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西廂記讀書心得(通用15篇)

西廂記讀書心得(通用15篇)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1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户曉的古典戲劇名著,描繪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衝擊。

西廂記讀書心得(通用15篇)

崔鶯鶯是一個美麗,善良,温柔、含蓄,深受封建禮教的濡染,又有着對愛情生活的嚮往貴族小姐。她是一位具有時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愛情時,能夠與封建禮法進行抗爭,這是難能可貴的。她不由自主的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隔牆吟詩,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陷入情網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着相思的痛苦。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於老夫人的約束,並遷怒於紅娘的跟隨。她對張生的愛,純潔透明,沒有一絲雜質,當張生被迫上京考試,她悔恨的是“蝸角虛名,蠅頭小利,拆鴛鴦兩下里”。長亭送別別,她給張生把盞時的感觸是:“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給張生最鄭重的叮嚀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擔心的是張生不像她那樣愛得專一,一再提醒他“若見了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總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於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統可以不管。她對張生的愛戀,一開始卻是膽怯和動搖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為一個相國小姐又是在那樣的母親的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同時又接受過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這就構成了她思想和行動上的矛盾。她回答張生的那首詩“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歎人。”,表達了她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流露了她對張生的愛戀。在“聽琴”的時候,她被張生琴中熱切的呼喚深深地感動着,以致於淚水漣漣,但是她又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此時在她的心中,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對張生的愛戀激烈地衝突着,最後愛情終於戰勝了禮教。因此當她接到張生的情詩時,終於大着膽子寫了一首題為《明月三五夜》的回詩,約定張生於十五日晚上相會。“待月西廂下,迎風户半開:拂牆花影動,凝是玉人來。”短短二十個字,標誌着鶯鶯決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尋求自己的愛情。這是難得可貴的。

記得詩人裴多菲曾説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崔鶯鶯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她讓我明白了真正的愛情是那樣的美好,是那樣的值得期待,真正的愛情是存在於人間的,並且是可以追尋、應該而且必須去爭取才能夠得到的。真心的希望,如作者心中的美好希冀一樣“願天下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屬”!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2

《西廂記》中,催鶯鶯的形象得到了相當精細的刻畫,她的性格顯得更為明朗而又豐富。在作者筆下,鶯鶯始終渴望着自由的愛情,並且一直對張生抱有好感。她總是若進若退地試探獲得愛情的可能,並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狀態中行動,但是,她終於以大膽的私奔打破了疑懼和矛盾心理,顯示人類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會變得更強烈。作者以讚賞的眼光看待女性對愛情的主動追求。

紅娘在《西廂記》中成為全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在劇中只是一個婢女身份,卻又是劇中最活躍、最令人喜愛的人物。她機智聰明,熱情潑辣,又富於同情心,常在崔、張的愛情處在困境的時候,以其特有的機警使矛盾獲得解決。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氣,並因此而充滿自信。這個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卻又有一定的現實性。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會的人生態度,而市井人物本來受傳統教條的束縛較少,他們對各種“道理”的取捨,也更多地是從實際利害上考慮的。

我覺得,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着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和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儘管包圍着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儘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3

《西廂記》説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鍾情而崔母出於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法的考慮百般阻撓最後在紅娘的幫助下經過一系列鬥爭崔張終成眷屬。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要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願望顯示出一種所謂反封建的主題。

今天崔張們自由結合的障礙早就不復存在造成他們當初離合悲歡的社會條件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活在現代社會裏的青年人為什麼還要讀《西廂記》呢?《西廂記》又憑什麼去打動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物質極大豐富、兩性結合空前自由的時代裏的年輕人呢?

當然《西廂記》的故事曲折生動文辭優美華豔寫景寫情寫人寫事無不妙筆生花令人心曠神怡。我們讀《西廂記》的確應該細細潛玩元曲文采派最傑出的代表王實甫的如“花間美人”般的絢麗詞章但更應該充分調動自己的閲讀經驗和生活體驗來揣摩體味曲詞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這種揣摩體味又會反過來豐富自己的閲讀經驗和強化自己的生活體驗。這樣閲讀就同生活聯繫起來了就同人生和生命聯結起來了閲讀活動就在精神上、心靈上影響人、改變人。林黛玉讀西廂時的所謂“詞句警人滿口餘香”不是僅就《西廂記》的作者融化百家、文采斑斕的語言藝術來説的我的理解“警人”者乃是指它的思想意藴“餘香”者則是情到濃時氤氲飄香薰陶漸染怡情養性。

文學作品是寫人的寫人之情、人之性寫人情之美、人性之真。《西廂記》寫出了張生的鐘情之美、鶯鶯的深情之美、紅娘的熱情之美情之美基於性之真。人活着不只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於率性縱情而任何破壞這種美的勢力必然是醜惡的。《西廂記》寫出了這種美與醜的較量寫出了人性的被束縛和被壓抑更寫出了人性終於衝破束縛如驚雷如春筍自由伸張的勃勃生機。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兩性相悦是世間最美好的感情是最值得追求和珍視的感情在她面前什麼功名利祿什麼仕途經濟什麼門第財產什麼父母之命什麼倫理道德均不足掛齒不值一文因為它們是作為一種外在力量強加於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東西。封建社會最大的罪惡就是摧殘人性。為什麼要不遺餘力地最大限度地摧毀人的自然本性?因為人性的本質是自由自由的人性對封建秩序構成嚴重的威脅動搖着封建大廈的根基。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4

