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精選18篇)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精選18篇)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1

湖北省博物館之行讓作為中國人的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的“心與音”世界民族器樂展更是讓我這個音樂初學者大開眼界,徜徉在文化與音樂交融的世界裏,感受到無限樂趣。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精選18篇)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楚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孕育了具有楚地域特色的燦爛文明,八百年的歷史中,楚人以勇於進取的精神創造了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

楚國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典雅華麗的楚國漆器是楚文化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它以奇妙的造型,繁縟的紋樣,豐富的色調,深厚的精神內涵,顯示出楚文化的別緻風韻;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楚國在哲學、文學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先秦時期精神文明的頂峯,以老子、莊子哲學思想為代表的哲學,是構築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涵,以屈原詩歌、莊子散文為代表的楚文學,是中國浪漫主義之源頭····音樂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隨州市曾侯已墓出土的曾侯已編鐘,它是曾侯已墓的出土文物中最為耀眼的國寶級文物。它由不同批次多組編鐘組成,共56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全部都是雙音鍾。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律齊備。

作為河南人,從小在中原文化的薰陶下長大,對中原文明也有一定的瞭解。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悠久的歷史給中原文化帶來幾分厚重,作為古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中華大地湧現了大批文人學者:老子、墨子、張仲景、張衡···同樣,中原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也有自身的地域特色。由於河南地處中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歷經戰亂,兼以人民生活比較艱苦,逐漸形成了吃苦耐勞、樸實淳厚、堅毅剛直的民風,並養成了民間習武的風俗,陳氏太極拳、少林寺由此而來。音樂方面1986年在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遺址中發現了至少16根骨笛,距今已有8000~9020xx年的歷史了,是我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的樂器。

同為華夏文明,楚文化與中原文化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楚的浪漫,中原的剛毅,都成為各自地域的文化符號,以其不同的文化特色豐富着華夏文明,使之燦爛輝煌。

文化作為一個地域的精神世界的集中體現,具體反應了本地區的人文特色,地理環境等特點。是這一地區最引以為傲最為重視繼承發展弘揚的精神財富。音樂則作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加形象生動地體現了本地區的文化特色,從而使本地區的文化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同時也隨時間永遠流傳下去。使其文化更加充分地發展與弘揚。所以一個地域必定有自己的獨特文化,同樣也會有獨特的音樂文化。音樂追隨文化而發展,文化通過音樂而弘揚。

我國光輝燦爛的音樂藝術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五彩繽紛的少數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少數民族樂器,種類繁多,各具特色,不僅能奏出美妙動人的音樂,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蘆笙歡歌:蘆笙,葫蘆是苗,瑤,彝,拉枯,侗,壯等少數民族喜愛的自由簧樂器。在節目喜慶時邊吹邊舞,蘆笙樂隊演奏者可達一百人。特大的盛會,場面歡騰,熱烈,壯觀。

雪域聖樂:藏族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藏族音樂作為藏族文化的重觀念和審美求。同時又反映了歷史長河的軌跡和文化發展的脈絡。藏族的傳統音樂包括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每一種音樂都各具特色,異彩紛呈。藏族的樂器廣泛分佈於西藏,青藏,四川,雲南,甘肅等省藏族聚居地區。其中很多樂器是有宗教儀式的法器演變而來。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產生了風格不同的音樂。音樂的地域性反映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的地域性導致了音樂的地域性,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崇尚自然的印度人民把音樂中的七個基本音與鳥獸的叫聲對應相連,這七個基本音也被印度人民賦予了人對特殊色彩的感覺,這七個基本音成為“拉格”;俄羅斯人深沉而憂鬱的氣質,奔放的民間文化,爭強好勝的民族精神使其音樂也充滿獨特風格,巴拉萊卡俗稱‘三角琴’便是俄羅斯獨有的民族樂器;受中國文化的長期影響,日本的一些民族樂器與中國的民族樂器也有絲絲連繫,日本箏,就是8世紀由唐的十三絃箏演變而來,並分為樂箏,築箏和俗箏。薩摩琵琶,是16世紀由唐傳入的琵琶演變而來····

音樂之於文明,文明之於世界,世界的音樂把世界的文明連在一起,同時又有屬於自己的地域特色。中國的音樂為世界的音樂添磚加瓦,世界的音樂同時又影響着中國音樂的繼續發展,二者相互包容,相互承接。

世界的音樂,音樂的世界。用音樂的視角解讀世界,用世界的眼光欣賞音樂。包容的歷史如陣陣鐘鳴響徹耳畔,震撼靈魂,悠長的笛聲如緩緩清流洗滌日益塵化的精神世界。無需過多言語,你看到音樂了麼,你聽到歷史了麼?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2

春節期間,我和爸爸媽媽去湖北武漢看望姑姑。早就聽説武漢是座歷史文化名城,有這樣一個好機會,對於熱愛歷史文化的我,可是再好不過了。到達武漢的第二天,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景點便是我向往已久的——湖北省博物館。

綠蔭掩映中的湖北省博物館,是一座成“品”字狀的仿古建築,坐落於美麗的東湖之濱,佔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館藏文物14餘萬件,其中一級文物近千餘件。館藏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聞名。

一走進博物館,我就被它高大且,具有古韻的建築,深深吸引住了。這更加讓我產生了進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我們首先來到“曾侯乙墓”展區。曾侯乙墓發掘於1978年,是2420xx年前的曾國國君“乙”的墓葬。“曾侯乙墓”展區陳列了該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現了兩千多年前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禮器是我國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其中我最喜歡的幾件文物是:“青銅尊盤”(國寶級文物),“金盞”(國寶級文物)和“曾侯乙編鐘”這三件了。

“尊盤”——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的一套酒器,“尊”是盛酒器,“盤”是盛水器,“尊”置於盤中,是用來冰酒或用來温酒的。這件“尊盤”以紋樣繁縟細密著稱,它共飾龍84條,蟠魑80條,造型優美,極盡奢華。它充分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與高超的鑄造技術。

在古時“盞”用於飲食的器具。這件“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盞”不僅有金蓋子,盞內還有一把金勺子。“金盞”飾有蟠螭紋、綯紋、雷紋、渦雲紋等。那把金勺子一端鏤空成變異的龍紋,所以又被稱作金漏匕,異常精美。

“曾侯乙編鐘”是“曾侯乙墓”出土中較大的文物。它共64件青銅雙音編鐘,且十二律俱全,時至今日“曾侯乙編鐘”敲擊出的聲音依然洪亮。很難想象當時我國青銅鑄造和音樂文化的是那樣的高度發達。

接下來,我們又參觀了楚文化館,秦漢漆器,樑莊王墓展廳。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物是“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 是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羣中。它通高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説中的“越王勾踐劍”。 這把青銅寶劍最讓人驚奇的是,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劍身絲毫不見鏽斑,金光閃閃。劍上的花紋是用金屬錫製成的,青銅的亮黃色與錫的亮白色相互襯托,耀眼美觀。一把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古劍,居然毫無鏽蝕,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着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

這次參觀,使我又一次對兩千前我國古人的聰明才智所折服,又一次對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所驚歎!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3

3月17日,武漢警官職業學院組織我們兵團農五師學員前去參觀了湖北省博物館。沿途中我們還看到了其他不知其名的美景,讓我們真實地感受了湘湖文化及其悠遠歷史所沉積下來的古色古韻。

初去博物館,不禁被那裏的氣勢所震撼了。

博物館裏乾淨、寬敞,給人一種愉快和古老的感覺,讓人在參觀時不知不覺的陶醉在了歷史的長河裏。

湖北省博物館於1953年3月成立籌備處,1959年春遷至今址。1963年1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博物館。3000平方米的陳列樓建成並對外開放,此後並不斷擴大其規模。至今為止,其總佔地面積達八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佔五萬平方米,館內珍藏文物多達14萬餘件,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這些藏品大多數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徵。反映着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其中一部分器物在古代發展史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館內的藏品種類十分豐富,主要包括: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兵器,古樂器,金樂器,古代字畫、錢幣等。

