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通用7篇)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通用7篇)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1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通用7篇)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癒,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着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讀完這本書,我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着閲讀次數的增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2

12月份到大良樑球居圖書館辦了一張借書證,隨便借了兩本圖文並毛茂的文化書:《英國人這樣過生活》——胡蕙寧著。《美國人這樣過生活》——張懿文著,上班的時候沒時間看書,一直到了寒假才能靜下心來看書,今天終於把兩本書看完了,並兩本書的異同進行對比,感覺特別的紮實。在經常遨遊於網絡,反而覺得心不夠塌實,有點煩躁。看書倒讓人能靜下心來,好好欣賞知識文化。精讀這兩本書後,有點兒體會,下面簡單陳述一下。

這兩本書都是從人的衣、食、住、行,育、樂六方面介紹各自國家的特色,也讓我瞭解一下外國文化。

飲食方面:

兩國都追求生活的便捷,特別是英國人,喜歡外賣,三名治等方便食品,而且英國人吃食物的味道很重,特別的喜歡吃甜食,巧克力、布丁則是他們酷愛的食物。這也是英國人過於肥胖的原因之一吧!相對而言,美國人為了健康,還會注重似乎物的營養含量,主要原因也許是美國人“體積”比較大,不得不注重食物的營養結構。與中國消費者相比,美國人購買食物除了查看關鍵的生產日期外,還會仔細研究食品營養標籤。而且看標籤還有個名堂呢!如果標籤第一個標的是食物的主含量,如果食品中主含量與標籤不一致,那麼這些食品就是“假貨”。更令我吃驚的是,美國人給寵物購買食品也會關注營養標籤。或許這是美國人購買習慣吧,又或許是美國人遵循的“You are what you eat ”的原則吧。單詞“Brunch”,當我看到書的解釋,才知道原來它是早餐“breakfast”和午餐“lunch”的組合詞。由於美國人也喜歡比較晚起牀,吃完早餐再吃午餐就顯得太飽,所以新流行出“早午餐”的餐廳。(其實也相當於現代順德人也喜歡把喝早茶當作是“早午餐”了。)

衣着方面:

英國人喜歡用衣着打扮來展示自我風格,無論任何時候,他們都敢大膽嘗試。而且英國人很注重“頂上功夫”,認為佩戴帽子就是對別人的一種禮貌。在美國購買衣服則有點特殊,在美國購買東西都歡迎退貨(物品全新、收據齊全)。比如部分人買了衣服回家後發現不好看,可以拿收據退回。但是部分人則轉空子,把新買的衣服的標籤包裝好,保存好收據,把新款的衣服穿一下,趕上個時髦show一下。事後可以理直氣壯地説,“由於不喜歡這款式,全新的,要求退貨。”所以在美國買衣服小心碰上個“二手貨”哦!

出行方面:

最欣賞的是美國人郊外旅遊的露營車,他們都習慣了過上野營式RV生活。

居住方面:

美國人非常注重房屋附近的綠化等公共環境,由於裝修工作工時費比較高,美國人想重新裝修自己的房子,大部分都會選擇親自動手。而英國人則喜歡翻新舊房子,也熱衷於翻新舊房子轉賣。

教育方面:

美國人教育奉行“自主”,把一切自由歸由孩子,而中國的兒童則是“有耳無嘴”。英國人則比較喜歡幽默作風。英國人的自卑與自大的特點很明顯。

享樂方面:

英國人以“派對不夜城”為最愛,而美國人則以Party all the time”的生活。兩過人都不乏於及時行樂。都是以“Party”為中心。

其實這兩本書的作者都不是本土的,都是外國人來到英國,美國後居住發現而寫下這兩本書的。所以介紹的都是比較簡單,挑選一些特別的來分享一下。過精讀這兩本書,外國文化略有增長。也讓自己對英、美兩國人的生活有了部分了解。

讀書能讓人增長見識,繼續努力,多讀書,讀好書,讀自己感興趣的書,在寒假好好為自己充電。加油~~~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3

學生考完試了,在家閒暇時間,讀了本《欣賞教育》一書,我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及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談談粗淺的感受。

在我的理解中所謂賞識、欣賞就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肯定學生,通過心理暗示,不斷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不斷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使學生不僅有勇於進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斷進取的動力。因而,欣賞從本質上來説就是一種激勵,一種鼓勵。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和一個受過激勵的人,其能力的發揮有着明顯的差別。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不管是優秀生還是後進生,都需要不斷的激勵。

