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精選17篇)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精選17篇)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1

記得蔡元培先生説:“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陶行知説:“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我要將這兩句話合二為一: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精選17篇)

國小低年級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期,一年級的國小生剛進入學校,他們對學習和學校生活都感到新奇、陌生,也面臨着許多新的問題。幼兒園時的生活以遊戲為主,自由得多。而到國小,則以學習為主,有了許多新的規範,如嚴格的學習時間,上課必須仔細地傾聽,清楚地表達,響亮地朗讀,認真地書寫。這些都在我的語文課堂中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在本學期,我着重抓了這四方面的課堂常規:

一、學會傾聽,培養注意聽課的好習慣。

傾聽是學生獲取知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卻發現低段年級的學生,自制能力、思維能力都不是很強,上課經常不能專心聽講,維持注意力的時間比較有限。因此,要認真傾聽比較困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着手:

1、老師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去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一年級學生由於其特殊的年齡特徵,其思維更具形象性。在具體教學中,我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直觀性,儘量利用教學課件、教具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採取多種遊戲的方式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在課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課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

2、課上我要求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講,告訴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是不能隨意打斷對方是説話,不能隨意鬨笑。看到某某學生聽講特別認真,我就適時的表揚。如,“聽講多認真呀,有的小朋友真應該向他學習。”有時用比賽的形式,看看哪個同學,哪個小組能最快做到老師提出的要求。一年級學生很單純,都愛爭第一,都愛受表揚,因此正面引導的效果很好。

3、聽講是課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門,那種時刻想説而不願聽別人發言的人,只是有了信息的輸出而沒有信息的輸入,不僅不利於信息的多向交流,而且最終也將影響學習整體目標的實現。因此,我指導學生傾聽的時候,向學生羅列一些具體的行為指標,像“應該看着發言人”,用“點頭、皺眉等行動來表示正傾聽”等等。這樣,學生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應當怎樣去傾聽別人發言,怎樣判斷別人是否在傾聽自己的發言,這比籠統地要求學生“認真聽”、“專心聽”更有效。

二、學會表達,培養大膽發言的好習慣。

學生僅僅會聽是不夠的,每個學生還必須學會表達。在課堂上,我儘量給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慾望,培養他們敢説的勇氣,把一些簡單易懂的問題讓給那些不愛發言或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説,並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一些基礎知識較差、思維能力較弱、不善言談的學生也有表現自我和獲得成功的機會。

要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積極開動腦筋、踴躍參加討論、大膽舉手、主動發言的良好習慣,我覺得不妨指導學生做到以下四點:

1、表達時注意有開頭又結尾。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我有時會讓無法説完整的學生先聽同學,或者老師説一遍,在重複一次,以幫助他形成完成表達的意識。

2、表達時注意説的清楚響亮。表達一般要讓別人聽明白,所以到目前為止,我還在不斷訓練學生清楚響亮地説話表達。

3、表達時注意想好後再説;發言需要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言語的形式表達出來,要把內部的知識轉化為外部的語言,必須表達清楚,使別人能聽懂,因此自己內部的思維必須清晰才行,所以發言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

4、表達時注意儀態大方從容。在回答老師的問題,或者與同學交流時必須面向聽話者,身子正、直、不扭動,注意必要的禮貌。

三、學會朗讀,培養用心讀書的好習慣。

讀書是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否認真投入,主要看是否“眼到、口到、心到”。一年級語文課堂中讀的形式主要是用手指讀,齊聲朗讀。剛開始,我用兒歌的形式讓學生記住讀書的方法。

1、用手指讀:左手輕輕壓,右手慢慢移,眼睛跟着看,字字都過目。學生按兒歌中的要求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2、齊聲朗讀:雙手拿書坐端正,不加字,不漏字,不拖調,不頓讀,字字過目讀正確。讀書時發現有些孩子拿書不是過遠,就是太近,我及時提醒學生:“我們應怎樣讀書?”學生齊答:“雙手捧書,眼離一尺。”利用兒歌指導行為,學生易於記憶,利於養成好習慣。

3、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點要求“新課標”在低年級就提出來了,可見培養感情朗讀的重要性。讀書不僅用眼、口,更重要的是用心,只有自己理解了課文內容,才能以聲音形式表達出來,也就是説“讀的有感情”。這是接下來我要重點訓練的目標。

四、學會書寫,培養認真寫字的好習慣。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但它不僅僅是技能訓練,還是形成一個良好習慣的關鍵期,是一個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學習做人的過程。我認為,書寫習慣的養成主要要靠低年級,可以從二方面着手:

1、教會正確的執筆方法,為寫好字奠定了基礎。學生剛剛進入一年級,開始練習寫字,執筆方法尤為重要。正確的執筆方法是用大拇指第一節按住筆桿的一側,用食指的第一節按住筆桿另一側,用中指第一節從底側抵住,無名指和小拇指靠住中指並協助中指,這樣五指各盡其能,筆被控制,運用起來便靈活自由了。

2、培養正確良好的寫字姿勢,即“三一個”。眼離書一尺,胸離桌一拳,手離筆一寸,值得強調的是,執筆要正確。正確的寫字姿勢,不僅是寫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身體素質的重要方面。在開始學寫字時,不求多,不求快,只求姿勢正確。用大量時間糾正錯誤姿勢,並讓學生懂得,如果寫字姿勢不正確,長此下去,就會造成斜肩、駝背、近視眼等不良後果。這些話只講一遍不行,要時時提醒。在巡視學生寫字時,發現錯誤,及時糾正,以便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姿勢。

