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精選15篇)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精選15篇)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1

我是一名教師。近期,讀了張文質的書《教育是慢的藝術》,感悟很多,隨手記在了書頁中。現抄錄下來,共同行參考。消極心態害死人。人一旦消極起來,看世界,世界是病態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測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時時不如意。人不能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教育的勇氣的消彌,人之主觀能動性的消失是無奈的,能繼續擁有教育的理想的人是勇士。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精選15篇)

有效教學之“效”是什麼?是效用?是成人的效用,還是成長的效用,還是成才的效用?是效能?高效、長效還是低效?高效就一定好嗎?農藥殺蟲高效,但有毒。養雞場的肉雞生長快,但有激素。控制班級和關注個體一旦衝突,我們習慣於控制班級,這就是從整體出發,是顧大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多少名學生,面對同一篇文章,就會有多少種感悟和體驗。標準答案是什麼?是小偷,偷去了孩子的夢想,是獵手,折斷了孩子騰飛的翅膀。

讓老師去關注學生的生命和生活狀態,讓教大班額的老師去關注這些“教學”以外的東西是很困難的。試問一下能真正關心孩子的生命、生活的家長能有多少?很多家長關注的不也是“成才”而不是成長嗎?

應該轉變教育的觀念的不僅僅是教師,應該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總動員。如果不,就把學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內涵縮小一下,不用把家長的教育責任,社會的教育責任都加在學校和教師身上。

知識和文化密切相關,但有知識不等於有文化。現在的教師基本上都是有知識的,但不少人缺少文化。教給學生知識是教書匠,用文化去影響學生才是教育家。

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對“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會“教”而不會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麼,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是什麼樣子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貧窮並不可怕,只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一定可以教育出好子女來。變富了是好事,但如果價值觀念扭曲了,再想教育好子女就難了。不過,這樣的家長心目中的好子女也與我們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壞。

當老師的要清楚學生的學習該學些什麼?學什麼呢?學習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碼。當老師的還要清楚應該指導孩子怎樣學?怎樣學呢?要讓學生樂學、善學、恆學。樂學者,學之有趣,善學者,學之有法,恆學者,學有毅力,學貴有恆也。

錯誤的教育觀一旦在老師身上打下烙印,這個老師就可怕起來,因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錯誤,而他卻不自知,還以為自己正確,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教育的真實(現實)與教育的真諦(理想)嚴重脱節是目前一切教育問題產生的根源。人必須生活在現實中。整個社會都不按規矩辦事,如果我們教育孩子按規矩辦事,豈不害了孩子。任何教育都要實事求是,與現實相結合。強調結果的教育是快的教育,強調過程的教育是慢的教育。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層建築,經濟史基礎。經濟的發展決定教育的發展。想讓大山裏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樣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個人的成長,起點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我上學的時候,很想多看書,可惜無論是家裏還是學校裏,我都找不到書。現在的社會隨處都能找到書,卻沒有了嗜書如命的人。我上國小時,有的同伴沒有機會讀國小,我上中學時,很多同伴又沒有機會讀中學,我和我們那一代人都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如今,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每個孩子都必須讀九年書,但厭學的孩子卻越來越多。

如今的教育有趕鴨子上架之嫌,鴨子不願上架,硬趕着它們上,結果只能是鴨子辛苦,痛苦,趕鴨子的人亦辛苦,痛苦。

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從哪裏來?是個大課題。解決了這個問題,教育上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因材施教需要在瞭解每一個具體的孩子後製訂切實可行的方案並付諸實施。如果一個班有40個孩子,這個老師就要根據40種不同情況制訂40份方案並付諸實施。統一要求就不一樣了,但統一要求扼殺了孩子的差異,不人道,甚至簡單粗暴。對於懶惰的老師來講,自然喜歡選擇統一要求,中國人多,學校班額大,是同情,是教育的現實。

理想中的孩子應該是天真無邪的,生命力旺盛的,可型性很強的,有創造力的。現實中卻不乏可惡,沾染惡習的孩子。理想的教育中,教師應該是幸福的,個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氣的,現實中,教師往往有太多的約束,繼之而無聊,無奈。教育的理想是不看成績,只看學生是否得到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現狀是隻看成績,成績之外的都是花架子,有,更好,沒有,也無所謂。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動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現問題了。好教師對待孩子,應該如大自然對待萬物,儘可能地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陽光、水分、適宜的温度,創造一切條件讓它們按自己的方式生長。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2

當張老師一再提醒要在考試之前讀一本教育學專著時,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學專著—-苦澀難懂的玩意兒”。然而當我從書櫃中翻出在地壇書市淘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的心不禁興奮起來。

