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茶道的做法與心得體會(精選9篇)

茶道的做法與心得體會(精選9篇)

茶道的做法與心得體會 篇1

茶道與身心健康是我們的一門選修課,在此之前我並未接觸過太多相關的東西,僅僅知道泡茶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但我經過這個學期的專業學習,已然從中感悟到,當一個人的心由原來的浮躁變為平靜時,便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美,這是一個人質的昇華。 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收穫很多。 茶藝並不只是簡單的泡茶、品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為人之道: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個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賦予了世間萬物生命與靈性,若給予它們尊重和理解,那麼它們也會給予你一樣的迴應。你愛戴生命,生命也會回饋你。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倒茶要倒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對人或事。這能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覺到我們平和、與人為善的態度。 茶道有四個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淨、幽雅,各種茶具的乾淨、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例如我們常常在泡茶之後洗壺,就是對茶壺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 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要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嚐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 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經過荊棘與曲折的考驗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峯,才能把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

茶道的做法與心得體會(精選9篇)

養身先養心,養心必須有善心,善是養心的良藥。人們常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與惡是一種意念,意念可以稱之為“念力”。念力產生之後,又迴歸到產生念力的人。老子説:“上善若水,居辱得寵。”善的習性雖然柔和似水,它卻力大無窮,它可以改變人的內在機制。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給幾十個人放映一部能引起同情心的電影,然後進行檢查,結果發現所有人的免疫功能急劇上升。人的免疫力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就會增加。所以説,善良的心態對養心是多麼的重要。

一個人只有常存善心,才會保持鬆靜的心理。只有身心鬆靜,才能接受宇宙間的良好信息,才能與天、地、人和諧,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人善心靜,養血益氣。人在做善事時,常常感到有一股暖流通便全身。所以也可以這樣説,善是人體積極因素的啟動器,它可以使身體的每個細胞處於平和的狀態,平和的心態就能加快氣血流通,有益健康。善待他人,氣血暢通,可以延年益壽;有顆善心,還可以使人的容貌秀美。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卻因行為霸道,惡語傷人,一臉兇相,哪裏還有什麼美感可談?而有的人相貌平平,只因為人和氣,樂於助人,因而笑口常開,使人感到親切,這樣的人渾身上下透露出一種和善美。

茶道的做法與心得體會 篇2

在選修這門課之前,我對茶及茶文化的認識是淺薄的,是零碎的,而且我並也不認為這門課可以給我帶來什麼改變,我只是在修學分。但它卻給了我一份意外的驚喜,不僅讓我學到了很多關於茶方面的知識,還滿足並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我的道德情操。下面是我在學習之後對茶文化的認識,及體會。

中國是茶的故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若能杯酒比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閒煎橄欖茶。”······當我們吟誦這樣優美的詩句是,不禁也感歎茶在中國文化中的悠久歷史。茶葉在我們中國按原料和採摘季節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與冬茶;按成品茶葉的聚合狀態可以分為散茶、磚茶、末茶等;按成品幹茶具體形狀可以分為扁形茶、針形茶、片形茶、圓形茶、雀舌形茶、眉茶等;按茶樹自然生態環境可以分為高山茶、平地茶、有機茶等;按產地可以分為西湖龍井、黃山毛峯、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針、信陽毛尖、六安瓜片等;按茶樹品種可以分為如青茶中的“仙”、“烏龍”、“肉桂”、“大紅袍”、“奇蘭”、“鐵觀音”;按銷路可以分為內銷、邊銷、外銷茶、出口茶、僑銷茶;按包裝形式可以分為“袋泡茶”、“小包裝茶”“罐裝茶”;按加工程度可以分為初加工茶、精加工茶、再加工茶及深加工茶等;按初加工時茶樹鮮葉是否經過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可以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青茶)、紅茶。 不同類型的茶葉的加工方式又不盡相同。如我們最熟悉的綠茶,是經過先讓鮮葉處理(攤放),水分散失,葉色由翠綠變暗綠色,葉質變軟,葉片體積變小等物理性狀。然後是殺青,殺青是利用在高温條件下,破壞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綠葉清湯的品質特點。殺青要點是葉温迅速上升到80℃(多酚氧化酶喪失活性)葉色暗綠,葉質柔軟,折梗不斷,手捏成團,清香顯露。目前殺青多采用鍋式、槽式、滾筒式殺青機三種。再經過揉捻,揉捻是利用機械作用力使殺青葉受到推、壓、扭、拉和摩擦等多種外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緊結的條索。揉捻還使葉片細胞損傷和組織破碎,使少量茶汁擠出,使幹茶外觀色澤柔潤有光澤。揉捻是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成條的重要工序。除了名優茶採用手揉外,大多采用揉捻機揉。最後是乾燥,乾燥是炒青綠茶與烘青綠茶加工的最後工序,其主要目的是蒸發水分、達到足幹、固定品質、便於貯藏;同時也有繼續做形和發展香氣的作用。而紅茶的加工卻是在綠茶加工的程序上,插入發酵工序。黃茶、黑茶等的加工程序也是同中有異,異種有同。

