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農村語文教師心得體會3篇

農村語文教師心得體會3篇

語文教學要現代化必須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而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最優化是這一過程的決定性因素。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農村語文教師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農村語文教師心得體會3篇
農村語文教師心得體會範文1

7月11日——10月30日,我有幸參加了“泉州市第十五期農村國小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工程”培訓。本次培訓內容分為四個部分:(1)、師德修養;(2)、學科教學技能;(3)、學科專業知識;(4)、教學研究能力。培訓方式採取集中學習、教學實踐和校本研修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包括專題講座、案例研究、課堂觀摩、問題討論、説課評課、校本研修和跟蹤指導等。培訓分三個階段進行:(1)20xx年7月11日—24日為集中學習階段(14天,100學時,其中教育技術能力培訓7天50學時),主要完成專題講座、案例研究、問題討論以及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等學習任務;(2)20xx年7月25日—10月28日(3個月,摺合60學時)為教學實踐和校本研修階段。這階段在學校將所學到的理論和技能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並完成有關校本研修任務:開設1次由指導教師點評的公開教學課(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本校教學研討課),撰寫2篇教學設計、3篇教學反思、1篇學科教學論文《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和1份自選課題研究方案《國小語文課外閲讀實踐活動的探索與研究》;(3)20xx年10月29日--10月30日為總結提高階段。對學員培訓學習情況進行點評、檢查、總結。(驗收、繳交作業,論文交流、大會交流,頒發證書)

10月30日,為期三個多月的培訓結束了。通過培訓,我對語文教育教學理論有了比較系統的認識,對語文教學能力方面有了不同的體驗。作為一名教師,一名語文教師,培訓讓我反思,也教給我反思的方法,實用性、有效性強。我感覺自己的教育觀念得到了更新,教育能力得到了成長提升,但開學一個月後,再次翻看培訓筆記,對照培訓的內容和知識,我發現在實際應用方面還存在很大的不足,許多教育教學觀念還是停留在“知”的階段,沒有真正意義上達到“知行合一”,論文寫作深度不夠,比較蒼白,引進專家理論略顯不足,因此我未來學習的路還很長,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我要儘快將學習的結果與實踐相結合,促進自身專業成長。就如,永春師範學校培訓處主任在我們結業式上對我們提出的要求一樣:“三個月的培訓結束了,但學習才剛剛開始,學員彼此之間加強聯繫,共同成長。”深思:通過本次培訓,能不能真的提升?能不能把培訓中所學的知識、技能真正運用到教學中?

農村語文教師心得體會範文2

學無止境。加強對農村國小教師專業素質的培養,不僅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羣眾和學生家長的殷切期盼。我校在提高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方面,通過開展學習模仿、定課研究、撰寫教學反思、深化課堂教學評價等四個方面着力,使大家的素質有了新的提高和飛躍。

一、開展學習模仿活動。

學習模仿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紮實基礎,開闊視野,最終目標是能夠學為所用,有所創新。

1、模仿老教師的課。我們有很多老教師在國小語文教壇上任教多年,親身經歷了歷次語文教改的前前後後。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看得見,摸得着,隨時隨地都可以請教。我們組織骨幹教師、老教師、青年教師、“教壇新秀”之間都分層次結成教學幫扶對子,學校要求他們在一起多討論,多聽課,多評課,每月要聽結對老師一節課,一學期要指導寫一篇高質量的教學案例或論文,指導情況納入學校骨幹教師考核和評聘的重要內容。

為了充分發揮骨幹教師引領作用。學校要求校內13名省、市、縣骨幹教師每學期至少上一節示範課,還要求他們分別舉辦講座,介紹各自學科當前的發展現狀與科研方向,結合實際談自己的教學方法與課堂教學模式。目前學校已先後安排了“鎮小辦學理念”、“網絡基礎知識”、“鎮小教育科研”、“新課程下的教學觀與學生觀”等講座專題。學校要求每次講座的主講人既要有紙質和電子文稿,還要製作多媒體課件,促進骨幹教師全方位發揮引領作用。

2、模仿縣、鎮公開課。主要是瞭解上級教育業務部門推介的新教學理念,實踐他們倡導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這是要先學好一定之規。如谷城縣教研室在運用新教材之初,經過廣泛地調查研究,總結出了“引導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其中語文課能夠較普遍運用的“四步八環”課堂教學結構,對語文老師們使用新教材很有幫助。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多次聽課、試教、評課的基礎上,大家對新課改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而且在運用“四步八環”的模式方面有了不少變異,逐步達到了有所創新。

