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精選19篇)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精選19篇)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1

殘冬臘月還在吹着凜凜寒風,新型冠狀病毒來的比春節早了一步。本該是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如今人卻寥寥無幾。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精選19篇)

“作為共產黨員,我應該衝在前面”

“在這場全民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換做誰都不可能置之度外。舍小家,為大家,作為共產黨員,我應該衝在前面。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戰士,為保衞全民健康,眾志成城,風雨同舟,我相信,這場防疫戰,我們很快就會打贏!”

她,就是__國小德育主任__。“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當聽到黨總支向全體黨員發起“抗擊疫情”的戰令後,她不顧傷痛第一個衝到前頭,因為她深深地知道,在這場全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戰役中,自己一定要擔起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任,為了學校的孩子,為了大家的健康。抗擊疫情,鞠躬君子,作為__市__國小黨總支的一員,她用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黨員的擔當與責任,堅定地踐行着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為了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上級下達要求各學校各部門到崗命令的時候,她正在家想趁寒假歇一歇,因為腰椎間盤突出非常嚴重,早該卧牀休息的她卻為了工作一拖再拖,學校第一時間成立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她第一個申請加入,並且主動請纓加入教育局防控工作羣,承擔起信息傳達工作。不管白天還是晚上她都時刻密切關注上級下達的各項工作要求,不遺漏任何一個細節,嚴格認真落實各項防疫工作。

“一個數字背後代表一個鮮活的生命,我一定要對它負責”

全校____多名學生,___多位老師,要落實到每一個人的去向,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在學校黨總支的帶領下,__老師和領導班子一起,出謀劃策,迅速制定出合理高效的工作方案,與各班主任、各教師組長密切聯繫,仔細摸底排查師生外出信息,及時準確地完成零報告、日報告,外省回濟師生統計、師生健康狀況統計,做好每天返濟人員跟蹤台賬的記錄彙總並上報主管部門。每一項工作的背後,每一個上報的數據,都要求及時準確,這些都需要很大精力。腰椎的疼痛使她不得不在電腦前工作一會就得站起來,但是站着她也繼續工作,經常為了一個數據的準確和班主任一遍遍核實,確保每個數據的準確可靠。別人在家休息,她甚至經常連正常的午飯晚飯都吃不上……

__同志,是共產黨員,是人民教師,是基層工作者。她雖普通,卻不平凡,她是榜樣!她更是全校黨員的縮影。為打贏此次疫情阻擊戰,在黨總支的堅強領導下,全體黨員克服種.種困難,積極奮戰在各自的戰鬥崗位上,用行動踐行着自己的莊嚴承諾:“我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我承諾:始終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帶頭普及疫情防控知識,科學參與疫情防控。傳播正能量,不信謠、不傳謠,帶頭表率,貫徹指示精神,踐行初心使命,把初心寫在行動上,把使命落在崗位上。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

把工作抓在手上,把責任抗在肩上,抗擊疫情,鞠躬君子,我們堅信,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指日可待!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2

“現在疫情嚴重,我們志願者要盡己所能,為戰勝新型冠狀病毒貢獻綿薄之力。”2月_日,當問及__村醫療點負責人___捐出200只口罩的初衷時,他堅定地説。

隨着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迅速蔓延,羣眾對口罩、體温槍、消毒劑等防疫物資的需求水漲船高,___藥店的庫房也很快見底。___費盡周折想辦法採購了200只醫用口罩,捐贈給奮戰在防疫基層一線的工作人員、志願者和困難羣眾。“200只口罩對於疫情防控只是杯水車薪,但確實是我現在所能做的最大努力了。”

為了讓羣眾可以買到需要的醫護用品,___的藥房整個春節沒有休息,他一直在協調口罩、酒精等急需物資,讓羣眾都可以儘快有口罩可戴,建立防護。“現在羣眾可以通過掃門店的二維碼,每人免費獲得2只口罩,在免費發放口罩的同時___還不忘普及防範疫情知識,他説,很多村民朋友把口罩往耳朵上一掛,罩住了鼻子嘴巴以為就行了,其實配戴口罩還是有很多講究的。他提醒大家,配戴口罩要先將口罩對摺,口罩有顏色的一面向外,有金屬片的一邊向上,完全覆蓋口鼻和下巴,把口罩上的金屬片沿鼻樑兩側按緊,使口罩緊貼面部。佩戴口罩後,儘量避免觸摸口罩,以防降低保護作用,若必須觸摸口罩,在觸摸前後都要徹底洗手。脱下口罩時,應儘量避免觸摸口罩向外部分,因為這部分可能已沾染病菌。要丟棄口罩應放入膠帶或紙袋內包好,再放入有蓋的垃圾桶內棄置。口罩如有破損或弄污,應立即更換。

據瞭解,___今年__歲,自國小醫,自19__年以來一直在__村開藥店,價格實惠,童叟無欺,在村民中有口皆碑。同時,___經常參加志願服務活動和一對一幫扶,為困難羣眾排憂解難。___表示,作為一名從事藥品行業的醫護人員,在關鍵時刻,能力所能及地為社會和人民羣眾分憂解難是自己的職責,也是一種義務。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3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8名來自市人社局的機關幹部奔赴__社區,支援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他們深入居民區一線,以飽滿的工作狀態參與無物業小區道口的值守,與社區幹部和志願者一起,全力保障社區居民平安健康。

用“店小二”精神把優質服務帶到羣眾中去。__和__(福祿居委會):由於一個手錶厂部分辦公地點在沿街居民這幢樓,所以在查看出入證時需格外仔細。碰到倒垃圾的老人時,我們會幫老人把垃圾倒了;碰到拎着重物的居民,就幫忙拿一下。通過這次一線疫情防控工作,我們體會到了社區工作人員的責任與擔當。在窗口,我們是人事人才“店小二”;在疫情第一線,我們同樣要用“店小二”精神把優質服務帶到羣眾中去。

