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精選14篇)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精選14篇)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 篇1

讀完餘華先生的《活着》,心情感覺沉重至極,又讓我不禁深刻思索。一為故事中現實的殘酷,二則是作者那近乎冷漠絕情的敍述筆調。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精選14篇)

書中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福貴悲慘的一生。年輕時,這位地主家的寶貝闊少爺娶了妻,生活本是無憂無慮。但他的濫賭讓他最終賭光了家業,使他變得一貧如洗。他的父親上茅廁時死了,而母親後來也病了。為了幫母親抓藥,他進了城裏,卻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戰場上槍林彈雨,九死一生,幸運的是他在戰亂中還能保住自己的一條命。可當他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而後來,福貴的兒子也意外身亡;還有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緊接着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連相依為命的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只剩下一頭老牛伴着他,度過餘生。

餘華的殘忍之處在於他總是在讓人以為大悲過後,生活已經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時候又一次狠狠地劃下一刀,讓人猝不及防。讓我們這羣局外人不忍,同時又無能為力。書中,作者敍述口吻之冷漠,筆調之絕情,讓我心驚,可敍述能力之強,讓人心之所向。沒有煽情的話語,有的只是平靜的敍述,完全地以局外人身份客觀地敍述着,卻讓我們這羣人看着驚心動魄。而正是在這近乎冷漠的敍述中,完成了對“活着”意義的探究,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痛苦一波接着一波,讓人毫無還手的能力。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活着》這本書正是讓我們體會到了生命的厚重與沉痛,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 篇2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朋友家的書櫃裏看到了一本《活着》,隨手一翻,它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於是我就借回家細細翻閲。《活着》這本書的作者是餘華,浙江海鹽人,當代作家。餘華在八十年代主要從事先鋒文學化的寫作,實驗性很強。進入九十年代,他關注的重心逐漸轉向民間,開始對一些小人物進行貼近生活本身的觀察和審視,以平時堅強的民間視覺來反映艱難的現實生活,活着的艱難。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中死去。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正真體驗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我有些戰慄。薄薄的一本書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之後,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寬廣,而活着必然要承擔諸多的痛苦,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

活着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當我們面對不一樣的苦難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樣,這是人面對生命而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活着》這部作品通過展現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宣揚了一種面對苦難生活、面對死亡的可能的態度。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然後又假惺惺的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然後又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來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豫,讓故事中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老人福貴講訴了他的一生,從抗日戰爭到現在,經歷了無數的滄桑,也看到了許多人的死亡,而他仍活着,並且回憶。父親的死、有慶的死屬於人禍,母親的死、鳳霞的死、家珍的死為疾病,二喜的死是意外,至於苦根的死,似乎屬於一個故事。生命在不斷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脆弱,而且越敍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測的成分就越大,就更能體會到命運的可畏和生存的不易。這種活着本身就是苦難,可憐的福貴只有無奈的面對,艱難的活着。

世上的苦難大多都是爭對最底層農民的,自然選擇傳統中的民間道德,因此他們都是善良、仁愛、淳樸、誠實、講義氣的。但僅有這些遠不足以使他們在苦難重壓下自適自足。在這些優秀品質之內,他們有着樂觀的心態,也正因為樂觀,他們往往承認苦難存在的同時,認可命運無可改變的同時,對未來尚存有可憐的希望。因此,福貴孤獨的晚年還對自己苦難的一身感歎到:“做人能做成這樣我也知足了。”他們的希望可憐而廉價,也許有的甚至有些自欺。但他們又能怎麼樣呢?他們固然不會認清自己的真實處境,也不會理解知識分子孤憤絕望的戰鬥姿態,但是如果連希望都沒有,他們又以什麼去面對無盡的苦難呢?