3、書寫要規範,字跡清晰,作業本、卷面要乾淨整潔,格式要正確(上下左右留有餘地,答題要有頭有尾等等),少用橡皮擦。為了調動學生寫字積極性,我經常把寫得好的同學的字向學生展示,也定期在學生中開展優秀作品評比、展覽,以鼓勵學生把字寫好。

我們都知道課堂學習是學習步驟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學生知識信息的獲得主要通過這一渠道來完成。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與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是分不開的,無論老師設計的課再好,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為所欲為,學習氛圍非常亂,那麼教學效果就不會很理想的。因此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在課堂中促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2

養成教育指的是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教育。一個人良好素養的形成是一個持續、漸進、積累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過每一件事,每一項活動,每一節課,長期薰陶形成的。國小生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那麼,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以下是自從我校大隊部開展學生德育行動以來,本人就我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情況的工作心得。

開學初我校大隊部開展了“一人一崗,各負其職”的活動。讓學生明白每一個學生在學校中都是“小主人”,他們有權利和義務為學校做出自己的貢獻。學校的光榮與恥辱是和他們各自的表現是分不開的。我對學生説,你的一點點失誤就可以給學校帶來批評和抹黑。相反,你的一點點進步和努力就可以給集體帶來表揚和榮譽。所以説每一個人都關係着集體的榮辱,只有大家全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集體才可能擁有更多的光榮。

在集體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有專人負責,這樣就可以使老師更好地進行管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強烈的責任心。所以我為他們進行崗位的分工。當每一個學生都有了自己崗位後,就要向他們宣佈各自崗位的職責,使他們明確自己應該做什麼,應該怎樣去做。每個學生,只有他在集體中承擔一定的責任時,他的積極性才能得以最充分的發揮。如我對每個學生在保持教室的清潔中都有明確的責任分工,落實到每一個人上,如每人座位周邊必須做到沒有紙屑,值日生做到收拾講台,倒垃圾,保持教室乾淨整潔等。衞生部長及時檢查,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了自己查。既培養了責任感,鍛鍊了能力,又有助於良好習慣的養成。

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的不同,難免會有不負責任的學生,對自己所管理的不去盡職。如果這樣的話,就很難起到活動的效果,所以,在活動中還需要所有的同學們在站好自己崗位的同時去監督和提醒其他的同學,做到“互幫互助,整體進步”。每個週末留一定的時間讓各個班幹部對一週學生的崗位工作進行總結,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存在的不足之處,明確下一週努力的方向。

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我班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班風班貌良好,學生自覺、自律、自信、自強。當然也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如行為習慣訓練還需關注細節,注意從細小處入手。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3

養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今年寒假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教育理論專著。它是中國第一本養成教育專著經典,科學,嚴謹,新穎,實用。本書的作者關鴻羽使我國著名教育專家,曾先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主持養成教育專題節目,深受全國觀眾歡迎。

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家庭教育的專著《顏氏家訓》十分強調教育應當從小抓起。顏之推説:“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苔罰。”

顏之推在這裏提出了一個習慣的養成問題。我們知道,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一旦形成之後,沒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難加以改變。許多人的習慣,終其身也無法改變。

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説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為了成才,更重要是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説成人更為重要。”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經常説:“樹大自然直”,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後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後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隻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把德育也緊緊看作是有關知識傳授的過程。德育卻是離不開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但是他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實際上離不開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隻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4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擔負着提高民族素質的重任。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是基礎。

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記得著名教育專家安文鑄教授在他的“讓孩子在快樂中健康成長、成才、成人”講座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的巴黎聚會上,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重要的東西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在幼兒園” 。“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善於觀察周圍的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多麼重要。而這個例子中的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所提到的種種行為習慣其實都屬於養成教育的理念範疇。

1、養成教育,始於細節。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關於德育教育根本任務的基本闡述。我雖不是一個優秀的班主任,但我願放棄沖天的志向,以恬淡心態和求實的作風,引導學生做好細節!讓每個學生,通過天天求知,日日求真,成為大寫的人、成為真人。真的班主任,敢於直面微薄的待遇,敢於正視“非優”的考驗,我行我素教人求真,兢兢業業常抓細節。求真的核心是習慣養成,求真的起點是求細做小。面對多屬獨生子女,思想尚不成熟,志向遠大模糊,良好習慣尚未養成的現代國小生(我們的養成對象),班主任德育工作最原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小處着眼,從細節入手,實抓細節教育。讓每個學生,心如明鏡,勤掃小屋;不好高騖遠,不求大棄小;關注生活中的每一細節,做好身邊的任何一件能夠做好的小事;追求細心、細行和細德。

2養成教育,從行為習慣做起

古代著名大學者朱熹説:“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因此,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應該從學生的認知出發,並抓住先入為主的規律向學生明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我將開學的第一週定為常規養成教育宣傳週,向學生們宣讀《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以及學校相關的規章制度。並根據本班的特點,增補制定適合本班的班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常規養成教育時,制定了《養成文明十個好習慣》向學生明確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去做。讓學生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如用完的東西要放回原處、別人幫助了你要説聲謝謝、見到老師要問好……由於目標明確,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就顯得相當的配合。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成才受的影響,非智力因素約佔75%,智力因素約佔25%。良好的習慣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方面,所以培養良好的習慣,對學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誠如心理學專家洛克所説的——“我們的身體只要從小養成習慣,它們是什麼都受得了的。”“潤物細無聲”,學生應該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的成人、為他的成才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礎。總之,正如葉聖陶老先生所説“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文明習慣,如熱愛國家,關心他人的習慣,勤勞操作的習慣,求實研索的習慣等等。從國小教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鍊身體的習慣。”

