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精選7篇)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精選7篇)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1

根據國中語文新大綱“讓學生多讀,通讀誦讀,培養學生對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敏鋭的感受”的要求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精選7篇)

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

①字典隨身帶,邊看邊查;

②開動腦筋,邊看邊想;

③筆不離手,邊看邊畫;

④防止遺忘,邊看邊批;

⑤為講故事,作好準備。

這種導讀方式,訓練了學生多種閲讀能力:

①閲讀的思維能力;

②閲讀的理解能力;

③閲讀的知行合一能力;

④閲讀的記憶能力;

⑤閲讀的表述能力。

所以我們要重視經典文章的背誦。

許多老師都重視讓學生背誦一些課本中重要的內容:語文老師根據新課標要求,要求學生背誦優美的篇章和段落;總之,背誦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繁多的背誦任務是學生學習的沉重負擔。對於背誦能力強的學生來説,完成背誦任務是不成問題的。

對於缺乏背誦能力的學生來説,背誦是非常頭疼的事情。背誦能力強弱,一方面要與每個人的智力有關,另一個方面也與是否有好的背誦方法有關。背誦方法得體,完成背誦任務就快速,沒有背誦方法或背誦方法不當或背誦方法單一,完成背誦任務的難度就會大些,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會多些。有點老師急於求成,過多批評學生,容易給學生心靈造成創傷,是不可取的。象這樣要求學生背誦,好比只教給學生“過河”的任務,沒有幫助他們解決“橋”或“船”的問題。在要求學生完成背誦任務的同時,教給學生背誦方法。

那麼,怎樣教給學生背誦方法呢?

1、學生教學生。

背誦任務完成得快的學生,除了能力好,記憶力強,就是他採用的背誦方法巧妙,如果讓這樣的學生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是怎樣背誦的,使背誦有困難的同學受啟發,用同樣的方法練習背誦將會良好的效果。比如建立學習小組,基礎好的學生帶動基礎差的學生,在生生互動下,容易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比較主動地去背誦,並且沒壓力,效果最好。

2、根據背誦材料作介紹。

由於背誦材料的內容不同,體現內容的形式多種多樣,背誦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刻板地用一種方法是不行的。老師應該根據背誦內容和體現內容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一些背誦方法。

常用的背誦方法有哪些呢?

(1)試背法。

試背法就是先閲讀一兩遍以後就試背,背不出時就打開課本看看,然後再背,直到完全背熟為止。這種方法大多數學生都會,但是必須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和蠶食法並用。

(2)聽背法。

這種方法採用小組合作,就是別人背誦是自己在旁邊聽,用的是耳朵這個聽覺器官。這種方法對於背誦能力差的學生有好處,生生互動,優勢互補,比自己獨自背誦效果好。

(3)理清層次背誦法。

所謂理清層次背誦法,就是幫助學生在弄清要背的材料層次,逐層進行背誦。

例如《口技》的背誦,教師先理清層次,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及議論部分,這樣理清層次之後,背誦起來就容易了,而且對課文的理解也很有幫助,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4)抓住關聯詞語背誦法。

關聯詞語有聯繫句意、連接段的作用。比如《紀念白求恩》“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抓住關聯詞語背誦,不僅可以提高背誦效率,而且能深刻理解關聯詞語的用法,同時能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

(5)理解背誦法。

我們常聽人説:理解了就記得了。這種説法很有道理。這種方法是在強化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悟需背材料意思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運用這種方法背誦,對要背的材料容易記得牢,可以經久不忘,成年人多運用這種方法,學生也可以運用。

(6)順文路背誦法。

順文路背誦法又叫順思路背誦法。作者寫文章有一個思路,摸準文章的思路進行背誦就容易的多了。

(7)跟蹤背誦法。

遊記一類的文章,作者這一刻在這裏,一會兒又到那裏,遊蹤在移動,引導學生進入遊境隨作者遊覽順序進行背誦,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容易背誦。

(8)抓句頭背誦法。

這種方法是抓住每一句話開頭一個字,安順序排列,然後進行背誦。用這種方法背誦,不容易漏句子,也不會產生大的停頓。背誦方法很多,如選擇清晨或睡前進行背誦、學生互助提示遺忘背誦、重點突破背誦、複習鞏固背誦等等。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背誦方法雖多,但要靈活運用可以根據背誦材料的量的大小和材料的內容形式採用某種方法,也可以幾種方法並用,不能拘泥於某一種方法,學生自主,只要背得輕鬆,背得快,背得好就行了。