在網上搜索“蘇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主張個性和諧發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為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這中間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特別是想想自己在幾年後將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身份走上講台,肯定總會發現時間不夠用,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應付作業,在網上和雜誌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關的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將來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我又認真看過多少本書呢?本書中第一章節就提到“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説,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的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好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怎麼理解呢?其實就是一個“因材施教”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説到:造成學生成績差異大的原因主要來自學校生活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佔主要的緣故。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要儘可能地讓每一位學生從課堂、老師那獲得什麼,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進步。這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小裏一直提倡的“既備教材又備學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須對“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境。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説: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就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怎樣更好的做到這點呢?蘇霍姆林斯基又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多讀書,不斷地吸取書中的知識,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畢竟很多建議是前人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從事教學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成為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另外,本書還向廣大教師提出一些好建議,如:怎樣教給學生觀察;不能讓能力和知識失調;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要敢於鼓勵學生“超大綱”;怎樣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們每一位有志從事教育事業的學子讀過這本書後,都會和我一樣從中獲得啟迪。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3

李吉林老師借鑑了“境界説”的“真”、“情”、“思”、“美”的精華,儒家文化“敏於行”的思想,以及杜威的以兒童活動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構建了情境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操作要素:

(一)以“情”為紐帶。在這一點中,李老師指出,老師應該利用兒童的情感,使其成為其主動投入、參與教學過程的“力”;更應該培養、發展兒童的情感。情感素養是人的一切素養的血肉。她指出應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教材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親密的關係。從素質教育的目標來講,更應該培養、發展兒童的情感。

(二)以“思”為核心,情境教育從兒童發展的明天考慮今天的教學,在理論構建上,提出以“思”為核心,促進兒童素質的發展,主張教師的教學應始終以兒童思維發展這一核心,設計組織教學過程,努力把孩子教聰明,並且以“發展兒童的創造力”作為不懈追求的教育的高境界。

(三)以“兒童活動”為途徑,因為人的發展是在活動和相互關係的過程中進行的”——這是關於人的科學的一條根本原則。

(四)以“美”為境界,面對國小教學損傷兒童發展現狀的焦慮和全面實現教育目標的責任感,迫使我們必須尋找一個突破口、一個着力點。情境教育選擇了“美”。原因之一:教學不僅為了學生學習,還為了學生主動地學習;之二:教學不僅為了學生知識的習得,還為了學生精神世界的豐富;原因之三:教學不僅為了學生的明天作準備,還為了今天獲得最初幸福的人生。

(五)以“周圍世界”為源泉。在整個國小學習生活中,兒童不斷地與周圍世界接觸,充分領略到大自然賦予的美感,逐步地認識社會生活。

情境教育是多情的教育。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伴隨着課堂教學的開展而生髮。在充滿情意的課堂中,教師是幸福的,因為是他們的引導使課堂充滿真情,使學生付出真情;學生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從學習中體驗到深情、温情、熱情,感受到優美、壯美、秀美,發現真誠、善良、正義、勇敢等世間珍貴的品質,從而擁有藴涵在美與快樂之中的情感財富。運用情境教學的老師是傳播真情的使者,處在情境課堂中的學生在感受和體驗之後又能成為創造美與快樂的精靈。這樣情真意切的體驗,令人怎能忘懷!情境教育為學習開拓了廣闊的天地,李老師探索野外情境課堂的勇氣令人欽佩。雖然説:“生活的外延有多大,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但是在平時,學生仍被侷限在教室內進行學習。這樣教師省力了,學生的安全似乎也更有保證。然而方寸之地怎能讓思想的韁繩隨意馳騁?課本上的小小篇幅又怎能囊括社會、自然、生活的大千世界呢?只有走進生活,才能發現更多緊鎖在智慧之門內的寶藏。但是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老師每一次都自己先實地考察、比較,選擇最合適的場景作為户外教學的課堂,其間的種種繁瑣和艱辛不難想象。我想,學生在教室外的大課堂中不單是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應該也能感受到李老師付出的辛勞吧!

在學習的過程中,使我震撼的不光是李老師的情境教育理論,還有她那“生命不息,學習不止”的精神。她對學習的熱情令人感動,她讀書之多、涉獵之廣令人驚歎。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我很幸運地處在人生最好的年華,有這樣好學不倦的前輩,促使我更要鞭策自己緊緊追隨。不但自己要不斷學習超越自我,還應將“學無止境”的理念傳播給每一位學生,讓他們也能成為終身學習的人。李吉林老師把情景教學法運用的淋漓盡致,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雖然我一輩子也成不了李吉林老師,但我一定會以李吉林老師為榜樣,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做李吉林老師情景教育的受用者、繼承者、實踐者和創新者。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4

當張老師一再提醒要在考試之前讀一本教育學專著時,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學專著—-苦澀難懂的玩意兒”。然而當我從書櫃中翻出在地壇書市淘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的心不禁興奮起來。

在網上搜索“蘇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主張個性和諧發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夠用,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應付作業,在網上和雜誌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關的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將來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我又認真看過多少本書呢本書中第一章節就提到“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説,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的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好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怎麼理解呢其實就是一個“因材施教”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説到:造成學生成績差異大的原因主要來自學校生活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佔主要的緣故。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要儘可能地讓每一位學生從課堂、老師那獲得什麼,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進步。這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小裏一直提倡的“既備教材又備學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須對“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境。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説: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就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怎樣更好的做到這點呢蘇霍姆林斯基又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多讀書,不斷地吸取書中的知識,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畢竟很多建議是前人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從事教學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成為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另外,本書還向廣大教師提出一些好建議,如:怎樣教給學生觀察;不能讓能力和知識失調;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要敢於鼓勵學生“超大綱”;怎樣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們每一位有志從事教育事業的學子讀過這本書後,都會和我一樣從中獲得啟迪。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5