我不知道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人為什麼而存在。但我認為一個人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就一定有他存在的道理。故事中福貴的命運告訴了我們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既然如此我們不如好好的過好自己的生活,走好自己的道路。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他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只要我們追尋和享受幸福就是活着的最大意義,如果失去了它,我們活着將會沒有絲毫光彩。所以好好活着吧,因為我們可能需要用自己的一生來追求幸福,用一生來看遍世界萬物,人生百態。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 篇3

人活着,其實只是活給自己看,與他人無關。

曾經有人問我,人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既然來到人世間,嚐遍了該有的苦楚,流過數不清次數的眼淚,生活依舊過得不好,那活着到底還有什麼意義了?我仔細回憶過往,似乎還找不到理由説服自己。

少年福貴敗光家產後,他的父親也離他而去,少年福貴還沒從“少爺”這個身份裏轉換出來,就迫不得已要接過父親的擔子,扛起這一大家庭的責任。正是這一人生的第一個大變故,使得他認識了作為一個丈夫,學會支持起整個家庭。

在毛草屋裏生活,妻子家珍的不離不棄,為他生下有慶,儘管丈夫曾經的糊塗,但毅然然用生命奏響了愛與責任,理解與寬容。福貴遠去裏尋醫,卻被拉為壯丁。兩年的顛沛流離,在戰火的洗禮中,漸漸明白了生存的含義:家鄉有自己的親人,只要活着,就能見到他們。

幾年後回來,母親已經去世,女兒也因一場高燒不會講話,但好歹四人團聚了。又因饑荒,被迫無奈把女兒送給別人。女兒逃回了家,他們再也狠不下心了。先是妻子病倒了,後來兒子又因獻血過多死了。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勤懇的女婿,女兒又因難產去世。不久妻子也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外孫。

本還可勉強過上好日子,女婿卻因工地失誤丟了性命。福貴拉扯着外孫長大,卻因為一個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失誤——豆子煮多了——外孫被吃撐死了。

就這樣,親人接二連三地去世,這樣的遭遇,苦不堪言。他沉浸在痛苦中遲遲不肯走出,淚水浸濕了衣襟。

福貴經歷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裏就像被刀割般的痛,割的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還比往日活得更加灑脱與堅強。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 篇4

興起把契訶夫小説全集讀一遍的念頭還是從小鹿家看到了一本契訶夫小説第一卷開始的。當時閒得無聊便把牀頭這本書拿出來開始翻看,看着看着便喜歡上了。現在終於看完了卷一,這篇讀書筆記也算是個紀念。

以前對於契訶夫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無外乎三大短篇小説之王中的一位,對當時腐朽的統治階級批判之類的無趣無聊的話。可這次看完以後,心中就多了一個鮮活的,和以上僵化印象完全不沾邊的`契訶夫。無論他的文筆多麼辛辣諷刺,他卻有一顆特別能夠温暖別人的心。契訶夫有時諷刺人或事物,不講求什麼,就求個嘴上痛快。因此契訶夫絕對是我喜歡的那類型的人,即妙人。

空説也無趣,就舉他幾篇小説來回憶下。《在長篇小説和中篇小説等作品裏最常遇見的是什麼?》這篇實在是地圖炮的典型,雖然我讀過的歐美小説也並不算很多,當裏面各種惡毒(對,就是惡毒)的吐槽我簡直都可以對號入座了。“對主人公來説,舅舅的教誨不及他的死亡那麼有益”當時對到這句簡直捧腹了好久,因為貌似很多小説都挺流行死舅舅的,無論是高明作者筆下情節正常需要也好,或是庸手用爛的橋段也罷,在這裏一起被嘲諷了。“僕人……為主人什麼事都願意幹,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極善於講俏皮話”讀到這裏我立刻就想起了《海底兩萬裏》那個有趣而忠誠的僕人,這句真是精準可惡而無一字多餘。毫不誇張的説,契訶夫很多短篇小説真是做到了毫無一字多餘的地步。這也是契訶夫他的寫作哲學,不必要的東西一定不要寫,可惜我等俗人卻是難以學到這麼精準的諷刺。

除了諷刺,其實我從很多篇裏讀到的更是一種陰差陽錯式的無奈。有兩篇我印象特別深,《遲遲未開的花》以及《兩個亂子》。其實故事也不見得有多新穎,無外乎男男女女因為某些小事最後不能幸福在一起的遺憾事。可契訶夫就能在短短的幾頁裏寫出那種無可奈何的諷刺。而且真的能夠讓我感同身受,體會那種獨特的心酸。一個人心裏要是沒有足夠的温暖也是斷然寫不出這些感人的小説的。

