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優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總結

優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總結

學習《論語》的過程,也就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與自己的毛病習氣作鬥爭的過程。接下來就跟着本站小編的腳步一起去看一下關於優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總結吧。

優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總結
優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總結篇1

《論語》所反應的是孔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經過兩千多年曆史淬鍊的經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為一代代人去閲讀賞鑑。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説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充分説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説,只有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説,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説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而今我們提倡的“和諧社會”是以“八榮八恥”為基本內容、以公民道德建設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而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道德精髓,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道德基石。當然,儒家在做人修養上注重“仁”、“愛”的品德,“無同情之心者,無羞恥之心者,無恭敬之心者,不可稱之為人”(《孟子·公孫丑》),孟子認為,人之性有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恥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有此四心,萌發人的仁、義、禮、智。“君子居心於仁,居心於禮。仁者愛人,有禮者恭敬人”(《孟子·離婁》)。孟子講仁,以仁律己,就是把自己當人看,守仁就是守住自己,“不失赤子之心”。顯而易見,孟子的“仁”與孔子的“仁”是相一致的,素有“孔孟之道”之説。因此,儒家提倡做人的良知、正氣、節操和胸懷:不泯良知,讓社會行於正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自信人生二百年,自當擊水三千里”,把壯氣、豪氣匯成一腔正氣;“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教人不為五斗米而折腰,行仁仗義,守身如玉,做大丈夫;“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讓人有博大的胸懷與境界。“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不苟》),儒家認為道德是人內心信念的提升。孔子強調正確立志,要求“為己”;孟子強調“思誠”。《大學》和《中庸》中“慎獨”,強調即使獨處無人監督之時,也要堅決履行道德規範,更是道德自律的體現,通過修身完善自己,通過自省來督促自己。孔子重視修己,“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自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之憂也。”(《論語·述而》)“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温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做人要全面發展呢?這裏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説:“舉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即: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所以,對於個人修養來説,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顯然,學習《論語》,就是盪滌我們的思想浮塵,昇華我們的道德因子。“做事先做人”,一切從修身立德開始。誠然,誠以為人,誠以立業,誠以威國。誠實守信是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道德規範,也是社會行為導向和價值取向的重要體現。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發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加強學習是現在的首要的任務;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領會學習與思考的辯證法很重要,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必須認真讀書並進行思考,兩者不可偏廢,即“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我對學習方法的理解,核心在一個“悟”字,自我修煉、自我思考、自我循環、自我完善過程求的就是一個“悟”。能“悟”,才能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對於新問題就會有辦法,而不是束手無策。當然這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要使自己學習後的藍天更加遼闊,還要及時總結,總結是提高的基礎。我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定期對自己所感所悟進行梳理和提煉,包括關聯性的思考,才能使自己不斷温故舊學、收穫新知識。總之,這次學習讓我體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顆心來,無愧於人、無愧於崗位,永遠保持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牢記使命,不負重託,奮力拼搏,演繹精彩。

優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總結篇2

在讀罷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懷瑾先生對於《論語》獨到的見解,在學習上,南懷瑾先生對人們關於《論語》以往的見解進行了論述,並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論述,墨守成規。就例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解釋,就匠心獨運,很直接的披露了學習其實是“不亦苦乎”,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重點在於“時習”,講求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違心的高呼“學習萬歲”。對於我們所學的,南懷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謂的“聖賢書”,而是講求書的實際效益,身處在當下,只有那些搞學術研究的學者才會奮力於古典的著作,我們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夠生活的一種技藝,一項本領。因此學習不在於書籍,而在於生活。

教育應該是傳授真本領,而不是傳授應試技巧,南懷瑾先生對於這點也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在論述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時,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實的問題,當一個學生需要老師的幫助時,如寫論文,便畢恭畢敬,誇張一點可謂是點頭哈腰,結果畢業時,連影子也找不到,當然,這也可以看出現在大學教育的一個失敗,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再是中學時的親密,彼此互無交流,你可曾試想大學畢業後你能記住幾個老師,乃至又有幾個老師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門人是根據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我們如今的教育也應該符合當前的國情。讀《論語》,學習的是有用的方法,從中找出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融會貫通方能學有所成。《論語別裁》就是希望我們能走出聖賢經典的誤區,看到當下,把握未來。

優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總結篇3

7月5日,學校組織我們進行了論語講座,通過學習,使我看到了自己身上許多的缺點。

《論語》告訴我們學習要“温故知新”、“學而時習之”、“學而思”,這樣才能“為師矣”,而現在我因各種原因疏於學習新知識,對以前學過的舊知識更是很難做到“傳而習”, 所以常常會感到非常的慚愧,作為一個老師,更應當做一個精進好學的人。學習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學習,一種是被動學習。只有知道自己不知的人才會主動去學習,而自我感到什麼都知的人往往會放棄學習,或採取一種在某種壓力之下被動學習。主動學習時學習的知識會博學,被動學習時學習內容會有侷限性。學習的方式有很多,尤其是在當今發達社會,網絡、傳統教育、自學等,不管採取何種方式,總是或多或少地瞭解了不少未知領域或温故了舊的知識。

蘇格拉底曾説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真正的哲學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義,他們把這種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還重要。在對人生的不斷反省中,他們認識了生命的價值。在教學中我們要常常這樣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正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得以及時學習,及時修改自己的教學行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後則奮進,發現問題則深思,存在問題就修改,找到經驗就昇華。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我們要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恕”這個字。 “恕”,即為“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 在教育和管理學生時,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孔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語,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利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教學態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學生的錯誤行為,教師不能只是嚴厲斥責,而是從學生長遠發展角度,採取了寬容的態度,這樣一方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給學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間和主動改過的機會,為學生的未來撐起了一片晴空。

寬容作為一種處世智慧是一種教育的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地開闊眼界與胸懷提高自身修養。要尊重理解學生,並給以台階,既要讓學生下得了台,又要讓學生登得更高。這樣學生還會還老師一個驚喜,師生間更多了一種默契,達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因為寬容,老師給了學生足夠的理解和 尊重,給了學生一個改過的機會 與過程,也贏得學生的感激之心和敬重之情。寬容能驅走怨恨,寬容能帶來親情,能創造輕鬆、和諧、融洽的氛圍。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們的想象。

任何偉大的事業,成於堅持不懈,毀於半途而廢。做為教師要讓學生樹立適合自己的志向,就要因材施教,敢於坦露自己的心聲。無論是“率而對曰”的子路,還是“春服即成,浴於沂,詠而歸”的曾皙,都敢於真誠地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學生年齡小可能沒有很深的體會,而做教師的是有這種體會的。那麼,做教師的有責任領好學生的每一步。讓學生從無知到有知,從初級到高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ne0mp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