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數學優秀教師業務學習心得體會

數學優秀教師業務學習心得體會

數學教學的評價需多元化 數學教學不只是解題,也不只是教學數學。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優秀教師業務學習心得體會,供你參考!

數學優秀教師業務學習心得體會
數學優秀教師業務學習心得體會篇1

什麼是真正“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時下已成為教師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教教材”與“用教材教”在語意上並無多大差別,但“用教材教”反映了教材觀的轉變,即視教材為主要的課程資源、教學線索,激活了教師的專業自主性,讓教師以教材開發者的姿態,將個人特質、教學經驗、教學才能融入到對教材的加工、改造之中。

歷史地看,過去我們也反對照本宣科,追求用活教材,現在提倡“用教材教”,似乎是舊話重提,但其中的必要性卻不容小視。社會與教育的發展在為教學提供新條件的同時,也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教材多樣化,要求教學手段不再只是一張嘴巴、一支粉筆。因此,傳統的話題勢必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尋求新的詮釋與表達。

目前,有種觀點認為,“教教材”與“用教材教”是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兩個階段。論據一是目前尚有不少教師的教學連忠實執行教材還沒做到,論據二是“教教材”要作為“用教材教”的基礎。這樣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明確的是,它只是舉出了特定背景下的真實個案,不能據此認為它就概括出了教師提升教學水平的一般規律。同時,我們也確實應當先深入教材,再跳出教材,否則難免會出現對教材的誤讀和背離。

事實上,要有效地用教材教,除了正確理解、準確把握教材之外,還必須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瞭解他們的真實情況。教材再好,通常也只能根據一般情況為教與學提供一個思路和一種設計方案,不可能完全適應每個學校、每個班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用教材教,要求教師具備解讀教材、解讀學生的智慧。解讀教材、解讀學生與加工教材,都可以在備課過程中,即在課前一次完成,實際的備課過程,也常常是將三者結合起來進行的。不能因為它們需要分別展開研究,就聽任目前的教學停留在“教教材”的水平上。同時,對三者的鑽研應該是教師永無止境的追求,都有待深化,需要經驗的逐漸累積,不必人為地限定先熟悉教材、教教材,再加工教材、用教材教這樣的階段。任何時候,調整、加工教材都是教師的權利,也是教師備課的內容之一。

如何“用教材教”?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很多。這裏筆者僅就使用新教材以來教師在課前預設環節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

複習鋪墊的設計。現在新編的教材,基本上不再出現新知識前的複習、準備或過渡內容。以致有教師問:是不是數學課堂上不要需要複習環節了?

教材直接以問題開始,有利於擴大思維和探索空間,有利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新問題的基礎上聯想回憶出已學知識。當然,如果學生自己聯想有關知識有困難,或者出現夾生、遺忘現象,教師先行組織複習也是可取的。

新授前設臵複習、準備環節的初衷,一是為了通過再現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相關知識;二是為探究鋪設台階,分散新授的難點。第一點無可厚非,問題在於第二點。以往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鋪墊暗示過度,或者人為地設臵了一條狹窄的思維通道,學生無須探究,或稍加嘗試,結論就出來了。這顯然不利於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發展。但我們也不必就此因噎廢食。應當承認,這類教學鋪墊有很多合理的成分。

比如,教循環小數前,很多教師喜歡先以學生熟知的一年四季周而復始的實例,讓學生感知“依次不斷重複出現”的週期現象,以此作為同化新知識的認知框架。有了這一鋪墊,原本很抽象的循環小數,通過學生自發的類比,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難度。

教學手段的選擇。一般認為,選擇教學手段的依據是教學內容、學生以及教師自身的特點。除此之外,還應考慮什麼?

以教學長方體的認識為例。現在多數教材提供的現實模型是城市建築、冰箱、紙盒等圖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考慮到農村和邊遠地區,給出的素材裏還有長城的圖片和其中一塊放大了的磚。教師可以選擇一個或幾個實物抽象出長方體的圖形,並進一步介紹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等。目前在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大多采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長方體的形狀。此外,還能選擇什麼教學手段呢?筆者在農村教學,曾用當地的白蘿蔔作為教具。在東北,教師的創意是讓學生用小刀削土豆。在上海,老師們讓學生用小刀削橡皮泥。這不正是因地制宜選擇教學手段最生動的詮釋嗎?

