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通用19篇)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通用19篇)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1

對於新教師而言,在教育教學中會遇到諸多問題,有些是能用有限的知識 解決的',但更多的是我們在校園中課堂上從未涉獵過的。古有云:實踐出真知。 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 積累經驗, 也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着成長。 非常有幸 拜讀朱永新教授的教育大作 《走在新教育路上》 一書, 書中那一個個真實的案例, 無一不有莫大的鼓舞,帶給我理想以信念。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通用19篇)

莊惠芬 :一位普通的國小數學老師,教書 7年,自覺毫無抱負和理想,拜朱教授 為師,用 12年的時間實現自身的成長。再次期間還完成了《魅力課堂》一書的 創作。説到魅力課堂,可能有些老師應該聽過這段話。 《中國教育報》上,把理 想的課堂教學分成了三個境界。 而莊老師, 可以説是魅力課堂的代表。 大家都知 道, 數學是門抽象的學科, 如果僅僅靠書本知識的講授和習題解答, 會非常枯燥 乏味。莊老師為了讓數學變得輕鬆、有趣和高效,為了讓學生喜歡數學,她不斷 的探索與思考着。她創設了數學文化的“百家講壇” ,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她 在她的百家講壇中設計了 “數學與歷史, 數學與社會, 數學與未來, 數學與科技, 與文化,與思維,與成就,與自然”等八大系列,讓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在數 學課堂上找到了共鳴。 所以, 在這位莊老師的課堂上,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種不同 的數學課, 有這樣一位優秀的魅力教師, 卻有着一個非常平凡的夢想, 那就 是做一個能夠讓學生記住一輩子的老師。 這個夢想讓我想到了我自己, 因為我也 曾有個類似的夢想。 我還想到了很多年輕老師, 我始終相信能夠願意走進教師這 個職業的人,或多或少會有一兩個關於教育的夢,她一定不會是一個市儈之人, 我們很多人其實就像是 12年前的莊惠芬,我們不是沒有夢想,而是在日復一日 的瑣碎中忘記自己最初的夢想。 通過莊老師的故事, 讓我明白一個道理, 只要不 忘初心,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讀朱永新老師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時不時被他對教育獨到的感受所感 動, 在一篇篇美文中, 在一句句精闢的話語間, 我傾聽着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理想, 感受着他的新教育實驗夢想, 汲取着他的教育思想精髓, 體會着一個“教育市長” 的赤子之情和強烈的教育責任感。書中朱教授提倡要重視人文倡導實踐。他説:“只要我們在行動,我們就會不斷地前行。”我的理解是:你去做,你就行;你 去做,你就會成功。何嘗不是呢,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對理想,一路走過,我們總 是憧憬諸多而實現甚少,人之惰性阻礙着自我超越。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們不要太多響亮的口號 , 我們需要的是當下的行動。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2

這段時間身體不好,有三四周沒有動筆了,久病初愈,便又想寫點什麼。前些日子到圖書館借書,有幸遇見《走在教育的路上》,我的好奇本性和對教育的特殊感情驅使着我儘快地去解讀它,驚喜之際,便把它帶回家裏牀頭拜讀,這本書是朱永新教授20__年的著作,紫色的版面,裝幀很精美。

每晚捧起這本書,仔細翻閲,受益良多,被朱教授的智慧所折服,被充滿愛心和責任感的朱教授所感動,他的理念,充滿了教育真味,理想與現實,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兑現。有人稱,在中國眾多的市長中,朱永新是學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筆耕不輟,寫出了一批有影響的著作。如今,他追求的“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的理想教育已經橫亙在我們中間。

這本書由五個部分組成,“邊走邊吟、教育風景、書香世界、攜手圓夢、行者心語。”這樣的名字已經吸引住我。“邊走邊吟”這部分收錄了作者的十首小詩,是火熱的教育點燃了他的激情,是“新教育實驗”的行走激發了他的意志,邊走邊吟,成為他追尋教育夢想的一種生活方式。很喜歡排版於第一篇的《走在教育的路上》:

這樣的教育思想和行動策略不斷鞭策我前進,我要繼續研讀此類書籍,認真學習,形成教育反思的習慣,形成堅韌的意志品質,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教育風景”部分記錄了作者到異國他鄉的考察和調研,以及每月到祖國各地的講演、訪問,無論到哪,“看風景”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但是對於一個有“教育情結”的行者來説,“看風景“是有選擇的,那就是主題風景——教育。

無論是在異國他鄉,還是在祖國大江南北,朱教授都能尋覓到教育的精彩,都能找到教育的韻味。從他的“翔宇教育行”一文,我讀到了翔宇的教育文化:我們都是人生的經營者,命運主宰在我們自己手中,努力就是我們人生、事業的希望!

我們堅信“萬世德為首”,始終認為“品德高於能力,性格大於才幹”、“德才兼備”永遠是翔宇選拔和任用人才的唯一標準。“校園無小事,教師無小節。”我們永遠牢記: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給學生做榜樣。

我們將拒絕一切違揹我們價值觀的投機行為,永遠信奉付出與收穫對等的法則。我們堅信敬業奉獻是維護集體、個人、社會共同利益的基本條件,永遠將不敬業行為視為墮落和愚昧。微笑是一扇打開的心靈之窗,我們永遠用微笑面對別人。健康的心理是我們享受美好人生的前提。“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我們永遠把愛無私地奉獻給學校中的每一位學生。我們永遠信守“視質量如生命,視家長為上帝,視學生若親子”的承諾。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降低我們的工作標準。

無疑,這是一所與眾不同的學校,把培養孩子和發展老師融合起來並駕齊驅,這所學校對老師、孩子、家長、羣眾都流淌着一份濃濃的愛。抓質量、發展自己永遠都是我們的首要職責。

我還比較喜歡《一個鐘愛陽光與花的校長》中的一段話:愛在左,同情在又,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着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落,也不是悲涼。

這段話是作者朱永新記錄江蘇省沭陽中學校長助理、沭陽縣懷文中學校長張德超校長在他的《心花爛漫》一書中的題記,借用冰心的一句話。我想,張校長一定是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播撒陽光的,為了那些美麗的花兒。他是快樂的,沒有悲傷,沒有遺憾,沒有彷徨。在美麗的花兒香氣瀰漫的時候,他的心花也開得那樣爛漫、美麗。

突然想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1950年的元旦,約瑟夫·熊彼特在彌留之際,曾對前去探望他的彼得·德魯克和彼得·德魯克的父親阿道夫説了一番這樣的話:“我現在已經到了這樣的年齡,知道僅僅憑藉自己的書和理論而流芳百世是不夠的。除非能改變人們的生活,否則就沒有任何重大的意義。”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我開始懷疑我過去的一切。儘管,我始終關注着教育實踐,始終走進校園生活,但是,我的東西到底有多少能對孩子的發展有利、到底有多少能改變孩子的習慣和方向?