3構建“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確保養成教育。

育人,並不是説在學校一個樣,回到家卻是另一個樣。為了讓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必須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在學校裏,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回到家後,家長對孩子也要嚴格要求,不斷督促和強化他們防止壞習慣的滋長,以便於繼續深化養成教育,並讓教育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例如,在家長的監督下要學生在家裏做一項力所能及的家務、看一本好書、看一部好電影等等,並制定“自評——師評——家長評”的評價制度,這樣,家長和教師在養成教育方面,就能達成一個共識,目標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今後要學的東西還很多,還有許多東西等待我們去挖掘,我堅信付出總會有回報,我們的教育一定會有好的明天!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5

本年度我帶的是五年級,就我帶的學生幾點談養成教育,國小生在行為習慣上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許多好習慣都尚未養成,他們就像一張白紙,等待着教育者在上面勾勒豐富的內容。所以,五年級是學生多種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我們應該紮紮實實地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

一、課堂行為習慣的養成

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表現出來的優良行為,並及時給予積極評價,讓學生獲得優良行為被認可的積極心理感受。對學生的優良行為的積極評價要做到連續性和系統性,這樣有利於優良行為在反覆強化下鞏固下來。

例如,五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常常由於興奮而爭先恐後地大聲回答老師的提問,影響了老師對回答情況做出判斷。也影響自己聽別人説話的過程。這時,我通常會對積極舉手但並未出聲的孩子給予表揚,這樣並對所問的問題提出要求,“針對同一問題不要僅有一個答案,重複地回答就沒有意義了”其他孩子受到啟發,開啟思維,不但不隨便回答問題了。還能針對同五問題,想出好多有個性的答案來。就不再隨便回答問題了。經過長期強化訓練,學生舉手發言的好習慣就形成了。

二、生活行為習慣的養成

十幾個孩子聚在一起,朝夕相處,矛盾自然時有發生。有時一件接一件,老師就像法官斷案似的,非常費精力。雖然我多次宣講《國小生守則》,時常把校領導會上講的如何規範學生行為的方法五用再用,學生也知道要互相謙讓,但畢竟年齡小,一遇到具體的事情,便又不知如何解決了。於是,我便找來一些名人小時候的故事,如《孔融讓梨》《七步成詩》利用晨檢、班會課時間給學生講。通過講故事,

提高了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幫助他們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我還常常針對班內出現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教育如前些日子,班裏的五名學生沒帶鉛筆,和同桌借,同桌不借,他沒辦法就告狀到我這裏,恰巧我班五個男孩也是頭五天借了臨桌同學的鉛筆,第二天還了人家五整根鉛筆,而那個女孩卻沒要,一個正面、一個反面,我藉此事對比,表揚了教育了不借鉛筆給同桌和借不到筆來告狀以及全班同學,從此以後這樣事情來告狀的幾乎沒有了,看來,他們有了五定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衞生行為習慣的養成

模仿是國小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五年級學生的模仿力強,可塑性大,熱切地關注着周圍的人和事,尤其崇拜自己的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對於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至關重要。我在與學生、家長和他人的交往中,經常有意識地使用“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文明用語。當地面有廢紙時,我總是立即撿起;教室桌椅歪斜時,我總是輕輕地擺放整齊;講桌不整潔時,我也是隨時清理乾淨尤其是地面,學生多自然製造的垃圾也不會少,地面上沒紙的情況下土也會很多,所以,我會及時清理過道及前邊的塵土。這一本着學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引導他們學會讀書,學會學習,學會運用。切,學生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就照着我的樣子去做。現在,教室的衞生用具擺放不整齊時,學生會立刻去擺放好;教室地面有紙,學生會馬上撿起。值日小組長更是負責,每到活動課,他們雖做得很慢,但總會把班級衞生打掃乾淨的,黑板擦得亮亮的。

五年級是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半年來我有太多的感觸,總之,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找出切實可行的方法,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6

幼兒時期是一生的啟蒙階段,僅僅將知識、技能、品德作為教育的任務,作為成長的開端,是不夠現實的。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好的生活習慣,好的生活習慣是幸福的基礎。

要培養幼兒生活習慣,一定要從認識開始。教師要使幼兒明白這樣做為什麼好,那樣做為什麼不好。要隨時隨地給他們説明或暗示,什麼是好的,為什麼好,什麼是壞的,為什麼壞,讓他們經過自己的體會,喜歡好的,厭惡壞的。

培養好的飲食習慣是培養幼兒生活習慣的首要方面。因為良好的飲食習慣能夠直接促進幼兒個體的健康成長。我認為,飲食習慣在幼兒期就形成比在後來糾正要容易得多,它不像學習習慣,要到國小甚至中學階段才真正形成,但如果能將良好的飲食習慣遷移到其它習慣中,便能奠定初步的行為習慣的基礎。

培養幼兒較強的自理能力, 對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養也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方面。不少家長的時間觀念很強,將日常作息時間安排得很緊湊,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層次分明,合理利用,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起居。特別是現在,幼兒園的小朋友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爸爸媽媽很心疼,什麼事都一手包辦了,而忽略了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這方面的培養,父母不教導、指正,平時在家隨隨便便也不把這一切當回事,孩子從內心也沒重視,也不懂得究竟怎樣做才正確。 因此,家長應把握幼兒模擬學習的時機及動機,並多給予嘗試的機會,尊重並接受幼兒不完美的嘗試,從小步驟學起容易有成就感,多鼓勵稱讚少責罰,避免給予過多或不必要的協助,要加強幼兒在家中的自理能力培養,這樣,班上的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面才能達到家園一致。