今天講解員主要帶我們參觀了曾侯乙墓。裏面有許多珍貴的寶物與一些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講解員告訴我們曾侯乙墓發現於1978年,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棺木。同時出土還有15000件文物以及多種製作精細、外觀大氣的物品。

我們認為最值得一提的是曾侯乙編鐘,它被譽為“編鐘之王”。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青銅編鐘。更為神奇的是一般物體只能發出一個樂音,但是編鐘的每一個鐘都可以發出兩個樂音,並且互不干擾。在20xx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弘的樂隊實屬罕見。它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發展的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湖北省博物館裏我們更是有幸聽到了跨越千年的編鐘之樂。在整個演播大廳裏都瀰漫着楚文化。微弱的燈光漸明,舞台上的樂手們都身着古裝,使用編鐘為大家演奏了一曲曲動人的樂曲。

其次讓我們大家記憶猶新的是那把青銅寶劍——越王勾踐劍。這是一把跨越千年的古劍,但見其通身未有絲毫鏽漬,依然光亮。此劍鑄造精良紋飾線條流暢,依舊鋒利無比。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高超的冶煉鑄造技術和防蝕技術。它被中外專家視為我國先秦兵器中的稀世珍品。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郭沫若曾有詩讚曰:“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銀縷玉衣今又日,千秋不朽匠人心。”

由於時間的原因,我們沒能走完所有的展廳,我們帶着一絲遺憾離開了,但是心中依然很興奮。雖然我們看到的是一件件物品,可領略到的是歷史,感悟到的是革命精神。

此次參觀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知識。歷史是屬於過去的,我們要在感受歷史奇蹟的同時也要學會如何創造奇蹟,未來的歷史樂章需要我們去書寫。因此我們應該好好把握這次來湖北學習的機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辜負家鄉人民對我們的重託,不辜負組織的培養,牢記自己的使命,也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4

我們中華民族有520xx年的歷史,俗話説“唯楚有才”,而湖北就是以前的楚國,作為荊楚文化的發源地,湖北省博物館是這種文化的記錄者,他像一卷史畫,記錄了歷史在這片土地留下的每一個痕跡。5月8日,黨校組織我們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金色的陽光照得我們的臉頰閃閃發亮,我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一個個都是滿臉的興奮。我們井然有序的排着隊進入博物館大門,

黨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平台,讓我們對湖北的歷史有了深入的認識,更教會了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學無止境。

我們參觀了楚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作為春秋戰國的大國和強國之一,在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鑄造工藝、領袖羣倫的絲織刺繡工藝、巧奪天工的漆器製造工藝、義理精深的哲學、汪洋恣肆的散文、驚採絕豔的辭賦、五音繁會的音樂、翹袖折腰的舞蹈、恢詭譎怪的美術,都是十分寶貴的文化富礦。 最有震撼力的是編鐘,雄偉壯闊,精美絕倫。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還有那越王勾踐劍,歷經兩千多年的歲月洗禮,他依然寒光熠熠,昭示着一種王者之風,使人不禁又回到了那個戰亂的年代,感受到了那種破釜沉舟,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恢弘氣勢,那種卧薪嚐膽的勇氣。那種王者之氣依稀環繞在劍的旁邊,歷經千年不去,壯哉!

在三樓,我們一睹各種革命先驅的尊容,看着他們的畫像,看着他們留下的各種生活用品,彷彿回到了戰爭時期,頓時熱血沸騰,這就是我們的老一輩中國共產黨員!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回到歷史的昨天去看那一看當時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但是歷史永遠不會被遺忘,博物館中陳列的每一件物品都鮮明的記錄了每一個歷史的瞬間!我們儼然可以從那些陳列的物品中看見近代中國發展的脈絡,每一件物品,每一張圖片無不使人產生心靈的震撼!歷史,這時又會浮現在我的眼前,提到武漢就不能不説武昌起義,在近代中國,武漢是全國工業和交通重鎮。革命先烈選擇在武昌發動起義,摧毀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似乎又有其必然性。武昌起義的勝利,在全國得到了連鎖反應,各省革命黨人紛紛行動起來。至11月底,全國宣告獨立、脱離清政府的有14省。北方未獨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統治較強,如直隸、山東、河南;有的遠在邊陲,革命黨勢力較弱,如新疆、奉天。這些省份也不平靜,革命黨仍然組織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武昌起義之後,立憲派紛紛表示贊成革命,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潰。廣大人民羣眾在各省起義過程中表現了高昂的熱情。

新軍士兵、會黨羣眾、知識分子、工人、農民、城市貧民、海外華僑、愛國士紳、少數民族都作出了貢獻。中國的政治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沸騰局面。還有記錄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和解放戰爭期間在武漢留下的點點滴滴。1920xx年,董必武,陳潭秋代表武漢的共產主義小組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將革命的火種帶入湖北,讓湖北成為了中國革命的重要發展基地。從此,武漢,作為了革命發展一個重要基地,無論是京漢鐵路大罷工還是後來作為全國農民運動的指揮所,武漢都在革命中扮演着無可替代的角色。它是中國革命發展的一個縮影,會永遠被歷史銘記! 一天的省博之旅讓我受益匪淺,我們在省博,看到的是作品,領略到的是歷史,感受到的是革命精神。我們要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過去,以怎樣的決心來改造現實,以及用怎樣的理想去憧憬未來?作為新時代的黨員,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先輩的優良傳統和可貴的精神風貌,努力學習踐行科學實踐發展觀,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和發揚黨員先進行作用,堅持幹一行、愛一行,全身心投入國家的建設中去,發揚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在平凡中創造出不平凡,把我們國家建設的更美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黨的誓言。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5

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源地,楚文化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湖北省博物館是這種歷史文化的記錄者,,記錄着歷史在這片土地留下的每一個痕跡。閒步其堂,與歷史氣息拂面,品位屢屢文化清香。

20xx年9月25日,在考古學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全班同學參觀了湖北省博物館。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這裏,第一次來的時候我還是大一,帶着新奇,像觀看奇物珍玩一樣在裏面走了一圈,根本沒心思來追溯這些古物的歷史根源,兩年後,現在我已經是大三的學生了,我又回到了這裏,經過兩年的歷史學習和歷史薰陶,我對歷史的興趣更濃了,帶着沉澱過的心情,我認認真真地參觀了省博,收穫很多,感受也很深。這一天天空下着淅淅瀝瀝的雨,我們到的時候博物館還沒開門,於是我們站在門口等了一小會兒,雖然站在外面有點冷,但是看着過往行行色色的行人.車輛和周圍的高樓大廈,感受着現代大都市的生活,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年。

想着想着思緒飄過了時間隧道,在那道門後面卻是另外的世界,古物古人,它們在地下沉睡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上萬年才又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它們的那個年代到底發生了多少我們不可知的事,在它們沉睡的漫長歲月裏世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它們一定想不到在多少年後還會重現在世人面前,所有的所有都是那麼神奇,腦中突然出現了穿越劇的情景,嘿嘿,如果我也能穿越就好了,哈哈。不一會兒,九點整開館了,我們排好隊進去了。 館內文物品類豐富,器類齊全,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館藏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舉世聞名。新石器時代京山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鷹;盤龍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鉞;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青銅器羣及16節透雕龍鳳玉佩、28宿天文圖像衣箱;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都具有極高和極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屬隨州出土的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戰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展覽廳內還原了墓葬的原始形狀。整個曾侯乙墓很有特色。整個墓葬分作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外有的類似窗户的圖案,那是因為當時的人相信人死後靈魂依然會在墓中生活,故他們也要通風。內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衞的神獸武士。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殉葬者為13~26歲的女性。曾侯乙墓主棺的外棺重7.5噸,由銅與木巧妙組合而成,內棺重2.5噸,總共十噸,光從棺槨的規模來看就可以窺探整個墓葬的恢弘。據説在挖掘的過程中,,因為太重,繩子斷掉了,考古工作者不得不把內外棺分開,而古時沒有先進的科技,下葬如此重的棺木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完全想象不出來。