“書香世界”收錄了作者為一些中國小校長、老師,包括他的兒子朱墨的著作所寫的若干篇序言,以及為自己的著作所寫的部分後記。作者主要讀三類書。教育的名著、朋友的著作、自己的著作,還有報刊之類的新聞。一個人的閲讀時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我們也要向朱教授那樣,走進書香世界,做一個快樂的讀書人。

“攜手圓夢”記錄了作者以“追尋理想,重揚人文”為使命的“新教育實驗”步伐,一羣有理想的人,聚合在一個理想的平台上,跟着一個有理想的教育家,在播種理想的路上,蹣跚前行。在理想的旗幟下,我們也是幸福的,循着這樣的腳步,我們也在不斷充實,不斷成長。我也相信,“新教育實驗”的明天會更好!

任何“行者”走遍世界、寫景緻的同時,也會有許多感受、體驗。優美的遊記總是把自然界的風光與觀賞者的心情結合得完美無缺,讓我們同時領略自然的風景與心靈的風景。

走在教育的路上,自然會有很多的感慨、感悟。閲讀,讓貧乏和平庸遠離我們。在我們的靈魂深處存一筆精神財富,我們將享用一生,蔭及子孫。

仔細拜讀此書,我深深地知道,朱教授是一個心中有太陽、臉上有笑容、口中有歌聲、不斷追尋教育夢想的人。他,步履輕盈,行色匆匆,日夜兼程。走在教育的路上,總是可以找尋到獨特的“教育風景”,總是有新的啟迪和感悟。作為追夢新教育的一員,我將一絲不苟的做好我的工作,在我所歸屬的這支團隊裏,攜手共營美好明天。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3

作為一名一線教學工作者,教學內容基礎,教學工作具體,有時候在繁瑣的工作當中,很容易忘了屬於這一份職業的星辰與大海,更多是沉浸在日常的單一重複當中。然而,越是基礎的工作,越需要有一個遠大的高屋建瓴的嚮導,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這本書的主題雖然有些宏大甚至沉重,但全篇讀完,能讓讀者對於教育工作者的真正任務產生進一步的思考。特別是第一章到第三章,令我非常有收穫。這本書當中,懷特海針對當時英國存在的教育問題進行了反思,以此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觀點,但對於今天的中國教育現狀,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懷特海認為,教育是為了生活和生命而存在的,並圍繞生活而展開運行。凝練成為一句話就是: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就是説他主張將教育與生活聯繫在一起,並把學生視為有血有肉的個體,而不再是工具。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將知識運用到鮮活的生活之中,再通過生活實踐來驗證知識的科學性,而不是當一個知識的搬運工,機械地將知識填裝到學生的大腦中。畢竟教師就是教育目的最直接的實施者之一,也就是説一名教師在立足於教育現實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有一份堅定的教育信念和追求。

書中提到:“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它生動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問題。”對於這一點,我也感觸頗深。單純的概念必須要結合生活當中能接觸的實際事物來舉例,學生們才會又快又好地掌握。在解答一些具體問題時,帶入到生活場景,學生們也會更印象深刻。在今後的教學中,這個做法也值得我繼續發揚光大,在備課時考慮如何結合當下學生們喜愛的話題上多花心思。

關於教育的節奏,懷特海結合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及綜合運用階段。在他看來,教育的節奏,是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學習方式應該在學生的智力發育達到適當階段時採用。不同的情況下,這三個階段開始的時間和持續的時長都不盡相同,而我們的教育應該是這樣一種不斷重複的週期。所謂教育有周期,其實就是教與學都有周期,從“教”的方面講,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計劃,從“學”的方面講,有一個接受過程甚至是反覆練習的過程都是常見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計劃性的同時更要有充足的耐心。

在教育的節奏這一章裏,懷特海還特別提到:“如果教師在滿足學生有節奏的渴望方面恰到好處地起激勵作用,學生一定會不斷地為某種成就而欣喜,不斷地重新開始。”這一句話我是十分贊同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非常需要老師的肯定和鼓勵。很多時候,一句簡單的讚揚,就能夠激起學生們更加積極的學習熱情。希望自己能時時牢記這一點,努力給予我的學生們更多的正面反饋,幫助他們投入到學習的樂趣當中。

這本書在讓我透過日常教學工作以外,能更多地去思考關於教育的本質,對我而言大有裨益。

01、作者簡介:

懷特海,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教育家。他與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標誌着人類邏輯思維的空前進步,被稱為永久的偉大學術著作之一;創立了龐大的形面上學體系,《過程與實在》、《觀念的歷險》等是其哲學代表作;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廣泛承認。

02、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原版首次出版於1929年,是他有關教育的演講論文集,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觀念。他主張教育應該充滿生活與活力,反對學生灌輸知識,面應引導他們自我發展;他強調古典文學藝術在學生智力發展和人格培養中的重要性,倡導使受教育者在科學和人文方面全面發展;他還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認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經常目睹偉大崇高,道路教育便無從談起”。懷特海的教育思想對今天提倡的“素質教育”有很大的參考與指導價值。

03、精彩分享:

1、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是使學生透徹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這些原理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具體事例。在隨後的實踐中,這些人將會忘記你教他們的那些特殊的細節;但他們潛意識中的判斷力會使他們想起如何將這些原理應用於當時具體的情況。

2、 填鴨式灌輸的知識、呆滯的思想不僅沒有什麼意義,往往極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最美好的東西遭到了腐蝕。

3、 人的大腦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它是永恆活動着的,能對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應。你不能向對待工具一樣,把它磨鋒利了才去使用它。不管學生對你的課程有什麼樣的興趣,這種興趣必須在此時此刻被激發;不管你要加強學生的何種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在此時此刻得到練習;不管你想怎樣影響學生未來的精神世界,必須現在就去展示它——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難去遵循的一條規律。

4、 教育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藉助樹木來認識森林。我極力主張這樣的解決方案,就是根除科目之間毫無關聯的狀態,這種分崩離析的局面扼殺了現代課程中的生動性。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當理想降低到實踐的水平時,其結果便是停滯不前。特別是當我們把智力教育看做僅僅是獲得機械呆板的大腦能力,看作僅僅在於對有用的原理作系統的敍述,那麼就不可能有任何進步,儘管在對課程大綱無目的的重新安排中,在迴避那不可避免的時間短缺的徒勞的努力中,將會進行許多活動。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上帝創造了這樣一個世界,其中眾多的知識主題絕非一個人所能夠掌握。羅列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各種科目,用這種方法來對待這個問題是毫無希望的。知識的科目太多了,每一個科目都有其存在的充分證明。也許這種知識材料的過剩對我們來説是一種幸運,因為對重要原理處於一種愉快的無知狀態,使世界變得有趣了。我非常希望你們銘記於心的是,雖然智力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傳授知識,但智力教育還有另一個要素,比較模糊卻更加偉大,因為也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古人稱之為“智慧”。你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識就不可能聰明;但你可以很容易地獲得知識卻仍然沒有智慧。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4