3、模仿名師的課。

鑑於農村學校培訓資料匱乏的現狀,學校因地制宜挖掘培訓資源。學校接通了互聯網,教師辦公室的所有微機均可上網,方便學校和老師查閲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中華教育資源網、中國小課件網、“老百曉”網站、谷城縣教研網……都是老師經常瀏覽、點擊的網站。學校還蒐集網上資源建立了“名師教學”文件包,由各科教研組長和遠教管理員共同負責不斷更新內容,裏面有霍懋徵、王崧舟、支玉恆等名師經典的課堂實錄。除學校專門組織教師集中學習外,老師利用課餘時間也可學習借鑑。

觀看諸多名師精彩的錄像課,仔細拜讀名師經典的課堂實錄,認真研讀他們的教學反思和眾多的評論文章,做到博採眾長,集思廣益,最終是要達到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二、開展定課研究。

1、一學期深入研究一課。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我們以教研組為單位,充分發揮教研組成員的羣體智慧,人人蔘與,共同探討,分工合作。教研組成員人人蔘與,通過定教材、共同備課、定教案、定上課人選、不斷試教、不斷反思、不斷修改等一系列過程,推出一堂堂高水平、高質量的專題研討課。課後,再通過組織評議、集體反思、寫課例反思等形式總結課堂教學活動方式設計運用的成敗,以此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如語文教研組推選蘭老師執教《給予樹》等,採取集體備課——一人講課——主講人説課——眾人評課——主講人到另一班再上課,從而收到了一人講課、眾人備課、共同提高的效果。

2、連續深入研究一課。通過分教研組定教材——選拔上課人員——多次集體聽課——多次人人“對話”——總結評價等過程,使老師們所要上的“課”更能符合教學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原則等。在磨課過程中(即人人對話的過程中),每個參與者在陳述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時,不僅要對某一教學環節、存在問題等加以肯定或否定,而且還要努力從理論視角或從實踐層面表明自己的思考依據。如我校扈老師曾經連續三年代六年級語文課,我們讓她連續三年都講同一課《精彩極了,糟糕透了》,年年都有新感悟,每次都有新提高。又如周老師執教《回聲》時,先在校內兩度講課,評課。然後把她的課堂教學錄下來,邊回放邊組織骨幹教師評議研究,40分鐘的一節課,大家在一起反覆琢磨了3個多小時。然後又到街道中心國小、黃畈中心國小上課,虛心聽取兄弟學校評課意見,使上課者、聽課者等所有參與者都有了感悟和提高。

3、多人深入研究一課。就是在語文教研組內,指定同一內容教材,發揮教研組成員個人教學風格,獨自鑽研教材進行個人特色備課,然後進行集中展示。在觀摩後的研討中,淡化教師觀摩活動中的成功與失敗之處,將教師的關注點集中在對教育行為的分析、研究上,引導教師分析不同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的不同影響,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通過研討,引發教師各種觀念的碰撞,讓教師各抒己見,百家爭鳴,有效地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了教師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不僅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個人教學特色,而且充分發揮了教研組成員的羣體智慧,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開展撰寫教學反思活動。

葉瀾教授説:“一個老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老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因此,學校提倡並要求所有老師課後寫教學隨筆或反思日記,每學期寫教學實踐反思總結。我們建議老師們在撰寫教學反思時主要寫以下幾個方面:

1、寫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引起師生共鳴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更高層次。

2、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寫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5、寫“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學校將老師們撰寫教學反思的數量和質量納入常規教學檢查的一項內容,並將優秀的教學反思擇優刊登在學校自己創辦的《學習與研究》期刊上。

四、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評價。

為了適應新課程的推廣與實施,學校在運用《谷城縣國小語文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進行評價實踐時,還注重遵循了以下原則:

1.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原則

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發展需要;要從關注教師的教為主轉變為以關注學生的學為主;要重點關注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引導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終身學習的願望。

2.科學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首先,要堅持正確的導向,使評價具有科學性。國小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指標要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要貫徹國小語文新教學大綱的精神,符合語文學科教學改革的要求。。

其次,評價要適當注意靈活性。評價指標既要充分考慮教育教學規律和教改的新要求,又要考慮語文教學的現狀和教師的實際水平,避免操之過急。同時,評價指標要突出重點,便於操作,不能過於繁瑣。評價還要注意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如對較差的課,要多從教學常規方面挖掘一些優點,建議方面的要求不宜過高;對較好的課,則重點抓住教改方面的優點予以肯定,提建議時要求可高一些,促使教師精益求精。