卷一時並沒有契訶夫很多著名的短篇,可就是從這些“非著名”短篇中,契訶夫隨意的寫着(不過當然是為了稿費),我才能看到一個不同的,單純有趣的契訶夫。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 篇5

賈平凹小説《古爐》讀後感

初讀《古爐》是從網上下載了前面的大部分內容,最近在單位圖書館又發現了原著,遂借下一口氣讀完。

《古爐》開篇的“冬部”,像電影的慢鏡頭,拉開了故事的序幕。故事發生在陝西一個名為“古爐”的村子裏,這裏貧窮閉塞卻山水清明,村人們保持着傳統的燒瓷技術和濃郁的民風古韻,彷彿幾百年來從未被擾亂過。但動盪卻從1965年冬開始了,古爐村裏的所有人,在各種因素的催化下,各懷不同的心思,集體投入到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中。直到1967年春,這個山清水秀的寧靜村落,演變成了一個充滿猜忌、對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廢墟。賈平凹用真實的生活細節和渾然一體的陝西風情,將中國最基層的農村“文革”的歷史軌跡展現在讀者面前。

或許是我在農村長大的緣故,自己少年時代處於“文革”末期,也多少能感覺到“文革”的氣息,所以看這部小説彷彿就回到了那懵懂的年代。

書中講述隨着紅衞兵串聯,文化大革命先是像輕柔的風颳進了這個小村莊,人們雖然有耳聞,但還是能夠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該下地的下地、該養牛的養牛、該燒窯的燒窯。但是,就這樣一個偏僻的村莊,最終仍然被文化大革命的狂風席捲了,原本由舅甥繁衍親上加親的村莊,在這場運動中開始裂變,以夜姓為首的霸槽成立了榔頭隊,以朱姓為首的天布成立了紅大刀隊,兩派開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先是文鬥,互相貼大字報,批鬥對方擁護的人員,後來不可避免的上升到了武鬥。而最終,兩派的頭目都被無產階級專政了,成了那個瘋狂時代的犧牲品。作者通過古爐村莊這樣一個小小的窗口展現出了那時整個中國的景象。

如果説賈平凹的《浮躁》寫的是中國人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進程中的迷失;《廢都》寫的是九十年代中國的頹廢迷喪,那麼《古爐》寫的就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朝代更迭歷史,是活生生的歷史,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從中可以找到你、我、他。雖然《古爐》時間跨度僅春夏秋冬,但其中傳遞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人間四季的更替,這裏有中國最底層百姓的甘苦酸甜;有中國幾千年文化在黃天厚土裏所留下的積澱沉渣;有弱小民眾的無聲抗爭;也有善人的天理演進……貧窮使人容易兇殘,不平等容易使人仇恨。作者用一個西北邊遠古村的四季更迭,來告訴人們社會的興衰、制度的更替、人性的醜惡、天道的輪迴。文中我尤其欣賞“善人”這個人物,他是一位還俗的和尚,會接骨説病,在那混沌的年代裏,他總是勸人向上向善,為了阻止一場兩派的惡鬥,他把一箱治病的蜜蜂全部放飛;為了保護古爐村標誌性的樹木,那棵百年老樹白皮松,他據理力爭,但他微弱的善舉無法阻擋瘋狂的惡行,絕望中他選擇了自焚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從這個人物身上,讓人看到黑暗中人性猶存的曙光。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言:善人是宗教的,哲學的,他又不是宗教家和哲學家,他的學識和生存環境只能算是鄉間智者,在人性爆發了惡的年代,他註定是要失敗的,但他畢竟療救了一些村人,在進行着力所能及的回覆、修補,維持着人倫道德,企圖着社會的和諧和安穩。

我很喜歡《古爐》後記這段話:

有人説過很精彩的話,説因為你與你的家人和親朋在這個世上只有一次碰面的機會,所以得珍惜,因為人與人同在這個地球,所以得珍惜。可現實中這種珍惜並不是那麼就做到了,貧窮使人容易兇殘,不平等容易使人仇恨,不要以為自己如何對待了別人,別人就會如何也對待自己。永遠不要相信真正,沒有真正,沒有真正的友誼,沒有真正的愛情,只有善與醜,只有時間,只有在時間裏轉換美醜。這如同土地,它可以長出各種草木,草木生出紅白黃藍紫黑青的花,這些顏色原本都在土裏。我們放不下心的是在我們身上,除了仁義理智信外,同時也有着魔鬼,而魔鬼強悍,最易於放縱,只有物質之豐富,教育之普及,法制之健全,制度之完備,宗教之提升,才是人類自我控制的辦法。

《古爐》這部鴻篇鉅著,賈平凹仍是秉承一貫的寫作風格,裏邊大多是陝西方言俚語,對於有文字潔癖的人來説,會覺得語言有些粗俗,但故事的確寫得很真實且很有深度。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 篇6

對於同一件事,因角度不同,看法天差地別的情況在這世上比比皆是。

“告白”是事件當事人的告白,有人説,“如果你瞭解他/她曾經經歷過什麼,就會原諒他/她的現在。”《告白》就是從五個與案件相關者的視角,敍述事件發生的前後。全書分為六章,以“神職者”、“殉教者”、“慈愛者”、“求道者”、“信奉者”和“傳道者”命名,分別對應班主任、班長、嫌犯B的二姐、嫌犯B、嫌犯A和班主任。每個人物對應的身份是那麼的切合,卻被一場悲劇聯繫在一起,可見作者心思細密,對人物考量久已。

這部探討青少年犯罪問題的'長篇推理小説講述了班主任獨女被發現意外溺亡在學校游泳池內,後經班主任調查,是班上的兩名學生製造了這場悲劇。由於學生年齡尚小,班主任認為即使移交警察也不能讓他們真心懺悔,受到應有的懲罰,便決定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她在學生結業的當天告訴全班同學誰是兇手,並且這段時間她已經在兩個學生的牛奶里加入了艾滋病人的血液,想在心裏上和肉體上折磨這兩名未成年的兇手來為無辜的女兒報仇。嫌犯A的成長環境造成了他人格扭曲,嫌犯B的母親過度溺愛使他陰差陽錯成了直接還是老師女兒的兇手。最終,事情的發展一發不可收拾,嫌犯B每日活在惶恐中,並殺害了自己的母親。嫌犯A因缺少母愛,產生了極端的扭曲心理,最終殺害了班長,並預謀炸燬學校。班主任雖然“告白”過後就辭職了,但是她任然在觀察着兩名學生的一舉一動的,並最終預謀讓嫌犯A誤殺了自己的母親,徹底失去了信念。

竺家榮譯完全書後寫道:《告白》反映了非常現實的社會問題,反映了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親情的缺失、精神的空虛造成了一個個不可挽回的悲劇,給人們以深刻的警示和啟迪。

人性的善惡轉變似乎只是在一念之間,但絕對不是偶然。小説步步為營,嚴絲合縫,每一個人物都鮮活的展現在讀者面前,不禁為他們的命運唏噓,引人思考。嫌犯A與B都生活在一個表面平和,實則暗潮湧動的家庭裏,這樣的成長環境不至於讓他們蓄意謀殺,但悲劇就發生在轉念間。同時,我也很疑惑,嫌犯B是在母親的溺愛下長大,何以溺愛下長大的孩子內心會如此扭曲?或許是脆弱,內心太脆弱了,為了那不堪一擊的自尊,最終走上歧途。我想,能救贖他們的只能是他們自己,能救贖我們的,也是我們自己。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 篇7

“我是為麪包而寫作的。”歐·亨利説。雖然歐·亨利是個著名的作家,但是他的生活依然拮据。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歐·亨利常常關注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命運,瞭解他們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孤寂的心態。貧困算什麼?悲慘算什麼?苦惱算什麼?他們依舊幸福,因為他們擁有比財富更珍貴的——愛。