幼兒教育的任務,從根本上説,是做好啟蒙教育。從幼兒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和幼兒教育的實際出發,這個啟蒙教育的具體化並真正落實到位,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很重要,其中生活習慣不容忽視。因為幼兒正處於人生的初始階段,一切都要學習,可塑性大,自控能力差,既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年齡,又是沾染不良習慣的危險期。如果不適時培養生活習慣,便會錯失良機,養成不良生活習慣。而積習難改,習慣成自然,會給將來的發展帶來難以彌補的缺憾。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7

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基礎教育。我校重視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並把它作為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來抓。實踐證明,效果明顯。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

1、養成教育要師表垂範

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覺中老師的某一行為習慣,可能會出現在學生的身上。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注意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至關重要。教師首先應該注意在學生面前樹立文明禮儀的榜樣,對於學生的問好,老師應該微笑點頭,碰到內向的學生,要儘量先跟他們打招呼。對於學生的幫助,我們應該親切地跟他們道聲“謝謝!”。如果老師有時説錯了或做錯了,也要敢於向學生道歉。這樣,教師良好的師德表率給學生樹立榜樣,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和藹可親的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示範,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誘導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簡單地批語指責。通過情感的交流,學生對老師提出的要求、意見更易接受。一個幽默的玩笑,一句輕輕的問候,可能使其心靈受到震撼。

2、養成教育要持之以恆。

學生的行為具有持續性和反覆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好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切不可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種良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過程,須經常性地進行誘導、訓練;一種不良行為的糾正,也須反覆地進行指導、教育。所以對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同時要注重師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3、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許多同學熟讀“文明規則”、“中學生守則”,甚至倒背如流,卻常隨手扔果皮、紙屑;許多同學在老師的組織下學雷鋒做好事、幫助同學,回到家裏,卻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養成教育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見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隨手撿起來,見到教師要主動行禮問好,在樓道里要輕聲慢步靠右行,見到班裏的門窗桌椅壞了自覺自願修好,上學穿校服,衣帽整齊,佩戴校牌,排好隊、走好路、吃好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尺高樓平地起,我們可以從一些身邊瑣碎的小事中,看出一個學生的行為習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的行為習慣的變化,也就在點滴小事中。

4、養成教育要形成共識

學生的養成教育不是個別老師的工作,是每位教師的職責;養成教育也不單是學校的事,是每個家長的事,是需要社會各界支持關心的事。祖國未來的成長,需要一個相對純淨健康的環境。我們相信,只要加強領導,形成共識,充分認識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齊抓共管,人人蔘與,形成合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壯、豔麗的花苗。

葉聖陶先生説過:“什麼是教育?簡單地説,就是養成習慣”。從一定意義上講,習慣是素質的體現,素質是習慣的綜合。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德育呼喚的今天,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尤其重要,且刻不容緩。加強學生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項工作,也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質的最重要的途徑。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8

葉聖陶先生説“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説,只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長期以來,我校一直把習慣培養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大膽探索,多種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努力為每一名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學校結合學生在校紀律觀念淡漠,學風不濃的實際開展了為期一月的養成教育活動,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下,經過各班主任老師的辛勤努力。養成教育工作行動迅速,宣傳到位,組織得力,開局良好。為總結得失,促進工作。現將養成教育活動總結如下:

一、所做的工作及成績

師生行動快,精神面貌良好。基本形成了:教師教的認真,學生學的踏實。校園緊張、有序、活潑氛圍呈蒸蒸日上之勢。

1、學校召開了先後召開各個層次的會議8次,專題落實此項工作,並專門召開學生養成教育動員大會,就養成教育進行專題要求,相關部門就各自分管的方面進行了細化,制定出台了新的《班級量化考核實施細則》;印發了養成教育安排意見及學習材料;懸掛養成教育專題標語;在校園之聲廣播中專門開設養成教育專欄;設立違紀舉報箱,學生典型通報欄,讓養成教育之風傳遍校園的各個角落。

2、各班乘養成教育動員會的東風紛紛召開了養成教育

專題班會。最多的班級達5次之多。對錶現優秀的記紅星一個,對錶現不好的記黑豆,納入學生表現長期管理。八年級成立了養成教育活動小組,負責督促學生學習、衞生、監督學生表現。同時各班也結合各自實際,召開了班團幹部會、就養成教育相關要求進行細化落實。各班主任重視對學生的要求,班幹部積極工作,學生行動積極。基本形成了學校、部門、班級(班主任)、班團幹部四位一體的養成教育管理體系,形成了事事有人抓、處處有人管的良好氛圍。

3、目前達到的目標:

自開展養成教育系列活動以來,學生的各方面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已基本養成了以下幾種好習慣。①、良好的紀律習慣。課堂上擾亂課堂紀律的學生少了,學習思考的學生多了;課間裏大聲喧譁,走路跑跳的學生少了,在班級探討問題、讀書寫字的多了;學生間的爭吵打鬧少了,相互間的理解關懷多了。②、良好的衞生習慣: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衣冠整潔,搞好個人衞生;及時收拾好自己的書包、書桌,不隨地吐痰,看到垃圾主動撿起,不在桌椅、牆壁上隨便刻畫;知道值日生應該做什麼,怎麼做又快又好等。③、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課間沒有追逐打鬧,大聲喧譁的現象,在操場都做一些健康的遊戲;站排能做到快、靜、齊;上下樓梯靠右行;沒有去危險的地方活動的學生,沒有破壞花草樹木的行為;大多數學生都能做到團結互助等。現在進入校園可以