從敗下陣來到融入社區。__(__居委會):現在居民出入小區會主動出示出入證並積極配合測温檢查。但第一天時,額温槍偶爾失靈,我便手忙腳亂,居民也多有煩躁情緒。吃了“敗仗”後,我主動與進出人員打招呼,及時更換額温槍,提醒和幫助居民取快遞,慢慢地工作開展起來便順暢多了。這告訴我:一線羣眾工作不簡單,只有積極開動腦筋,主動投入真情,才是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認可。

社區是我家,再苦再累也值得。__(明園村居委會):測温、詢問出入居民,登記外來人員,一天下來,幾乎沒有停歇的時間,連額温槍都偶爾罷起工來。但看着社區志願者和熱心腸的居民主動加入值勤工作,我感受到了“社區是我家,再苦再累也值得”的正能量,同時也感受到了大家對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

值守中,我們認真檢查出入證,耐心登記外來人員和車輛,並協助做好快遞歸類。看到沒戴口罩的居民,我們都會提醒要帶上口罩,聽到勸説後大多居民都會返回家中重新戴上口罩再出門。對於每個小區而言,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掉以輕心,我們每一個人要以持久戰的態度做好防護工作。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4

2月25日,箇舊市金湖公園召開全體職工會議,學習宣傳全國勞動模範耿家盛同志先進事蹟。

我園按照雲南省總工會《關於在全省廣大職工中開展向耿家盛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精神,組織黨員職工31人,在三樓會議室集中學習耿家盛同志先進事蹟材料、觀看耿家盛同志先進事蹟新聞資料片。

會上,公園黨支部書記黃文紅向公園職工宣讀了《關於在全省廣大職工中開展向耿家盛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和介紹耿家盛同志先進事蹟的材料。材料詳細介紹了耿家盛30多年來刻苦鑽研、樂於創新、勇於實踐,掌握了車工的多項絕活,成為一名技壓羣芳、能力超強的車工能手,工作6年便在“全國青工技術大賽雲南省選拔賽”獲得車工第二名的好成績,成為了行業頂尖技能人才。

公園黨支部號召全體幹部職工認真向耿家盛同志學習,通過學習積極做好本職工作,弘揚勞模精神和勞動精神,傳承勞動光榮、勞動崇高、勞動偉大、勞動美麗的價值理念。

在此情況下,對耿家盛的誘惑是,好幾個學校來挖他,如果去學校教書,耿家盛的收入比現在高得多。耿家盛腦子裏所謂的"鐵飯碗"不是傳統的單位、崗位,而是技能。

如果按"良禽擇木而棲"的觀念,耿家盛有充分的理由和條件離開昆重,他不僅有這個條件,更有這個能力,但是他卻説,"我不能、不會、也不可以這樣做,我這代人很傳統,有着強烈的感恩心和組織觀念。"他接着説:"感恩心,就不用説了,沒有昆重的培養造就,沒有我的今天。按組織觀念講,除非組織根據工作需要來調動,按程序辦理,否則,要我自己與其他單位私下交易,一拍屁股走人,拋下困難中的昆重,我做不出來,也做不到。"

他的話,平實、平淡、平凡,"昆重好的時候,我一個月也掙五六千元,現在遇到困難,收入少了,我就要離開它,企業猶如我的父母,能不能父母老了弱了,就不要自己的爹媽了?不能嘛。"

除妹妹耿家豫外,耿家盛一家5口,一輩子都貢獻給了昆重。父親耿鼎曾是昆重的總工藝師、全國勞模,更是耿家三兄弟接觸機械、走進昆重的啟蒙者和領路人。耿家兩代人陪伴着昆重走過了近60年的歷史,他們與昆重的情感悠遠深長,無法割捨。

臧開衡説,耿家盛用銑牀銑,不停歇幹了兩晝夜,完活了,"幹之前,並沒有説好給多少錢,他也不問,傻傻地就接過去幹了。"夜裏凌晨1點,組裝完畢,一試模,"一模成功,這是模具製造過程中極其罕見的。"

一行8人,耿家盛的人品、技術表現最佳,第一個月工資就拿了3300元,是當時他在昆重的20倍以上。

最終,耿家盛回到了昆重。臧開衡説,"家盛若留下,絕對是技術骨幹,後來的發展不可限量,他對企業的貢獻不會比在昆重少。珠海那一年,對我、對家盛都是一種考驗和道德昇華。"

"收入如此低,師傅還在堅守,我理解是他吃苦耐勞的性格和對企業感恩的表現,不然,我沒法理解他。"耿家盛的徒弟馬自輝,其平靜的語氣裏有困惑,更多的是敬仰。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5

近段時間,我們通過電視、手機,一遍遍和一個人的名字相遇。他,就是我國84歲的工程院院士、的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

鍾南山現在已經是國民偶像了,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小孩子,可以説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這個疫情蔓延的特殊時期,鍾南山院士就是那個“定海神針”,已經成為老百姓最為信賴的人了。一個工程院院士,一個醫學專家,卻神奇地擁有了100%的可信度。因為在大家的眼裏,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學,代表。

20__年這個春節,他不顧年事已高,在廣州、北京、武漢三地奔波,連續奮戰。他一邊提醒公眾“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一邊自己卻義無反顧地登上了去武漢的高鐵,趕往防疫最前線!