暑期師德培訓《我的教育故事》,聆聽了幾個校長講述“我的教育故事”,真是平凡教學中卻流淌着真摯的情感、無言的大愛,温暖且感人肺腑。

問“師為何人,德為何物”?聽了蘇豐華老師的故事,於是我明白了,要包容,沒有嚴厲地斥責,沒有大聲地警告甚至“威脅”。老師的包容彷彿一束光,不止照亮着教室也要照亮外面,不僅學生還要家長……。班主任是人生成長的守護者,人生有取捨,得失有寬窄。要尊重,老師親近學困生,學生就親近學困生;老師尊重弱者,學生就尊重弱者。要尊重一切學生,每個學生。聽了陳加倉老師的教育故事,我覺得教育要智慧,面對着班裏調皮搗蛋的“愣頭青”甚至“雙差生”,老師幽默風趣而充滿智慧地與他們“過招”,將他們一一“收服”。那些原本暗淡的眼神被重新點亮,那些年輕美好的生命開始向着更好的方向茁壯成長。同時課堂時時藴藏着精彩,充滿智慧而彷彿行雲流水一般。學生們跟隨着老師一起,埋頭讀書、靜心思考,漸入學習的佳境。更要有夢想,有夢就能實現,哈哈,加油!聽了李科校長的“特殊的愛給特殊的你”,我覺得做老師要善良,要了解學生,開導學生、引領學生,使學生放下一切包袱,輕輕鬆鬆學習,過普普通通生活,做簡簡單單的人,啊哈,不易啊!要專業,無論備課、上課,還是在與學生們的日常交往過程中,當老師處處體現着一名教師該有的專業素養。聽了葉會珍校長的教育故事,我覺得時時要提升自己。因為專業,所以能迅速、準確地找準時機,對孩子們進行深入淺出的教育。孩子們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下,温暖而幸福地成長。因為專業,所以老師的課堂處處閃耀着自信、智慧的光芒。課堂在老師的辛勤耕耘下成為了最快樂的遊戲樂園與最豐饒的成長土壤。嗯,要學習哦!聽了周國平校長的走突圍之路,我認為要快樂,在鄉村,在落後的鄉村做老師的,也要帶領着孩子們做豐富有趣的活動,使快樂歡笑、安靜成長,感受着生活的美好與生命的神奇。嗯,要突圍自己,啊哈!聽了美女校長林樂珍講述自己的“受命”、“破局”、“裂變”的教育故事,我認為做人做事要赤誠,老師對教育的赤誠、對親友的摯愛,不僅感染着身邊的人,更觸動着每一位師生的心靈。聽了樑世累校長的教育故事,“我是一朵雲”“我是一片樹葉”“我是一滴水”“我是一縷風”,從“知”“堵”、“悟”,細微處拔節,由井底之蛙變成翱翔天空的海鷗。當然還有誠信、平等、從容、灑脱……這都是一個普通老師真實的寫照。而所有美好的詞彙彷彿慢慢匯聚於一體,凝結為“師德”——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才是對“老師”最貼切的描述啊!

問師者,何為“德”,我是老師,我就是師德。得知上半年被學校評為“優職”,自勝心倍增。雖然人老也需要表揚喲,謝謝!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5

懷特海是英國數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教育的目的》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他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強調古典文學藝術的重要性,倡導使受教育者在科學和人文方面全面發展等。他的教育思想為我們的素質教育提供了許多啟示。

“教育,意味着教人們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文化修養,又精通某領域專業知識的人。同時,教育是讓人們掌握知識的一門藝術,所以教科書必然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十分容易的話,教師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來完成。而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不利於學生的成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努力做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再通過鞏固練習,提高學生的能力。

“現代社會的遊戲規則已十分明確,不重視智力訓練的民族註定在劫難逃。”落後就要捱打,位於世界各國之中,我們只有不斷進步,變成強國才可能不被欺負。任何一個國家如果不注重智力訓練的話,可能就會消亡,而我們的教育對個人或者國家都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這本書還提到了宗教性的教育,雖然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是有些教育理念值得學習。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促使學生求知。

“學生在智力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接觸不同的課程和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但是教無定法,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成長,沒必要拘泥於一種教學方法,用一種方法來教千萬種學生。我們可以根據作者劃分的幾個不同的階段,採取適合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的發展。

書中有一個觀點:越是符合自然環境的,最適合人的發展,學習的效率越高。同時拿嬰兒舉了例子,認為嬰兒學習語言概念這些內容特別難,但是他們能掌握,而我們之後的教育,卻沒有嬰兒學習語言、概念那麼成功。是因為我們沒有自然的學習環境,沒有成功的刺激,也沒有做到專注、投入導致的。而且作者既反對籠統的學科,又反對現在的分科,而它的方法論可能由於翻譯的原因我也看不懂,我覺得並沒有多大的指導效果。而且我認為幼兒學習語言比較成功,是因為他們處在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學習效果比較好,當時他們學習語言才能生存,適應這個社會。而長大之後的學科,目的是什麼呢?不學習影響生存嗎?學生覺得非得學習不可嗎?這些都能影響學習效果。書中有些內容有可取之處,但也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我們學習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應用知識以解決現實問題。我們學過的很多知識很有可能是用不上的,但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經過訓練的,這個對我們以後解決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將知識轉換成能力。

懷特海的教育思想,為我們瞭解西方現代教育的發展模式,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參照。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6

根據學校的安排,本學期繼續閲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上學期由於種種原因沒能跟大家一起從頭學習,我本是很不情願的接受了這項任務,而當我打開了書才發現很多的例子就發生在我的身邊,發生在我的課堂,很多心理教學的方法我也用到了卻用的並不恰當,在書中我還學到了很多教育方法,為我解決了上課中遇到的難題。比如:依戀心理。

依戀心理:心理學家哈洛等人設計了一個實驗,研究幼小的兒子對母親的依戀,他們通過小猴子對鐵絲媽媽和布媽媽以及奶瓶位置的改變了解到,小猴對母猴的不只是因為母猴能給它餵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給小猴以柔和的感覺。通過依戀心理學的學習,可以看出愛和自尊的滿足對孩子的重要性。

通常在歷史課中,我對歷史成績好的學生會格外偏愛,而通過布媽媽的啟示,我試着對後進生“開小灶”背題的時候給他畫出最經常考的題,減輕壓力,對歷史檢測有進步的學生,在班上大加表揚,當有別的學生起鬨質疑時,我會在提問前告訴他一會兒提問他哪個題,這樣在提問的時候這位同學會很自信的站起來回答,通過這個方法幫助他建立自信,也使同學對他的看法慢慢改變,經過了三輪歷史檢測,這位同學的成績由原來的歷史十幾分提升到三十分左右,我想等到最後會考他一定可以達到及格的水平。