鞏固練習的補充。經常聽到教師抱怨新教材配備的練習偏少。不可否認,教材需要修改、完善,但教材不是題庫,面對減輕學習負擔的社會訴求,教材中的習題必須嚴格精選。因此,即便改進之後,還會眾口難調。比如20以內退位減法,可以用“破十法”,也可以用“連減法”。諸如此類的針對性練習,教材難以一一提供,只能由教師為學生“量身定製”,自行補充,當然教學參考書可以也應該給予提示。

此外,學生的學習有缺漏必須彌補,同時要滿足學有餘力的學生興趣拓展和提高的需求,教師適當的增補練習,也是因材施教的內涵之一。另外,一些鄉土素材、社會時事、學校正在開展的活動,等等,都可以用來編成數學的實際問題,使數學應用練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時代的脈搏。

理解教材 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為原型和範例,在依託和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對教材進行適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資源的深層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功能。

點亮教材細節。筆者曾經聽過一位特級教師談自己如何“由內而外地打磨數學課堂”,有時僅僅是在使用教材時“讀一遍習題、加兩個數據、換三道題目”,這些細節處理沒有張揚的技法,有的只是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對學情的準確把握。有的教師潛心設計“小動作”,對課堂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藝術化效果,這些“點睛之筆”源於教師對教學本質的深刻領悟。在課堂教學中,教材細節的開發往往容易被教師忽視。有的教師認為教材編寫已經給出完美的作品,教學時只需搬用就行,他們考慮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較少思考“有沒有更好的用法”。其實,許多教材細節還需教師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細節做“亮”。教師備課時要在充分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認真對待教材的每一個細節,賦予教材細節更深的知識內涵和更廣的思維空間,讓教材細節豐盈課堂,使之能夠生髮錦上添花、以小見大的效力。

填補教材“空白”。新教材通過遊戲、對話、表格和圖片等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沒有呈現結論,只有學生自主活動的建議和過程中的問題提示,力求為教與學留下儘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間。教學的靈活性增加了,教師的選擇空間擴大了。這些教材空間給教師教學帶來一定的困惑和難度,同時也給主體間的有效合作帶來了良好的機會,讓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有更多的聯想意境和創造空間。例如蘇教版五年級“小數乘整數”一課,教材對豎式如何引出沒給出具體的方法,從而留下了教學空間。教師在使用教材時不妨在此動動腦筋,考慮如何增減教學素材更便於學生感悟到用豎式計算“小數乘整數”的必要。教師要善於在教材的“留白”處挖掘、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從而使新課程教材真正成為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激勵學生自我實現、不斷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的信息資源”。

開發習題資源。習題在國小數學教材中佔很大的比重,如何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習題資源,開發習題的育人價值是“用教材教”的一個重要方面。數學習題藴含有知識功能、教育功能和評價功能。在數學教學中,解答習題本身並不是目的。學生一旦開始解題,他就接受着一種思想的訓練,從技能、思維、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塑造自己。新教材的習題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對數學積極的情感體驗,在編排上注重利用實際情景設計開放性的問題,為教師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要有習題資源的意識,將教材中的習題拓展為一個個值得學生探究的數學問題,以利於拓展學生的探索空間,促進學生的合作交流,讓習題增值。

數學優秀教師業務學習心得體會篇2

數學學習要注重提升素養 承認“解題”對數學學習的作用,並不是無限制地擴大它的價值,畢竟解題只是數學學習的途徑與手段,絕不是數學學習的終極目標。在新課程背景下,許多學者呼籲從關注“雙基”到“四基”,數學學習的目標在於掌握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體悟數學的基本思想。數學學習不只是解題,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將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表達,學會書寫,學會合作。著名特級教師張天孝研究國小數學教學50年,他有一個治學心得是:“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思考中學會思考。”這正是對數學學習目標的精闢提升。

如果以上的表述並不具有數學學科的特點的話,那麼加上一個定語——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進行數學思考。比如,百貨店的促銷信息,人們不僅會關注哪個折扣低,還會關注標價的高低。美國統計學家戴維〃S〃穆爾的《統計學的世界》一書中有幅漫畫,畫的是一個人誤以為平均水深就是每一個地方都是這樣的水深而溺水死亡,從側面反映了數學常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數學地思考,是數學學習的更高目標。數學學習過程中所倡導的思考方式是具有學科特點的。看到一幅圖畫時,別的學科可能關注的是這幅圖是多麼的美觀,但是對於數學學習來説,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這個圖形的組成與分解,引導學生思考的是多邊形線的條數等。這種量化、精確化的思考方式是數學教學最根本的目標價值所在。