當前的疫情,是病毒變異的結果。細菌性的病人,一般都有特效藥抗菌治療。但是這次的冠狀病毒因為是新型的,第一次發現,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當然了,沒有特效藥,也不是不能治,這就需要臨牀醫生很硬的醫學基本功。當疫情來臨的時候,他們要用自己的知識、醫術去戰勝它。

鍾南山曾説,他永遠忘不了他中學老師説的一句話:人不該單純生活在現實中,還應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沒有理想,會將身邊的事看得很大,耿耿於懷;但如果有理想,身邊即使有不愉快,與自己的抱負相比,也會變得很小。這句話,鍾南山牢記了一輩子,也踐行了一輩子。

我們要學好科學知識,不僅對個人有利,更對我們的國家有利。以後,不管將來幹什麼職業,做什麼事情,要想走得遠,都必須擁有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學習。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好好學習是一種責任!我要謹記在心,創造並擁有更好的中國。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6

根據區疫情防控工作要求,1月25日,__街道迅速設立集中觀察點,為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面對疫情迅速反應,精準施策,街道黨工委決定成立集中觀察點臨時黨支部。支部黨員挺身而出帶領工作人員同心協力、守望相助,共築聯防聯控紅色防線,有序有力推進疫情防控工作。

“組織有號召,我們就有行動”

“爸爸,你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大年七年級,在孩子們的送別聲中,社區幹部王亞軍早早結束了春節假期,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街道黨工委根據區防疫工作部署要求,第一時間建立了集中隔離觀察點,併成立了由張志平擔任書記的錦江之星臨時黨支部,支部共有4名黨員。黨支部積極響應街道黨工委號召,明確職責分工,將任務精確到人,認真落實隔離點值守巡查,定時查看隔離點人員生活起居和身體健康狀況,密切關注思想動態,確保隔離觀察點運行平穩有序。

“組織如果有需要,我願意前往一線”,入黨積極分子王亞軍得知消息後主動向黨組織表明了想法,請纓到最危險、最辛苦的一線參與防控工作。與王亞軍一道加入的還有來自疾控中心、服務辦、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酒店工作人員、志願者等23人。春節以來,他們放棄休息時間,捨棄與家人團圓的機會,24小時值守隔離點,每日做好隔離人員的排摸與服務工作,在隔離別人的同時也隔離了自己。

“要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黨支部書記張志平經常激勵大家“戰役打響,絕不退縮”,並根據觀察點實際情況,結合當前形勢,支部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貼牆立誓,確保落實好安保、送餐、保潔、疾控、人員安置心理疏導等工作,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由於集中隔離點承擔了區級隔離任務,這裏安置的人員來自全國各地,人數眾多、情況複雜。大年初四(1月28日)深夜,寒風凜冽,正當人們都宅在家中歡聲笑語時,在__街道防疫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外,一名輾轉三地、漂泊了三天四晚的__妹子小娜悄然來到這裏,因為自己去過__,希望政府能夠收留她,這就給王亞軍出難題了,按照有關規定,由於她的身份情況不明,為了確保集中隔離觀察點內人員的安全,未經有關部門批准,不得讓她進來。但是,如果把她推出門外,不但有違人道主義救助精神,而且還存在疫情擴散的風險。為此,王亞軍迅速向街道指揮部報告,經過街道防控疫情辦連夜開展多方面核查,終於初步核實其身份情況,經慎重研究,決定對其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並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備。凌晨時分,__妹子小娜經過駐守醫生的檢測消毒,終於踏入了暖暖的客房,終結了多日的驚恐和彷徨。王亞軍的心也終於放下了。

1月30日,一位美籍隔離人員被送到了集中隔離點。在得知需要被集中隔離的消息後,他情緒激動,工作人員無法與其正常溝通。王亞軍第一時間報告指揮部,協調安排翻譯志願者參與溝通,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勸説和解釋,終於穩定了外國友人的情緒。

“我們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

每一次面對棘手問題時,王亞軍總能想盡辦法,竭盡全力,幫助隔離人員解決困難。在集中隔離點的第一天,他就建立了隔離人員微信羣,及時將政府發佈的各類信息轉發在羣裏,並時不時地在羣裏為大家加油鼓勁。“其實這裏的人更需要我們的關心與支持,在這裏,我們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王亞軍這樣説道。同時他也積極鼓勵大家發揮作用,對那些不理解、不配合的隔離人員開展勸説與安撫工作。42歲的王亞軍是2個孩子的父親,連日來的工作也隔離了他和家中的孩子。困難時期,他的妻子承擔起了照顧家人的重任,成為了他最為堅強的後盾。

2月3日,是王亞軍與“戰友們”在集中隔離觀察點一起奮戰的第十天。一股來自組織的力量,一股團結的力量,一股信賴的力量支撐着他們攻堅克難,未來形勢或許會更嚴峻,但他們堅信終會贏下這場艱難的戰“疫”。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堅實的戰鬥堡壘,激發基層黨組織自生動力,激發黨員幹部的戰鬥力,才能更好地防控疫情,在隔離觀察點黨員羣眾羣策羣力,努力展現__人的風采與擔當,凝聚疫情防控強大合力。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7

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説:“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着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着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

張桂梅為何與“感恩”產生聯繫,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華坪縣民族中學的學生和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們親切地稱她為“校園媽媽”、“張媽媽”。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8

微信運動排行榜第一名又被你佔領了!這是遼寧東港“組工人”這些天見面的第一句話。“你的微信運動已經連續好多天佔領了我的封面!現在是特殊時期,疫情這麼嚴重,你咋還天天在外面跑呢?”一名東港“組工幹部”收到的一條朋友關心問候信息。疫情發生以來,就是和生命賽跑,東港“組工人”毅然決然的衝在防控疫情第一線。

堅守初心,黨徽在疫情防控第一線閃耀。黨徽閃耀,誓言鏗鏘。東港“組工人”始終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鞏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實踐平台。同時,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引領黨員幹部積極參與“三控”,聯防聯控、羣防羣控、穩防穩控,他們佩戴黨徽,衝鋒在前,不畏險阻,奮戰一線,凝聚起疫情防控的強大合力,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構建起一條條紅色防線。

凝聚力量,黨旗在疫情防控第一線飄揚。黨旗下的莊嚴承諾。“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是入黨時許下的錚錚誓言。疫情就是命令,旗幟彰顯擔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東港“組工人”迅速投入戰“疫”,服從統一指揮、統一安排,爭做抗疫“先行軍”。通過發佈通知、微信、倡議書、公開信等方式,號召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傳承新時代精神,拿出“我是黨員我先上”的行動自覺,凝心聚力,同國家人民一起共渡難關。