也許各民族的茶俗文化各異,對茶的品質評定以及茶的品飲藝術也稍有差別,但對茶道上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應該是一致的。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以及所謂高雅、淡潔、雅志、廉儉等等,都是茶人將中庸、和諧引入茶文化的前提準備。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實現中庸之道,高度的個人修養才能導致社會的完美和諧。中國人的性格就要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雖然能給人一定的刺激,令人興奮,但它對人總體的效果則是親而不亂,嗜而敬之。茗飲最終能使人心靜,自省,使人能清醒看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冷靜地面對現實,這是與儒家倡導的中庸之道相吻合的。因此通過飲茶,營造一個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空間,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從而創造出一種尊卑有序、上下和諧的理想社會環境。而且在茶事活動中,一切都要以自然為美,以樸素為美的標準,以及對“道法自然,返璞歸真”的精神追求。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靜、怡然、寂寞、無為,彷彿與宇宙相融合,昇華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都是相同對於茶的瞭解只能説是紙上談兵,並沒有親身實踐。但對於茶文化中所倡導的精神,卻着實有切身體驗。茶文化中的“愛”與“定”,使我感觸良多。陽關撫摸着大地是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是愛;在他人有困難時,扶他一把是愛;就連給陌生人一個微笑都是愛。愛是無所不在的,只是有時我們會忽略它。老師説的對,我們心中不能有太多的怨恨,這會摧毀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我們要有愛,用愛去化解我們的怨,就像在冬季裏,眼前是一片蕭條的景象,但只要有愛,我們會看到,大地上的動植物只是在沉睡,到了明年春天,將會是一片奼紫嫣紅。在學會要擁有“愛”的同時,我也學會了“定”。記得在上第一節課的時候,老師就明確地告訴我們,要以“平和,安定”的心態來上課,不要去想那紛紛擾擾的事。這就讓我的心靈有了歸屬。這一年是我第一次當班長,由於缺乏經驗,而且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自己處理,年輕氣盛的我,難免會變得急躁,不安。但上了茶道這門選修課後,我的急躁與不安慢慢平復下來,趨向平和。這不是我自己的感覺,是身邊的朋友對我説的,她們覺得我變得越來越沉着冷靜,遇到什麼事都能平和對待。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因為上了這門課程的原因。

茶道這門課程不僅在思想上改變了我,而且還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稱之為“苦茶”,。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寓意是“做人要能吃苦,或有吃苦的準備,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是歷經各種磨難,才能成就大業。”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許紅糖、薑片待煮好的茶湯傾入盅內八分滿為止。這樣沏成的茶,甜中帶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麼事,只有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湯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的體驗,寓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啊!人生莫過於如此!這是我們都懂的道理,但要真正去體會時,又有多少人明白箇中的哲理?

這門課程真真切切地改變了我,我很慶幸自己能遇到這麼好的老師,教了我們那麼多做人的道理,我的成長路上因為遇見了你,而變得豁然開朗。謝謝您,我的老師!