看到一個美化、亮化、綠化、淨化的校園環境,聽到的是課堂上學生朗朗的讀書聲,課間學生悄悄的腳步聲,感受到的是一個文明、向上、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4、學校組織開展了“養成教育知識競賽”。讓“守則”、“規範”等常規要求深入人心,增強每一位學生明辨是非能力。

5、召開養成教育座談會。瞭解師生中的各類典型,樹立榜樣,交流經驗。

6、開展儀容儀表整頓。過去留長髮、怪發,佩帶首飾,着奇裝異服,蓬頭垢面,不講究個人衞生等現象基本得到遏制。

7、開通養成教育專題廣播。每日對師生中的各類典型進行宣傳,弘揚正氣。並對學生中的突出問題進行及時通報,讓校園充滿濃厚的教育氛圍。

8、樹立典型,立好榜樣。養成教育月活動結束後,學校共評出“文明標兵”10名,“文明班級”10個。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榜樣。

二、活動特點

一是學校精心策劃,統籌安排,確保了養成教育活動月的有序開展。為了進一步強化我校養成教育活動,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呈良性循環,學校領導班子申時適度,英明決策,把三月份定為養成教育活動月。學校為此專門召開了大

會,校長親自作了關於開展養成教育活動月的動員報告,學校以文件的形式,紮實安排了各個階段的活動任務,並作了明確分工,大多數包抓領導能深入班級調研班級活動開展情況。為了保證整改提高階段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學校延長了第三個階段活動時間,各班能依據學校要求,查找本班存在問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期間分別對15名學生進行談話,大部分班級還成立了幫扶小組,採取“一幫一”結對子的形式,轉化個別學生劣跡行為。

二是活動開展紮實有效,活動形式多樣,增添了本次活動的實效性和趣味性。本次活動各班能夠根據文件精神,結合班級細化活動方案。其中,八年級班活動計劃內容安排詳實,措施得力,並提出了教育對象,只整個活動目的明確,重點突出。六年級活動方案有組織機構,並對每個階段的活動做了明確的分工,責任到人,確保了各個階段活動效果。七年級1班能充分利用班隊會、午自習時間,對《守則》《規範》逐條學習,並要求學生領會其含義,讓《守則》《規範》成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三是各部門相互協作,齊抓共管,促使活動月各項任務如期完成。學校各部門都根據學校文件要求,明確工作任務,加大檢查力度,各包班領導能夠經常深入各班以各種方式,調查各班活動開展情況,對活動開展力度不夠,效果不佳,指導班主任合理開展活動;校廣播室,充分發揮校園政治咽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9

養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這個假期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教育理論專著。它是中國第一本養成教育專著經典,科學,嚴謹,新穎,實用。本書的作者關鴻羽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

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家庭教育的專著《顏氏家訓》十分強調教育應當從小抓起。顏之推説:“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苔罰。”

顏之推在這裏提出了一個習慣的養成問題。我們知道,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一旦形成之後,沒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難加以改變。許多人的習慣,終其身也無法改變。

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説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為了成才,更重要是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説成人更為重要。”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經常説:“樹大自然直”,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後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後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隻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把德育也緊緊看作是有關知識傳授的過程。德育卻是離不開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但是他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實際上離不開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隻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家,葉聖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正如柏拉圖在兩千年前所觀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訓練年輕一代尋找“正確目標指導下的歡樂與痛苦”。現代著名遺傳學家也獲得同一結論,相信對人類來説,進化的最好方法是學會在從事於必須去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10

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會使你受益終生。著名教育專家安文鑄教授在他的“讓孩子在快樂中健康成長、成才、成人”講座中舉了這麼一個例子: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的巴黎聚會上,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重要的東西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善於觀察周圍的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多麼重要。而這個例子中的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所提到的種種行為習慣其實都屬於養成教育的理念範疇。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得其重要性,有不少人不注意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認為長大了懂事了習慣就會自然形成。果真如此嗎?就不見有人上了大學還不會自己做飯?有人因小時的小偷小摸的惡習,發展到後來的搶劫殺人?培根説:“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少年兒童教育尤其是中學教育更應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

一、讓養成教育規範化、具體化。

國小生還處於較原始的感知階段,必須靠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來認知世界。古代著名大學者朱熹説:“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因此,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應該從學生的認知出發,並抓住先入為主的規律向學生明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二、 加強監督,不斷強化。

據説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年過8旬仍能準確地背誦出圓周率小數點後面100位數字。有人問他是怎麼記住的。他回答説:“説起來也簡單,重複,重複,再重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艱鉅的長期的細緻的過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恆,不斷強化,反覆抓,抓反覆。

三、構建“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確保養成教育。

育人,並不是説在學校一個樣,回到家卻是另一個樣。為了讓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必須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在學校裏,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回到家後,家長對孩子也要嚴格要求,不斷督促和強化他們防止壞習慣的滋長,以便於繼續深化養成教育,並讓教育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這樣,家長和教師在養成教育方面,就能達成一個共識,目標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成才受的影響,非智力因素約佔75%,智力因素約佔25%。良好的習慣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方面,所以培養良好的習慣,對學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誠如心理學專家洛克所説的——“我們的身體只要從小養成習慣,它們是什麼都受得了的。”“潤物細無聲”,學生應該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的成人、為他的成才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礎。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11

