成任務。林志穎帶着兒子kimi,郭濤帶着兒子石頭,張亮帶着兒子天天,田亮帶着女兒cindy,王嶽倫帶着女兒Angela,來到廣州長隆野生動物園,五個家庭和小動物長頸鹿、河馬、考拉們一起生活5天,自制晚餐、喂小老虎喝奶、給河馬刷牙、給大象清理糞便、闖蛇窩取食材……他們與動物們“親密接觸”,很多場景既驚險又刺激。幾輪比賽下來,很多家庭都獲得村長獎勵的五角星,只有Angela得到的五角星最少,只有兩顆,按照規則,不能參加最後的森林化粧舞會。怎麼辦呢?小朋友們都決定一起來幫助Angela。他們接到一項新的任務——給熊貓寶寶做一個舒適、温暖的窩。小朋友們都忙開了,有的找來竹葉,有的把竹葉鋪到籃子裏,還有的還當起了熊貓寶寶坐進窩感受了一番……經過大家的努力,一個像樣的窩成功“出爐”,熊貓寶寶住得很舒服。村長最終把這個小星星獎勵給了Angela。大家都能一起參加森林化粧舞會了。這讓我想起了天天説的那句話:“玩兒並不重要,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朋友的幫忙,就沒有Angela的成功!

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朋友,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也幫助過我。在我沒帶橡皮的時候,王心怡把橡皮借給我;在我生病請假在家時,陳嘉沁在QQ上把作業傳給我……

“玩兒並不重要,朋友才是最重要的!”朋友不但是玩耍時的夥伴,更是學習、生活上的助手和伴侶!讓我們身邊多一些這樣的朋友!

爸爸去哪兒心得體會 篇2

這個星期六晚上,我看了湖南衞視新推出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它表現了一個父親的艱辛和一個家庭的快樂、和睦,讓我受益匪淺。

節目內容主要講了五個孩子離開媽媽,跟爸爸一起過72小時的生活情況。這72小時內,五位很少帶孩子的明星爸爸,必須面臨着自己尋找食材做飯,在小山村裏住宿以及孩子們的無理取鬧這種種困難,可他們都一一克服了。北京的靈水村裏,多了五個年僅六、七歲,古靈精怪的孩子和五位忙的焦頭爛額的爸爸們,其中,他們深夜的温馨談話最令我感動,孩子們的回答雖然都很天真,但是字裏行間都顯現出了濃濃的愛。在一點都不熟悉做家務的爸爸們做出那一道道飯菜的時候,雖然不好吃,但孩子們還是硬撐着,一邊吃一邊説:“爸爸做的飯菜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這五個孩子中,有調皮的,有愛哭的,有懂事的,有天真的,有可愛的,他們的性格特點都各不相同,但每個人對爸爸的愛卻是一樣的,都那麼真,那麼深。古今中外,全世界有那麼多詩人讚美母愛,可真正稱讚父愛的卻是寥寥無幾,父愛如山,母愛似水,我覺得其實父親的愛不會比母親差多少,只是他們的肩上扛着養家餬口的擔子,父愛其實很簡單。它像白酒,辛辣而熱烈,讓人醉在其中;它像咖啡,苦澀而醇香,容易讓人為之振奮;它像茶,平淡而親切,讓人自然清新;它像篝火,給人温暖去卻令人生畏,容易激奮自己。他們也許不能像母親那樣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可是這些父親們卻承擔起了“避風港”的職責,為了我們的幸福而日夜辛苦着,爸爸們這麼辛苦,可我們還是總是在惹他生氣,動不動就鬧小脾氣,現在想想,真不該呀!所以,在這裏,我不但要感謝我的媽媽,更要感謝我的爸爸!在這個節目中,我最喜歡片尾曲裏的那句歌詞:“你拼命發芽,我白了頭髮,一起寫下一撇一捺。”是啊,我們會長大,可是爸爸們會越來越老,我們應該趁着這個最好的光陰,努力的去報答他們,讓他們晚年能得到更多的欣慰。看完了那檔節目,我總是會在想:“那五個孩子經過了這麼嚴峻的72小時後,肯定會變乖很多,也不會再像初來乍到靈水村時那般的嬌生慣養,不停地哭鬧着,大叫着‘這裏髒,我不要住這裏’之類的話吧。五個爸爸也應該會成長很多,會抽出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們相處,也會好好學習做家務來照顧孩子了。我永遠相信,石頭、Angela、Cindy、Kimi、天天這五個活潑而可愛的孩子們會是爸爸們永恆的最愛人,他們會在爸爸們的細心呵護下,健康茁壯的成長,快樂的長成一棵結滿果實參天大樹吧!