提起元稹的《鶯鶯傳》可能許多朋友並不熟悉,可一提起《西廂記》,一提到紅娘,恐怕沒有幾個不知道的。其實《西廂記》就是根據《鶯鶯傳》改編而成的。只不過《西廂記》是歌頌自由戀愛的喜劇,而《鶯鶯傳》則是一出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如果説《西廂記》是根據人們美好願望而寫成的一篇成人童話,那麼《鶯鶯傳》則是描述社會現實的報告文學。

看《鶯鶯傳》緣於《西廂記》,因為被《西廂記》中美好的愛情故事所感動,所以當我無意間看到《鶯鶯傳》後,便迫不及待的讀了起來,想知道它到底與《西廂記》有哪些不同。可我怎麼也沒想到,故事竟然是以崔鶯鶯最終被張生無情的拋棄作為結局。説心裏話,我是不喜歡讀悲劇的。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也都希望每個愛情故事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的認識到這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罷了。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另人悲傷的故事,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而且我覺得《鶯鶯傳》比《西廂記》更具有藝術感染力,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故事結局耐人尋味,具有很強的社會現實意義。

崔鶯鶯的個人悲劇是如何造成的呢,這既有張生的原因,也有她自己的原因,還有社會的原因在裏頭。

首先説張生這個人物,小説開頭交待説:“有張生者,性温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或朋従遊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以是年二十三,未嘗近女色。知者詰之,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兇行。餘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詰者識之。”從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出張生是當時社會一個非常優秀的知識分子,既長得英俊瀟灑,又性格温和,還不近女色。當然文中也提到了,他對人説:“不是自己不好色,而是沒有找到能讓自己心動的女人啊!”給人的感覺就是張生對愛情的態度非常的認真,不是那種爛情的人。在沒有遇到自己心依的人之前,他不會輕易付出自己的感情。

文章緊接着交待説,張生出去遊玩寄住在普救寺,而他的姨母鄭氏也寄宿在那裏。正趕上當地軍隊的最高統帥病死了,而新任的將軍還沒有到,所以士兵們便開始到處燒殺搶掠。張生與當地的將領是朋友,所以請就請他派軍隊保護鄭氏一家。鄭氏對張生非常感激,所以便讓他的兒子和女兒出來拜謝張生的救命之恩。張生對鄭氏的女兒崔鶯鶯一見鍾情不能自拔。所以他就私下裏多次送給鶯鶯的丫鬟紅娘許多禮物,並請求她代為傳遞感情。紅娘起初不同意説:“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詳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而此時,張生則耍起了無賴。他説道:“餘孩提,性不苟合。或時紈綺間居,曾莫流盼。不為當年,終有所蔽。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爾其謂我何?”大家注意,悲劇就是從這裏開始的!若張生是真心實意的喜歡崔鶯鶯自然會樂意娶她,怎麼可能像他説的那樣因為多等兩天就會因相思而死了呢!我覺得人的性命決不可能像他説的這麼脆弱,否則人類早就絕種了。他之所以這麼説,無非就是想不負責。前文交待過他是個對感情很負責的人,而此時為什麼突然之間就變了呢。我認為可能是他此時正處在一種矛盾當中,首先是他的確深深的愛上了崔鶯鶯,可他又非常明白自己和崔鶯鶯門第不合,父母是決不會同意的。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便是不負責任的偷情。

這種以犧牲崔鶯鶯的終生幸福來換取他個人短暫快樂的做法,是非常的卑鄙和齷齪的。但紅娘並沒有看出他的狼子野心,相反的,她覺得張生是個痴情的男子。為了成全他,紅娘給張生出主意説:“崔之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下人之謀,固難入矣。然而善屬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試為喻情詩以亂之,不然則無由也。"張生大喜,立即寫了兩首情詩交給紅娘,希望能打動崔鶯鶯的心。崔鶯鶯給張生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其詞曰:"待月西廂下,近風户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知道鶯鶯已經被他打動,約他在西廂見面。所以張生便在當晚趁着月黑風高,悄悄的跳牆進去與鶯鶯約會。張生本以為可以與鶯鶯盡魚水之歡,誰想到鶯鶯之所以寫這首詩,就是要把他引來,好當面説清楚。張生被鶯鶯回絕以後,只得灰溜溜的走了,並從此對鶯鶯死了心。若故事就此打住,也就沒有那麼多事了。可誰知過了幾天,鶯鶯竟主動送上門來,和張生纏綿了一夜,張生自己都以為是在夢中。

崔鶯鶯為何會有如此轉變,一般人都會覺得很突兀。可若是仔細讀讀,崔鶯鶯寫給張生的詩,不難看出些端倪來。"待月西廂下,近風户半開。”半開的又豈是門户啊,還有鶯鶯一顆萌動的芳心。鶯鶯自幼生在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把女人的名節看得很重。剛開始他的媽媽另她出來見張生時,她託病不肯出來,出來後又不發一言。可她必竟是正處在青春期的少女,正所謂:“哪個少女不懷春!”也許在她的心裏,早就對張生有意了,可又迫於封建禮教不敢表露出來。接着張生以情詩來打動她,她對待張生的態度便似她詩中所寫的那樣欲拒還迎。可作為一個女孩子,尤其是封建社會的女孩子,在社會輿論壓力空前巨大的情況下,又不得不壓制自己的感情,所以她才在西廂拒絕了張生。