《教育是慢的藝術》

我是一名教師。近期,讀了張文質的書《教育是慢的藝術》,感悟很多,隨手記在了書頁中。現抄錄下來,共同行參考。

消極心態害死人。人一旦消極起來,看世界,世界是病態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測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時時不如意。

人不能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教育的勇氣的消彌,人之主觀能動性的消失是無奈的,能繼續擁有教育的理想的人是勇士。

有效教學之“效”是什麼?是效用?是成人的效用,還是成長的效用,還是成才的效用?是效能?高效、長效還是低效?高效就一定好嗎?農藥殺蟲高效,但有毒。養雞場的肉雞生長快,但有激素。

控制班級和關注個體一旦衝突,我們習慣於控制班級,這就是從整體出發,是顧大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多少名學生,面對同一篇文章,就會有多少種感悟和體驗。標準答案是什麼?是小偷,偷去了孩子的夢想,是獵手,折斷了孩子騰飛的翅膀。

讓老師去關注學生的生命和生活狀態,讓教大班額的老師去關注這些“教學”以外的東西是很困難的。試問一下能真正關心孩子的生命、生活的家長能有多少?很多家長關注的不也是“成才”而不是成長嗎?

應該轉變教育的觀念的不僅僅是教師,應該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總動員。如果不,就把學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內涵縮小一下,不用把家長的教育責任,社會的教育責任都加在學校和教師身上。

知識和文化密切相關,但有知識不等於有文化。現在的教師基本上都是有知識的,但不少人缺少文化。教給學生知識是教書匠,用文化去影響學生才是教育家。

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對“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會“教”而不會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麼,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是什麼樣子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貧窮並不可怕,只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一定可以教育出好子女來。變富了是好事,但如果價值觀念扭曲了,再想教育好子女就難了。

不過,這樣的家長心目中的好子女也與我們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壞。

當老師的要清楚學生的學習該學些什麼?學什麼呢?學習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碼。當老師的還要清楚應該指導孩子怎樣學?怎樣學呢?要讓學生樂學、善學、恆學。樂學者,學之有趣,善學者,學之有法,恆學者,學有毅力,學貴有恆也。

錯誤的教育觀一旦在老師身上打下烙印,這個老師就可怕起來,因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錯誤,而他卻不自知,還以為自己正確,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教育的真實(現實)與教育的真諦(理想)嚴重脱節是目前一切教育問題產生的根源。人必須生活在現實中。

整個社會都不按規矩辦事,如果我們教育孩子按規矩辦事,豈不害了孩子。任何教育都要實事求是,與現實相結合。

強調結果的教育是快的教育,強調過程的教育是慢的教育。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層建築,經濟史基礎。經濟的發展決定教育的發展。想讓大山裏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樣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個人的成長,起點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我上學的時候,很想多看書,可惜無論是家裏還是學校裏,我都找不到書。現在的社會隨處都能找到書,卻沒有了嗜書如命的人。

我上國小時,有的同伴沒有機會讀國小,我上中學時,很多同伴又沒有機會讀中學,我和我們那一代人都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如今,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每個孩子都必須讀九年書,但厭學的孩子卻越來越多。

如今的教育有趕鴨子上架之嫌,鴨子不願上架,硬趕着它們上,結果只能是鴨子辛苦,痛苦,趕鴨子的人亦辛苦,痛苦。

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從哪裏來?是個大課題。解決了這個問題,教育上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因材施教需要在瞭解每一個具體的孩子後製訂切實可行的方案並付諸實施。如果一個班有40個孩子,這個老師就要根據40種不同情況制訂40份方案並付諸實施。統一要求就不一樣了,但統一要求扼殺了孩子的差異,不人道,甚至簡單粗暴。對於懶惰的老師來講,自然喜歡選擇統一要求,中國人多,學校班額大,是同情,是教育的現實。

理想中的孩子應該是天真無邪的,生命力旺盛的,可型性很強的,有創造力的。現實中卻不乏可惡,沾染惡習的孩子。

理想的教育中,教師應該是幸福的,個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氣的,現實中,教師往往有太多的約束,繼之而無聊,無奈。

教育的理想是不看成績,只看學生是否得到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現狀是隻看成績,成績之外的都是花架子,有,更好,沒有,也無所謂。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動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現問題了。

好教師對待孩子,應該如大自然對待萬物,儘可能地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陽光、水分、適宜的温度,創造一切條件讓它們按自己的方式生長。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6

