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教師人文讀本心得3篇

教師人文讀本心得3篇

《教師人文讀本》一書從提高教師人文素質入手,力求在心靈情感、哲理智慧、教育藝術等方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帶來的教師人文讀本心得,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教師人文讀本心得3篇
教師人文讀本心得範文1:

前一段時間讀了本《教師人文讀本》,很多的內容給了我很多的啟發與思考,其中,我最愛讀的就是《讀本》中——我為什麼而活着這一章節。

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困惑:"我為什麼而活着!"而他們也大都會用自己的一生去尋求這樣的答案,因為他們不滿足於上帝創造了我們,讓我們擁有生命這樣一種單純的答案。我在很小的時候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曾經問過大人,他們總是説:"活着呀,就是要快快樂樂的感受生命啊!"曾經品讀他人,我的腦海中覺得每個人有每個人活着的意義與目的,可是,最終我也沒有弄明白"我為什麼而活着!"

在《讀本》中,收錄了沈從文,史懷哲,羅素等一些詩人,作家,博士等名家的作品,初讀此章節的時候,我還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他們的作品會收錄在"我為什麼而活着"這個章節中,不過由於自己也曾經苦苦思索過,不免反覆咀嚼,體味其中真味。從沈從文給時間"畫出的肖像"到史懷哲放棄已有的成就,甘願去非洲叢林當一名鄉村醫生,其中的種種讓我看到一個個在生命的長河中努力尋求生命真諦的身影。他們可以衝破種種既定的條款,做別人認為"特立獨行"的事,儘管在與其他人比較時,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可是,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執着,努力的去衝破着什麼。他們可以改變上天賦予的種種不公,用頑強的意志把生命詮釋,儘管目不能視,但是卻並不能阻礙他們想象,當我們的想象插上翅膀,即便身體不允許我們跑,跳,走,越,但誰又能阻擋想飛的心呢他們可以鄙視已經唾手可得的成就,只為了"敬畏生命"就可以把滾滾紅塵拋於腦後,把功成名就踩於足下,用整個人生將"生命的意義"詮釋得透徹。如果説,初讀他們的時候是感動,那麼在沉下心來仔細品味後,則是深深的震撼!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可是對於每一個生命的個體來説,生命卻只有一次,唯一的一次,從昆蟲界的短短几分鐘的生命到其他幾百年的生命,時間雖各有不同,存在卻是相同的。也許有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只是為了繁衍下一代,使命完成便悄然而逝了;也許有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只是為了能夠更長久的生存下去,所以捕殺,奔跑;也許有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只是為了維繫整個生命系統的正常循環……

讀史以勵其志,也許,在這短短的篇章中,在這短短的思考中我並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但是,我想盡量把事做得最好,儘量讓人生過得充實,也許當我白髮髻首的時候,回憶自己走過的路,可以得到"我為什麼而活着"的答案吧!

教師人文讀本心得範文2:

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確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員還是舵手,是大副還是士兵。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關鍵在於如何定位。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歎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着神聖的事業。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羣天真、可愛的孩子,他們對我們無限的信任和敬慕。我們付出了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

讀過《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自己該怎樣來完善自己的責任,因為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冥冥中有雙大手在指揮着我們,將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不過想要教好課不也是一門藝術嗎?

有句話説:“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雖然從小到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孩子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歎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孩子們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在《教師人文讀本》中,還收錄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種類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讓我有所獲益。《學習的革命》一文告訴我:“做教師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你才會認真地教每一個人。”我領悟到,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個人。

《教師人文讀本》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教師能走在時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育的本體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鬥還是為理想奮鬥,只要是正常的奮鬥,正當的爭取。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助別人,他都可以説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就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教師人文讀本心得範文3:

分數不是目的,道理很淺顯,但許多教育者都在追求,教育的現實,可能也是時代的悲哀,但同時也會成為促進改革的動力。教育改革,起點應該是由下而上,在於教師的意識。《教師人文讀本》,按説只能作為人文素養的快餐讀本,雖為快餐,“營養”依然豐富,感悟、思考,着在培養擬身體力行之教師——揣摩編者意圖,本意在於思考。