茶道的做法與心得體會 篇3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萬千世界,人生百年,宛如浮雲;若非宿緣,豈能相遇?”在茶文化課上,終於看到大益八式的現場表演,課上短短的幾十分鐘讓我們以益之韻之大益八式感受中華茶道的博大, 也品味人生海闊天空的淡然,下面就説一下我自己的一點感受和心得。 大益八式”給人的是一種靜心享受的過程,重在一個“慢”字,講究動作的輕柔、優美、連貫。大益八式分為洗塵、坦呈、甦醒、洗塵、養成、身受、分享、放下。 洗塵實際上是指茶道演習開始時身與心進入一個乾淨的境界過程。即包括入禮、禮拜宗師、禮拜客人等步驟;坦呈指向一個動作,即將茶席鋪開,在茶席上擺佈茶具的動作。這裏的坦呈有兩層含義,一是待客之坦白誠懇,二是茶具的呈現、展示。甦醒是指在泡製過程中“温杯洗具”的過程。這一過程,茶具的温度得以提升,可以使茶具裏面的能更好地施展色、香、味、型的特點;法度,是指取茶,所謂量不在多,適度就好,正是取捨有度,知足常樂,動作上要求輕柔;養成是茶湯沖泡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它對水温有着嚴格的要求,水温的掌握對茶性的展現極為重要,前面幾式均是為此做鋪墊;身受,它是茶者品茗感悟一杯茶的過程,先己後人,益己利人這是茶道所提倡的;之後是分享和放下。在這整個茶藝表演過程中,我更是深深體會到一杯好茶不是説出來也不是寫出來的,還是要動手泡出來的。所謂的鳳凰三點頭、懸壺高衝等等,來不得半點偷工減料。俗話説得好: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工。

中國茶道文化是一種包羅萬象、融會世間萬物、順乎自然的美學、哲學、綜合科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茶道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於如何發掘,如何尋求,如何品悟。茶人能品悟多深,茶道便有多深,這也是中國茶道的博大精深之處及它國茶道無法比擬之處。這些都足以令華夏子孫為之振奮,為之驕傲,為之盡綿薄。

清代鄭板橋詩云:

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正是心之靜。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説:“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喝茶能夠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對於很多喜歡喝茶的人來説,泡茶或許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閒暇時,泡一壺茶,靜心、養性。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

喝茶品茶是一個好東西,而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所以雖然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可能不會精心研究茶藝茶道,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閒暇時喝喝茶來達到修心養性的效果。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最後,真的很榮幸在大學生涯中可以選修茶文化這門課程,讓我從之前的只會喝茶如飲料的人得以明白茶文化的真諦,瞭解茶文化的歷史,茶的種類,好處多多。雖然時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樂文化"等這些在充塞在各種媒體的時尚版塊中大放異彩,但是我仍然相信,通過對新時代青少年的教育與薰陶,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茶文化定能在今後為世界人所崇尚。願在茶文化的學習中,積澱更多安定優雅的氣質,平靜謙和的面對今後生活。

茶道的做法與心得體會 篇4

學期,抱着對茶文化的強烈興趣,我選修了校選課“中國茶文化”。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我對中國茶文化有了更加系統深入的瞭解。

任課老師運用幻燈片和自身專業知識詳實地講解了茶的文化及分類、茶具的發展、茶藝與茶館經營。

對我來説,最受用的就是學習了茶葉的分類以及各類茶的特性。

(一) 茶葉根據加工工藝的不同,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烏龍茶

(即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根據季節的不同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根據薰花種類的不同分為:素茶和花茶。茶葉的製造程度不同,也可分為:初加工,深加工。

1) 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 、洞庭碧螺春 、黃山毛峯 、廬山雲霧 、六

安瓜片 、君山銀針 、信陽毛尖 、武夷巖茶 、安溪鐵觀音 、祁門紅茶

2)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

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幹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3) 紅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切)、發酵、

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開始創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鹼。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①,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徵。

4)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是我國幾大茶

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5) 白茶,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區不多見。白茶是我國的特

產,產於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台灣省也有少量生產。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的。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製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產出白茶。茶色為什麼是白色?這是由於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白茶最主要的特點是毫色銀白,素有“綠粧素裹”之美感,且芽頭肥壯,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沖泡後品嚐,滋昧鮮醇可口,還能起藥理作用。中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具有退熱降火之功效,海外僑胞往往將銀針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種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尤其是白毫銀針,全是披滿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狀挺直如針,在眾多的茶葉中,它是外形最優美者之一,令人喜愛。湯色淺黃,鮮醇爽口,飲後令人回味無窮。