我認真學習書本中有效教育方法並在課堂中加以實施,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德西效應運用過度自己還渾然不知。

德西效應:在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活動中,過度的獎勵刺激不僅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學生將主要學習目標置於腦外而着重於獎勵,使他們原有的學習熱情降低。我覺得書中的這段話好像説的就是我自己,曾經為了讓學生背下歷史知識,我也採取過這樣的措施,只要你背下來我就給你這樣的東西那樣的東西,指望靠着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孩子的興趣,而歷史檢測成績卻一直不盡人意,學生雖然背下來了,可是到做題的時候好像沒背過一樣,通過德西效應的學習,我想我應該學着書中的王老師一樣,巧妙運用德西效應,培養學生對學習真正的熱愛,讓學生親自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在發現中感到自己付出了勞動,並且有了進步,得到了認可,這才能成為孩子學習真正有效的動力來源。鼓勵學生進步的方法很多,而提供機會讓他們充分發揮才能和體現自身價值遠比一味表揚更有效果。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在表揚學生時,要運用“獎勵內部動機為主”原理,使學生關注自己的成長。平時,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良好行為,給預表揚。引導他們自主的良好行為,引導他們朝自我成長方向發展。

已是教學的第五個年頭,在教學的路上摸索了些教學方法,曾經以為那是經驗的積累,而通過《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的學習,我瞭解到了自己的很多教學方法並不是那麼恰當的,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繼續認真學習書中的心理教育法,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前行。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7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師,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這裏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像一把把錘子重重地捶打在我的心頭,腦中教學中的一幕幕情景浮現出來,它們都是證據,我離理想教育已越來越遠,離學生也越來越遠了……

這幾年來,我從活潑温柔到不苟言笑,距離學生心目中和藹可親的老師形象已很遠很遠,慢慢地主張對學生批評與表揚並行。總認為今天我給了他們些許的壓力與嚴厲,是因為我知道現實是真切的,温室裏培養不出參天大樹,真正的雄鷹就得練就一雙過硬的翅膀搏擊長空。因此,在選擇討同學們歡心與嚴厲之間,我更多的時候選擇了嚴厲。我想,在沒有學生可以在我的課堂上找到“如沐春風”的感覺了!

合上書,我閉上眼睛。有這麼一段話,在腦中揮之不去:“我們的不少教師,沒有愛心,不是擔任教書育人的角色,而是擔任‘教育警察’的任務;不是肯定成績,而是發現缺點,當孩子們非常正常、非常優秀的時候,教師不去肯定他們,激勵他們,而是將他的問題‘放大化’。因此,我覺得我們很多教師扮演的就是一個‘劊子手’的角色。在我們教師的手上,不知道失去多少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知道失去多少魯迅、郭沫若,不知道失去多少非常優秀的人才……”

我經常説自己愛學生,可是真正的愛是什麼樣的?不是指責,更不是苛求。真正的愛學生,就要對學生充滿了希望。老師對學生的愛應該像陽光一樣,温暖着學生,同時寬容學生,尊重學生。寬容是轉化“問題學生”的一劑良藥。寬容是一種信任、是一種激勵、是一種仁慈。信任學生、感染學生、引領學生,激勵學生自省、自律、自強,不斷進步,超越自我。這就是寬容的魅力,是一縷慈愛的陽光,照亮孩子的心靈。

《我的教育理想》作為一部教育哲學作品,沒有理論的蒼白感,卻在詩的語言、散文的筆調中,展現了豐富、充實的內容,充滿了哲理的思辨。讀着這樣的作品,就好像行進在山上,令人目不暇接,久久回味。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8

好久沒有讀過教育經典。偶然間在一間很窄很小的屬窩裏發現有這麼一本算是塵封已久的經典名著,於是就借來也只是粗略的閲讀,不過或多或少也能領悟書中的道理,結合實際談談自已的感受。這是一本字數不多語言不是華麗,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冊子。名叫《教育漫話》。他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按作者約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體育、德育和智育。本書中首先提及的是體育,實質談的就是健康教育。開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先生從“温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他認為第一件應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着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準在能忍耐勞苦。也許日本小朋友與中國小朋友一同進行的友好夏令營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聞熟悉了,面對中國孩子較弱的身體素質,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給出的藥方,“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涼水,應與水接觸。”多麼簡單易行,可是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共十二條,其中心還是要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且要落到實處,應該要成為一種學校規範,學生的習慣。

“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洛克先生從英國當時社會的實際,從培養紳士的角度出發,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兒童一生一世的。”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培養的習慣不能太多,否則,花樣太多會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反而不利於習慣的培養。在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示範的作用不可小視。我們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都愛模仿別人,特別是國小生。如果我們把他們熟識的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同時説明為什麼美麗或醜陋,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任何説教的力量都大。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還不能忽視我們自身的榜樣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的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做了,那麼,他便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錯誤就不容易了。”那麼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錯誤該怎麼辦洛克指出,他認為懲罰應儘量避免,主張喚醒兒童內心深處的,觸及心靈的榮譽感和羞恥心,因為“兒童對於名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別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他們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後,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洛克先生認為,相比於品質,學問不是最重要的。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三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所以本書中,把智育放到最後來談。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遊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閒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説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學習的。如這一段話,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9

在《教育的姿態》裏於老師寫了六大部分,我彷彿看到一個耄耋之年的慈祥學者在給我們青年教師一些做教育需要懂得很多道理,那是她從教60年來的講台經驗,也是她無數個獨處時間的思考。語言夠樸實也夠真誠,樸實的一看就明白,真誠到鍼砭時弊,敢説真話。沒有真,善就是偽善。這本書像是於老師的日記一樣,資料很多,觸動也不少,在此我淺談對我最深的就是尋找教師之根。

不明白讀者們是否有和我一樣是奉父母之命考的老師。對於我考老師,實話實説,雖然我是師範出身,但是考老師就像我考大學報師範專業一樣是糊糊塗塗,大多是聽從了父母跟親人的意見,有編制、鐵飯碗、有假期。對於這份工作,我覺得我喜歡教學的感覺,應對偏遠鄉村的國小生,我覺得我有潛力應付他們。但是教學的第二年讓我越來越沒有勇氣。接手這兩個班的時候,他們的數學基礎本來不好,我滿有信心能夠讓他們有很大的進步,但是結果卻是他們始終處於那個位置。於老師説教師得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我想我需要先認識自己才能更好的帶動同學們,因為整個班級的成績不夠好必須是出在我的原因。我覺得我正像於老師説的那樣,缺乏獨立思考,缺乏深度思考。

是的,我對知識缺乏敬畏之心,恣以為簡簡單單的國小知識耐得住我大學本科生嗎?所以課堂上應對一些知識點的講解學生們一頭霧水的時候,我氣的直拍桌子,恨鐵不成鋼,可知是我能傳道授業卻不能解惑。

