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做最好的老師》心得感悟

讀《做最好的老師》心得感悟

我認真閲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在閲讀中,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給了我很多收穫。本文是讀《做最好的老師》的心得感悟,歡迎閲讀。

讀《做最好的老師》心得感悟
讀《做最好的老師》心得感悟範文1

歌德這樣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最近在閒暇之餘,我認真閲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在閲讀中,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建議,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

在十多年的執教生涯中,我有幸聽過很多大師級教師的精彩講課,課堂中的每一位學生都受到了老師的關注、欣賞和鼓勵,因此每個孩子都興致高昂,積極活躍。當時我想,能如此善於發掘孩子們的潛力,欣賞和激勵孩子們,如此平易親切,如此的有創意,如此富於激情而又執着的老師,學生能不喜歡他嗎!能不學好他的課嗎!

前不久,我看了一部法國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很受啟發,電影講述的是一羣住在號稱“池塘底”教養所的問題兒童和新來的老師的故事,他們在新老師馬修的引導下,把原來整天尋釁鬧事的問題兒童組成了一個合唱團,在音樂的薰陶和新老師耐心的堅持下,重拾自信,並懂得感激,從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這樣一個故事。我教學工作已經十多年頭,這期間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態問題”——究竟應與學生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在面對學生時如何擺正自己的心態。我想,只有處理好了這個問題,教學才能變得從容,教育學生時才能處事不驚。《放牛班的春天》的主人公馬修老師做得很好:他從來不會因為哪一個學生“名聲不好”就看輕他,相反,他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潛力。

閲讀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又有新的收穫。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説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使缺點的雜草最後無立足之地。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集體建設呀!"後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最好的老師,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比的,但我可以和自己比,也就是用今天的工作與昨天的工作相比,一日三省——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更貼近學生,更適合我的學生,我今天在課堂上的發揮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的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我今天駕馭課堂的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靈活,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

“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

讀《做最好的老師》心得感悟範文2

看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是深有感觸的,書中的案例非常吸引人,每個字都洋溢着李鎮西老師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熱愛。

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對於自己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有時學生犯錯了,我也會感到很氣憤,但是,細想起來,孩子畢竟是孩子啊,正像一位同事説的那樣,你不要指望學生會和你同步,不要把他們看得太大,他們只不過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樣懂事嗎?你期望他們會那麼聽話,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麼到位嗎?其實,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鎮西老師説,“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説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説,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

李老師在第四章總結出: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有時,我們老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等等。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就像學生牴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説你是為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原因在於,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該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有一段時間,因為經常有學生不帶信息技術書,我就很惱火,常發脾氣,結果效果卻不好,並且我已經明顯感到學生有牴觸情緒了,那怎麼辦?突然之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好像老師與學生之間除了批評就什麼也沒有了?如何使學生對信息技術感興趣?作為上副課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思考給我的衝擊力很大,長期以來我總是因為學生表現得不好而批評他們,卻很少表揚他們,好像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他們表現不好的一方面了。我對學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盯在學生做得不好的方面,而更多的是要能發現學生的優點,肯定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同時發揮班幹部的作用,協助我一起解決問題。我努力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

總之,“沒有最好的老師,只有更好的老師”,希望所有的老師象李鎮西老師學習,學習他那種對學生的態度,學習他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他那種對自己永不滿意的學習態度。

讀《做最好的老師》心得感悟範文3

當我讀完《做最好的老師》時,讓我感受到了李鎮西老師的與眾不同,裏面容納了他的教學事例,從他自己的身邊的故事講起,句句誠懇,實實在在,每一節都讓我很感動。最讓我震撼的是李老師對教育工作的熱愛,毫不保留的全部奉獻給學生。讀了一本教育專著,名為《做最好的老師》,我不由地思考,老師和學生究竟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才最有益於學生的成長?我從事教學工作近十年了,究竟怎樣做才能做一個最好的老師,學生最歡迎的老師。今後我對學生的教育工作更多的是要能發現學生的優點,肯定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至少我們關注的焦點是發現學生的亮點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總盯着他的缺點和短處!正像我説過的那樣,師生之間的情誼絕非一兩個扣分所能相比的,只要你能相信你的學生是優秀的,你別説,他還真能做得更好!我努力地改變自己,努力給孩子們假造一個和諧,寬鬆的成長環境.