老師常教導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這樣我們才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的一生。因此我們應從小起就應該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有人曾問過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您在什麼地方學到的東西最重要呢?”,這位學者回答到:“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能學生什麼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由此,可以看出這個例子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多麼重要。正是這良好的習慣,成就了他的成功。好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一個逐漸培養的過程,一旦形成便受益無窮。

本學期已來,我們學校開展了各種各樣的主題教育活動,3 月,我校開展了《學習雷鋒精神.爭做美德少年》主題教育活動、《植樹節》環保教育活動、4月,我校開展了《清明掃墓——紀念烈士英魂》革命傳統愛國教育主題活動,另外,學校結合重大節慶日和養成教育活動每週安排了《每週一訓》警示教育活動,通過校刊、班刊、主題班會、手抄報、徵文、演講、廣播播音等宣傳工作,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

龍坪國小是一所有着百年基業的老校,由於各種原因,去年搬遷於原龍坪中學校址,出現很多問題,校園內家屬區,有近40户外來人居住,致使我校的門衞管理、衞生工作……存在不便的管理,經過一年來,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我校加大了對學生養成教育的管理工作,加大了對少先隊工作的指導,由學生管學生,大手牽小手的活動,我很榮幸擔任了少先隊大隊長,負責協助廖老師管理學校同學們的行為習慣,雖然很辛苦,但現在我們卻取得了成效。以前校園裏隨處可見垃圾、亂扔亂吐的現象相當嚴重、同學們私自出校門買零食、不佩戴紅領巾、説髒話、罵人……,現在和去年完全不一樣了,這得益於我們學校開展的各項育人教育活動,每週一訓中,提到“學校興亡、我的責任、校興我興、校衰我恥”,所以學校的發展與每一位師生都有關係,直接影響着我校的校風、學風。

在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五進五問”活動中,學校很重視同學們的養成習慣,開展了“走進學生家庭〃關愛學生成長”萬名教師大家訪活動,深入學生家庭,噓寒問暖、為此入户調查、主要了解同學們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關心每一位同學的身心健康。

“祖國我為你驕傲,龍小我為你自豪”,這是我們龍坪國小“每週一訓”中提出的育人活動,我很高興來到龍坪國小讀書,讓我養成了好的行為習慣,最後我用一句名言,與大家共勉——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12

“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國小階段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養成良好習慣對人的一生有積極影響。國小數學教師在學生的養成教育方面有着不可忽視的責任。根據國小生心理及年齡特點,並結合自己實際教學工作中的體會,我認為國小低年級數學教師應該着力培養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學習習慣:

1、低年級學生學會學習先就是要學會上課認真聽講,專心聽講是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所以老師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

2、獨自思考問題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同時數學又是思考性極強的一門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3、在教學中加強説的訓練,培養説的習慣,有利於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能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於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發展。在教學中儘量培養學生學完整的話,從聽同學和老師完整的表述開始。

4、書寫是學生最基本的學習實踐活動。學生的書寫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準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比如數字或者符合的書寫這些方面,更能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總之,培養習慣應從低年級抓起,在國小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好習慣伴隨孩子的成長!育苗有志閒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教師教育學生是非常辛苦的,但教師默默的奉獻也是有意義的。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13

國小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中最早接受到的正規教育,搞好國小教育對孩子從小培養崇高地品德和良好的素質具有重要的作勇?好的國小教育可以促使孩子將來順利讀完國小,中學,甚至大學。俗話説的好,“萬事開頭難”國小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頭”這個頭如何開好至關重要,它有時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以後走什麼樣的道路,決定一個人今後的品行如何。

當女兒上一年級時,我總就得這段時間應該是培養她良好學習習慣的最好時機。上學後,我每天陪她一起完成回家作業並要求做完後一定要查看,並鑽∶複習和預習。我總覺得如果養成這種習慣以後她就不會就得學習有什麼困難了。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剛開始,我女兒動作非常慢,寫字慢,做題目慢,一個字寫了擦,擦了寫。一篇課文沒幾個,生字,可她卻要寫上半個小是,甚至一個小時。有一次語文測驗考了55分,後來老師打電話來説我女兒不是不會做,而是動作慢,來不及做,叫家長在家裏多鍛鍊她。於是,每天放學回家做作業我在她寫字枱上放了個鬧鐘,讓她有時間觀念,讓她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女兒寫字的速度明顯加快,回家作業的質量也很好,女兒也有了自信心。我還幫她買了一些課外作業,讓她利用雙休日在家多練習,鑽∶以後我像老師一樣用紅筆幫她批改,並寫上分數,錯的幫她講解,直到她弄懂為止。從一年級到現在五年級快畢業了,一直保持這種習慣。我想國小這些知識都是基礎,不外乎就是多做題。題目類型看得多,做的多,考試懇定能考好所以她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培養小孩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是成材的關鍵。習慣形成的後天性和穩固性,我們必須從小抓起,嚴格要求,嚴格訓練,為孩子日後成材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要持之以恆,分步訓練,不可急功近利。使低年級孩子有預習功課,想讀書的習慣。在閲讀中遇到不認識字,讓孩子自己查字典,多思多想多啟發,立足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到高年級,着重培養孩子動筆的習慣,就是隻要讀書,就得動筆,要把書中的好句子,重點劃下來,要把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及時的寫出來。這樣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學習就會提高。

要培養孩子坐得住,學得進的習慣。學習要靜下心來,坐不住是學不好的。要學一點理解一點,學一課理解一課,或者做一道題,理解一道題。及時鞏固,不能有“夾生飯”,這樣長期進行下去,必有好處。