充分利用早讀課,讓學生學會朗讀。熟讀成誦,這需要在朗讀上多下功夫。反覆朗讀,不厭其煩,讀得順暢、流利、朗朗上口,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感情。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如果把背誦比作“砍柴”,那麼“朗讀”就是“磨刀”。刀磨得鋒利了,砍柴還難嗎?事實證明:反覆朗讀後,就會發現課文差不多背下來了。讀得越熟練、越流利,背誦就越快、越好。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2

隨着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學校的要求就更高了,所謂“質量求生存,質量求發展”。而學校質量提高的關鍵是如何構建有效課堂。教師應如何發揮能動作用,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呢,下面就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備好課

備好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實際的準備工作。課前要認真研讀學科課程標準,領悟語文課標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課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什麼樣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現的課堂問題等。備課時,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願望,設計最佳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興趣、情感去閲讀課文。教師還應廣泛閲讀書籍,積累相關資料,及時瞭解所教學科的發展新動向。對教材內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重視課前有效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準備。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準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他們熟悉課堂內容,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為了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於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項目,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並給予適當的激勵。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自己課前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方式,一開始上課就把學生的興趣給調動起來。如:“設疑引趣”、“懸念引趣”、“謎語引趣”、“故事引趣”、“創設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很好的開端引趣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可以採用分組討論、説笑話、分角色表演、做遊戲等活動等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在教學中,要多注意學困生的表現,教師要善於發現其優點,並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隨時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愛護,使他們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體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閲讀、寫作、聽話、説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有的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時採用視頻教學,學生就可以一目瞭然,直觀的感知教學內容,幫助其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六、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師生的交往互動才能充分展開,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創新因素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學生自主創新的潛能才會得以開發。也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構建國小語文有效課堂的辦法還有很多,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去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3

我談談自己的學習心得。 通過這次學習,使我更清楚地瞭解到本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創設“我知道”“寬帶網”兩個全新欄目;大幅度地更新課文,具時代感,貼近兒童生活;課後練習重視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着眼於積累語言,啟發思維,培養這些語文實踐能力;增強教材與學生的親和力;積極倡導學生的合作學習,體現開放性和彈性。它又使我認識到,在教學本教材時要注意到以下問題:要注意把握同組教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繫;教師應該在學習相應課文的時候,及時佈置學生做好前期工作,為後面的學習做好準備;識字和寫字教學應該遵循識寫分開、多認少寫的原則;閲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通過集體讀、分組讀、領讀、男女學生對讀、配樂朗誦、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並引導學生將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去感受、體驗、思考,去領會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的閲讀表達出來;教師要努力開發、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之下,走出校門,走進自然、社會,走進火熱、沸騰的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通過這次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領悟到:實施開放式學習,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在低年級實施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學會學習,已經成為實施新課標、新課改的策略平台。因此,我們應該在更大自由度的環境中鼓勵學生大膽探索,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中國有句古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足見育人的重要和不易。通過本次學習,使我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得到一些啟發:

1、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語言編排學習內容。

2、用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思考的方式向學生提供信息和提問。

3、採用有意義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任務之中。

4、教學方法靈活可變,以適應學生學習進度的差異。

5、設法把課程內容和學生課外生活結合起來。

6、自信(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好更積極地學習)。

通過學習這次教材分析,使我更好地瞭解到本教材的特點以及在教學中該注意什麼地方、該用什麼方法去進行教學,實是受益非淺!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4

一、我對“小班化”認識的改變

在參加“小班化”教學實驗之前,我對“小班化”的認識只停留在一個“小”字,對小班化教師非常羨慕,覺得班額小,學生少,相對來説應該輕鬆很多。參加小班化教學實驗後才知道小班化教育絕非一般意義上所理解的簡單減少學額,而是在基礎設施建設、課堂教學環節、班集體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綜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有利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的教育組織形式,是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採用的基礎教育發展模式。

二、我的課堂變了

面對這樣的挑戰,我想先從課堂教學的探索入手,嘗試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小班特色的語文教學。我從營造教學氛圍、小組合作和多元評價等方面,進行了不同語文方法的嘗試,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有一點收穫。