墓中大小、顏色各異的陪棺無不體現出封建禮教,與等級的嚴格。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它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最為耀眼的國寶級文物。它共64件,(計鈕鍾19件,甬鍾45件),分三層懸掛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鐘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一件重2.4公斤,高20.2釐米;最大的一件重203.6公斤,高153.4釐米。它們的總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鍾架通長11.83米;高達2.73米。氣魄宏大,場面相當壯觀。曾侯乙編鐘出土後,還有過三次演奏,足見曾侯乙編鐘保存之完好,可惜我無幸聽到。一同出土的還有青銅尊盤,尊是盛酒器,盤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為一器,尊內盛摻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時酌以獻屍,賓禮時酌以飲客。整套器物紋飾繁縟,窮極富麗,其精巧達到先秦青銅器的極點。尤其是器上鏤空裝飾,透視有若干層次,系用失蠟法鑄造,即先用蠟做模,模外做範,加熱烘烤使蠟模融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一個空殼,再將青銅溶液澆灌至空殼內,就可鑄成所需的器物。這一發現,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尊和盤均鑄有“曾候乙作持用終”銘文。

我們看到的是作品,領略到的是歷史,古人留給我們的這些財富,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藴是無限的。此行不僅能讓我們瞭解我國古代的珍貴文物,而且還教給了我們許多知識。歷史如一條長河,涓涓的從古流到今,永遠沒有止盡。歷史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保護,去傳承與發展。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6

上個星期的星期日上午有點事,很累,本來是打算中午好好休息一下,睡個好覺的。但是卻被通知下午要去參觀省博物館,心想反正也沒去過省博物館,就跟同學們一起去看看吧。

好在省博物館離我們學校也不是很遠,坐了一會車之後就到了。剛剛下車,三座宏偉的帶着古代風格的建築映入我的眼簾,我當時就覺得今天這次參觀肯定不會讓我失望。

我們這次來正好趕上“那不勒斯的黃金時代”的油畫展,讓我也感受到了除了荊楚文化之外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氣息,也是一次視覺的盛宴。

看湖北省省博物館主要還是要感受一下本地的荊楚文化。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楚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孕育了具有楚地域特色的燦爛文明,八百年的歷史中,楚人以勇於進取的精神創造了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們參觀了“古代瓷器專題展”、“秦漢漆器藝術”、“荊楚百年英傑”等,其中重點參觀了荊楚百年英傑。通過參觀我瞭解到湖北自古以來人才薈萃,享有“惟楚有才”的美譽。近代以來,荊山楚水更是英傑輩出。其中有指點江山的國家元首,有救國救民的革命先烈,有領兵殺敵的軍旅名將,還有建功立業的科技精英、學術大師、藝術泰斗 他們從不同方面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貢獻,值得緬懷或尊敬。在這麼多的藏品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曾侯乙編鐘和越王勾踐劍了。這兩件文物一件是代表荊楚音樂文化的代表文物,一件是代表荊楚軍事工藝的代表文物。曾侯乙編鐘保存之完整,氣勢之磅礴都令我震撼。越王勾踐劍飽經歲月犀利,劍鋒完好,劍身猶存,實屬難得。

一個地區的博物館是反映當地文化的重要窗口,是當地歷史沉澱的集中展現,是十分豐富而生動的歷史講堂。這次省博物館之旅把我從課堂拉到了現實中,通過對歷史遺物對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它告訴我們,我們的先人是怎樣在這片熱土上揮灑汗水,以勤勞的智慧,奮勇抗爭精神,創造出無數的奇蹟。作為一名大學生,一名共青團員,我們要繼承先人的優良品質,學習他們的精神,努力學習好文化知識,做一個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才,這才不會辜負了父母,社會,祖國的培育。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7

今天是20xx年12月19日,寒流過後,天氣晴朗,很適合户外活動,我也正好趁着這個機會跟着法學院黨支部和班集體一起去參觀省博物館,瞭解學習我們廣東獨有的嶺南文化的同時也隨便放鬆一下六級考試後的心情,就暫且把其當做是一次愉快的集體旅遊活動吧。

省博物館新館址位於舉辦今次亞運會的海心沙,在寬闊的廣場上還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亞運會舉辦後的情景,綠樹紅花,環境優美,博物館左手邊便是著名的“小蠻腰”。博物館西面是廣州歌劇院和廣州市第二少年宮,北與廣州圖書館新館相鄰,南瀕秀麗的珠江,隔江與海心沙旅遊公園相望,所處位置十分具有人文氣息。

新館建築結構新穎,設計獨特,總體來説呈現長方體,牆面用的是凝重的墨灰色,在白天裏給人一種古樸、冷靜、沉穩、久遠的感覺,就像經久不衰的歷史一樣。外牆上隨處可見霓虹的裝飾,雖然在早晨顯得不那麼的明顯,不過我可以想像其在晚上將會展現如何的一種光彩,因為有霓虹的映襯必定會使得黑色的博物館不至於隱退於黑夜之中,它依然散發着自己應有的活力,就像我們廣東文化一樣,不會因為黑夜而失去其本身應有的光華。

館內的設計寬廣而大方,預示着包容與海納百川,色澤依然選擇有色凝重、悠久的硃紅色木質顏色,也像歷史一樣莊重而沉穩。館內常設展覽分為三篇——藝術篇、歷史篇、自然篇。

藝術篇又分為一、《翰墨流芳:宋元繪畫與歷代書法展覽》二、《土火之藝——館藏曆代陶瓷展覽》三、《紫石凝英――館藏端硯精品展覽》四、《漆木精華——潮州木雕藝術展覽》

歷史篇又分為一、《廣東歷史文化陳列》第一篇“南粵源流”第二篇“揚帆世界” 第三篇“繼往開來”第四篇“粵海烽火”

自然篇又分為一、《自然資源展覽》 第一篇“我們的家園——地質地貌館” 第二篇“我們的寶藏——礦產資源館” 第三篇“石之精靈——寶石館” 第四篇“嶺南本草——中草藥館” 第六篇“陸生的動物居民們——陸生野生動物館” 第七篇“海洋動物世界——海洋館” 第八篇“探尋消失的生命——古生物館”

雖然藝術篇與歷史篇都讓我沉浸於我們廣東省深厚的人文氣息當中,但是真正讓我着迷的是自然篇的景象,我承認我高中時是以地理為專業科的,我對自然與地理有着濃厚的興趣,我沉浸於美麗誘人的礦產資源館以及寶石館當中,那些被精雕細琢過的抑或是最原始的石頭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沉浸於虛擬的陸生野生動物館當中,即使那些都不是真的,甚至連標本都算不上,但是卻引來了很多人的駐足逗留,細細觀看逐一評論,其次海洋館與古生物館也同樣地吸引人,因為雖然不知道那些大型的動物骨架是真是假,但是真的有被壯觀和震撼到。

最後這次參觀真是收穫良多,獲益匪淺,以後也要多參加這些活動,開開眼界增進自己的見識。

08法學(3)班

——晨向陽光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8

今天給自己留一天在北京逗留,參加國家博物館。

20xx年的國慶或者20xx年的元旦,我來過一次。當時跟着同學大部隊,匆匆忙忙地,留到現在印象只記得當時看到了歷史書上的四羊方尊,還有鄭和下西洋420xx年紀念特展。鄭和的展覽是最後裏離開時看到的,沒能好好看。後來上課用到鄭和海上導航用的過洋牽星術為講課的案例,好遺憾當時沒有細看相關內容。這次打算彌補當年的缺憾,看個夠。

根據樓層展示內容提示有中國古代、復興之路、領導人蠟像、甲骨文和金文、古代玉文化、宋代石雕文化等。我沒有特別感興趣的,所以還是去看中國古代吧。印象中我看過這個展覽的,但再看一次也無所謂。總體上前半段時間我的精力比較集中,到了宋以後又點興趣索然。一來當時很累了而且沒吃東西;二來宋及其以後的主要展出物陶器實際上在一些“尋寶”類節目裏也經常看到。有以下幾點印象特別深:

1、河姆渡文化中,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約公元前5200~4200的一種農器——耜(si)。有骨制的,也有木製的。通過一定辦法綁制,形成類似於今天鐵鏟的形狀,但比方鏟稍細且長,有點像木漿;更像我在阿拉幹見到的那個木器。我到現在不知道那是個什麼東西,考慮到幾十年前當地有行船的事實,是船漿的可能性很大。但今天看到這個耜,確實很像。

2、石鐮。公元前6100~5000的裴李崗文化的石鐮,有點像後來東周及秦漢時期的戈的樣子。綁上木柄就構成鐮刀,後來直到漢代還有這種造型,只不過把材質改成青銅、鐵等。今天的北方地區所使用的鐮刀,也不過只是多了一部分鐵柄圈(方便直接插入木柄,而不是秦漢時期以石器時期通過綁繩的方式)。

可見有的文化是會傳承的,而且這種文化的傳承不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就會終止的;強大的文化,會傳承數千年而不絕!

