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通用17篇)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通用17篇)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

有人説,學習就要端正態度,好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人説,學習就要講究學習方法,好比“學而實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切學習的好方法盡在於此。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通用17篇)

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他從自身的經驗中體會出這些學習的好方法。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孔子,一個20xx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先進,那麼貼切。讀完《論語》,才知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些平時我們常説的語句竟然出自《論語》。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也就是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常常記在心裏。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可是,這樣偉大的天才,竟然被一個年幼無知的小孩給難道了,這難道不是很好笑嗎?也許是因為那時侯人們的知識還不夠豐富,對大自然研究得還不夠透徹吧。可我們呢,生活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不僅隨這古人的腳步往前走,還可以上網查閲資料,還可以翻閲書籍,如果我們碰上一個小朋友也問了個問題,可自己也答不出來,那不就成為了自己人生的一大笑柄嗎?

我們現在正值學齡期,應該多學習知識,少玩電腦遊戲,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2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中有許許多多的有關學習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讓我感受頗深,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的意思是:只重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矇蔽而陷於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學習,就有可能因誤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險。

我覺得,在我們日常學習中,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味的讀書,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為了學習而學習,缺少必要的思考,大腦卻一片空白。有的人只讀“死書”,而不去深入理解書中的含義,這樣就會導致學習的基礎不紮實;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學習只為了追求數量,而不在乎質量,結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學習在於思考,也在於吸收,二者缺一不可。

還有一句讓我感觸最深。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它的意思是: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這句話告訴我們:能者為師。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樹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嫌棄每一塊小石子;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彙集他們點滴之長。我們必須具有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在逆境中不怨不怒的平和心態,並且運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對世界有新的的認識,新的發現,並且有所領悟,有所感動。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3

中華民族有着在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歷史,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傳承兩千多年。古代思想家諸如孔子、孟子、荀子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創造出滋養後人的思想成果。在教育方面,他們有自己獨特方法。時代發展到今天,在這個電子化信息化的時代,他們的思想過時了嗎?這裏,我們得信奉魯迅的“拿來主義”,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通過《國學經典與教育讀本》的學習,我瞭解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習了先哲們許多的教育方法。在我看來,其中的很多東西,到今天仍然不過時。

以孔子為代表的古代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裏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

孔子更是我國傑出的教育家。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很多關於教育的思想。孔子認為治國治民,政治、軍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還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他認為教育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眾之中,從而對政治產生重大影響。《論語?為政》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這就是説,通過教育把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風氣傳播開來,就會影響政治。

孔子認為教育是立國治國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業的發展要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論語?子路》中“子適衞,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通過冉有之問,孔子扼要地闡明瞭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綱。“先富後教”的觀點表明,須先發展經濟,教育才能更好地發展,教育要受經濟的制約。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思想。孔子的“舉賢才”及整個教育思想都放在這種天賦平等的人性論基礎上,他盡力將教育推向平民,為其“有教無類”主張提供理論根據。同時,孔子指出人的個性差異是後天作用的結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響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現在我們提倡與時俱進,但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能丟。特別是教師,除了橫向的擁有國際視野之外,還得縱向的博採古代思想文化之長。多方面學習,以教育教學的工作需要為根本出發點,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素質。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4

通過學習國學,我體會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使我收穫頗多。現根據個人學習情況談一下兩點體會:

一、學習國學提高了自身素養經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啟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識來武裝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認真負責,無怨無悔,踏實務實;凡是能夠幹大事的人,都是能夠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敗的原因,不是行動前沒有計劃,而是缺少計劃前的行動。要善於從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實可行的計劃,立足實際,向着眼前的目標奮進。

二、學習國學豐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為今用,是我們學習古代文學的唯一目的。學習國學,讓我瞭解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

通過學習國學,讓我明白對自己的父母和親人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包括聽父母的話,尊敬父母和其他長輩,關心體貼父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熱愛學習,與家人共同創造和諧快樂的生活;真實的感受父母養育之恩,有效的培養孩子關愛家庭、孝敬父母。