是的,我對孩子缺乏愛心。“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我想這句話不單是告訴學生要尊重老師,也是在提醒老師要愛他們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才能配得上父親的稱號,才有資格享受學生那顆單純的心。

是的,我不能以分判人。他們的成長始終發生着,我不在的時候他們能夠把衞生打掃的乾乾淨淨,他們每一天完成我佈置的任務,他們學會去寬容別人的錯誤,他們的父母找我誇孩子最近的成長,讓我明白他們的童年就應是快樂的。

是的,我懶惰與和家長聯繫。每一個孩子都缺乏良好正確的家庭教育,何況我們班有那麼多的留守兒童。同時他們深受社會上多元文化多元媒體的影響,導致他們的價值取向也在受到污染。

……

教師的根需要根植於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需要吸收西方先進的文化。如果單純的訓練教學的技巧,卻不重視教師的精神之道,就真成了教書匠了。於老師説每個老師都就應學一點哲學是不錯的,一味地怪學生材質差是不對的,眼光短淺只定睛與分數上也是不對的,要有柏拉圖的眼光“教育是把學生的靈魂不斷地提升上來”。讓我們培育出得學生能夠有中國人的脊樑,有中華民族的職責感。教育是一個國家存在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文化被湮沒了,國家就真的沒有了。所以教師啊,多一些無私奉獻,少一些功利薰心。讓我們仰望滿天的星空,聽內心跳動的聲音,看那一雙雙渴盼的目光,找回自己,育人先育己,也許這就是教學相長吧!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10

不必擔心看這樣一本書要花費多長時間,因為它只是薄薄的一本;也不必擔心這本書有多麼晦澀深奧,因為它的行文平易近人。看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很多在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原來都是古今相同,中外盡然的。從一個孩子的健康教育到良好德行的培養,再到知識技能的教育學習,作者都提出了很多中肯實在的觀點和方法。特別是在對孩子的德行培養方面,作者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例如要在兒童的早期教育中培養孩子的自制能力;對孩子的要求應該是合理,凡是合理的要求都應該堅持;道德教育最重要不在多記,而在多做;而父母與老師的榜樣力量在教育孩子時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這就需要孩子周遭的人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則……

事實上,對於身處國小教育階段的我們來説,對學生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教育是更應該放在首位的,那些常常因為偏重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德行的培養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深刻反思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是否也有失之偏頗的地方,還可以借鑑作者提供的一些教育方法去加以實踐操作。正如作者所説“教育問題相當複雜,得寫滿一本書才行——其實,寫滿一本書也無法説完。……要找到能用一模一樣的方法解決教育問題的兩個孩子,非常困難。”因此,所有的方法我們也應該區分對待,實事求是地去加以借鑑和實踐。

摘抄:

P54《別用物質引誘孩子》

……我認為把錢花在教育子女道德上比給子女買房要有價值。只要有益於教育,花錢再多都值得。給子女買玩具、絲綢等東西的錢可以省,但用在教育上的錢絕對不能省。使子女“富物質窮精神”的做法是不對的。

P59《該給孩子請怎樣的家教》

老師的職責是:塑造孩子的美好心靈,養成孩子的良好習慣,保持孩子的德行善舉,教給孩子人情世故,讓孩子以優秀榜樣為模仿對象,培養孩子積極、勤奮、努力的品質。為了避免孩子無所事事,老師要給他們佈置學習任務,讓他們知道付出必有收穫。雖然孩子應該學習一些批判、演説、邏輯、自然哲學、數學、歷史之類的知識,但瞭解即可,千萬別深究進去,因為沒人期望孩子在老師的教育下成為一個批評家、演説家、邏輯學家、自然哲學家、數學家或歷史學家。而孩子永遠不會排斥多學一些教養、人情、道德、勤奮名譽之類的知識的。

P61《與孩子成為朋友》

教育孩子主要依靠父親的嚴厲態度及孩子對他的敬畏心,但不能因為孩子還是學生角色就一直那樣管教他們。孩子成長了,做事情也會謹慎一些,此時就別那麼嚴厲地對待他們了。孩子長大後,父親要跟他們保持一種親密的關係,甚至一些事情可以跟孩子商量着做決定。這樣做有兩個好處。首先,這種做法能督促孩子認真思考。但你徵求孩子的意見時,便是把他們當做成年人看待,孩子便能更快地成熟。當你們深入交談後,孩子的思想也無形中提升了,並把注意力從貪圖享樂上轉移開。很多事例表明,父母越把子女當孩子對待,他們的言談舉止越難擺脱孩子的影子。

P62

……給孩子講一些真實事例,讓孩子自己運用理智去判斷,這比你用嘴講出的勸誡更能讓孩子接受,並在內心牢記各種行事原則。説到底,語言只是對事物的一種模糊描述,很容易就被人遺忘了,讓學生親自參與一些事情的討論、發表個人觀點,能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優雅和正直的標準,以及對應該做的事情有更加形象的印象。

P63

讓孩子依賴你、受你管教,你就有了威信;若孩子做了邪惡的事情,特別是説謊,你就應該對孩子採取嚴厲的措施,讓孩子敬畏你;若你讓孩子享受應有的自由,從來不當面管束孩子因年幼而產生的天真舉動和快樂,你和孩子就建立了友誼;你要對孩子寬容、愛護,特別是當孩子表現優秀時,要用各種方式嘉獎,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懷。當你這樣做時,就建立起孩子對父母的特殊感情,你的目的就達到了。這些做法已經讓孩子在心理樹立起對父母的崇敬之情,這種感情有愛也有畏懼。要讓孩子內心永遠都有這種感情,以幫助孩子形成美好的心靈。

P65《如何對待孩子“耍性子”及“佔有慾”》

……孩子説的“我餓了”和“我要吃烤肉”是不一樣的。孩子有自然性需求,當他們提出因為自然性需要(比如飢餓、口渴、寒冷等)而受到痛苦時,父母及周圍的人有責任去為其解除痛苦。不過父母有權決定解除痛苦的東西是什麼、需要的量是多少。這些通通不能讓孩子自己決定。如果孩子説“我要喝酒”或“我要吃白麪包”,那麼父母聽到後不應該讓他們得到滿足。

P66

……要引導孩子養成控制慾望、歷練身心的習慣,從而使身心變得健康、積極、堅強。拒絕孩子提出的要求,能夠讓孩子變得謙虛、温順、隱忍。相反,把孩子喜歡的東西變做獎勵孩子優秀品德的工具,會讓孩子體會到那些人(要求他們言談舉止有德行的人)的愛。控制慾望是種美德。孩子學會控制後,就該把孩子喜歡的東西作為獎品給他們。注意,別把這些獎品看做換取德行的條件,而應看做是言行良好的自然結果。若你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別人卻滿足了孩子,此時你在孩子心中便失去了威信,孩子也會覺得你不喜歡他。

