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工作心得體會 >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通用16篇)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通用16篇)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

一句話總結管理學概論的感想——寫三萬字手磨出了老繭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通用16篇)

離上次的《調研策略與方法》總結彷彿只是昨日之隔,便已經倆月過去,白雲蒼狗了。

雖然《管理學概論》的課程已經結束,但是一想到下週還是王老師給我們上《設計營銷》的課,我的嘴角不住的哆嗦,渾身戰慄,枯黃的面龐上深陷的雙眼竟然擠出了幾滴渾濁的淚滴。這裏有人不禁要問,你上次結課也哭那是因為分別的淚水,這次怎麼也哭呢?我滿懷深情答覆他説:“因為我對這老師,愛的深沉。”

119教室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前面一個曲尺形的大講台,桌子底下預備着張倩提的熱水,隨時可以泡茶。上專業課的人,起牀洗完了臉,每每拿着包子,來教室裏吃——這是以前的事,現在不讓在教室裏吃了——坐在咯腚的凳子上,熱熱的吃着休息;倘若多花一塊七,便可以買一杯豆漿,或者燕麥粥,就着包子吃了;但如果花十幾塊,就能買一個肯德基早餐,但這些學生,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學生會的領導們,才踱進119教室裏,就着衞龍,慢慢的坐喝。

我從大一開始,便在13級文管班裏當班長了,做整天管插電腦開投影儀一種無聊職務了。

我從此每天整天的坐在座位上,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校長是一副兇面孔,輔導員也沒有好聲氣,只有王重遠老師來上課,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王重遠老師是面帶笑容而穿levis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魁梧;紅撲撲的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笑意;一絲絲才露尖尖角的鬍子。雖然穿的是levis,可是並不修身。他對人説話,總是笑呵呵的,教人覺得親切。王老師一到班裏,所有吃包子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到:“王老師,昨晚寫讀書筆記累死了!”他不回答,只是對大家,對我説:“拿兩包茶葉,看看同學們來全了沒有?”便排出他的U盤。同學們又故意高聲嚷道:“老師,啥時候考試啊,能給我們發答案看看不?”王老師睜大眼睛説,“不行不行,這是考查大家讀書多少的一個途徑,不行不行。”“為什麼不行啊?我們寫統一答案,老師您閲卷也方便。”老師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理論到,“這也不是我的意思,教學部的安排…..教學部…..我説了不算,難道我還想讓大家考嗎?”接着便是難懂的話,什麼“讀書筆記寫上自己的感想”什麼“與拍攝過程中產生的管理學問題結合起來”之類,引得大家都聽得入神,教室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王老師已喝過半杯茶,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同學們便又問道,“王老師,下午還上課嗎?”王老師看着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着:“下午別上課了吧,我們宿舍商量好了去商業街買衣服。”王老師立刻顯出正經但是笑眯眯的模樣,嘴裏説些話;這回可是全是“寫好讀書筆記、組長負責催促下午按時上課”等之乎者也的話,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唉聲歎氣起來;教室內外充滿了哀傷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着歎氣,王老師是絕不責備的。王老師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女生們説話,有一回對張小滿説道,“這幾天看書了沒?”張小滿略微點了點頭。他説,“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目標管理,知道是啥意思不?”小滿想,這麼簡單的問題,説出來豈不是顯得太掉價,於是看着王老師,默不作聲。王老師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説道:“説不上來了吧?……叫你應該多看書。……來我給你講講,記着!這些知道應該記着。下週二考試,要考這個問題。”小滿暗想這還離着下週二還有好幾天呢,而且反正也有考試題,回去百度一下也不遲啊,又好笑,又不能笑出來,“老師我看過目標管理,不就是什麼SMART原則嘛?”王老師顯出極高興地樣子,將兩個手指的指甲敲着桌子,點頭説,“對呀對呀!…..可是你可知道SMART這個單詞所分別代表的五個字母,你會拼寫嗎?”小滿瞪大了她萌萌的雙眼,努着嘴説不出話來,王老師用手指頭在桌子上比劃了一個單詞的拼寫,見小滿看的認真,便又揮毫了一個,顯出極開心的樣子。

有一回,同學們聽到王老師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王老師。王老師便東一句家常西一句家短的與大家熱火朝天的聊了起來,聊到開心的時候,大家都建議説:老師下午兩點再上課吧。一點上課太困了,乾巴巴的望着王老師。王老師着了慌,伸出手往前推的樣子,“不行,下午還有四位同學要講PPT。”他又不忍看着同學們乾巴巴的眼神,自己搖頭説:“那就一點半,一點半吧!”於是大家這一羣同學們都在笑聲中走散了。

王老師的課是這麼的使人快活,可是即便不上課,下課也得拍廣告。

第三週的時候,作業是一天比一天多,看着英語四級考試將近;我整日的拍着視頻,也沒有去背背單詞。一個課間,班裏人都出去吃飯去了,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田鋭,來包茶葉。”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左邊卻也沒人。我往右邊一看,王老師便在講台處笑呵呵的看着我。他臉上紅潤潤的,這周還換了卡其色的外套,顯得極其年輕有活力。見我回過神來,又説道,“泡包茶葉。”小滿也伸過頭去,“鐵觀音來,老師,好茶來!肯定很貴啊!”王老師謙虛的低頭説道:“沒…沒…沒有沒有,想喝你們拿就行啊。這茶不貴,從網上買的。”小滿依然同平常一樣,笑着對王老師説,“王老師,你又謙虛了。”老師泡了茶,從口袋裏捧出新買的ipad,放在桌子上,喝着茶,便在我們嘰嘰喳喳的説笑聲中,看起了電子書。

自從考完試之後,又一週沒看見王老師。到了每天晚上,舍友們總是轉轉脖子,伸伸懶腰,“寫讀書筆記寫的累死了!”到了週五晚上,便相互詢問着:“管理學的總結寫完了嗎?我還欠一萬九千字呢!”到週末晚上可是沒有説,再到週末也沒有看見他。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2

通過這一學期對《管理學概論》的學習讓我對管理學有了較為理性的認識。

通過學習,知道了管理者與領導者的區別。以及合格的領導者應具有的性格屬性。而且領導的特點與所處環境的影響,如何達到最好的領導功效。

在這一門課的整個學習中,最讓我影響深刻,給我無限啟迪的應該是博弈論。老師當時説了一個流傳廣泛的博弈例子——囚徒困境。

話説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殺,財物被盜。警方在此案的偵破過程中,抓到兩個犯罪嫌疑人A和B,並從他們的住處搜出被害人家中丟失的財物。但是,他們都矢口否認曾殺過人,辯稱是先發現富翁被殺,然後只是順手牽羊偷了點兒東西。於是警方將兩人隔離審訊。這個時候,聰明的警官找他們談話,分別告訴他們説:“你們的偷盜罪確鑿,所以可以判你們2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個交易。如果你招了,他不招,那麼你會作為證人無罪釋放,他將被判20xx年徒刑;如果你招了,他也招了,你們都將被判5年有期徒刑;如果他招了,你不招,他無罪釋放,你被判無期徒刑,終身囚禁;如果你們都不招,各判2年。” 當時我認為,既然兩個囚犯最好的結果是都不招供,兩人都只被判2年,那麼,兩個囚犯都選擇不招供就是這個博弈的最終結果。然而,“囚徒困境”之所以稱為“困境”正是因為這個博弈的最終結局恰恰是最壞的結果,即兩個囚犯統統招供,結果都被判有期徒刑5年。囚徒困境和其它的博弈一樣,都需要有2個前提假設:囚徒A和B兩人都是自利理性的個人,即只要給出兩種可選的策略,每一方將總是選擇其中對他更有利的那種策略;兩人無法溝通,要在不知道對方所選結果的情況下,獨自進行策略選擇。囚犯“思想搏鬥過程”大致如下,囚犯A的內心活動是這樣:假如他招了,我不招,我就要將牢底坐穿,招了最壞坐20xx年,還是招了合算;假如他不招,我也不招,只坐2年的牢(因無法串供,風險太大);如果我招,他不招,馬上被釋放,也是招了合算。因此,無論囚犯B是坦白還是沉默,囚犯A採取坦白的策略對自己更為有利。同樣,以上推理也適用於囚犯B。結果兩個囚徒都坦白了,都被判刑5年。囚徒困境之所為被稱為“困境”,正是在於:如果A、B二人都保持沉默,則都只被判刑2年,顯然比兩人都坦白的結果要好。兩名囚犯都作出招供的選擇,這對他們個人來説都是最佳的,即最符合他們個體理性的選擇。A與B的任何一人單方面改變選擇,他只會得到更加不經濟的結果。而在其它的結果中,比如兩人都不坦白的情況下,都有一人可以通過單方面改變選擇,來減少自己的刑期。可是兩人經過一番理性計算後,卻選擇了一個使自己陷入不利的結局。

而後,老師再説了一個智豬博弈的例子則更讓我訝異。通過矩陣分析可知,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智豬博弈”的結論似乎是,在一個雙方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競爭環境中,有時佔優勢的一方最終得到的結果卻有悖於他的初始理性。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誰先去踩這個踏板,就會造福全體,但多勞卻並不一定多得。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回報,爭着做那隻坐享其成的小豬。而在日常的人際關係中,有一些人會成為不勞而獲的“小豬”,而又另一些人充當了費力不討好的“大豬”。為了避免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淪為“大豬”,懂得智豬博弈對於個人並非是件壞事。

雖然只有短短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習到的管理學知識只是冰山一隅,但是他使我對這門知識有了感性上和理性上的認識,豐富了知識面,更重要的是通過它培養了我對管理學的興趣,學到的知識對以後的生活和工作對受益匪淺。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3

課堂教授我們所謂管理,就是建立組織並根據組織目標,通過人員、計劃和規則,對人、財、物、信息等組織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以實現組織和成員的良好發展;

我自認為管理就是上司在駕馭下屬的同時使得下屬心服口服,心甘情願的為組織作出貢獻;簡單的説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控制,這個才是最為重要的;法約爾提出了管理的定義“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我始終認為要講管理,就要講如何提高自身發展、提高自身素質先;要做一名管理階層人員是談何容易,做一名優秀的管理人員更是難上加難;這個需要的就是一定的自身發展能力和來自外界的支援;“You can get it if you really want ,but you must try ,try and try,you'll succeed at last ......”