6) 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黃色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

的結果。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芽葉細嫩,顯毫,香味鮮醇。由於品種的不同,在茶片選擇、加工工藝上有相當大的區別.比如,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採用的全是肥壯的芽頭,製茶工藝精細,分殺青、攤放、初烘、復攤、初包、復烘、再攤放、復包、乾燥、分級等十道工序。加工後的“君山銀針”茶外表披毛,色澤金黃光亮。黃茶具有“黃葉黃湯”的特色,屬於輕發酵茶。這種黃色主要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渥堆悶黃的結果。黃茶可分為黃大茶、黃小茶和黃芽茶三類。黃大茶:著名的品種有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黃小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南嶽陽的北港毛尖、湖北的遠安鹿苑、浙江的平陽黃湯等。黃芽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嶽陽的君山銀針、四川名山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浙江德清的莫幹黃芽等。

7) 黑茶屬全發酵茶。由於原料粗老,黑茶加工製造過程中一般堆積發酵時

間較長,葉色多呈暗謁色。主產區為四川、雲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採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製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佈,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雲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數民族飲用,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羣眾喜好飲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藝上,黑茶也有自己獨特的工藝。

(二) 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

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1) 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認為:“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2)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3)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説:“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4)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説、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5)周作人先生則説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説,可以稱作為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6) 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7) 中國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8)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9)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10)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羣,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11)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我認為茶道不單單是一種烹茶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心的方式。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心性。日本的茶道精神追求:和敬清寂。和敬是敞開心扉、互相尊重的意思;清寂是不弄髒茶室,保持潔淨。日本茶道傾向於通過沖泡茶的過程呈現莊嚴的儀式感,表達日本人的內斂謹慎民族精神。而中國的茶道更類似於結合了對自我修養的提高,如朱熹所説“正心誠意修身”。在品味茶的香醇同時,尋找人生樂趣,體會人生哲理,提升個人思想境界。

茶道的做法與心得體會 篇5

一節茶藝課的感想

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收穫很多。

茶藝並不只是簡單的泡茶、品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為人之道: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個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賦予了世間萬物生命與靈性,若給予它們尊重和理解,那麼它們也會給予你一樣的迴應。你愛戴生命,生命也會回饋你。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對人或事。這能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覺到我們平和、與人為善的態度。

茶道有四個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淨、幽雅,各種茶具的乾淨、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

“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例如我們常常在泡茶之後洗壺,就是對茶壺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要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嚐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

茶道的做法與心得體會 篇6

古心茶道課後有感

常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言:今夜有書今夜閲。閲讀茶藝先生大美推薦的《品茶圖鑑》,忽然記起要寫課後感想,腦海裏浮現善壯和大美在美好生活館門口送別的身影,現在才覺知原來茶藝課已經結束了。因為不清楚還有哪支古琴曲與茶有關,我聽着《酒狂》,寫“茶道”課後心得體會。

為什麼來學茶藝?

因為朋友丁丁引領我體會陶瓷和香薰的文人閒情逸致,我才略知道這個世界裏有一些人以茶會友,召集茶席雅集;有的通過茶參禪悟道,有的堅持做一個傳統的茶人。現代工業化的浪潮裏,還有許多人炒作茶葉猶如股票。在這樣的背景中,我想初步認識茶與人的世界。

從技能方面,我想考個證,或者有一天在有關國際文化交流的工作裏用得上。前幾年,我在日本大阪附近短期學習交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實踐,當地民間組織就安排我們欣賞了茶道。那時候,與日本翻譯分享有關宋茶和建盞的皮毛認知,我感受到那位翻譯對中國文化的敬意。我有迴歸傳統的願望,在行茶儀式裏,與各色人等分享傳統的茶道,大有無聲勝有聲的妙趣。

學到了什麼?