看了《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我頓時明白了做父親的艱辛,他們不好言説的困難,也學會了不再嬌生慣養,自己獨立生活,不依賴別人,我要對一直默默關心我的爸爸説一聲:“謝謝您!”

爸爸去哪兒心得體會 篇3

這幾天,有很多朋友都向我推薦了一檔節目,叫《爸爸去哪兒》。昨天夜深,我沉在沙發裏,安靜看。有時笑,有時呆,有時,也流淚,被這檔節目深深打動了。

電視節目,得讓人有瞬間的感動。這其實不難。但是,要像《爸爸去哪兒》那樣,不止讓人有頻繁的心靈撞擊,還能有看完後的沉靜思索,就不容易了。所謂親子,不只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更是大人與孩子兩顆心靈如何靠近。《爸爸去哪兒》,是在對親子的心靈進行距離測試。

這檔節目內容是,林志穎和兒子Kimi、郭濤和兒子石頭、田亮和女兒Cindy、王嶽倫和女兒Angela、張亮和兒子天天,他們一起經歷“進村冒險”。在陌生環境下,孩子們遭遇種種挑戰。他們歡笑、賣萌、哭泣、淘氣、逃避、勇敢。孩子在展露天性,父親在面對難題。於是,電視裏在講明星如何做父親,觀眾在想自己如何做老爸。

孩子是不會“演”的。在天性面前,在童真面前,就算是再過光鮮的明星,有算是再過體面的父親,那一刻,他也只能回到一個最基本角色,那就是父親。面對各自獨特的心肝寶貝,面對人小鬼大的古靈精怪,面對百般疼愛的恃寵而驕,那一刻,一個男人,成功不是因為他頭上擁有多少光環,身上擁有多少財富,而是他能不能做個好父親,能不能讓自己和孩子的心靠得無限近。

我們首先是人,其實才是公民;我們最初是孩子,然而才是父親母親。固定的人性規律,篤定的人生軌跡,註定的情感體驗,都讓《爸爸去哪兒》給很多人帶來情感共鳴。現在,《爸爸去哪兒》一炮而紅,收視率在綜藝節目中獨領風騷。而且,連續8次,讓《爸爸去哪兒》刷新了《我是歌手》創下的重播。這本身就説明,沒有什麼比真實更有力量,沒有什麼比真情更能打動人心。

在這個習慣宏大敍事的年代,太多文化產品都在忽略對人性進行細密的關懷;在這個價值潰散無數人遭遇信仰危機的年代,孩子正在成為無數人內心最加呵護最為敬畏的宗教;在這個有着“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角色分工傳統的社會,又有無數爸爸們在淡出幼兒教育。於是,跟着爸爸去遠方,讓兩顆心靠近,讓孩子更加獨立更加堅實走向更為長遠的人生,應該成為一個社會的公共選擇。

特別是,隨着在80後,甚至90後開始為人父母,這代年輕人要繼承傳統的親情倫理,又要在親子關係中增添更多符合這個時代的文化價值,會面臨着諸多的現實難題。很多年輕的父母,甚至還沒能完全從孩子的身份中轉型出來。他們原本也缺乏篤定的價值觀,缺乏理性的生活方式。如何讓他們既為孩子提供安全呵護,又能傳遞價值文明,本身就需要一個公共文化平台,來進行交流、互動與傳播。從包括各種社交媒體在內的各種文化平台反饋來看,《爸爸去哪兒》無疑極好地完成了一次“議程設置”,讓更多人發自內心地參與進來。

“我從童年的方向 看到的永遠是你的背影 ……你召喚我成為兒子 我追隨你成為父親”,詩人北島在《給父親》裏這樣寫;“自己揹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此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魯迅在《現在我們如何做父親》這樣説。一個孩子要健康安全地成長為有獨立精神與自由人格的現代公民,需要跟着爸爸腳步前行。《爸爸去哪兒》可以留下一種時代的蹤跡,引起羣體共鳴。因為,爸爸去哪兒,孩子就會去哪兒;孩子去哪兒,我們的社會也就去哪兒。

爸爸去哪兒心得體會 篇4

我們讀書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這本書就是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活中層出不窮的狀況和內心焦慮情緒的問題。

在我讀完這本書後,覺得自己內心淡定許多,很大程度上幫助我控制了自己情緒化的問題。

當你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你們會做什麼呢?本書能夠給我們什麼方法幫助我們舒緩各種負面情緒呢~