溝通,人與人之間永遠都會有着地位的懸殊;但是如何把這種生硬的地位懸殊轉化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微妙情感卻是需要技巧;倘若組織裏的一個小團體跟領導者的意見相左,那麼這個領導者會想方設法找出這個小團體的頭兒,然後要去收攏他;雖然説服一個人要比説服一羣人簡單,但是這個小首領卻往往是小團體思維最敏捷的一個,想要收攏他談何容易;這個時候就需要溝通,要試着讓對方講出心中的不滿,然後一一通過解説得到諒解和認可;但是如果是強制性的壓制,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管理者是否會成功,與人之間的溝通起着相當重要的因素;

管理的人性化;並不是歐美國家那些非人性化的管理在我們這個製造大國就很適用;因為組織制止同事間的戀愛,可能就會因此失去一個很優秀的員工,甚至是兩個優秀員工;但是如果組織裏的人之間有着微妙的情感,那麼工作的氣氛和效率會有很大改善;雖然會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就中國人民的熱情來講,這個人性化管理的利大於弊;組織還是最終受益者;

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曾經出過一本書《人性的弱點》他在書中講到“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歸結子他的專業知識.還有85%歸於他表達思想、領導他人及喚起他人熱情的能力。”

所以對管理者來説最重要的不是盲目的控制和指揮,而是通過溝通來駕馭團體。

得賢人,國無不安,民無不榮;

失賢人,國無不危,民無不辱。 --《呂氏春秋.求人》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4

管理科學是知識,管理哲學則是智慧。管理哲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總結和探索管理實踐中的智慧。智慧來自對生活實踐的觀察,也來自於先哲們的沉思默想O從先哲那裏獲得靈感,尋找企業管理實踐的智慧,是一條方便的道路。中國古代哲學主要有三大流派:儒家、道家與法家。儒家思想主張“仁、義、禮、智、信”,對人重在啟發、教育、感化。道家主張清靜無為, “無為而治”,尊重、順應客觀規律,不做違背客觀規律的事情。法家注重“法、勢、術”三者的結合。這三種哲學思想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非常大。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是一部充滿智慧的寶典,它對我們現代的企業管理,尤其是對有中國社會特色的企業管理有着重要的啟迪作用。

一、儒家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儒家的經典著作《大學》中講: “古之慾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論語》中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説明管理者只有修身立德,才能服眾、才能正己正人,也才能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德的內容就是:“仁、義、禮、智、信”。“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礎,它幾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規範。“仁” 的核心是仁愛,也即是同情、愛護和幫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體現於萬事萬物中而使天下人相親相愛。 “仁” 是愛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義”、“禮”、“智”是“仁” 的推廣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現。如仁愛、尚義、和諧、誠信、自律等精神。管理者只有具備了這些良好的品德和涵養,才能培養出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下屬、感染下屬,從而有效地領導下屬。企業也可能由於管理者的個人魅力而產生無形資產。 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融洽的關係,在企業內營造一個充滿關愛的環境。將儒家的仁愛思想與現代的人道主義相結合,有利於在企業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愛護人的氛圍,有利於創立一個以愛換取被愛、以奉獻換取感恩的良好人際關係環境,從而使全體員工不斷增強奉獻精神、真誠服務精神。仁愛思想要求管理者堅持仁愛、仁義、善待下屬,要求企業員工之間精誠合作、相互愛護、樂行善事。只有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環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潛能和組織的活力。只有管理者充分認識到“以人為本”,才能充分重視人的管理、人心的管理,也才能真正做到“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實踐也證明,哪個企業重視“以人為本” 的人性化管理,注意鼓勵和激勵員工去積極參與部門的日常管理及決策,培養員工的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給每個員工創造能充分發揮才能的舞台,哪個企業就能經營得好。 諾基亞公司有句廣告語“科技以人為本”。這説明從東方到西方,都開始強調“以人為本” 的企業管理理念,事實上,這種理念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就已經存在了。孟子堅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的基本觀點;還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名言。可見古人對“人的因素”是高度重視的。

在商業交往中,也必須堅持“仁”、“信”之德。儒商注重“和氣生財”, “和”則“旺”。對於同行業夥伴既競爭又合作,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要堅持以正當手段競爭,不能搞小動作或詆譭競爭對手,擯棄不道德的競爭行為。儒家主張“信”,其本義是“誠實不欺”,儒家認為誠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企業商德的核心是誠信,誠實不欺、重約守信。誠實守信是做人之本,是企業立身之本,誠實守信是企業的良心之所在,是企業對顧客、合作者忠實守約的責任感和正義感。只有“誠信”,才能獲得信譽,“信譽”是誠信的表現,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一個獲得社會廣泛信譽的企業,一個獲得消費者信任的企業也必將是能於市場經濟大潮中立於不敗之地的企業。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信用經濟。重約守信、言而有信,誠信為本,是現代企業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也是公平有序競爭的基本條件。企業要盈利,首先應該弄清楚為什麼獲利,怎樣獲利的問題。企業賺錢要講良心,獲取的應該是“陽光下的利潤”。企業要牢固樹立契約意識和忠實履約的道德精神,信譽至上,注重商業道德,反對隨意毀約、商業欺詐。只有誠信不欺、重約守信,自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才能維護企業的信譽和形象。欺詐、哄騙,言而無信,昧着良心賺錢,就會使企業失去信用,最終也會失去市場。

儒家思想經過幾千年的篩選修補,成為祖國傳統思想的瑰寶。儒家精神重視修身養性,內煉立德,對於價值失落、人性沉淪和道德迷惑,具有匡扶補正和撥雲見日之功效。儒家思想提出了做人應該具備的道德準則體系,如仁愛、尚義、和諧、誠信、自律等精神,這些在現代職業道德建設中仍然佔據重要地位。

二、道家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無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是道家學説的精髓,也是道家學説提供給我們的為人、處世、辦企業的一個基本原則。真正理解了“無為”思想,也就把握了道家思想的要領大旨。現在我們思考老子的“無為而治” 的思想,是否是管理的至高境界?是否對現代管理依然有着積極意義?

現代管理哲學要思考管理實踐中最為根本的一些問題,如管理中的有為與無為、約束與自由等,就是普遍存在的矛盾。作為組織的管理,首先是一種約束,一種制度化的控制,藉助這種行為控制而達到組織的既定目標。總之,“有為”是管理的基本內容。所以,一個規範的跨國公司,有着周密的制度設計,有着極其細緻的行為規範,人們的每一步都有着既定的安排,組織就如同一台大“機器”。但是,從一定意義上講, 自由是生命的最高價值,也是生命成長和價值實現的必要環境。那麼,實踐中是多一點約束好,還是多一點自由好呢?是傾向“有為” 還是注重“無為”呢?在管理實踐中如何實現約束與自由、有為與無為的辯證統一?我想,老子的哲學給了我們一些啟發。老子的哲學並不是一種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學體系,而是一種生命的智慧,對於人類一切事務,包括管理在內,都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無為”,在老子那裏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將“道” 視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則是“常無為而無不為”。是“無為” 與“無不為” 的有機統一。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的意思,含有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把“無為”思想運用到社會和企業管理上,就是説領導者的行為要順應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並按照規律去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不輕易變更;人們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下,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努力去做,這才是“無為”。

將老子的無為思想運用到現代管理藝術中,就是將日常事務的決策權下放,充分調動下屬的工作積極性,管理者致力於戰略方針的確定,各司其職、協力前進,管理者不置身於瑣事,而是以企業文化實現組織的目標。但是,另一方面,老子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不為中實現有為。所以企業決策權下放並不是排斥任何管制行為,並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進入更高層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決策的參與者,也是決策的執行者,貌似無為,事實上是更加有為,更加有效率。

老子的“無為”除了在對人的管理上有參考價值,在整個企業的營運上也有重要的啟迪作用。企業要按照需求變化的規律,按照產業生產和運營的規律,從容不迫,沉着穩健,腳踏實地地從事那些有利於消費者的正當的事業。企業能否在環境中生存、發展,首要的問題是有沒有“根” 和“本”。對企業而言,“無為”方能“清靜”;“清靜”,方能各歸其“本”;歸其“本”,方能有“真根” 和“真本”;有了“真根”和“真本”,才可以在時代的環境和風雨中成長,開出真花,結出真果。企業應當明白,只要有根有本,哪怕你只是一株小草,時代的風雨無論再大,也不過是對你的支持和滋潤。然而如果離根離本,或者是一套假根假本,那麼,時代的氣候無論怎樣風調雨順,都與你沒有任何關係,這就是“真根”、“真本”對於企業生存的重要性之所在。

