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知行合一的讀書心得(精選6篇)

知行合一的讀書心得(精選6篇)

知行合一的讀書心得 篇1

王陽明是誰?百度一查不要緊,在歷史上王陽明實在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角色,曾國藩、蔣介石是他的鐵桿粉絲,都受了王陽明心學的影響。從其哲學思想、政績、軍功、文學、書法等幾個方面看稱千古聖人一點不足奇。

知行合一的讀書心得(精選6篇)

於是我馬上粗讀了一點《傳習錄》,從中領略了心學的精髓竟然是心即理!凡事從心而定,天理自在人心!天理就是良知!良知與生俱來!知行合一致良知!我的媽呀,這些以前我怎麼不知道!這麼厲害的王陽明,怎麼會在我50多歲的時候才知道,自己還妄稱是讀書人,丟人啊。很想了解王陽明這個人,得知度陰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陽明》這本書正是最適合瞭解王陽明的,為了省錢,在網上聽了一遍。很感興趣還不過癮,於是就到書店又買來紙質書看,其中內容完全顛覆我的認知了。

這本書用淺顯、有趣的語言,講述了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一生,並把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作了重點介紹,從龍場悟道悟出心即理,到提出天理就是良知人人都有,到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個階段,層層深入把王陽明心學展現在我們面前。在聽讀的過程中,我始終有個感覺: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就是要喚醒人們心中被私慾矇蔽的良知,用良知判斷是非善惡、指導做人做事,從而讓人生更有意義。

當今社會雖然有了巨大的科技進步,物質豐富金錢萬能。但是人的靈魂卻出了問題,道德滑坡,人與人之間除了金錢關係外其他正常的倫理道德嚴重缺失。物慾橫流、假貨橫行、為了個人私慾損公肥私坑蒙拐騙,人們的良知被矇蔽了。當我讀完《知行合一王陽明》這本書,內心波瀾起伏,我的良知在哪裏?我知道我的良知在心裏,可是遇到社會中各種扭曲現象,我的心中同樣會不平、不靜、不忿、不服。我能感覺自己的良知,但卻很少用良知指導做事的行動。知而未行只是未知,王陽明提出“事上練”,“知行合一”讓我明白,光有良知是不夠的,必須“知行合一”去做,即所謂“致良知”。當下,我們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已經無心靜下來喚醒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説“知行合一”了。因此,就是要全黨全國人民“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紮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讀了《知行合一王陽明》,我終於明白了《大學》中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什麼意思了,也知道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知是是什麼意思了,同時,我也知道了知行本是一體,“知而未行只是未知”。也許,只有真正知行合一致良知,才能達到王陽明留給世上的最後一句真言“我心光明亦復何言”的境界吧。

知行合一的讀書心得 篇2

王陽明是與孔子相提並論的人,專研理學、佛學、軍事戰術造福於人,傳道授業解惑,解救蒼生於危難之時,乃一代聖賢。

陽明先生從小對於一件事物專研的程度就是達到極致的,玩象棋玩得棋子被扔掉為止,射箭能百步穿楊,沙盤模擬能排兵佈陣勝敵於棋盤之上,研習理學能有龍場悟道得出致良知的心學,上陣殺敵讓匪寇聞風喪膽,在件件事情如此成功背後,不斷堅持、不斷練習是背後的驅動,而核心則是“境隨心動,可為聖賢”的觀念。

“去天理滅人慾”是朱子理學的精髓之處,講的就是要嚴格恪守自己的內心,不為外物所左右。而王陽明在學習理學“格物致知”的理念時,在竹林革竹節的過程中,深深地對這一理念產生了懷疑。而後在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心學”此心即良知,以自己的良知去審視周邊的一切事物,然後去實踐,發現真理,這是陽明心學的精髓。

在軍事領域,定倭寇、滅寧王,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華,從小的騎馬射箭、追殺蒙古兵、夜宿大山之中、皆展示了他的勇氣和軍事才能。

“心隨境動,則為凡夫;境隨心動,可為聖賢”這句話對我的影響是深遠的,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心隨境動,煩惱雜生,只有讓境隨心動,堅持自己想要的,不悔自己的良知,並且不斷去實踐,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人生才能儘量修得圓滿。

知行合一的讀書心得 篇3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是北宋張橫渠説的,這些事是明朝王陽明做的。王陽明龍場悟“道”,開創“心學”,提出“知行合一”,終生“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從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可悟出幹部的養成之道。