對待有困難的人,應該以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待犯了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教育孩子方面,從小要教育孩子講禮貌,做一個有禮貌的人;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有孝心,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國學是中國人的國粹,承載着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繼續學習國學,讓國學經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輕鬆而灑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從學習國學開始,接續國學薪火,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5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

“長襲宿收,風神凝遠,制行峻潔,望而知其為貴介公子”。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要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國的國學就具備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國學經典中藴藏着中華五千年曆史智慧的精髓,構成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繫着中華文化之根。

“國學”一詞,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國故論衡》及《國學概論》的演講,它以先秦經典和諸子學説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説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恢宏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內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國學智慧涵蓋了“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偈語、禪機、二十四史、唐詩、宋詞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萬億卷帙的古代文獻,體現了中國人對於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國學體系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幹,又分為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餚、民俗、婚喪和禮儀等支脈,為青少年汲取知識,瞭解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對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影響頗深。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復興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為炎黃子孫。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讓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時常充盈在心田,通過學習國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積極向上世界觀。

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根據國學所倡導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齊家”,成為一個品質高尚、行為規矩的人,對國家和社會都能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推廣國學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中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這又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6

記得讀中學時老師講《孔雀東南飛》一文,文章並不算太長,我們學了一個星期,卻一點不感到累。在這一週裏我們被故事的內容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筆是那樣的流暢、優美,用詞是那樣的精闢,悽美的情節讓我們為之而動容。後來在課外,讀了王勃的《藤王閣序》,更是愛不釋手,其文章情文並茂,奔放自然之勢,讀來攝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真是千古絕唱,讓我感山川是那麼的壯美,意境是那樣的深遠,有一種想投身於大自然中,去過閒雲野鶴般生活的衝動。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不可否認,國學之“中庸之道”,也確實影響併發生過中國社會歷史上某些被現代人認為喪權辱國的事實。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封建禮教,也確實是麻痺老百姓思想維護封建貴族利益的一種精神枷鎖。但是,1820xx年,拿破崙曾經説過這麼一句話:中國並不軟弱,它只不過是一隻睡眠中的獅子,中國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震動。此話一出立即產生了轟動效應。儘管當時拿破崙的預言離現在是那麼的遙遠,而現實絕對給足了這個野心勃勃的戰爭狂人面子。我想,其中之含義絕不外乎他已經預感到;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中國人口眾多、文化深厚。只有這樣的國家才具備不怒而威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終究要爆發。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裏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裏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我們不妨把國學之“儒家思想”比做一種精神武器,在中國幾千年歷朝歷代的封建勢力掌握之下,只要對封建王朝達官貴人有利的,都可以拿來針對被壓迫者使用。另外,從現在的唯物主義觀點來看當時,無論孔子也好,孟子也好,老子也好,莊子也好,墨子也罷,從人的自身保護意識上來説,也絕對無法脱離當時社會現實而盡力維護當權者的利益。不然,刀架到脖子上,怎麼去周遊列國?那兒來的三千弟子?所以,《論語》也好,《孟子》也好,《道德經》也好,《逍遙遊》也好,《兼愛》也罷,明顯地傾向於當權者的利益。那麼,有人要問;難道這就是“和”與“禮”的真諦嗎?當然不是!因此,在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摧毀之後,中國的老百姓聽到了兩個新名詞,一個是“革命”,一個是“民主”。

現在,我們可能已經明白;“和”必須建立在人性化平等的基礎之上,才具有它真正的含義。“禮”應該保持人類善良的仁愛真實性,才能達到人與人之間完整的和諧。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在中國大地展開的一場文化大革命,把國學、西學、一切知識學科幾乎一掃而光。知識分子成了臭老九,許多國學大師都成了牛鬼蛇神。什麼“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成了妄想復辟資本主義的大帽子口號。反覆闢!批林批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國人的嘴似乎忘記了吃飯,滿嘴都是“造反”與”革命”的口號。國人的精神思想已經被麻痺到幾乎崩潰的地步,而國學的地位早已經蕩然無存。