我們知道,這個“真根”、“真本” 並不是説想有就能有。想弄清楚就能弄清楚的。每個企業,每個企業主,要想弄清自身是花還是草,是哪一種花、哪一種草,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現實中我們也時常可以看到對自己認識不清的現象發生。一些企業、企業主因為過分“有為” 的實行多元化經營,反而誤解了自身,把自身放在不適合的“品種” 和“位置” 上去了,結果,相當於自絕於環境,就像魚過分“有為”而蹦到了岸上一樣,這樣怎能生存和發展呢?萬物清靜無為才可以迴歸根本,據守根本。做到原本是什麼,就安然於是什麼,是花就開,是魚就遊,是猴就跳。辦企業也是一樣,自己最適合幹什麼,要設法讓自己知道,不能錯誤地以為可有七十二變,好像什麼都能做,那樣做必然是“妄為”多多,很危險。 老子的智慧並不是可以即學即用的工具,而是一種思想的啟迪和方向的指引。對於先哲思想的學習,不能照搬照抄。“無為思想” 的管理學意義在於:現代管理無疑是建立在科學之上的,科學理念是現代管理的基礎。但是,在這種科學的背後,老子的智慧卻是將管理引入新的境界的“大道”。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5

本次培訓主要講到公司執行力的問題,圍繞五個方面展開了詳細的闡述,即:責任思維、成果思維、狼性思維、高標準嚴要求和感恩的心。企業管理心得體會。使我認識到,執行決定成敗,責任高於一切。任何事情的失敗都要從自身去找原因,牢記都是我的錯,我是一切的根源。

如何提高執行力?首先,我們必須保證上下兩條線的暢通無阻,工作安排從上到下不斷鏈,結果反饋從下到上保暢通,令行禁止,賞罰分明。發出的指令要簡單明瞭,不要偏誤,領導下達通知、指令時,少些隨意性,多徵求班子意見,多聽取職工意見,避免朝令夕改,並儘可能加大宣傳,儘可能跟蹤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不要讓自己的安排石沉大海,不了了之。

員工要養成主動反饋的習慣,出現問題,早反饋、早修正,少延誤。反饋不是搞官僚主義,步步請示,而是將事件的進展、發現的新問題等及時回饋。對問題無所謂,是我們執行中一個非常大的毛病,必須建立反饋機制,哪裏脱鈎,就追究哪裏的責任。企業管理心得體會。作為某一任務的安排者,要有“盯子”精神,緊盯下級,直到他養成回饋的習慣,這樣做,一是讓上級放心,二是萬一錯了,還可以不斷修正,減少偏差。

其次,改造員工的思想,培訓員工自動自發地工作。在出了問題後,我們的某些管理人員常常手指下面,卻很少想過,執行是一個系統,這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員工執行不好,是因為自己平時教育不夠,方法不當,措施不力,沒有弄出一個好的團隊,以致要打仗時拉不出一支像樣的隊伍。

再有,儘量少説“他”與“他們”,多説“我”與“我們”。有分工,還必須有協作。在一個廠、一個部門、一個班組,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特別是在責任面前,將一個集體搞得四分五離,一有問題,就是他、他們,事不關已,高高掛起,沒有相互補台。同在一個團隊裏,難道真的所有的問題都與已無關,我們的一條建議,一個信息,一句提醒,或許就能起到不小的作用。因此,從今以後,但願我們都能更多的説“我”、“我們”,少説“他”、“他們”。執行力不強是令眾多企業頭疼的問題,然而只要全體員工不畏任何艱難險阻,不懼驚濤駭浪,不斷修正自我,融入團隊,加強溝通,不斷學習,強化執行,就一定會練出一支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團隊。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6

一直以來都想看看管理學方面的書籍,以免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比如考級考證,做兼職,參加社會實踐佔用了大量的課外時間,想看的念頭剛冒起來又沉了下去,所以,這門課還沒有入門,直到時間的車輪輾轉到了現在。 前段時間,終於有機會接觸管理學這個學科領域了。我緊緊抓住了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系統的,全面的,深刻的學習了有關知識。"學然後知不足",基於此,本人鼓起勇氣抬起怯懦的筆,將自己學習《管理學概論》的一些淺陋的體會流露出來,作為一個引子,希望大家能夠參與到這個話題的討論上來,共同進步、共同提高。這種討論是雙贏的,一個人在教導別人的時候,往往自己學到的也最多;一個人在試圖協助別人開發自我潛能的時候,也能充分發展自我,這也算是"教學相長"的一個特例吧! 《管理學概論》這本書主要闡述了社會各種組織內管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包括一般的原理、理論、方法和技術等,同時還加入了管理科學的發展和管理實踐技巧等內容。具體來説,它分為三大部分,緒論、管理職能、管理技巧和管理方法。由概論、西方管理思想發展史、組織的環境和目標、計劃職能、組織職能、控制職能、領導與激勵、決策、衝突處理,時間管理這十章組成。 通過這十章的學習,讓我認識到:自從人們開始組成羣體來實現個人無法完成的目標以來,管理工作就成為協調個體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由於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集體的努力以及越來越多的、有組織的羣體規模的擴大,管理人員的任務越來越重要;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管理工作適用於各種大小規模的組織,盈利與非盈利的企事業單位、製造業以及服務性行業;當今社會管理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管理的地位越來越受關注,管理的作用越來越大。作為當代大學生,管理學同樣與我們息息相關,學好管理學對於今後步入紛繁複雜的社會,適應不同的工作崗位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這本書,讓我體會最深、最感興趣的是計劃職能這一章,一方面是因為它是管理學理論的基礎,是本書的重點內容,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寫得很精彩。當然,這並不代表其他章節就寫得不精彩,其它章節同樣寫得不錯。所以,《管理學概論》這本書,它讓我在看完第一遍後,有看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的衝動,甚至N遍,每次看後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觸、新的收穫。 全部管理職能中最基本的一個職能,管理職能中的首要職能就是計劃職能。為一起工作的人們設計環境,努力使羣體中每個人理解羣體的使命和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並有效地完成任務,我認為這就是計劃。計劃包括六個方面,做什麼,為什麼做,何時做,何地做,誰去做,怎麼做。如果能夠回答這六個問題,就説明你已經初步完成了計劃的制訂。計劃制訂,又稱計劃工作的程序,分為如下步驟:估量機會→確定目標→確定前提條件→擬訂可供選擇的方案→評價和選擇方案→制定派生計劃→用預算量化計劃。計劃制訂的步驟適用於大多數場合。例如許多在廣東非珠三角地區讀書的大學生準備到珠三角就業,那就可以根據這些計劃步驟來為自己做準備。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珠三角就業的機會有多大以及由此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其次,我們就需要設定各方面的目標,如選擇城市以及從事的職業。再次我們需要詢問所在的單位有沒為職工購買失業、養老、工傷、醫療四險,能否享受住房公積金,在購車貸款方面有什麼優惠政策。無論哪種情況,都有幾個可供權衡的方案。因此,學生們可以就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單位,不同的崗位的利弊進行評價,選擇適合自己的城市、單位和崗位。在被某個單位錄用並簽訂就業合同後,我們就需要制定派生計劃,包括選擇食宿,兼職,進修等等。最後,我們還需要將這個計劃轉換成預算,這些步驟都是一個計劃的體現。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7

眾所周知,我們所學專業是公共事業管理,必須對管理學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的瞭解,通過兩週的學習,以及對教材的閲讀,改變了我原本對管理學的看法,再未接觸管理學前,一直認為這是一種泛泛的學科,而學習之後,我對管理學有了重新的認識,它不僅博大精深,而且運用範圍極廣,社會生活中處處存在管理的學問,許多問題都需要運用管理學的知識去尋找答案,總之,管理學是一門偉大的學科,我有信心學好它。

管理學是一門科學的學科,它的科學性體現在是由大量學者和實業家在總結管理工作的客觀規律基礎上,借用許多科學家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論體系,它為指導管理實踐提供了原理、原則、方法和技術。管理源自實踐又高於實踐,這也是學習管理學的重要性。

同時,管理學也是一門藝術性學科,我想這正是這門學科的魅力所在之處。理論應用於實踐,能充分體現一個管理者的決策組織領導能力。這種能力將決定一個人是否可以擔任管理者,無論他是基層領導,還是高層領導。因為同樣的管理理論在不同的管理者手中能起到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這就意味着兩個管理者在擁有相同的資源同時,在達到或實現組織上、目標上的程度不同。當然我想這不僅跟管理者的運用理論知識熟練與否,還跟管理者自身素質人格魅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和力等一些管理者的內在因素有關。

聯繫到社會實踐,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是硬道理,21世紀也要發展。然而20世紀的人們在發展時竭澤而漁,使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物種減少、氣候反常等等,這一切給21世紀的發展帶來困難,人們不禁要大聲地問:人類社會還能持續發展嗎?21世紀應該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支撐這個社會經濟支柱的企業也應有自己的答案。企業首要的是生存,就像人類一樣,然後才能有發展。21世紀企業應以什麼方式發展,才能與可持續發展的命題相一致,這應該是未來管理學研究的首要問題。

以上是本人對管理學知識領域的一些看法和建議,希望在以後的學習當中能夠有所突破。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8