真心為民,黨性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堅守。東港“組工人”每天要步行兩萬餘步,在十幾個小區進行檢查、宣傳。他們發揚“挑戰自我、超越極限、堅忍不拔、永不放棄”的馬拉松精神和不怕疲勞、連續作戰、敢打硬仗的優良作風,戰鬥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線,全身心投入到這場保衞羣眾生命安全沒有硝煙的防疫阻擊戰中。努力用紮實工作和實際行動築牢守護羣眾生命健康的堅固防線。

衝破短暫的黑暗,將沐浴黎明的曙光。堅定執着的東港“組工人”,懷着“必勝”信念、秉持“硬核”擔當,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奮力奔跑、砥礪前行。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9

當初給女兒取名陳薇,一是陳李坤喜歡花草,二是在他眼裏“薔薇花雖然普通,但花期很長能開半年,且有一股暗香”。“唐代詩人杜牧曾經寫道:朵朵精神葉葉柔,雨晴香拂醉人頭。”陳李坤説,“説的就是薔薇,低調不張揚,不管風吹雨打始終能夠怒放。”

陳李坤一直堅信,陳薇會在這個春天回到蘭溪探望他。

老人家清楚地記得,女兒最近一次來看他還是兩個月前,也就是20__年元旦前。當時,陳薇在蘭溪呆了2天,也讓陳李坤滿意地享受了2天的天倫之樂。臨走,父親問她:“啥時再回來?”陳薇説是年三十。哪承想1月25日大年七年級,陳薇就率領軍隊專家組乘專機奔赴武漢前線緊急馳援。從那天起,陳李坤便盼望着疫情早點結束。因為他知道,一心撲在事業上的女兒只有等疫苗研究有眉目了才會坐下來喘口氣。

“陳薇向來是認真嚴謹的人!”陳李坤説。本次出征,雖然父女間都來不及告別,但他明白,女兒既然出發了,便會爭分奪秒奔向勝利的彼岸。

之後女兒的行蹤,陳李坤都是斷斷續續從新聞裏得知的。1月30日,陳薇團隊的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已經開始運行,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核酸檢測時間大大縮短,加快了確診速度,有力推進了疫情防控工作。陳薇在接受央視《新聞聯播》採訪時説:“疫情就是軍情,疫區就是戰場”。

至今,陳薇和她的團隊一直堅守在武漢一線,沒有回過北京,“爭分奪秒與病毒賽跑”。

接受央視採訪時,陳薇表示:“疫苗作為用於健康人的特殊產品,對疫情防控至關重要。我們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我們正在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推向臨牀、推向應用,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與陳薇一樣,陳李坤也堅信:“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這份信心,來自他對女兒的瞭解。

從小,陳薇便是“學霸”。1984年從蘭溪一中畢業,1988年浙江大學本科畢業,進入清華大學攻讀碩士。求學之路,順當得從來沒讓父母操過心。

1991年清華畢業,她被特招入伍,進入了軍事醫學科學院,從此信守自己對這份科研工作的承諾。20__年初,陳薇赴美進修,毅然婉謝了年薪10萬美元的高薪挽留,提前回國挑起了研究室的工作重擔。很多年以來,她一直在生物安全領域的“無人區”探索,曾經用超過十年的時間,成功研製首個納入國家戰略儲備的重組疫苗。這一成果,讓陳薇成為“生物危害防控”國家創新團隊的學術領頭人。

“以前我也會去女兒家小住一段時間。但她工作一直非常忙,常常是深夜一二點鐘回家,等早上我起牀,她又早早去上班了。”陳李坤説,“女兒一心撲在科研上,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少。我們都很理解。”

在熟悉她的人中,陳薇的認真嚴謹,也是出了名的。

現任蘭溪市體育中心黨支部書記的童增良跟陳薇在蘭溪一中同窗六載。1978年,兩人一起進了蘭溪一中念七年級,是同班同學。“陳薇那時瘦瘦高高的,成績又好,是我們眼中‘別人家的孩子’。”童增良説。那時,童增良既是學校的田徑隊隊員也是籃球隊隊員,因為體育訓練,又要時不時外出參加體育比賽,童增良的功課有時難免會拉下一些。“陳薇當時是副班長,班主任讓班長和她一起跟我結對,每天督促我這個體育生在文化課上努力。她倆可認真啦,都是言出必行的那種。不僅每天檢查我作業有沒有做好、有沒有做對,遇到我因比賽拉下的功課,還會抽時間給我當‘小老師’。”童增良説,“我想,陳薇對待科研事業的認真勁兒,是與生俱來的!”

20__年因非典疫情采訪,當時的浙江日報駐蘭溪記者站記者徐憲忠結識陳薇,從此成為朋友。他告訴記者:“一直以來,我跟陳院長通過電話聯繫比較多。她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言而有信。知道她在實驗室裏忙,一般我找她,都是先發短信給她提前約好時間。等她回覆後,到了約定時間,我打電話過去總是一找一個準;有時她回電話過來,也是一分鐘不差,體現了科學家那種認真、嚴謹的治學精神。”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10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數佔確診人數的比例不斷下降,治癒率也顯著提高。今天(3月14日),我們就來認識一位重症醫學專家。17年前他曾參與抗擊非典,17年後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線。他説,我是一名老兵,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童朝暉每天要巡診兩到三家醫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漢,還要奔赴孝感、黃岡、黃石、鄂州等地指導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個牀位,他都會向主管醫生和護士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督促醫護人員專注於每一個診療細節。

17年前,童朝暉在北京臨危受命,擔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無一病亡。17年後的今天,他再次請纓來到疫情一線。

剛到武漢時,童朝暉用了兩天時間,把當時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醫院的收治情況摸查了一遍,並做了詳細的查房筆記,總結新冠肺炎的發病特徵,為後續來到湖北的重症醫務人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目前,湖北已彙集了1.9萬多名重症專業醫務人員。