3.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由於課堂教學質量牽涉的問題較多,且許多問題難以量化,因此課堂教學評價一般以抓住評價的主要指標進行定性評價為主。但如果在評價過程中適當結合定量分析,則更有利於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説服力。比如師生活動時間的統計、學生髮言、質疑次數的統計,學生朗讀、默讀次數、時間的統計等,對分析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對學科教學特點的把握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長期以來,我們比較重視外部機構、組織對學校的教學評價,重視領導、專家對教師的教學評價,重視教師之間的相互評價,卻比較忽視教師的自我評價。在課堂教學評價的各項功能中,最能體現評價目的的是教學信息反饋功能,即通過教學評價,提供教學活動的反饋信息,以便師生不斷調節教和學的活動:使教學目標更明確,教學過程更合理,教學效果更好。而只有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自我評價,才能使他們更深切地體驗到教學中的成敗得失,才能使他們自覺地進行自我調節並做出主動的努力,不斷改進教學工作,實現課堂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們必須堅持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原則,並重視自我評價的作用。

通過持之以恆地開展提高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訓工作,“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注重過程,促進發展”、“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讓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等新課程理念悄然進入了課堂教學。課堂上學生站起來了,教師走下來了,蹲下來了;學生樂起來,教師忙起來了;學生的話多起來了……

近兩年來,學校先後有近百人次的教研成果在國家和省、市、縣獲獎,湧現出省級“骨幹教師”1人,市級“學科帶頭人”1人,市、縣級“骨幹教師”11人。20xx年以來,學校先後被評為全縣“校本培訓先進學校”、“全國語文啟發式教學先進單位”、全縣“國小教學工作先進學校”和“校本教研示範學校”。

農村語文教師心得體會範文3

這是個不必做的課題,這又是個不得不做的課題。參加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回來,相比之下,感觸良多,覺得有許多話要説,又怕説不好。面對電腦,手癢癢的,就打下這些不成文字的文字。農村中學教師的出路究竟何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師的出路究竟何在?他們還有不少人懷有完成“義務教育”、讀個國中畢業即可的心態;更有甚者任孩子愛讀不讀,如家訪的時候,往往找不到家長(為了養家,外出謀生者較多),即使找到,冷漠者還不少……政策上,“義務教育”階段好像不敢提這個問題,其實,自古及今都有這樣的提法和做法。

************

這是個不必做的課題,這又是個不得不做的課題。參加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回來,相比之下,感觸良多,覺得有許多話要説,又怕説不好。面對電腦,手癢癢的,就打下了這些個不成文字的文字。

從農村中學出去,又回到農村中學來,我首先想到的問題就是:農村中學教師的出路究竟何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師的出路究竟何在?這本就是兩篇文章,兩個課題,反思、探究、實踐,我還是做不好它。為交差,談點兒不成熟不繫統不深入的感想,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起。

一、教師·語文教師的定位

先説何為“教師”?有時覺得不好給出一個滿意的定義,有時也覺得這是個老話題不必羅嗦。可面對這個“小問題”,我卻也常感困惑不解。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是一説;“德厚為師,才高為範”也是一説。

再後來,教師的涵義可是更寬更廣更全面了,一時半會兒是不好説清説準的。華東師大中文系巢宗琪主任講課時提及的“教師説”是值得一提的,即教學技能特別嫻熟者是優秀教師;教學技能十分嫻熟者,且學養又高者是特級教師;教學技能特別嫻熟,思想水平高,且業務修養特別好者是教育家。筆者認為事易時移,教改呼聲正烈的此時此刻,這樣的説法是很正確的。它説的雖是出色的教師,但啟智、培能、育人、德高的要求是不變的內涵。

有學者認為,現在教師的角色應該而且必須是這樣的:A)由傳輸型向指導型轉變;B)由權威、長者型向參與者、激勵者轉變;C)由經驗型向專家型轉變;D)由單一型向全能型轉變。這種提法無疑還是比較適合的。因為滿堂灌、填鴨式、師道尊嚴、教師為主等理念已經受到明白的挑戰!請注意一些有形無形的事實:1)講台位置的變動就是個證明,2)學生選擇教師更是一種挑戰,3)源頭活水、博採眾長、厚積長髮是又一個要求,4)現代教育技術的介入更不容忽視!

那麼,當今的語文教師又該如何給個定義(或定位)呢?