一、企業戰略很重要

哈佛商學院終身教授“邁克爾。波特”曾經説過:“戰略是一個企業成敗的要害”。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工作雖然千頭萬緒,但這些工作都是建立在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基礎上的;有了這個戰略,才有後來的中長期計劃、年度計劃,才有各項政策和措施。企業領導人只要多觀察國家領導人怎樣抓經濟與社會發展,也不難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來。

二、戰略研究要加強

之所以要加強企業戰略研究,首先是因為我們嚴重缺乏這種基礎。國有企業在計劃經濟時期沒有經營自主權,不可能把企業戰略研究提到議事日程。目前,許多國有企業由於短期經營思想佔上風,也沒有把企業戰略研究提到重要議事日程。集體企業與國有企業存在類似的情形。民營企業雖然不存在經營自主權問題,但是由於起步比較晚,由於受到觀念、知識等方面的侷限,戰略水平也沒有多高。新時代是戰略制勝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企業假如戰略水平低就會經常捱打,甚至走向死亡。所以,應該儘快在這方面補課。

三、提高戰略水平需要更新觀念、意識、思維和知識。加強企業戰略研究是對企業領導人綜合素質的重大考驗。無論是觀念、意識,還是思維、知識,哪一個方面落後,都會妨礙企業戰略水平的提高。觀念要更新。企業領導人一般都有對本企業經營內容、經營方式、經營手段、經營地點、治理體制等方面的成型觀念。意識要更新。現代企業經營意識越來越多了,科技意識、環保意識、品牌意識、公關意識、人才意識、知識意識等,企業領導人假如不盡快把這些現代意識樹立起來,只是滿足於產量、規模、成本、質量等傳統意識,就不可能研究出好的企業戰略來。思維要創新。思維創新往往是技術、治理、體制等許多創新的基礎。企業領導人假如思維方式固化,該直覺時不直覺,該分析時不分析,該聯想時不聯想,該綜合時不綜合,要研究出一個好的戰略也絕非易事。

四、全社會都要關心企業戰略

加強企業戰略研究是企業的事,但又不完全是企業的事。

各級政府擔負着推動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加強戰略研究的責任。許多企業對戰略不夠重視,政府利用各種機會強調其重要性是必要的。由於國有企業至今尚未獲得完全的經營自主權,所以,政府應該責成有關部門會同企業共同研究制定企業戰略。為了減少國有企業的短期經營行為,政府在考核國有企業及其主管部門的業績時,應該把是否認真研究企業戰略作為重要內容。政府應該把抓好國有企業戰略研究與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有機地結合起來,對重點國有企業戰略研究工作給以必要的支持。

綜上所述,此次授課給我們提供了系統學習現代企業管理知識的平台,優化了管理知識結構,更新了管理理論,開拓視野,自我超越,全面提升了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質。我也將會在今後工作中好好的去利用這次積累到的一切知識。我相信 可以創造出更好的成績!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9

自從TCL李老闆《鷹的重生》出名以來,我對TCL鷹文化的感受也越來越多,雛鷹,飛鷹,精鷹,雄鷹,老鷹,禿鷹等等

,現在感受深刻的是覺得TCL的培訓做的很好,也很自豪參加了精鷹工程的培訓,且能幸運的能繼續參加。

對學習《管理學概論》的收穫主要有4點:

1. 管理的淵源和不同角度的定義的啟發。

2. 根據以往工作經驗,對行為科學管理的理解。

3. 根據以往工作經驗,對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的理解

4. 發揮個體的優勢,才能和諧高效的讓組織達到目標

首先,課程資料非常詳實和系統,把管理作為一門系統的學科來介紹它的起源和發展。對於管理不同的定義已讓我思路大開了:管理是設定目標和滿足需求,是一種活動,決策,也是過程。在管理學發展史上,管理不同發展階段都有里程碑式的人物對管理從不同角度來理解,主要有:

1。泰勒的科學管理:“確切地知道你要別人去幹什麼,並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幹。”把工作分解到極致,然後培訓員工,高效完成每一小部分工作。這對工廠類型的企業生產效率提高有高度的指導作用

2。法約爾的一般行政管理: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協調,指揮和控制。

以上2個古典管理理論對管理的是基於“經濟人”的假設從不同角度來解析

當時代更進一步:以梅奧為代表的行為學派指出了人人性的複雜:管理就是以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環境的相互影響為中心,激勵員工的動機,調動其積極性。

在不同角度的管理學定義中,我覺得對於中層管理者而言,我最認同的一種解釋是:通過優化組織內的資源配置,使其效率最高達到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這一過程包含計劃,組織,人員配備,指導和控制等。因為中層很少涉及決策方面的管理,也很少關係工廠工人日常管理,我們承擔着如何高效的執行和實現高層管理者既定的目標,合理分解目標,按效率最高的方式分配任務給不同的小團隊,並能跟蹤進展直到目標實現。基於這樣的想法,行為科學的管理理論對於我們實際工作很有價值,比如X,Y理論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等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管理實踐,霍桑實驗的“非正式團體”自我保護行為而導致組織效率的降低,這個和Chris Argyris《克服組織防衞》一書結合起來對打破團隊內部和團隊之間的隔閡有指導實踐的功能,只有這樣的組織才會做到無邊界:縱向,橫向,內外,地理均不會成為效率的障礙。

王康平老師也着重講了自我管理,我也非常認同管理者先要從自我管理做起,當管理好自身後,才能以身作則的帶領團隊,管理自己也和管理組織一樣的定義:管理自身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的衡量就是成長或成就。在我初期管理團隊的時候,簡單的認為我(作為一個管理者)的職責就是管好別人,幫助團隊解決問題;現在才慢慢的意識到管理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實現目標,管理好別人前先要管理好自己,自身的效率往往就決定了團隊的效率,而且效率的高低都會被整個團隊成比例的放大。在職能部門業務溝通中,自己處理跨部門間的管理方式也會會引導團隊處理跨部門間的方式,作為一個部門的榜樣,示範作用非常明顯。所以在如何形成真正的無邊界組織前,管理者自身必須先做到具有無邊界的管理風格,回到自己動手的思維方式和習慣中去,起到積極示範作用。

説到發揮個體的優勢,先覺條件是一定要識別出個體的優勢,並在任務安排上能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真正提高團隊的效率。團隊建設也是一個複雜的話題,在營造共同文化的同時,又需要甄別個體的優勢,調整任務分配來達到高效的管理和執行,所以我會非常敬佩一些能帶好隊伍的領導者,他們不僅需要在專業領域要有遠見,還需要在領導和管理團隊方面有思路。這個話題結合Fredmund Malik《如何做一個有效的管理者》一書,比較好的闡述了發揮優勢,我摘選一些原文的段落:

1. 人們必須發展現有的優點,包括那些已經得到承認的優點和那些已經顯露徵兆和跡象的優點。發展必須以發揚優點為出發點。。。。。。

2. 一個缺乏球感的人,人們不僅不能勸他繼續選擇球類運動,而且要積極的勸他放棄,應該引導他選擇另一個不需要球感的運動項目。

3. 一個人絕對不會再他又弱點的領域取得成功,一般情況下,在他排除了弱點的領域也不可能--無論是什麼意義的成功,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只能在這些領域達到一般水平,一個人只能在他擅長的領域,在他有優勢的領域,才會獲得成功,在這些領域,成功要來的快的多,容易的多而且明顯的多-- 這就是效率。

4. 從何得知一個人的優點呢?要做出可靠的判斷就是當前的任務,已經取得的效率和成果。只需要觀察一個人完成3-5個任務,就可以對他做出評價,一定要是創造性的任務非模仿性的任務。

王老師課堂上豐富的心理,性格,風格測試題目能幫助我們很好的識別團隊成員優勢或性格取向,齊全的團隊角色才能組成一個互補高效的團隊,組織將變的和諧和高效。

結論: 從實踐的感受到理論的提升是一件非常愉快事情。從反思中提升自我,再重新到工作中去實踐,去實現組織的高效。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0

在人類歷史上,自從有了組織的活動,就有了管理活動。管理活動的出現促使人們對來自這種活動家的經驗加以總結,形成了一些樸素、零散的管理思想。我們可以從已有的文字記載中,尋覓到中外思想家提出的豐富的管理思想。直到期19世紀末,隨着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管理理歷煉與概括,是較成熟、系統化程度較高的管理思想。管理是指組織為了達到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通過各項職能活動,合理分配、協調相關資源的過程。

在人類社會五千年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類都在不斷的完善自己,不斷的活動,而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經過大腦思考,是為了達到預期的目的而進行的。併為了實現其目的而不斷努力,人類從數次的生產力革新、發展,歷經了數次工業革命,依次走過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所以可以説人類是經過不斷的勞動、思考、合作,不斷髮展生產力中逐步發展的;人類的生存在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下,人類自身必須與周邊的環境相互依存,隨着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人類就不斷的試圖改變周邊的環境,在不斷的失敗或成功的同時,不斷總結經驗,豐富自己的知識,掌握各種生活和改造社會的技能。隨着人類知識的不斷完善,各種生活,工作的組織,機構,方式,制度不斷髮展形成一定形態的管理機構,逐步發展為管理系統,並使用於當今信息瞬息萬變的時代。雖然管理的制度不斷改革推進,但是再完善的系統也離不開人類的相互協作,無論是若干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或信息瞬息萬變的今天,人類的各種特徵為管理學形成提供了客觀的條件。至此管理學應運而生。

