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3篇)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3篇)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1

“高效課堂”是以小組合作學習,師生共同建立學習共同體為基礎的學習方式,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更是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其核心內容,以此實現師生教學、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通過學習《教師的挑戰》一書,結合自身實際,就“高效課堂”合作學習小組的建設談幾點認識。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3篇)

1、師生創建學習共同體,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

“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主線,以評價為手段,以任務驅動為途徑而開展的一系列有效教學活動。完成這一系列教學活動的前提是師生必須共同創建一個學習共同體。“學習共同體”的概念使“高效課堂”實驗站在教育改革理論的前沿,它要徹底拋棄傳統的教學觀,摒棄教師站講台我講你聽的講授式教法,改之以教師走下講台,以學生學習指導者,幫助者的身份和學生一起建立一個“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教師始終把學生置於主人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學習的大部分時間、空間還給學生,真正做到“變教室為學室,變教師為導師”,實現師生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學相長,實現互助性學習。

“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體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學習小組的組建是創建學習共同體,開展互助性學習的前提。學習小組建立應當保持總體水平的基本一致,保證各小組開展公平競爭,以此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組內各成員也應當逐步培養一種學習共同體的意識,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之間應有一種積極互幫的團隊精神。

2、明確目標和責任,是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進行的關鍵。

以小組為單位,師生合作學習,是“高效課堂”實現的主要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目標和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所以,合作學習也是一種目標導向活動,只有明確學習目標和責任分工,才能使合作有順序、高效率。

“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強調開發“三單”,即問題導讀單、問題生成單、問題訓練單,應特別注意“三單”的目標導向功能。“三單”開發中,問題導讀單,主要是導學功能;問題生成單主要是生成解決疑難問題;問題評價單主要是檢測評價功能。“三單”的設計應成為目標導向的風向標,切忌成了簡單習題練習。通過內容精煉、導向明確的“三單”,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把握學習方向,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感知、思考、歸納,提出學習要求,指導學習行為,讓學生明確知道做什麼,怎麼做。

合作學習小組建設中,小組成員應有明確的責任分工,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並明白各自承擔的角色。努力培養每個孩子的學科語言及敢説、會説的能力。通過角色意識的培養,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髮展服務,讓優秀者更優秀,讓平凡者不平凡。

3、加強指導與調控,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高效率的保證。

“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以“小組合作—展示學習過程”為其教學主環節,實現了“教”的課堂向“學”的課堂的轉變,“生進師退”。但教師永遠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是後台的導演,學生以教師為媒介,憑藉教師的引導、幫助,通過自主互助的學習方式研學教材,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所以,“高效課堂”教學仍然是由教師控制教學進程的。

在自主學習、生成問題、合作討論、小組展示等各個環節,教師要始終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指導與調控。教師要走下講台,通過巡視,深入到學生中,觀察學生動態,幫助學生明確角色。對於學生的討論、交流要給予充足時間,並及時提醒、點撥,對學生生成的問題進行篩選和梳理,使教學流程有可控性。

4、培養合作技能,呈現互助性“高效課堂”。

當學生個體有了明確的學習任務時,才能促進個體的學習。“高效課堂”教學尤其突出了“合作學習,共同探究、自我展示”這個以任務驅動為核心的學習過程,使學習任務聚焦在學生身上。合作學習小組建設就是以任務驅動的各個環節為線索,對合作學習的方法與過程進行探索,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獲得感知,增長技能,體驗合作學習的愉悦,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合作技能是合作學習能否由形式走向實質的基礎,是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開展的重點。學生的合作技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有計劃的培養。如傾聽的技能:聽別人發言也是參與學習,在聽別人發言的過程中邊聽邊想,吸取精華,補充自己;表達的技能:語言規範,學科語言成熟,表達清楚,特別是敢説,敢於質疑問難等;交往的技能:善於與人合作,尊重別人,善於採納別人的意見,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等。合作技能的培養是各個方面,教師要從細節入手,及時捕捉學習動態,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技能。

5、展示合作成果,呈現體驗式“高效課堂”。

“先學後導,問題評價”教學模式是一種學生高度參與的體驗式課堂。展示合作學習成果,是其重要的環節。學生背景不同,基礎有差異,對事物、問題的看法有不同之處。在小組合作時,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暴露個人想法,組員之間可以分享彼此的觀點和學習收穫。以組為單位,代表小組合作成果的展示,更能使集體的成果得以展現,更大激發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展示合作成果,輪流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儘量讓每個組都得以展示,這樣就可以彙集多角度的思想,突破個人思維的侷限,拓展視野。要充分發揮“三單”及“小黑板”在展示過程中的呈現,啟思作用。成功的“高效課堂”應當是成功展示合作成果的課堂,讓精彩在展示中出現,讓展示成為學生最期待的時刻。

6、重視合作評價,呈現促進式“高效課堂”。

評價,是促進學習進程的重要手段,評價的方法、手段、形式應當是多樣的。在“高效課堂”教學中,適應學生合作學習的需要,評價首先要注意的是以小組為單位的總體獎勵為依據。我們的評價對象不是某一個同學,因為個人代表着集體智慧的結晶,所以一定要以小組為評價對象,激勵組內各個成員。其次評價要適時、恰當,以評價促學習,用評價的話語,激發各組的學習興趣,用教師評價的智慧和真情,點燃學生的學習慾望。同時評價還應堅持多元、多樣性,如小組可以自評,要求小組定期地評價共同情況,檢討小組活動情況和功能發揮程度,以保持小組活動的有效性。班內組間也可互評,班級也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各類評選等。恰當、有效的合作評價,是保證小組合作學習順利、持續開展的保證。

總之,“高效課堂”是師生共同創建學習共同體,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互助性課堂;“高效課堂”是學生以合作學習為基礎,以展示學習適度為主要學習任務的體驗式課堂;“高效課堂”是師生以“問題”為核心,以解決問題的各種操作行為為主要環節的促進式課堂。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他用精妙的筆觸把我們帶到一個又一個課堂上,讓我們在“教學事件”中去觀察、去體會、去發現、去回味。看到了一個教育學者對教師、對學生深沉而理智的關切。他就是佐藤學教授,一位教育理論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親臨一萬多間教室的紮紮實實的實踐者。在書中作者聚焦課堂教學實踐,以現場速描的方式真實再現了教師們多樣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們多彩的學習生活。談談令我感受頗深的三點:

一、關注課堂中的“小事”

作為東京大學的一位教授,佐藤學的獨特之處在於他雖然是個教育學者,但他似乎並不把高深理論作為自己的研究重心,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關心發生在教室裏的“小事”。跑學校、進課堂成了他最大的愛好。這樣的大學教授似乎讓人不可理解,但他對此有自己的主張。在《教師的挑戰》的後記中,他説: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有意無意地漠視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積累起來的嗎?“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體體現嗎?

害怕數學連書都不翻的芳樹,今天在敏子和秀樹的合作學習中雖然偶有失誤,但畢竟開始做練習題了。總是閉着嘴,躲開他人視線的良子,今天穿着繡着小花的褲子來上學了。這裏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進着每一個孩子學習,對教師來説這比“大規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個孩子的點滴成長。這些在別人看來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來卻彌足珍貴。佐藤學在書中介紹的教師是在任何學校都可以遇到的尋常教師。每一位普通教師的小小挑戰與教室中的孩子們才是開拓未來的教育改革者。

二、尊重與信賴

佐藤學提倡的是一種寧靜、潤澤的課堂氛圍,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處於一種自然狀態,不恐懼、不緊張的心態是他們安心學習的前提。濱野老師的課堂正是這樣。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來朗讀,他們在喜歡的段落旁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讀完課文他們互相討論着,自自然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便是快要下課了,他們仍然意猶未盡,想要繼續討論。佐藤學認為,濱野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自於他對每一位兒童的尊重。濱野老師能夠接納每個學生的想法,他不僅僅拘泥於“好的發言”,而且對所有人的發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來“任何人的發言都是精彩的”,這使學生們能夠自由地思考、輕鬆地交流,從而使整個課堂更加豐富而深入。

但事實上,人們往往只會對那些“有能力”的學生產生尊重和信任,卻很難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學生。只有摘下“能”與“不能”的有色眼鏡,才能看到每個人挑戰固有學習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們個性化的創造。

佐藤學認為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與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才能實現真正的學習。但如何在學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關係對大多數教師來説卻是個難題。在《教師的挑戰》中,佐藤學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答案,他認為:要構築合作互惠學習的關係,就要培養學生相互傾聽的能力,這首先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認真傾聽每一位兒童的心聲。

書中的山崎老師、澀谷老師和勝沼老師,雖然都是普通教師,但在佐藤學看來,他們都是兒童心聲的傾聽者。山崎老師從不貶低任何一個學生的發言,他尊重每個孩子的思考和感情,並看到每個孩子身上潛在的可能性;澀谷老師注重營造一種自然的學習氛圍,她重視奇妙的發言,並把那些妙趣橫生的發言串聯起來,用學生的思考力來推進課堂;勝沼老師總是站在學生的斜側面位置上側耳傾聽每個人的發言,學生們將勝沼老師作為親密的傾聽者,從而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勝沼老師則珍視每一個人的發言。

在佐藤學看來,如果教師以身作則,成為一位耐心的傾聽者,那麼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合作關係就會水到渠成。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時刻牢記: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學生是有差異的人,學生是有個性的人,學生是有能力的人。我們要“保障所有學生的挑戰性學習”,即使是暫時處於低學力的學生,老師也要確保他有挑戰學習的機會,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這才是合作學習的精髓所在。教師要珍視每一個兒童的發言。

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未來教育的門,在那裏可以找到與我們共同成長的朋友,雖然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空間,但我們對學生的愛與執著是共通的。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這是對於每一位教師的挑戰,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3

現在,全世界的課堂中都在進行着一場課堂教學的變革,即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教師的挑戰》作者佐滕學先生稱之為“寧靜的課堂革命”。這種寧靜的革命是對傳統教學的徹底顛覆,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從各自呆坐的學習走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在教學方式上表現為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他認為,這種革命不但是師生的共同願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作為在課堂上直接面對學生的我們該如何做?

