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島》讀後心得(精選5篇)

《島》讀後心得(精選5篇)

《島》讀後心得 篇1

絕望之島,一個沒有回頭路的島。從那裏往回看,你可以看到家,一水之隔,一箭之地。但再也沒有踏上回家的路。禁地打開,一個愛恨交織的悲傷故事悲傷地蔓延,一首讓整個歐洲的生死哭泣的歌曲含淚緩緩打開。

《島》讀後心得(精選5篇)

小説的主角是阿麗克西斯的祖父。它講述了家庭傳奇與愛情糾葛的故事。

這個故事沉重而悲傷。它講述了對麻風病人的歧視,以及麻風病人如何在斯皮納龍格島上重建希望和家園。當島上的人被治癒,即將離開這個島,他們將面對殘酷的社會,誰能接受他們?阿麗克西斯的祖父伊蓮娜的家族故事,展現了伊蓮娜患病後在島上掙扎着開始新生活的故事。

雖然伊蓮娜被永遠埋葬在斯皮納龍加,無法看到她的兩個女兒嫁給了有錢人,但悲劇並沒有在那裏結束。

伊蓮娜的大女兒安娜是個勢利、虛榮、不孝的人。她嫁入一個富裕的家庭後,變得對父親和妹妹漠不關心,試圖取悦富人和貴族。另一方面,安娜的妹妹瑪麗亞則致力於家務,照顧她的父親,一個為斯皮納龍格搬運貨物的老漁夫。

瑪麗亞偶然遇見了他姐夫的弟弟阿諾里,阿諾里對瑪麗亞一見鍾情,瘋狂地追求着她,與此同時,他又和安娜糾纏在一起。就在阿諾里要和瑪麗亞結婚的時候,瑪麗亞被診斷出患有麻風病,被悄悄送到了斯皮納龍格。

於是人性得以釋放,阿諾里假裝悲傷,卻繼續與安娜糾纏。瑪麗亞在島上開始了新的生活,不時給父親寫信鼓勵他。十年後,瑪利亞康復了,和島上的居民一起回到布拉卡,她嫁給了島上的醫生。

安娜被邀請參加他們的婚禮,當大家都在慶祝時,安娜的丈夫説他知道他和安娜的兒子不是他的,而是阿諾里的。安娜突然倒下,一槍斃命,安娜的丈夫殺妻的消息傳遍了全村。

故事的結尾是瑪利亞收養了安娜的女兒取名索菲亞,索菲亞為了避免自己的親生母親放蕩不堪,自己的父親是殺人犯被外人得知,而逃避過去。阿麗克西斯便是她的女兒。

在悲慘中,總有希望。即使在那片骯髒而不幸的土地上,也總能找到鮮豔的花朵。

作者重啟那個遙遠的、令世界談虎色變的話題,故事沉重而憂傷。試圖從不可預測的衝突和屢屢打碎的片段中,從生活被毀又被重建、愛情被毀又重生希望的揪心糾葛中,讓人感受生命的悲傷。

在這部令人難忘的處女作中,作者講述了一個來自地中海充滿戰爭、悲傷和懸念的動人故事。

在這個浮華的時代,你有多長時間沒有為一個書中故事潸然淚下了?這個風靡歐洲的故事,衣婉悲傷,令人禁不住淚流滿目。

《島》讀後心得 篇2

我這人不太喜歡跟風,看到風靡之類的字眼就沒有閲讀的慾望,因為總有為了推廣而誇大其詞的嫌疑,往往也有抱着太高的期望打開,合上書後不過爾爾的情況。

有一天,我批改週記,看到一篇關於《島》的讀後感,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那個女孩子讀得很認真,有自己的認識與思考。我很欣賞她。這個年紀的孩子,要麼王者榮耀,要麼“三國殺”,要麼《鬥破蒼穹》《花火》或漫畫……能靜下心來把這本厚厚的外國小説讀完並寫讀後感是難能可貴的。就我而言,作為一個成人,在閲讀的時候,那些長串的人名總是讓我反應遲鈍,有時候還要從頭至尾的捋一捋人物形象,搞清楚是誰了才又繼續往下讀,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但是從她的讀後感中可以看出她思維清晰,故事框架與人物關係一清二楚,語言不拖泥帶水。可我又有點懷疑這篇讀後感非原創,僅僅是為了應付我佈置的作業去各種渠道抄來的。