首先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機構在一定範圍內通過計劃、組織、控制、領導等工作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人、物、財、時間、信息等)進行合理的配置後有效的利用,以實現組織預定的目標的工程。管理學潛藏於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首先就一個人而言,他在學習中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必須通過制定一份計劃(或長期或短期),然後通過這份計劃控制自己,並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時間、精力,還要有效的選擇合適的信息,從而達到自己的計劃,取得成功;又或者一個人的一生必須經過仔細的規劃、組織,要不然這一輩子將碌碌無為;大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小至一個企業,一個家庭,再者到每一個人都處在管理學的範圍之內並受其影響。

所以説管理充溢着整個人類社會,正如在管理學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動所引出的一切問題推動着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這個推動力並將繼續推動這個社會的發展,正在並將長期影響着人類社會。

提到企業管理,我們首先要講什麼是企業,企業的法律形式,企業的類型等等。

企業是以市場為主導,以盈利為目的,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自主經營,自盈盈虧,獨立核算,具備法人資格的經濟組織。具體可分為國有、集體、私營、股份制和外資企業等等。

因此,企業管理是指:由企業經理人員或經理機構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過程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盈利這一目的的活動總稱。

誰是管理者?什麼樣的人能稱為管理者?又或者有人會問:什麼是總經理,總經理是總(攬大局),經(始大業),理(事自若),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那些所謂的一些企業的經理,董事或一些職能部門的領導或一些政府部門的處長、部長、廳長等等。而這些觀點都是對的,但是也是不全面的,不完全的。那怎樣定義管理者,根據管理學的概念,管理者應該是這樣的人,他通過協調其他人的活動達到與別人一起或者通過別人實現組織目標,應此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協調一個部門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監督幾個單獨的人,還可能包含協調一個團隊的活動,具體到生活,一些經營的小部市門,或一個幾個人組成的商店的老闆,又或是一個家庭的決策者,大至大公司的經理,理事,董事都是管理者。

管理者必須達到幾種境界:第一,自知不能;第二,不知有能;第三,能在卓越。必須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俗話説:理念為“體”,能力為“用”,“用”不足可找人幫忙,無“體”則為無頭蒼蠅。企業管理者亦是如此。

在《易經》中有一種説法:生生之謂易,易是指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即是指變化,天地萬物隨時隨地地在一定的自然規律下不斷變化的,在這些規律下產生了很多的思想、學派,管理學也隨之誕生(管理學是在人類活動發展、變化過程中孕育出來的)。

人類活動的一切表明“變化”的重要,缺少了“變化”世界、人類的發展將寸步難行。那麼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能否缺乏“變化”這一因素呢?回答響亮而肯定:這是不行的,企業管理宛若一條大河,而變化就是其流動的動力,河流缺乏了動力就變為一潭死水,如果企業管理缺乏了變化,那麼企業管理將無法正常,那麼,變化在企業管理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即一個企業圍繞着一個基本的企業理念、文化為中心不變,而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內,適當的改變企業的決策和戰略,即企業的權變關係(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企業根據國際格局、形式,世界經濟變化或國家的政策、法令調整,適當的改變自己的營銷管理策略、方法,以便更好的盈取經濟效益);或者在同一對象下,為達到企業的盈利目的,在法律範圍內改變企業自身的銷售策略,例如:有一個以銷售梳子作為盈利的企業要求自己的銷售員去一個和尚廟裏推銷梳子,開始第一個推銷員認為和尚怎麼可能買梳子呢?於是他懷着疑惑去了廟裏,而和尚沒有頭髮拒絕了他,結果一把也沒賣出;第二個推銷員去了廟裏見到和尚,説沒有頭髮也可以梳頭,這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止癢,於是和尚們買了十多把;第三個推銷員去了,見到了和尚,他便對和尚説:你看香客們那麼虔誠的叩拜以至於把頭髮弄亂和香灰落在發上,為了表示寺廟對香客的關心,應該在桌上擺放些梳子,結果賣出幾十把;第四個推銷員去了廟裏,説明來意後又説寺廟都有很多虔誠的香客,他們燒香敬佛,寺廟應該有所回贈,特別是在梳子上刻上“積善梳”三個字,以便更好的留念,結果一次賣出一千多把,還達成了長期供貨的協議。這一例子告訴我們:改變企業自身的銷售策略,可以更好的為企業賺取利潤。

可見變在企業中的重要性,但要注意什麼在變,什麼不變(中心不變,規律不變,但方式發生變化,現象發生變化),即以不變應萬變。

首先,管理學新的發展是中外管理理念的結晶。

在古代的中國,存在着相當多的管理理念和哲學。比較有影響力的儒家學派認為管理應該是“以人為本,道德教化,以仁愛治天下”;而道家學派提出的是“以道為中心,以德治國,無為而治”,老子是怎樣闡述這個理念的呢?他極力反對“有為”,他認為國家的禁令越多,人民越貧困;政府規定越多,社會越混亂。不能為了管理而“管理”,不知所謂“管理”。而他認為“無為”就是:不任意妄為,“無不為”就是:為而不恃,為而不爭;而法家則認為管理應“以法為中心,依法治國”,其理念衍發了法律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種種説法不一,眾説紛紜。在當今中國注重的是一種“和諧”、“含蓄”的管理理念,強調的是一個以情感為基調的傳統社會,尊重人,以人為本,強調人的重要性。在西方國家,同樣存在與中國頗為相似的觀點——哈佛大學教授埃爾頓·梅奧(Elton Mayo)的霍桑試驗,即:“從人的行為本質中激發動力,不斷提高效率。”該理論注意到了人的重要,以人的本質出發,提出了“社會人的假設”,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梅奧與泰羅(以效率為中心,注意力只放在盈餘增加之上,不重視人,把人看為工具、經濟人)的觀點。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管理的概念也應該隨之發展,即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結晶、整合和發展。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1

  外部效度指實驗得出的結果推廣到不同時空範圍和不同研究對象的可能性。實驗研究結果發現的變量之間的因果或相關關係,只有具備概括性或可推廣性才稱得上有價值。當然,實驗研究如缺乏內部效度便談不上推廣和外部效度的問題。內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基礎,外部效度則反映實驗研究結果推廣價值的大小。實驗結果的精確性和概括性之間互有矛盾。為了達到精確性就要人為地嚴格控制情境和外部變量,或多或少違背和破壞了事件發展的“自然狀態”,越是精確,違背和破壞越多。這種“非自然狀態”限制了實驗結果推向現實世界的可能性。精確性越高,概括性則越差。內部效度是衡量精確性的指標,外部效度是衡量概括性的指標。實驗設計者面臨兩難困境,若提高內部效度則降低外部效度,或者相反。內部和外部效度的矛盾不可能在一次試驗中求得兩全答案。靠重複實驗可以檢驗研究結果的外部效度。同樣的研究結果或檢驗過的假設,在某種變異的環境下如能得出同樣的結果,則此結果的普遍意義增強。通常為了驗證某種假設,首先在實驗室或者嚴格控制條件下進行實驗,如得到支持(也可能否定),便在稍放鬆的條件下再實驗,如滿意,再從另一些角度和放鬆條件重複實驗。通過重複達到內部和外部效度的雙重目標。

外部效度的干擾因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測量效度

試驗中的前測可能使實驗主體對於自變量的變化產生不同的反應,並影響其在後測中的表現。當研究結果推廣到未曾接受前測的總體中,便會產生誤差。

2、 樣本的代表性

實驗主體是否有代表性是外部效度的關鍵問題。實際上,研究實驗中要在任何已知總體中找到真正有代表性的樣本並非易事。實驗主體一般都是自願參與,多少受到某種利益或興趣的驅使,同時,研究者也總是選取就近和便於合作的實驗主體。由於這些主觀偏好因素,從樣本得出的結果推廣到更一般的總體中,外部效度就可能有問題。當然,可以採取強制性安排實驗主體,但這類受試者對參與實驗缺乏興趣甚至牴觸,不一定會按實驗引導的方向作出反應,在涉及人的管理研究試驗中,要妥善選擇自願和強制實驗主體。

3、 實驗環境效應

實驗環境本身導致參與實驗的人們失去“平常心”,而採取與日常不同的行為。實驗環境具有一些需求特徵,要求受試者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要求和研究者密切合作,以致受試者原本不願去做的繁瑣枯燥的事,在實驗條件下卻可能會認真去做,這就影響到實驗結論的普遍適用性。前述的霍桑實驗就是在影響生產率因素的實驗研究中,發現了實驗研究環境本身對研究主體產生的效應。

實驗的需求特徵和研究者的期望可能引起因變量的變化,這就是實驗環境造成的干擾,變量和干擾兩者的影響容易混淆。為了減少實驗環境的干擾,可採取“盲試”的辦法,不讓實驗主體瞭解實驗的意圖和欲驗證的假設,如果能讓受試者感覺不到自己在被試之中,效果會更好。當然,從理論角度來説,被試者不應受矇蔽,待試驗後期應予解釋清楚。

研究者由於對實驗抱有主管期望,對符合自己期望的觀測值較敏感,予以重視。反之,對不符合的則忽略或賦予種種開脱性解釋,讓研究者自己也不知道實驗主體誰屬於實驗組,誰屬於控制組,不明白實驗主體的回答是支持還是否定所期望的結果。

