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大別山紅色文化心得體會

大別山紅色文化心得體會

前不久國務院批覆《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大別山革命老區再次引起人們關注。大別山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區,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範圍包括:安徽省六安市、安慶市全境;河南省信陽市、駐馬店市全境,南陽市的桐柏縣、唐河縣;湖北省黃岡市、隨州市全境,孝感市的孝南區、安陸市、應城市、大悟縣、孝昌縣、雲夢縣,襄陽市的棗陽市,武漢市的黃陂區、新洲區。區域總面積10.86萬平方公里。在這塊紅色土地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立了全國第二大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是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五師重要活動地區,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則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全國十大將軍縣,大別山地區就有湖北紅安、安徽金寨、湖北大悟、河南新縣、安徽六安等5個。大別山人民在長期的革命鬥爭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大別山紅色文化。

大別山紅色文化心得體會

1、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大別山地區是我國傳播馬克思主義較早的地區之一,1922年春,湖北黃岡、安徽壽縣就建立了黨小組,一批共產黨員在這裏傳播馬克思主義。隨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大別山人民在血與火的革命鬥爭中增強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逐漸樹立了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無論是革命順利發展時期,還是在遭受嚴重挫折階段,他們都義無反顧地追隨中國共產黨,甚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商南立夏節起義領導人之一詹谷堂不幸被捕後,遭到敵人嚴刑拷打,四次陪斬,仍堅貞不屈,臨刑前咬破手指,用鮮血在牢房牆壁上寫下“共產黨萬歲”五個大字。六安中心縣委宣傳部長兼前方辦事處主任周狷之出身於地主家庭,為追隨革命,毅然燒燬地契,變賣房產,組織革命武裝,後因叛徒出賣被捕,就義時留下“頭顱拋千斛,風雨憾孤舟。寧為革命死,不做階下囚”的千古絕唱。

2、緊緊依靠羣眾的理念和深厚的羣眾基礎。中國共產黨在大別山區堅持28年紅旗不倒,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廣大人民羣眾建立了血肉聯繫。中國共產黨在大別山這個農村地區,動員、吸引農民羣眾參加革命的重要手段就是抓住土地這個農民的命根子,實行土地革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大別山區實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如在大革命時期領導農民抗租抗息抗糧抗捐抗債;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實行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政策雖然變化較大,但廣大貧苦農民都獲得了土地;抗日戰爭時期在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在解放戰爭時期,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農民,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通過土地革命,不僅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而且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廣大翻身農民為保衞勝利成果,積極參軍作戰和支援前線作戰,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具有深厚的羣眾基礎。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地區先後有200多萬人參軍參戰,近百萬人英勇犧牲。其中金寨有近10萬人參軍參戰,六安縣有6.5萬人參加紅軍、6000人蔘加新四軍和解放軍,紅安縣僅犧牲的就有10多萬人,不足10萬人的河南新縣有5.5萬人獻出生命。擁軍支前的事蹟就更多,僅蘇家埠戰役,六安人民就給紅軍捐獻了約160萬斤軍糧。

3、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的胸懷。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由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根據地逐漸發展起來的。在發展過程中,各根據地人民為了革命的利益,顧全大局,相互協作,相互支援。如周維炯在領導商城起義、創建紅三十二師後,五次率部赴皖西支援六霍起義,有一首歌記敍:“河南老紅軍,來到我西鎮。鋼槍打前提(前陣),後跟赤衞軍。先打聞家店,後打樓房灣,回頭捎帶打了三個保安團。打土豪,殺劣紳,反動團總消滅淨。 ”紅十一軍軍長兼三十一師師長吳光浩在商城起義時,率10餘人前往支援,途徑羅田縣滕家堡時被當地民團包圍,不幸在突圍時犧牲。這種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精神,也隨着鄂豫皖根據地紅軍的足跡走向全國。如1935年冬徐海東在率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達陝北後,獲悉中央紅軍經濟困難,毅然從僅有的7000塊大洋中拿出5000塊送給中央,因此毛澤東常言“徐海東是對革命有大功的人”。

4、堅韌不拔的鬥爭勇氣。大別山地區的革命鬥爭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過程,幾起幾落。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時期,紅軍指戰員不僅遭受國民黨軍多次“圍剿”,還歷經錯誤“肅反”的磨難。紅軍將士和根據地領導人有很多人犧牲在敵人的槍口下,也有不少人冤死在“肅反”中,僅金寨縣犧牲的師級幹部就有101人。 1931年11月紅四方面軍成立時有近3萬人,到1932年6月第三次反“圍剿”結束,已發展到4.5萬餘人。第四次反“圍剿”失敗後,主力紅軍僅有2萬餘人,被迫於1932年10月實行戰略轉移。大別山人民前仆後繼,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都是幾次組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駐皖西敵軍聲稱“赤區人紅、心紅、樹紅、土紅,現在叫你黃土紅三尺”,實行瘋狂的殺戮。憑着堅韌不拔的鬥爭勇氣,大別山紅軍堅持了下來,黨的組織依然存在。人們相信:“紅軍都是英雄漢,白匪再多幹瞪眼;總有一日天要紅,人民定要坐江山。 ”

5、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的求實作風。大別山軍民在黨的領導下,通過不斷的實踐、積極的探索,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如紅二十五軍於1934年11月開始長征,次年9月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成為第一支到達陝北的紅軍長征部隊,被譽為“北上先鋒”。高敬亭在領導紅二十八軍堅持大別山游擊戰時,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創造性地建立了便衣隊這種黨政軍三位一體的組織,還提出了游擊戰爭“四不打”原則,即“敵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傷亡過大不打,繳獲不多不打”。全面抗戰爆發後,又主動與國民黨談判,捐棄前嫌,共同抗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我軍開始戰略反攻,開創瞭解放戰爭的新局面。鄧小平在總結新區土改經驗教訓基礎上向中央建議:在新解放區,在我們沒有牢固地站住腳以前,不宜搞土改,應實行“清匪反霸,減租退押”的政策。對此毛澤東極為讚賞,指示“各地各軍採納應用”。大別山人民也勇於創新宣傳方式。根據當地羣眾文化程度低、識字少的特點,編寫了許多歌謠。《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是利用當地民歌“八段錦”曲調填詞的,一直傳唱到現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則是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達陝北後,由程坦根據《中國工農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佈告》內容編寫的,並把歌詞填入鄂豫皖蘇區《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曲調中,後迅速傳唱到各路紅軍部隊,成為人民軍隊永唱不衰的經典歌曲。

在血與火的鬥爭中凝成的紅色文化,對我們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我們應該努力弘揚這種紅色文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dp6no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