(一)教學氛圍更和諧了。

我把發自內心的微笑帶進課堂,用親切和藹的目光注視着每個學生,在整堂課中表現出對學生信任與激勵的神態。一句句“講得好”、“説得不錯”激起學生興趣,從而達到師生共享成功樂趣的感情交流。通過創設情景化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諧的教學氛圍的營造,使學生的每堂課都學得快樂、輕鬆,使學生處於接受感知的最佳心理狀態,符合“樂學”的原則。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對每一個學生實行等距離教育,即教師對各類學生的關懷、教育一視同仁,讓每個學生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這是古板、擁擠、五六十人的濟濟一堂的大班教學無法比的。

(二)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多了。

小班化教學使我的語文課再也不是老師與幾位“課堂明星”的一唱一和,這樣的配合挫傷了大多數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我把如今的語文課叫做“全生總動員”。不再擔心那些膽小、不善表達的學生影響教學進度,而不敢請他們發言,讓語文課成為每個學生演出的舞台。

(三)小組合作雛形

説起合作學習剛開始我總是認為一年級的孩子還太小,自己還管不了自己,什麼都不懂,根本不會合作。其實,專家研究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在幼兒階段,兒童對合作選擇的認知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其中超過一半的幼兒知道在面對問題時可以通過與同伴合作解決,這説明孩子已經有了合作本領。學習和遊戲是相通的,在擔任了學校小班化教學的任務後,我明確了任務,我也要教會孩子在學習中的合作,幫助孩子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回顧在幾個月來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不成熟的做法:

1、識字學習中的合作:

(1)找生字詞:同桌對照一下找的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一起讀讀生字所在的句子,商量一下該怎樣組詞正確。這是最簡單的合作,孩子們都願意去做,且都有能力做,可以説是簡單的合作熱身。

(2)學生字詞:教師出示生字詞以後,同桌你讀一個,我讀一個,如有不對的地方給對方糾正後再讓對方讀一讀,讀完後同桌交換讀。這個過程既是認識的過程又是檢查監督的過程,這是要求稍高一些的合作學習。

(3)去掉熟字讀生字:請同桌兩個人互相説説這些字是怎麼記住的,然後互相讀給對方聽;或小組內説説記憶生字的方法。

2、寫字中的合作:

(1)同桌一起書空田字格里的字(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寫字經驗,如果寫的一樣就説明正確,如果不一樣討論一下錯在哪裏?)

(2)同桌把生字卡片上自己認識的詞語讀給對方聽,既鞏固自己已經認識的字詞,又互相補充了對方認識。

(3)小組互相監督平時的讀寫姿勢、紀律情況、發言情況等。。

(3)閲讀學習中的合作:

A同桌對照一下自然段序號標註的一樣嗎?不一樣的找一找問題在哪?

B同桌每人讀一個自然段,不正確的地方馬上給對方糾正,然後再讀。

小組內每人讀一個自然段,不正確的地方糾正後再讀。

(4)小組內分角色朗讀,小組長分好工。(為今後真正的小組合作打基礎,樹立小組長威信)

4、為了讓學生儘快學會合作學習,我把競爭也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合作與競爭中快速記住漢字,在合作與競爭中正確閲讀課文,在生生的互相幫助和提醒中不斷進步,這樣的上課效果甚佳,我發現所有學生合作學習的這一刻精力是高度集中的,思維得到最大發揮,記憶也特別牢固。

(四)多元評價伴隨孩子快樂成長

1、講究語言藝術,讓學生感受被賞識的快樂。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人都有一種引起注意,得到認可,獲得讚賞的天然慾望,特別對於學習困難孩子一句表揚很可能喚起他的進取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課堂上,我尋找機會給班上的特別好動的李靖激勵性評價。“瞧,今天李靖坐得多直呀!”“你的發言真精彩,一定是認真聽課了!”“要是你上課不亂動,老師就更喜歡你了。”降低對學習困難孩子的要求,提問時,也選擇簡單的問題,讓他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對學習自然就產生了興趣。在教學中,我還把這種讚賞別人的評價教給每個學生,使他們更願意合作,同學關係也更融洽。