每天在不同醫院的重症病房之間奔走,分析病例、參與救治,忙碌之餘,童朝暉還會及時整理髮現和思考,寫下診療日記。關口前移,就是他和專家們經過臨牀觀察和研討之後,提出的重要診療建議,已經納入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經過他們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復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診,晚上回到駐地,童朝暉還會和國內外的同行們交流會診心得,探討和分享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

童朝暉是湖北黃岡人,父母就住在離武漢兩個小時路程的黃岡蘄春縣,而來武漢的這50多天,童朝暉卻沒進過一次家門。母親發來微信説:你聽從黨的召喚,從北京來到武漢。我們為你感到驕傲,我們二老在家不出門、不串門,你不必擔心,就是守望你早日歸來。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11

許多地區大雪天氣已經持續了數天,雪災已成了當前熱點問題,也成了當前最需要我們共同度過的難關。雪災給我們帶來的思考很多:

雪災帶來損失。從全國看,雪災發生後,停水停電、交通受阻、大量旅客滯留車站和機場,長期處於飽和狀態下的物流和能源系統在極端環境下已顯得沒有多少迴旋餘地;因為惡劣天氣的影響,連主要證券指數都開始下跌,可以説,已觸及到了整個國民經濟。如果處置不當,就可能導致羣眾緊張慌亂和社會秩序混亂。從區內看,雖然對今年農業墒情帶來正面影響,但是對正在發展的設施農業可謂一擊重創。由於受持續低温、冷凍的影響,有10多萬畝大棚受災,加之交通受阻,農副產品運不出、進不來,這就給本已初露端倪的結構性通貨膨脹又添了重重的一層陰影。

雪災也帶來教訓。大雪來臨,氣象部門也發出了紅色警報;國家也成立救災中心;財政部、農業部也向災情較重的省份緊急下撥農業生產救災資金,支持開展農業生產自救工作;南方一些省份也都實施了國家二級緊急預案;各部門也都全力奮戰,儘量把損失降到最低。但是客觀評價,各部門反應得晚了些,考慮的不太充分,地區之間、部門之間和行業之間還缺乏有效相互的協調和配合;廣大民眾在雪災面前也是被動的忍受,傳統的過年風俗和幾乎成為定律的全球範圍內最大規模的人員流動在極端條件下還是鐵打不動得以繼續;在煤荒面前,傳統管理模式與市場經濟運做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各級政府還必須為形勢越來越嚴峻做好準備並要相應採取緊急措施。

雪災也帶來啟示。平常總能從各種途徑瞭解到發達國家動不動就搞一些應對自然災害的演習和應急預案的演練,有時也感覺到挺可笑的。但是,仔細想一想,人家這種方式方法確有可取之處。通過演練,一方面能夠提高公共體系在極端環境下的應變和處置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全民的防災意識和應對知識。試問我們周圍的親朋好友,有多少人對火災、地震、洪水和爆炸等災害發生後能夠有足夠的應對知識?我敢説,不會太多。在這方面我們需要補的課還很多。

雪災同樣帶來商機。在看到負面影響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災後很多需要把握的東西。雖然沒有做到“未雨綢繆”,但“已雪綢繆”也不算晚,一些設施大棚不僅努力保苗,而且還在積極育苗,以備災後及時提供所需種苗。雪災之後,針對應對極端環境下的各種基礎設施改擴建工程必將陸續開工;針對應付災害天氣的各種設備儀器必將生產並投放備用,等等。在逐步改善應急能力的同時,國民經濟發展的又一“興奮點”的座標似乎越來越明晰。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要善於把握時機,壞事也能變成好事。一場50年不遇的洪水,使我們意識到了要加強對大江大河的治理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一場突來的“非典”,使我們提高了公共疾病預防能力;也許一場50年不遇的雪災後,我們各級政府應對自然災害的應急機制和能力會有一個切實的提高。如果把握到位的話,禍福轉換的經典演繹就有可能發生,讓我們公共努力並期待着這一天儘早到來。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12

中宣部、全國總工會昨天聯合發佈20__年“最美職工”先進事蹟,來自上海的航天人王曙羣光榮入選。

身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羣幾乎一夜未眠——嫦娥五號於昨天凌晨成功發射,凝聚了所有航天人的心血。值得一提的是,嫦娥五號將利用軌道器上的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把中國自己採集的月壤從上升器中轉運到返回艙中。王曙羣班組正是參與研製生產嫦娥五號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的團隊之一。

此前,王曙羣帶領團隊所提供的對接機構已是戰功赫赫: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從“天宮”到“天舟”,先後參與7次飛行試驗考核,圓滿保障完成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在大家心目中,他已是對接機構中國製造的“代言人”。

當我們一次次仰望火箭騰飛的壯麗時,只有航天人自己知道走過了怎樣的歷程。20__年11月3日,王曙羣和團隊在浩瀚宇宙書寫了一個“中國傳奇”: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演了一場完美的“太空之吻”。它標誌着,繼掌握天地往返、出艙活動技術後,我國突破了載人航天三大基礎性技術的最後一項——空間交會對接。從接受研製任務到交會對接成功,王曙羣帶領團隊花了整整16年時間。

航天,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世界上“最高”的事業舞台。回想起19歲的那個夏天,王曙羣慶幸當初的選擇,技校畢業後進了新中華機器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前身),每天跟着師傅學習鋸切、劃線、鏨削、銼削、鑽削……這些技能都是生產精密儀器設備必不可少的手藝活。1995年,他在全廠技能比武大賽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出色的表現讓正在組建的對接機構產品研製團隊向他敞開了大門。王曙羣身上體現了一種跨度——從一名擰螺絲的小技術工,到“大國工匠”,最終還是源於熱愛。

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又一個榮譽: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十大工人發明家”、“上海工匠”……這幾年,王曙羣有了自己的技能大師工作室,但在他看來,不能把大師工作室當成“榮譽機構”,而是應該作為一個創新平台,引領同事和徒弟們共同前進。