有人如是説“語文課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教給孩子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一篇篇凝聚着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類創造財富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並最終積澱成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見《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

語文教學的關鍵在教師。由此看來,由於教材、目的、方式等諸多不同,語文教師的三情(即情感、情趣、情操)就要更突出,他們必需有濃厚的感情、較高的審美能力、深厚的綜合功力(包括創新能力)……要求人人達到如此境界不易,農村語文教師可能更難。

二、農村教師·語文教師的角色

由於多種原因,農村教師學歷層次整體素質相對比較低,甚至有代課教師的存在;還有一種現實情況不可忽視——具備相當學歷者,開始時可能與其他的人(如同學)相近,如學識、能力、手段、思想、學習等,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等因素的變化,又可能發生這樣那樣的變化,也就可能顯得差人一截。農村語文教師也不能例外。為此,他們就必須正視現實,跳出舊圈,克服困難,勤奮學習,更新理念,自覺遠望,練好基本功,跟上時代,努力爭出名師。

(一)侷限:1、相對閉塞。交通的,通訊的,文娛的,信息的,具體的生活環境的;2、資料所限。學校相對困難,教師自身的經濟較差,家庭壓力也較大,不如城區處處可見圖書館、閲覽室,自費訂閲能力差些,公用書報相對少些;3、生員差些。特別是“兩基”檢查後,人人上學,國小取消考試,“不及格”也得打上“待及格”,國小而國中,國中而高中,有時真的不知道這樣的學生何時能真正達到“及格”?4、制約活動。經濟基礎較差,地方偏僻,路途遙遠,老師外出參觀難而少,更不用説帶學生到外邊去走走看看(比如實踐課、採訪活動、研究性學習);5、缺少氛圍。教師本已不足,斷層嚴重,可討教者少,無進取心者相對比較多,有時上方又重視不夠(一些會議、活動只准重點或城區學校教師參加);6、家長淡漠。雖説望子成龍之心人皆有之,可農村有多種制約,遠不如城市。他們還有不少人懷有完成“義務教育”、讀個國中畢業即可的心態;更有甚者任孩子愛讀不讀,如家訪的時候,往往找不到家長(為了養家,外出謀生者較多),即使找到,冷漠者還不少;更別希望電話家訪或家長主動找到學校找你老師……

(二)努力:1、努力創造條件,開拓視野,要有勇於進取的心;2、利用已有的資料,並廣泛收集,大擔試驗,不斷總結,不斷髮現;3、利用農村校備課、上課比較自由、自立的優勢,即遵循常規,又大膽實踐與創新,認真思考、勤於總結,闖出新路子。4、扶優轉差,以“沒有失敗的學生,只有失敗的教育”作為動力和壓力,普遍培養,個別扶持,做到無論是尖子生、特長生還是幾近零分的“義務教育生”一個也不能少;5、因陋就簡,就近開展,想辦法多搞些活動,豐富師生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的四“學會”的能力;6、營造氣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帶領學生接觸社會、融入社會;7、密切家校。要有不怕困難、翻山越嶺、常備不懈的幹勁,要有放下架子、甘當學生、耐心加苦心的精神。8、不自悲,時刻記住逆境成才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名訓,並以此自勉;做到脱俗一點,勤奮一點,一刻不放鬆。

作為相對困境中的教育工作者,頭腦一定要清醒:高速公路的時代,瞬息萬變,稍有不慎就一落千丈;當年那種“換下勞作服穿上工作裝”、“放下犁耙夾起教本”的農村教師形像早已行不通了!為此,我們就要常教研,知識常新,教法常變,並記住從事科研是教師成才與素質提高的保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努力做到與時俱進;要學會感動,學會為自己喝彩,努力做到童心永存、愛心常在,有收穫、有成績是值得感動的,它能催人奮進!相信自己,別人能行我也能行;要敢於創新,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三、面對“義務教育”的國中生和基礎比較薄弱的高中生

一種事實要正視。義務教育階段的國中生和未達標學校高中生,情況不同,水平參差,還有這樣那樣的具體問題,上邊已提及,不再贅述。受到城區所謂重點或達標學校的威脅,自然被截取的多多,中等生要是經濟尚可者,也多數被買或借到城區,剩下的才是農村中學的生員!

