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抗日戰爭個人體會

抗日戰爭個人體會

我們雖沒有參與抗日戰爭這場戰鬥,但是看完這段歷史,你有什麼體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抗日戰爭個人體會,希望能夠給大家以啟發。

抗日戰爭個人體會
抗日戰爭個人體會篇1

抗日戰爭,是100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毛澤東曾以氣吞山河之勢向世人宣稱: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振興的一個重大歷史轉折。

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以其應有的作用和地位走向世界,這是中華民族振興的良好開端。一個民族要走向振興,就必須掙脱枷鎖走向世界,爭取國際榮譽,爭取國際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大大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聲譽。中國人民的浴血抗戰不僅受到世界人民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自身地位空前提高,具體表現在:首先,廢除了不平等條約。1942年10月9日,英美政府分別通知中國政府,聲明願意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其他有關權益。

之後,經過談判,於1943年1月11日完成了中美、中英新約,並於是日分別在華盛頓和重慶簽字。英美兩國取消不平等條約,促使在中國享有特權的國家仿效。其次,收回了大部分失地。由於戰爭的勝利,不但收回了抗戰以來被日本侵佔的大片領土,而且光復了已被日本割佔半個世紀的台灣、澎湖列島,除了香港、澳門外,一切由帝國主義租借或佔領的領土均被收回。外國列強攫自中國的殖民地,終又回到祖國懷抱。再次,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得到加強。1942年1月1日,中國以重要成員國的身份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1942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作為戰爭中的三個大國之一與英美共同參加了開羅會議,這次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國研究與確定對日作戰,處理戰後日本問題的重要會議。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由中、蘇、美、英4國發起,邀請《聯合國家宣言》的簽字國和參加國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聯合國制憲會議。從此,中國作為聯合國的發起國之一而載入史冊,中國還成為這個最廣泛的國際組織的安全理事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族實現了自民國以來一直未能實現的統一與團結,這是民族振興的重要前提。一個民族要走向振興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前提,即民族的大團結。抗戰前的中國政治舞台上活躍着各種政治勢力。除了國共之間的對立和戰爭外,還有國民黨各派系之間,中央政府和各地方實力派之間的鬥爭,地方實力派相互之間也是你爭我奪,混戰不已。在山河破碎,大敵當前的情況下,中華民族各種政治力量、各個階級終於摒棄成見,共同團結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共同抗擊民族敵人,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自我振興。國共兩大黨的合作是全民族團結的關鍵。國共兩黨原先處於你死我活的鬥爭之中,但在民族責任感的驅使下,中國共產黨主動改變策略,一再提出團結抗日的主張,併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現不惜作出重大讓步。國民黨開始則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政策,但在國內外各種力量的作用下,終於接受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同共產黨一起戰鬥,形成中國軍隊一致團結在抗日大旗下共同對敵的新局面。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得到鍛鍊,更加成熟,更加堅強,政治威望空前提高,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主要領導力量。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實際的路線、方針、政策。盧溝橋的炮聲一響,中國共產黨立即號召全體黨員和全國人民一致奮起,開展神聖的民族自衞戰爭。不久,中國共產黨制訂並發表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必須發動全民族參加抗戰的完全正確的全面抗戰路線。同時,中國共產黨還從鬥爭的實際出發,提出反對教條主義、反對關門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應用於抗日戰爭的具體實踐。在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交織作用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獨立自立的原則,表現了一個成熟政黨的睿智。抗日戰爭造就了我國一代科技人才,他們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寶貴財富。大批科技人員聚集戰時大後方,埋頭苦幹,潛心科研,藴藏在他們身上的巨大的愛國與獻身熱情,成為推動中華民族科技進步的直接動力。抗日戰爭造就了整整一代科學人才。

李四光、茅以升、竺可楨、周培源、吳大猷、嚴濟慈、盧嘉錫、蘇步青、華羅庚等業務骨幹逐步成為學科帶頭人。他們不僅自己潛心鑽研,而且重視培養青年科技人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李四光帶領科研人員對廣西、湖南西部、湖北西部及江西、福建等地區地質礦產進行實地考察,並採集標本,還繪製出廣西二十萬分之一的地質圖。西南聯大物理系教授吳大猷在“研究工作毫不正常”的情況下,寫出專著《多原分子之結構及其振動光譜》及19篇論文,進行了光譜學實驗。浙江大學校長、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抗戰期間發表了近40篇抗日戰爭個人體會,地理學、氣象學、物理學等學科研究都取得較大進展。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昭示我們:中國人民既然能以艱苦卓絕的努力,贏得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也一定能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新的振興。

抗日戰爭個人體會篇2

9月2日,公司組織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進行了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坐落於七七事變的爆發地—北京西南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我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有幸參加了這次參觀教育活動。