一.從備課做起

我們可以在“備”上下功夫,既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既要備詳案,也要有簡案。在相對具體、詳盡的標準化教案中,在那一招一式的模仿中練就駕馭課堂的基本技能;在相對開放、簡明的教案中嘗試自己的探索,驗證自己的思考,追求個性化的教學,尋求無招勝有招的真諦。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學情來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步驟。課前要有應付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種種意外的心理準備,並具備不以一堂課的成敗論英雄的超脱心態,才能使每一堂課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加油站。

二.在與學生的交流上下功夫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教學上,再也沒有比讓學生説真話、表真情更重要的了。教學的功能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自主建構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創造的快樂,感受知識的無窮魅力。現在提倡“自主學習”,實質是讓學生有自主思考解決問題,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權利,而不是“一言堂”。

佐滕學先生認為: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兩個課題為中心來展開:一是“從勉強到學習的轉型”;另一個課題是教室中“傾聽關係”的形成。為了實現“活動的、協同的、反思”的學習,就要在教室中建立“相互傾聽”的關係。在“對話”教育中“傾聽”比“言説”重要得多。無論提出的意見多麼活躍,如果不以傾聽為中心,就不可能改變每個人的認識,就不能讓交流更加豐富。

在學生中培育相互傾聽的第一要件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他指出,除了教師自身成為出色的傾聽者、培育相互傾聽關係之外,別無他法。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信任和傾聽形成了潤澤、融合而安全的言説環境,也在無意之中培養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信賴和傾聽關係。

三.從關注“邊緣化的兒童”入手

每個班級都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都較冷漠,缺少參與的熱情和機會,更談不上自動探究。佐滕學先生把這部分學生稱為“邊緣化的兒童”,無論哪個課堂上都不乏這種邊緣化的兒童。他們常常會因作業不會做、考試不及格而自卑,覺得自己什麼也不行,什麼也做不好,一次一次的“出醜”,結果只會導致他們的自尊心受挫,以至於學好學壞對他們來説都無所謂,內心根本沒有好好學習的願望,這種內在的力量一旦消失,任何巧妙的措施對他們都將無濟於事。佐滕學先生認為“從這種邊緣化的兒童與其他兒童之間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學習的可能性”。

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有深切的體會和共鳴,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充滿期待,在課堂重視“不懂”的兒童,讓邊緣化的兒童得到同學們的支持,開展自主學習,所有學生都能開展高尚的探究。佐藤學通過二十多年的課堂觀摩經驗總結出:在教學中是否能夠形成合作學習很大程度(將近七成)取決於能否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而教師的經驗與學習理論、教學的技能,不過佔了三成的比例。

學習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師生基於對話的“衝刺”與“挑戰”。在合作學習的課堂裏,每一個兒童與教師一道奏響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交響曲。教師面臨的挑戰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

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最近,我在讀由鍾啟泉教授翻譯的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專著《教師的挑戰》一書, 在實施生本理念的時期讀這本書,感覺到日本教學改革在教育哲學的認識上更為深刻: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我們的課堂正在發生着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不但是師生的共同願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

讀着以上這段話,似乎已經感覺到了中國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謂“公平”與“質量”,不僅僅是通過學校之間的教師交流來實現,更重要的應該是致力於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確保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權。前者是一種認為的假設,後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與質量,並不是什麼難以辦到的事情,完全可以從身邊的日常行為開始。

1、教學的基點是尊重和信賴每一個兒童。我們要尊重和接納兒童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在這一點上,我們常常是説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難。隨着中國班學額的暴漲,50個學生基礎不一,個性不同,要關照到每一個兒童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很羨慕日本的班級,學校規模不大,20多個孩子以U型排列圍聚來老師身邊,這樣的教學真是別樣的風景。中國教室裏的學生多,怎麼辦?我個人以為不是放棄合作學習,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學習的必要,只要我們平時訓練好小組合作的常規,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廣西教育已經提供了這樣一個成功的樣板。

2、從相互的傾聽走向合作的交響。在佐藤學教授的這本書裏,在不斷地重複着三個關鍵詞:傾聽——串聯——反芻。實際上這三個詞揭示了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從傾聽開始,這就意味着我們的教學從兒童的經驗出發,教師的作用就是不斷地調適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應,或比較或爭論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最後一個環節的反芻,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學習的自我建構,它的意義在於把知識納入個人的經驗系統。由此我想到了一個時尚的詞——給力,課堂要給力,給學生髮展智慧的力量,讓課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變成向難度挑戰的過程,成為學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響。從這個意義上説“交響”,那就是思維的碰撞與交鋒,只可惜,在我們的腦子裏,往往考慮的是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是什麼,要教哪些知識,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兒童,忽略了兒童與身俱來的探索慾望和學習能力。

課堂有時看上去像大海一樣沉默,但在海底卻正在發生着劇烈的運動,而這種力量恰恰是難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許,我們的課堂教學風格正在發生着靜悄悄地變革。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寒假裏,學校給老師推薦了幾本書,我從中挑出了這本《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慢慢品讀完了這本書,在此書中作者聚焦課堂教學實踐,以現場速描的方式真實再現了教師們多樣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們多彩的學習生活。佐藤學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他遍訪日本全國各地學校,深入課堂,與教師一同研究教學,倡導創建“學習共同體”。書中一個個平凡的教師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宣告:課堂上正在發生着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不但是師生的共同願望,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更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我以以下幾點與大家分享我的讀書感受:

一、小事情成就“大風景”

作為東京大學的一位教授,佐藤學的獨特之處在於他雖然一直是個不折不扣的教育學者,幾十年如一日地關心發生在教室裏的“小事”:孩子的一顰一笑總牽動着他敏感的神經,學校裏的點點滴滴都令他心馳神往,跑學校、進課堂成了他最大的愛好。在這本書的後記中,他説: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有意無意地漠視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積累起來的嗎?“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體體現嗎?害怕數學連書都不翻的芳樹,今天在敏子和秀樹的合作學習中雖然偶有失誤,但畢竟開始做練習題了。總是閉着嘴,躲開他人視線的良子,今天穿着繡着小花的褲子來上學了。這裏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進着每一個孩子學習,對教師來説這比“大規模”改革重要得多。我們的課堂中不也有這樣的孩子嗎?從見他們第一次的恐懼眼神到對你自信的目光,無處不存在着小事情到大風景的過程嗎?課堂中的寧靜革命正是通過每一位普通教師的小小挑戰來推進的。

二、尊重把課堂變潤澤

現在,全世界的課堂中都在進行着一場課堂教學的變革,即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佐藤學提倡的是一種安靜、潤澤的課堂氛圍,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處於一種自然狀態,不恐懼、不緊張,自自然然的心態是他們安心學習的前提。同時他認為,教學的基點是尊重和信賴每一位兒童。

濱野老師的課堂正呈現出這樣一種潤澤、柔和的狀態。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來朗讀,他們在喜歡的段落旁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讀完課文他們互相討論着,自自然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便是快要下課了,他們仍然意猶未盡,想要繼續討論。佐藤學認為,濱野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自於他對每一位兒童的尊重。濱野老師能夠不折不扣地接納每個人的想法,他不僅僅拘泥於“好的發言”,而且對所有人的發言都寄予信賴和期待,在他看來“任何人的發言都是精彩的”,這使學生們能夠自由地思考、輕鬆地交流,從而使整個課堂更加豐富而深入。

三、讓學生在“傾聽”中成長

在《教師的挑戰》中,佐藤學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答案,他認為:要構築合作互惠學習的關係,就要培養學生相互傾聽的能力,這首先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認真傾聽每一位兒童的心聲。除了教師自身成為出色的傾聽者、培育相互傾聽關係之外,別無他法。他指出,當有的教師發牢騷説:“我班上的學生一點也不想傾聽”時,他無意之間流露出自己不願意傾聽學生的心聲。

善於傾聽的教師能夠關注到每位學生的發言,完全接納每位學生的發言,並通過合適的方式將這些發言串聯起來,使學生們不但感受到自己受到了應有的關注,而且他們意識到:通過其他夥伴的發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當每個人的發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礎上,課堂上的觀點就如同珍珠一樣被串聯起來。如果教師以身作則,成為一位耐心的傾聽者,那麼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合作關係就會水到渠成。因為在這些看似頑皮的學生身上隱藏着一種心心相印、關懷備至的潛能。

四、尊重與信任促進和諧

佐藤學教授通過自己的經驗總結出,在教學中是否能形成合作學習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兒童的多樣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們輕鬆自如地參與、交流自由的思考與意向。他用精妙的筆觸把我們帶到一個又一個課堂上,讓我們在“教學事件”中去觀察、去體會、去發現、去回味。

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未來教育的門,在21世紀的學校裏,不僅追求學習的“量”,而且追求學習的“質”,要求終身學習的主體的形成,或許我們的課堂教學風格正在發生着靜悄悄地變革,這是教師的責任。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6

他用精妙的筆觸把我們帶到一個又一個課堂上,讓我們在“教學事件”中去觀察、去體會、去發現、去回味。看到了一個教育學者對教師、對學生深沉而理智的關切。他就是佐藤學教授,一位教育理論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親臨一萬多間教室的紮紮實實的實踐者。在書中作者聚焦課堂教學實踐,以現場速描的方式真實再現了教師們多樣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們多彩的學習生活。談談令我感受頗深的點:

一、關注課堂中的“小事”

作為東京大學的一位教授,佐藤學的獨特之處在於他雖然是個教育學者,但他似乎並不把高深理論作為自己的研究重心,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關心發生在教室裏的“小事”。跑學校、進課堂成了他最大的愛好。這樣的大學教授似乎讓人不可理解,但他對此有自己的主張。在《教師的挑戰》的後記中,他説: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有意無意地漠視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積累起來的嗎?“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體體現嗎?