三十多年過去了,一個剛剛遭受了精神浩劫的中國,終於從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走到了現在。國學已經不是“四舊”或精神鴉片,國學文化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户。現今,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于丹成了國人眼裏的美女,閻崇年成了中老年人的偶像,易中天成了當代的明星,紀連海的相貌也成了“有特點”的楷模。這一切,都是國學帶給他們的魅力。這一切,都説明國學文化是提高社會文明、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我想;在當今物慾橫溢的社會裏,無論八零後也好,九零後也好,都應該拿起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國粹認真的讀一讀,淨化一下我們私慾氾濫的靈魂,讓天上的古人安心、讓地上的老人幸福。從“百善孝為先”的教誨之中,我明白了怎樣交友,我明白了“孝”就是“和”,和而德、德而孝。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7

國學經典是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誦讀經典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它像絲雨一樣滋潤着我們的心靈,促進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的道德品質,同時它也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對經典的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的過程。在反覆誦讀過程中,誦讀水平步步提高,學生的理解體會也會層層加深,也夯實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其次知識面也在擴大。我們看出孩子在一天天進步。例如《弟子規》中的經典故事講述了許多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人生哲理。久讀經典,學生會以古人為榜樣,學習聖賢的品質,進而使他們形成良好得行為習慣。

中華經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深信孩子們在誦讀的同時,必將自覺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的重任。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8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那些流傳了成百上千年的經典著作、詩詞曲賦、文學名著、名言佳句,如燦爛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觀看了中國傳統文化誦讀節目,感受頗深,經典誦讀大賽是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為主題,複賽和決賽都採取國學知識和應用題的形式,在全國各地的選手為代表來參賽,已檢測當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品德的傳承。

經典誦讀大賽在啟動儀式上,六十名學童集體誦讀《*規》,並舉行了開筆禮。經典誦讀大賽是以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我愛記詩詞、名師對對碰和美德大考驗。

我愛記詩詞是在大屏幕上出現1個或2個字,由5名選手分別説出有這些字的詩詞,堅持到最後者獲勝。那麼多的古詩詞流利的從他們的口中説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裏他們要下多少功夫!我覺得自己和他們相比遜色的多了,以後可得多讀而且這個比賽清晰的體現了我囯學生對詩詞的知識的掌握情況,也體現了我囯學生的博學多才!名師對對碰主要是回答“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的問題,從而得到三十分、二十分、十分。

最後是美德大考驗,導演會給選手們設置不同障礙,觀察選手們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三百四十名選手有許多選手沒有通過比賽,很遺憾。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國小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教材,是弘揚族精神,張揚中華文化的魅力的法寶。

經典誦讀,使我們跨越了時空界線,連接起亙古爍今的世族文化精粹,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唱響了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音。它是民族傳統與民族精神的化身。

通過誦讀經典詩文,可以讓我們走進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什麼是儒家風範,什麼是道家精髓,什麼是千古美文……“經典”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通過觀看《xx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讓我覺得經典誦讀對我們的重要性。誦讀、熟背詩文,讓我們在一生記憶力的時候,以便捷的方式獲得經典文化的薰陶。

培養我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心地向善,提高修養。提升我們語文水平,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我們要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讓我們的每個人誠摯有愛、充滿活力,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和諧美好,讓我們的國家更富。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9

國學經典是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誦讀經典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它像絲雨一樣滋潤着我們的心靈,促進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的道德品質,同時它也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對經典的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的過程。在反覆誦讀過程中,誦讀水平步步提高,學生的理解體會也會層層加深,也夯實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其次知識面也在擴大。我們看出孩子在一天天進步。例如《弟子規》中的經典故事講述了許多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人生哲理。久讀經典,學生會以古人為榜樣,學習聖賢的品質,進而使他們形成良好得行為習慣。