3、陶甑。我們老家把用來蒸米飯的木桶叫做“甑子”。後來爸爸在銅梁一帶販來一種像罈子的陶罐,居然也是甑子。所以知道這種器物得名字是“甑子”(瓦旁)的時候,一點也不奇怪!但今天看到約製作於公元前2500~20xx年(距今4020xx年)的陶甑(出土於河南陝縣三裏橋)的時候,我還是驚訝了!我想重複上面那句話,真正強大的文化,是傳承千年不絕的!

4、小口尖底陶瓶。一種中間粗(帶雙耳)、兩頭細的陶器,可用於打水。公元前5000~3000 年,出土於陝西寶雞。後來漢代還有類似的陶器。當時恰好有導遊在給小朋友講解,説道這個瓶的精妙所在:中間部分粗大(所受浮力大),在水中上浮,兩頭細小下沉。打水的時候容易進水。所以是很實用的汲水器具。前兩天看《南渡北歸》,其中有一個教授在昆明聯大期間生活困苦,自己打水跳水,因為生活經歷少,用常見的木板桶多次無法汲水,結果在向水井中使勁貫桶的時候,把桶底搞掉了。那麼如果有7020xx年前寶雞人的智慧,或許就不會這麼麻煩。

5、骨針。新時期時代出現的骨針,有的很細很小,針鼻就更小了。我無法理解針鼻處是怎麼鑽眼的。當然後面也看到了比較粗的骨針,那麼可以相對方便地鑽眼。

6、人面魚紋彩陶盆。出土於陝西西安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產物。彩陶盆內繪有圖案:圓圓的人臉、魚。魚和人的抽象恰到好處。好絕妙。我打算回去給兒子看看,讓他認一下,因為兒子畫的魚也是這樣子的。都説原始時期是人類的幼兒時期,很多原始時期人的想法與我們今天的幼兒想法或者是相通的。不過比較驚訝的是,這個彩陶盆居然是給夭折兒童的棺蓋。看來,在那個時候,已經有系統的喪葬文化了。

7、鸛魚石斧彩繪陶缸。出土於河南臨汝,是當前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一幅陶器繪畫。上面畫着一個鸛鳥銜着一條魚,旁邊劃一個綁有木柄的石斧。鸛鳥銜魚自然是很生動的。但這個帶柄的石斧,讓我們瞭解到先民是怎麼製作石斧的。一般出土的石斧,只剩下石質斧身,木質斧柄和綁制方式我們無從得知。所以前面從舊石器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時候,我想這些石斧怎麼用呢?看到這幅畫就釋然了。

8、鋸齒紋彩陶鼓。形成於公元前3200~20xx年,出土於青海民和。一頭小,一頭大,像個喇叭(或大型的漏斗),寬口的一端是沒有封口的,但是周圍有鋸齒狀的倒鈎。推測是方便蒙獸皮用。這個鼓的樣子,與今天非洲一些土著的鼓很像!

9、帶箭傷的人骨。形成於約公元前4200~2520xx年,箭鏃還在骨頭上。雖然是複製品,但是我想國家博物館肯定不會憑空臆造一個吧。石器時代,箭鏃都是石頭磨製的,能有多鋒利呢?看了這個實物,就知道有多鋒利了!

10、幹欄式建築的榫卯結構。中國古代的建築物主要為木結構,那時沒有今天這麼方便的鐵釘,早期連鐵都沒有。所以斗拱之類的組合,全靠榫卯結構連接固定。這當然是中國古人的創舉!讓我意外的是,浙江餘姚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遺址的,這個形成於可能早到公元前5020xx年的幹欄式建築,居然就已經開始採用榫卯結構了。我們今天農村的木工還在用這種方式,而且很有效。所以真的是好東西可以經千年傳承而不絕!

11、戰國時期的青銅冰鑑。以前我以為“鑑”是鏡子,這才發現至少直到戰國甚至秦,鑑還只是酒器,盛酒的青銅大罐或者大缸。而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這個“青銅冰鑑”更是有特殊的構造和意義。因為這個大酒缸(鑑)內部還放有一個缶,用於裝酒;缶的周圍可以放冰。這就相當於我們今天把飲料放在冰箱的樣子。可見,當時的湖北隨縣(夏天)是很熱的,熱到有用冰冷卻酒的需要。原來奴隸主曾侯乙也可以享受冰鎮啤酒!

12、節!小時候學課文知道蘇武北海放羊20xx年持節不變。現在的圖畫或者電影裏面,那個“節”感覺像繩子串起來的一個個毛球構成。蘇武持節,表示他代表漢廷,帶着漢朝皇帝的使命。今天在展覽中看到戰國·楚的青銅“節”,居然使用青銅鑄成半塊竹子的樣子,上面還專門保留了一個竹節。——這會不會就是“節”稱謂的來源?

他是前320xx年楚懷王發給鄂君啟的經商“通行證”(共5塊),上面有錯金銘文,記載了鄂君啟的舟節和車節的頒發時間、使用辦法,詳細規定了其商隊車、船的數量、行商路線、貨物種類及課税、免税情況。

後面又看到一種同樣是戰國·楚的另一種節——用青銅製作的虎節,做成一個小小的老虎的形象,呈現出來的一面是平整的。上面有刻字“王命傳”。不知道跟後來調兵的虎符有沒有關係?

13、平坦無沿的硯盤。我們現在一般所見的硯盤都是有沿的,這樣可以蓄水,確保研磨以後墨汁不會流失。但今天看到出土於湖北江陵的一塊圓形石硯,西漢時代的產物,就像一塊圓餅,上面沒有沿也沒有凹槽,怎麼蓄墨呢?另外一塊同一時期的漆盒石硯,長方形的,同樣沒有邊沿和凹槽,好奇怪!

14、熹平石經。東漢熹平四年——光和元年(公元175-183年),東漢蔡邕等人以隸書寫定《詩》《書》《樂》《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刻成46碑。立於洛陽太學,即《熹平石經》,它是中國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

因為焚書坑儒、統一文字(廢除6國原來的文字)、秦末動亂等原因,漢朝獨尊儒術的時候,對於儒家經典的文本,找不到標準。因為書籍毀壞了。當時能做的就是讓那些碩儒門根據自己的記憶用當時的文字寫出來,後來出了一個伏生,他們家在夾壁裏藏了一本老書。結果拿來與碩儒們的回憶版進行比較,大家都傻眼了,兩個嚴重的問題:A、文字不同,戰國時期各國文字有一定的差異,可能互不認識喲;2、就算好不容易認出來了,還存在內容上的不一致。尤其體現在《尚書》裏面。所以今古文尚書,誰真誰假,好像我們現在也沒有搞清楚。不過好在我們的儒家不是宗教,搞不清楚可以再討論,或者大家做一個約定,認定某一個就好。所以我想,蔡邕搞的這麼一個石經,大概就是為了別再出現什麼亂子,把老祖宗的經典搞丟了。

這種刻經典於石的情況,漢朝以後多次出現過;後來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都有這種意味在裏面。好像連佛教、道教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漢族人死心眼麼?非也!