2、重視非語言評價,增強親和力。

在注重語言評價的同時,更要重視非語言性評價。體態語言的激勵評價。人體是一種信息發射站,人的接觸除了有聲的語言外,無時無刻不用動作、表情、體態等傳遞信息,表達感情。例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誇獎的手勢、一個會意的點頭、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輕輕的撫摸等等體態語都代表了教師的評價。這些都會牽動學生,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同時可以拉近你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一次語文課,學習能力比較差的陳子鵬同學猶猶豫豫地舉起小手,我以親切期待的目光注視着他,請他回答。他大膽地站了起來,我微笑着對他輕輕點頭,他得到鼓勵後,答得很好。我請全班同學用鼓掌給他評價。全班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他坐下去後就有點得意洋洋,講起了小話,我看着他微微搖搖頭,他馬上坐直,不講話了。我馬上給他豎起大拇指。“無聲勝有聲”,無聲的評價往往比有聲的語言更能讓學生接受,更能促進學習困難孩子的轉化。

3、採用延遲性評價,給學生進步的權利。

學生的能力品行肯定是有差異的,做為語 文老師,我碰到那種因智力因素或懶惰因素造成學習困難的孩子就容易着急,但越心急越達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我嘗試採用延遲性評價,並降低對學困生的評價指標。讓他們也嚐到成功的喜悦。如:只要他們的作業對自己來説是進步的,雖然沒有達到優秀的要求,可以評優秀等,並印上小紅星,但要對孩子説明他的“小紅星”是打給他“認真的態度”。

4、充分利用教室空間開展評價活動。

教室空間是班級文化的載體,利用教室空間的開闢小組評比專區。在背書、作業、課堂表現等方面考核孩子,只要達到老師要求,表現良好的就可以得到一顆小星星貼在自己小組的榮譽欄裏,集夠十顆小星星就可以換一個笑臉圓月亮。每得到一個圓月亮小組內每個孩子都會得到老師的獎品——精美的書籤,可愛圖案的小即時貼、作業本等,這樣激發了孩子的上進心,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也是增強了孩子的小組意識,競爭意識。

三、小班化教學中的困惑

在小班化教學實驗中,我還有很多困惑,請各位專家、前輩指點:座位的編排給那些愛説話、愛做小動作的學生提供了方便。課堂上只要是小組討論,學生個個嘴巴都在動,看似場面非常熱鬧,好像在合作討論,但仔細觀察,有的學生趁機還做其它的事,根本沒有耐心傾聽別人的發言,那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之中?發展學生個性與課堂常規矛盾嗎,該如何兼顧?如何使小組合作有實效?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5

一、我對“小班化”認識的改變

在參加“小班化”教學實驗之前,我對“小班化”的認識只停留在一個“小”字,對小班化教師非常羨慕,覺得班額小,學生少,相對來説應該輕鬆很多。參加小班化教學實驗後才知道小班化教育絕非一般意義上所理解的簡單減少學額,而是在基礎設施建設、課堂教學環節、班集體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綜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有利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的教育組織形式,是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採用的基礎教育發展模式。

二、我的課堂變了

面對這樣的挑戰,我想先從課堂教學的探索入手,嘗試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小班特色的語文教學。我從營造教學氛圍、小組合作和多元評價等方面,進行了不同語文方法的嘗試,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有一點收穫。

(一)教學氛圍更和諧了。

我把發自內心的微笑帶進課堂,用親切和藹的目光注視着每個學生,在整堂課中表現出對學生信任與激勵的神態。一句句“講得好”、“説得不錯”激起學生興趣,從而達到師生共享成功樂趣的感情交流。通過創設情景化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諧的教學氛圍的營造,使學生的每堂課都學得快樂、輕鬆,使學生處於接受感知的最佳心理狀態,符合“樂學”的原則。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對每一個學生實行等距離教育,即教師對各類學生的關懷、教育一視同仁,讓每個學生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這是古板、擁擠、五六十人的濟濟一堂的大班教學無法比的。

(二)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多了。

小班化教學使我的語文課再也不是老師與幾位“課堂明星”的一唱一和,這樣的配合挫傷了大多數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我把如今的語文課叫做“全生總動員”。不再擔心那些膽小、不善表達的學生影響教學進度,而不敢請他們發言,讓語文課成為每個學生演出的舞台。

(三)小組合作雛形

説起合作學習剛開始我總是認為一年級的孩子還太小,自己還管不了自己,什麼都不懂,根本不會合作。其實,專家研究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在幼兒階段,兒童對合作選擇的認知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其中超過一半的幼兒知道在面對問題時可以通過與同伴合作解決,這説明孩子已經有了合作本領。學習和遊戲是相通的,在擔任了學校小班化教學的任務後,我明確了任務,我也要教會孩子在學習中的合作,幫助孩子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回顧在幾個月來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不成熟的做法:

1、識字學習中的合作:

(1)找生字詞:同桌對照一下找的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一起讀讀生字所在的句子,商量一下該怎樣組詞正確。這是最簡單的合作,孩子們都願意去做,且都有能力做,可以説是簡單的合作熱身。

(2)學生字詞:教師出示生字詞以後,同桌你讀一個,我讀一個,如有不對的地方給對方糾正後再讓對方讀一讀,讀完後同桌交換讀。這個過程既是認識的過程又是檢查監督的過程,這是要求稍高一些的合作學習。

(3)去掉熟字讀生字:請同桌兩個人互相説説這些字是怎麼記住的,然後互相讀給對方聽;或小組內説説記憶生字的方法。

2、寫字中的合作:

(1)同桌一起書空田字格里的字(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寫字經驗,如果寫的一樣就説明正確,如果不一樣討論一下錯在哪裏?)

(2)同桌把生字卡片上自己認識的詞語讀給對方聽,既鞏固自己已經認識的字詞,又互相補充了對方認識。

(3)小組互相監督平時的讀寫姿勢、紀律情況、發言情況等。。

(3)閲讀學習中的合作:

A同桌對照一下自然段序號標註的一樣嗎?不一樣的找一找問題在哪?

B同桌每人讀一個自然段,不正確的地方馬上給對方糾正,然後再讀。

小組內每人讀一個自然段,不正確的地方糾正後再讀。

(4)小組內分角色朗讀,小組長分好工。(為今後真正的小組合作打基礎,樹立小組長威信)

4、為了讓學生儘快學會合作學習,我把競爭也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合作與競爭中快速記住漢字,在合作與競爭中正確閲讀課文,在生生的互相幫助和提醒中不斷進步,這樣的上課效果甚佳,我發現所有學生合作學習的這一刻精力是高度集中的,思維得到最大發揮,記憶也特別牢固。

(四)多元評價伴隨孩子快樂成長

1、講究語言藝術,讓學生感受被賞識的快樂。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人都有一種引起注意,得到認可,獲得讚賞的天然慾望,特別對於學習困難孩子一句表揚很可能喚起他的進取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課堂上,我尋找機會給班上的特別好動的李靖激勵性評價。“瞧,今天李靖坐得多直呀!”“你的發言真精彩,一定是認真聽課了!”“要是你上課不亂動,老師就更喜歡你了。”降低對學習困難孩子的要求,提問時,也選擇簡單的問題,讓他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對學習自然就產生了興趣。在教學中,我還把這種讚賞別人的評價教給每個學生,使他們更願意合作,同學關係也更融洽。

2、重視非語言評價,增強親和力。

在注重語言評價的同時,更要重視非語言性評價。體態語言的激勵評價。人體是一種信息發射站,人的接觸除了有聲的語言外,無時無刻不用動作、表情、體態等傳遞信息,表達感情。例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誇獎的手勢、一個會意的點頭、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輕輕的撫摸等等體態語都代表了教師的評價。這些都會牽動學生,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同時可以拉近你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一次語文課,學習能力比較差的陳子鵬同學猶猶豫豫地舉起小手,我以親切期待的目光注視着他,請他回答。他大膽地站了起來,我微笑着對他輕輕點頭,他得到鼓勵後,答得很好。我請全班同學用鼓掌給他評價。全班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他坐下去後就有點得意洋洋,講起了小話,我看着他微微搖搖頭,他馬上坐直,不講話了。我馬上給他豎起大拇指。“無聲勝有聲”,無聲的評價往往比有聲的語言更能讓學生接受,更能促進學習困難孩子的轉化。

3、採用延遲性評價,給學生進步的權利。

學生的能力品行肯定是有差異的,做為語 文老師,我碰到那種因智力因素或懶惰因素造成學習困難的孩子就容易着急,但越心急越達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我嘗試採用延遲性評價,並降低對學困生的評價指標。讓他們也嚐到成功的喜悦。如:只要他們的作業對自己來説是進步的,雖然沒有達到優秀的要求,可以評優秀等,並印上小紅星,但要對孩子説明他的“小紅星”是打給他“認真的態度”。