《正念的奇蹟》這本書最核心的一句話是什麼是人生最大的奇蹟?不是能夠騰雲駕霧、踩風火輪,而是每天的一呼一吸,專注於你的一呼一吸,就是正念的狀態。

佛説:“萬物皆空”,“空”不是沒有,其核心是法無自性。每一個東西都沒有確定的本性,狀態都會變。一個桌子,此刻因緣和合,它是一個桌子,而幾年後,因緣消散,變成了一堆木材,當柴火燒成了灰燼,作為肥料,又作為另外一種狀態存在。而一個人,此時因緣和合是一個人,但是若干年後可能成灰燼、成鬼成仙都有可能。所以我們會發現周圍的一切都是空的,能關注的只有此刻自己的起心動念,然後觀察它,它自然會逐漸消散。

那我們開始跟着這本書的脈絡學習~

本書作者是一行禪師,越南人,在越戰期間遊走法國、美國,號召和平、停戰,並在法國創建“梅村”。接受來自世界各地想修煉正念的訪客。

這本書是一行禪師寫給朋友的一封長信,沒有闡述詳盡的佛理,但單從這封信中,我們已經學會什麼叫做正念,和正念為什麼是奇蹟。

本書開篇描繪了一個場景:一個曾和禪師修行的年輕人結婚後發現自己要工作、要照顧妻子情緒、要給小孩兒換尿布、自己修煉的時間變少了,然後他試着把修煉正念運用在生活中,意識到配妻子、小孩兒也是自己的時間。沒有所謂的你的時間、我的時間。陪孩子的時候老想着工作還沒做完,並不能幫你解決孩子和工作的問題,反而更痛苦和焦慮,所以陪孩子的時候就專注於陪孩子,工作的時候好好工作,時刻保持正念,讓自己的念頭專注於當下的事情。

話鋒一轉,又説到洗碗的例子。

很多人覺得洗碗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尤其是那邊朋友等你一起打麻將的、喝茶時候。老想着快點洗完去做其他事情,

如何才是正確的洗碗?

所謂保持正念,就是要求我們在洗碗的時候就應該只是洗碗,也就是説,在洗碗是,應該對“正在洗碗”這個事實保持全然的覺知。在洗碗的當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隨順自己的呼吸,覺照到我的心念與動作。這就是正念,這就是正念的奇蹟。

如果洗碗時我們只想着接下來要喝的那杯茶,或者要趕緊加入朋友們的聊天或 者遊戲,或者看一部喜歡的電視劇,如果你就會急急忙忙地想把碗趕緊洗完,好像洗碗是一件令人厭惡的事情,可是洗碗這個過程也是你人生的一個部分,你自己給人生創造了一件令人厭惡的事情。那麼,我們就不是為洗碗而洗碗。換句話説,洗碗時我們並沒有活在當下。事實上,我們站在洗碗池邊上時,完全體會不到生命的奇蹟。

《中庸》説:“人莫不飲食者也,鮮能知味者。”我們每天吃飯卻很少有人感受它的味道,飯一上來我們想的是什麼,想的是:“吃完我們去哪裏,去幹什麼?”、“快點吃,別耽誤事兒” 或者先拍個照片發微博發朋友圈,沒有去真正體會到食物的味道。修煉正念甚至要求我們感受每一口食物的味道。

而修煉正念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幫助呢?

禪師有次和他一個學生吉姆一起吃橘子,吉姆沒吃完嘴裏的那塊就去掰下一塊,一行禪師説:“你應該先把嘴裏的橘子先吃了”。吉姆才意識到自己沒有在正念的狀態。專注於吃橘子的每一瓣,才是真正的會吃橘子。

後來吉姆因為反戰入獄,禪師寫了一封信給他,“還記得我們一起吃的那個橘子嗎?你在那裏的生活就像那個橘子,吃了它,與它合為一體。明天一切都會過去。”在監獄的坐和家裏的坐有區別嗎?有,因為監獄裏坐着沒有自由對嗎?不能去想去的地方,覺得被束縛,所以內心覺得很痛苦。可是坐的這個動作是沒有區別的,因為在監獄裏坐着時正念跑了,嚮往外面的世界,才會內心痛苦。感受當下的感覺,明白此刻的狀態,這就是正念的奇蹟。

《正念的奇蹟》帶給我們最簡單的做法,是遇到任何問題,對會讓自己身心收斂到體內,明白此刻的狀態。

不管是洗碗、吃橘子、還是生活中其他情況,當我們知道“正念”就是指“對當下的實相保有覺知”時,生活中的時時刻刻就都成為你修行的機會。而不是隻有在禪修時。當你走在路上,甚至烈日當頭,都可以對旁邊的綠樹和陽光保持覺知,知道自己此刻正在念念分明地走路。而不是身體在走路,心卻念着其他事情。等車、開會、航班延誤,這都是我們生命中的過程,保持正念,專注內心的感覺,這就是正念。