我以前聽師兄師姐説過一個故事,不知真偽。但我想絕對不是空穴來風的。穆斯林相信上天曾先後派了幾個先知來到人間傳遞神的旨意,第一個先知傳教形成了猶太教。傳教過程中,教義被有意或無意地改寫了。神不滿意,就派了第二個先知,形成了基督教,結果發生了相同的事。於是便有了最後一個先知穆罕默德,他傳播的神的旨意記錄在《古蘭經》裏面。穆斯林吸取了前面兩位先知傳教後遇到的問題,於是規定所有的《古蘭經》都必須嚴格統一,每一個字/詞在第幾頁第幾行,都必須嚴格一致。在翻譯的時候,也必須確保頁碼、行數、字數的一致。師姐説某年在蘇聯某處地下發掘出來的古代的《古蘭經》與今天的書,仍然存在很好的這種頁碼、行數和字數的對應關係。是否真實如此?我想只有穆斯林朋友才知道了。

15、錢鏐鐵卷。唐昭宗頒發給曾作過吳越王的錢鏐的一份詔書,因鐫刻在鐵板(彎曲)上,所以稱鐵卷。內容的大意是即便錢鏐犯了死罪,也可以免死。《水滸傳》小説裏出現過柴家因禪位給宋太祖,而獲刺“鐵卷丹書”,永保柴家後人免死。過去我以為這是小説家杜撰的美好願望,原來真有此事,只不過是另有其人罷了。

16、宋與遼、西夏的並列。我們背誦歷史朝代表的時候,一般都説“……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不會單獨提出來遼、西夏。歷史書上的課程也是這個模式,只是在宋朝背景上再討論遼、西夏。不過後來看閒書看到有人提出“後三國”或者“新三國”時代。指的就是宋時的“三國鼎立”:北宋與西夏、遼的鼎立;南宋與金、蒙的鼎立。今天在國家博物館,秦漢是放在一起的,但其時間上有前後關係,而且秦確實太短了(約20xx年);唐是單獨展覽的。到了宋,卻是把北宋、遼、西夏放在一起講。不像過去我們歷史書上那麼強調漢族政權的正統地位。不知道國家博物館這麼處理是源於什麼樣的考慮?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9

6月30日上午,機關服務中心組織黨員活動參觀首都博物館,看到一對對的國小生在館前合影留念。多麼熟悉的一幕,不禁喚起兒時的回憶,中心的全體參展人員也展開黨旗在首博館前合影。此刻我感覺到時間變得之快,幾十年前參觀中國革命博物館的情形,歷歷在目,有生第一次參觀博物館是中國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也是“七一”前夕,只記得站在紅旗下,舉起手臂攥着小拳頭,幼嫩的喊出“時刻準備着,做共產主義接班人”。然後參觀,回來老師讓我們寫“觀後感”,只記得其中一句話,看了一堆石頭、 瓦片、破盒、破罐,特沒勁,手槍大刀可是真傢伙。

幾十年後的“七一”又參觀博物館,也許還是現在學生時代,每次參加什麼活動,老師都要佈置作業寫“觀後感”的習慣,此時別有一番風味在心頭,讓我又想寫點什麼。

本人酷愛參觀展覽館和博物館,不論出差旅遊每到一地,只要有時間條件許可,都把參觀當地博物館作為首選,他是你瞭解當地的人文、歷史、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回顧多年來參觀博物館的經歷與感受,讓我感受到祖國曆史的脈搏與改革開放的腳步。

記得國小時代,第一次參觀天安門側的中國革命博物館,那時對那些古人類創造的石器工具、陶罐、瓦片、不知其意義所在,只對刀槍感興趣,也激發了我動手的能力,參觀後就動手用木頭,削刻了一支形駁殼槍,在以後的觀展中看了中國的印章,他讓我萌發了學習篆刻的興趣。而今在進入博物館,又是一種不同的心態與感受了。

當你步入博物館就如同進入了時光隧道,把你帶入了那遠古的洪荒時代,我站在那古樸、泛着鋼繡的青銅器前我欣賞已不是它的器形與上面雕刻的文字。我只感受到一股夠重的歷史氣息迎面撲來,它似一種氣場,凝縮了中華幾千年前的信息向你釋着。

當我仰視着那些精美的字畫,我已不再解談其中的內容,站在遠處看,你似感覺到畫中的人物飛翩翩得向你走來,那字裏行間,急似飛流瀑布,緩似行芸,感覺妙不可言。

當我俯視那一件件美輪美奐的玉器,我腦海裏浮現的是古人琢玉的場面,過去人們形容大自然的造化是鬼斧神工,看到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你就理解了什麼事巧奪天工了。

在瀏覽神采各異的瓷器時,想得更多是不可思議,我想到古人,金木水火土的運行,讓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你不得不感造物主的神奇。

北京風俗展又讓我聯想去探討,為什麼祖先會把皇城建在這片神奇的土地。

走馬匆匆時進午,走出博物館還在回味,似知道了很多又似一片模糊。

晚臨睡前有習慣的拿起枕邊的一本《禪悟》翻悉看到中國古代有一個禪宗和尚青源惟信禪師得到以後説:老僧三十年前來參加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到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一段充滿禪機的話,看到此語頓覺感悟,今天的感受不就是“悉山不是山,秀水不是水的意境嗎?

其實我們的人生,還有藝術不都是要經歷這三種境界嗎?人生三境界,説的是人生不同年齡段的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今天參觀的過程,好像把這一過程濃縮在了一天,讓我有了獨特的感受,起牀即刻將這感悟記在這張博物館的創刊號上,以為記:

於西城三里河悟堂南窗下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10

北京的四月天,乍暖還寒,尤以風大為特色,彷彿要將所有渴望接觸春天的人們都趕回屋去。然而國家博物館重新開放的消息讓我有些心裏發癢,早想去一睹為快。於是不顧那一天狂風呼號(吹得剛發芽的嫩柳都為之瘋狂),我一頭鑽進地鐵,趕往國博!

新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在原“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基址上擴展和改進起來的,於20xx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為於天安門廣場的東邊,和人大會堂相對,是一座暖灰色、帶有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初建時期特色的宏偉建築(它是建國十週年“中國十大建築”之一),

那一天下午,當我鑽出地鐵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還是它的“宏偉”:它依舊是帶着沉穩的淺黃顏色,佇立在陽光燦爛的藍天下,給人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

由於很久沒有參觀過長安街上的任何建築了,我光是找尋從哪裏能走進這座宏偉巨大的博物館,就花費了至少二十分鐘時間!由於安保等原因,入口是朝北的,但我不知道,就直接奔正門而去——由於這個錯誤,我見識到了長龍一般排隊等票的人羣(裏面不乏各色外國人),也領教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正面像”帶給人的那種難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嚴聳立;前面是高度近兩層樓的台階,其長度更是要走將近一分鐘的距離!閃着金色光芒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幾個題字鑲嵌在高高的立柱右側……

我帶着還沒參觀裏面就已經有些疲憊的雙腳(為了找入口,我幾乎圍着國博走了半圈!)心裏卻被一種莫名的自豪感帶動的有些微微顫抖:這座建築不正是我們當代中國的象徵嗎?

我在服務人員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外面有一尊9.5米的青銅孔子像,在我看來,他似乎帶着一絲來自遠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這座建築和裏面珍寶的人們。

一系列安檢過後,我得以進入博物館的內部,心頭還想着剛剛那種莫名的自豪感,卻旋即被眼前開闊、明亮的廣闊廳堂給迷住了:

那是一個和建築外觀幾乎一樣高、一樣長的大廳,百米左右寬,乳白色的基調,間或有淺咖啡色的牆壁裝飾,整體感覺非常明亮、優雅,卻又讓人意外的感覺到安靜——這在一個人多又大而封閉的建築內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環顧四周,我看清了各個展覽的導引圖,移步向前,我並沒怎麼留意左邊買紀念品的櫃枱,就左轉去尋覓“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和“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館。

大多數展館都在三層。巨大、寬敞的台階直通建築的高處,上行和下行兩條扶梯把台階分隔開。沿扶梯上去右轉進入一條敞開式走廊,然後是一個被走廊分成兩半的展廳——比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發着點點亮黃色的光芒——那是這個展廳左側的佛造像在燈光下的視覺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連於魏晉、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間,那殘留在石造像上的華麗色彩、巨大然而缺損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態,都讓我深深為之感歎。

造像館對面是青銅館。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顏色深邃的商代青銅鼎正對着一尊兩米高的宋代菩薩造像!也許只有在那種環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國古代的人民是多麼富有造詣,他們對神的敬仰,對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靈活現的通過石像、青銅傳達的淋漓盡致!(造像代表人民對佛的信仰,對來生的祈禱;鼎,是中國先民對祖先的祭祀禮器;造像中每個神的安詳神情,都是人民內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穩定,是政權鞏固,國富民強的象徵。)

我站在這青銅鼎和造像之間時,我突然感受到課本中“中華五千年”的具體意義:一個宋代,一個商代,都放在當代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裏!文化,跨越了時間、空間,毫無保留的向每一個願意去了解和讚歎她的人散發着她們各自獨特的魅力!