中華經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深信孩子們在誦讀的同時,必將自覺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的重任。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0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炎黃子孫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靈家園。國學經典則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中國人的文化根基,是中華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誦讀國學經典,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涵養民族修為,承繼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華氣韻和民族氣質的現代中國人,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這是儒家最經典的一句話,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人,只有不斷地學習,自己才會完善。在社會不斷進步、競爭一天比一天激烈的今天,你不好好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必然會被社會淘汰。“學”要學的精,“學”要學老,學到底。只有堅持到底才會得到勝利;只有學以致用,為我所用,才算是真正的學。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師德是師業之魂——教師一定要修好社會公德,堅守職業道德,科學嚴謹、認真求實;為人坦蕩、光明正大、誠實守信,先人後己;廉潔奉公,端莊穩重,平易近人;知識豐富、語言生動、儀表整齊、舉止文明,以實際行動感召、帶動和影響廣大學生,要以大愛之心關愛每一位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迫別人幹;不能把學生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更不能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出氣筒。因而,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樹立師表形象。師德是師才之本——“師德養人,師才育人;德才兼備方為社會棟樑。”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怎樣處事,怎樣做人。師德是師風之根——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一笑一顰、一喜一怒都無聲無息地影響着學生。良好的師德會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一種良好的習慣,是保證我們教育百年樹人最重要的根。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1

讀國學學經典,從我個人來説,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收穫可以從兩方面來説:一:提高自身素養,為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論語》中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國學經典裏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論語?述而》中還説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讀書時我是個自信得有些自負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後利用業餘時間粗略地看了《論語》,現在,在工作的環境中才知道那句話説得太對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濟濟,讀中師出來的她們基本功非常紮實,書法、繪畫,音樂樣樣都懂。而且教學多年的她們經驗非常豐富,面對問題學生都能輕鬆應對。原本認為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應付自如,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下定決心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並利用假期練習書法,爭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練得更紮實。收效還挺不錯,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對學生的觀念上,《論語》裏説:“因材施教。”真是經久不衰的真理。剛參加工作時,由於沒有經驗,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我自認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實卻是違背學生髮展規律的。由於沒有重點,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教學結果很不理想。事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徵詢建議。最後得出結論: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比如我教畢業的幾個孩子有什麼問題經常跑來和我説。例如,到中學學習壓力大,厭學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樣,要求她們必須死記硬背文化知識。而是建議一個身體素質比較好的孩子朝體育方面去發展,一個愛繪畫並且很有天賦的孩子朝美術方面去發展、使她們找到自己的特長,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在為人處世上,我也從國學經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更應該以此做為自身的行事標準。人可以窮,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奮鬥的決心,現在這個時代,只要勤勞,就能創造財富。它讓我知道一切都來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讓我早早地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它更讓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勞動去創造財富。讓我成為一個正直,勤勞的人。現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驟富的人,但是,由於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麼不塌實。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才過上好日子沒幾年,不能滿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眾多外國學者的關注。她們來中國旅遊,來中國留學。那些哈韓、哈日、學Hip-Pop的孩子們都睜開眼好好看看吧。我們雖然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但是當京劇、武術、中醫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的時候,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把自己的經典都拿出來品好了,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國人。我們有很多好的東西,很多值得學的東西,個人認為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了,才不愧為一箇中國人。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美麗,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之功效。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着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穿越兩千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這位聖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時時傳遞出的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初讀《論語心得》時,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為書中所説的安貧樂道,現在看來頗有些讓人不思進取的味道,細細讀來,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面對着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適與他人的關係。《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為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貧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2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學説。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細讀《論語》,頗有感觸。《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 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説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着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着學生的現在,一頭挑着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併成為國家的棟樑。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二)學習《國學》,讓我懂得如何學習和如何教育學生。

《明儒學案》曰:“古人之於學者,其不輕授如此,蓋欲其自得之也。即釋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師不輕易的傳授知識就是想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即便佛教傳經也最忌諱完全説破,因為那樣學生就會輕鬆獲得而把學習當成玩樂。現在的教學,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鴨式的方法了,寓教於樂才是教師的首選。“師者,善於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矣。”老師要善於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學業不精湛,學生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這算不上老師。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滿斛水。