在我國啟動“嫦娥工程”探月計劃後,王曙羣所在班組接到了新的指令——迎接新的型號任務,開展月面巡視器的研製工作,也就是“玉兔”號月球車。月球車的對接任務之繁重,光靠王曙羣一己之力顯然不夠,他便大膽選用三名90後作為主操作手。20__年1月3日,團隊交付的月面巡視器“玉兔二號”順利抵達月球背面,實現了首次在月球背面軟着陸。

如今再有新的型號任務,王曙羣都會習慣性地把徒弟們往台前推,他自己則在背後默默地為他們指點迷津。在嫦娥五號相關產品研製任務中,149廠以“特級技師+青年技能人員”的模式合力參與總裝研製,讓新生代技師迅速成長。這些年,王曙羣推動成立“火箭總體裝配工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三年累計培養42名高級工、17名技師,力爭今年底實現班組高級技師比例突破50%。他告訴大家,隨着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航天人面臨的挑戰會越來越多,一定要做到“提升永無止境,質量無懈可擊”“以匠人之心,鑄航天重器”。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13

是誰在我們睡眼朦朧的時候,揮動掃帚,與街道為難?

是誰在我們嬉戲玩鬧的時候,面朝黃土,與大地作戰?

是誰在我們逛街購物的時候,指揮交通,給車輛開路?

是誰在我們深夜做夢的時候,面對孤燈,和教材搏鬥?……

是他,是她,是他們——偉大的勞動者。

從刀耕火種開始,我們的祖先就踏過冰川草原,歷盡千難萬險從歲月的深處一路走來。他們學會了狩獵,學會了採摘,學會了耕田,學會了織布,他們學會了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學會了用勞動去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

巍巍長城,訴説着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葱葱綠林,感懷奉獻者的勞動消減了漫天飛揚的黃沙;高樓大廈,映照出建築工人、技術員聖潔的靈魂。是勞動使荒涼的世界變得多彩,是勞動將漫漫沙漠變綠洲,是勞動將建築的美輪美奐之歌傳唱千古。

沒有詹天佑的勞動,哪有京張鐵路的完美竣工,哪裏有中國人的揚眉吐氣?

沒有袁隆平的勞動,哪有今日豐產的水稻,哪裏有今日的從温飽追小康?

沒有李素麗的勞動,哪有乘客放心的神情,滿意的微笑?

我們離不開父母的勞動、工人的勞動、農民的勞動、警察的勞動、教師的勞動,因為勞動,才有我們生活的蒸蒸日上,才有國泰民安。是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付出腦力和體力勞動養活了整個世界。

可是,當勝利之歌奏響大地,有人忘了艱苦的歲月,他們開始狂妄,開始無病呻吟,開始故作清高,開始鄙棄勞動,開始對勞動者表示不屑,他們説“農民一身臭汗”,説“煤礦工人一身上下黑死個人”,説“掃大街的真個下賤”……這是一種良心的走失,是道德的背叛,是一種人格的缺陷。鄙視勞動者的人,沒有權利享受生活,因為所有的生活資料,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來源於勞動。所有的幸福都植根於勞動,當你開始對勞動產生質疑時,説明你的價值觀在遊移,這是極其危險的,因為它將導致你價值取向的迷失,使你走上人生的歧路。

讓我們感念勞動,堅持“以熱愛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讓我們感念勞動,做一名現代化建設的光榮勞動者。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14

“三尺售票台,因為孫奇的無私奉獻而寬廣無比;小小火車票,因為孫奇的真誠服務而深情無限;普通的服務工作,因為孫奇的執著追求而精彩紛呈。” 9月6日10時許,上海鐵路局文化宮內掌聲陣陣,5名孫奇先進事蹟報告團成員的深情講述讓現場600多名華東地區鐵路職工深受教育和啟迪,激發了他們學習孫奇無私奉獻精神的熱情。

筆者知道這個名字是在不久前《xx日報》上看過她的報道,她是全國勞模、呼和浩特站售票員,她經歷了兩次大手術和12次化療,儘管這樣,她依然深情眷念自己的工作崗位,在重病中給鐵道部黨組書記、部長盛光祖寫信:真希望自己快點好起來,哪怕只給我一天,(心得體會 )讓我再為旅客服務一次……

説句心裏話,人生最大的考驗,莫過於生死。當知道自己得了重病絕症,許多人首先是精神崩潰,跟着加速了身體崩潰。而這名年輕的鐵路人,到了生命的盡頭還會把工作、把服務旅客放在心上,她的話讓人感動流淚,更讓人感受到鐵路人一種執着堅守、敢於奉獻的高尚情懷。筆者也在想,孫奇——普普通通的一名售票員,把全身心奉獻在平凡工作崗位上,她的事蹟被越來越多的人瞭解、感動,她的精神也被越來越多的鐵路人不斷髮揚光大。

孫奇作為鐵路一線職工的代表,從她身上我們看見了鐵路工人“服務一輩子、奉獻一輩子、堅守一輩子”的職業信仰和職業操守,她曾説過:“只要心裏想着旅客,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她在平時的工作中能主動幫助解決旅客困難,從撿拾遺失物品四處尋找失主、援助身無分文的旅客返鄉,到幫助離家出走的孩子和走失旅客找到家人,累計做好事上千件,同時還她能從細微之處為旅客着想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售出的每張車票都給予旅客貼心提示,被旅客親切的稱為“活雷鋒”、“貼心人”。

感動是一種非常難得的生命體驗,感動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感動也是生命哲學中的最高層次。感動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感動能讓人倍感人性的美好。一個人的愛心可以使千萬個人感到温暖,一個人的壯舉可以使千萬個人增加力量,一個人的奉獻可以使千萬個人看到希望。人生的價值就是感動別人,人生的享受就是被別人感動。懂得感動與感激,你的生活就多了一些色彩;學會感動與感激,你的世界就少了一些煩惱。只要你能心平氣和地靜心去感悟感動與感激,你就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種情感讓我們情不自禁,總會有一些事物讓我們感動不已。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15