《麥琪的禮物》,讓我真正體會到愛可以超越自己最珍惜的東西。聖誕節來臨,德拉為了給丈夫傑姆買個錶鏈配他最愛的金錶,剪掉自己最心愛的猶如瀑布般美麗的長髮,賣了20元替傑姆買了錶鏈。傑姆為了給妻子德拉買套梳子梳她美麗的長髮,當掉了自己最心愛的金錶,替德拉買了套梳子。當傑姆和德拉互換禮物時,彼此都驚呆了。梳子無法再梳美麗的長髮了,錶鏈也無法再配閃亮的金錶了,可是這時的他們是最幸福的,因為他們在分享甜蜜的愛情。也許這是一個含有點點遺憾的故事,可無不透露點點的感動呢?!

《愛的犧牲》讓我真正體會到愛可以超越自己最鍾愛的事業。一對追逐藝術的年青藝術家夫婦,背井離鄉到紐約去深造,卻因家境貧困難以施展報復。於是妻子為了生計中斷學琴去教音樂,丈夫停止學畫而去中央公園一邊畫畫一邊出售成品畫作。兩人雖然中斷了學業,卻都沒有離開藝術。然而,一起偶然的事故讓事情的真相暴露出來。原來,妻子並沒有“教音樂”,而是為了丈夫可以“賣畫”在洗衣坊燙襯衣;丈夫並沒有“速寫賣畫”而是為了妻子可以“教音樂”在洗衣坊做燒火工。雖然同在一個洗衣坊,可是妻子在二樓,丈夫在一樓,所以他們一直沒有見過面。這樣,他們為了對方不放棄藝術,製造一個美麗的謊言。嚴酷的生活雖然使他們都放棄了最鍾愛的藝術事業,但他們的愛卻感人至深。

讀這兩篇小説好像是在嚼一隻橄欖,甜味中帶一絲酸澀,這也是歐·亨利小説的悲劇藝術感。並且這兩篇小説都有出人意料的結局,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這就是著名的“歐·亨利結尾”。

羅曼·羅蘭説過:“愛情,當它作自我犧牲的時候才是人生最寶貴的”。所以這兩部小説中的主人公都收穫了人生最寶貴的愛情。歐·亨利的小説也讓我們看清楚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之間的自私、冷漠,上層貴族階級的人們被金錢、利益衝昏了頭腦,沒有權利去感受愛。愛只有在社會底層小人物身上才能閃現。

愛可以超越一切,這是歐·亨利小説所倡導的。歐·亨利渴望衝破黑暗,但卻無能為力,因而造就了他不朽的篇章,也帶給我們現在人更多的對人性、良知、善惡的思索。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 篇8

莫泊桑的小説一向是以精悍短小而出名,在其種.種的小説中體現了這一鮮明的特點。他用《羊脂球中》伊麗莎白?魯塞對祖國的深深熱愛,即使她自己身為一個妓女,但她自己內心中依然存在的那一顆熾熱的心,他以女主人公對侵略者的仇恨和蔑視。羊脂球曾因與普魯士人同在一所旅館居住為由拒絕過高尼岱,可想而知她根本不可能答應侵略者的無恥要求,然而她最終還是為了她親愛的“同胞”屈服了,崦那些道貌岸然的上流社會的旅夥,在利用她通過了普魯士人關卡之後徹底地拋棄了她,甚至還嘲笑她的犧牲行為。這不僅僅是一部反侵略小説,也不僅僅是一部歌頌下層人民愛國精神的小説,它同時也是一部諷刺、批判上流社會與侵略者同流合污的小説。羊脂球是莫泊桑笑筆下一個被出賣的英雄,一個有着貞德姑娘那樣的堅強意志和愛國熱忱的高大形象,那些與她同車的有錢或有權的“同胞”正像當年他們的祖先出賣了貞德一樣拋棄了她,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然而,作者從普遍人性的角度出發,認為發動戰爭的是統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從中得不到任何利益。《瓦爾特?施那夫斯的奇遇》就是一篇以一名普魯士士兵為主人公的短篇小説。施那夫斯隨侵略軍進入法境之後,每天飽受思念家鄉和親人,以及擔心命喪他鄉的折磨。當他們遭遇法國游擊隊伏擊時,求生的慾望使他成了一名逃兵,於是,同胞變得比敵人更可怕,成為俘虜的念頭盤踞在他心中。飢寒交迫的施那夫斯潛入一個村莊,村民誤以為是大規模入侵,立即一鬨而散。他飽餐一頓之後昏然欲睡去,醒來時已被捕。明白自己的處境後施那夫斯再不感到有絲毫的恐懼,反為自己做俘虜的夢想終於實現萬分欣喜。小説以法軍向上級謊報佔結束,以此印證了法國佔敗的真相。