好吧,我認為個人難以做到,走路的時候心裏想着其他事情,情緒難過的時候還是很難控制自己、修煉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啊~

樊登老師曾飛機上偶遇偶像柳傳志,柳傳志正在看《杜拉拉昇職記》,而樊登老師正在看《金剛經》,柳傳志好奇問樊登老師年輕人為什麼看這本書,樊登老師問:“你覺得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麼?”柳傳志説:“一個人永遠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是最痛苦的。”這就是佛教中的“求不得苦”。而樊登老師説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你認為不應該有痛苦的痛苦。假設有人花500萬買彩票只剩下200萬,你不會痛苦可能還會覺得好逗;別人失戀你痛苦嗎?而自己失戀就很痛苦,別人痛苦你不痛苦,因為你認為你和別人不一樣,你不應該承受這樣的痛苦。如何讓這種痛苦儘快控制然後熄滅掉呢,最好的方法是保持正念,當你保持正念,就會明白這只是一段經歷而已,能夠感受此刻我的存在,在其他地方感受的我是一回事。

當你知道正念是對當下的實相保有知覺,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可修行,而不只是禪宗時。

王守仁的《傳習錄》中的“知行合一”,不是我們常規理解的言行一致或者先知?還是後行?樊登老師解讀這個詞的核心是你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你的念頭沒有跑。你的心專注於你正在做的事情。

如我們有時邊走邊玩手機,玩微信,會感覺很累,因為分心了,沒有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一位學生做行政高官,向王守仁抱怨自己沒有時間修煉,俗事繁雜,經常要處理工作。王守仁回覆他説,“我什麼時候告訴你修煉要專門找個時間的?無時無刻都可以修煉,當有人想贏官司給你錢時,你不要,修煉自己的不要貪心,當一個人説來説去説話不清楚,你能不煩躁,這就是在修煉你的耐心,當案情複雜而你能夠找出頭緒時,你可以修煉自己的明辨之心。所以無時無刻都可以修煉。

我們讀書只是方法,修煉還需要看自己的造化和精進程度。一行禪師給我們如何修煉正念的方法、答案首先是專注於工作。

當我們工作的時候老想着去吃東西,心裏想:“怎麼還不下班啊,急死我了”一旦有這種想法,我們就會感覺焦慮和痛苦。所以所有的痛苦從分別心而來。我們微信朋友圈有時會看到有人説“今天又週一了,好痛苦”、“還要加持3天就放假了”,其實放假也不一定會開心,放假和對象吵架,好好的一個假期被吹了、每一個東西都沒有自性的,是痛苦或快樂,而是源自於自己的分別心給其的定義。體會上課、上班的感受,因為這是我們生命中註定的一天,無論快樂或痛苦都要在這兒,所以好好享受上班,全身心的投入進去。上班就好好上班,回家、放假就好好休息。

説回一行禪師給我們修行方法的第一招:專注工作。時刻保持警覺和清醒,準備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狀況,然後隨機應變。這就是保持正念。

修行最難的地方是在家裏,其次是在工作中,再其次是在寺廟。因為家裏打破正念的東西太多了。

工作和修行很難分開。

具體方法有:

1、有覺知的呼吸。深呼、深吸,知道自己入息,知道自己出息和數息法,當後期能夠自如做的可以不用數息而是專注於呼吸了。

2、行住坐卧都是禪,工作、吃飯、洗碗,和朋友聊天,時刻保持正念。

eg:有個人悟道,過一段時間後,徒兒問他,“師父,你悟道之後幹嘛呢?和之前有什麼不一樣嗎?”,師父回:“飢來吃飯困來眠。”,徒兒説我也是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啊,那悟不悟道有什麼區別呢?師父説,我是該吃吃該睡睡,有啥吃啥,有地兒就睡,而你對吃和住是百般挑剔萬般揀擇。這就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我們很多人會説“這工作好,還是那工作好?”、‘這頓飯好,還是那頓飯好’、學道沒有別的,就是別挑挑揀揀。因為太挑剔,有大量的分別心,痛苦也就油然而生。

有人會問那修煉成這樣了,生活會不會很無趣,很沒勁、無聊?就像我們説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無聊、湊合事兒、差不多,而是指合適的極致。孔子一生都沒有達到那個境界,也沒有見誰達到過那個境界。當我們修煉到無分別心,人生有大把可以追求的東西。