結合數學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新課標下國小數學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它可以避免“應試教育”帶來的重智育輕德育的不良影響。因此,將德育中的學習目的的教育,學習習慣教育和辨證啟蒙教育等內容貫穿在數學教學之中,通過德育教育來提高學生思想素質,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結合數學教材內容的豐富性,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依據數學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數學教材上的插圖,用數學知識和一些數目材料等藴含着的豐富思想內容來對學生進行教育。比如,在本冊教材中“黃河掠影”、“高速山東”展現了保護江河、祖國建設和科技發展的新成果。通過對這些內容的生動講解,就能使學生感到祖國的偉大和社會主義的優越,受到了愛祖國受社會主義的教育。

結合數學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建設中的廣泛應用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為祖國、為人民而學習是學生努力學習的一種外部動力,但從國小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來看,單給他們講這樣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因為他們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所以,可以根據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一切活動,包括衣食住行等都離不開數學這一事實,也可利用數學應用廣泛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密切聯繫實際進行基本知識教育,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實際意義。如學習計算時,設計買賣情境進行引入,當發現學生在計算時出現錯誤,就向學生講清出錯就會給生產和工作帶來巨大的損失。又如,在數學教學中,選用的題材也儘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像做好事,綠化種樹,節約用水,用電,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積極鍛鍊等事例。這樣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實際,工農業生產和祖國建設聯繫起來。讓學生在學有所得,學有所用中產生興趣,從而萌發了為祖國的強盛和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學習的動機,激發出學好數學,會用數學的熱情。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7

《教育是慢的藝術》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緻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學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對此,回想從教二十年以來我,很有感觸、深有體會。作為教師的我們,今天該怎樣理解“教育是慢的藝術”呢?另我思考很多很多……

一、“慢”而不“怠慢”。我會經常遇到有一部分屬於“問題學生”,他們在學習上基礎較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失去信心,自暴自棄;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戀、打架鬥毆等現象不時發生,給我們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作為教師,我們常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缺乏足夠的耐心和寬容。對此,我反覆思慮着如何將他們引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如果對這部分學生“怠慢”,就意味着放棄他們,後果不堪設想;相反我認真思考,改變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維。雖然他們的壞習慣很難改變,但並不是不可救藥;雖然他們在學習方面起點比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為;雖然他們進步的速度比較慢,但並不等於到達終點的速度就慢。我會想辦法的列舉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訴學生“火車理論”:一個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輛快車,和一個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輛慢車,最後,先到達終點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車的那個人。我會鼓勵、啟發、引導、耐心、寬容、等待等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逐漸調整和理順好自己的狀態,再差的學生都有它的基礎點,就從每個學生的具體基礎點做起,自然生長點開始,逐漸延續增長,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會產生興趣,而繼續續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我們老師在我們的教學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作為老師,尤其如我們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師,對待孩子,我們要有耐心,要學會傾聽,要平等對待每個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鏡。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即使我們心中有不滿,有怒火,都應該壓制自己。靜下心與孩子交流,打開孩子的心結。也許,你一句温暖的話語,改變的卻是一個人的人生。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在思想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剋制。我們要腳踏實地,善於發現,做好觀察記錄,捕捉更多的瞬間。

三、“慢”需要等待。這個“慢”,要有足夠的期待,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而作為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點滴錯誤、點滴成績、點滴感悟積累而至質變的過程。這個慢,也就是讓孩子感受、體驗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過程中充滿着跌下去和爬起來。他一跌到,你就去懲罰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勵他自主地站起來,那他也許會耍性子,乾脆不起來,等着你來拉扯他。對學生來説,錯誤是什麼?錯誤是一種經歷,錯誤是一種行為,錯誤是一種認識的暫緩,錯誤是一種履歷性的成長資源。學會使用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需要教師發揮慢的藝術。“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立竿見影’的背後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為,所有反教育的行為都立竿見影。”我以此作為一劑清醒劑,並時時告誡自己,欲速則不達,對待“問題”學生,要寬容,要等待,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簡單粗暴。在具體做法上,這幾年我改變了以往遇到他們“作亂”時批評、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當眾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然後以自己的熱情和真心感染他們,以欣賞他們的優點為出發點,以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為基礎,拿起表揚的武器,營建“讚美文化”。告訴他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恆的責任。一個人在校期間只是他人生的一個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學到老”是生存的需要,畢業時的他,還有那麼多的不完善,一個好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師生之間的偶爾一個短信、一句問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對一個人的激勵、鼓舞、發展導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這也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神聖之處吧?這也是我們對社會的責任吧。作為一個教育一線的教師,我非常喜歡“慢教育”這個詞。教育並不是立杆見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與教育背道而馳。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陪着學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成長的快樂,慢慢地陪着學生長成參天大樹,何嘗不是一種睿智,一種氣度?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8

新生入園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幫助幼兒儘快的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讓幼兒感受到集體的快樂,緩解幼兒由於與家人分離而產生的焦慮和缺乏安全感。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班級,認識班上的老師和小朋友,消除緊張和陌生感。

一、班級管理

幼兒常規管理:從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入手。引導幼兒自己的物品水杯等擺放到位,專人專用。洗手、入廁等幼兒有自覺排隊的意識,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安靜的用餐和午睡。能自己進行簡單的穿脱衣服和鞋子。