4、充分利用教室空間開展評價活動。

教室空間是班級文化的載體,利用教室空間的開闢小組評比專區。在背書、作業、課堂表現等方面考核孩子,只要達到老師要求,表現良好的就可以得到一顆小星星貼在自己小組的榮譽欄裏,集夠十顆小星星就可以換一個笑臉圓月亮。每得到一個圓月亮小組內每個孩子都會得到老師的獎品——精美的書籤,可愛圖案的小即時貼、作業本等,這樣激發了孩子的上進心,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也是增強了孩子的小組意識,競爭意識。

三、小班化教學中的困惑

在小班化教學實驗中,我還有很多困惑,請各位專家、前輩指點:座位的編排給那些愛説話、愛做小動作的學生提供了方便。課堂上只要是小組討論,學生個個嘴巴都在動,看似場面非常熱鬧,好像在合作討論,但仔細觀察,有的學生趁機還做其它的事,根本沒有耐心傾聽別人的發言,那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之中?發展學生個性與課堂常規矛盾嗎,該如何兼顧?如何使小組合作有實效?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6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因為學習原本是學生的一項創新性活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而這對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使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要求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

一、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自由參與、創新

“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因此,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是老師恩賜、饋贈的,而是要讓學生主動探究得到。但學生的主體性不是天生的,要靠教師的引導和培養。教師要為他們創設探究的氛圍,組織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創新中發展。

在我聽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任課教師首先讓同學們通過品讀第一段,感受葫蘆長得好,種葫蘆人非常喜歡小葫蘆。接着教師出示課文中兩幅插圖,“種葫蘆的人就一心等着收穫葫蘆了。可結果怎麼樣呢?觀察這兩幅圖,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們馬上發現:“葉子開始是綠的,後來變黃了;掛在枝上的葫蘆落在地上了;種葫蘆人開始很高興,後來愁眉苦臉……”教師接着引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答案就在課文中,讓我們快去找一找吧!”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必須要由過去的“教師中心”變為以學生為本,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態”,這樣學生在課文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根據自己的體驗,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自己的評價,説出自己的理由,並讀出自己的感受。體會故事中所包含的寓意:做事不能只想結果而不顧過程,要聽取別人善意的勸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在適當的時候予以點撥指導,使學生充分感受語言文字中的寓意,在讀中感悟、積累語言。

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能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運用信息技術,推進學習方式改革

信息技術作為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開路先鋒,已經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課堂,為課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徑,為國小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營造了較好的外部環境。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的進行整合。特別適合於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究”方式的學習,為學生髮散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最大的空間,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圍繞“你最欣賞哪位植物媽媽送種子的方法?為什麼?”這一問題展開自主學習,當學生理解到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時,對“太陽一曬,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就蹦着跳着離開媽媽”這部分內容不易理解,教師及時播放課前查找到的錄像資料,孩子們聚精會神地注視着畫面,當看到豆莢裂開,一顆顆豌豆從豆莢中彈射到地上時,不禁發出一聲聲驚歎。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迫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豆莢裂開的速度真快,如果眨一下眼,就有可能沒有看到,所以文中説‘啪的一聲’。”“我知道為什麼用‘炸開’了,豆莢裂開是有力量的,把豌豆寶寶們彈落到地上。”課件使學生對豌豆傳播種子的神奇之處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入的體會,學生身臨其境,與作者的感受產生了共鳴,使課文的難點得以突破。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更是把學生引進多姿多彩的世界,變抽象為形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發揮視覺和感知的作用,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輕鬆、愉快、主動地學習,為傳統課堂教學增添了勃勃生機。

三、調動學生情感體驗,在感悟中陶冶情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關注閲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努力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滲透到閲讀的內容和方法中去,使德育目標、智育目標和美育目標能夠得到綜合的體現。語文教學要把握學科的個性,以學生的語言發展為本,加強語言的理解、感悟和運用,通過誦讀、聯想、評價,感受深刻的文本內涵。課文不僅是教的藍本、讀的範本、還是情感薰陶的樣本。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利用這一藍本、範本和樣本,讓學生感悟到課文中主題的鮮明,內容的豐富,語言的優美,構思的巧妙,表達的精彩,情感的渲染,思想的啟迪,靈魂的淨化,個性的張揚。

《假如》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那些飽含真情的語句,反覆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帶領學生感悟教材,感知社會生活,獲得美好的人生體驗,培養愛心。