一種愛心要施與。雖然有時農村學校的老師也會在中、大學聯考後感到自慰,理由是“我們只要考上幾個就比重點校、達標校好,因為重點校、達標校不能夠人人考上大學,而我們是在化腐朽為神奇,他們往往卻是在把神奇變成腐朽”。但是,認不全拼音、造不好句子、寫不好作文、沒有多少語文根底……仍然是農村語文教師的口頭歎。愛心、耐心、多鼓勵、少潑水在這裏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而要做到這一步,“媳婦免學,婆婆得學”就很在理、很自然了。

一種方法要試行。因材施教,分類教學,保證多數,不放冒尖。政策上,“義務教育”階段好像不敢提這個問題,其實,自古及今都有這樣的提法和做法。近看有“分流”説,遠聽有能創作出《三重門》、《零下一度》等影響文壇的作品而文考卻是“門門紅燈高高掛”的作者韓寒、中學生就成為高新技術的高級顧問而考不上大學的滿舟等人的故事可以佐證,重點大學與普通大學的區分、公立與私立中學的不同,分離或分流後的高國中、超前班的舉辦、少年班的招生也都可以説明……

“給孩子們最大的空間,挖掘出最大的創造性,儘管這種教育模式和現行的考試製度存在一定的衝突,但是老師還是應該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性,在教育方法和考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記不得這是誰説的,但我以為這樣的做法和努力,於我們應該不難,關鍵在於理念的確立和為此所進行的實踐。我們知道,一切的問題都是在思考和實踐中得以發現、分析,直至解決的,教育教學亦如此,教師的努力亦如此。一個只會“作家作品,注音帶讀,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色”的教師哪有辦法和可能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呢?

這一點很值得農村中學教師(語文教師)的注意了。

四、盡了力還不行!

以前都説盡了力就行,現在不行了,現在提倡的是盡了力還不行:還得加上高水準、新觀念、愛崗敬業,盡心盡責。就像提幹那樣,想幹而不會幹的不行,能幹而不想幹的也不行,只有那些想幹而又能幹能夠幹好的才行;教師資格認定和崗位聘任制的實施是種壓力,是個警醒;報刊雜誌上對教育、教師的關注和批評是一種信號。只有自尊、自強、自愛、自立,我們常説的“愛,就意味着去做”才不至於成為一句掛在嘴上的口號。

這裏有一個資料,是很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目前的調查表明:骨幹教師的實際狀況是“教育觀念陳舊,學科水平低,已有知識遺忘,基礎薄弱;視野狹窄,信息閉塞,不瞭解學科前沿;教育科研能力較弱,科研意識較淡薄,缺乏理論昇華;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機盲或初級以下佔4/5;特別值的注意的是,國中教師相當部分未接受正規高等教育,國小教師進修的高學歷與所學無關……”這裏所提及的是“骨幹教師”的情況,而且還是指10000名所謂國家級骨幹教師的情況!而一般教師(或普通教師)、農村教師呢?就可見一斑了。面對如此的現實,存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理是不行的,只為了那一月又一月的薪金也是不行的。我並不是為了製造什麼危機感,更不是無緣無故地説些聳人聽聞的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還是挺在理的。最近省府出台的《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規定:“沒有取得教師資格的人員必須調整出教師隊伍”!

作為多屆市級、省級中學教師職務中、高級評委會委員或專家組成員,我每次翻看他們的“東西”,我總感到有話要説。出色的教師的確不少,可是一些人卻也問題多多。一些人教了一輩子書只寫了兩篇總結,評初級用它,中級用它,高級還是用它,真是“縫縫補補又三年”哪。説起教案,五花八門,要麼一年間居然漏寫三、四十篇課文的,要麼發黃又破爛!也有一些人的送審材料,初看一大包,細審問題不少,公開課、指導老師、班主任、工作量……臨時找領導簽章炮製;僥倖過關者又往往以學者、專家、老大自居,以為職稱=水平是天經地義的,好像自己已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好像自己技比聖陶、藝超行知……

著名學者錢理羣曾説過,“教師至少應該瞭解與自己教學有關的學術界的新成果,並且從語文教學自身規律出發,創造性地消化、吸收這些成果,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以保持語文學科的先進性和時代性。”這就要求教師在一定的寬鬆環境裏具有這種自覺的意識和足夠的能力。

一邊是如此的事實,一邊又是這般的要求。的確,當教師難哪!當合格的、優秀的教師更難哪,特別是農村的教師(含語文教師)!因此,要立足社會,立足教育,你只有知難而上!

參加國家級培訓,面對那一位位德高望重的名師,面對那一門門既熟悉又遙遠的課程,面對那一次次生動而充滿新意的講座,面對那一堂堂感人的經驗介紹,感想頗多,想説的話確實很多,真不知説什麼好。我深深體會到“路就在自己的腳下”。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為了當年報考大學時的志願,應該做到為師一天,學習一天,奉獻一天。無論你身處何種環境,無論社會如何變革,學校內部進行如何改革,教師隊伍又是如何的縮編,能夠主宰命運的是教師自己,尤其是身處相對困境的農村的教師(含我們的農村語文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e6vp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