我想在她看到張生失望的離去的那一刻,她的內心也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她明明是喜歡張生的,卻迫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不得不拒絕他。應該説崔鶯鶯是勇敢的,最終她終於衝破了一切束縛投入到了張生的懷抱。可她又是懦弱的,當她得知張生有意遺棄她之後,不但一點也不反抗。反而向張生説:“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歿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於此行?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君常謂我善鼓琴,向時羞顏,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誠。”她將一切責任都歸結於自己太過輕浮,張生若是一直對她好下去,那是她的運氣。張生若是捨棄她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臨了,還為他拂了一曲《霓裳羽衣序》,然而沒有彈了幾聲,就因曲調哀怨而停止了。鶯鶯丟棄了手中的琴,哭着跑回去了。當時,張生也被感動的熱淚盈框。然而他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還是無情的將鶯鶯拋棄了。

而崔鶯鶯面對張生無情的拋棄又是怎麼做的呢?第二年,張生科考失利,鶯鶯寄書於他:“捧覽來問,撫愛過深,兒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脣之飾。雖荷殊恩,誰復為容?睹物增懷,但積悲歎耳。伏承使於京中就業,進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棄,命也如此,知復何言?自去秋已來,常忽忽如有所失,於喧譁之下,或勉為語笑,閒宵自處,無不淚零。乃至夢寢之間,亦多感咽。離憂之思,綢繆繾綣,暫若尋常;幽會未終,驚魂已斷。雖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遙。一昨拜辭,倏逾舊歲。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斁。鄙薄之志,無以奉酬。至於終始之盟,則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處,婢僕見誘,遂致私誠。兒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及薦寢席,義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謂終託。豈期既見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獻之羞,不復明侍巾幘。沒身永恨,含歎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如或達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為醜行,以要盟為可欺。則當骨化形銷,丹誠不泯;因風委露,猶託清塵。存沒之誠,言盡於此;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珍重千萬!玉環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所佩。玉取其堅潤不渝,環取其終始不絕。兼亂絲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數物不足見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環不解,淚痕在竹,愁緒縈絲,因物達情,永以為好耳。心邇身遐,拜會無期,幽憤所鍾,千里神合。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為嘉。慎言自保,無以鄙為深念。”

多麼痴情的一個女子啊!可惜她遇到了一個薄情負心漢。那張生竟將此書到處展示給人看,好讓別人看他多麼有手段。當別人問他為何拋棄對他一往情深的鶯鶯時,他竟然無恥的説:“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真是一個無恥至極的混蛋。然而更另人可悲的是,當時世人竟沒有幾個同情鶯鶯悲慘遭遇的,反到將張生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可悲,可歎啊!從這點我們也可以看出張生之所以這麼做,也是順應了當時人們的普遍認知的。在他認為他自己做得很對,而根本沒有把鶯鶯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去想。只不過把她當成一個玩物,正像劉備説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能夠白頭偕老的妻子都可以視為衣服,就更不要提情人了。也許在他們眼裏,鶯鶯連衣服都不如,簡直是一盆禍水。

從崔鶯鶯的悲劇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社會大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個人是很難衝破大眾普遍所持有的觀念的。社會認知是什麼樣的,人們行為便會怎樣。生活在現代的青年們是幸福的,我們可以愛自己想愛的人。然而有利必有弊,現在的人對愛情過於輕率了,人們不再相信這世上有忠貞不二的愛情了,認為那只是美好的童話而矣。現在像崔鶯鶯一樣被人拋棄的女孩子實在太多了,而她們倒是比崔鶯鶯更想得開,因為這太普遍了。所以她們可以很快的再找到新的情人,因此上愛情便也就貶值了。若長此以往,恐怕以後再想看到純真的愛情,也真的只能在書裏找了。這才是真的可悲可歎啊!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5

寒假,我發現書櫃裏有一本書已經落滿塵灰,拿起來擦了擦便讀了起來。這本書叫做《西廂記》,看完後感受頗深。

至於《西廂記》的高深論壇評價,前人、古人、今者學家總説紛紜!我倒是隻覺得此書倒真值得再看她幾遍!"黃山歸來不看嶽,五嶽歸來不看山"!讀罷此書,在翻閲元稹的《鶯鶯傳》感覺着實有點兒遺憾,以至於《商調蝶戀花》《鼓子詞》《西廂記諸宮調》應該在此書之前讀!

自古才子佳人的愛情結合都難免遭到上天的妒忌,也難免有所催人淚下的波折,也難免會有後人的傳誦。至於結果是否完美,那自是另當別論。中國自古以來人們的潛意識裏都有大團圓!即便是牛郎織女,即便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即便是白素貞與許仙!張生與崔鶯鶯也算是最終修得正果!

張生的才與貌無可厚非,崔鶯鶯那簡直是完美,那是自古以今所有天下男子心目中的女子的化身,壓根兒就是“唯美”!鶯鶯的貌,不多説,只張生道——嬌羞花解語,温柔玉有香,我和他作相逢記不真嬌模樣,我只索手抵着牙兒慢慢的想。其才情其家勢,你也簡直沒得挑剔!也難怪張生即便考取狀元,也沒有如鄭恆所説為尚書女婿。

或許女人給了真心,愛得愈深愈容易患得患失,鶯鶯先是心動、思戀到最後的長亭送別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依依惜別,到“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再到寄送張生汗衫、裹肚、襪兒、瑤琴、玉簪班管等東西,不外乎擔心他的心上人有“始亂終棄”的念頭。呵,天底下究竟又有幾個崔鶯鶯呢!不過難得的是,張崔二人畢竟是真愛的。無論是戲劇還是小説電影,都必符合郎才女貌,其背景都應是王公貴族,不是貝勒公子便是少爺,或者公主小姐,呵,反正不是萬金也有千金,要麼什麼明珠,總之排場要耀眼的。

至於窮書生巧遇佳人,如《西廂記》或《柳夢梅》那也不是沒可能,不可否認的就是真愛。話説現實生活中也是有的,我想他們肯定是上輩子種紅豆的,而且投胎之前賄賂了柏拉圖和維納斯的!