P72《正確看待孩子的兩種哭》

得用嚴厲的方法阻止孩子抵抗性的哭泣。若一個眼神或指令不能讓孩子停下來,就得責打了。這種哭泣是傲慢、頑固、要求滿足慾望的表現,源於錯誤的心靈,所以得用嚴厲方法加以糾正。而抱怨地哭泣是源於心理的脆弱,所以得用温柔的方法進行糾正。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11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不僅讓我感動於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也讓我悟到教育的真諦。它讓我知道“人的潛力是巨大的,上帝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賦予每個人一個成功的機遇,成功的可能,每個人都應該而且可能做的最優秀,做的最卓越。世無棄人,只有自棄之人;世無完人,應該發現自己。”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地成為自己。

書中例舉了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的經歷,牛頓小時候常被老師與同學稱為“笨蛋”,同學們都瞧不起他;達爾文讀中學時,因為成績不好而被老師視為“智力低下”;愛迪生小時候坐在雞蛋上孵小雞,被認為是腦子有問題的人;愛因斯坦曾經連續幾次考試不及格,被認為是愚笨的孩子;丘吉爾小時候不但口吃,而且異常好動,經常受到老師的懲罰;巴頓將軍小時候曾經患閲讀失常症,只要他一開口,大家就嘲笑他;數學家希爾伯特小時候是一個非常“遲鈍”的人,甚至在長大當老師後,每當討論一個問題時,他總是無法理解學生的發言,而需要已經理解的學生一起向他解釋他才弄懂;在學生時候蘇步青曾經連續幾次是排名最後的“揹榜生”,讓父母傷透了心;海倫。凱勒出生19個月就成了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殘疾兒……但他們都成為了偉大的人物。

從這一個個事例中,告訴我們對於學生的教育應該從他們的實際出發,不同能力,不同個性的學生,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平時要多給予他們肯定,多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而不能一味的以成績這個標尺來衡量他們,早早地否定了某些成績稍差的學生,從而使他們失去學習上進的信心和勇氣。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的學生,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調皮好動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熱愛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唱歌、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多加觀察孩子,欣賞每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愛的目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也會創造教育的奇蹟!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12

本書於1693年問世,至今已有324年,這位作者不知長眠了多少年了,但他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還在被一代代的人們所使用。正如一首詩所寫,“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人最終都會死亡,身體髮膚生會帶來,死亦會帶去,唯一可以留下去的東西是人的思想。就像約翰洛克,雖然他已死了那麼多年,但他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活在全世界的人心中。

本書中篇談的是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有幾種觀點我感悟很深。

一、早期教育

教育要趁早,孩子小的時候,是人的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之時,此時是對孩子進行良好教育的最佳時期,要讓孩子習慣性地遵守紀律,服從紀律。但我們今天的許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任孩子妄為,對他們的行為不加管理與約束,致使長大後再想去矯正時會相當麻煩。人們習慣性在水的源頭播撒毒藥,日後親自喝到苦水時,卻又感到不解。園藝者培育盆景,在植物很小的時候就下很大的功夫對植物進行修剪、定型,才使植物按照人們喜愛的方向去發展,倘若我們在樹小的時候沒有進行處理,待它長成粗枝大葉的,我們就無法把他培育成我們喜歡的模樣。所以早期教育很重要,那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

二、教育兒童要用理智克服慾望

節制慾望,是造就一個自滿自得、幸福快樂的人的合適途徑。人為什麼會痛苦,是因為你的慾望太多,當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慾望時,你就會痛苦。對孩子,從小就要剋制他的慾望,要讓他明白,你得到的是適合你得到的,而不是你想要的。對於孩子要求的東西,我們要適當給予,比如孩子餓了,他如果只是説他餓了我們就要滿足他的要求,如果他點名需要啤酒或麪包時,就不能答應他,因為這是人的慾望的表現。我們必須通過對這一件件小事的控制來控制兒童的慾望。

三、尋找適合父子的恰當距離。

孩子小的時候,是最適合建立威信的時候,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對孩子嚴格一些,讓他對你產生敬畏之心。長大了,我們反而應該越來越親切地去對待他,像朋友一樣,一起幹活一起玩樂。而現在的家庭的教育剛好是反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對他百般溺愛,把孩子的各種壞習慣都培養起來了,長大了,又想把他們塑造成我們希望的樣子,須不知小樹苗已變成雜亂叢生、沒有方向的大樹,我們已經沒有辦法給它矯正了,因為我們錯過了培育的最佳時期。所以在家庭教育問題上,一定要儘早,而且還要找到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方法。

四、儘可能不適用鞭撻。

曾看過一篇一位老師寫的文章,他的國小和國中老師喜歡打人。國小的老師,只要你題目做不對就會打人,所以大家上課都很規矩,這位老師的教學效果非常不錯。到了國中,遇到的班主任也打人,不過是無理由的亂打,只要他喝酒喝醉了,就在班上亂打人,很多同學都受了不少冤枉打。這兩位老師的鞭撻對現在的這位老師影響很深遠。畢業了,這位老師在社會上不敢和別人打交道,對領導如同對當年的教師一樣,有畏懼心裏,所以剛進入社會那幾年,工作一直不出色。所以從長遠來看,鞭撻是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的。作者也提出,鞭撻與呵斥應謹慎地予以避免,因為這種懲罰的方法,除了使兒童對於帶給他們不幸的行為產生一種羞恥與憎惡的心思以外,決不會再有別的益處。

雖然是一本古老的書,但它的思想至今都很前衞,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遵循這一種自然的規律,任時代風起雲湧,它自巋然不動。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13

剛讀《教育的情調》這本書時,覺得它很難得看下去,沒有章法,沒有邏輯,倒像是一個教育者積累的零散的隨筆,看到後面,我才領悟到,原來,它研究的就是一些教育現象啊!很多教育學著作都試着歸納一些具有普適性的規律,能夠解決類似的教育問題,而《教育的情調》認為,每一個教育情境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情境稍縱即逝,在一種情境下適用的方法,在另一種情境下則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養教育的敏感和機智。

這需要我們克服生活的慣性與身體的惰性,用心去聆聽,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具體情境下孩子的處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我自己的孩子現在一歲多,現在很喜歡問那是什麼,即使是對於她認識的東西,她也反覆地問:那是什麼?以前我一直以為她是在玩重複的遊戲,現在想想,其實她是想問:這是什麼?這有什麼用途?這個能吃嗎?我能用它幹什麼?她想知道的不僅僅是事物的名字,還想知道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想知道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成人與孩子的世界不一樣,而如果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我們就需要有意識地,主動地,積極地體會孩子所處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麼?他想表達什麼意思?他有什麼困難?