希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欣賞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學家永多湖輝曾説:“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欣賞教育最大的奧祕就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但是,很多孩子都有這樣一種很普遍的心理:在課堂上不願開口,他們害怕自己説錯了會被老師批評或被其他的小孩子笑話。這時,“欣賞”這一利器的作用就表現出來了。欣賞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開口,不怕説錯,儘量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和表達都得到鍛鍊,體會學習音樂的快樂。

講到“欣賞”,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也在積極的嘗試,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些學生膽子大,樂於表現自己,而有些學生由於羞怯心理怕開口而不願表現自我。鑑於學生的這種差別,在教學中我就做到心中有數,問題也能做到難易適中,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我總是面帶笑容地説:“你真棒”“你很聰明” “有進步了”…並有時獎給他們一些小獎品。這個時候,學生很激動,心裏面有一種成就感。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課堂的學習氣氛就被調動起來了,學生積極舉手發言,樂於開口説。

讀了這本書後,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欣賞與激勵的重要性,我會將它作為自己教育學生的座右銘。教育是一門藝術,這本書詮釋了這門困擾着許多老師的藝術,同時,也給予作為教師的我許多啟示。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4

書對於我們大家來説都並不陌生,幾年來它已經成了我們的好朋友,它會帶給我們很多很多。

讀書讓我的生活更加充實。每當我閒暇無事時,總會手捧一本書,泡上一杯茶,細細品味書中表達的意境,傳播的信息。既有書香又有茶香,真是天倫之樂也!

讀書讓我充滿知識。老師曾説過我們每天要閲讀幾千字的文章,我曾經想每天讀這麼多書,學這麼多知識,我們的腦袋裝的下嗎?但書本告訴我人腦比計算機的容量高一百倍。一個人用其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大腦也是裝不滿的。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大腦的容量,知識是學不完。我們要用書來充實自己,賦予自己無限能量。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説的:不讀書的人只生活在現在,而讀書的人生活在過去現在和未來。

近七年來的時間培養了我和書的濃厚感情,它已佔據了我生命的不可分割的已部分。書中動人的故事,精彩絕倫的文章,驚險刺激的過程都會使我如痴如醉,陶醉其中!

為什麼有些同學還會面對書本唉聲歎氣呢?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每天沉浸在書的海洋中,能接受無窮的知識,這也是一種享受。書是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同學們,你們愛讀書嗎?你享受過讀書的快樂嗎?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趕快行動起來享受讀書帶給我們的快樂滋味吧!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5

我在這裏將自己近期的讀書學習心得向大家作簡要彙報。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兩個方面的壞習慣時常困擾着我:一個是遇到問題時,習慣用老經驗、老方法去解決,主動思考不夠,危機感不強,屬於思想懶惰,我概括為:知難行易;另一個是完成工作任務時,目標、方法和途徑很明確,但實際工作動力不足,節奏緩慢,屬於行動懶惰,我概括為:知易行難。這對壞習慣,在很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體現,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卻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攔路虎。為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論,近期我先後讀了兩本書,並從中找到了答案。

一、學唧唧,不做思想的矮人

第一本是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寫的《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只有幾十頁紙,我是一口氣讀完的,裏面的故事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書中有四個主人公: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四個共同生活在一個迷宮裏,以奶酪作為生活追求的目標。有一天,他們發現習慣了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奶酪突然不見了!面對變化,每個人的反應截然不同:嗅嗅、匆匆馬上投入到尋找奶酪的征程,並且很快找到了豐富的奶酪;而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則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不知所措。經過痛苦的思想鬥爭後,唧唧下定決心,加入到尋找新奶酪的行動當中,最終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原地怨天尤人,終無所獲。

我覺得在現實生活中,“迷宮”代表了我們所處的工作和生活空間;而“奶酪”則代表着我們努力奮鬥、矢志追求的人生目標。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外在的變化是一種必然,平時要勤于思考,培養“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並在變化來臨時從容應對。每個人一生都會有多種崗位的工作經歷,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時刻充滿工作激情,保持危機意識,有着靈敏的嗅覺和積極的行動,並像“唧唧”一樣正確對待外界的客觀變化,不斷進行心理調節,找準自己的定位,把心態與外界變化調整到同頻共振上來,簡單地説就是“隨着奶酪的變化而變化自己”,以最好的心境去工作和生活。