直到我假期中接到她爸爸的電話的時候,我才知道她真的讀過這本書。其實她成績不錯,是一個挺陽光挺有朝氣也挺懂事的女孩子,這是單親家庭中少有的。看過太多的家庭不幸導致孩子的叛逆與乖張,當跟她爸爸溝通的時候我才知道她有這麼一位偉大的父親是多麼的幸運與幸福。

我告訴他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讓人很欣慰也很省心。

他贊同我的看法,並告訴我,離異後他未再娶,拼命賺錢就是為了她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他説,他在浙江打工的時候,一天夜裏要出工,他一個人扛着醫院裏裝氧氣的那種罐子,很沉,需要兩隻手扶着,走在漆黑的街道上沒有路燈,就讓她打開手機裏的電筒照明,小小年紀的她看着父親累得滿頭大汗,竟嚶嚶地哭了起來。

我説,像你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的人會再娶,然後生兒子(好吧,原諒我説話太直,幾千年傳宗接代的封建思想在這種地方本來就根深蒂固,我真的很好奇文化不高的他為何這麼選擇)……

他説,身邊的親朋好友也這麼勸過他,可是他卻願意為他的女兒傾盡所有,再娶怕女兒受委屈。如果她能上大學,就算砸鍋賣鐵他都供,如果還能繼續深造,他也會支持她到底……

我説,放心吧,這孩子將來會有出息的,這個年紀能讀厚厚一本外國小説《島》,讀後感也寫得好,好好培養,將來會是你的福氣。

他説他沒什麼文化,有一次看電視,上面在講《島》這本書,他也不知道好不好,反正上了電視應該不會差,就給女兒買了。

自始至終,他未曾對前妻有過半點指責抱怨數落怪罪。這是多麼難得。單親家庭的家長我接觸不少,像他這樣不説對方壞話的,是我不長的教書生涯中遇見的第一個。所以,有文化沒文化,大學生還是農民真的不重要,人品這東西與受教育程度關係不大,這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秉性。我在心裏也默默祝福這個小女孩,她有一位好父親。

旅遊景點樹自行車分割線

在醫學發達的今天,有多少人還知道麻風病呢?在看《島》之前,我對麻風病的認識是小時候不知在哪道聽途説的,檢驗是不是麻風病人的途徑是燒頭髮,頭髮如果發出“呲呲”的聲音就是健康人,如果沒有那種聲音就是麻風病。外觀上,沒有眉毛的人很有可能就是麻風病人。以至於後來,我在鄉村當特崗教師的時候,有人背地裏告誡我校長家曾有麻風病,雖然知道校長與當地人關係不好,這有可能是污衊,但仔細觀察校長的眉毛少之又少,心裏多少有些不安,每天早晨梳掉的頭髮我都要用火燒一下,聽到火焰中的那種“呲呲”聲後方才放心。

21世紀的我尚且有這樣的疑慮,可想而知,在上個世紀的希臘,人們對待麻風病人的偏見與恐懼是多麼的駭人聽聞。

在還沒有研究出有效的治療手段之前,麻風病在當時相當於被判了死刑,而比死更痛苦的是,這些病人要被驅逐到克里特島海岸以北的斯皮納龍格島上隔離。

遠離自己的親人朋友,遠離自己的故鄉,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摺磨令這些人痛苦不堪。島上物資短缺,在那無異於等死。而這千千萬萬的不幸者中,伊蓮妮就是其中一個。

伊蓮妮的離去打破了這個四口之家的和美,這樣一個普通家庭,在命運的安排下成為了悲劇。掩卷令人唏噓不已。

兩個性格迥異的女兒——安娜和瑪利亞,一個淫蕩(個人認為是這樣的)一個賢淑,一個死於非命,一個也患上麻風病上了斯皮納龍格島。

而我個人認為安娜是死有餘辜,作為大姐沒有一個姐姐的樣,她是一個自私以自我為中心,愛慕虛榮的女人,一個放蕩水性楊花的婦人,一個沒有家庭觀念不孝順父親的人……是,雖然活着的人最後對她表示理解,長得漂亮性感不是她的錯,但為了心中的慾望而越過道德的底線就是罪不可恕。為了擺脱漁夫家庭的厄運而嫁入豪門,得知妹妹患上麻風病,她非但不關心反而幸災樂禍的私通妹妹的未婚夫,她丈夫的叔伯兄弟(可以算小叔子嗎)。沒有哪個男人能忍受給自己戴綠帽子的女人,槍殺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只是安娜可憐的女兒索菲亞最終也不清楚自己的親生父親是誰。也不怪她成年後得知自己曲折身世的那些反應。

瑪利亞人如其名,是一個賢淑有愛的人,她本可以像姐姐安娜一樣嫁入豪門,從此衣食無憂,生活無虞。然而天意弄人,在婚禮前她發現了自己身體的異樣,沒錯,她也患上了麻風病。她告別了愛情,告別了親情,告別了友情。人生這三大支柱被無情地奪走,死神在不遠處正向她招手……命運太殘酷了!