研究孩子不像研究植物,有合適的温度濕度空氣,種子都會發芽,在高温下,植物都會死亡,當我們試着去尋找教育的普遍規律時,很容易忽視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們既要學習教育學理論,更要有熱情,要看到個體。

我們要看懂眼神。眼神不僅能傳達整體情緒,還能反映一些微妙的意味,語言可能騙人,但眼神很難掩飾。觀察體會眼神的過程,歸根到底是瞭解學生最真實的、不加掩飾的想法。教師也要運用自己的眼神,而自信的眼神往往是由於豐富的學識,熱烈的眼神必然是出於對孩子真摯的熱愛,你的眼神傳達了你的經歷、態度、能力、氣質等,所以,豐富自己,才能擁有優秀教師的眼神。

學會反思。反思是我們增強敏感性,生成教育機智的必經之路。教學的機智是在特定情況下產生的,無法通過技術性的培訓而獲得,我們可以通過對過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麼樣做才更好,在腦中產生各種平行時空的短片,那麼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產生一種敏感性,作出機智的應對。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14

11月敍事者的讀書活動讓我有幸認識了於漪老師。透過閲讀於漪老師《教育的姿態》一書,我瞭解了於漪老師對中國教育個性是語文教育多年的思考。因為好奇我上網搜了一下於漪老師的簡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評為特級教師,但卻一向紮根於基礎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卻一向與時俱進。用她對教育事業的深沉熱愛引領我們去追尋教育的大愛。

是的,沒有愛的教育是殘缺和沒有生命力的。但於漪老師對教育的思考卻沒有僅僅停留在愛上。讀《教育的姿態》你能感受到於漪老師永遠做時代弄潮兒的與時俱進精神。於漪老師對“新課標”的解讀和認知,絕不亞於任何一位年輕教師。

新課改的理念無疑是重新解讀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於漪老師卻早已跳出這個範疇,思考課堂的情趣、課堂的智能、課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説於漪老師認為教育不應僅限於對知識點的傳授,還要做到以文載道。教育不能僅限於孩子學會字詞句,還要將“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説課堂教學務必也必然有着德育的功能和導向。

讀《教育的姿態》你能感受到於漪老師“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的樸實追求。時至今日。於漪老師依然重視教法學法的研究。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學,使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於漪教師強調教育務必“目中有人”,要研究當代學生的新狀況、新特點,提出教學就須在“得”字上下功夫,學生學有所得,才能對學習產生情感和趣味。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確實發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除了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要切實研究學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空中樓閣,都應在學生切實的基礎之上進行。此刻很多教師對於教育事業、對於教育工作、對於學生,都在一向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去調整和改善,緩慢且謬誤百出。但許多老師除了抱怨學生、抱怨家長卻從不從自身找原因。

但教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學基礎。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有其自身的規律,這就要求我們若想做到“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只能從整體上研究教育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僅有激情卻遠遠不夠。於漪老師已是耄耋之年還能做到與時俱進,你我還有什麼藉口和理由?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15

對於剛剛成為教師隊伍一員中的我來説,我深知自己在教育理論和教學經驗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因此,閲讀教育理論就成為了一種很好的充實自己的方式。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讓我對新教育理論有了初步的理解,也指引着我今後的教育方向。

新教育致力於讓教師和學生擁有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既有對教育意義的思考,也有對當下教育問題的擔憂;既包括教育的傳承,也包括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教育進行的改革和創新。在我看來,新的改變應滲透於教育中的方方面面,現實生活中,教育的弊端雖然沒有完全除去,但是局面還是在改變的。以我所在的英語學科為例,我做學生時,我的老師更多的是將重點放在知識點上,提成績大多隻能靠死記硬背和刷題,但是,當我真正接觸師範教育之後,發現現在的英語教育強調的是在語境中進行教學,詞彙和語法仍為磚瓦,但房子的搭建如果想要足夠穩,還是要形成堅固的體系,而這個體系就是語境,語言之所以稱之為語言,就是因為它是在語境中被使用的。如何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中都感受到幸福呢?那就是教師和學生都能感受到所教和所學的東西都是有意義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運用的同時,在自己的精神層面也有所提升,比如更好的瞭解外國文化,或是能夠運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又或是對中西文化差異有所感悟。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所談到的“在反思中成長”。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的教師成長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一直對我有很大的影響,經驗可以隨着時間不斷積累,但是反思是絕對需要智慧的,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絕對造就不出教育專家,而只會誕生教書匠。反思不應該是為了應付工作,更多的是應該形成自己真正的感悟,不斷地反思才能讓自己明白不足,逐漸成長,形成教育智慧。雖然我平時也會經常將自己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與身邊有經驗的教師進行探討,但缺乏專業的語言以及持續性,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除了認真備課和進行教學設計外,我還要經常書寫反思,形成自己的教育史。

教育之路任重道遠,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要吸收豐富的教學理論,並將先進的教育理論融入到自己的教學之中,成為新教育的踐行者,做幸福的教師。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16

做最好的老師,是每個老師的最大追求。怎樣才能成為最好的老師?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後讓我感受到,做最好的老師就是要每天不斷地做到“更好”。在我們每天做到“更好”的時候,要不能忘記做最好的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愛心。

李鎮西老師説,童心在教育上的體現,便是愛心。常常有人問我:“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我總是不假思索地這樣回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這當然早已不是什麼“新潮觀點”: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誨乎”到夏丐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愛的教育”。

我的一個小外甥,今年上一年級。一次我問他:“你喜歡你們的老師嗎?”我的小外甥馬上用驚恐的眼光望着我説,“不喜歡,她經常打學生,打的很厲害,教室講桌上常常要放三四根小棍。”我説:“她打過你嗎?”外甥説:“她不打我,但是,她經常打其他小朋友,我心裏很害怕,跟打我一樣。”聽了這話,我的心一下子沉重起來。這個老師是不是好老師呢?我想,這個有她自己的理由,她可能會認為這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可是這樣的嚴格,讓沒有捱打的學生心裏都產生的恐懼,那捱打的學生的心裏狀況就可想而知了。

後來,我瞭解到,小外甥的這個老師今年剛參加工作,還是一個大孩子。一個大孩子管理一個班的小孩子,工作上的壓力和對學生的不滿就會發泄學生到學生身上,卻往往不注意方式方法,留學生的身心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李鎮西老師説,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有愛心的,不然我就不會打學生也不會諷刺挖苦學生了,但我從這些教訓中感到: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

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

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我對這種充滿商業氣息的説法向來十分反感),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17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穫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特別是書中有一些精典的語句,影響着我: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母雞為愛護小雞而奮起,狗為護幼崽而狂吠,這些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父愛和母愛雖然比動物對幼崽之愛要豐富和廣闊得多,但就其本質來看,也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本能性行為。然而對學生之師愛卻出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是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愛,是一種促使學生成才的真情。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是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能長期地堅持這種性質和功能的師愛,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我的學生一定會進步、會成才。”這是我們作教師必須堅持的一種信念。如果一個教師認為:“一個班級的學生中總是有好有壞,教師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好學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棄對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為這種判斷是與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們應該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並堅持一視同仁,將神聖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我們常常説,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説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於可教的信念,那麼,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為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非常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説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才是完美無缺的。