話題回到《西廂記》其實有句話是這麼説的——大凡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我要説張催二人愛情背後的確有一個功不可沒的紅娘,這是肯定的!不管他們二人相遇相識到相知這整個過程,都抹不掉紅娘的影子。至於老夫人、鄭恆、孫飛虎那只是他們愛情的試金石!

一部《西廂記》着實讓人讚歎王實甫的才華不一般。還一個——永老無離別,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我感謝那些塵灰讓我有機會看到《西廂記》這本好書。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6

《西廂記》表達了當時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意識中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時至今日,這一古老的愛情傳奇仍被人們傳頌,因為,它折服過許多青年男女的心。

合上書本,潸然淚欲下。想人生最苦離別!可憐見千里關山,猶自跋涉!崔張二人可是深有體會。張生上京趕考,崔鶯鶯茶不思飯不想;而張生也有過“草橋一夢”。心靈相通,情何以再言?只想説一句:真愛永恆。“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倘若現實的話,崔張二人將實現這一古老而虛幻的愛情傳奇。

回想,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文學”已沒有以前那麼興盛、繁榮,正逐步走向平庸,特別是那些真正具有意義、價值的文學作品已屈指可數。那就多從古代汲取營養吧,本人拙見,《西廂記》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7

古往今來,最真實的是親情,最深厚的是友情,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愛情。

愛情對於我們是陌生的,更是遙不可及的。但王實浦的《西廂記》讓我理解了他對愛情的詮釋,也讓我知道了一對青年男女堅貞不渝的愛情,他們敢於同封建勢力做鬥爭的行為令我敬佩萬分。

初讀《西廂記》時,只因一個虛名,元雜劇壓軸之作。讀了之後我便後悔了,覺的枯燥無味無心再讀,於是我就把它棄擲一旁。後來我收拾書本時發現了它,一時興起便有讀了起來。讀完之後,我得出一個真理——什麼是好書,就是耐讀的書。

該書辭藻華麗,情節生動,文筆精湛,令人愛不釋手。長亭送別這一出是我最最喜歡的,該曲曲情悽婉纏綿,辭句清麗俊秀,聲調婉轉秀美。將鶯鶯的離愁別恨表現的淋漓盡致,使全文瀰漫着一種淡淡的和無法言説的哀愁。

該折主要描寫鶯鶯為張生送別時的情景,以及分手後鶯鶯的傷別後憂慮的感受。該折不僅詞句優美,還借用了大量的曲調。“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堪稱為當中的壓卷之作。.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的利用秋景來營造一種淒涼的氣氛,側面烘托了鶯鶯複雜的內心世界。後兩句一問一答,使得景物深含離人的主觀色彩,經霜樹葉如痴如醉,其實那是離人的血染就的。這兩句不僅説明時間季節,更是繪出鶯鶯的淚眼之情態,將離別之情描繪的更為悽切,從而表現出一個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來又何止一個崔鶯鶯,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祝英台至死不渝的愛情,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她們不畏封建勢力的迫害,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因為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應該學習她們這種執着的信念,堅持不懈的精神,為自己的夢想抱負而奮鬥。至於感情,我們還沒有到享受它的年齡。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8

我從西廂走過,撲鼻一陣愛的清香。

普救寺的大鐘樓,兀立於峨嵋塬的半坡上飛檐崔嵬。佛院的第一縷晨光通曉,鐘聲咚咚響起。相國千金崔鶯鶯隨母在此靜心休齋,偶遇赴京趕考的窮書生張珙,雙方一見傾心。恰此時,叛將率兵圍寺,索要鶯鶯,張生挺而出身,解決了一切危難。一段難捨的愛戀便展開了。

吟詩賦誦,醉酒賞花,在婢女的幫助下,兩人不顧封建禮俗,結為夫妻。兩個人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情的交流,充滿了愛的芬芳。

我又從西廂走過,滿懷憤恨這舊社會。

當這對痴情男女沉浸於幸福的漩渦中時,卻被崔母察覺。在門第高聳等級森嚴的社會裏,權力對於婚姻是格外慷慨的,它能讓諸公、貴胄子弟盡享人間豔福;權勢對於愛情又是極為吝嗇的,它常使真心相愛的戀人陷入山險水惡的逆境。崔母的等級觀念是相當頑固的,她是不會允許女兒嫁給一個窮書生的,儘管這個窮書生還是她的親戚。於是便有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的悲哀。面對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情感糾葛,一對心心相息的比翼鳥便在秋風蕭瑟,落葉紛飛的十里長亭外分別了。封建等級的壓迫,功名利祿的誘惑,將無數段曾今的真愛湮沒於世俗的悲哀中。