看此書,引發思考之處很多,現摘錄部分,以求加深理解及時時反思。

課堂教學對於教師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的體現和自身發展的組成。

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步步逼近教學藝術的境界,看來需要做三件事:第一、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進行心理分析,在此基礎上確立科學的教學方法體系,使學生真正成為思維活動的主體。第二、通過觀察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創造的範例,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技巧和機智,並運用這些技巧和機智駕馭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第三、展開教學分析活動,提高教學分析的理論水準。

教師與兒童看護者有時與牲口飼養員有着同樣的心態:飼養員首先是使他們的牲口愚蠢,並且小心提防這些温馴的畜生不要竟敢冒險從鎖着它們的搖車裏邁出一步;然後就象他們提出他們企圖單獨行走時會威脅他們的那種危險。

人類的生存問題,答案只有兩個:一是通過倒退到人類以前的生存形式,取消人所固有的理性和愛情這些特性,來尋求人與自然的再次和諧;二是充分發揮人的力量,從而達到與自己的同類以及同自然界的最終的新的和諧。而這正是人的最終目標。

在戰國後期,當時走紅的知識精英是蘇秦、張儀之流。他們與同時代的策士們奔走於七國之間,憑三寸不爛之舌向在位者兜售他們的謀略。他們已經沒有理想的追求,不象孔子那樣只執著於自己的學説,準備吾道不行就“乘桴浮於海”,而是像兜售貨物那樣各有幾套方案,王道不售就來霸道,還總有“上、中、下”三策供選擇。

周國平:我承認認識自己也許是徒勞之舉,但同時我也相信,一個人倘若從來不想認識自己,從來不肯從事一切無望的精神追求,那麼,工作決不會使他成為完人,而只會使他成為庸人。

一個無人分享的快樂決非真正的快樂,而一個無人分擔的痛苦則是最可怕的痛苦。

對他人的侮辱是一種不可寬恕的野蠻行為。

逃避死亡並不難,要逃避墮落才是難的。因它比死亡跑的還要快。

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消遣上,而這些消遣與豬、鴿子甚或鯨魚所喜歡的消遣幾乎沒有什麼兩樣,這是違揹人性的。

人的最大娛樂莫過於有所發現,而發現與學到知識又是同義詞。

瀏覽是最好的方式,可以幫助你確定你最先要探索的可能存在的世界。

毫無用處的教育就是力圖傳播現時的信息和灌輸現時的做法的教育,而有用的教育則是增強理解力的教育。具有了理解力,當今的青年便能充滿信心地面對未知的明天,而不管明天是什麼樣子。

教育的目的如果是想使學生能在某一地點以某種方式謀生,那這種教育純粹是在浪費時間。更糟的是,這種教育會使學生不適宜在那一行業謀生,因為到他們有機會運用所學的技術時,這種技術早已過時。

在新的世界上,制度化的正規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使人們為過有學問的生活作好準備。

真正的閲讀一定要有靈魂的參與,而有靈魂的參與的閲讀是要花費腦力和心血的,儘管伴隨這種閲讀的大多數時間仍然是歡娛和沉醉,但這與僅僅為了消遣的閲讀從出發點和結果上看都有本質的區別。

要在嚴峻的生活壓力下仍然堅持理想,是需要有相當的精神底藴的。而要想獲得這樣的底藴,是需要跨越巨大的障礙的。

教育的三種形式:經院式教育,這種教育僅僅限於“傳授”知識,教師只是造本宣科,而自己毫無創新精神;師徒式教育,這種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師為中心,具有個人色彩的傳統。學生對教師的尊敬與愛戴帶有絕對服從的特點;蘇格拉底式的教育,從教育的意義看,教師和學生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教學雙方均可自由地思索,沒有固定的教學方式,只有通過無止境的追問而感到自己對絕對真理竟異物所知。——雖然世上已無蘇格拉底,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學做蘇格拉底。

知識必須自我認識,自我認識只能被喚醒,而不像轉讓貨物。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就會重新記憶起彷彿很久以前曾經知道的東西。

標籤: 讀本 人文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rjpn9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