作者通過《俘虜》寫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一文的故事發生在全民皆兵的雷代爾附近的莽林中。年輕的女守林人員貝蒂娜略施小計,便將在家中歇腳的六名普魯士士兵困在地窖裏。國民自衞軍起來,將六人俘虜。小説歌頌了貝蒂娜的勇敢和智慧,同時也嘲諷了法國在獎勵軍功時小題大作的作風。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 篇9

莫泊桑的小説大都短小精緻,你會吃驚,在僅僅幾頁的篇幅裏,他就能給你展現一個精彩的故事或者人物,就像他的一生,也是短而精緻,他只活了43歲,但給我們留下了6部長篇小説,306篇中短篇小説和3部遊記。

莫泊桑寫到一個棄嬰 , 他 十幾歲的時候被一輛大車碾斷了雙腿, 從此就只能拄着雙枴求乞,而且除了周圍的三四個村莊,他不敢走遠。他害怕外面陌生的世界,尤其害怕大路上成隊走着的憲兵。於是他老是在周圍這幾個村莊乞討,人們已經厭煩他了。12月的一天,天氣陰冷,大家的心情都不好,他已經兩天沒有討到任何食物下肚,又奔波了許久,再也走不動了,就出溜到一個農家院子的一角,像是要等候一種神祕的援助。但什麼也沒有。突然,他看見了一羣雞,他的手還很靈活,丟出一塊石頭打死了一隻。他想用火來烤,這時被雞的主人發現了,於是被眾人一頓毆打。他流着血,餓得要命,而憲兵也被叫來了,把他帶到鎮上。他一句話也不説,因為他已經弄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思想已經混亂,況且已經有那麼多年沒跟人説過話。他被丟到牢裏,第二天當憲兵要來審訊他時,看見他已經死了了。“多麼出人意料啊”——誰都沒有想到他也要吃東西。

莫泊桑還寫到一個瞎子,他是一個鄉下人,父母在世時,還有人照看他,可兩老一去世,儘管他姐夫把他那份遺產奪到自己手裏,卻連湯也捨不得給他多喝。他是不是有智力、有思想、甚至有感覺,是不是對自己的生活有清醒的認識?誰也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凡是他的失明使人想到的殘忍的惡作劇都被想出來了,尤其是在他吃東西的時候,人們把小貓、小狗放到他的食盆邊來捉弄他,和他搶食,或者故意給他塞瓶塞子、木屑、樹葉甚至垃圾,然後在一邊哈哈大笑。

還是在一個冬天,下着大雪,他姐夫一早把他帶到很遠很遠的一條大路上去求乞,這一天他再也沒有像往常一樣自己回來。到初春解凍的時候,人們發現一大羣烏鴉在平原上空不停地盤旋,然後時而像一陣陣雨點集中落在同一個地方,人們在那裏發現了瞎子殘缺不全的屍體。

這是一些最弱勢者,一些哀苦無告者,他們甚至已經發不出自己的聲音。我們在莫泊桑的筆下感到了對這些最弱勢者最強烈的同情,他使他們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還有恰恰也是短篇小説名家的契訶夫、歐·亨利也是如此。我們要感謝這些使暗啞者“説話”的作者 。

莫泊桑的故事是發生在他生活的19世紀下半葉,離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的法國大革命已近百年。這樣的悲劇發生有普遍窮困的問題,也有導致冷漠甚至殘忍的觀念問題。無論如何,莫泊桑的小説提醒我們:還需要更仔細地聆聽那很容易被喧鬧和歡樂聲蓋過的微弱的悲慘之聲 。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 篇10