帶着對石造像和青銅器那種質樸的感懷,我進入了下一處國博的長設館:中國古代瓷器藝術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瓷器館不大,玻璃展櫃裏陳列着從漢代到清朝,每個時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顏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紋飾帶着西洋味兒的外銷瓷,有世界聞名的法門寺祕色瓷;從起初顏色灰暗、厚重的漢代瓷壺,到近百年之內官窯製作的晶瑩、精緻的杯盤……

一個八零後爸爸抱着他三五歲的兒子,正諄諄教導着:“這是龍泉窯…….;這是釉裏紅……;這是耀州窯的……”孩子的小手輕輕指點着玻璃櫃裏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複着那些詞彙——這一幕令我深受觸動,彷彿看見文化化身成真實的血脈,代代相傳。

離開三樓,沿階而下,到二樓往左一轉就是一張四米高的油畫招貼:德國畫家希克的作品《海因裏希.丹內克》,畫中年輕婦人單純的眼神和紅白藍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視覺衝擊力。

這個館是德國柏林、德累斯頓及慕尼黑三家國家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合作的產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續活動之一。整個展廳轉下來,除了十八、十九世紀的油畫風景、人物還算見過,其它的東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搖的長頸鹿模型、19世紀的歐洲婦女服飾(工藝及其複雜!)、18世紀的鋼筆插畫等等,感覺展品種類豐富、獨特,好像每轉過一個拐角都有一個驚喜!

説實在的,轉了這麼久之後,説身體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好奇心被所見所聞調動起來了,身體的疲憊都暫時被忘掉。帶着一種興致勃勃的感覺,我回到一層,又輾轉上了一個隱祕的半層高的台階,尋覓到了“李可染、黃胄和潘天壽藝術大展”展館。

這三個館是獨立的,館外照例有大師們的畫冊出售,價格不菲。黃胄和潘天壽兩個館我只是粗粗轉過,之後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館中的多媒體屏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為父親製作的生平簡介,以及一段大師的繪畫錄像。

在這面幕牆前,我逗留了一個小時,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畫作非常吸引我,對我自己的繪畫也有很大的啟發。他是所有近代國畫家中,少數能把畫面做的氣勢磅礴而又細如髮絲的一位人物。看過展廳裏他的真跡,再細細品味大師的生平,及創造這些畫作的過程,讓我體會到一點:“認真對畫,認真做人”。對待喜歡的事物,真的需要潛心研習,並且在承繼傳統的過程中追求創新、不斷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張畫,是他的代表作《萬山紅遍》。那宣紙上的紅,面積那麼大,卻一點也沒讓人感到“堵”。紅顏色無論在國畫還是西畫裏都是很難控制的,他卻能運用的這麼自然,絲毫沒有造作之感,真令人歎為觀止!

其它的作品裏,我喜歡有一張畫教堂的,那些建築的邊線用水墨表現的是那樣有趣;還有他畫的最熟練的牧童:悠閒,傳神;還有他中年時期的山水,水面上點點的風帆,山峽間的奇峯古剎…….

國家博物館真是一個彙集各方精華的地方!無論從歷史、文化,古代還是現代,都有能打動你的內容。我帶着這樣的感慨走進了國博最著名的展館:復興之路館。

那是一個讓每個中國人重温建國曆史的地方,走在展館的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沾滿先烈鮮血的遺物之間,我忽然想起了國歌。“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我們萬眾一心,……前進!前進!”——是啊!我們的民族從愚昧、被動捱打,到革命、建立獨立的國家,再到覺醒、建設富強的中國——整個過程,兩百年,歷盡艱辛,多少人為追求真理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正在為當代中國百姓的生計和幸福而恪盡職守,默默奉獻。看着安靜的展館,看着悠然的觀看展品的人,我心裏暗自感恩,感謝先輩的犧牲換來的中國的獨立和和平,也感謝當今那些為中國社會的和平、安定、進步作出自己貢獻的千千萬萬的人們!

走出國博的時候,我心裏帶着這種種的感慨,回想古代中華燦爛的文明,回想國外美術的趣味以及與中國的不同,回想中國的近代歷史——走出國博的時候,我回頭看了看那依舊宏偉的建築,突然又想起初見它時心裏的那種種莫名的自豪感。

這自豪感從何而來?因為這座建築: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我們中國的象徵,但不僅是當代的,更是從久遠走到今天,那全部的歲月的象徵。它象徵着中華文化、中華民族;象徵着中國政府、中國的人民迴歸自我、面向世界的風貌;它象徵着過去,更象徵了未來!

我想,在中國的首都有這樣的一座建築,可以説真的是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自豪的一件事呢!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11

6月11日上午宿遷市殘聯、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共同組織二十多名特殊教育學校聽力殘疾學生走進宿遷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親身感受地方厚重歷史文化,用文物知識陶冶情操。

在宿遷博物館,學生們首先饒有興致的觀看了剛剛在這裏開展的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宿遷報業傳媒集團(報社)、宿遷廣播電視總枱主辦的“大美宿遷”中國畫名家邀請展。一件件墨香色潤、丹青異彩的寫意畫情趣濃厚、傳神寫意,賞心悦目。學生們仔細觀賞品味,爭相用手機拍照。

走進一樓“宿遷文明發展史陳列”室,博物館的講解員們邊引領學生參觀,邊作認真細緻的講解,手語老師及時為學生們作手語演示。一件件歷史文物,一幅幅珍貴照片,一段段文字記錄,一幕幕屏幕圖像,一句句解説畫外音,讓參觀的學生們凝神注目、仔細觀看、用心思考、興趣濃厚。文明發展史陳列用“文明開篇,徐淮奠基;楚漢偉業,郡國重地;水運要衝,淮北名邑;社會轉型,地域新生”四個部分高度概括了宿遷歷史文明的發展過程,給人以豐富厚重、博大精深、特色鮮明的深刻感觸。讓大家大開眼界,深刻感受了宿遷深邃、獨特的歷史底藴。對地方歷史的演變和時代的變更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基本的瞭解。

在這次組織殘疾學生走進博物館活動中,市殘聯還聘請了特殊教育學校的手語老師為宿遷博物館的講解員們進行了基本手語輔導,受到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一致好評。在給學生們講解時,講解員還用剛學會的幾句手語給學生們作現場講解演示。

本次活動是對市殘聯、市文廣新局關於開展“百家博物館文化助殘公益行動”的通知的具體實施,也是該市第五屆殘疾人文化周活動帷幕的拉開。旨在進一步支持基層殘疾人走出家門、開展參觀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的資源優勢,為殘疾人創造良好的參觀、學習和信息獲取環境,更好的滿足殘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廣大殘疾人走出家門,就近就便走進博物館參觀學習,平等充分的參與社會生活,用知識陶冶情操,用愛心共築“中國夢”。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12

一直對省博物館充滿着嚮往,於是我們宿舍三個娃準備11月8號出發去參觀省博物館,我們在網上仔細查詢了去那的公交車和地鐵路線,心中對於找對地方還算踏實。這是我們宿舍三個第一次一起去廣州,心裏還蠻高興的!當然對於這次的參觀我們還帶着一個主要目的 ,那就是在欣賞博物館時為我們的美術鑑賞課的作業——“參觀心得”做準備。