(三)學習《國學》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為了國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孔子説:“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為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從國學開始。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今後, 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脱,也為我的教育事業添光加彩。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學習《國學》,不是我們這一代的事,也不是這幾代的事,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偉業,《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傳承的基石。讓我們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們心中最美好的詩篇,用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3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學説。我們今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實意義究竟在哪裏?北師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學習《國學》,讓我懂得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着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着學生的現在,一頭挑着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

二、學習《國學》,讓我懂得如何學習和如何教育學生。

古代的老師不輕易的傳授知識就是想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即便佛教傳經也最忌諱完全説破,因為那樣學生就會輕鬆獲得而把學習當成玩樂。在《論語·先進》中記載孔子反對子路使子羔去做費邑之宰,因為子羔尚未成學,年紀尚輕。孔子認為,研習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備條件,決不能忽略不顧。現在的教學,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鴨式的方法了,寓教於樂才是教師的選。

“師者,善於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矣。”老師要善於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學業不精湛,學生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這算不上老師。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滿斛水。

三、學習《國學》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為了國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孔子説:“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在《論語》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雖然具體語境的差異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種道德的修養境界,是一切德行的總和,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為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總之,孔子《論語》是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作,幾千年來影響着中國,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不斷地研究《論語》,體會《論語》的精華思想,並以此來指導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讓中華古老的文化精粹,開出豔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易中天説,集結《論語》的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孔子,是大眾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我們作為教師,因為孔子而自豪。

教師的工作平凡,教師的職業崇高,教師的責任重大,教師的使命光榮,教師的報酬微薄,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們每天該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我們不平凡的人生價值!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4

讀國學學經典,從我個人來説,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收穫可以從兩方面來説:一:提高自身素養,為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論語》中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國學經典裏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論語?述而》中還説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讀書時我是個自信得有些自負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後利用業餘時間粗略地看了《論語》,現在,在工作的環境中才知道那句話説得太對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濟濟,讀中師出來的她們基本功非常紮實,書法、繪畫,音樂樣樣都懂。而且教學多年的她們經驗非常豐富,面對問題學生都能輕鬆應對。原本認為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應付自如,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下定決心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並利用假期練習書法,爭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練得更紮實。收效還挺不錯,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對學生的觀念上,《論語》裏説:“因材施教。”真是經久不衰的真理。剛參加工作時,由於沒有經驗,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我自認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實卻是違背學生髮展規律的。由於沒有重點,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教學結果很不理想。事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徵詢建議。最後得出結論: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比如我教畢業的幾個孩子有什麼問題經常跑來和我説。例如,到中學學習壓力大,厭學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樣,要求她們必須死記硬背文化知識。而是建議一個身體素質比較好的孩子朝體育方面去發展,一個愛繪畫並且很有天賦的孩子朝美術方面去發展、使她們找到自己的特長,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在為人處世上,我也從國學經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更應該以此做為自身的行事標準。人可以窮,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奮鬥的決心,現在這個時代,只要勤勞,就能創造財富。它讓我知道一切都來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讓我早早地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它更讓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勞動去創造財富。讓我成為一個正直,勤勞的人。現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驟富的人,但是,由於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麼不塌實。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才過上好日子沒幾年,不能滿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眾多外國學者的關注。她們來中國旅遊,來中國留學。那些哈韓、哈日、學Hip-Pop的孩子們都睜開眼好好看看吧。我們雖然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但是當京劇、武術、中醫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的時候,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把自己的經典都拿出來品好了,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國人。我們有很多好的東西,很多值得學的東西,個人認為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了,才不愧為一箇中國人。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美麗,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之功效。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着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穿越兩千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這位聖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時時傳遞出的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初讀《論語心得》時,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為書中所説的安貧樂道,現在看來頗有些讓人不思進取的味道,細細讀來,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面對着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適與他人的關係。《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為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貧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5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那些流傳了成百上千年的經典著作、詩詞曲賦、文學名著、名言佳句,如燦爛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觀看了中國傳統文化誦讀節目,感受頗深,經典誦讀大賽是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為主題,複賽和決賽都採取國學知識和應用題的形式,在全國各地的選手為代表來參賽,已檢測當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品德的傳承。經典誦讀大賽在啟動儀式上,六十名學童集體誦讀《弟子規》,並舉行了開筆禮。經典誦讀大賽是以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我愛記詩詞、名師對對碰和美德大考驗。