在長達兩個月的暑假裏,我選擇了歐·亨利寫的《歐亨利短篇小説選》來作為假期閲讀書籍。通過閲讀這本小説選,我受到了很大了啟發,也使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有了更好的啟迪。

歐·亨利,原名為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國着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説大師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説之父。代表作有小説集《白菜與國王》、《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讚美詩》、《最後一片藤葉》等。這些小説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記得我剛開始閲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這本書像中藥那樣難喝一樣很難讀懂,剛開始我根本不知道他説的是什麼,究竟是在講怎樣的一件事。是要給予我們什麼啟示,我完成弄不清楚,剛開始讀了一點點就沒讀了,過了幾天,我重新仔仔細細的品讀這本書,逐漸讀懂了內容,也慢慢理解了每篇文章裏所包含的的真正含義。

當我閲讀完整本書的時候,我受到了很多很多的啟發,例如我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職責,都有自己的責任在身。但是,有多少人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有多少人是在逃避責任?有多少人明知道自己有責任做好某事卻找藉口而推脱?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外面喝了飲料明明垃圾桶就離自己不遠,卻因為和自己走的路沒在同一個方向而懶得走過去丟進垃圾桶,而是遠遠的往垃圾桶扔,扔不進也不去管他,明明是想盡自己責任的,卻因自己的懶散而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

總之,在閲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體會到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希望大家也能去看一下這本書,真的很有趣。

七年級:吳坤錠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 篇11

其實一個月前就已經看完了。看得太快,當時沒寫下什麼,時隔至今,反倒不知道説什麼好。

因為電影倍負盛名,期待很高,看了以後,的確覺得十分精彩。故事簡單,但是很吸引人,有所懸疑,每節都短小精悍,該交代的都交代,該突出的都突出,結構設置手法也可謂高超。

但是就好像即使很喜歡基督山伯爵引人入勝的故事,卻始終沒辦法放到特別的位置上一樣,歸根結底,不喜歡復仇類的題材。森口老師冷靜果斷聰明,我曾經以為她只是恐嚇,一直這麼以為,因為不相信她會真的如此狠心。

倒不是覺得善良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件事,只是即使復仇,她也得不到任何東西,反倒搭上自己本已悽慘的生活。所以故事的最後,她所做出的報復的最後舉動,讓我厭惡且失落。

大抵就是這樣的小説啦,人物塑造一般,故事情節高超,主題不待見,總體而言還是值得一看的。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 篇12

莫泊桑的小説也頗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風味,而在這些短篇小説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項鍊》了。

人性有一個很大的弱點——永遠想得到那些得不到的東西。在古代,只要一幅名畫若是出現在一個人家中,那麼這個家沒多久就會敗了,不是因為自身的問題,而是因為他人的貪婪,或是為了討好上級。皇帝拿到好字畫時,也是絕不可能想象到別人為了取得它多少人喪了命的。

《項鍊》這個故事很簡單,一個女人愛打扮,家裏卻很窮,而且一直渴望的是金錢。她有個富有的朋友,但每次看望她後都會因羨慕而痛哭。當她問朋友借項鍊去參加舞會,結束後卻弄丟了,積攢了所有錢或是借錢才買來一串真的。最後,她朋友告訴她,她給她的項鍊是假的。

造成這樣悲劇的,無非是那個女人的不滿足。她不滿足於當下生活的方式,不滿足於自己的經濟狀況,不滿足於自己的一切。其實改變那樣的看法就可以活得很幸福,可是在那樣的時代,簡直是天方夜譚。在普法戰爭中,很多人精神上不説,連自己的衣食都處理不好,何談幸福?因此,那時好的東西很少,以此類推,像那女人的態度的人肯定不少。

在精神上,如果接受了正常的教育,窮人也可能過上好生活,但在戰爭中想搞好教育也是難的,所以女人的感受可以理解。《項鍊》中的朋友真的是“朋友”嗎?文中有提及,女人的朋友常向她“展示”自己的首飾,而最後説出真相時,是不願再把真項鍊還給女人的,而且還感到一種正以自豪的、天真的快樂。