幼兒安全管理:幼兒在園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教師應該保持高度的重視,認真細緻開展安全工作,強化幼兒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要警惕不安全因素的產生如:利用抱抱、摸摸、不經意間檢查幼兒的口袋,發現危險物品及時處理,進一步強化幼兒安全意識。

幼兒保健衞生管理:教師每天對教室所有教具、毛巾、水杯、桌、椅等做好消毒工作。讓幼兒勤洗手、洗澡和換洗衣服做好保健衞生工作。通過小故事等形式,讓幼兒養成自覺接受晨檢好習慣,不帶小物品入園。

二、教學活動

通過兒歌、故事等方式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五官和身體各部位的名稱,瞭解它們的用途,知道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掌握一些自我保護的基本方法。引導幼兒喜歡晨間活動,户外活動,靈活學會一些玩具

的基本玩法,初步感受活動的樂趣。通過區域遊戲和小手工活動的開展培養幼兒的動手用腦能力。教師以身作則,經常與幼兒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幫助幼兒形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

三、家園共育

本學期將召開家長會或親子活動一次,向家長彙報幼兒在園情況,推進家長與園內的互動,幫助家長認識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並做好家園聯繫冊,利用網絡等通訊設備及時和家長溝通幼兒缺勤原因和在園的情況。

本着對工作負責,對孩子負責的精神,希望在我們班組成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給孩子創設一個安全、舒適、健康的成長環境,讓幼兒快樂、健康的成長!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9

環境裝飾應該讓幼兒充分感知、自主參與、共同合作。因此,在創設環境時,在考慮幼兒興趣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幼兒現階段的發展水平,力求讓每個幼兒都能動起來,從而發揮出環境對幼兒的影響,進一步促進幼兒的發展。

我特別關注幼兒教育關於環境佈置專欄,每每看到我都感觸很大,因為幼兒園裏環境就是影響幼兒和家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欣賞專欄的過程中,其實也不難發現,書上有不少的環境佈置在我們幼兒園也都有類似的裝飾,看上去令人有種親切感,當然也有很多是我們沒有見過的,創意不錯。但這也並不能就否定我們自己的裝飾,因為我們也有很多不錯的裝飾是她們所沒有的,也稱得上是新穎的設計了。例如:在樓梯牆上畫有關禮儀圖畫,這樣既可以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時又可起到裝飾牆壁的作用,視覺效果也很不錯;用廢舊的硬紙板做成相框來張貼幼兒的作品;用一次性的餐盤,佈置值日生專欄,用廢舊的水杯裝飾成動物掛在房頂來進行裝飾等等。這些都可以説是變廢為寶,同時也間接地激發了幼兒的環保意識,具有教育意義。但是在總結優點的同時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環境創設存在着一個重大的問題,操作性不強,不少裝飾也只是可以遠觀,這是一弊端,今後我們應該在考慮美觀的同時更應注重其操作性,一切以促進幼兒的發展為前提,特別是在班級的區角環境佈置中,既要有

創新意識,更要能讓幼兒動起來,不是隻滿足於簡單的為幼兒提供環境,而應該更加註重為幼兒提供有利於他們參與的環境,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體現環境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通過這次欣賞學習,在總結自身的同時我也深刻地體會到環境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環境裝飾應該讓幼兒充分感知、自主參與、共同合作。因此,在創設環境時,我們在考慮幼兒興趣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幼兒現階段的發展水平,力求讓每個幼兒都能動起來,從而發揮出環境對幼兒的影響,進一步促進幼兒的發展。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10

《讓教師愛上教學》

我認真讀了趙國忠的《讓教師愛上教學》這本書。我們是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也是我們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復一日,你感覺到單調了嗎?物價上漲,你感覺到貧窮了嗎?壓力不斷,你感覺到疲憊了嗎?……那麼,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輕鬆快樂的去工作,如何去熱愛,去更熱愛我們的職業呢?這不正是我內心的疑問嗎?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賞了兩邊的風景,低頭前行的那份茫然讓我的內心格外苦悶。順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讀下去,一切都讓我豁然開朗。《讓教師愛上教學》本書針對新修訂的課程標準為我們提供了高效教學的45個技巧,關注的是學校教師的素質和能力,並針對各種教學問題和狀況,提供給教師日常用的“錦囊妙計”。我感受到書中字裏行間流露着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對學生的摯愛,散發着教師智慧的光芒。細細品味它,我更加明確了自己前進的方向。

第一、教師要為了課堂更精彩而教。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的職責主要定位在知識的輸出和傳遞上,就像是把知識從一個倉庫搬運到另一個倉庫,這樣一來老師就變成了知識的“搬運工”,職業活動變成了一種單調乏味、簡單重複的機械“操作”,日復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環往復的課堂教學使廣大教師身心疲憊,產生了“職業倦怠”,淪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機械運行、毫無思想、缺乏創新意識的“教書匠”。在這種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視為一種義務和奉獻,體會不到自己職業生活的快樂、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價值和意義的實現。