在參觀紀念館的活動中我看到了《偉大勝利》主題展覽,它展示了中華民族從1931年到1945年的抗戰歷程。展覽以歷史圖片和實物為主,輔以景觀、油畫、雕塑、幻影成像、影視片等展示手段,突出表現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突出表現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突出表現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和作出的重要貢獻,深刻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侵華戰爭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近代以來,中國人飽受了過多劫掠和滄桑,失去了太多尊嚴與自信。只因我們一時的落後,列強便用血與火來教會我們認識什麼叫屈辱,什麼叫殘忍,什麼叫不平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大規模入侵我國東北

地區,妄圖滅亡中國。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毅然捐棄前嫌,從民族大局出發,全力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開始國共第二次合作,推動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經過20xx年中華民族的宏偉抗戰,8年艱苦卓絕的全面抗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這場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的戰爭,是經過中華兒女的英勇鬥爭,用無數人的流血犧牲換來的偉大勝利。在這場戰爭中,我們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悲壯的歷史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和平穩定來之不易,是非常珍貴的。

在這場展覽中,我感受了在那個危難時刻,中華民族一致抵禦外敵的那種“團結”的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四億同胞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團結起來,匯成浩浩蕩蕩的抗日洪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讓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海洋: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華僑認購國債回國參戰,不同黨派和團體捐棄前嫌,共赴國難,“到了這個最危險的時刻”整個中華民族聚合了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空前的團結精神,形成了真正戰勝日本侵略者的無堅不摧的力量源泉。歷史充分證明,我們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戰方針政策和路線符合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始終高舉民族的旗幟,把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擺在第一位,把階級矛盾放在次要的位置,所以當時大城市的一些青年,包括各民族的人從大城市跑到陝北的延安窯洞吃小米,那是很不容易的,就是因為看到了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希望,是面旗幟。中國人民之所以創造了弱國戰勝強國的偉大奇蹟,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意志,領導和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戰爭,浴血奮戰於抗戰最前線,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通過這次的參觀活動,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感受到做為一個青年人在戰爭年代要勇於獻身、精忠報國,在和平年代要辛勤工作、緊密團結在以習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周圍,為社會主義建設恪盡職守,爭取早日加入黨組織,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抗日戰爭個人體會篇3

王樹增紀實文學新作《抗日戰爭》新書發佈會7月在北京舉行,很有幸讀到了這本令人震撼的書。

王樹增的《抗日戰爭》是他戰爭系列作品的最後一部,從史料收集開始,整個寫作過程長達20xx年之久。據瞭解,由於抗日戰爭戰場廣闊,參戰人數眾多,親歷者遍佈全國各地,資料收集和採訪工作極為艱難。王樹增儘可能地查閲文獻、踏勘戰場,通過採集、比對、甄別,力求真實,正因為真實、難得,所以才更值得拜讀。如作者所言,此書是為當代青年而寫,希望通過它能與青年們探論交流一些關於精神層面問題,讓青年一代能建立起強大的民族自信心。

《抗日戰爭》是對抗日戰爭全新定位和全新認知的巨着。它用三卷恢宏篇幅記述了發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華民族,在山河破碎、艱難困苦、犧牲巨大的歷史現實,解讀中日之間為什麼會發生如此持久的戰爭;它以每一場戰役為縱貫線索,從第二世界大戰國際視角揭示了中華民族近代歷史中,第一次全民同仇敵愾、浴血山河所贏得的偉大反侵略戰爭的勝利,讀來令人唏噓。這場殘酷戰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於年輕一代認識戰爭的本質和對在實踐民族復興偉業的今日,都有着巨大的認知意義和價值。

全面講述抗日戰爭歷史,既是歷史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隨着社會日益開放,對外交流通暢頻繁,兩岸對歷史認識的共同之處越來越多,塵封已久的祕密文書檔案也紛紛解密。有太多年輕人希望全面瞭解抗戰史,有太多父輩們曾親身經歷的戰爭需要重述。在距今抗日戰爭勝利70年的時候,再來審視這場戰爭,這對整個民族的心路歷程、沉重苦難,乃至對當代中國,都是一種精神關照。

與其説王樹增在寫戰爭進程,毋寧説他更希望提供一種歷史認知和精神啟迪。大量一線普通官兵中大多沒有留下姓名,但他們在民族危難時刻,奮勇抗爭、視死如歸;當時海內外中華兒女,只要對國土故鄉懷有情感的,都投入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中。他們的社會地位大多卑微,但這羣人,以行動拒絕自己的民族淪為卑微,這是我們當代社會亟需的精神特質!

幸福的日子、安逸的生活,容易使人淡忘什麼叫英勇?何為堅貞?忘記血與火的歷史,也使麻痺人的精神。感謝《抗日戰爭》,它為我樹立了榜樣,它使我對人生有了嶄新的理解,它將促使我成為一個英勇堅強的人!

標籤: 體會 抗日戰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8nzln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