第一次,讀完這個故事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噁心”,感到害怕。起初感覺這種事不會在現代發生,而如今才意識到,同樣的故事完全可以發生在當下。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 篇13

故事性很強,所以能很快看完。

埋下的細節是以後的伏筆,就是有點囉嗦。

這種講故事方法也別緻。

6個部分天然地就像是6組故事,獨立的但,又有相互的關聯。

寫着一些社會問題,不過故事性大於討論性

每一個結尾,都是意外的轉折,很有此類小説的特點

看完小説,第一個感覺是“變態”,有一種被扭曲的難受。

不由得想,天天都把作業寫到晚上的中國學生們,可不可以算另一種幸運呢?

但願這只是個故事,這樣變形的心態只是為了寫一個情節起伏的故事而已。

小説月報讀書心得 篇14

莫泊桑的小説大都短小精緻,你會吃驚,在僅僅幾頁的篇幅裏,他就能給你展現一個精彩的故事或者人物,就像他的一生,也是短而精緻,他只活了43歲,但給我們留下了6部長篇小説,306篇中短篇小説和3部遊記。

莫泊桑寫到一個棄嬰 , 他 十幾歲的時候被一輛大車碾斷了雙腿, 從此就只能拄着雙枴求乞,而且除了周圍的三四個村莊,他不敢走遠。他害怕外面陌生的世界,尤其害怕大路上成隊走着的憲兵。於是他老是在周圍這幾個村莊乞討,人們已經厭煩他了。12月的一天,天氣陰冷,大家的心情都不好,他已經兩天沒有討到任何食物下肚,又奔波了許久,再也走不動了,就出溜到一個農家院子的一角,像是要等候一種神祕的援助。但什麼也沒有。突然,他看見了一羣雞,他的手還很靈活,丟出一塊石頭打死了一隻。他想用火來烤,這時被雞的主人發現了,於是被眾人一頓毆打。他流着血,餓得要命,而憲兵也被叫來了,把他帶到鎮上。他一句話也不説,因為他已經弄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思想已經混亂,況且已經有那麼多年沒跟人説過話。他被丟到牢裏,第二天當憲兵要來審訊他時,看見他已經死了了。“多麼出人意料啊”——誰都沒有想到他也要吃東西。

莫泊桑還寫到一個瞎子,他是一個鄉下人,父母在世時,還有人照看他,可兩老一去世,儘管他姐夫把他那份遺產奪到自己手裏,卻連湯也捨不得給他多喝。他是不是有智力、有思想、甚至有感覺,是不是對自己的生活有清醒的認識?誰也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凡是他的失明使人想到的殘忍的惡作劇都被想出來了,尤其是在他吃東西的時候,人們把小貓、小狗放到他的食盆邊來捉弄他,和他搶食,或者故意給他塞瓶塞子、木屑、樹葉甚至垃圾,然後在一邊哈哈大笑。

還是在一個冬天,下着大雪,他姐夫一早把他帶到很遠很遠的一條大路上去求乞,這一天他再也沒有像往常一樣自己回來。到初春解凍的時候,人們發現一大羣烏鴉在平原上空不停地盤旋,然後時而像一陣陣雨點集中落在同一個地方,人們在那裏發現了瞎子殘缺不全的屍體。

這是一些最弱勢者,一些哀苦無告者,他們甚至已經發不出自己的聲音。我們在莫泊桑的筆下感到了對這些最弱勢者最強烈的同情,他使他們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還有恰恰也是短篇小説名家的契訶夫、歐·亨利也是如此。我們要感謝這些使暗啞者“説話”的作者 。

莫泊桑的故事是發生在他生活的19世紀下半葉,離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的法國大革命已近百年。這樣的悲劇發生有普遍窮困的問題,也有導致冷漠甚至殘忍的觀念問題。無論如何,莫泊桑的小説提醒我們:還需要更仔細地聆聽那很容易被喧鬧和歡樂聲蓋過的微弱的悲慘之聲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wl4r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