幹部須在心上淨,方安得心,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事事從心中良知而為,不他慮,事事可諧而良知日顯。不忘初心,不負初心,勿他顧。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須有“心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的覺悟,必須有“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認識。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幹部頭腦,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心淨無雜念,心靜無雜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心為民,做忠誠乾淨擔當的幹部。

幹部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行亦果,坐亦果”。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心才會擁有強大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為官做事,絕大多先立志而後行,以致説多做少,最終落空。知行合一是味良劑,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幹部尤其年輕幹部應爭取更多磨練機會,將脱貧攻堅、招商引資、項目拆遷、項目建設、信訪維穩等急難險重工作一線作為煉爐,磨練心智,提高能力,理論認知與實踐水平齊頭並進,做知行合一優秀幹部。

幹部須在苦中成,方站得穩,方能“勞亦成,逸亦成”。“知痛,知寒,知飢,然後自然會避痛,禦寒,果腹,”這便是知行合一。幹部須吃得苦,低得身,要大力弘揚“紅船精神”和“紅軍精神”,勇於戰勝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始終保持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幹、撲下身子抓落實,不怕苦累,站穩腳跟,不斷前行,在人民羣眾最需要的崗位上艱苦奮鬥,永不言棄,做攻堅克難拔尖幹部。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寫道:“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於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幹部須永葆為民之心,與民同樂亦與民同憂,初心不改、矢志奮鬥,不負時代、不負人民!

知行合一的讀書心得 篇4

自從習總書記在20__年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提出“知行合一”這個詞後,社會好像一下就風靡起來。然後,提出這個概念的明朝王陽明不知不覺間也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王陽明是誰?百度一查不要緊,在歷史上王陽明實在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角色,曾國藩、蔣介石是他的鐵桿粉絲,連毛主席他老人家都非常佩服,甚至日本明治維新運動都受了王陽明心學的影響。從其哲學思想、政績、軍功、文學、書法等幾個方面看稱千古聖人一點不足奇。

於是我馬上粗讀了一點《傳習錄》,從中領略了心學的精髓竟然是心即理!凡事從心而定,天理自在人心!天理就是良知!良知與生俱來!知行合一致良知!我的媽呀,這些以前我怎麼不知道!這麼厲害的王陽明,怎麼會在我50多歲的時候才知道,自己還妄稱是讀書人,丟人啊。很想了解王陽明這個人,得知度陰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陽明》這本書正是最適合瞭解王陽明的,為了省錢,在網上聽了一遍。很感興趣還不過癮,於是就到書店又買來紙質書看,其中內容完全顛覆我的認知了。

這本書用淺顯、有趣的語言,講述了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一生,並把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作了重點介紹,從龍場悟道悟出心即理,到提出天理就是良知人人都有,到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個階段,層層深入把王陽明心學展現在我們面前。在聽讀的過程中,我始終有個感覺: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就是要喚醒人們心中被私慾矇蔽的良知,用良知判斷是非善惡、指導做人做事,從而讓人生更有意義。

當今社會雖然有了巨大的科技進步,物質豐富金錢萬能。但是人的靈魂卻出了問題,道德滑坡,人與人之間除了金錢關係外其他正常的倫理道德嚴重缺失。物慾橫流、假貨橫行、為了個人私慾損公肥私坑蒙拐騙,人們的良知被矇蔽了。當我讀完《知行合一王陽明》這本書,內心波瀾起伏,我的良知在哪裏?我知道我的良知在心裏,可是遇到社會中各種扭曲現象,我的心中同樣會不平、不靜、不忿、不服。我能感覺自己的良知,但卻很少用良知指導做事的行動。知而未行只是未知,王陽明提出“事上練”,“知行合一”讓我明白,光有良知是不夠的,必須“知行合一”去做,即所謂“致良知”。當下,我們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已經無心靜下來喚醒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説“知行合一”了。因此,習總書記多次在中央重要會議、場合談到“知行合一”,就是要全黨全國人民“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紮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讀了《知行合一王陽明》,我終於明白了《大學》中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什麼意思了,也知道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知是是什麼意思了,同時,我也知道了知行本是一體,“知而未行只是未知”。也許,只有真正知行合一致良知,才能達到王陽明留給世上的最後一句真言“我心光明亦復何言”的境界吧。