害怕數學連書都不翻的芳樹,今天在敏子和秀樹的合作學習中雖然偶有失誤,但畢竟開始做練習題了。總是閉着嘴,躲開他人視線的良子,今天穿着繡着小花的褲子來上學了。這裏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進着每一個孩子學習,對教師來説這比“大規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個孩子的點滴成長。這些在別人看來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來卻彌足珍貴。佐藤學在書中介紹的教師是在任何學校都可以遇到的尋常教師。每一位普通教師的小小挑戰與教室中的孩子們才是開拓未來的教育改革者。

二、尊重與信賴

佐藤學提倡的是一種寧靜、潤澤的課堂氛圍,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處於一種自然狀態,不恐懼、不緊張的心態是他們安心學習的前提。濱野老師的課堂正是這樣。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來朗讀,他們在喜歡的段落旁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讀完課文他們互相討論着,自自然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便是快要下課了,他們仍然意猶未盡,想要繼續討論。佐藤學認為,濱野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自於他對每一位兒童的尊重。濱野老師能夠接納每個學生的想法,他不僅僅拘泥於“好的發言”,而且對所有人的發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來“任何人的發言都是精彩的”,這使學生們能夠自由地思考、輕鬆地交流,從而使整個課堂更加豐富而深入。

但事實上,人們往往只會對那些“有能力”的學生產生尊重和信任,卻很難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學生。只有摘下“能”與“不能”的有色眼鏡,才能看到每個人挑戰固有學習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們個性化的創造。

佐藤學認為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與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才能實現真正的學習。但如何在學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關係對大多數教師來説卻是個難題。在《教師的挑戰》中,佐藤學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答案,他認為:要構築合作互惠學習的關係,就要培養學生相互傾聽的能力,這首先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認真傾聽每一位兒童的心聲。

書中的山崎老師、澀谷老師和勝沼老師,雖然都是普通教師,但在佐藤學看來,他們都是兒童心聲的傾聽者。山崎老師從不貶低任何一個學生的發言,他尊重每個孩子的思考和感情,並看到每個孩子身上潛在的可能性;澀谷老師注重營造一種自然的學習氛圍,她重視奇妙的發言,並把那些妙趣橫生的發言串聯起來,用學生的思考力來推進課堂;勝沼老師總是站在學生的斜側面位置上側耳傾聽每個人的發言,學生們將勝沼老師作為親密的傾聽者,從而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勝沼老師則珍視每一個人的發言。

在佐藤學看來,如果教師以身作則,成為一位耐心的傾聽者,那麼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合作關係就會水到渠成。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時刻牢記: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學生是有差異的人,學生是有個性的人,學生是有能力的人。我們要“保障所有學生的挑戰性學習”,即使是暫時處於低學力的學生,老師也要確保他有挑戰學習的機會,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這才是合作學習的精髓所在。教師要珍視每一個兒童的發言。

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未來教育的門,在那裏可以找到與我們共同成長的朋友,雖然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空間,但我們對學生的愛與執著是共通的。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這是對於每一位教師的挑戰,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7

現在,全世界的課堂中都在進行着一場課堂教學的變革,即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教師的挑戰》作者佐滕學先生稱之為“寧靜的課堂革命”。這種寧靜的革命是對傳統教學的徹底顛覆,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從各自呆坐的學習走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在教學方式上表現為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他認為,這種革命不但是師生的共同願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作為在課堂上直接面對學生的我們該如何做?

一、從備課做起

我們可以在“備”上下功夫,既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既要備詳案,也要有簡案。在相對具體、詳盡的標準化教案中,在那一招一式的模仿中練就駕馭課堂的基本技能;在相對開放、簡明的教案中嘗試自己的探索,驗證自己的思考,追求個性化的教學,尋求無招勝有招的真諦。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學情來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步驟。課前要有應付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種種意外的心理準備,並具備不以一堂課的成敗論英雄的超脱心態,才能使每一堂課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加油站。

二、在與學生的交流上下功夫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教學上,再也沒有比讓學生説真話、表真情更重要的了。教學的功能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自主建構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創造的快樂,感受知識的無窮魅力。現在提倡“自主學習”,實質是讓學生有自主思考解決問題,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權利,而不是“一言堂”。

佐滕學先生認為: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兩個課題為中心來展開:一是“從勉強到學習的轉型”;另一個課題是教室中“傾聽關係”的形成。為了實現“活動的、協同的、反思”的學習,就要在教室中建立“相互傾聽”的關係。在“對話”教育中“傾聽”比“言説”重要得多。無論提出的意見多麼活躍,如果不以傾聽為中心,就不可能改變每個人的認識,就不能讓交流更加豐富。

在學生中培育相互傾聽的第一要件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他指出,除了教師自身成為出色的傾聽者、培育相互傾聽關係之外,別無他法。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信任和傾聽形成了潤澤、融合而安全的言説環境,也在無意之中培養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信賴和傾聽關係。

三、從關注“邊緣化的兒童”入手

每個班級都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都較冷漠,缺少參與的熱情和機會,更談不上自動探究。佐滕學先生把這部分學生稱為“邊緣化的兒童”,無論哪個課堂上都不乏這種邊緣化的兒童。他們常常會因作業不會做、考試不及格而自卑,覺得自己什麼也不行,什麼也做不好,一次一次的“出醜”,結果只會導致他們的自尊心受挫,以至於學好學壞對他們來説都無所謂,內心根本沒有好好學習的願望,這種內在的力量一旦消失,任何巧妙的措施對他們都將無濟於事。佐滕學先生認為“從這種邊緣化的兒童與其他兒童之間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學習的可能性”。

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有深切的體會和共鳴,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充滿期待,在課堂重視“不懂”的兒童,讓邊緣化的兒童得到同學們的支持,開展自主學習,所有學生都能開展高尚的探究。佐藤學通過二十多年的課堂觀摩經驗總結出:在教學中是否能夠形成合作學習很大程度(將近七成)取決於能否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而教師的經驗與學習理論、教學的技能,不過佔了三成的比例。

學習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師生基於對話的“衝刺”與“挑戰”。在合作學習的課堂裏,每一個兒童與教師一道奏響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交響曲。教師面臨的挑戰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

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教師的挑戰》這本書所提到的先進的國際前沿的教學理念對我今後的教學將起到很重要的指導作用。這本書最大的優勢就是提供了很多優秀課樣例供我們分析學習,我們可以結合理論充分體會到先進教學模式課堂是如何實施的。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課堂教學的改革

1.課堂形式變化

寧靜的課堂革命發展方向是達到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創造。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各自呆坐的學習轉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了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學生4、5人圍在一個書桌上,小組合作探討學習;在教學的方式上表現為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教師漸漸變為課堂學習的設計者或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教學內容方方面教科書只是配角,學生以有探究價值的課題為中心,藉助大量的資料和多彩的活動追求高品質的學習。

2.傾聽式學習

合作性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傾聽。作為學生,要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以及老師的引導,對於自己不懂的問題要勇敢地提出來,同學們合作學習解決問題。作為老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納,胸有成足地應對,絕對不可以忽視孩子們提出的任何一個細小問題。在傾聽的同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運用適當的連接語或引導語使偏離書本的學生回到正題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提問以及想法猶如一個個音符,而老師要做的事把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響樂似的課堂。在傾聽過程中,老師還可以運用反芻來解決學生課堂生成的問題。師生間良好的傾聽習慣會使整堂課緊湊連貫,生動有趣。學生提問,小組討論回答,主體地位得以充分地體現。

3.個體與個體的鏈接

和諧交響的課堂要從每一個學生的尊嚴開始,從學生出發展開教學。教學創造很大程度上與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尊嚴息息相關。孩子們提出來的問題以及表達的觀點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而已。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尊重每一個孩子們的想法。我們老師在傾聽學生的同時,要注意觀察記錄。老師認真傾聽學生提出的問題,並記錄下來,學生們一同探究解決。傾聽時還要注意語言與體態,例如要靠近需要幫助的兒童,應站在其觸手可及的地方,注意觀察孩子,從眼神以及表情判斷他們是否理解問題,同時鼓勵那些沒有自信發言的孩子。孩子在探究學習的同時,分享了自己的知識,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會生成新的問題,這就引出了新的探究。老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將的探究問題串起來,把教材內容串起來,這樣學生才會對本節課內容有了清晰的認識。

4.創造合作探究的教學

先進的教學理念是以探究式教學為中心,圍繞一個值得探究的主題,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課堂主要以提問和解決問題為主,課堂的形式多養化,可以以實驗,故事會,辯論,遊戲,小組彙報展示等多種形式展開。這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孩子們的創造力。探究主題後會生成高質量的作品。

二.學校改革

1.學習參與的實踐

新的教學理念強調家長不應是參觀者,他們也要參與到教與學中,成為孩子的輔助教師。我們可以給家長一封信,告知該探究中心以及方向,家長會協助孩子查資料,調查、參觀某地,拍照,做實驗等,促使孩子對主題中心思想有更好的理解。當然為了更好地輔助孩子,他們也會在網上學習更多相關知識。我們的家長會實際上也是老師,家長和孩子共同探究學習的過程。為了和家長有更多的溝通學習機會,我還申請了我們班的博客方便交流孩子學習情況。作為老師,我們也需要不斷地學習,擴展知識面,以滿足學生知識的需求。所以説老師學生以及家長都是學習的參與者。

2.信任締結的共同體

信任是一切學校改革的核心。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家長與老師,教師與教師之間都應互相信任。信任是對人尊重的一種體現。作為老師,我們必須要對學生有信心,相信他們的潛力是無限的。還記得我第一次上公開課時,拋出一個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回答,我就急着説出了答案。這實際上就是我對學生不夠信任,擔心他們説不出而出現空堂的表現,而後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我錯了。對於學生來説,老師對他們的信任會使他取得很大的進步。