仔細想來,我自己以前也曾扮演過“哼哼”的角色,喜歡在安定的環境中有條不紊的做好自己的事情,躺在自己的那塊奶酪上安於現狀,進取心不足,缺少主動思考、創先爭優的熱情和動力。《誰動了我的奶酪》恰如一部思想上的永動機,時刻提醒我思維觀念要始終保持動態變化,更要坦然面對和接受各種變化的挑戰。作為一名組工幹部,不僅要對本職工作、業務知識熟練掌握,同時,更要對工作內容、工作對象的細微變化做到未雨綢繆,超前思考、主動思考、提前預判,做到有備無患、防患於未然,從而將工作做得更加全面、到位。學唧唧,不做思想的矮人

二、學羅文,做行動的巨人

《誰動了我的奶酪》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知難行易的困惑,而我向大家彙報的另一本書,則對指導我如何解決知易行難有一定的啟發。這本書就是美國人阿爾伯特-哈伯德寫的《致加西亞的信》。

故事發生在1898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殖民屬地而發動的歷史上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期間。美國因形勢所迫急需和古巴起義軍頭領加西亞將軍聯繫,然而沒有人知道加西亞在深山的什麼地方,沒有任何與之聯繫的有效途徑。有人推薦陸軍中尉----羅文去完成這個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羅文領了任務一句話也沒説,甚至沒有問:有什麼裝備?有什麼人配合我完成任務?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鬥智鬥勇,千方百計地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讀完《致加西亞的信》,我感到書中揭示的道理很簡單,解決知易行難這一困擾的答案就在這裏:那就是心無旁騖地去執行命令。不要為找太多借口和假設太多困難,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沒有私心雜念地做好就行,這就是高效的工作方法。(1)(2)文章來源:

個人轉載本站內容,請務必保留上面文章來源信息!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知易行難,難的就是缺少了羅文那種執行力。執行力就是戰鬥力,執行力就是生產力。實現既定目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幹部。做為黨員羣體中的個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堅定地去執行上級交代的任務。在黨的基層組織和廣大黨員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中,每名組工幹部都要圍繞中心工作,樹立大局意識,按照既定工作目標,以努力踐行崗位職責的幹勁,以爭當優秀共產黨員的拼勁,埋頭苦幹,紮實工作,爭當本職工作的行家裏手、創先爭優活動的排頭兵。要學羅文,做行動的巨人

不做思想的矮人、要做行動的巨人----這就是本人前一階段讀書的粗淺體會,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受閲歷和領悟所限,偏頗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6

書是人類文化和素質進步的階梯,對於我們擴大視野,提高素質有着積極向上的影響,所以我們的多讀書,多看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由此可見讀書對我們來説有益無害。讀書的時候同時讓我們快樂,所以説讀書心得體會那就是生命在於讀書。

書對於大家來説並不陌生,我們從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所以説書本是我們的朋友,一直伴隨着我們長大。書讓我們的視野更加的寬廣,自身的修養不斷的提高,對於未來的事物和即將發生的有了自己的想發和認識。讀書讓我的生活更加的充實,讓我的生活更加有了意義。

讀書心得體會在於讀書讓我充滿知識。老師曾説過我們每天要閲讀幾千字的文章,我曾經想每天讀這麼多書,學這麼多知識,我們的腦袋裝的下嗎?但書本告訴我人腦比計算機的容量高一百倍。一個人用其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大腦也是裝不滿的。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大腦的容量,知識是學不完。我們要用書來充實自己,賦予自己無限能量。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説的:不讀書的人只生活在現在,而讀書的人生活在過去現在和未來。

為什麼有些同學還會面對書本唉聲歎氣呢?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每天沉浸在書的海洋中,能接受無窮的知識,這也是一種享受。書是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同學們,讀書既能豐富我們的可餘生活,有能開闊我們的眼界。高爾基説:“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讀書吧,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有意義,讓我們的素質更高,能力更強。

讀書後的心得體會 篇7

讀書,可以更新我們的理念;讀書,可以改變我們的現狀;讀書,可以提升我們的精神;讀書,可以陶冶我們的品性;讀書,可以激發我們的職業智慧;讀書,更可以支撐我們的教育生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教師“每一天都要用智力財富來豐富自己。”當然,我們也不能為讀書而讀書,一定要把讀書自覺地和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的研究結合起來,用讀書指導實踐,用實踐指導讀書,這樣的讀書才是最有用的讀書,這樣的讀書才是有生命的讀書。

在一定意義上説,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推而廣之,一個學校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風,無不與這個學校的讀書學習風氣相關,心得體會《讀書後的心得體會》。讀書是一個學校生命力之源泉,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矗如果我們的學校、我們老師,都能有“讀書工作化”和“工作讀書化”的目標追求,並不斷為之實踐,那麼我們就將在理想的教育改革和激烈的教育競爭中佔得先機,並展現出無限的生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y0m07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