知行合一的讀書心得 篇5

人心本無善惡之分,當你的心處於無善無惡之時,才是力量最強大的時候。就像我在工作中,會接觸很多小孩子,每個人的本能反應都會喜歡特別懂事乖巧的小孩子,但是有時候我真的要被特別搗蛋的孩子給氣到了,我想不到制服她的辦法,束手無策時容易讓自己心煩意亂,內心特別煩躁,但是我又不能發脾氣,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我的良知告訴我,我可以解決問題的,只要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要滿足他們自己內心小世界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小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僅要用愛去教育她,更要感性中帶點理性地去和她們相處,王陽明提出萬物一體,無非是希望每個人都發自良知地去愛人,愛世界,愛天地萬物。仁者愛人,更何況,小孩子的本性都是純真的,有什麼理由不多愛他們一點呢。

在適宜的時間做良知認為是最好的事,就足夠了,變動不居,剛柔相易。

王陽明認為,七情唯有適當地表露出來,才能讓你的心更為強大,由此不動心。?七情就是雷區,只有把雷在平時排除乾淨,當火來時才不會大爆炸。做到這點,也就恢復了活潑潑的心的本體。

程頤説“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會出現悲觀和樂觀的態度,良知的指引會告訴你,悲觀的念頭是錯誤的,迎難而上後你會發現原來當初的困難其實根本就微不足道,只是需要在那剎那間,你要有勇氣地去做出正確的抉擇,搞定困難的關鍵點還是在自己的心中,只是看你求還是不求,只要你求,你的心能滿足你所有的要求,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你懂得了良知的力量,你的良知會“格物的“意”,也就是“正”這個不好的念頭,修身在正其“心”,心有良知,無所不知,修心在意其“誠”。

如果有人對你嗤之以鼻,息思慮,切勿動氣,正好這是一個讓自己內心強大的機會,鍛鍊心性,像這種清高又居功自傲的人,我們不趨之若鶩。就像書中所説的,所謂“自信”不是被動地堅信自己“問心無愧”,而是要把遇到的坎坷、磨難當作正面的東西,要把它當成是砥礪人、磨練人的東西。而且你應該感謝它,榮譽是從正面磨礪你,誹謗和侮辱是從反面磨礪你。

知行合一的讀書心得 篇6

工作即修行。在其位,謀其政,一個人的職業道德體現了這個人的本身的修養,你的工作狀態體現了你的整體素質。加強自己的職業道德建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做事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就好,貴和尚中,在工作中或許會碰到一些難題,完全可以通過“致良知”來解決問題,這也是“事上練”,趨榮避恥,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使知榮知辱內化為一種生活方式。修猶切磋琢磨,養猶涵養薰陶~

如《中庸》所言: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的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學習,不然機會真的來到了你面前,你有能力抓住嗎?所以,別把精力花在自怨自哀的時間上了,勿忘勿助地努力就好了。?致吾良知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天理。

本書中,其實我還挺喜歡第七章,講了王陽明的心學命運,側重於心學對眾門徒的人生影響,及心學左派的源流,對中國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導作用,心學對日本的影響力更是巨大,體現在軍事,經濟管理上,影響了若干人等,再次讚歎了王陽明心學令人驚異的神奇力量。

正確的世界觀,就要取消我們和外物的對立。不以自己的好惡來評價外物,讓外物按照它們自己的規律去發展。和別人鬧矛盾了,誤會解開就行,不用耿耿於懷,遵循規律,因為如果和自己的想法對立起來,它主導了你的情緒,你不能控制情緒,自然會被情緒所控制,採取“前攝行為”,反過來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牽制。

生活中,如果和朋友發生了什麼矛盾的話,只要誤會解釋清楚就好了,千萬別太執着,退一步海闊天空,前幾天跟閨密承認了一個錯誤,我説我做了一件我覺得對不起她的事情,但她卻説,開玩笑,就這點小事能影響到我們的關係。那一刻我懵了,看來這幾年的感情真不是蓋的,哈哈,其實我一直沒有她大方,正因為良知所發出來的“意”,指引我去及時承認了這個錯誤,我看重我們之間的友誼,為善去惡者格物也,只要你意誠了,自然會認識到知行合一的本意。把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銘記於心,認識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體。所以朋友的相處之道,還是需要不斷地事上練,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我也是跟自己的良知做了一番思想鬥爭才去承認錯誤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嗯真正的友誼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值得天長地久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mqk3d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