智慧的特徵是什麼智慧的特徵是喜悦,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現在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説:“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斷的探索、深思,但是閉門搞研究終究是不會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書中的這些精典話語總在我腦海中迴盪,我也想把這些話讀給我的朋友們。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18

前幾日,閒來無聊去了趟書店,隨手拿了本《教育從愛開始》。在我的印象中,這種教育專著應該是枯燥的,可隨便翻看了幾頁後就發覺這是一本很好的書。認真讀下來,發現這本書的作者用了不少心力來編寫此書,該書通俗易懂,書中要闡明一個道理,不是用簡單的説教,如果是那樣的陳詞濫調,恐怕沒有人能看完它,而我是認認真真的饒有興趣地從頭讀下來,書中沒有深奧的道理,全是一個個來自真實教育生活的小故事,娓娓道來,情真意切,令人怦然心動,又不得不深思。

《教育從愛開始》一書是由張玉芬老師編寫的,此書共分為三輯十三章,每章都用真實的故事告訴讀者一個道理,每個故事都讓人深思,每個道理都使人警醒。在這些故事和道理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育而有道”中的一章。成績不好的於冬在一次測驗中得了滿分而被其他同學冤枉成作弊,但是,即使作者心裏沒底卻依然選擇信任於冬,而結果也是可喜的,因為作者的信任,於東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測驗每次都是滿分。

看完這個小故事,我不禁在想,如果是發生在我自己的班級,我所教的學生身上,我又會怎麼説,怎麼做,會不會也像作者一樣選擇相信自己的學生?如果在以前,我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想我也會選擇相信自己的學生。記得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愛,是教育的源泉,有了愛,教育便充滿無限生機;沒有愛,教育就是蒼白的,必將枯萎直至消亡。”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的世界是純潔的、簡單的,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用愛來維護孩子心中的純潔與簡單。有人説,嚴師出高徒。但我卻覺得,嚴師不一定出高徒,特別是在容易出現叛逆期的中學生身上,過於嚴厲可能會造成反效果,這就要求教師重新尋找新的突破點,這種情況下,“愛的教育”就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1、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也許他學習不好,但他卻會在其他地方表現出自己的閃光點,作為教師,不能將成績作為衡量優生和差生的唯一標準,而是要在學生迷茫無助,找不到自我時,作為一盞明燈,指引他前進的方向,做孩子人生的航標,指示他駛向光明的彼岸,使他找到發展的目標,自信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2、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雖然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對於孩子,有時候鼓勵的語言,讚揚的語言可能會事半功倍。自己不經意間説出的話,可能會對孩子的一輩子產生影響。你對孩子付出了愛,孩子也會用愛來回報你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好人,樂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與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用自己的愛去與學生交往,相信教育將不會那麼困難。”

走在教育路上讀書心得 篇19

打開《教育的目的》一書,我彷彿穿越了時空隧道,看到一個充滿睿智的鮮活的人正向我昂首走來——英國的懷特海,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他留下了許多供我們對教育、對學習永久反思並值得借鑑的文字。儘管他的思想言論不全部與我們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很多時候足可以成為一面鏡子,供後來的我們照出自己的面貌。

細讀《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頗多,但在此只談他關於教育“差異化”的一些想法。

懷特海先生認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異化,那就是在毀滅生活”。這句話告訴我們,首先必須要承認學生是有差異的,每個或每類學生都有自身獨特的個性特點,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育中排除差異化,所有的學生都用同一種標準“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這樣做表面看,確實能夠減輕教師備課上課的負擔,但是對學生來説,便是百害而無一利了。排除差異化,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的慾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殺,從而會形成思維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異化,學生的個性很難展示或很難被注意到,從而無法使學生根據自身特點採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學習,那麼,好的學生可能得不到發展,差的學生可能很難跟上教師的步伐;排除差異化,就無法或極少能使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和人類的精神活動聯繫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毀滅學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異化,教育唯分數是從的現象更難以撼動,中國北大教授鄭也夫説,“學生的天賦和能力參差不齊,傳統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壓下提。即成績好的學生會被限制,而成績較差的學生會被逼迫去學習,出現了伺候分數的現象”。由此觀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沒有學生的差異性,不尊重學生的特點,不看到學生的“與眾不同”,那麼教育無疑是一場災難!

教育若排除差異化,其弊端顯而易見,但是在教學中,在課堂上,有幾人能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差異?現實很嚴峻,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改變正在發生,很多教育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然走在思考、探索及實施差異化教學的路上。如華國棟教授的《差異教學論》、教育家呂型偉先生的《實施有差異的教學》、揚州一中對學困生學習需要的研究和實踐等,這些都是可喜的變化。作為教師的我,也在努力思考在教育中如何尊重學生的與眾不同。

我認為要做到尊重學生的與眾不同,前提是要了解學生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教師在與之接觸過程中,有意識的發現這種個性,可能有些學生的個性並非教師喜歡的類型,那麼這個時候也不能帶有任何主觀排斥厭惡情緒,而應尊重這些個性。特別是班級中成績不入流、行規有偏差的學生,他們長期不受老師待見,被老師打壓、漠視,此時,若是能夠對他“另眼相看”,多加關心,這類學生一般會對老師的付出有成倍的回報,這也是筆者本人的切身體會。作為教師,一個人管理幾十個學生,不可能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制定相應的政策,那麼除個別特別的學生實施個別輔導教育外,其他學生可以按照成績等分為幾個層次類別,這樣教師在佈置作業、安排任務時更有針對性。

同時課堂教學及生活教育的方式方法應靈活多樣。若是每次對每位學生都用同一種上課方法或教育方式,學生難免會產生“免疫力”,失掉學習的興趣,若想使學生不斷按照老師設定的目標一步步前進,就需要尊重差異,把差異當作一種資源開發。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斷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對於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生,課堂“教”重於“學”,主要是教師講解,學生理解,並且主要是一些基礎知識,若是遇到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文章,可以選擇這類學生根據情境進行角色扮演,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淺顯的意思。再如對於一些性格較活潑的孩子,課堂可以採用學生講課等方式,激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

當然評價也要有差異性。筆者現在的課堂實行的是積分獎罰制度,實施以來,覺得效果還是不錯的。具體做法是根據之前的目標設定,每個月小結一次學生目標的達成度,由於目標不同,所要求的分數線標準亦不同,在作業、課堂表現等方面完成比較好、積分較高的,教師自掏腰包獎勵一些學習用品,反之,假期作業加倍。當然,這也僅是一種先期嘗試。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經典之一,它是從教育實踐中來,也應該回到教育實踐中去。也就是:我們要在教育中去理解它、實踐它,教育中應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並尊重他們的“與眾不同”!

標籤: 讀書 通用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ep0mx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