我們為什麼覺得我們應該追求金錢、權利、這都是因為社會慣性,我們被社會慣性操縱,老覺得“別人有車子、有大房子、”、我也要有車子房子,沒有就會很痛苦,這都是我們着了社會慣性的道。只因為社會慣性牽引着你跑,所以你沒法兒面對自在的內心。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一個人為所欲為是最不自由的。我們有沒有做了一件瘋狂的事之後自己卻不知道為什麼,然後懊惱當時真不應該説那種話,真不應該打人。因為那是我們被自己的情緒控制,是情緒的奴隸。而我們要做情緒的主人,就需要調動我們的正念。

修煉正念,是佛教的入門,放下一切,會發現一切都是空的,都是表象,沒有自性,一件壞事在若干年後再看可能就是一件好事,而當壞事發生的時候我們內心無比痛苦。

所以試着修煉我們的正念,給自己一個“正念日”,每週用一天時間修煉正念,這天每時每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正念,早上起牀、刷牙、吃飯、生氣——告訴自己,“我此刻在生氣”,如何快速的不生氣,就是知道讓自己生氣的那個人,對着鏡子,盯着鏡子裏生氣的人,説“這個人在生氣”,生氣的人就不生氣了~若沒有這個觀察者,任由生氣情緒帶動生氣,這個情緒就永遠停不下來。

面對我們的痛苦,並照顧他們。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都需要我們照顧,因為他們都説我們人生的一部分,這些情緒就會越來越懂事。不能憋着,會憋出病來的。

我們總以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但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別人能承受的痛苦,我也能。

蘇格拉底在判處了死刑時説:“我現在去死而你們將活着,究竟誰更不幸只有天知道。”在他看來,死和活沒有太大區別。

作者是一個得到高僧,所以本書的後半段描述的是一個普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樊登老師説裏面一段話特別好(但是我可能是境界不高,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深意Orz):如果一個人以佛教的角度看實相,你會變得悲觀,悲觀或樂觀都太簡化了真理,重點是實相真正呈現出來的樣子,悲觀的態度永遠不會讓安詳的微笑綻放,那是浮現在菩薩和其他正道者臉上的微笑,這才是真正安詳的微笑。最重要的是保持正念的狀態,無分別心,就沒所謂的悲觀和樂觀。

而如何控制我們負面情緒呢?無論何時,當一個善念升起時,認知我心中升起了一個善念,當一個惡念升起時,認知我心裏升起了一個惡念,無論你多麼不喜歡,都不要執着其中,試圖消除它,去認知它就足夠了,如果你已經離開了正念,也必須知道離開了,保持着也要認知正念還在。

正如西方心理學對“我”的定義:“我是我的觀察者”。找到我的觀察者時,就是在修煉自己的正念,而我們通常吧自己的觀察者去掉了。所以禪宗會有時給你當頭棒喝:“主人翁何在?” 你的體內做主的是你嗎?

當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先把能做的的做到,把內心放平緩,其他各種事情也就做好了。

當分別心升起時,知道自己有分別心,分別心就減弱了~

最後,我們可能很難保持正念的奇蹟,但是修煉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趣也是因為它不容易,境界太高,達不到才好玩,如果一個東西隨便就得到了,就不值什麼錢了,太簡單就沒意思了。

人生無論做什麼,工作、學習、生活,都把它當做修煉的過程,而且能夠時刻體會到自己在修煉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體會它並關照它,觀照它在進步還是退步,這個過程本身,也是正念的奇蹟。

爸爸去哪兒心得體會 篇5

當我翻到《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時,被那優美的課題吸引了,當我細細品味這篇課文時,又深深地被那位偉大的母親感動了。

母親身患重病,卻還細心的照料雙腿癱瘓脾氣暴燥的兒子,由於病重突發,帶着遺憾離開了人世。母親生前常對兒子説:“咱孃兒倆,在一塊,好好活兒,好好活兒……”這句普通的話,讓兒子走出了黑暗,這句普通的話,讓兒子有了生活的希望,這句普通的話,體現了母親的愛。

啊!母愛是無處不在的!當你遇到困難時,當你生命受到威脅時,……你會深深地感到,母愛是無私的,是奉獻的,是偉大的……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夜,我從清涼的空調房出來上廁所時,發現媽媽還在洗衣服。她用那有力的雙手,使勁地搓着衣服。當時廁所裏的悶熱,我到現在還記得。我勸媽媽別洗了,可媽媽抹了抹汗珠,對我説:“媽媽不洗,你明天穿什麼呢?”此時我深深感動了。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母愛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我們一定要珍惜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o30z8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