要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精神。在剛學走時,就主張跌倒自己爬起來。不能慣,不能寵,要什麼給什麼,長期下去就會滋生依賴心理。要伴以教育孩子有磨練精神,要進行挫折教育,在失敗中成長成熟。一個人在一帆風順的人生中,也是不會成材的。古人云:“先苦後甜”,是有道理的。

現代家庭,每個家長都想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成為國家棟梁之材。從幼兒園開始就提出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可在自己的孩子開始上學後,一些家長並不懂得對孩子進行合適的教育。家長應該做的是,時刻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而不必額外增加作業及輔導班(也許中學以後需要);不必過分關注考試分數,而要時刻了解並不斷糾正孩子的學習習慣。對孩子來説,國小時段最重要的並不是分數的高低,而是智力的開發、習慣的培養。 習慣的培養包括: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學習習慣包括:專心聽課的習慣、認真及時做作業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等。這些習慣的形成既不會天生而成,也不能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拔苗助長。 對孩子的文化課輔導,我認為家長們應養成參與孩子學習的意識,在參與中融洽感情。孩子回家後應督促其先完成當天的作業,幫助孩子對第二天的課目進行預習,與孩子共同討論學習中的問題。做好調動積極性和開發智力的工作,讓孩子逐漸形成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

在課外練習、補習方面,我認為語文學科不妨有選擇的給孩子買些課外讀物,指導孩子看一些電影、電視、新聞或談話節目,讓孩子講述領悟故事的內容和思想性,與孩子共同談心得體會,擴大知識面。現在的考試更是在考查學生的能力。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14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培養我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從生活中許多小事做起。大家一定對文明守則不陌生,不打人,不罵人,不和同學起爭執,不和同學鬧彆扭,在家多幫助父母做家務,對長輩尊敬等。但是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的能有幾個?這些文明守則倒是信口拈來,都能説上個一二,在實際行動中,卻付之東流。我們這一代,是大人們口中所説的“小皇帝”“小太陽”,即便不是這樣,在長時間家長的寵溺下,我們的意志也會被消磨掉,成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

在學校裏,我們應該把每一點每一滴的小事做好。從上學時不忘記帶紅領巾,到上課時的坐姿,都應該去重視,去真正做到。不要只在老師的監督下,爸媽的催促下完成,要自覺、自立。在學校裏,隨處可見果皮紙屑,路過的學生們,或是一、二年級的小朋友,或是五、六年級的大孩子們,都沒有去撿起,有的甚至一腳踩過去,不然就是踢到一邊。沒有一個人去彎腰,伸手撿起,再扔到不遠處的垃圾箱裏,只有三步而已。有時候,在上學的路上,可能會偶然遇到老師,我們這時候應該大大方方的向老師問好。可更多時候見到的,是我們低下頭,假裝沒有看到,與老師擦肩而過。或許這沒有什麼,但卻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化涵養和素質,如果你行個隊禮,對老師説一聲,老師您好,想必你會在清晨為老師送去第一抹明媚的陽光。我們在下課時,會在走廊上談論某個話題而興高采烈,一不小心就導致了分貝過高,而影響了那些還沒有下課的班級,所以我們在公共場所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小聲説話,不要大聲喧譁……

像這樣瑣碎的小事還有許多,有的可能就藏在生活中,或許你多多留心,就能發現它的足跡,並加以改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養成良好的教育,是決定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因素。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15

又是業務學習時間,聽校長説明天有一個不錯的光碟組織大家觀看。週六一大早,我便和所有教師觀看了名為《養成教育》光碟。通過光碟,我發現自身對養成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越聽越發現自己無論作為一個母親還是作為一名教師,都對養成習慣的培養認識與做法差的太多太多。

習慣的養成關鍵時期我做了什麼?人的每個階段都有養成習慣的不同時期。從0歲到國小畢業每個階段都有專門訓練、着重訓練的關鍵期。回首自己在孩子學前教育並沒有認真去做,多多研究。每一個階段孩子需要培養那些習慣並沒有認真的想過、做過。並且,自己的學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也同樣有習慣的關鍵期,如思維訓練、想象力的訓練都要着重培養。自己又做了哪些了呢?我們用科學的、有規劃的方法培養了那些習慣?又有哪些習慣是經過我們反覆培養形成的呢?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命令禁止的多,疏導引導的少。所以我們也在吃着“習慣夾生飯”苦,越來越發現自己工作受習慣的制約和影響。

養成教育要注重近一點、小一點、實一點。我從一年級帶這個班,時時都關注學生養成教育,但我發現還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通過專家的講座,我反思到:自己在平時的教育是“救火式”教育,不是每時每刻都在訓練,沒有讓學生從內心由外力影響轉化為內力的養成教育。同時,我發現養成教育“序列化”也很重要,應該有層次,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教育內容。如建立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狀況和思想實際等因素,要用耐心、愛心、細心教育孩子各方面的習慣。

習慣並不分家。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生活習慣是相互影響、互相制約的。一個集體如果想學習好或品質好或紀律好,每一種習慣,每一方面的習慣都不能忽視。特別是國小階段德育即培養習慣這句話,讓我感悟良久。

我想:習慣的養成是我們為師者的工作重點,是送給學生一生的財富。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16