“在我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然會面臨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每到這時,就需要全體黨員幹部,發揮鬥爭精神,做到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在毫不鬆懈的鬥爭中奪取更多的勝利。”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在復興的征程中充滿了風險挑戰甚至驚濤駭浪,必須進行許多新的偉大斗爭。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形勢嚴峻,這就是我們在前進道路上遇到的一次重大風險挑戰,黨員幹部必須發揚鬥爭精神,全力以赴打贏這場戰“疫”。

發揚鬥爭精神、敢於擔當,全力以赴打好“主動戰”。鬥爭精神是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在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豪情,戰勝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苦難;在和平建設時期,面對各種風險挑戰,又以“勇於涉險灘,敢啃硬骨頭”的無畏精神,實現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可以説,我們黨的歷史就是鬥爭的革命史。這場戰“疫”是鬥爭精神的考驗,是同時間在賽跑、與病魔在較量。在抗擊病毒一線,醫護人員夜以繼日的在與病毒作生死搏鬥,從死神手中搶救下一個又一個生命。許多默默無聞的“逆行者”與人民羣眾結成眾志成城的“防護牆”,拉起一條抗擊病毒的“生命線”。“到前線去!”“到武漢去!”“我是黨員,我先上!”這既是黨員幹部的錚錚誓言,也是鬥爭精神在新時期的體現。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黨員幹部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堅決摒除不敢為、不願為、不想為的思想,知險就控、有險必控,決不麻痺、決不鬆懈,衝鋒在前、爭做表率,積極投身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一線,堅決防止疫情蔓延擴散。

堅定鬥爭意志、不畏艱險,全力以赴打好“攻堅戰”。鬥爭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必須體現到偉大實踐中。我們黨是在鬥爭中走向強大,從來不懼艱難險阻。這場戰“疫”是鬥爭意志的考驗,是新長征路上必須攻克的“婁山關”“臘子口”。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黨員紛紛遞交“請戰書”,近萬名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和平民英雄馳援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充分展現了“中國速度”“中國能力”“中國奇蹟”,彰顯了全國人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堅強意志。狹路相逢勇者勝,唯有敢於亮劍、迎難而上,才能抵禦驚濤駭浪、戰勝艱難困苦。黨員幹部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和危急關頭,必須豁得出來、頂得上去、經得住考驗,做勇於抗擊疫情的“戰士”,而不做愛惜羽毛的“紳士”,全力以赴、敢於交鋒、攻堅突破,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16

有一種信仰,叫赤誠報國;有一種大愛,叫“布衣院士”。20_年8月12日凌晨,89歲的盧永根院士因病辭世。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盧永根同志雖然離我們遠去,但他用真心真情、用生命火熱繪製出對黨的事業的無限熱愛、無限忠誠、無限執着,將會閃爍着永不熄滅的閃亮光輝,指引着一代又一代黨員幹部赤誠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樣赤誠前行,就必須始終做到一個“忠”字。盧永根把對黨的忠誠,深深地鐫刻在了靈魂上。黨的十九大召開當天,他躺在病牀上,插着氧氣管,堅持全程聽完十九大報告,並參與隨後的學習、討論。華南農大黨委副書記鍾仰進説,“盧永根詮釋了黨性的力量。” 天下至德,莫大於忠。黨員幹部必須始終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對事業忠誠,無論何時何地,無論艱難險阻,都始終堅定對黨的信仰和熱愛,堅決執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時刻不放鬆,時刻不懈怠,帶着堅定執着赤誠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樣赤誠前行,就必須始終做到一個“勤”字。盧永根就是一位一生勤奮的黨員幹部,直到_歲,他仍然帶着學生翻山越嶺,到處尋找野生稻種。實幹是發展之基,實幹是成事之要。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任務,黨員幹部必須始終勤勉務實,無論幹任何事情都要腳踏實地、堅韌不拔。要做到説了就辦、定了就幹、幹就幹成,特別是面對急難險重任務時,更要站得出來、頂得上去,用工作實績赤誠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樣赤誠前行,就必須始終做到一個“廉”字。盧永根常説,“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説話響一點。”20_年3月,他以夫妻的名義將畢生積蓄88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華南農大。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面對“圍獵”的阿諛奉承,黨員幹部必須堅守本心,堅守對黨的誓言,始終做到清正廉潔、乾淨坦蕩。要敢當“黑臉”幹部,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從嚴管好身邊的朋友、親人,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始終帶着“清風”赤誠前行。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17

如果一個正值壯年的人身患絕症,生命已倒計時,該如何面對?在被查出胰腺癌晚期後,公安分局刑偵支隊副支隊長王正宏做的第一件事,是用一整晚説服妻子一起撒個謊,向所有人隱瞞病情。在接下來的14個月裏,他挺過無法吞嚥、體虛發冷和晝夜持續疼痛的折磨,每天堅持在破案第一線。"我們是幹刑警的,要記住,這每一起積案的案卷,都是我們欠老百姓的一筆債。"

通過學習王正宏我體會到要時刻為民服務,堅守崗位。要增進羣眾感情,堅決克服特權思想。要教育、引導民警真正懂得人民警察的本質屬性是為人民辦事、保護人民利益,從而增強羣眾觀念和公僕意識,切實解決好"為誰執法、為誰服務"的問題。堅決克服以管人者自居的特權思想,堅決克服冷硬橫推等舊警察作風,始終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思想感情上貼近羣眾、尊重羣眾,工作上相信羣眾、依靠羣眾,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

要強化大局意識,服務中心工作。公安機關堅持執法為民,就要強化大局意識和服務觀念,把公安工作擺到這個大局中去考慮、去籌劃。要堅決革除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形成的那些保守的、落後的、狹隘的思想觀念,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思想,牢固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竭盡全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好務。要充分發揮公安機關打擊、管理、服務等職能作用,努力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要改革行政審批制度,進一步放寬政策、下放權力、簡化程序、提高效率,做到便民利民。