我再從西廂走過,感受到信念的震憾力。

長亭一別後,鶯鶯日夜苦思張生的歸來,張生也魂牽夢縈着自己的愛妻,努力苦讀,終於高中狀元。加封授官後便心急如焚地趕回,有情人終成眷屬。正是兩人彼此堅定真愛的信念,不畏外界給予的壓力,才贏得了愛情。尤其是鶯鶯,身為官宦小姐的她,表現出了她是一名敢於追求婚姻自主和愛情自由的多情鍾情女子。她敢於衝破封建禮俗的束縛,對虛名微利表現出極大的蔑視與痛恨。作者對她形象的描寫完全是超前的新一代女青年。

我又一次走過西廂,我看見王實甫在寨前緊皺眉頭。他是在憤斥那些煩擾禁錮人們的封建禮教嗎?我悄悄地向前,他笑了。我從他手裏接過《西廂記》,我發現那既是一段完美的愛情故事,又是一篇輝煌的文學鉅著。我感受到了他的憤恨,他的信念,他的思想。

《西廂記》這樣一本不朽之作,難怪會納入“六才子書”之列,難怪賈仲明評價:“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9

人們談起文學中的經典愛情,就不得不説梁祝、羅密歐與茱莉亞、牡丹亭和西廂記了。而《西廂記》作為反封建禮教的代表,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

談起古人的愛情觀,今人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古板”“門當户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誠然,封建傳統中禮教的力量之大是不容反抗的,我國古代多少痴男怨女的愛情為封建禮教所扼殺,只得飲恨終生含恨而終。但《西廂記》讓我們耳目一新,精神一震。張生與崔鶯鶯相遇,相會,相戀,相愛,一波三折,最終越過那堵封建禮教之牆,步入婚姻的殿堂,有情人終成眷屬,讓我們現代所謂的“屌絲”看到了癩蛤蟆遲到天鵝肉的熹微之光,不得不説《西廂記》是一部很好的勵志書籍。

先來説説張生與崔鶯鶯的相遇。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裏的小二哥説,這裏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后香火院,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一日,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一段美麗的愛情就從遊玩開始了。好的愛情都有一個好的開始,悲劇的愛情是猜中了開頭沒有猜中結尾,張生很幸運,猜中了結尾。當然那傻小子的傻氣很令今日我輩的羨慕,現在你敢跟街頭一不認識的美女要電話號我不奇怪,你要是敢一直跟着人家不被當做變態那我就要拜你為師了。

再來説説相會到相戀的過程。一天,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崔老夫妻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傻氣又犯了,硬着頭皮溜了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夫人和小姐準備進香了。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着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歎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不得不説古代的女孩太好騙了,一首小詩,夜夜苦讀就能讓她傾心。當然,這也是由於青年男女間天然的吸引,也是自然的奇妙之處。產生愛慕之後,他們就開始欲拒還迎、羞羞答答的勾搭了。這中間紅娘是不二功臣,指望那只有傻勁兒沒有計劃的張生跟那想越界又過不了自己內心禮教那關的鶯鶯小姐,我看懸。紅娘的敢愛敢恨、直爽率真頗有江湖兒女的風範,這種氣質就算是現在的女性也並不是都有。

再然後就是孫新虎想要搶鶯鶯,張生找自己哥們救了鶯鶯,老夫人卻反悔自己説出去的話。依我的看法,老婦人反悔的很合情理。老夫人説“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這句話的時候是有一個前提的——崔鶯鶯想自殺,老夫人説出這句話是在心理上打消崔鶯鶯自殺的衝動,事後反悔也不是大錯。況且,一個趁火打劫的人跟孫新虎本質上也沒多大區別吧。老夫人一反悔,張生就受不了了,大嘴的肉掉了,煮熟的鴨子飛了,這想不通嘛。最難過的是丈母孃那關啊。

這一得一失間,張生就病了。至於病的多重,從他--的姿勢來看,估計不輕,鶯鶯怪他--下流,可見動作不怎麼瀟灑。不過這個病很值得,張生成功的用憔悴的形容激起了鶯鶯的同情,“--”成功了!最後連未來的丈母孃也妥協了,只要張生能考個功名,就皆大歡喜了。

張生跟崔鶯鶯戀愛成功可以説是佔得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碰巧遇到崔鶯鶯在普救寺上香,地利——寺廟的牆很矮,曲徑通幽實在是幽會聖地,人和——紅娘牽紅線、綁紅線的功夫都是一流啊,其中的一點點小插曲都成了張生的墊腳石,孫新虎成全了張生英雄救美,老夫人的阻攔讓叛逆期的崔鶯鶯逆流而上。

現代人總是認為古代人迂腐,都是男女授受不親、父母之命不可違,男子都是詩書仁義,女子都是深藏閨閣、裹小腳繡鴛鴦。可是我從《西廂記》裏卻看到了古人對愛的真實渴求,他們認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縱有門第之見,父母之命,可仍然去勇敢的跨越過去。其實,殘害女子的封建禮教大多是明清時期產生的,我國古風淳樸,不矯揉造作,順應自然之道,生生不息。孔子曰:詩無邪。那才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本質的美。

説古人注重門第之見,現在的人又何嘗不是?沒有房子車子票子談什麼愛情,情比金堅?過時了吧。人們物質的慾望越來越重,愛情反而成了物質的附屬品,這不能不説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讀西廂,我們讚美張生鶯鶯翻過封建禮教的束縛,那麼,我們是不是該減輕對物質金錢的慾望,還愛情本來的淳樸,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的純真。

這是我讀《西廂記》的一些感想,淺淺的談一些自己對愛情的看法,如有偏激,實在是無心之過。文章最後祝有情人忠臣眷屬。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10