聽課的時候,我覺得很愜意,聽得興致盎然,感受到一個茶人的心態和氣質。對照之下,大美老師每次都講了3、4小時的內容,包括茶的產地、茶的歷史、茶的化學成分、茶的分類、日本茶道、品鑑茶質、4種行茶法。這些知識在四次課裏,固然屬蜻蜓點水,略泛一圈漣漪。

作為一個學生課後功夫,我主要把握幾點:

1)閲讀《品茶圖鑑》,

2)觀想行茶儀式的點點滴滴,

3)鍛鍊腕力,

4)三五人湊一起喝喝不同的茶,模擬品鑑,從眼耳鼻舌意身去品鑑:

(1)茶葉、茶湯、器皿色、

(2)水沸聲、沐霖甌杯的聲音

(3)水之味、茶之味、

(4)茶器特性

(5)茶葉、茶湯、茶底、杯底氣味

(6)口腔與喉嚨的各種味道、

(7)身體其他部位的反應。

茶道的做法與心得體會 篇7

茶藝與茶道學習心得體會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我報名學習了茶藝,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7天的學習即將結束,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藝培訓學習開設這樣關於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為我們學員教授了茶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台。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鑑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源於對“茶”的喜愛,懷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終於將學習茶道的小夢想付諸於行了。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打開“茶道”這隻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瞭,開啟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紅茶泡法、閔式沖泡四款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閲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閲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有時因為課時的原因,未能更為詳盡,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説,才是剛剛開始。

茶道的做法與心得體會 篇8

茶,對中國人來説,沒有不會喝的。

跟精一老師修習茶道,常聽她説,看上去我們是在品茶,其實我們是在通過品茶品自己、品生活。茶道的體驗,是藉由老師的引領,以茶為師,以己為師,通過體驗瞭解自己生命狀態的一個過程。

茶道教室

這次的茶道體驗課主題是“童蒙養正”,通過“養正”延伸到對“禮”的表達。

茶道體驗中,要求同學們的坐姿端正,內心寧靜,然後細細的品茶。一個“正”字、一個“靜”字都是我們對茶、對自然、對一切因茶而起的緣的恭敬與感恩,這也就是“禮”啊!

什麼是正?實際上至誠就是正。《易經》講歸位為正。通過茶道的體驗來養正最是方便的法門,在茶道的儀軌中、沖泡的技法中無一不是從“正”字入手打基礎。

什麼是靜?通過調勻呼吸讓內心進入寧靜的狀態,這是迴歸內在能量源頭的路徑,是創造力綻放的起點。當我們的內心歸靜後方能品出茶的真滋味!

寧靜

至誠

我國古代非常講究用茶來養生,講究五臟對應五味:肝臟好酸味、肺臟好辛味、心臟好苦味、脾臟好甘味、腎臟好鹹味。苦乃茶之本味,茶是五味之上首,是諸味之上味也,因心臟好苦味。心臟好,則諸髒安也。

日本在隋唐時期有很多人來中國學道、學茶,他們認為中國人心臟無病,都是因為吃茶的關係。

今天的體驗課用的是六大茶類(中國的茶有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六大類)中的紅茶,夏季在五臟中對應的也正是我們的心臟,所以夏季是養心的好季節,喝紅茶還可以消暑解渴,除濕,帶出身體裏的重金屬,還可以解鹽毒。

能做到一個小時的“正”和一個小時的“靜”,對好動的同學們來説是有挑戰的,但是同學們都體驗的很投入、很認真、很有秩序

5:20分同學們在帶班老師的引領下來到茶道體驗教室門口安靜的等候。

然後由玄義老師帶領大家向至聖先師行禮,整個教室都被虔誠的行禮氛圍籠罩着,頓時大家的心都不自覺的莊重起來。

接下來,同學們安靜的入座,由玄義老師給大家講解茶、茶具以及茶葉的基礎知識;中間精一老師協助,為同學們講解了擺放在面前的土樣以及茶樣,通過對“正”字的瞭解為大家分享了茶席儀軌中一些禮儀細節……

20位同學分別由坐在茶桌兩頭的玄義老師和精一老師各負責10位,為了讓同學們有更多的機會充分體驗,奉茶環節是從泡茶台開始,由同學們自己分別為旁邊座位的同學奉茶,這個互動環節讓同學們體驗到為他人服務的快樂,也從中瞭解和掌握了奉茶的手位禮節。

時間過得真快,同學們意猶未盡,已經到下課時間了,

6:30在玄義老師的引領下,大家全體起立,由精一老師帶領大家讀感恩詞:

感謝天地造化之恩;

感謝父母養育之恩;

感謝師長教誨之恩。

整個茶道體驗課緊湊、流暢,儘管是在炎熱的夏季,但是在老師們精心佈置的清涼茶室中,伴着茶香,我們安安靜靜的度過了美好的一個下午。

同學們相聚四海書院夏令營,緣結當下,珍惜歡喜!

