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走進新課程心得及感想(通用3篇)

走進新課程心得及感想(通用3篇)

走進新課程心得及感想 篇1

我拜讀了朱慕菊教授的有關新課程改革的《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一書,這是一本對新課程進行全面解讀的書。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將課改精神滲透到我的課堂中。讀完這本書以後,我的腦海裏不斷閃現出書中的點點滴滴,它們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對教學,對新課程有了更清醒的認識。真是受益匪淺。

走進新課程心得及感想(通用3篇)

它告訴我們,對於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教師應該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來幫助學生解惑、答疑,而且在這個儲備裏知識還應該有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這説明教師要不斷的學習。“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課程》要求我們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不斷以全新的觀點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識得者。

它還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要擁有足夠的知識,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學習方式,《走進新課程》中指出:“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在這裏,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點。傳統的學習,學生以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其他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教師以講授為主,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獲得知識、發展能力。而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社會發展的迅速以及知識獲得途徑的增多迫使我們不得不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現代教師最重要的不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此課堂中的學習方式也必然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過去教師們認為自己的任務只是教書育人,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規範好學生的行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就是一名好老師,學生考試成績好,行為規範好,就是好學生。教育科研被認為是“教育專家”的事情,不主動參與,不願參與,甚至不想參與,造成教育與研究的脱節,這些皆是片面的錯誤的做法。今天看來,那種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老是“重複昨天的故事”,憑自己固有的經驗辦事,雖然工作起來“輕鬆無憂”,但缺乏一定的理論指導,卻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專家們”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簡單機械地照搬運用確實是不行了。因為這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所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都難於解釋和應付的。因此,站在教育第一線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們青年教師更應該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行動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與教育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由“教書匠”成為“教育家”。

新課程要求我們做一個 “社區型”開放的教師。隨着社會的發展,學校漸漸地不再只是社區中的一座“象牙塔”而與社區生活毫無聯繫,而是越來越廣泛地同社區發生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繫。一方面,學校的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引導和參與社區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區也向學校開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相應地,教師的角色也要求變革。教師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侷限於學校、課堂了。教師角色是開放型的,教師要特別注重利用社區資源來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走進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育目標由原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強調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他們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師教學要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教學的重點要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我們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如何形成的規律上,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進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了知識,又增了才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以探究、研討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勇於創新,形成教學特色。

走進新課程心得及感想 篇2

新課程改革作為新世紀中國素質教育發展的生長點和突破口,它所體現出來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也正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認同和實踐。但是新課改實現了新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的成功對接嗎?新課改實現了新課程所要求的理想狀態嗎?如何順應時代發展之潮流構建完全符合新教學理念的新教學模式?這一系列問題,無疑是我們在課改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具有時代氣息的教學觀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而不是教師單方的輸出和學生單方的接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了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以上這些觀點體現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已有的經驗着手,教師備課就應該備出為學生創設一個怎樣的學習氛圍和情境,備學生的學法,而不是備自己怎麼做。

具有人文精神的學生觀 學生觀就是指怎樣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什麼人,對學生採取什麼態度。“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首先我們要知道學生是發展的人、生動活潑的人、有尊嚴的人,學生身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發展的人是具有巨大潛能的,最好的教師就是把學生的潛能開發出來。發展的人又意味着是不成熟的人,他就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過錯,教師就必須懷着一顆博大的愛心去關注他,牽掛他。學生與教師只有年齡、對知識掌握多與少的差別,在人格上是絕對平等的,所以教師不能隨意責罵、譴責、諷刺學生,要改變以往命令式的、生硬的教育方法,要用商量、激勵性的語言與學生交流。如你同意嗎?你還有什麼補充等等。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以往有這樣的現象,教師對品學兼優的學生關愛有加,而對學習有困難、思想品質不那麼端正的學生只有批評與責怪。因此上課只提問好生,給好生很多機會,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使他們覺得壓抑,無形中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其實這樣的學生,他並不是天生苯蛋,只不過是這方面的潛能沒得到很好的開發,只要教師給他機會,鼓勵他,他是可以轉化好的。

具有現實意義的教材觀   教材只是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教學的一個載體。新課程是體驗課程。一切教學都應該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這就要求教師不應該是教材的奴僕,照本宣科,編寫什麼內容就教什麼,教科書上怎麼説我就怎麼教,無視學生想不想學,願不願學,而應該是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對於教材,教師應該重新審視一下,其知識點有沒有應用價值,學生願不願意學,切不切合學生的實際,如果不適合本班的學生,就可以把此教材進行整合與取捨。可從學生生活中提取教學實例,使學生願學、樂學。