理想的課堂教學是既有助於學生成長,又有益於教師提升教學生命的課堂教學。在這種課堂教學中,教師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創造性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得以體現,課堂教學成了一種自己參與社會生活,實現自我理想的創造性實踐活動,它是教師個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斷持續發展的源泉。

也就是説,在理想的課堂上,我們在付出的同時,也得到了巨大的收穫——向學生所付出的情感不僅使學生體驗到了愉快,而且學生給予我們的回報也是我們加倍的快樂;我們不僅在課堂教學中享受着學生的發展和進步帶給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職業生活中感受着自我發展帶來的幸福。

所以説,“當你將一個一時糊塗而做錯事的學生説服,師生彼此之間意見溝通的喜悦是多麼甜美啊!又當你將一個聰明的學生培育成更聰明,往更高的理想邁進,又是多麼的喜悦呀!我們都為着培育我們的美好世界而快樂無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這神聖職業的芳馨。”

第二,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當我們把教學視為自己的生命活動時,我們所面對的文字就充滿了靈性和活力,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就充滿了智慧和激情,課堂就成了不斷淨化自己靈魂、挑戰自身能力、激發自身智慧,不斷促進自身成長變化的場所

作為教師,要邊教邊學,需要把學到的東西投放課堂,改造課堂,促進教學變化。感悟“教”的變化,有利於增強“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説,教師的幸福就藴含在這良性互動過程和結果中。

第三教師要在創造中享受喜悦

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把教師的講課分成兩種講法:一種是照着講,一種是接着講。所謂照着講,就是書上有什麼,我就教什麼,這叫照本宣科照着講;老師怎麼説,我就怎麼講,這是依樣畫瓢照着講;過去怎樣講,今天還是那樣講,這叫固步自封照着講。照着講離不開書本,離不開定論,捨不得過去。所謂接着講,就是對書本要批判性的講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講完現有結論,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質疑,這是超越定論接着講;對自己受教育時的老師的教學方法、對聽到和學到的其他歷史的教學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鑑中批判,在借鑑中創新,這是超越前人接着講:對自己的教學始終抱着批判的態度,始終“不滿意”並致力於改進使自己“滿意”,這是超越昨天接着講。

照着講天天如此,始終如此,儘管可以輕鬆一點,但卻難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它將使我們對教學充滿期望,並享受實現希望的幸福。

原來,“教師”也可以精彩。感謝工作,讓我們生存,也帶給我們快樂,讓我們在浮躁的生活中靜下心來思考,覺得充實而有意義。愛上工作,也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11

今天上午一個女孩一邊做作業一邊玩手機,我看到後製止她。女孩並沒停下發微信,她不搭理我的舉動讓我很意外。

她平時很聽話的呀!

等她發完了,解釋道,我爸爸媽媽昨晚吵架了,爸爸走了,媽媽心口氣痛了,我喊爸爸回來帶媽媽去三醫院看看。

我聽了大驚,什麼情況?

女孩又説,昨晚我媽媽一夜沒睡。早上爸爸都還沒有回來。我給媽媽發微信問媽媽好點沒有,給爸爸發微信要他趕緊回來。

信息量太大了、

其他小朋友有點不知所措。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有的説,聽不懂她説什麼。如此這般,我也不便説什麼。

後來我看見這個女孩仍在不間斷地發微信。還去衞生間打電話給她爸,問你走到哪兒嘛?你回來沒有嘛?催她爸爸回來。

天啦!她只有7歲啊!平時沉默寡言,默默無聲。因為來自鄉鎮,還被其他同學嘲笑。

我一面覺得這個女孩太懂事了,一面心裏也百般感慨!

小小年紀就會體貼父母,真好啊!我乘機還教育其他小朋友要向她學習。要學會心疼父母。

不過,暗地我心裏頗有感歎。我並不贊成小小年紀就太懂事了!過度關注父母的關係。我還是認為這父母太不靠譜了!吵架就吵嘛,家家都有爭吵的時候,為啥一言不合爸爸要離家出走呢?

要知道爸爸是家裏的主心骨呢!媽媽也不堅強,他走就走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何必哭哭啼啼一夜不眠?在如今這個社會裏,誰離開誰都是可以活的嘛!最不喜歡的是媽媽將夫妻關係的緊張焦慮情緒帶給了孩子。這太不好了!讓孩子深切地感受到了不安,恐慌,痛苦。本能地害怕失去父母,必然使得孩子也異常緊張焦慮了!