3.評價方式改革

新的教學理念指出,以分數和等級評價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應孩子的表現,我們最好選擇文章記錄式評價。針對學生的作品以及學校情況給出一個全方位評價,指出優缺點,這樣才能夠給孩子指明今後努力的方向。本書還提到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收集學生優秀作品,方便評價,這方面我們也正在做,並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4.教師之間的互助與共同成長

學校是教師們互相學習和成長的場所,本書也提到課堂改革需要老師們之間分享經驗,互相聽課觀摩學習,甚至請專家知道培訓。這一點我們部門做的很好,今後我也會抓住機會聽更多的課,不斷地學習好的教學方法。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9

俗話説“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知識就是力量”,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我一直認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書,多學些知識是永遠不會錯的。可是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後由於種種原因,前幾年我基本沒有怎麼看書,也正應了另一句俗話: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在這段心靈和知識匱乏期,我在教學上沒有做出任何成績,有困惑卻不知如何解,有疑問卻不知如何答,教學對於我來説就如同閉門造車,到最後發現造出來的車千瘡百孔,教學水平原地踏步。

之後,我結識了《國小數學教師》,也是我初次訂閲這本雜誌,當我第一眼看到她時,如同看到了一本武林祕籍,問了自己很多遍:為什麼不早早地訂閲呢?在經過認真研讀之後,對於數學教學,我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就是力量”,她馬上給了我回報。一節校級教研課,我從《國小數學教師》“百分數的認知”這篇文章中得到了啟發,上出了我從教以來最成功的一堂課。雖然不算優秀,但是對我來説進步非常大,教學目標達成度高,教學進度掌控合理,學生比較投入,這都是我以前的課堂中沒有做到過的,那一次,我很滿足,是《國小數學教師》給了我這種滿足感。

一本書刊或雜誌能夠成為讀者的朋友,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國小數學教師》就是我的摯友,這幾年來一直訂閲她。為了走好以後事業的第一步,得到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而這些,我都通過《國小數學教師》獲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説:“一本教育雜誌,也應當是一所學校,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可以給讀者以啟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務„„”而《國小數學教師》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實用,可讀性強,內容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信息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如今,作為一名國小數學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國小數學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 據瞭解,《國小數學教師》滋潤了無數數學教師的茁壯成長,也為許許多多的青年數學教師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橋樑,是培育教師成長的搖籃。她的風格十分樸素平實。務實、樸實、平實是其魅力的源泉。樸素、精緻、人文是其獨具的特點。她的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國小數學教改的衝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國小數學教師》宣揚對學生作為“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國小數學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國小數學教師》為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國小數學教師》為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到教學的“亮點”„„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一直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意外收穫!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是著名特級教師宋運來主編的。該書從教師的教育習慣、教學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書中從教師的習慣着手,分析優秀教師的成長。它告訴我們: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普通教師與優秀教師的區別就在於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説,世界上不存在優秀的行為,習慣優秀才是真正的優秀。拿破崙説過:“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的將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的將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的將是一種性格。”身為教師,在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去獲取成功的同時,自身也應在良好的教育習慣中培養出教師良好的教育性格。

平時,我們對“習慣”這個詞再熟悉不過了,在學校裏天天給學生講“養成教育”,讓學生養成好習慣,然而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應該養成好習慣,對於這一點卻很少有人能意識到。常常,有一些習慣,我們不以為然。然而作為教師,這些習慣往往超出了個人的意義,會在不經意間直接或間接給學生帶來種種影響或傷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們做着、做過,卻沒有仔細去想“該不該”和“怎麼樣”。然而對於教育者,這些事情因為聯繫着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與拷問。作為一名教師,在我們的舉手投足之間,所傳遞的應是一種規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們要求學生按時完成作業,自己是不是每次都不拖堂;我們要求學生團結友愛,自己是不是對每個學生都公正;我們要求學生見到老師主動問好,我們是不是能主動問候學生……看起來不起眼的小細節,其中的內涵我們又深知多少。都説育人必先育己,非凡即平凡之堅持,教師同樣需要尋求自我的專業成長與發展,而只有自覺養成並堅持好的習慣,才能在平凡的職業中創造不凡的業績。

因為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着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終年累月地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尤其是教師的習慣,它是教師個人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教師在教育場景中形成的一種相對固定、相對一致的教育行為方式。一個教師如何面對學生、如何處理教材、如何展開教學的各個環節、如何處理和同事的關係以及如何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都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當這種行為方式延伸到各種新的教育情景中,延續到各種教育環節中之後,就變成了一種習慣。習慣是在習慣中養成的,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它就像隆隆的列車,順着已有的軌道行駛;它會自發地引導我們的感覺、觀念和行動。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教育就是習慣養成,凡是好的態度,好的方法,就要使它養成習慣。”無論從學習到工作,從為人處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習慣出能力,好習慣出效率。而壞習慣是一個人身上藏不住的缺點,是人潛能發揮的大敵。因此,我們要不斷培養好習慣。但習慣不是一時養成的,更不是一時可以改變的,要想做到書中所述,要花費一定的心血。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也是充分展示教師魅力的舞台,追求有魅力的教學是所有教師共同的願景,教師需要通過其良好的習慣不斷增加其教學魅力,才能激發學生去讚歎、仰慕、並主動聆聽其教誨。例如在教學習慣篇中:“不可忽視的課前準備”這一習慣,看了之後我深有體會。以往我對課前準備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過分關注和依賴課堂的生成,以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只取決於課堂的組織實施環節,課堂教學的精彩只取決於教師的臨場發揮,即使課前準備也只是寫寫小黑板,做做課件,準備必要的教具和學具等。那麼怎樣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呢?課前準備首先要精心備課。備課不僅僅是看看教材,寫寫教案……其實備課即要重視備教材,也要備學生;即要重“硬件”的準備,也要重“軟件”的設計,即要看新授內容,也要分析練習題,課前對練習的精心分析,合理取捨與補充會直接影響到課堂練習的效果,所以教師要學會利用教材,處理教材;尋找合適的資源為教學服務。另外非隱性的課前準備我們也不能忽視,比如要提前到教室候課,作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對照已備教案在書上作些必要的批註。“如果你用一份力量備課,兩份力量上課,你就用三份力量批改作業。反之如果你用三份力量備課,兩份力量上課,你就可以只用一份力量批改作業。”這是著名教授蘇步青的話。總之,教師要上好一堂課並不難,只要課前關注細節,關注隱性備課,精心、充分地準備,相信人人都能上出好課,都能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一本好書,的確是一位良師益友,它會引領我們少走彎路,逐步成長!從小事做起,從習慣養起。要想獲得成功,就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培養良好的教育習慣,從閲讀《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開始吧!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時刻警醒自我

對於教師來説,愛是不可須臾成缺的,只有以摯愛奠基,教師才會傾盡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甚至生命獻給他所熱愛的事業和學生。有效教師們都有一顆不泯的童心,他們總是保持着真誠、熱情、樂觀和積極,他們十分樂意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一同歡笑,一同煩惱,錢夢龍老師説:教師只有始懷着一顆"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發現學生的心。"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是魏書生老師總結的涵養性情的一條法則。這給予我的啟示便是教師要以平穩的情緒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於營造親切、和諧的愉快的教育氣氛,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激發他們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與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以名師們為榜樣,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新課程標準非常明確地把"合作交流"作為營造新課堂氛圍和培養不憲政的重要目標。作為教師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義。開敞胸襟,樂於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賞、不自我封閉。與學生親密交往、平等對話、真誠交流,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埋誠相對,相互扶持。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身邊的長者、名師的指名和幫助,團結的力量大,集體的智慧永遠大於個體。

豁然大度,寬以待人,不斤斤計較,不"同行相輕"也同樣是一名有效教師應具備的條件。不斷的自我反思,不斷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三、立足本職,做好工作

愛崗敬業,加強師德修養。由於教師的職業,是育人、塑造心靈的事業,因此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養,通過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為人的道理,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為他們今後美滿人生鑄造堅實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關係。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師的關愛和關心。教師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給予關懷。因此,教師要學會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要設身處地為學生着想,體諒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難處與煩惱;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溝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要無怨無悔!對教學過程負責。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要堅持經常學習時事政治、專業理論等;要多聽課,虛心請教,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教學藝術;每上一節課,都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對學生未來負責。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又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一個環節出現缺陷就會影響其它環節,從而影響學生的正常成長。因此,教師要立足當今,放眼未來,以苦為樂,甘於寂寞,充當人梯,為家長負責,為學生負責,為社會負責,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千秋大業負責。對學困生負責。幫助學困生是教學工作的重任,因為一個班級裏面總存在學困生。對於學困生,教師在教學上、情感上應給予特殊的關顧,如課堂上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樹立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要勇於擯棄舊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鋭地瞭解新思想,認真地研究新理論,主動地、迫切地學習新知識,開拓進取,更新觀念,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鄭傑,上海市北郊學校校長,中學高級教師,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長,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他對社會轉型期校長角色變遷、教師身份變化、學校生存和可持續發張、師生的生命質量與人生幸福等問題,進行了諸多有價值的思考和實踐,因其觀點新鋭而獨特,被戲劇性成為“另類校長”。

世紀老人冰心曾説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這是一句至理名言。之前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匪淺,最近到到書店轉了轉,看到了鄭傑老師的給《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他在書的代序中很謙虛的説,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大體看了一下書目,感覺不錯,就讀了讀。

鄭傑校長在文中提到一百條建議,每一條都讓人受益匪淺,尤其是下面幾條對我的啟發更大。

首先,教師要有靜氣。

有的人一身匠氣,只知機械地幹同樣的事,幹得毫無生氣。他們眼中的工作,僅僅是要完成的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只習慣於從過去的經驗中去搜取營養,在這種消極態度下,人們形成了一種定勢:凡事都可應付,只需照老規矩辦就是了。有的人沾滿俗氣,或者叫市儈氣,又叫小市民。他們遇事總先考慮自己的得與失,不斤斤計較一番,他絕不罷休。有的人躁氣,這種毛病許多人都有,躁氣就是浮躁之氣,千起事來冒冒失失,想急於求成,沒有多少事情能幹到徹底,卻急於表功,事情沒有幹完,就要評這許那。

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乾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點點滴滴,任何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薰陶,一本本作業,一句句話語。所以,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樂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義也在其中。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為年輕教師,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確需要靜。需要靜下心來備好每一堂課,批改每一本作業,讀幾本好書,總結一下自己的不足,細細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嚐作為老師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來,一起放飛心情吧!