在運用實驗法觀測和發現變量間關聯方面,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取得成果和積累的知識,遠遠超過管理領域。實驗研究結果清晰、可信、可驗證、可重複並能用科學語言來説明問題,這就是管理研究者渴望應用的一種科學觀測方法。

實驗法有不少優點。首先,實驗研究者有獨立自主性,可完全按照自己提出的的假設

來決定研究哪些變量、設計變量的屬性和取值等,而不用完全遵守現實環境的“自然狀態”。後述的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受現有數據和觀測值的約束較多。其次,從時序角度看,實驗法是序貫式研究。實驗在一段時間內進行,按多個時期進行測量,得以研究變量的動態變化,而其他研究方法想問卷調查等,只有某一時刻的測量值,不能直接觀測出一段時期內的變化。第三,實驗法的耗費通常比其他研究方法要省,因為控制變量、樣本數都比較小,而現場研究、問卷等方法的出差費、專訪費用都比較大。

實驗法的主要缺點是“非自然狀態”。研究者人為的營造實驗條件,實驗的特定需求又影響到受試者和研究者的行為,容易引起外部效度差的問題。此外,樣本也難以完備,實驗只是限於某時間和少數樣本,樣本增加研究成本隨之增大,而小樣本使得測量誤差問題愈顯重要,結果的推廣性愈差。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2

通過近幾節課鄭老師對管理學的講解,讓我們對管理學有了大致的瞭解。其內容包括什麼是管理學;管理人員的分類等等。鄭老師上課生動活躍且視野開闊,無形中增長了我們的見識和單詞量。

通過大致的學習,我們知道現在中國的管理水平並不高,且分類不夠精準,各部門職責界限模糊。但管理的精髓還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裏。儘管現在我們在學美國和日本的現代管理,高級管理的要義仍然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裏,比如中國的《易經》和《風水》等,其中所包含的內容是每個學習管理的人必須要了解的。管理學的涵蓋範圍很廣。基本包括以下內容: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會計學、企業管理、旅遊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農林經濟管理、農業經濟管理、林業經濟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衞生事業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等等。

但個人覺得自己學會管理自己是最重要的。作為當代的大學生來説,當今社會不良的誘惑因素太多,如果自己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可能會讓自己陷於種種艱難的境地。自己要給自己下定義,定目標。要有一個前進的方向,這樣就不會迷失。

在教學的過程中,鄭老師通過給我們講解《大染坊》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在管理學中的一些概念和手段。《大染坊》是一部很好的學習管理的影視作品。該劇通過陳壽亭這樣一個來自底層社會的民族工業家,在實現強國夢的奮鬥歷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民間智慧、民間文化、民間生存哲學,抒寫了中國民族工業在20世紀初葉發生、發展的歷程,透視了一代人強國夢的誕生與破滅,講述了一個“亂世奇商”的傳奇故事。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充滿了中國民間智慧。

《大染坊》的主角陳壽亭是一個來自底層社會的民族資本家,他的傳奇性主要體現於他在傳統文化浸淫下形成的民間智慧方面。他雖然目不識丁,但又膽識過人,“三十六計”、“三國演義”中的傳統民間智慧成了他獲勝的法寶,藉此得以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游刃有餘,勢如破竹。他在實現強國夢的奮鬥歷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民間智慧、民間文化、民間生存哲學,解構了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故我認為知識(不僅僅是管理學)不能只是從書上學習,那樣太過於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因為書上的理論如果要應用於實際,必須“因地制宜”,做出適當的變通,這樣才能使理論起作用。畢竟“真理是檢驗實踐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就拿《大染坊》來説,片中的東家是留學生,學歷遠遠高於不識字的陳壽亭。但他在現實的管理中,完全沒有任何經驗也未能將他所學應用於實際。相比而言,不識字的陳壽亭經驗十足,能夠將他看到的,聽到的成功的轉化為自己的。這比書上學來的更有效。俗話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大染坊》最“抓人”的地方當屬其波詭雲譎的商戰故事。

對當前的市場經濟,也具有強烈的啟示性。陳壽亭其雄韜大略、商業智慧以及“亂世奇商”的傳奇經歷讓人傾倒,面對商場的爾虞我詐,他的一些戰略戰術,即使在現代商戰中也堪稱高招。爾虞我詐是經商的必要手段。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運用這些手段,一步走錯將全盤皆輸。就如同片中孫明祖一樣,雖然他總在用計卻從未勝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再次,主人公身上所藴涵的與時俱進的品格和發展的眼光,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資源。

《大染坊》表現了陳壽亭創業的經歷,他從偏僻的周村走出來,進入青島、濟南這樣的城市,甚至夢想着征服繁華的大上海,乃至把自己的企業發展到全國、全球的範圍。他身上濃郁的仁、義、禮、智、信、孝氣息,集中了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個性化弘揚。陳是乞丐出身,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然而在我看來他身上最出彩的就是那顆善心。他為人正直,誠懇,真實,知恩圖報。他的產品從未摻假,擁有良好的口碑,無形中成為了隱形資產。還有就是他善良和知恩圖報,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和財富。在看看當今社會的部分企業,為賺錢不惜犧牲別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安全。而且這個問題,現在不僅僅存在於小作坊,就連大型企業(如三鹿、蒙牛、雙匯)也加入製假行列。這一點尤其突出在食品行業。由此觀之,不論接受的教育有多高,要想讓企業立足和長期發展,管理者的善心和社會責任感是必備的。

以上是我本人上完管理學課程的總結。我認為自己受益匪淺,希望自己能將學到的東西學以致用。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3

3月13日聆聽了集團公司董事長《關於創造優秀職業生涯的基本方法》和《激情管理》的專題講座,結合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實際,就如何不斷刻苦學習,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管理是一門科學。既然管理工作是一門科學,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從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特別是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管理者,更要注重學習,對學習要有熱情,也就是通常所説的要熱愛學習、肯學習。只有不斷刻苦地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以適應管理工作之需要。作為企業的一名管理人員,我認為:一是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因為它是學習一切管理知識的基礎,只有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才能學習好管理知識;二是要學習企業管理工作知識,特別是要隨着科學的發展、管理知識的創新,要不斷的學習新的管理知識,充實自己,武裝自己;三是要根據自己所從事的管理工作,學習專業知識,用學習掌握的專業知識指導工作。本人在企業從事紀檢監察工作,這就要求我除了學習、掌握上述管理知識外,還要學習與本職工作有關的專業知識。第一要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第二要學習國家的法律、法規;第三要學習黨內法規、黨紀條款和有關規定;第四要學習行政法規和有關政紀條款;第五要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熟練掌握查辦案件的技能和技巧。只有學習、掌握了現代企業管理知識,才能駕馭管理工作,搞好管理。

管理是一門藝術。既然管理工作是一門藝術,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從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特別是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管理者要熱愛企業,熱愛管理工作。只有熱愛企業,熱愛管理工作,才能對所從事的管理工作產生熱情,才能在管理的舞台上,盡情的表演。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説的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用心管理。作為一名從事企業的紀檢監察工作人員,我認為要做好管理工作:一要熱愛企業。只有熱愛企業才能時時事事想着企業,維護企業的利益;二要熱愛自己所從事的紀檢監察工作。只有熱愛本職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投入最大的熱情;三要敢於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人。在工作中敢於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人,秉公執紀,使違紀違規者受到處罰,以維護紀律的嚴肅性;四要用新的科學知識指導工作。在工作中要不斷的用新的知識和方法指導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工作質量不斷提升;五要發揚"高效、嚴謹、精細、務實"的企業作風。紀檢監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這就要求從事

此項工作的同志,在工作中要發揚"高效嚴謹、精細務實"的企業作風,要有對人高度負責的精神,去調查、處理每一起違紀違規案件,在查辦案件過程中,要自覺地維護黨員和員工的合法權益,使每一起案件做到"事實清楚、定性準確、處理恰當、手續完備、程序合法",經得起歷史檢驗。只有這樣才能無愧於"黨的真誠衞士"的稱號,才能不辜負黨組織和員工羣眾的信任;六要嚴格要求自己,帶頭遵守各項紀律和企業的規章制度。

學習使人睿智,使人增長才幹,學習是每一個人做好本職工作的源泉和動力,也是每一個人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因此,我們每一個管理者,要想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惟有不斷刻苦地學習,才能到達光輝的彼岸。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4

  有這樣一個道理,一流的管理加上二流的人才要遠遠好過二流的管理配上一流的人才。管理學,是一種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學科;要研究好這門學科必須瞭解它所涉及的主要方面,主要分為四大版塊。第一,計劃;第二,組織;第三,領導;第四,控制。克雷納説過“管理只有永久的問題,沒有終究的答案。”所以,研究管理學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理論聯繫實際的思維,孜孜不倦的、深入的對以上四大版塊進行探討。

但在這之前我們還必須對管理學的科學性做一深入的瞭解,以便於我們能以一種科學的姿態,理性的思維去研究管理的有關方法。説到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特徵,我們首先應該看到管理科學與其他科學的差異與聯繫,這就需要我們為管理科學進行學科定位,通過課程學習我們瞭解到管理科學屬於社會科學範疇,所研究的是社會現象,但又同社會科學研究有所差異,其核心差異就是對人的研究方面。社會科學關心的是人類活動的功能和功效,而不涉及人類活動本身的意義。管理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有組織的活動及其形成的系統。它是對管理活動規律的提煉和概括,是關於對有組織活動的管理的系統化、專門化的理論知識體系。