唉唉…老實説我非常心疼這個懂事的孩子。我不希望一個小小年紀的孩子,過多地把他的生活重點放在了父母關係上,關注着父母的一舉一動,生怕有一點閃失。

孩子就是孩子,就應該無憂無慮,快快樂樂的。

父母的關係好與不好,都不應該傳染給孩子。

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啊!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12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緻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學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對此,回想從教二十年以來我,很有感觸、深有體會。作為教師的我們,今天該怎樣理解“教育是慢的藝術”呢?另我思考很多很多……

一、“慢”而不“怠慢”。我會經常遇到有一部分屬於“問題學生”,他們在學習上基礎較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失去信心,自暴自棄;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戀、打架鬥毆等現象不時發生,給我們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作為教師,我們常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缺乏足夠的耐心和寬容。對此,我反覆思慮着如何將他們引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如果對這部分學生“怠慢”,就意味着放棄他們,後果不堪設想;相反我認真思考,改變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維。雖然他們的壞習慣很難改變,但並不是不可救藥;雖然他們在學習方面起點比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為;雖然他們進步的速度比較慢,但並不等於到達終點的速度就慢。我會想辦法的列舉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訴學生“火車理論”:一個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輛快車,和一個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輛慢車,最後,先到達終點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車的那個人。我會鼓勵、啟發、引導、耐心、寬容、等待等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逐漸調整和理順好自己的狀態,再差的學生都有它的基礎點,就從每個學生的具體基礎點做起,自然生長點開始,逐漸延續增長,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會產生興趣,而繼續續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我們老師在我們的教學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作為老師,尤其如我們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師,對待孩子,我們要有耐心,要學會傾聽,要平等對待每個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鏡。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即使我們心中有不滿,有怒火,都應該壓制自己。靜下心與孩子交流,打開孩子的心結。也許,你一句温暖的話語,改變的卻是一個人的人生。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在思想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剋制。我們要腳踏實地,善於發現,做好觀察記錄,捕捉更多的瞬間。

三、“慢”需要等待。這個“慢”,要有足夠的期待,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而作為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點滴錯誤、點滴成績、點滴感悟積累而至質變的過程。這個慢,也就是讓孩子感受、體驗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過程中充滿着跌下去和爬起來。他一跌到,你就去懲罰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勵他自主地站起來,那他也許會耍性子,乾脆不起來,等着你來拉扯他。對學生來説,錯誤是什麼?錯誤是一種經歷,錯誤是一種行為,錯誤是一種認識的暫緩,錯誤是一種履歷性的成長資源。學會使用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需要教師發揮慢的藝術。“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立竿見影’的背後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為,所有反教育的行為都立竿見影。”我以此作為一劑清醒劑,並時時告誡自己,欲速則不達,對待“問題”學生,要寬容,要等待,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簡單粗暴。在具體做法上,這幾年我改變了以往遇到他們“作亂”時批評、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當眾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然後以自己的熱情和真心感染他們,以欣賞他們的優點為出發點,以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為基礎,拿起表揚的武器,營建“讚美文化”。告訴他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恆的責任。一個人在校期間只是他人生的一個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學到老”是生存的需要,畢業時的他,還有那麼多的不完善,一個好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師生之間的偶爾一個短信、一句問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對一個人的激勵、鼓舞、發展導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這也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神聖之處吧?這也是我們對社會的責任吧。作為一個教育一線的教師,我非常喜歡“慢教育”這個詞。教育並不是立杆見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與教育背道而馳。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陪着學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成長的快樂,慢慢地陪着學生長成參天大樹,何嘗不是一種睿智,一種氣度?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13

《國小教育教學理論》

前一段時間,我讀了《國小教育教學理論》一書,受益頗深,我對其中有關教學媒體的一節,談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學媒體能使教學對象生動形象,給學生以更大的思維空間。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也變得生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多感官、多渠道參與信息的加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從中懂得了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更好的駕馭。現代的素質教育觀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中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生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數學教學媒體的選擇也應遵循這一點,不同的學生應該擁有屬於他們的最適合的媒體。

作為一個青年教師,我覺得自己特別有發言權,記得中師的時候上立體幾何,每每講到一個概念、定理,數學老師總會提到木匠師傅……,從某些同學困惑的表情中,更從他們課後的埋怨中我能體會到,無論老師説得如何生動,總不如把現實的工具拿進課堂來得具體。那時我就在想,要是以後我做了一名數學教師,我會把木匠工具搬進課堂,讓空間想象力貧乏的學生在實物的演示下,靜與動的實踐過程中豁然開朗。今天當我踏上數學教師崗位的時候,在課堂上對曾經我們視之為神話的木匠卻隻字不提,更不用説搬工具了,這就是選擇教學媒體的可能性和針對性。通過製作各種模型和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便成了我的目標。板書和投影也是教學媒體中很重要的一環,通過板書和投影,把教學內容一一呈現給學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瞭解與體會。

老師講授的東西,剛開始最容易忘,而好的板書可以讓教學內容留下痕跡,有些邏輯性很強的數學原理是需要時間細細品味的,尤其是對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思考,在課後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不但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且不説老師的板書需要藝術的美感,但至少要清晰自然,給學生們好的視覺享受。老師在板書的時候也可以適當修飾,增添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板書的形式可以多樣,提綱式使內容簡明扼要,表格中的分類和比較使教學對象嚴謹而細密,圖式的特點是清晰、直觀形象,線索式往往特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流程式使學生的思路更好的展開,簡圖式有鍛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生動活潑。而老師只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採用不同的板書形式,定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14