經過幾番波折,我們終於出了APM線,這算是到了目的地吧。映入眼球的是各種唯美的建築,這都是我第一次見到的,著名的小蠻腰就在我的身後,不自覺的就給她照了一張照片,這還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的觀察小蠻腰呢!她很清晰,原來不是實體的,裏面很大一部分是中空,看到這些心中很是新奇。我們三一直往小蠻腰那個方向走,旁邊是省立中山圖書館,環繞在我們四周的都是一些具有現代藝術感的建築,它們高矮不一,參差不齊,但是每個建築都很具有特色,看起來一點都不覺得很突兀,倒像是建築學家特意這樣安排的,給人不同的視覺享受。走了好一會還是沒有看到博物館的影子,才發現我們早就被這美麗的建築物吸引都忘了看路標。看到路標後似乎又發現了新大陸,往前幾步然後左轉省博物館就在我們眼前了,與我想象中的樣子完全不同它像是很多個的長方體盒子鑲嵌而成,看似雜亂其實又被設計得很獨特,回來查資料才知道這整個建築運用“寶盒”了的設計理念,採用鋼筋混凝土核心筒承載巨型鋼桁架懸吊結構體系,它的巨型屋面鋼桁架整體滑移總重量達8700噸,是目前世界重量最大的鋼結構高空滑移工程。由於展館是由巨型鋼桁架懸吊出來的,中間沒有一根結構柱,為陳列展示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也給了我們參觀者一場美得視覺盛宴。

拿到免費門票後我們就進入了目的地,館內既莊嚴大氣,又顯得藝術典雅。館內參觀的人很多但是每個人都安安靜靜的生怕打擾到別人破壞了這肅穆的氛圍。我先是被踩在我們腳底的的瓷器所吸引,於是拉着她們兩去看地上的這些青瓷,“躺在”地上的瓷器雖然有的破破爛爛有的殘缺不齊,但是上面的花紋卻極其清晰,花的每一個紋路都被細緻描繪而且顏色嬌豔欲滴,不得不讓我感歎古人制作瓷器精湛的技藝。“躺在”地上的還有其它一些東西,比如説一些很漂亮的海星、貝殼等,這些都是當前在南海“撿回”回來的,每一個都很有特點很漂亮。特別是對於我這個內地的女孩子,以前從來沒有看到過大海更不用説親眼看到這些大大的海星、扇貝„„看完這些後我們準備上樓去參觀,由於不熟悉關內的陳列,我們採用看到了哪個比較感興趣的展廳就進去參觀的方法參觀這座博物館。一上樓到二樓我們就看了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廳,哈哈,雖然我的字寫得就那樣,但是我對書法還是比較感興趣的,這也是我第一次瞭解到星雲大師一筆字的事蹟,展廳中有星雲大師的個人簡介,沒有草隸篆,只有楷書、行草書,尺幅大多為縱2尺,橫1尺的鏡芯,少則一字,多則四字,間有對聯、橫幅,各具風神。有好多富有書生氣的長者在這裏欣賞流連。舍友問“你看得懂嗎?”我只是對她笑了一笑,個人覺得星雲大師的字很樸實、運筆自然不做作,字如其人,我覺得大師就是這樣一位樸實忠厚善良的人吧!

參觀完星雲大師書法展廳之後,我們去了“廣東歷史文化陳列”展覽,這幾個字閃着黃光高高鑲嵌在我們眼前,很富有歷史莊嚴威懾感。裏面我們看到了許多漂亮的扇子,它們有的是用象牙做成的,有的裝飾有玳瑁,有的用金屬做成,有的用各種有名的木材製作而成,不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些扇子上的圖形,它們被描摹得很精緻,有花朵有房子建築有美人,每個對象都被製作得清晰富有情感,好像會從扇子中走出來一樣。當時我還在想這些扇子難道真的是用來扇風的嗎?我覺得它們更像是藝術品作為裝飾欣賞用的吧!這個展廳有很多我很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説模型船、象牙雕、油畫„„這裏我還要説的是古代王公貴族的服飾,他們被製作的好奢華好細緻,有戰袍有龍袍有大臣朝服有皇后妃子的服裝,每一件衣服都感覺好高貴,好像是穿越到了那個時代目睹了皇宮的莊嚴一般。真是美輪美奐!

陸陸續續的我們又參觀了一些其他的地方,但大都沒有花太多時間觀摩。最後我們參觀的是 “粵山秀水,豐物嶺南——廣東省自然資源展覽”,這其中也包含有許多專題展館,如地質地貌、礦產、寶玉石、中草藥、陸生野生動物、海洋生物、古生物等展覽館。哈哈,覺得這個展覽是最貼近我們專業的,因為我們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這些展館中展示的許多東西都是我們書本上學到過的,只是我們還沒有在現實中親眼見到過。參觀這裏就彷彿進入了夢幻般的時空,各種奇珍異寶令我們目不暇接;各種從未目睹過的礦藏奇石讓我們歎為觀止。動植物展館雖只是些模型或標本,但場景佈置得十分逼真,燈光設計有種朦朧感,給人安詳舒適的感覺。後面的海洋館等全是懸掛是的線條,藍色的光感,雖不是水族館,確如真的置身其中。那些海洋動物幾乎觸手可摸。令人驚異的恐龍骨架,彷彿回到了億萬年前那蠻荒時代。其實現在又好想去那看看,因為那裏實在是太給人以享受了。

最後離開的時候其實還想去參觀書畫展廳的,但是那天剛好書畫展廳有修整並沒有對外開放,所以我們就此錯過了。參觀了3個多小時,我們於樓上樓下走走停停,因為實在是肚子太餓,腿也很乏,我們還是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這座充滿智慧的博物館,在離開前我們去了館內的小賣部,店子面積很小但是東西很多,有很多富有歷史意義的紀念品,價格大小不一,但是對於我們學生來説大部分紀念品還是很貴的,我們逛逛之後每人花了幾塊錢買了一本小書,覺得書被製作得很精緻小巧很吸引眼球,就算是用它來紀念一下這天吧!很充實的一天,其實收穫的也不僅僅只有我上面説到了視覺的盛宴和心靈的感悟,還有我們三個互相幫助、嬉戲打鬧、談天論地、悵古道今的深厚友誼!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13

參觀宿遷博物館,感受宿遷歷史文化

——記宿遷學院14級產品設計2班參觀宿遷博物館之行

20xx年11月22日,宿遷學院14級產品設計2班來到了宿遷市博物館。感受宿遷歷史文化及文明發展史。

同學們一進館,就被宿遷歷史文明 深深吸引,在泗洪縣下草灣地區出土的距今有五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的下草灣股骨;在沭陽 縣出土的距今八千三百年的新石器時代的動物、骨骼鹿角及石斧、在宿城區鳳凰墩出土的 春秋晚期的系列玉璧及青銅編鐘;三國時期的鏡 子以及西漢的玉佩、玉璧等藝術精品都能盡收眼底,大家不免有些激動。一邊不斷地與身邊的同學進行探討,一邊忍不住掏出手機將自己心愛的展品瞬間定格,以便日後再次欣賞。

藝術精品永遠會讓人覺得百看不厭 ,宿遷市博物館古樸而典雅的裝潢 和歷經歷史洗滌的珍貴文物所傳遞出的歷史氣息,足以令到場的每一位同學感到無時無刻不被這種充滿歷史感與滄桑感的氛圍所環繞,不免為之傾倒,深深地陶醉其中,不能自已。

本次 參觀活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到了圓滿成功。同學們通過本次宿遷市博物館之行,感受到宿遷悠久的歷史,以及歷史賦予她的文化氣息。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14

近日,奇台縣奇台鎮東關社區組織居民在奇台縣農業局一樓展廳參加了“流動博物館”巡展活動,巡展共有五大主題,分別是“新疆古代服飾的記憶”、“新疆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發展演變的珍貴印跡”、“新疆多元宗教演變的歷史軌跡”、“千年舞樂、經典傳承、新疆舞樂藝術”和“遠離宗教極端思想”。巡展采用展板的形式,內容通俗易懂,貼近實際、貼近羣眾、貼近生活,畫面豐富清晰。兩名講解員耐心細緻的講解引人入勝。

參加巡展活動的居民紛紛表示:“此次巡展活動舉辦的非常好,給我們老百姓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使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和理解新疆歷史、新疆宗教演變史、新疆傳統民族服飾、以及新疆千年的舞樂文化,真正實現了‘讓歷史不再遙遠,讓文明變得親近,讓文化陶冶情操’。”