讀完《最好的老師》我發現在這本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是 “愛”,圍繞“愛”來展開的,其中談到的很多經驗,很多的理論無非就是要求教師要有愛、感恩、希望、信仰、探索、合作。而自由與自主的“愛”要放在首位,因為沒有愛就是沒有教育。看到這讓我想起來了我們今年九月份的培訓,在培訓當中張校長和其他老師也多次重點講到要“愛”學生,並且這種愛要讓學生感受到的是沒有附加值的愛。讓他們在我們的關愛當中快樂的學習,成長,讓他們享受到快樂。 通過讀《做最好的老師》一書後才認識到:要做到一個有“愛心”的老師很難,教育上的愛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中氛圍。合理運用,會把自己的愛很自然的貫穿在我們教育的每一個環節,感染。

讀《做最好的老師》心得感悟範文4

《做最好的老師》是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李鎮西老師20xx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全方位地闡述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

捧起《作最好的老師 》閲讀的時候,猶如一股甘泉湧入心底,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一個個跌宕起伏、曲折動人的故事裏,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人深省,帶給我的是一次次心靈的震撼與感動。

一篇篇,一幕幕,李老師的育人之道是那麼得匠心獨具,與眾不同,這裏面凝聚着他多少心血與智慧呀!合上書本,一個個感人的畫面又彷彿浮現在眼前。

開學入學教育,第一次與新學生見面,他早已給學生準備好一份禮物——一本書(他的作品《愛心與教育》)和 一封信。信中鄭重地送孩子們一句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並解釋它的深刻含義,這既是一種偉大崇高的價值觀念,同時也是一種平凡樸實的實踐行為。用精神撒播精神,以真情贏得真情。他請同學們在心裏默唸一遍,並在黑板上寫下這行大字,並結合初次見面所見一些學生的具體行為使學生看到這句話的含義,並希望每一個新朋友用自己的行動來註釋這句話。他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做人第一”的品德課。能成為他的學生,是多麼幸福和榮耀!

為加強班級管理,他與學生共同制定了班級管理條例,並提議條例對班主任也作了一些規定:“凡每月對學生髮脾氣超過一次,或錯批同學,或利用自習課講語文,或下課壓堂兩分鐘以上,罰掃教室一次。”為了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他嚴肅地對學生講:“紀律面前,人人平等,老師怎能例外呢?”兩年過去了,從第一次“犯規”一個人拿起掃把,在教室裏幹得大汗淋漓而引起轟動,到後來他因各種“犯規”而五次罰掃地,大家都覺得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了。有一年的教師節,他竟然向同學們索要寶貴的“禮物”,原來他是請同學們對他的工作提出意見,為了鼓勵和感謝同學們,還要來個“有獎徵諫”,要同學們不要坐失良機。他在學生面前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努力改進,用人格魅力征服學生,他與全體同學精誠合作,同舟共濟,創造了七月的輝煌。畢業時,學生送他一句話——“鎮西兄:血脈雖不相連,心靈永遠溝通!”

李老師目中有人,始終把對學生的培養塑造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李老師滿懷愛心在學生心田耕耘,學生成長便成了享受,他為什麼能做到這些?怎樣才能做到最好、更好?……從李鎮西老師的手記裏,我們可以得到許許多多的啟示。

一、 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

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李老師説的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如果我們承認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作為教師,在學生的面前要保持着一份童心,用自己的童心喚醒孩子的童心,這樣才會走進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感受你的愛。

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畢竟“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權利”,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為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並且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自己的心血。愛孩子,才能在十幾年的時間裏堅持不懈地寫下那麼多手記、札記,為進一步探索教育的規律積累那麼多原始的寶貴的資料。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他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為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

二、把問題當成科研課題,做有思想、善思考的研究型教師

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説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集體建設呀、“後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和了,教育也從容了。李老師認為:對於一線老師來説,最好的科研課題來自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你應該高興,因為新的科研課題在向你招手了——也許你走向教育專家之路的起點就在這兒呢!這樣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新的領悟,每天都有新的收穫,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樂。書中最震撼我的還有李老師對他對工作的執着、對教育的深思。難能可貴的是他在每一個失誤中都能做深刻的反思,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而不是忽略一個個教育教學細節,也不是滿足於現狀,更不是為自己的失誤找理由。堅韌、好學、勤奮、思考……形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三、在教育的沃土中勤耕不輟,提升素養

從教20餘年,李老師一直不停地閲讀,“閲讀欲”就是他的“生存欲”。閲讀不但賦予他獨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讓他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俯瞰語文教育。把自己首先定位於文明的傳播者、思想的啟迪者、人生的導航者。他的語文課堂重在開啟學生思想的閘門,點燃學生思想的火炬,學生怎能不喜歡?李老師讀書總是伴隨着思考,而思考總是使他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思維火花記錄下來。於是,一篇又一篇的讀書隨筆發表出來了,一本又一本的教育教學精華誕生了。同樣作為教學一線的我們,與其抱怨教育的要求過高,不如靜下心來用心“充電”。擺脱這種困境的最好途徑就是讀書和思考。 “厚積”才能“薄發”,這是一個永久不變的真理。不做“經師”做“人師”,光讀書還不夠,還要善於思考。李老師建議我們用寫作來進行清晰、完整、有條理的思考,這實在是一條促成教師互動交流、共同成長的專業發展之路。願我們都能拿起筆來,把所思所感所做都記錄下來,這既不湮沒自己的勞動,也是在幫助別人,更是在收穫做好老師的樂、