管理科學是在對多種不同性質學科的理論兼容幷蓄的基礎上經

過不斷創新逐步發展起來的,是不同學科理論及方法系統集成的結果。一般地説,管理科學的成長要綜合運用數學、系統科學、經濟學、心理學。這四個學科構成管理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近年來,迅猛發展的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組織結構的變革、管理手段的創新以及經營方法的革命。管理科學的未來發展仍要依賴多個不同學科的交叉綜合運用,依靠相關學科的支撐。

由於管理科學是一門應用性科學,其研究必須緊緊圍繞實際存在的一般性的管理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由現象而本質,由具體而一般,抽象出科學問題並形成研究目標。憑空想象、閉門造車式的研究毫無科學價值。同時,在管理科學研究中還應注意規範研究方法,多運用實證的、實驗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少使用科學性不強的思辨的、歸納的、定性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有利於提高研究的價值。

計劃是全部管理職能中最基本的一個職能,它通常先於組織、領導、控制、活動,而處於管理職能工作的首位。對計劃的研究主要要把握好計劃是對未來活動的安排,與人們的行動相關,與管理的其他職能相關。在這裏,我們還必須要家借鑑國外常用的“5W1H”理論,即what to do it——做什麼?why to do it——為什麼做?who to do it——誰去做? Where to do it——何地做?when to do it——何時做?how to do it——怎麼做?這種理論是從風險意識出發,提前考慮好要發生的各種可能性,在問題出現之前進行規避,從而保證整個計劃的順利進行。然而,未來總是不確定的,這種方法固然效果較好但成本較大、效率也低,這就要求我們同時運用其他計劃理論。所以,

我們必須要從廣義上理解計劃的概念,廣義的計劃包括制定計劃、執行計劃、檢查計劃。一個好的計劃可以為企業指明方向,減小不確定性,高效的實現目標,提供控制標準。但從經濟因素方面考慮,還必須保證計劃的統一性,靈活性,精確性,經濟性。一個好的計劃制定者必須要具備,管理人員的領導藝術,積極性和勇氣,領導人員的穩定,專業能力和一般業務知識。具備這些知識還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學的計劃編制過程,那就是確定管理目標,提前預測,制定和選擇計劃,量化計劃,只有這樣才能將以個完美的計劃提煉出來。

因為計劃中包含有目標這一職能,那就不得不提到目標管理理論。目標管理(MBO)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來的,是讓組織的主管人員和員工親自參加目標的制定,在工作中實行“自我控制”並努力完成工作目標的一種在管理制度或方法。傳統的管理方法都是“自上而下”即由上級分派給對應的下級,但只要你仔細觀察、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種管理模式很難給企業帶來新奇的觀念,而且運作慢,員工對企業難以得到完整的瞭解,企業文化更是難以發展;而目標管理就剛好彌補了這一缺陷,讓每個員工瞭解企業的整體發展方向,讓每個員工參與制定發展計劃,這樣不僅增強了員工的工作責任心,也大大的激發的員工的工作熱情,保證了工作效率,凝聚了企業內部力量,發展了企業文化。所以,不得不説目標管理是管理學界一大核心觀點,是研究管理學必須依賴並發展的經典理論。

決策理論又是計劃過程中一項重要的方法,決策通俗的説就是尋

找“滿意解”的過程,於是這就出現了靈活決策,主要包括博弈論和混沌理論。博弈論就是根據別人的選擇而做出選擇的研究方法,這與中國的“以靜制動,敵若動我必動,見招拆招”的思想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方法可以保證決策的準確性和針對性;但是,博弈論僅僅適合小範圍的研究,不能針對整個過程進行操作。然而,混沌理論就剛好又填補了這一不足之處,它是專門研究大的社會結構中的動態模式的,是系統論的產物,呈三種狀態的形式,即平衡、非平衡和有限的不穩定狀態。就是通過這種不同的形式能把整個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加以囊括進去,並作出預見性的決策。再者,定性分析法中的專家意見法,頭腦風暴法;定量分析法中的期望值法,決策樹法,邊際成本法和現值分析法都是做好決策的必備技術手段,是制定好計劃的前提,是研究管理學的“公式”。這就是研究管理學第一大版塊必須具備的方法了。

組織職能的目的是通過任務結構和權力的關係的設計來協調各種努力。在這裏我們必須着重掌握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的研究,正式組織就是顯而易見的組織機構;非正式組織是伴隨着正式組織的運轉而產生的,是正式組織中的一些成員,由工作性質的相近,對一些具體問題認識基本一致,在性格、業餘愛好以及情感相投的基礎上,形成了一些被其他成員共同接受並遵守的行為規則的組織。非正式組織是建立在員工感情的基礎上,這種組織更能聯繫整個企業的員工,確保整個組織上上下下協調一致。所以,一個有能力的組織者不僅不能打擊非正式組織,更應該加以引導發展,這才是明智之舉。組織結

構分為三大類,集權組織結構,分權組織結構和現代組織結構。當然,這三大類並不是孤立分開的,在一次組織活動中可能涉及多種組織結構,這就要求我們把三大組織結構融會貫通,協調運用。組織結構的設計還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因事設職,因職用人的原則;有職有權,權責對等的原則;統一指揮,精簡機構的原則。當然,這些一般原則只是個大方向大框架,我們在實際組織結構時還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現在我們以美的公司的發展歷程做具體分析,美的從開始建立到成熟先後經歷了五個階段。1,單一產品的創業階段;2,培育主導產品時期和直線職能結構;3,家電業全面發展時期與事業部結構的創建;4,家電產品專門化時期與事業部拆分階段;5,多元化發展時期與集團化控股型結構。美的的發展歷程可以用單一產品到多元化、從職能制到事業部制來概括,這也是國內外眾多企業的成長軌跡。美的在全面進入家電業、生產規模迅速擴大之後,選擇了事業部制的組織結構,並且在戰略與結構的不斷適配中尋找最佳的匹配模式。從美的的結構調整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出,企業的發展其實就是結構與戰略的相互適配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企業都在追求做強做大,但實現的方式只有兩種:專業化和多元化。在市場機會眾多的環境中,多元化擴張的速度要比專業化發展得更快,因此企業在具備了一定基礎後更傾向於選擇多元化。由於市場交易的內部化,客觀上要求企業建立一個有效的組織結構,以防止由於行政協調機制無效而造成的資源配置不合理,分權化的事業部制結構較好地解決了統一配置資源與自主經營的關係,促進了企業經營績效的提高,是眾多

企業選擇事業部制結構的原因。因此,在對管理學進行研究時,掌握好組織的正確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

領導學是研究領導工作規律及其方法的科學,是一門融領導的科學性、藝術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新興學科。領導是在領導者和追隨者之間有影響力的一種關係———理查德L.達夫特。領導學是對豐富的領導實踐與樸素的領導思想的集成化、系統化和理論化,領導學產生以前的領導實踐及從實踐中總結出的樸素領導思想,沒有發展成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它卻成為領導學的思想源頭,併為領導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新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深厚的歷史資源。領導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整體的領導系統以及這個系統本身運動的一般規律。它要從領導系統的整體上研究領導的產生和發展、領導觀念特別是現代領導觀念,以及領導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則;它要研究一般領導的模式、過程及其活動規律;它要研究作為領導系統諸要素的領導、被領導、作用對象和客觀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組織機構的合理設置和領導者個人的素質與修養等;它還要研究影響領導效用的各種因素,諸如決策、用人、激勵下級、信息溝通、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等對領導系統的整體特徵、領導系統本身的功能及其規律及影響領導效能的各種因素這三個方面的研究,構成了領導學的完整體系。這個對象的客觀性和研究這個對象的必要性,是領導科學產生和得以發展的依據,它決定了領導學研究的專門領域。這就要求我們對領導學研究掌握好的方法:第一,辯證研究方法。辯證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在領導科學中的具體運用。唯物辯證法對領導科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

法論意義;第二,實證研究方法。實證研究方法又稱調查研究方法。這種方法是以實事求是的精神,通過實際的調查研究,收集大量資料並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與研究;第三,歷史研究方法。歷史研究方法用歷史的觀點對領導活動進行觀察與研究,注重考察領導和領導科學的起源、發展與演變的過程及這一過程對社會影響與作用,以期以史為鏡,借鑑歷史經驗服務於現代領導實踐與領導理論發展;第四,比較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方法主要通過對一組具有可比性的領導問題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分析,研究其相關性或差異性;第五,案例研究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在於:以客觀公正的第三者的立場與態度,通過廣泛收集各種可能的資料,對已經發生的真實而典型的領導事件進行分析與研究,作為此後可資借鑑的經驗或教訓;第六,系統研究方法。從系統觀出發,領導活動是一個由領導活動的主體、結構與過程等要素組成的系統,它本身包括了大量的次級系統,同時它又處於社會環境的大系統中。因此,需要運用系統研究方法,兼顧局部需要與整體利益、當前效益與長遠目標,推動領導活動的順利進行和良性發展。當然,作為一名好的領導者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思想素質,知識素質,專業技能素質,提高領導團隊的素質。運用好領導這一環節的研究方法對管理學的研究起着整體協調作用。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控制的方法是對管理學研究的最後把關。為了達到有效的控制,控制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及時進行,並且應該伴隨着獎懲——法約爾。在管理學中,控制的定義是,監視各項活動以保證它們按計劃進行,並糾正各種偏差的過程。控制的主要內容有