教師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後,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當小詩人來作詩的情境,通過課件向大家展示了世界上除了寒風中的小樹,飢餓的小鳥,殘疾的朋友還有更多的動物朋友、植物朋友、人類朋友,“如果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想為誰畫寫什麼?拿起你手中的筆,把你們的願望寫出來。”教師為學生架設了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以寫話為載體,既橫向拓寬了教材,又不偏離語言文字訓練的本質。這樣不但讓學生產生了新奇感,而且運用了所學語言,有了適當的情感基礎,我口説我想,我手寫我心,就水到渠成了。

學生們當堂寫道:“我要給奶奶畫一雙聽得見聲音的耳朵;我要給盲人畫一雙好眼睛,使他們不再生活在黑暗中;我要給山區的孩子畫一所漂亮的校園……”國小生的語言雖然稚氣十足,但他們的心靈是純真的,聽課的家長和教師此時都被孩子那一顆顆閃亮的心所感動了。雖然他們此時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通過學生的“讀、看、思、議”感悟到什麼是愛。這種“愛”並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真真切切感悟到的。只有感悟了才能愛之切、恨之深;只有感悟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新課程將改變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和教學、學習方式,它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更新,而且使學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學會學習,不斷成熟、不斷進步。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就必須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成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必須掌握新的專業要求,學會創新,學會思考,在課程改革中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通過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由參與,探索、創新,激活學生思維,培養探究意識;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推進學習方式改革;通過調動學生情感體驗,在感悟中陶冶情操。在這樣的學習方式引導下,經歷新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語文教學實踐心得體會 篇7

通過《國小語文有效教學理論及實踐》這一專題的學習,我知道了課堂教學有效性已成為課改之路上的值得總結與反思的話題,更加科學地利用課堂內外時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教師追求的目標,

一、正確理解課堂教學有效性

不同的效率觀各有不同的結果,什麼樣的課堂是高效率的課堂?學生會不會學,能不能創造性解決問題?思考的廣度與深度怎麼樣?學生學會的程度是不一樣的,答案的正確與否,不是一個是與不是,更重要的是好與不好。同時,我們應該明確好的課堂不僅有質,而且有量,如果教師一節課講多了,而學生還是知之甚少,言之無序、無物,就不是好的課堂;如果一節課只是讓學生學習討論一個小問題,完不成最基本的教學目標,也不能算是好課。高質量的課堂要求教師既能完成教學目標,又能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講解問題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組織討論不在花哨而在實用,合作互動不能趟河水而要多聯繫教材等。

二、提前佈置學生預習事半功倍

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與能力,而這種要求尤其表現在課外的預習環節,學生通過相關的學習資料,從蒐集到整理,閲讀與思考,可以獲得與文本相關的大量信息,為學習課文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預習過程中,學生熟讀課文,學習生詞,理解詞句意思,課堂教學中減少了大量的時間,教師先要進行糾正、引導、鞏固等,就可以實現教學的目標,真是事半功倍。

三、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

效率的含義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其實,一節課40分鐘,一個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鐘左右。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要突出重點的原因,也是現在課堂教學逐漸調整的原因。因為,我們發現孩子不能夠集中40分鐘的精力,那麼每個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鐘出現在哪個時間段呢?這20分鐘是集中出現還是分散的呢?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鐘的注意力,而是根據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讓她在有效的20分鐘裏發揮她的潛力。這和老師的教學安排有關,所以在設計教學預案時注意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我們應該注重設置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式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並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合理分配教師活動和學生動在一堂課中的時間。教師滿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費課堂教學時間。

四、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

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就要講究動(“動”是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練習、解答、討論。)靜(教師講,學生安靜的聽)互補。有人講一堂課能使學生“靜”的時候“動”起來,“動”的時候“靜”下來,這堂課大體便成功了。我覺得此話頗有道理。“動”和“靜”就像音樂中的高低音組合,兩種音組合的好,才能產生出美妙的樂章。只有“靜”,教學成了老師的演講或個人表演,學生就會被動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動”,也不是成功的教學。所以教師在每講一個內容時,要給學生留有相互探討,積極參與的時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古人在論及中國畫的構圖技巧時説:“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意思是説留下的空白,可以用來跑馬,用墨多的地方連風也吹不過去。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部分,則或放手自學,或以讀代講,是教學上的粗線條,是寫意;而對重點部分,特別是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部分,則必須是“工筆畫”,濃墨重彩,認真描畫。同時,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89zg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