作為一名人民警察,必須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思想,改掉自己頭腦中舊的思想觀念,緊跟時代步伐,這樣才不落伍、不掉隊。執法為民的思想是一個民警必須首先具備的主觀意念,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延伸。那麼,怎樣才能牢固樹立起執法為民的思想呢?我認為,首先必須對自己過去的舊的執法觀念進行認真的剖析。實事求是的講,在我的頭腦中有如下舊的意識:一是認為警察就是對社會進行嚴格的管理,我是警察我就是管人的,羣眾就是要服從我們的管理;二是認為打擊違法犯罪是警察的天職,為了破案可以採取一些"強硬"的方法和手段;三是警察作為社會的管理者,應該樹立威信,抖抖威風不過分,為了辦案或者為了進行治安管理耍點特權是可以的;四是警察的職能是打擊,對羣眾的求助是其他部門的事。由於存在上述觀點,造成在工作中出現了諸如以管人者自居,對待羣眾態度不夠好,在辦事中反而去強調羣眾説話的語氣,對羣眾提出的疑問認為是在和自己過意不去,就不高興,有時還"教育"對方,對其辦的事進行拖拉;對待羣眾分"類別",存在着"熟人來了出笑臉,生人來了翻白眼"的現象;對羣眾的報案,出警不積極,或者出警後不出力;在辦理違法犯罪的案件中,聽不得別人的辯解,認為那是在狡辯。上述行為是違背執法為民思想的行為,這些行為也是羣眾痛恨的,影響警察形象的行為。我認為只有在對自身進行認真剖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違背執法為民的行為有了清醒的認識和界定,才能執法為民,才能實現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治安環境,創建"美麗天津"的目標

做為警察,就要從國家,公家,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發,一切執法都要公平,都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重中之重,要全心全意的為人民羣眾辦實事,執法為民,立警為公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事為民所辦!做一個合格的人民警察。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18

袁隆平90歲陽曆生日,他在家中許下生日願望,希望自己領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早日實現。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單季畝產取得2092.6斤的成績。袁老的生日願望透露出無盡的家國情懷,我們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願望早日實現!

袁老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師”“最酷的90後”“90後梗王”等等。這些標籤或大氣、或詼諧、或酷炫,反映的是這位“90後”老爺子熱愛田野、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本真。而這些品質,是需要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的。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田野。“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袁老深愛着祖國,他把論文寫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貢獻給了鄉間,為的是實現“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兩個夢想。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大都來自田野鄉間,要時刻想着紮根祖國大地,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風景,也有荊棘坎坷的泥路,但是隻要我們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濘小路變成康莊大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為人民服務是偉大而光榮的事業,袁隆平強調,不能搞犧牲產量來求優質,為了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羣眾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應該要搞既高產又優質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熱愛人民、不斷奮鬥,才讓我們解決了吃飽和吃好的問題,從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也應如此,對於人民要心存熱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人民謀福祉、謀利益,為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心得優選 篇19

非典一役,鍾南山譽滿華夏。但如果認為他此時才“功成名就”,就大錯特錯。早在20世紀90年代,身為著名呼吸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他,就以“奉獻、開拓、鑽研、合羣”的“南山風格”名揚南粵大地,1997年,他光榮地當選為黨的xx大代表。

很少人知道,鍾南山是僑眷。鍾南山的父母早年留學美國,他和妻子的大部分親戚都在國外。父親鍾世藩是中山醫科大學的兒科一級教授,當年從美國學成歸國,在其時廣州最大的中央醫院任院長,掌管着醫院一筆13萬美元的鉅款。解放前夕,國民黨中央衞生署的一名官員到家裏來了四五次,動員父親將這筆款子帶往中國台灣。父親雖然不問政治,但還是覺得應該留在祖國大陸。當時的情景,給年僅13歲的鐘南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樣的家庭出身,在那個時代,也曾為鍾南山帶來不公正的待遇,“當年我是華南師大附中的第一名,可以保送到蘇聯留學,不讓去。”

1955年,鍾南山考上了北京醫學院。然而,真正當上醫生,已是10多年以後。

“我當過農民,幹過宣傳隊,當過鍋爐工人,當過北醫校報的編輯,什麼都幹過。我並不覺得後悔,因為這些經歷讓我懂得了社會的酸甜苦辣,知道珍惜自己的時間,知道珍惜得到的學習機會。”

1971年,他調回到闊別多年的廣州。幾經轉崗,最後落腳在“慢支防治小組”,一干就是30多年,最終成為呼吸疾病的權威。

“穿了白大褂,當醫生卻不太合格。”鍾南山常常提起早年把胃部出血病人當成結核病咳血的“誤診”事件,“就是這件事使我明白,做醫生光有心是不夠的,還要有一身好本事,才可以真正幫助到人。”

1979年至1981年,鍾南山到英國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研修。面對導師先入為主的輕視,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長期學俄語的他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攻克了語言關,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科研中。

在英國進行關於吸煙與健康研究時,為了取得可靠的資料,他讓皇家醫院的同事向他體內輸入一氧化碳,同時不斷抽血檢驗,一直堅持到血紅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濃度達到22%才停止。實驗取得了滿意效果,鍾南山卻幾乎暈倒。要知道,這相當於正常人連續吸60多支香煙,同時抽800cc的鮮血。

回國之前,導師丹尼主動致信中國駐英大使館,信中説:“我跟國外很多學者共事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遇到一個學者像鍾醫生那麼勤奮,跟我們協作得那麼好,出那麼多成果,我衷心地表示祝賀。”

鍾南山把這封信寄到廣州給父親看,一貫對他嚴苛的父親第一次表揚了他。年過40的鐘南山流淚了。多年以後,説起這一幕,他依然紅了眼睛:“父親幾乎從未表揚過我,總是指出我的缺點和不足。但這次看到我真的為中國人爭了點氣,他表揚了我。”

從當年謝絕盛情挽留回國,到與非典殊死搏鬥,20多年過去了。回首往事,鍾南山説:在國內做研究,困難要多一些,有時國外只要一年時間,國內要3年,但這是為自己的國家幹,心裏踏實,有成就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e889r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