其次,教師要學會做減法。

這一點其實與我們學校老師們口頭上流行的要學會“偷懶”相似。那麼,在重壓之下,我們教師該如何正確偷懶,如何把減法做得更好呢?

減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勞動。教育目的是什麼?這是做教師的首先應理清的。教師的目的在於促進孩子發展,這是教師目的的全部。一旦將其他目的摻雜其中,尤其將個人目的混入其間,則會帶來無盡的苦痛。

減掉那些無效用的勞動。教師的勞動嚴格地説是腦力勞動,教育的智慧首先在於運用智慧減輕體力的勞作。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們會恍然發現我們有許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來卻起了反作用,我們為無效勞動付出了青春與心力的代價。

當然了,做減法先要做加法。在我們的頭腦中加入知識,用知識來修煉智慧;在心靈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揮我們的軀體。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緒化反應之後,才能在繁瑣的事務中找到一個支點,依靠這個支點,我們才能揮灑自如,遊刃有餘。還記得,當時教某班的時候,我對班上不完成作業的同學的要求是可以只完成一半或三分之一,但要自己認真完成。連續幾天,這部分同學的作業都做了一半按時交了,我也都很滿意,並在班裏表揚了他們。課堂上,他們也聽得認真了,不斷受到老師們的表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你用“加法”不奏效時,為什麼不試一試“減法”呢?

再次,教師應享受生活。

不僅是教師,人——作為人都應該享受生活。看到這一條我不僅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則報告,現在教師的平均年齡只有六十幾歲,遠遠低於人口的平均年齡。有十分充足的證據證明,我們的許多先輩活的比我們幸福快樂,儘管我們已遠離了饑荒,先人們沒有,在我們今人看來祖先們簡直生活在地獄之中,分析原因,我們現在人的工作壓力太大了。作為一名教師,每天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完成,既然我們不能改變現在的生活,我們就要想方設法適應現在的生活,享受我們的生活。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每天與孩子接觸,班上不乏優秀的學生,聰明好學,討老師喜歡,但也有調皮,不愛學習,經常跟別的同學打架,讓老師頭疼上火的學生。作為一名教師,只憑自己一己之力去捍衞學校這一塊自由而悠閒的天地,我們甚至根本就沒有權利阻礙質樸、而天真的孩子們的生活。他們不應過早的參與角鬥,他們太過弱小,他們正處於做夢的年齡,請勿打擾。我們每天與孩子打交道,用心去愛我們的孩子,給他們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建立老師的威信,以誠相待,,尊重學生的選擇,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當學生犯錯時,耐心的批評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張潔老師在書中指出,“對教師而言,享受勝過有着天生的有利條件。只要我們打開所有的感官。”孩子是天真無邪的,我們每天與最快樂的人打交道,享受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會童年常在。

最後,教師要有寬容精神。

寬容很不易,才成為一種美德。如果我們在教書時,只認了教科書和大綱,卻容不得半點質疑;如果我們只守着自己習慣的教法,藉助於習慣的手段和方式,拒絕一切新的想法和創意;如果我們聽了某些宣傳或説教,認為某種教育理論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確或惟一必須信守的,那麼我們還是不寬容。

當面對每一個有個體差異的孩子們時,如果我們只以個人的眼光去取捨,唯獨偏愛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髒孩子、調皮的孩子、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那麼我們尚不具備寬容精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具備寬容精神。寬容不易,才使寬容成為美德。

寬容不僅在面對異己時有用,對自己的衝突着的人性而言,寬容意味着造福於自己。寬容會使我們掙脱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陶行知先生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讓我們教師學會寬容,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寬容,是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先決條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同時寬容也會使我們教師處事變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變智育中心為以人為中心,造就一種民主的教育、生動活潑的教育,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

一百條建議,一百個法寶,似陽光,如雨露,滋潤着我乾涸的心田。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此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但願在此書指導下,我們能以一顆平靜的心,寬容的精神,享受我們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從這句話裏看到習慣對人的發展很重要,好習慣受益終生,決定一生的命運。暑假裏,學校為每一個老師準備了豐盛的精神食糧——由宋運來老師主編的《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一書。這本書系統全面地從教師的教育習慣、教學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五個方面全方位地展開介紹,總計100個習慣中每個好習慣都有經典案例及案例分析。讀過此書,我反覆揣摩書中的道理,不斷地反思自己的工作,竟有“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

教師的習慣就是教師個人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教師相對固定、相對一致大的教育行為方式。亞里斯多德曾經説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鑄造的。因而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説,世界上不存在優秀的行為,習慣優秀才是真正的優秀。教師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應具備若干好習慣。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看了《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之後我發現需要改變的首先是教師自己,自己在教育中也要形成良好的教育習慣。習慣是在生活中養成的,的確,在某一天,某一件事,人有時是需要被提醒的。

尊重學生是教育獲得成功的基石,只有平時對待學生做到尊重,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打開教育的通道。托爾斯泰曾經説過:“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我們要造就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學生,要面向全體的學生。教師應把愛毫無保留地播撒給每一個學生,不歧視、侮辱、體罰任何一個學生,讓全體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首先是尊重學生,就是要做學生的朋友,貼心人,在人格上與學生平等相待,以誠相見。同時我們還要相信每一個學生的能力,並相信學生有力求上進,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良好願望。

寬容是一種美,寬容是一種氣度,寬容更是一種愛。教育的全部祕密就在於愛護學生,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個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那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幼小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加倍呵護。是啊,枯萎的小草需要園丁的悉心呵護。寬容是一種積極、有效、高層次的教育態度,它要求老師真心愛護自己的教育對象,以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因為學生畢竟不同於成年人,他們在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均未成熟,在生活、學習中出現一些失誤和偏差也不足為奇。所以,老師的寬容從某種意義上講恰是治療學生思想疾病的良方,同時也能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增強思想感情的交流。在學生出現過錯時,老師應循循善誘,心平氣和地幫助他們認識缺點或錯誤,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發展的空間,稚嫩的心靈需要的更是包容而非苛求。

教師須養成的好習慣有很多,這裏我想談談對養成良好備課習慣的認識。教師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備課的過程包括解讀教材,分析學情,蒐集資料,書寫教案,二次備課等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世界上並不存在優秀的行為,習慣優秀才是真正的優秀。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其習慣的養成更是意義非凡。自己多一些好習慣,就能夠引導學生養成更多的好習慣。多一個好習慣,就等於向成功邁進了一步。教師要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哪些問題?如果出現問題時教師如何設置台階來解決難點?教師要認真細分析的基礎上思考:講什麼?怎樣講?教師只有對教材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經過深思熟慮,瞭然於胸,才能把課講得妙趣橫生、引人人勝。備課,是教師重要的基本功。養成良好的備課習慣,可以使我們的課堂做到有效乃至高效。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要充分了解學情,有經驗的教師都懂得:備課“備學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備課之前,要根據三維目標,從各方面進行分析:對於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基礎怎樣?相關的知識學生掌握得如何?相關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生掌握和應用得怎樣?學生對於這個內容的學習興趣如何?

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交流,靈魂對靈魂的塑造,境界對境界的提升。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理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中。如果我們老師能夠蹲下身子,放下架子,走進學生中間,用民主的意識、民主的態度,去培養民主的性格,那麼我們的教育就能塑造出個性厚重、人格強健的有用之才。

別有感於“要善於換位思考”這一習慣,我正朝着這個方向在努力。新學期這一段時間,由於是新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日常行為上的不理解,總喜歡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們,慢慢發現效果並不理想。後來,我懂得了學生和成人之間是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對學生期望過高,急於求成等造成了近段時間我在教學和學生管理等方面產生了一些摩擦和困惑。對,要善於換位思考,於是我放低了要求,放慢了腳步,終於感到眼前豁然開朗。

一個個良好的習慣如同詩中説的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正慢慢地浸潤着我的心田,我會將這本書常伴左右,將書中的思想不斷地吸納,書中的金玉良言細細咀嚼,書中的方法作為借鑑並因而作改動,書中的理論與我的實踐相磨合……這會令我更加有品味,更加完善,讓我充滿睿智和激情……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這學期學校組織的共讀一本書活動中,我有幸讀了宋運來老師主編的《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這本書。説實話,剛拿到這本書我感覺到這學期的負擔又重了,當班主任有那麼多的瑣碎的事情,尤其是今年當的又是七年級新生班級的班主任,學生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事情比以前的更多,哪來的時間讀書啊。一堆牢騷在心裏冒出來(不敢明着發泄,呵呵!),但是為了學期結束時要交的心得體會,還是找時間讀一讀。通過讀這本書我發現書中所説的一些習慣自己有,但是做的還不夠好;大多數習慣都是自己欠缺的。我總是教育孩子養成這樣、那樣的好習慣,可是我卻欠缺了這麼多,怎麼做孩子的榜樣,真是慚愧!