三點,1,確立標準;2,衡量績效;3,糾正偏差。通過這些內容的規範形成一套完整的控制體系,從而有效的對管理學中的計劃、組織、領導職能進行監督。掌握必要的手段也是控制過程中的必然要求,主要有預算控制和非預算控制兩種手段。對一項任務進行控制時,我們主要才用三種控制類型,前饋控制,現場控制和反饋控制。由於管理活動的預見性和不確定行,前饋控制是在工作開始之前對工作可能出現的偏差進行預測和估計,及時採取措施預先防止問題的發生;現場控制以一是指主管人員深入現場檢查和指導下屬的活動,二是指基層工作人員的日常自我控制,控制的對象就是自我操作的工作的過程;反饋控制是指主管人員分析以前工作的執行結果,將它與控制標準想比較,發現偏差及所在的原因,擬定糾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在下一次的工作中出現。在控制過程中,管理當局必須首先根據計劃階段形成的目標制定行為的標準,然後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實際的工作績效。如果標準與實際之間有偏差產生,那麼管理當局必須根據情況選擇調整實際工作,或調整標準,或什麼也不調整。控制是監督工作活動的過程,用來保證按計劃完成並糾正任何出現的超常偏差,控制工作的重要性體現在,它在確保組織活動實現預期的計劃目標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所以,管理活動的好壞,很大一部分就決定於控制質量好的好壞。

説到研究管理學的方法那就必須要説到馬斯洛需求理論。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如果這些需要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換而言

之,人類的生命就會因此受到威脅。在這個意義上説,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着的用處和價值。這一理論,將人們的自身需求與管理理論緊密結合起來,很好的把握了主觀需求和客觀要求的關係。這是研究管理學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方法,對我們研究管理學起着支撐作用。

研究管理學的方法簡言之就是研究計劃、組織、領導、協調、控制等方面的內容,我堅信只要努力研究好上述各方面的內容,一定會在管理學的研究中感悟頗多,收穫頗多。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5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管理研究方法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吳金希,於永達(20xx)認為,從方法論的角度看,管理研究方法論可分為兩大主要範式:實證主義範式和解釋主義範式;根據研究目的的不同,管理研究方法可分為描述型、解釋型和規範型三種;從論證方法和途徑的角度,又可將管理研究分成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兩大類,分別反映了演繹法和歸納法兩種論證方法。從具體研究方法上來看,朱宏傑(20xx)按照經濟管理問題研究流程和數據源的不同,將研究方法分為四類:實驗方法、標準方法、市場調查法和人文學法。

國內關於管理研究方法的專著以教材類型的專著為主,關於管理研究方法論研究的論文較為缺乏,且相關研究結果相對分散,不成體系。肖世明,黃羣慧、劉愛羣,羅仲偉等學者討論了經濟學與管理學兩大學科的研究方法的差異性及相互間的可借鑑性。近些年不少學者關注管理研究方法的應用研究。其中,案例研究的應用研究成為熱點,也是中國管理研究方法相關論文成果最為集中的範疇,而其他重要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驗研究法等就少見相關的應用研究。

一、案例研究方法

定義:吳金希,於永達(20xx)認為案例研究方法就是通過對一個個案例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概括、總結而發現新知的過程。從哲學範疇上説,人們通過對相對小的樣本進行深度調查,歸納、總結現象背後的意義和基本規律,案例研究方法屬於解釋主義的範疇。從論證方法角度看,案例研究又屬於實地研究方法,是一種實證研究。

優點:有利於建立探索性的理論框架。案例研究通過深入的案例調研和系統的資料分析,做到更加充分地貼近現實,使得研究者能夠對現實產生足夠的敏感和全方位的理解,能夠將案例中生動的“故事”轉化成理論元素。這樣,一個理性客觀的觀察者通過案例研究能夠打破現有的概念框架,建立一個有效的探索性的理論框架 。

案例研究通過研究者與被訪問對象的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接觸,例如,通過與管理一線的“人”進行面對面溝通,傾聽他們經歷的生動故事,理解反映實際管

理的經驗和過程,使得研究者能夠發現與實際相關的知識、構建有普遍解釋能力的理論框架,從而能夠更好地解決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案例研究更有利於通過溝通獲取豐富的信息,保證數據有效性。深入企業現場的案例調研能夠使得研究者有機會對被訪問者進行有關概念的解釋和説明,並且在調研的過程中,信息的溝通是雙向的,通過多次反饋達到充分的溝通,雙方能夠對討論的問題的本質有共同的認識,從而保證了研究者所獲取數據的有效性。

缺點:

適用範圍:①當研究的問題是一種理論空白,或者處於學科的幼稚期,已有的文獻不能夠解釋和回答所要研究的問題,需要從實踐中總結、歸納出理論框架和概念模型時,不能從已有的理論假設出發進行演繹分析和推導,最佳的研究策略應該是採用定性的歸納方法,如案例研究方法就可以用來探索構建新的理論框架。

②研究複雜性和動態性的特點的問題時,需要系統地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本質和全貌,以增強對問題的全方位的理解,這往往是定量研究方法所不能承擔的。而案例研究方法可以對研究問題進行深度探討,構建的理論框架更具豐富性、動態性、更貼合實際。

二、紮根理論研究法

定義

優點

缺點

適用範圍

三、問卷調查法

定義

優點

缺點:無法應付複雜性和動態性的問題 ,它容易限制

觀察的視角,使得研究者喪失對信息的敏感性。

問卷調查範圍寬而深度和豐富性不夠的 缺點

適用範圍

四、實驗與準實驗研究法

定義

優點

缺點

適用範圍

管理學概論心得體會 篇16

進入電大後,開始學習管理學,學習管理學基礎心得體會。以前對於管理只接觸過一些斷斷續續的概念,不是很全面瞭解。經過半年的系統學習下來,我有了不少收穫,以前工作中接觸過的一些管理培訓思想都通過逐步學習而全面一一對應起來。

通過學習,我發現這門學科涉及面非常廣。而有效的管理,是沒有一種固定模式的。首先擺在第一位的必須是結合實際,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目標,都會有很多個管理的選擇,而我們則要從中選擇出一種最有效,最節約,又或是最易實現的辦法。於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確一個最核心最本質的目標。對於企業管理,那就是投入最小成本換取最多的回報,而工作和人是管理的兩個重要部分。

對於工作,所有的企業都是由無數人來擔任無數職位然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同時每一個職位的人,不論是管理者、技術人員、工人,他們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計劃內的,這些都是企業在運作前需要設計規劃好的內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把這些工作的結構和內容計劃安排好。單從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達到了最合理最科學,而企業中每個人的工作也是最恰當最精準,那麼這個企業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找不到一個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時實際情況也是變化萬千,現實的要求在不斷改變,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須不停的改變,這對於管理者來説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管理學家只是致力於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個“最完美”。在這方面,20世紀初出現的科學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就。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思想,包括確定合理的工作標準、工作方法標準化、合理配備工人、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實行職能工長制。這些理論本身對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工作的科學設計和改造,從而提高效率。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從科學管理思想中收穫更本質的內容,那便是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使人們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泰勒在這一方面只是為人們開了個頭,後來的管理者需要發揮創造力,面對各種情況,科學理性地設計組織結構、工作方式等,從而使效率達到最大,心得體會《學習管理學基礎心得體會》。這便是對於工作的一部分,當然不只是科學管理思想對其有積極作用,但最終目標還是通過調整工作,來使效率達到最大。

第一部分無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如果沒有第二部分的話,第一部分無疑會大打折扣。

這第二部分是對於人。如果説對於工作的設計和調整是屬於比較固定和硬性的話,那麼對於人的工作是充滿彈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因素會影響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對人的關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如果不這樣,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內容會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長久忽視對人的關注,則會產生更消極的影響。對於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達到最大,這需要人對工作有很大的積極性,並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於人發揮出他們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環境、人際關係、人文氣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梅奧的人際關係學説開創了這一領域。他通過着名的霍桑實驗,提出了與科學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會人的假設、士氣的概念、非正式組織。梅奧的理論使人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人”。一個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一羣和睦競爭的工人、一股積極向上的工作風氣,能產生的工作效率將會很大地超過一般情況下的工作環境。這一方面顯然不同與工作方面,充滿着很大的彈性和變化,也對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類型的管理者或許會營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即使是優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樣。好的工作環境沒有特定的標準,只要能更好地促進人們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才能把對人的工作做好,這一點也是相當的不容易。總的來説,對於人這一方面,雖然不及對於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產生的效果可能更顯着,同時也會給一個企業帶來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帶來的內容。

我認為企業中的管理,大致可分為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對於工作和對於人。而管理所包括的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這兩方面的具體任務之中。管理是一種藝術,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其具體操作方法又不侷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創造力。學習管理學,我想不光是要學習管理學本身的學科內容,也要從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管理學也是一門很需要自己思考和研究、發現問題的學科,並且所有的知識都必須要經得住真正實踐的考驗。

以上是我管理學學習半年來的一些認識,短時間內也很難思考得很全面,因此先寫下這這篇心得,算是自己學習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吧,進入了這個領域才發現這是片無比廣闊的天空,我要廣泛的涉獵管理學以及與管理有關方面重要書籍,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結合實際進行實踐,以取得更多的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gongzuofanwen/qr07y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