舉辦“流動博物館”巡展活動是為了認真貫徹落實“民族團結進步年活動”的總要求,由奇台縣“訪惠聚”活動小組辦聯合縣文物局、縣民宗局等多家單位協辦,是一次面向最基層文化傳播、旨在增強廣大羣眾的“五個認同”感,夯實各族羣眾共同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為“民族團結進步年”活動添磚加瓦。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15

20xx 年12月6日,温州大學城市學院電子信息分院計算機系學生黨支部,網絡系學生黨支部在黨支部書記孫恬恬老師和林曉影老師的組織帶領下,前往温州市博物館參觀學習。學生黨員們參觀了温州博物館的歷史廳、工藝館、陶瓷館、書畫館、自然館等幾個展廳。在參觀過程中,黨員們瞭解了“温州人”五千年曆史足跡,體會到了温州人勤勞務實、百折不撓的開拓創新精神。

温州博物館經數代人艱辛努力,通過考古發掘、接收撥交、接受捐贈、徵集收購等方式,為我市收集保藏了珍貴的文化遺產。豐富的館藏不但時間跨度上下幾千年、種類比較齊全,而且具有兩宋文物突出的特點。

參加此次温州市博物館之行的學生黨員們表示,“作為黨員,參加這次活動非常有意義,活動本身是對我們自己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使我們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16

前幾日,我從奇台縣文廣局的工作簡報上得知,一位收藏愛好者在吉布庫鎮開辦了一家農耕博物館,簡報上還説,該博物館藏有國家一級文物100餘件云云。我看了很吃驚,打死我也不敢相信:一個私人博物館怎麼會有100多件國家一級文物呢?可這明明出自文化主管單位的工作簡報。我當即打電話向縣博物館的負責同志詢問,回答説,那是農耕博物館主人自己説的,事實並非如此。雖然沒有收藏“100多件國家一級文物”,但是我還是很想去看看。20xx年8月6日,我終於找到了機會,約上同事嚴發金,驅車一同前往吉布庫鎮。

路好車快,上路不到半個小時我們就到了吉布庫鎮,一打聽才知道博物館在來時的路邊,我們掉回頭,按當地人的指引,很容易找到了博物館。這是一個佔地面積約20畝的園子,園子已經建成,初具規模,裏面露天擺放着幾十副木質車輪,車輪有大的,也有小的,車穿也有粗有細;另外還有十餘副石磨盤,有的是旱磨的磨盤,有的是水磨的磨盤,大小、薄厚不一。園子正中就是博物館了。這是一個佔地面積約500平米左右的平房,坐南向北,門楣上一行楷書大字:“奇台農耕文化博物館”。我們登堂入室,裏面全是農耕文化的遺物。從犁、耙、耱到收割、打場等生產環節的用具全有,還有鬥、升、桿秤、撒子、獻子、腳踏羅、風車等。這些東西我都很熟悉,有的我以前也曾經使用過。比如鐮刀、木叉、木杴、鬥、升、油燈等,有的是我小時候見父母親曾經用過的,比如腳踏羅、風車、土犁等。

一圈轉完,我有些震撼,不是為這個博物館的藏品所震撼,而是為這個時代所震撼!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變革、大變遷、大變化的時代,此前誰會想到我曾經使用過的用具竟然變成“文物”進入博物館供人們參觀?石磨、木輪車、土犁、油燈、木桶等,這些都是使用了數千年的用(工)具,竟然一夜之間成了歷史文物!而我則是這一歷史變遷的見證者之一。農業機械化是毛澤東時代的夢、農業現代化是鄧小平時代的夢,而當這一切忽然變為現實時,怎能不讓人震撼!

最後,我想説的是,館藏中儘管真品佔大多數,但也還避免不了複製品或仿品,作為農民自己的博物館,不應該苛求這些。但在接待青少年時,必須講明哪些是仿品,免得誤導青少年。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17

在我踏出首都博物館的最後一步時,不禁連想感慨:這是一個藴含着多麼璀璨文明的瑰寶呀!我很慶幸今天能與相識已久的同學們一起觀光,一起分享,一起收穫。好奇的來,驚喜的走。滿載着無限的樂趣與滿足。從一層逛到五層,映入眼簾的一切都一直在充實着一顆空虛的心。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一刻,向我展開了。

歲月流轉,幾十,幾百,甚至是幾千年的東西,今天依舊那麼清晰。看似簡單的,其實這些全都是讓人灑盡汗水的。遠處金碧輝煌,活靈活現的佛像,往近處細細斟酌,才知道這一道道的刻畫有多麼不容易。

看着那些古代玉器,看着那一道道形態不一的花紋,不同的形狀,這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條理不一的瓷器,各具風韻的京城舊事,開拓眼界的書房珍玩,輝煌的古都北京歷史……一幅幅讚不絕口的畫面在眼前出現,這是一個令人多麼難以忘卻的時刻呀,在博物館裏,玻璃架上的,立在地面上的,掛在牆上的,無不反應出了以前北京人的聰慧。

在這個非凡的境界裏呆了三小時,感受,品味,斟酌了許多非凡的東西 。心裏不禁生出了一絲羨慕,欣賞。為何上一代的人如此偉大?為何中華民族的文化如此璀璨?真希望,在將來的某一天,被稱讚的是我們。品味着這一本收穫,觸動着筆尖,記錄着這一段記憶。在千里之外,好像又聽到了讚歎。

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篇18

伴隨着春天的到來,國家博物館也迎來了復甦的腳步。國博重裝運營後,《復興之路》是國家博物館重新運營的重點展出之一。

20xx年3月27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天安門廣場附近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羣,有國外友邦的旅遊人士,也有來自外鄉的兄弟同胞。而最熱鬧、隊伍最長的當屬國家博物館的參觀隊伍,一大早就排起了長龍,雖然人多,但是井然有序。在經過了2個小時的排隊候,我進入了國家博物館的主展區,找到了《復興之路》主題展覽區。

《復興之路》展區通過回顧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光輝歷程,展示了歷史如何選擇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等一系列國家基本路線方針的時刻,同時也展現了屹立於世界的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

此次《復興之路》總共分為五部分,以時間為順序,通過大量的圖片、史實、雕塑、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全面的展示了中國近170年來的風風雨雨。在參觀舊中國鴉片戰爭時,心情無比沉重,一組《苦難的中國人民》雕塑深深的震撼了我,老人拄着枴杖,婦女挑着竹籃,竹籃中還坐着一個小孩,每個人的眼神充滿了無奈和痛苦。這組雕塑是當時中國人民的一個縮影。辛亥革命的爆發是中國人民不滿國內現狀,對國家未來進行的一次偉大的探索,而新文化運動則解放了國人的思想,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新的思想浪潮。而當看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時,國內的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為國家找到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的新道路。這是全中國人民的希望,自此,中國人民有了奮鬥的方向。

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無數的革命先輩為了中國人民自己的事業而前仆後繼,無怨無悔,無論當時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在這個篇章中,我看到了有關苦難的另外一組雕塑,名稱是《艱苦歲月》,一位老紅軍吹着笛子,而旁邊的小孩則偎依在他的身旁。同樣的苦難,這幅雕塑的人目光堅定而深邃,無不展示了當時人民對未來的堅定和嚮往。1949年隨着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的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刻,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無數先輩為之奮鬥終身的事業,此時此刻,在這片熱土上成為現實。自此中國人民走上了國家復興的偉大之路。從建國時期一窮二白的國內現狀、帝國主義封堵圍截的國際事實,中國人民不畏強權,始終堅持自主發展、和平共處。經過自建國以來60餘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為國家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中國人民在偉大的復興之路上,已經走得更加的從容和淡定。

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後,我思緒萬千,既感慨幸福得來之不易,又感受到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而我作為新時代的千萬黨員的一份子,又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我們既要維持國家的繁榮和富強,也要進一步的擴展國家的綜合實力,實現我國偉大的復興。正如參觀完後我在電子屏幕上的留言“繼往開來,繁盛恆昌”,相信祖國在我們這代人的繼續努力下,國家會更加的昌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lmxjj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