首先,我看了這本書的目錄。它把影響教師的100個好習慣分成了五大塊:1、教育習慣篇,做一名智慧的教育者;2、教學習慣篇,成為有魅力的教師;3、學習習慣篇,做一個完善的人;4、生活習慣篇,做一個充滿情趣的人;5行為習慣篇,做一個有品位的人。整本書每一篇都由名言導入,接着闡明道理,再配上經典案例和案例分析,既擺事實,又講道理,真是值得讓人細細品味。對我影響最深刻的是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7——談心是一門藝術。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儘可能的瞭解每一個學生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是啊,我經常教育問題學生,也和他們談心,可有多少孩子敢敞開心扉的和我談呢?和我談的又有幾個説的是真心話呢?書中告訴我,談心,是一門藝術,應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推心置腹的方式觸動學生情感,通過語言媒介,真正達到心與心的交流,使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接受教育,在寬鬆和諧的情境中領悟其中的道理,在情感交流的理解中獲得心理平衡。我每次和學生談心,當學生不張口時,我就很着急,有時候不了了之,讓學生下去想好了再來,這一想就再也沒見想好;有時我就黑着臉訓學生一通“我和你談心是想幫你,你怎麼不理解我的苦心,怎麼不配合老師呢?”,本來孩子就因為“不信任”“害怕”等原因而不開口,就更不敢説了,我永遠的關閉了和他談心的門;有時耐心的引導他,想讓他開口,結果把“引導”變成了“説教”,讓學生感覺到我在“強詞奪理”,口服心不服,也不會和我説心裏話了。總之,通過讀這篇文章我發現,我的談心方式簡單、粗暴,缺乏細心的引導,缺乏耐心的等待。那像案例中的黃靜華老師,為了幫助沉溺於遊戲的小偉同學改變壞習慣,和他談心、聊天,一談就談到了畢業,一聊就聊到了把孩子送進國家級重點中專;為了幫助小羣同學增長信心,從關心孩子學習,到關心孩子運動,關心孩子生活等各個方面。黃老師就是這樣用心執着地去愛學生,和學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推心置腹地交談,從而收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在書中,我學習到了要和學生談心,就要躬下身來,態度親切、隨和、自然地與學生互相交談。一、拉近距離,互吐心聲。談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學生最愛向知心人説知心話,因而談心時,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角色,將心比心,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以一個親密無間的朋友身份與之交流,以自己寬厚的愛去贏得學生的信服。二、雙向交流,防止説教。學生談心時,要麼無從談起,要麼羞於啟齒,要麼膽小不敢説,打不開話匣子。此時,教師應該善於引導,使之敢説、願説。然而與此同時,也容易步入“説教”的誤區,不但不能解開學生心頭之結,反而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三、含蓄委婉,易於接受。談心時,語氣除了親切、真誠外,內容還要含蓄委婉,直話曲説,可以選取富有啟發性的事例或故事講給他聽,讓學生從中領悟,受到教益。四、呵護隱私,為其保密。談心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師生之間的談心涉及到孩子的真情實感甚至隱私,作為老師,應為學生保密,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

從書中我學到了不少,也受到了不少啟發,由於懶惰,整本書沒有讀完,真是遺憾!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是一部研究教師習慣的經典之作。它從教師的教育習慣、教學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五個方面全方位,系統地研究教師習慣。全書總共分為獨立的五個篇章,列有五個小標題。第一篇,教育習慣篇:做一名智慧的教育者;第二篇,教學習慣篇:成為有魅力的教師;第三篇,學習習慣篇:做一個完善的人;第四篇,生活習慣篇:做一個充滿情趣的人;第五篇,行為習慣篇:做一個有品位的人。我一篇一篇仔細地閲讀,每一篇都由名言導入,接着闡明道理,再配上經典案例和案例分析,既擺事實,又講道理,真讓人歎為觀止。我從頭到尾讀了一遍,覺得自己可能讀得太快,太匆忙,學到的太少了。於是我又讀了一遍,並做了大量的摘錄。讀完全書後,我真是受益匪淺。書中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對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教學的理念和實踐、教師心理健康、教師自身的生活態度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使我這個頗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從中吸收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學到寶貴的經驗,找到前進的方向,更看到了未來和希望。更可喜的是從一些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適合我的教學方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好習慣之35——追求課堂的簡約,這個內容給我的啟發特別大。

文中談到簡約課堂應做到:六簡,即教學目標簡明,教學內容簡約,教學環節簡化,教學方法簡便,教學媒介簡單,教學用語簡要。透視簡約課堂的教學觀,我對教學的”大道至簡”有了更為深切的認識。所謂大道至簡,意思是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説明白。真可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武術高手在搏擊時總是一招制敵,擊中要害,絕對不會大戰300回合才擊倒對手;高明的醫生總是一針見血,藥到病除,絕對不會開亂七八糟的藥物騙錢;精明的商人一招領先,步步領先;高人指點一語道破天機,不用太多言語……大道至簡必須再整合創新,跳出原來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揮動奧卡姆剃刀,剔除那些無效的、可有可無的、非本質的東西,融合成少而精的東西。所謂“為學日增,為道日減”就是這個道理。

簡約課堂,我認為:教學目標要科學、可測。“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比浮光掠影,蜻蜓點水的教學要有效得多。選擇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作為教學的內容,對繁雜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研讀,大膽刪減。學習過程應該是科學的、順暢的、符合學習規律的,根本沒有必要搞得那麼複雜、玄乎和深奧。課堂語言除卻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縟節,省去一切不必要的言説,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樣明淨,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莎士比亞説過:“簡潔是智慧的靈魂。”簡約,不等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簡單,它應該是優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方法,方便學生理解所學知識,掌握知識結構,減輕學習負擔。在簡約的課堂中,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空間,真正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從而,最大意義上接近教學的本質,師生真正享受到由簡約帶來的輕鬆而愉悦,自由而深刻。簡約是教師長期實踐形成的一種教學風格,是教師高度凝練的教學思想的結晶,是教師努力追求的教學藝術境界。總之,一句話:解放教師,解放學生,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悦。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感到羞愧難當:課堂效率低下,不受學生歡迎,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學以致用,我開始嘗試走簡約課堂的教學之路,對每一堂課用簡約課堂的教學思路進行大手術。實踐出真知,通過一個多月的實踐,我的課堂教學面貌出現了新氣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聽課效率大大提高,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許多,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我的課了,而我自身也更喜歡和學生在一起的課堂了。

通過閲讀這本書,我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悦,猶如喝到了一杯仙露瓊漿,那種感覺刻骨銘心,終身難忘。正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所説:教師只有重視讀書和學習,其視野才越開闊,思想境界才越高,敬業精神才越強,教育教學質量才越高。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9月12日,我來到岱道庵國小,一進校門就被學校裏“你想卓越嗎?那就讀書吧”的閲讀口號深深的吸引,跟隨着孩子也慢慢養成了午讀的習慣。讀書這一習慣也是我讀的這本書當中的一個好習慣,對我來説,我現在只是有了這一種習慣,但是好習慣還差太多,還要向各位老師學習。《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這本書是我讀的第一本書,育人必先育己,我們平時要求學生養成很多的好習慣,其實我們的好習慣才是最好的行為典範。

書中羅列出教師應該養成的100個好習慣,向讀者展現出優秀教師工作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仔細讀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其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可能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有我們必須嚴格遵守的,也有不經意間被忽略的。每讀到一條習慣,我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和剖析。看到自己有的習慣也會感到高興,沒有的習慣也會進行自我反思。

對於我們教師自身而言,書中提到“練好三字一話”。我們會經常偏愛字跡工整的作業而抱怨有的學生字寫得龍飛鳳舞。其實站在學生角度想想,反思一下自己的板書,是不是真正地讓每個學生看清楚了呢?書寫,對於我們教師來説,非常重要。寫一手好字,既可以豐富為人師表的內容,也可以給學生一個富有審美形象的精神境界,學生就會對該位老師的授課倍感興趣。又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老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倍受學生關注。教師的情緒影響到所有學生的情緒。我們是否能堅持帶着微笑踏入課堂,和孩子一同學習和練習,也努力控制自己不為小事分心和發怒呢?控制情緒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的目標。還有“課堂不妨適當留白”、“養成問課習慣”等等,雖然還沒有成習慣,但相信只要有恆心一定能讓這些好習慣成為我工作的助力。

教師還應養成換位思考的良好習慣,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去感受,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因為“孩子的心靈是最稚嫩的,他們的心受到傷害便會結疤”。如果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學生的行為與需求,這樣就能更好的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更好的進行教育。又如“一個學生一個世界”。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脾氣性格,不同的習慣,不同的優點缺點,人無完人,同樣,人人都有閃光點。還有“主動問候學生”、“善待發言錯誤的同學”、“學會傾聽”、“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等習慣。

説到讀書,書中於永正老師總結的成功因素是“讀書,要經常讀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學理論等方面的著作,還要養成翻閲各種教育雜誌的習慣。讀書要專心,跟自己的實際聯繫起來。”讀書是於老師一生堅持的習慣。我也希望可以成為我一生堅持的習慣。

書中涉及到的教育習慣、教學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這五個方面,幾乎囊括了一位教師在整個教師生涯中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建議,尤其對於像我這種剛踏入教師行業的年輕人而言,這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細節決定成敗,好的習慣成就精彩人生。亞里士多德説過:“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一種行為如果長期下去,就會成為習慣;而好的行為一旦堅持下來,就會成為一種好習慣。任何一個好習慣的形成都需要長期堅持,我堅信只要能明確目標,並踏實走好每一步,即使還在努力的過程中,也一定能感受到好習慣給我們帶來的觸動和促進。播下一個好的行為,必將收穫一個好的習慣。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如果説“課程智慧”主要顯示為教師的“備課”智慧,那麼,教師的“教學智慧”則主要顯示為上課方式的變革。現代知識增長,已經不能單純用“變化”來表達,應該稱為變革,或者稱為革命的變化。針對這種變革的特徵,教學方式也需要變革。