月暗西廂,相思難耐,在王實甫的筆下描繪了一段曲折纏綿的愛情史詩。《西廂記》在中國四大古典戲曲中,早已名聲赫赫,然而長久以來大都只耳聞其名,未見其身。想來它的名聲早已遠遠超過書中的內容。今終於有機會一睹其廬山真面目,很難想象薄薄的書頁不足百,竟能讓人們記住千百年,並且反覆吟唱。

戲曲的部分,我是不懂的,在瞻仰這樣一本名滿天下的古書時,我更多的只是作為一個閒來無事的讀者,品着在封建制度中頑強生長的愛情的甘露。我想,脱去戲曲這件外衣《西廂記》與其他的愛情著作並沒有太多的不同,不過是古人一時情悶,無力掙脱現實的縮影罷了。在現在看來,尤其是對現代人來看,這樣的愛情故事已經沒有多大的吸引力了。更多的,我覺得這樣的一本書是用來弔唁那一段不復存在的歷史,那一種早已化盡煙塵的愛情。

終究,《西廂記》還是披着戲曲這件華麗的外衣,並且在歷史的沉澱中愈發美豔奪目,而這最為耀眼的部分,我覺得要屬文字部分了。書中處處皆精華,妙語連珠,意境深沉,情思綿長,作者駕馭文字的才華,想來後來人見了無不孜孜稱歎。突然覺得我們有些無知,因為生活在自由的新世紀裏,就常常藉着時代的標籤去嘲笑那些古人的迂腐、愚昧,終日無所事,空有滿腹詩論,卻只為一朝得朝歸來,光耀門楣。我們在指責這些人飽食終日的時候還不忘連帶戲謔一番這千百年來害了不知多少人的八股、儒書,認為那些死理的書中除了唆人虛廢光陰,搶奪功名外,究竟還能做些什麼。然而,當人們真正打開歷史行進的車輪時,卻發現,歷史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即便有,但絕不是全部。因為飽讀詩書,我們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廂記》一般的美文,因為功名難就,賢人們躊躇滿志,才有了今天我們所見的這許多的史詩。就如書中的儒生一樣,雖是飽讀了詩書,卻不圖功名利祿,只想逍遙樂世,奈何放浪間,遇見美人,為得人心,寄情西廂,以讀書為名,最後終為美人遠赴求名,只為這狀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國之婿之稱,好為寫族譜的時候不至太寒磣。古人有古人的無奈,豈是現在的我們能輕易瞭解到的。

不止是作者流暢的文筆,書中出現的更重要的一點莫過於衝破思想與時代的束縛所表現出的勇敢。相國之女鶯鶯雖對書生有傾慕之心,但傳統的禮教卻讓她望而卻步,即便是再有了口頭的婚約之後,依舊礙於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心早已有了歸屬,又見書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經過了漫長而糾結的內心掙扎後,鶯鶯終於衝出禮教、父母之命的束縛,投得心上人的懷抱,慰藉相思。幸而文章的結尾是大團圓的結局,為這對在夾縫中生長起來的愛情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時代就那樣毫無情面的橫亙在那裏,要麼隨波逐流,被時代左右,要麼打破它,然後得到自己想要的。西廂房門,月滿西樓,料得腸斷處,唯有相思淚。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11

《西廂記》的情節如今看來不過才子佳人,終成眷屬。若非王實甫文才出眾,人物刻畫細膩入微,躍然紙上,此類題材極易淪為濃詞豔曲,附庸風雅之流。中國人的情感歷來含蓄隱忍,決不可能如希臘藝術中“我慾火中燒,如痴如狂”那般縱情恣意。在正統儒家思想一統天下的時代,一曲西廂唱醒了多少對真摯愛情的強烈渴望。提及《西廂記》,必不可不提《鶯鶯傳》。一個團圓美滿,一個始亂終棄。雖則人人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但畢竟《鶯鶯傳》的結局更趨於真實。

《西廂記》的大團圓是中國文人永遠的才子佳人夢,它存在於童年時代泛黃的小人書裏,在爺爺隨口哼唱的古戲裏,在敲鑼打鼓,紛紛嚷嚷的鬧劇裏,卻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淺意裏。張生是否為元稹,鶯鶯是否為其“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有情人,我自無暇追問。只是中國文人慣以多情自居,在愛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盪漾,而最終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過是當年的風流韻事化做如今的淺斟低唱。想那“情切切,意綿綿”,想那“別後相思隔煙水”,想那高樓紅袖,碧玉紅箋,都果然如過眼雲煙,浮華似夢。

而我總以為,只要曾經有情,不論多久多遠,總能在記憶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淺,或不甘或釋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煙消雲散,某時某地恍惚追憶,只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已。《鶯鶯傳》中張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將可憐的愛情貶為淫邪妖魔。而鶯鶯一紙斷腸書哭盡多少絕別之痛“自去秋已來,常忽忽如有所失,於喧譁之下,或勉為語笑,閒宵自處,無不淚零。乃至夢寢之間,亦多感咽……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珍重千萬!”人生難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斷前緣也要清清楚楚,兩不相欠。

轉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責備才子文人。中國傳統觀念中男兒志在四方,心懷天下。兒女情長不過是人生一時的華筵。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時的寄託,愛情並非兩個平等個體生命的互補,而是人生一時之需。