茶道課心得體會的範文篇3

茶道課心得

首先,老師們十分的用心,把教室佈置得非常雅緻。進去後就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清靜,身心都好像沉靜放鬆了下來。

在茶道的學習中,老師非常的耐心,一步一步地示範並講解。而且還會十分細緻地為同學們糾正不規範的動作,很讓人感動。

在練習茶道的時候,我覺得雖然我們也是在專心致志地練習,但是感覺絕對不同於平時做作業、寫論文,覺得整個身心都是在放鬆的,好像有一股寧靜的力量。內心變得平靜,好像還感覺到一絲敬畏,而且覺得自己當時不再被一些瑣事所煩惱。

最後,非常感謝老師提供的茶道課程以及老師們耐心細緻的教導!

茶道的做法與心得體會 篇9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萬千世界,人生百年,宛如浮雲;若非宿緣,豈能相遇?”在茶文化課上,終於看到大益八式的現場表演,課上短短的幾十分鐘讓我們以益之韻之大益八式感受中華茶道的博大,也品味人生海闊天空的淡然,下面就説一下我自己的一點感受和心得。大益八式”給人的是一種靜心享受的過程,重在一個“慢”字,講究動作的輕柔、優美、連貫。大益八式分為洗塵、坦呈、甦醒、洗塵、養成、身受、分享、放下。洗塵實際上是指茶道演習開始時身與心進入一個乾淨的境界過程。即包括入禮、禮拜宗師、禮拜客人等步驟;坦呈指向一個動作,即將茶席鋪開,在茶席上擺佈茶具的動作。這裏的坦呈有兩層含義,一是待客之坦白誠懇,二是茶具的呈現、展示。甦醒是指在泡製過程中“温杯洗具”的過程。這一過程,茶具的温度得以提升,可以使茶具裏面的能更好地施展色、香、味、型的特點;法度,是指取茶,所謂量不在多,適度就好,正是取捨有度,知足常樂,動作上要求輕柔;養成是茶湯沖泡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它對水温有着嚴格的要求,水温的掌握對茶性的展現極為重要,前面幾式均是為此做鋪墊;身受,它是茶者品茗感悟一杯茶的過程,先己後人,益己利人這是茶道所提倡的;之後是分享和放下。在這整個茶藝表演過程中,我更是深深體會到一杯好茶不是説出來也不是寫出來的,還是要動手泡出來的。所謂的鳳凰三點頭、懸壺高衝等等,來不得半點偷工減料。俗話説得好: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工。中國茶道文化是一種包羅萬象、融會世間萬物、順乎自然的美學、哲學、綜合科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茶道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於如何發掘,如何尋求,如何品悟。茶人能品悟多深,茶道便有多深,這也是中國茶道的博大精深之處及它國茶道無法比擬之處。這些都足以令華夏子孫為之振奮,為之驕傲,為之盡綿薄。

清代鄭板橋詩云:

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正是心之靜。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

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説:“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喝茶能夠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對於很多喜歡喝茶的人來説,泡茶或許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閒暇時,泡一壺茶,靜心、養性。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

喝茶品茶是一個好東西,而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所以雖然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可能不會精心研究茶藝茶道,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閒暇時喝喝茶來達到修心養性的效果。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最後,真的很榮幸在大學生涯中可以選修茶文化這門課程,讓我從之前的只會喝茶如飲料的人得以明白茶文化的真諦,瞭解茶文化的歷史,茶的種類,好處多多。雖然時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樂文化等這些在充塞在各種媒體的時尚版塊中大放異彩,但是我仍然相信,通過對新時代青少年的教育與薰陶,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茶文化定能在今後為世界人所崇尚。願在茶文化的學習中,積澱更多安定優雅的氣質,平靜謙和的面對今後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9y9yg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