有一個孩子,從入國中開始,數學就不及格,久而久之,連數學作業也完成不了,數學老師感到實在忍無可忍,終於把這個孩子攆出了教室,並要求他在放學前必須把數學作業補上,否則就別想再走進教室。這個孩子實在不想和教室永別,只好捧着一本數學書在走廊裏看,結果是他竟然看懂了,交上了數學作業。這以後,每到數學課,老師在上面講,他在下面自己看,期末考試時,他數學成績破天荒第一次考及格了。老師讓他介紹經驗,他推辭不過,只好介紹經驗。讓數學老師哭笑不得的是,他介紹經驗所擬的標題是:《感謝數學老師把我攆出教室》,他説,數學老師如果不把我攆出教室,恐怕我一輩子數學都不會及格。

一、從消極被動的接受性學習向積極主動的探索性學習轉變

老師講學生聽,這是我們的基本教學模式和基本學習方式。在知識增長比較緩慢的時代,這樣學習方式方法是合適的,所謂一朝學習,終生受用。但如今終生受用的知識越來越少了,生活中有用的知識,越來越需要不斷的補充,而這種補充來自於自我學習,特別是積極的探索性的學習。

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最重要的是把學習知識變成探索問題。在學習中能不能學會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衡量學習成敗的根本標準。在傳統教學中,學習知識是目的,通過問題幫助掌握知識是手段;可是在現代學習中、學習知識是手段,能夠運用解決問題是目的。

二、從線性學習向T型轉變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思想方法基本是線性的,即擅長什麼學什麼,將來希望幹什麼學什麼,所以高中就實行分科,分文理科、大學填報專業總是填報自己喜歡的專業。在知識分化明顯,分支學科主導的情況下,這也很自然的選擇。但是在知識綜合化趨勢不斷加劇,處理綜合問題更顯重要的今天,要把自己培養成為T型人才,這對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個巨大沖擊。在變化中學習,能否在不斷變化潮流中適應這種變化,這就決定了這個人在社會上發展的可能性。

三、從學會知識到學會學習

中國有句古話: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們普遍的學習觀念是,讀書是重要的學習,而且書要反覆讀,要爛熟於心,倒背如流,這就是功夫。問題是,知識數量的膨脹不允許我們這麼做,時間也不允許我們這麼做。我們要學會利用知識,準確地説,是要學會利用現代信息平台,和技術手段獲取掌握知識。學會用現代信息手段,尋找知識已經成為一個現代人的基本素養。你會逐漸的發現,是否善於從網絡上尋找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決定了你的工作崗位上的地位,收入和發展前景。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懂得的東西再多,不會應用也白搭。理論要聯繫實際,理論要結合技術,理論要運用方法。因為,現在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理論向技術轉化的速度在加快,理論和技術的轉化幾乎是同步的,尤其是在新興科技領域。

四、積極組織和參與社會活動

參加社會活動需要時間,與書本知識學習有衝突,但與提高學習成績,並不衝突。社會活動只要不過度,不僅不影響學習,而且有益於提高學習成績。因為,第一,社會品質與學習品質有許多是一致的,比如用心、自律、堅韌,比如整體性、分類、抽象、概括,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第二、在社會活動中可以提高自信心和責任感,可以學習對事情結果的預料和判斷,可以增加對自己個性特點包括優點、缺點和弱點的瞭解、增加自知之明,可以提高對自己規劃的能力。

每位教師對如何上課都應有自己的認識、觀念、理念,應該經常問自己:我憑什麼教書?是憑自己的經驗、傳統、權威,還是憑自己的認識、觀念、理念?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最近看了《教師的智慧》一書,這本書裏的一個個的問題,一個個的案例,一個個分析都是從教師教育上發生的實例,掌握解決這些問題是每個一線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技能。書中從教師與兒童、教師與家長、教師與社區等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其中在教師與家長這一方面,這本書教會教師如何更好的去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如何跟家長溝通使家園合作更有效。

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和合作夥伴。教師有責任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任務,以便雙方能達成教育共識,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家長工作難做,但是很重要。家長一直以為孩子在幼兒園只是在玩,有的家長自己早上想睡懶覺,便很晚才送孩子來園,不重視幼兒園的教育。教師在有時間跟家長個別交流的同時,還應經常召開家長學校的交流會,讓家長及時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教師也有更多的時間對家長進行教育引導,可以讓家長和教師保持一樣的教育觀念。家長可以親自參與孩子的活動中去,可以更快的轉變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觀念。每個學期我們都會組織幾次親子類型的活動,以便家長參與到幼兒園孩子的活動中去。

作為從事教育職業的每一個教師,特別是我們幼兒教師,重在研究學校教育的同時,還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視家教指導工作。因此,教師與家長的互動與溝通是十分重要的,將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我們只有正確認識和處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關係,才能共同把兒童教育工作做好。對我們來説,在雙方溝通中怎樣善於抓住時機,在隨意交談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長的心聲。怎樣有藝術的向家長宣傳、指導保教知識,還存在着一定的難度。

如何解決與幼兒家長溝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難?我認為應該從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入手,不斷提高與家長溝通的方式、途徑與技巧。

教師每天與家長接觸時間雖然短暫,但三言兩語中也能反映出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靈活掌握交談技巧及説話的藝術。過去,我總認為時間短,與其拐彎抹角,不如直截了當的説。於是有時當着孩子和家長就告狀,弄得家長十分尷尬,孩子也害怕。這樣,既不利於孩子克服缺點,也不利於家園配合。這本書開啟了我一扇窗,成為我學習新技能的一把鑰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開,既然選擇了教師,就意味着要面臨很多挑戰,需要尋找更多的鑰匙……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剛剛看完《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思想和方法還在指導着我的時候,通過漂流,我又得到了一本好書——《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這是一部以研究教師習慣為主要內容的著作,從教師的教育習慣、教學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五個方面全方位、系統的研究教師習慣之著作。讀後感受別樣,從教師的習慣入手分析優秀教師的成長。習慣真的影響着教師的一生,好習慣能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併成為優秀教師成功的基石。

習慣影響着教師的一生,好的習慣能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書中所談的好習慣有100個,因而可以理解為:好習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掩卷沉思,那100個好習慣無不像電波一樣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經,讓我明白不管是在教育教學還是在學習生活中,任何一個好習慣的形成都得靠努力、努力、再努力。名師們之所以優秀,並非天生如此,而是因為他們早就開始培養自己的好習慣,並且長期堅持。可以説,是好習慣引領他們走向了成功。

《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好習慣》一開篇,便提到朱永新教授對於智慧的一個論述:“知識關乎事物,知識關乎人生。知識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觀。知識只能看到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一朵花兒就是一朵花兒,智慧卻能在一粒沙子裏看到一個世界,一朵花裏發現一個天堂。”落腳點是:智慧對人何等的重要!當我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件小事時,感到它卻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是我們每天必須做的。當我們平時要求孩子養成好習慣時,我們自己的好習慣才是行為典範。當我們要求孩子去愛護環境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時,我們自己在看到垃圾的時候也能順手撿起來,用自己的好習慣悄悄的影響學生是最有力的無聲語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就是要讓孩子處理好學習過程中學與思的關係。思考是一種好習慣,它傳承精華,棄除糟粕,善於思考必定受益無窮。要積極地指導孩子充分運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鼓勵孩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思考的結果,充分發揮孩子主動性,使孩子的思維潛力得到充分地挖掘。由此使其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如今的孩子獨生子女比較多,而且正處在自尊心強、感情脆弱的年齡,所以我們更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注意場合,尊重其人格。不分場合地刺傷孩子自尊心的做法是愚蠢的。人人都要面子,即使是再調皮的孩子也非常顧及自己的面子,不願意眾目睽睽之下受到別人的批評。當眾批評只能使孩子暫時懾於壓力,不敢抵抗,事實上卻是對這個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在批評孩子的過程中,決不能只有生硬的批評,一定要有真情實感的流露,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的尊重和期待。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句輕微的責備,一個微笑的輕聲細語的分析開導,一個輕輕的拍拍肩膀的動作,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拿破崙説過:“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的將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的將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的將是一種性格。”身為教師,在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去獲取成功的同時,自身也應在良好的教育習慣中培養出教師良好的教育性格。

讀了《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我深深地領悟到教育的真諦,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交流,是靈魂對靈魂的塑造,更是境界對境界的提升。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理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中。如果我們老師能夠放下架子,走進孩子,把自己當成是孩子中的一份子,用民主的意識、民主的態度,去培養民主的性格,那麼我們的教育就能塑造出個性穩重、人格魅力的有用之才。

好習慣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亞里士多德説:“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鑄造的,因而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好習慣真是可以給人受用一生。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最近,讀了王曉春老師所著的《教師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他在書中講述了100個教育案例,通過這些案例,詮釋了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如何正確處理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問題、教師與家長的問題以及管理問題。駐足於一百個案例,不禁被那一個個智慧的火花所折服。作為讀者,讀着也想着,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他做得好在哪裏?我正是在這樣身臨其境的閲讀中收穫教育的智慧。智慧來自學習。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新時期的班主任應對教育對象實施影響的同時,不斷地完善自己。必須不斷地學習有關知識,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在學生中樹立一個實實在在的榜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許多老師都有切身的經驗和感受。通過學習,我們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瞭解最新的教育技術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育視野更寬闊,教育辦法更有效。

智慧來自了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必須時時站在學生角度上來思考問題: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當我們設身處地地多替孩子們想想,師生彼此間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寬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時也會讓師生多收穫一份快樂和欣幸!教學中,我們如果能蹲下身來,認真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知道他們為什麼那樣想,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採取行之有效、靈活多變、富有創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去獲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優化。在研究、瞭解學生的基礎上去教育學生,運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創造性地指導班級工作。