於是,杜牧自然可以青樓薄倖,元稹自可遺忘當年深情。課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眾人莫不失笑,心裏卻是莫名的悲涼。世人除少數大善大惡者外,誰比誰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又有幾個人可以如沈從文那樣驕傲地説“我這一生中,行過許多路,走過許多橋,看過許多雲,喝過許多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世事多變故,芸芸眾生又懼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滿生活,花花世界,遊走一場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愛其所愛才能感覺幸福。望遍紅塵,人人都可憐地追尋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我所理解的愛情應該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彼此明瞭對方所有的缺點和不完美,卻就是那樣無法分離,心裏的包容和呵護是給屬於自己生命的一個人。簡簡單單,嬉笑怒罵,朝朝暮暮,油鹽醬醋。“早晨醒來,親吻枕邊愛人的臉。推開窗户,看到樹葉上閃爍的陽光。這是生,再無其他”。在這個紛亂骯髒的世界裏,有一個你愛的人,為他(她)甘心歷盡所有生計之苦,就這樣晃晃悠悠,一起變老。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12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

一個是閉月羞花貌,一個是恭儉温良相。為何要怪黃鶯兒作對,怨粉蝶兒成雙,明明是郎有情來妾有意,為何,總有隔天的銀河,不做美的藍橋水呢?

那一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唱出來容易,做出來又會怎樣呢?長亭外,古道邊,情綿綿,意切切。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裏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息。

你我不再受那相思苦,只願真愛無絕期。是月下暗表情意的古琴音,更是那隔牆對吟的動情意:月色溶溶液,花音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歎人。

料想春嬌厭拘束,等閒飛出廣寒宮。我不懼世俗之言,不喜那蠅頭微利,只盼心中的意中人,別把我的真心丟棄在那荒野中…我豈無意,怎奈久居深閨的鶯兒振不開那騰雲的翅膀…也許該去歆羨那空中的比翼鳥,水裏的雙鴛鴦。愛自可相愛,莫問,有誰可阻擋。

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不要負了這番真情意,待到相逢話別離。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進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留不住的黃昏,趕不去的思念。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相思,抵過往日…暖融融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裏?有夢也難尋覓。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歎人?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峯化嶽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哀柳長堤。

不是天公不做美,美總是要人去勇敢追逐,不管眼前是什麼在阻擋,也要堅信你愛的人還在等待着你。因為有你,所以我堅持,為愛堅持,只是願天下有情的終成了眷屬,就是是非紛擾也無法拆散的鴛鴦,永沐愛的湖中…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13

今年春天,藉着適宜的氣候,讀了幾本書。同時也趁着明媚的陽光出去瘋玩了一個春天。所以把讀後感一拖再拖。

《西廂記》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邂逅,一見鍾情,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

《西廂記》是部浪漫的愛戀書。我很羨慕書中的崔鶯鶯。“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婚姻締結的基礎應當是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而不在於門第的高低、財產的多寡、權勢的大小、容貌的醜俊、才情的敏拙。可見,它所表達的不是某一時期、某一階層的呼聲,而是世世代代人的理想和願望。

讀《西廂記》,有感於鶯鶯與張生的真摯愛情,欣賞他們衝破封建禮教的勇氣;有感於紅娘的聰明機智,敬佩她的膽識和智慧。

《西廂》劇情佈置巧妙,情節波瀾起伏,矛盾衝突環環相扣,故事富於變化,情趣濃厚,而且經過不斷的磨難,使得主人公的愛情不斷得到強化和淋漓盡致的表現。以很高的藝術水平展現了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使得她格外動人:以眼遊幸,滿口餘香。

“……頻祝願:普天下心廝愛早團圓。謝天神,教俺也頻頻的勤相見。”“願普天下姻眷皆完聚。”這一祝願是在大團圓喜慶的氣氛中由主角的幸福而推及“普天下”,所以格外令人感動,這一主題也是就幾乎成了《西廂記》所獨有,從而使後世不知多少才子佳人在咀嚼這句話時,似痴如醉,無限嚮往!

有人説《西廂記》是“天地妙文”。説“《西廂記》必須掃地讀之,掃地讀之者,不得存一點塵於胸中也……必須焚香讀之,焚香讀之者,致其恭敬……必須對雪讀之,對雪讀之者,資其潔清也……必須對花讀之,對花讀之者,助其娟麗也……必須盡一日一夜之力一氣讀之,一氣讀之者,總攬其起盡也……必須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讀之,精切讀之者,細尋其膚寸也……”。我只是做完了家務而讀之,只能是粗讀與淺見之。究竟怎麼讀,儘自己的體會。

“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14

因為飽讀詩書,我們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廂記》一般的美文,因為功名難就,賢人們躊躇滿志,才有了今天我們所見的這許多的史詩。就如書中的儒生一樣,雖是飽讀了詩書,卻不圖功名利祿,只想逍遙樂世,奈何放浪間,遇見美人,為得人心,寄情西廂,以讀書為名,最後終為美人遠赴求名,只為這狀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國之婿之稱,好為寫族譜的時候不至太寒磣。古人有古人的無奈,豈是現在的我們能輕易瞭解到的。

不止是作者流暢的文筆,書中出現的更重要的一點莫過於衝破思想與時代的束縛所表現出的勇敢。相國之女鶯鶯雖對書生有傾慕之心,但傳統的禮教卻讓她望而卻步,即便是再有了口頭的婚約之後,依舊礙於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心早已有了歸屬,又見書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經過了漫長而糾結的內心掙扎後,鶯鶯終於衝出禮教、父母之命的束縛,投得心上人的懷抱,慰藉相思。幸而文章的結尾是大團圓的結局,為這對在夾縫中生長起來的愛情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時代就那樣毫無情面的橫亙在那裏,要麼隨波逐流,被時代左右,要麼打破它,然後得到自己想要的。西廂房門,月滿西樓,料得腸斷處,唯有相思淚。