數學優秀教師業務學習心得體會篇3

別讓數學教學淪為解題教學 實際教學中,數學教學目標常常被簡單地理解為數學知識的掌握。以知識掌握的數量和牢固程度作為唯一標準的教學評價,引導着師生對知識的單一追求。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和接受,抽象、嚴謹且具有廣泛應用性的數學知識經常被教師們分解為一道道數學題,解題成了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學生解題成了數學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和手段。

理論上,所有人都知道數學的教學目標是多元的,遠不只是掌握知識和解題那麼簡單。然而,具體到教學一線,教師們總希望能抓住一些有形的、易於測量的東西來操作。於是,解題成了一線教師教學評價的抓手。的確,面對一道數學題,學生能否調用相關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可以折射出學生相關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能靈活調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相關的問題,也表現為數學能力。於是,解題就成了教師衡量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標尺,學校也通過編寫試卷,讓學生解答批量的數學題來呈現學生的學習狀況,瞭解、檢驗教師的教學。

説到底,還是評價的導向在起決定作用。如果大學聯考的影響力及其指揮棒的作用、考試評價的方式一天不改變,教師和學生們追逐成績、把解題能力當作數學教學最高目標的現狀也將很難改變。

華羅庚説過:“學數學不做題目,等於入寶山而空返。”這説明,數學教學離不開解題,但是解題只能作為數學學習的重要途徑,而不是數學學習活動的全部。數學教學對解題的依存關係表現為:

數學學習過程需要解題這一重要的手段。解題作為數學學習過程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首先,解題過程引導學生邏輯思考。許多數學知識之間的關係非常嚴謹,知識的起源、認識、理解和掌握藴含着嚴謹的推理、推斷過程。這一過程往往是通過解決一個個數學問題來完成的。數學解題過程是若干數學知識的綜合調用和一系列邏輯推理的組合,是一項重要的數學思維活動。所以數學解題過程成了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成了一次次邏輯推證的過程。其次,解題是引導學生有步驟地走進數學的過程。數學知識本身是一個邏輯鏈,數學知識被分解為一系列相關聯的問題,數學教學就是通過這些問題串,以舊引新,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逐漸走進數學的內核。再其次,數學問題直接挑戰學生的智慧。數學知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解題過程中學生首先要直面問題,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能很好地挑戰學生的智慧、激活學生的思維,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解題不能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全部學習狀況。解題的過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表現也可能是片面的,只能反映學生數學學習的部分情況。人們對知識調用的速度和思維的靈活度與心情好壞、注意力集中程度等都有密切的關係。解題也會受題目質量的影響,如問題的呈現方式、表達習慣、定位的明顯程度。個人的經驗和成長曆程以及對問題及其情境的熟悉程度,也決定個人對問題的適應性和感受性。許多老師要求學生“多做題”,認為多做題目就增長了見識。正是這種“一回生,二回熟”的信念,造成了對解題結果的過分追求,對提高解題能力手段的過度研究,使得解題成了操練的工具,解題也因此失去了呈現學生真實學習水平的意義。

準確把握數學教學的目標與價值。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於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是接受數學思想、數學精神的薰陶,提高自身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素養。這需要每一位教師準確地把握數學教學的目標與價值,讓數學課堂教學成為學習者思維活動交流的過程。

充分發揮解題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功能。要想讓數學教學不淪為解題的教學,就要幫助教師正確定位解題在數學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一是要選擇有教學價值的典型問題。二是要把問題的教學價值發揮到極致。充分挖掘問題的教學價值,適當安排時機發揮題目資源的效用,儘可能一題多用。三是在評價解題時,把通法(一般的普通方法)放在第一位,不一味追求速度或技巧。四是要關注解題過程反饋的價值信息。在關注解題結果的同時,考慮給過程分,關注解題過程中的各種表現,收集有效信息,幫助診斷教學,發現、利用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一方面引導學生重視解題過程,另一方面提醒教師從過程中收穫信息的教學價值更甚於結果。教師應允許學生採用不同的思路,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見解,教師在理解的基礎上應尊重各種合理的解題思路,並給出中肯的評價。五是要重視解題後的反思。解題過程中的試誤過程和成功經驗都值得反思。回顧自己如何經歷“山窮水盡疑無路”,又如何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分析解題過程給帶來的認識上的得與失。這些收穫不亞於題目本身帶給我們的價值。

在數學學習中,我們既要紮紮實實地學好數學知識和技能,又要牢固地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而且要能靈活應用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學習數學需要解題,但不取決於解題的多少,而在於解題前的分析、探索和解題後的反思。我們要讓學生要成為解題的主人,要從解題中吸取解題的方法、思想,鍛鍊思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l4kzz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