我認真讀了趙國忠的《讓教師愛上教學》這本書。我們是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也是我們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復一日,你感覺到單調了嗎?物價上漲,你感覺到貧窮了嗎?壓力不斷,你感覺到疲憊了嗎?……那麼,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輕鬆快樂的去工作,如何去熱愛,去更熱愛我們的職業呢?這不正是我內心的疑問嗎?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賞了兩邊的風景,低頭前行的那份茫然讓我的內心格外苦悶。順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讀下去,一切都讓我豁然開朗。《讓教師愛上教學》本書針對新修訂的課程標準為我們提供了高效教學的45個技巧,關注的是學校教師的素質和能力,並針對各種教學問題和狀況,提供給教師日常用的“錦囊妙計”。我感受到書中字裏行間流露着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對學生的摯愛,散發着教師智慧的光芒。細細品味它,我更加明確了自己前進的方向。

第一、教師要為了課堂更精彩而教。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的職責主要定位在知識的輸出和傳遞上,就像是把知識從一個倉庫搬運到另一個倉庫,這樣一來老師就變成了知識的“搬運工”,職業活動變成了一種單調乏味、簡單重複的機械“操作”,日復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環往復的課堂教學使廣大教師身心疲憊,產生了“職業倦怠”,淪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機械運行、毫無思想、缺乏創新意識的“教書匠”。在這種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視為一種義務和奉獻,體會不到自己職業生活的快樂、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價值和意義的實現。

理想的課堂教學是既有助於學生成長,又有益於教師提升教學生命的課堂教學。在這種課堂教學中,教師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創造性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得以體現,課堂教學成了一種自己參與社會生活,實現自我理想的創造性實踐活動,它是教師個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斷持續發展的源泉。

也就是説,在理想的課堂上,我們在付出的同時,也得到了巨大的收穫——向學生所付出的情感不僅使學生體驗到了愉快,而且學生給予我們的回報也是我們加倍的快樂;我們不僅在課堂教學中享受着學生的發展和進步帶給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職業生活中感受着自我發展帶來的幸福。

所以説,“當你將一個一時糊塗而做錯事的學生説服,師生彼此之間意見溝通的喜悦是多麼甜美啊!又當你將一個聰明的學生培育成更聰明,往更高的理想邁進,又是多麼的喜悦呀!我們都為着培育我們的美好世界而快樂無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這神聖職業的芳馨。”

第二,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當我們把教學視為自己的生命活動時,我們所面對的文字就充滿了靈性和活力,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就充滿了智慧和激情,課堂就成了不斷淨化自己靈魂、挑戰自身能力、激發自身智慧,不斷促進自身成長變化的場所。

作為教師,要邊教邊學,需要把學到的東西投放課堂,改造課堂,促進教學變化。感悟“教”的變化,有利於增強“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説,教師的幸福就藴含在這良性互動過程和結果中。

第三教師要在創造中享受喜悦

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把教師的講課分成兩種講法:一種是照着講,一種是接着講。所謂照着講,就是書上有什麼,我就教什麼,這叫照本宣科照着講;老師怎麼説,我就怎麼講,這是依樣畫瓢照着講;過去怎樣講,今天還是那樣講,這叫固步自封照着講。照着講離不開書本,離不開定論,捨不得過去。所謂接着講,就是對書本要批判性的講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講完現有結論,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質疑,這是超越定論接着講;對自己受教育時的老師的教學方法、對聽到和學到的其他歷史的教學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鑑中批判,在借鑑中創新,這是超越前人接着講:對自己的教學始終抱着批判的態度,始終“不滿意”並致力於改進使自己“滿意”,這是超越昨天接着講。

照着講天天如此,始終如此,儘管可以輕鬆一點,但卻難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它將使我們對教學充滿期望,並享受實現希望的幸福。

原來,“教師”也可以精彩。感謝工作,讓我們生存,也帶給我們快樂,讓我們在浮躁的生活中靜下心來思考,覺得充實而有意義。愛上工作,也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

教育教學理論著作讀書心得體會_讀書心得 篇15

《給教師的建議》

當張老師一再提醒要在考試之前讀一本教育學專著時,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學專著—-苦澀難懂的玩意兒”。然而當我從書櫃中翻出在地壇書市淘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的心不禁興奮起來。

在網上搜索“蘇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主張個性和諧發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為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這中間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特別是想想自己在幾年後將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身份走上講台,肯定總會發現時間不夠用,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應付作業,在網上和雜誌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關的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將來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我又認真看過多少本書呢?本書中第一章節就提到“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説,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的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好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怎麼理解呢?其實就是一個“因材施教”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説到:造成學生成績差異大的原因主要來自學校生活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佔主要的緣故。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要儘可能地讓每一位學生從課堂、老師那獲得什麼,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進步。這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小裏一直提倡的“既備教材又備學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須對“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境。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説: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就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怎樣更好的做到這點呢?蘇霍姆林斯基又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多讀書,不斷地吸取書中的知識,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畢竟很多建議是前人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從事教學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成為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另外,本書還向廣大教師提出一些好建議,如:怎樣教給學生觀察;不能讓能力和知識失調;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要敢於鼓勵學生“超大綱”;怎樣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們每一位有志從事教育事業的學子讀過這本書後,都會和我一樣從中獲得啟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xlx7d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