具有發展性的評價觀 發展性評價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評價體系,體現了我國素質教育對課程評價的要求,符合國際評價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它的功能是促進和激勵學生的發展,提高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要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體現尊重與愛護的前提下進行評價,同時還應該關注學生個體的處境和需要,注重發展和變化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多用激勵、鞭策的語言,少用簡單、生硬、粗暴、結論性的語言。對優秀的學生,除了激勵之外,更主要的是幫助他們找出不足之處,客觀地認識自我,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更上一層樓。對學習和表現不是很好的學生的評價,應該更加慎重,教師必須用誠懇、信任的態度幫助他們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和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

首先、在評價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素質的綜合考查,強調評價指標的多元化,不僅要關注學生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改革單純通過書面測驗考試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倡導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方面的進步與變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應該以學業成績給學生下結論,應該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品質、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等進行全面的評價。好教師就是要善於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教師就應該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客觀、激勵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不能只重結果,輕過程,這樣不僅不能起到促進的作用,反而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評價應該是多元雙向的,是主客體之間的互動過程。評價作為一項活動,存在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中,只有強調評價雙方的溝通、協商,評價才能促進人的發展,評價的互動就是要改變以往評價的單方面性,也就是隻有教師給學生的評價,而沒有學生給老師的評價,現在應該強調,教師可以給學生評價,學生也有權評價老師,這樣才能促進教學的共同發展。除此之外還應開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以此培養學生認真傾聽、團結協作的精神,如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彙報小組意見時,教師鼓勵其他同學給予評價,這樣便於借鑑別人的方法、經驗來促進自己的發展,還應該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充分肯定自己,增強自信心,找出不足之處來鞭策自己、完善自我發展。

要有機地利用現有的評價手段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在不斷探索與完善評價的方法和手段,但這需要一個過程。考試還是評價的一種常用的方式,要將考試與其他評價方式有機結合,要改變目前將筆試作為惟一考試的手段,過分注重等級、量化的做法。要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和對象,選擇具體的考試方法、手段,並對考試結果進行不同的處理,儘可能減輕考試對學生的壓力。同時也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考試進行評價。這樣對考卷進行具有人文精神的評價,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走進新課程心得及感想 篇3

我讀完了這本書後感觸很深,作為本次課改的一線老師,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至始至終課改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它是一次革命,一場對話,一座平台,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

首先,課改是一次對傳統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傳統教育原有的單一、教條的教學模式,構建以人為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它變沉悶、閉塞的課堂為歡聲笑語,使課堂充滿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它更注重的是師生的交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它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課改是一場社會性的、多重網狀式的對話。

課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關係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長。課改應是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參與的大事。教學從本質上説是一種“溝通”和“合作”的過程。我們常常説溝通從心開始,課改的對話就是一場社會性的、多重網狀式的對話。我個人認為其內容表現為:

1、課改需要加強各實驗區、校之間的對話。

“路漫漫其修遠兮”,課改途中困惑多,疑難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對共同的處境,各實驗區、校紛紛羣策羣力,進行一場場多形式的課改對話,課堂教學中,作用於每一個學生。對話中大家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開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決定課改教育的前途。正因為這樣對話,我們的課改出現了“百花齊放”教學新局面。

2、課改需要加強教材、理念與家長的對話。

課改涉及千家萬户,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課改不僅對老師提出要求,也對家長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許多課都需要家長配合輔導,或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讓家長了解新課程,取得家長對課改的支持,是這次課改實驗區普遍的做法,也是課改的應有之意。我校採取了多種辦法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新課程是怎麼一回事,如召開家長會、致家長一封信、問卷調查等形式向家長宣傳新課程理念。

3、課改需要加強老師與學生的心靈對話。

教學只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才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創設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正是這種雙邊活動的有力體現,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創新精神,它能使學生置身於快樂之中。

教師在對話中要注意做到:

要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探索、研究、討論之中。與學生一起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換自己的看法。教師用商量的、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相互補充,展開討論。比如“我想這樣做,大家看行不行?”“這位同學是這麼想的,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如果學生向教師提問題。教師要熱情對待,積極回答。

最後,課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師人才的一個平台。

“科研興校”已逐漸成為廣大中國小領導和教師的共識。教師的未來和未來的教師,都將與教育科研聯繫起來。我們的課改也迫切呼喚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以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為對象,運用科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探尋教育規律及有效途徑。

因而,我們廣大教師應增強的科研意識,積極投身於教學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專題,進而創造出一種濃厚的教科研氛圍,形成一種教科研網絡。

總而言之,彷如一把鑰匙打開一把堅鎖。課改恰如一陣春風,正應了那句古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我們沐浴着課改的春風,定會邁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076v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