西廂記讀書心得 篇15

夜不能寐,遂擁衾而坐,默讀西廂。輾轉思之,果然心絮婉轉,脣齒留香。

竊以為每種文字都帶有難以言表的美。英文往往華麗細膩,面面俱到,偶綴一小詞卻能令人心下震撼。讀英文的境界以“入”為主,順着枝枝蔓蔓尋覓下去,也許就在某個分枝處開出一朵玲瓏的花來。而中文,朦朧化境,簡潔質樸。沉吟數句,必要舉眉沉思,回味無窮。放下書卷,或嗔或笑,或怒從中生,或心下慼慼。如此沉醉飄逸之感只有古文才有。今讀《西廂記》,只覺曲詞華美,詩意氤氲。格調有如花間美人,鮮麗明豔,不愧與紅樓合稱文學雙璧。元曲之妙在於它融音律樂曲,唐詩宋詞,傳奇小説於一體,天然生成別樣情趣。而西廂的語言“以絢麗而又情真意切的文字感人於悄然之間”。時而清幽,時而濃豔,時而纏綿,時而飛揚,真真千般秀麗,萬種風情。於此記下佳語數句,以便誦吟:

楔子: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初見:盡人調戲,(身單)着香肩,只將花笑拈。

恰便似嚦嚦鶯聲花外囀,行一步可人憐。解舞腰肢嬌又軟,千般裊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

嬌羞花解語,温柔玉有香。

對詩:玉宇無塵,銀河瀉影,月色橫空,花陰滿庭;羅袂生寒,芳心自警。

春愁: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

相思:相思恨轉添,謾把瑤琴弄。樂事又逢春,芳心爾亦動。此情不可違,芳譽何須奉?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

幽會:月移花影,疑是玉人來。意懸懸業眼,急攘攘情懷,身心一片,無處安排;

春意透酥胸,春色橫眉黛,賤卻人間玉帛。杏臉桃腮,乘着月色,嬌滴滴琥顯得紅白。下香階,懶步蒼苔,動人處弓鞋鳳頭窄。

離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西廂記》的情節如今看來不過才子佳人,終成眷屬。若非王實甫文才出眾,人物刻畫細膩入微,躍然紙上,此類題材極易淪為濃詞豔曲,附庸風雅之流。中國人的情感歷來含蓄隱忍,決不可能如希臘藝術中“我慾火中燒,如痴如狂”那般縱情恣意。在正統儒家思想一統天下的時代,一曲西廂唱醒了多少對真摯愛情的強烈渴望。提及《西廂記》,必不可不提《鶯鶯傳》。一個團圓美滿,一個始亂終棄。雖則人人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但畢竟《鶯鶯傳》的結局更趨於真實。《西廂記》的大團圓是中國文人永遠的才子佳人夢,它存在於童年時代泛黃的小人書裏,在爺爺隨口哼唱的古戲裏,在敲鑼打鼓,紛紛嚷嚷的鬧劇裏,卻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淺意裏。張生是否為元稹,鶯鶯是否為其“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有情人,我自無暇追問。只是中國文人慣以多情自居,在愛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盪漾,而最終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過是當年的風流韻事化做如今的淺斟低唱。想那“情切切,意綿綿”,想那“別後相思隔煙水”,想那高樓紅袖,碧玉紅箋,都果然如過眼雲煙,浮華似夢。而我總以為,只要曾經有情,不論多久多遠,總能在記憶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淺,或不甘或釋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煙消雲散,某時某地恍惚追憶,只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已。《鶯鶯傳》中張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將可憐的愛情貶為淫邪妖魔。而鶯鶯一紙斷腸書哭盡多少絕別之痛“自去秋已來,常忽忽如有所失,於喧譁之下,或勉為語笑,閒宵自處,無不淚零。乃至夢寢之間,亦多感咽……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珍重千萬!”人生難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斷前緣也要清清楚楚,兩不相欠。

轉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責備才子文人。中國傳統觀念中男兒志在四方,心懷天下。兒女情長不過是人生一時的華筵。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時的寄託,愛情並非兩個平等個體生命的互補,而是人生一時之需。於是,杜牧自然可以青樓薄倖,元稹自可遺忘當年深情。課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眾人莫不失笑,心裏卻是莫名的悲涼。世人除少數大善大惡者外,誰比誰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又有幾個人可以如沈從文那樣驕傲地説“我這一生中,行過許多路,走過許多橋,看過許多雲,喝過許多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世事多變故,芸芸眾生又懼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滿生活,花花世界,遊走一場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愛其所愛才能感覺幸福。望遍紅塵,人人都可憐地追尋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我所理解的愛情應該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彼此明瞭對方所有的缺點和不完美,卻就是那樣無法分離,心裏的包容和呵護是給屬於自己生命的一個人。簡簡單單,嬉笑怒罵,朝朝暮暮,油鹽醬醋。“早晨醒來,親吻枕邊愛人的臉。推開窗户,看到樹葉上閃爍的陽光。這是生,再無其他”。在這個紛亂骯髒的世界裏,有一個你愛的人,為他(她)甘心歷盡所有生計之苦,就這樣晃晃悠悠,一起變老。

標籤: 西廂記 讀書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ojye8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