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會使你受益終生。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得其重要性,有不少人不注意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認為長大了懂事了習慣就會自然形成。果真如此嗎?就不見有人上了大學還不會自己做飯?有人因小時的小偷小摸的惡習,發展到後來的搶劫殺人?培根説:“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少年兒童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更應抓好孩子的養成教育。以下是我在實行養成教育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1、在控制孩子少看電視方面,我的做法是:在她很想看的時候讓她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讓孩子一邊看一邊覺得有負疚感;但平時我從不看電視,家裏其他人也儘量少開電視。家長自己在看電視上做到節制,以身作則,用行動產生説服力,而不是用語言。這樣效果很好,女兒基本每天很自覺的看半小時就關電視,不用我的督促。

2、在做家務中學會生存。懂事的孩子是做家務培養出來的,孩子不願意做也要做,大人進一步孩子就退一步,你代替他做得越多孩子就得到的越少。我認識到這點有點晚,不過現在正努力彌補。我設計了一個行為習慣獎勵卡,女兒每獨立完成一件事,就得到一朵紅花,集夠10個可以換我的獎品。首先從衣食住行開始,女兒堅持的還不錯。

3、在閲讀中學會求知,要每天拿出半小時的時間來閲讀。在女兒還很小的時候,我就用讀唐詩哄她睡覺,到現在女兒能獨立閲讀,她的閲讀習慣已經養成,閲讀效果也漸漸顯露出來, 背東西速度較快,語言表達能力也較強。剛開始可以選擇孩子喜歡的書,大一點的時候,大人可以引導他讀你期望他讀的書。

4、在講禮貌中學會做人。這一點我覺得家長在人際交往中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跟父母、鄰居打招呼起,到坐公交車給別人讓座等等。當孩子有好的行為時,要及時肯定,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如何與人交往,長大之後就很容易融入社會。

5、注重親子溝通。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吃飯的時候我都會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時間長了,孩子發生什麼事情都會和我説一説。不過當孩子和你交流時,不能因為他犯了錯誤而大發雷霆,這樣你就堵塞了孩子向你敞開心扉的路。教育可以再找適當的時機。

6、家長的情緒很重要。孩子受了傷,家長對待傷害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對待傷害的態度,不要過於緊張,否則孩子也會很緊張。家長心態平和有利於培養孩子正確的對待挫折,獨立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越深入學習如何教育孩子,越覺得做家長真的不容易,同時也感到自己能力的不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的心得體會,希望能與所有的家長交流學習,共同進步,把教育孩子變成一件輕鬆愉快的事。

新學期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心得體會 篇17

葉聖陶説:“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也會使你受益終生。因此,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靠偶爾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強化訓練逐步形成。這就需要家長,教師等多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讓不良習慣有滋生的營地。

養成教育是培養好習慣的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 我們知道:“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命運決定人生!”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一旦形成之後,沒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難加以改變。許多人的習慣,終身也無法改變。我們説:“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一個良好的習慣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我們以前的教育重視認知、忽視行為,很多時候有些假、大、空,導致學生總講大道理,言行不一。其實學生時期是養成好習慣的黃金時期,為此,國家在深化教育體質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指出,按照德育總體目標和學生成長規律,確定不同年齡段的德育內容和要求,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下面我對養成教育淡淡自己的點滴體會:

1、養成教育要持之以恆。

學生的行為具有持續性和反覆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好習慣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抓,切不可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種良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過程,須經常性地進行誘導、訓練;一種不良行為的糾正,也須反覆地進行指導、教育。所以對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同時要注重師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2、養成教育要師表垂範

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覺中老師的某一行為習慣,可能會出現在學生的身上。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注意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至關重要。教師首先應該注意在學生面前樹立文明禮儀的榜樣,對於學生的問好,老師應該微笑點頭,碰到內向的學生,要儘量先跟他們打招呼。對於學生的幫助,我們應該親切地跟他們道聲“謝謝!”。如果老師有時説錯了或做錯了,也要敢於向學生道歉。這樣,教師良好的師德表率給學生樹立榜樣,以深厚的思想情感、莊重大方的儀表、和藹可親的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示範,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誘導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簡單地批語指責。通過情感的交流,學生對老師提出的要求、意見更易接受。一個幽默的玩笑,一句輕輕的問候,可能使其心靈受到震撼。

3、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許多同學熟讀 “國小生行為規範”,甚至倒背如流,卻常隨手扔果皮、紙屑;許多同學在老師的組織下學做好事、幫助同學,回到家裏,卻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養成教育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見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隨手撿起來,見到教師要主動行禮問好,在樓道里要輕聲慢步靠右行,見到班裏的門窗桌椅壞了自覺自願修好,上學穿校服,衣帽整齊,佩戴紅領巾,排好隊、走好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尺高樓平地起,我們可以從一些身邊瑣碎的小事中,看出一個學生的行為習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的行為習慣的變化,也就在點滴小事中。

4、充分發揮班級集體的教育功能。一個班級班風的好壞,集體意識的強弱,道德水準的高低,對集體中每一個成員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影響極大。班級集體假如形成一種高尚的道德風貌,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鑽研的學習精神,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學生在這個集體中就會受到強烈的感染,無形的鞭策和制約,必然會培養出團結互助、關心他人、嚴厲認真、奮發向上、品格高尚的學生。

5、構建“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確保養成教育。

育人,並不是説在學校一個樣,回到家卻是另一個樣。為了讓養成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必須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在學校裏,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回到家後,家長對孩子也要嚴格要求,不斷督促和強化他們防止壞習慣的滋長,以便於繼續深化養成教育,並讓教育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這樣,家長和教師在養成教育方面,就能達成一個共識,目標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對學生進行行為規範練習,必須持之以恆,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vv6l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