智慧來自善思。沒有思考的教育,教育方法就會簡單,甚至是野蠻。在我們的身邊,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更多的和我一樣,每天在疲憊中掙扎,難以享受作為班主任教師的幸福和愉悦,更多的是矇在鼓裏的教育者。我們缺少的就是思考,做智慧型的班主任要關注教育現象、會靜心思考、會潛心體會。不僅遇到問題要盡心思考,事後還要善於反思。孔子説“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告訴我們,要有反思的習慣。反思,能使自己對工作更清楚,哪裏做得好,哪裏做得不夠,還有待改進,該如何改進。如果一個老師從來都不反思的話,那麼他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永遠也不會向前邁進哪怕一步。反思,是改進的源泉。沒有反思,哪來的改進策略?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也許是我們窮盡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問題。但是,走進《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使我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活力與動力。讓我明白了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堅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師的信心,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在實踐中執着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教育智慧將從中汩汩生成。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我時常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優秀教師與普通教師的區別到底在哪裏?是什麼造就了優秀的教師?是機遇?是激情?是信心?還是毅力……讀了由著名特級教師宋運來主編的《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一書後,我感慨很多,沒想到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是這樣的困難,還有這麼多的要求。這本書列舉了教師的100個好習慣,自己邊讀邊反省,再與自身比較,發現自己竟然還有這麼多的習慣沒有養成,還有很多習慣自己沒意識到要培養與重視。

優秀教師與普通教師的最大區別在於他們的習慣。習慣影響着教師的一生,好的習慣能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併成為優秀教師成功的基石。

其實,教師的習慣就是教師個人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教師在教育場景中形成的一種相對固定、相對一致的教育行為方式。一個教師如何面對學生、如何處理教材、如何展開教學的各個環節、如何處理和同事的關係以及如何保持一種生活狀態,都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當這種行為方式延伸到各種新的教育情景中、延續到各種教育環節中之後,就變成了一種習慣。當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一所學校眾多教師共有的習慣之時,他就變成了教師一種自在狀態的教育生活方式,進而成為一種教師文化。

在教育習慣篇中,要求做一名陽光的教師,可有時候我的內心是灰暗的,比較悲觀,例如我會想:為什麼我會來到這個地方,為什麼我會教國小數學,前途在哪?等等。書中説教師要記住學生的名字,等於給別人一個巧妙而有效的讚美。

説來慚愧,在我任教的五個班當中,連一半學生的名字都沒記住,有時候小孩子熱情跟我打招呼,可我卻叫不出他們的名字,上課的時候,叫同學回答問題,都是説這個同學,那個同學請你説説……當學生犯“錯誤”時,有的教師往往習慣於把學生叫到辦公室談話或直接找學生家長;當學生的試卷上出錯時,有的教師習慣於要求學生將錯題訂正並再做幾遍;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習慣於面無表情,不苟言笑,習慣於講講講、練練練,習慣於僅僅關注結果而不注重過程,習慣於僅僅佈置作業;在處理與同事關係上,有的教師習慣於單打獨鬥,習慣於競爭,習慣於對同事橫挑鼻子豎挑眼;在處理與學生的關係上,有的教師習慣於批評、懲罰;面對教育的困境,有的教師習慣於抱怨、傷感、憂愁,習慣於放棄心中的目標、追求、理想,習慣於遠離與逃避——毫無疑問,這些是教師的不良習慣。

有的教師習慣於欣賞和讚美學生,習慣於尊重何關壞學生,習慣於幫助與鼓勵學生;有的教師習慣於和同事相互理解與支持,和同事交流與合作,習慣於與同事研究與探索;有的教師習慣於品味生活,從中發現、尋找生活的樂趣;有的教師習慣於反思、審視自己,儘可能的完善自己;有的教師習慣於拓展教材,習慣於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儘可能開展探究、體驗、交往、實踐等學習活動;有的教師習慣於多讀書、勤思考、善積累、重反思——這些無疑是教師的好習慣。

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交流,靈魂對靈魂的塑造,境界對境界的提升。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理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中。《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是一部研究教師習慣的經典著作,也是一部對教師影響最深遠、最直接的經典著作。如果我們老師能夠蹲下身子,放下架子,走進學生中間,用民主的意識、民主的態度,去培養民主的性格,那麼我們的教育就能塑造出個性厚重、人格強健的有用之才。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利用業餘時間,我閲讀了《“事”説師生關係》這一本書,書中對現在的“師生關係做了一個全面而具體的分析,並以案例的形式展現給讀者,讓讀者更加明白、更加深刻的明白教育的道理。其中文章中“教師是一面鏡子”對我的教學有所啟發。

1、想別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他人。

對於學生來説,教師是一面鏡子,他們很希望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像,看到自己被尊重的影像。在班級裏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孩子,不要因為孩子有某些不好的行為而不尊重他們。如經常能看到有些教師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當着很多的人,大聲的訓斥孩子,這樣的教師根本沒有注意到孩子的感受,沒有尊重孩子,反而讓孩子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如果教師尊重孩子,就應該單獨和孩子談談,效果要比第一個有效多了。教師只有尊重每一個孩子,孩子們才能尊重教師。教師要學着蹲下來了解孩子,蹲下來向孩子學習,這樣孩子才能更多的向教師學習,以後孩子走入社會時也會學着老師的樣子去尊重別人了。

2、教師的一言一行也深深的影響着學生。

學生常常把喜愛的教師當作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因此時常去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於不被注意到的小動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及平時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從點滴做起,並且用自己良好的師德去長期的影響學生。好的行為可能會使學生受益終生,而不好的行為也可能會對學生的今後產生長期不良的影響,禍害終生。特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更需要做到這一點,因為幼兒年齡小,模仿能力強,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比較差,所以老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到幼兒的成長。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身上去時常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彌補缺點。認識自己的錯誤,並坦誠的面對學生,並及時加以改正,以自己面對錯誤時的正確態度和方法去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的對待錯誤、改正錯誤,從而給學生一面鏡子讓學生從中照到喜悦和通往成功的途徑。

在教學中我們要給孩子多一點的微笑,多一點認真,多一點細心和周密,多一點的坦誠,多一點關愛。自然會營造一種輕鬆和諧、上進、自主的良好教學氛圍。學生也會多一些自信,多一些燦爛陽光的笑臉!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該書從教師人生最需要什麼、教師職業最需要什麼、教師教學最需要什麼、教師教育最需要什麼四個方面,以中外教育家的經典經驗和思想之精華,提供了最為珍貴的建議,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從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成就自我中獲得幸福和快樂。書的封面上就有這樣一段話:教師到底最需要什麼?是金錢?是名利?是學生好的成績?還是家長的尊敬、社會的推崇……其實、教師最需要的是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樂,這種快樂會淨化你的心境,使你越來越感受到活的價值、有意義、越來越能體悟到人生的真諦。

一、第一縷陽光是有自己的“思想”

“老師應該是怎樣的呢?”這是很多教師心中的問題,很多老師為了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而辛苦了一輩子,可最終還是沒有得到學生的認可。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我整天的起早貪黑的辛苦,為學生勞心勞力,可還是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呢?所以很多老師會説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來安慰自己。其實,教師應該從自身找原因。重要的一點是找找自己教時是不是有自己的思想。作為一個現代的教師應該是要有自己的思想的。不管是教學工作也好,和學生交流也好,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時代在發展,教學也應該進步。現代的教師不應該是單純地依靠教材、捧着教案,拿着教參,參照教輔材料,沒經過自己的思考,加工,進行簡單的“複製”和“粘貼”,這樣的教師難以教出好的學生。

二、第二縷陽光是“微笑”

微笑是人世間最美麗的語言。當你微笑時,世界愛上了你。書中提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説:除了陽光、空氣、水分和微笑,我們還需要什麼呢?顯然在這位大師的眼裏,微笑同生活中陽光、空氣、水分的一樣重要。教師這份特殊的職業,我每天必須面對一個個擁有未來,朝氣蓬勃的學生,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是起着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的。如果老師能多一點微笑,可使他們感到老師的心與自己的心是相連的。微笑的老師更有親和力,能提高學生對你的這門功課的興趣。而現在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源,老師都覺得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每天都板着臉孔進教室以達到威懾學生的作用,可是這樣的效果只是一時的並沒有起到什麼好的效果,相反老師和學生之間卻形成了一種敵對情緒,這樣的一種敵對情緒隨時都有可能一觸即發。為什麼不換一種方式呢?為什麼教師和學生不能和諧相處呢?請老師微笑吧!微笑可以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微笑可以帶給學生信心和勇氣,微笑可以照亮學生的心靈。微笑是一種信念,微笑是一種活力,微笑是一種鼓勵也是每個學生都需要的一種關愛!

三、第三縷陽光是學會與學生談心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王陽明有這樣一句話: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悦,則其進自不能已。其中就強調了談心的重要性。它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簡單的談話。重要的是這“心”,你的語言,話語是不是觸動到學生的心,真正達到心與心的交流,讓學生能有所感悟。教師學會與學生談心其實是需要時間去實踐的。它需要老師的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忠言逆耳”這忠言説得讓人難以入耳,那這忠言不説也罷,説了倒會起反作用。學生的心靈是很敏感的,教師在和其談心時注意説話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覺得師生之間是平等的,老師是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可以信賴,才會向你吐露心聲。當然,在談心之前還應該做一下功課,這功課是靠平時的積累的。在平時教師應該多留個心眼,多注意觀察學生的動向,生活中學生碰到的問題,學習中的問題,還有特別是課間的一些小事都是老師平時應該留心的。因為正是這些小事可以從一個側面瞭解學生的心理。積累了這些這就為你們的談話打好了基礎。時不時的可以挖掘學生平時的點點滴滴來作為話題,這樣會使學生覺得老師很關心自己,也增進你與學生的距離,這是非常有利於談心。

總之,做一名“陽光”教師其實要做到的事情還有很多,如何去做還要靠自己的工作中的積累和實踐,要走的路還有很長。願天下的老師都能向奧運健兒一樣教學生教出自己的“精氣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dkp0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