李鎮西老師告訴我們:“作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作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為每個教師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態和人生追求!李老師的這些教育理論將成為我們的指路明燈,把教書育人當做是自己畢生的追求,一次一次地超越自己,作最好的自己。

讀《做最好的老師》心得感悟範文5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本充滿智慧之書,它在很多方面開啟了老師們的智慧,讓老師們在閲讀中受啟發、增智慧、長才幹。

“做最好的老師”一直是我一個我夢寐以求的理想與追求,是我不斷孜孜追求的動力,我用整個心靈去品讀這本書,靜靜地去品每一個文字,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故事,我看到了光明,我慶幸自己在這本書裏找到了某種光明。《做最好的老師》為我指明瞭方向,它像一盞希望的燈塔,一個智慧的寶典,一個你我隨時可以求助的良師時時激勵着我前進,前進,再前進。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每個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我們最應該懂得的是,在應該開花的時候綻放,而且,要努力地開,開出自己心中最美最動人的那朵花。

李老師在序言中説:“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每讀到此,我的內心便會接受一次新的洗禮:是呀,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是怎樣的度過自己的每一天呢?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有沒有一天比一天有進步,教學水平有沒有一天比一天提高呢?自己有沒有盡力做到最好的自己,成為學生心目當中最好的老師呢?

什麼是最好的老師?我在《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教師應用自己博大的愛去温暖每一位學生。李老師對學生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一個真正的名師。我想重要的是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只有愛孩子你才能伏下身去給予他們無微不至地關心、關注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生活點滴,你才能為發現他們成長的歡笑與淚水所影射的點點滴滴,才能與他們的心同步,與他們的心一起跳動,才能理解與傾聽他們的苦惱和困惑,愛而後育,正是因為有了愛,你的嘔心瀝血,你的殫精竭慮,才有了意義,才得以昇華。李老師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為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通過一篇篇文章,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事例,我看到了一位老師對教育事業的不懈追求,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

作為教師,我們都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自己……但我們也許從未曾真正去想過,學生到底為什麼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我震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於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為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他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曾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一個真正的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差異,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更多的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

其次,使我強烈感受的是李鎮西同志對學生的一腔愛心。這是所有成功教師的共同經驗。愛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愛心。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為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並且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自己的心血。愛孩子,才能在十幾年的時間裏堅持不懈地寫下那麼多手記、札記,為進一步探索教育的規律積累那麼多原始的寶貴的資料。對待學生的平等態度,可能是他的這本手記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為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在他和學生之間,我們看不見有什麼“代溝”。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説法來貶低教師。其實,要做孩子們認可的“王”,真是談何容易!

李鎮西老師以一個語文老師的優美文筆和才華,折服了我!以一個班主任的細膩與認真,感動了我!教育就是一本書,做一個閲讀者,生命將更加精彩;做一個閲讀者,讓自己的教育之花開出最美麗的花朵!

有一句話説得好,選擇一行,愛一行,我也是這樣,當我面對那幫學生時,我覺得我應該做最好的老師,至少對得起這幫孩子!盡我心去做我作為一名教師應盡的一切義務和責任。

讀《做最好的老師》心得感悟範文6

近日,我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老師20xx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着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李鎮西老師在書中提到做最好的老師必須具備童心、愛心、責任心,具有專家、思想家、心理學家的情懷,需要自己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閲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每天上好一堂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或社會問題、讀書不少於一萬字、寫一篇教育日記等要求。

名師的成長經歷,讓我看到了差距在哪裏;名師的經驗體會,開啟了我智慧之門;名師的獨到見解,引發起我的認識與反思。

啟示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李老師提出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該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往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想當年,自己剛剛踏上工作崗位,那時的我熱情滿懷,立志做一名學生喜歡的好老師,上課激情飛揚,下課跟着他們一起做遊戲。休息天,我會帶他們到我家玩,去大明湖公園拍照、划船。在他們生日時,我也不忘送上一張小書籤,那時,每個孩子收到禮物是那麼開心。當我聲音嘶啞的時候,孩子們偷偷地將“金嗓子”放在講台上。多麼純真的孩子們,我用童心換來了孩子的童心,換來了學生對老師的愛,那一刻,我是那麼的幸福。而現在,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已好久沒寫祝福語給學生,也沒再帶學生去我家玩,也沒……而學生也早已不稀罕這種小卡片了,他們對於我,更多的則是一份敬重!

啟示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李老師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終如一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愛”是李鎮西老師永恆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過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師愛”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間。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瞭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愛,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

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

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

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一起欣喜”。

愛,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

愛,“不僅僅是對自己所直接教的學生的愛,還包括所有——外班的、其他年級的、甚至外校的學生的愛”。

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標籤: 感悟 老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wjwo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