我愛記詩詞是在大屏幕上出現1個或2個字,由5名選手分別説出有這些字的詩詞,堅持到最後者獲勝。那麼多的古詩詞流利的從他們的口中説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裏他們要下多少功夫!我覺得自己和他們相比遜色的多了,以後可得多讀而且這個比賽清晰的體現了我囯學生對詩詞的知識的掌握情況,也體現了我囯學生的博學多才!名師對對碰主要是回答“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的問題,從而得到三十分、二十分、十分。

最後是美德大考驗,導演會給選手們設置不同障礙,觀察選手們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三百四十名選手有許多選手沒有通過比賽,很遺憾。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國小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揚族精神,張揚中華文化的魅力的法寶。經典誦讀,使我們跨越了時空界線,連接起亙古爍今的世族文化精粹,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唱響了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最強音。它是民族傳統與民族精神的化身。通過誦讀經典詩文,可以讓我們走進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什麼是儒家風範,什麼是道家精髓,什麼是千古美文……“經典”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通過觀看《山東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讓我覺得經典誦讀對我們的重要性。

誦讀、熟背詩文,讓我們在一生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以便捷的方式獲得經典文化的薰陶。培養我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心地向善,提高修養。提升我們語文水平,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我們要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讓我們的每個人誠摯有愛、充滿活力,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和諧美好,讓我們的國家更富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6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學説。我們今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實意義究竟在哪裏?北師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學習《國學》,讓我懂得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着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着學生的現在,一頭挑着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

二、學習《國學》,讓我懂得如何學習和如何教育學生。

古代的老師不輕易的傳授知識就是想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即便佛教傳經也最忌諱完全説破,因為那樣學生就會輕鬆獲得而把學習當成玩樂。在《論語·先進》中記載孔子反對子路使子羔去做費邑之宰,因為子羔尚未成學,年紀尚輕。孔子認為,研習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備條件,決不能忽略不顧。現在的教學,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鴨式的方法了,寓教於樂才是教師的選。

“師者,善於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矣。”老師要善於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學業不精湛,學生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這算不上老師。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滿斛水。

三、學習《國學》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為了國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孔子説:“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在《論語》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雖然具體語境的差異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種道德的修養境界,是一切德行的總和,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為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總之,孔子《論語》是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作,幾千年來影響着中國,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不斷地研究《論語》,體會《論語》的精華思想,並以此來指導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讓中華古老的文化精粹,開出豔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易中天説,集結《論語》的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孔子,是大眾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我們作為教師,因為孔子而自豪。

教師的工作平凡,教師的職業崇高,教師的責任重大,教師的使命光榮,教師的報酬微薄,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們每天該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我們不平凡的人生價值!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篇17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

“長襲宿收,風神凝遠,制行峻潔,望而知其為貴介公子”。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要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國的國學就具備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國學經典中藴藏着中華五千年曆史智慧的精髓,構成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繫着中華文化之根。

“國學”一詞,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國故論衡》及《國學概論》的演講,它以先秦經典和諸子學説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説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恢宏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內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國學智慧涵蓋了“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偈語、禪機、二十四史、唐詩、宋詞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萬億卷帙的古代文獻,體現了中國人對於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國學體系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幹,又分為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餚、民俗、婚喪和禮儀等支脈,為青少年汲取知識,瞭解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對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影響頗深。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復興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為炎黃子孫。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讓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時常充盈在心田,通過學習國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積極向上世界觀。

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根據國學所倡導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齊家”,成為一個品質高尚、行為規矩的人,對國家和社會都能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推廣國學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中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這又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j8jol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