上帝是公平的,在關上門的同時也為你打開了另一扇窗。斯皮納龍格島雖為隔離區,但島上的生活絕對不亞於世外桃源,它免遭了戰爭的侵擾,與世隔絕,上面有商店酒館醫院教堂學校市政廳圖書館,除了疾病,他們的生活與常人無異。在一定程度上,島上的生活會比一些村莊普通家庭的生活還要好。

雖然疾病扭曲了他們的身體,但他們積極面對,爭取生活的權利,也許會憂慮會茫然會痛苦,但他們儘量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而不是坐以待斃。這一點是令人敬佩的。經過多年的研究,臨牀試驗,最終取得成效,麻風病這種古老的疾病,無數人的夢魘終於結束了,當有一天真正能離開斯皮納龍格島的時候,那些曾渴望康復的麻風病人心底卻掠過一絲不捨。

上天眷顧,康復後的瑪利亞與醫生克里提斯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我還是覺得這愛情不夠強烈不夠震撼。瑪利亞以要照顧父親為理由忍痛拒絕了克里提斯的求婚,可這位偉大的醫生怎麼就能這麼理智的不回頭地走了呢?大城市的工作與愛情,他竟然選擇了回伊拉克裏翁繼續自己的職業生涯,在走之前還對瑪利亞説:“我再也不會愛別人了。”若是真愛,這些根本不是問題,要麼放棄大城市的工作,要麼將這爺兒倆接過來一起生活,這不是很完美嗎?説到底,男人還是把工作放在了第一位。至少這個選擇給我的是這樣的感覺。

儘管在他們分開200多天後,機緣巧合下他終於想通了,決定放棄大城市有着美好前途的醫院,去找瑪利亞,但我覺得克里提斯還是不夠勇敢不夠堅決。

索菲亞,安娜的女兒,母親死後,父親坐牢,爺爺奶奶相繼去世後跟隨姨媽瑪利亞生活,真是遺憾,有其母必有其女,她身上的某種性格與安娜無異。當她得知自己身世的時候,選擇了逃避。原本她是無辜的,全家人給了她萬般呵護與無私的愛,她卻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想抹去這一切。然而有時候越想隱藏卻越欲蓋彌彰。

祕密最終還是被女兒阿利克西斯發現了。帶着所有疑問,她從雅典來到了布拉卡,來到曾外祖母與姨外祖母(不知道媽媽的姨媽是不是這樣稱呼的,編了。好像我們的方言叫“姨婆”)曾經被隔離的斯皮納龍格島上。

家族塵封的歷史被揭開,時間並未沖淡一切,索菲亞懊悔當初的不理智造成不可彌補的遺憾,她難過她痛苦。然而阿利克西斯卻不覺得這段家族史有多丟人多恥辱,相反,她看到的是英雄是奉獻是愛。

同一件事,兩種心境卻是不同的結果。理解與包容,放下心中的執念,就是全新的自我。願世間更多的人能看透這一點。作者:曾灩雯

《島》讀後心得 篇3

故事講述了多年來,阿麗克西斯發現母親總是過分守護自己的過去,不僅掩埋了自己的根,還把上面的土踩得嚴嚴實實。

阿麗克西斯決定打開母親塵封的過去。

她來到愛琴海的布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納龍格的荒涼小島。這是一處禁地,一處布拉卡,愛琴海,甚至整個歐洲都談虎色變的禁地,更是母親的禁地。斯皮納龍格——麻風病隔離區。

小説的主要人物是阿麗克西斯的祖輩,講述了家族的傳奇和愛情的糾葛,故事沉重而哀傷。重點描繪了人們對於麻風病人的種.種歧視以及麻風病人們在斯皮納龍格島上重建希望,重建家園的故事。當島上的居民被治癒,即將離開小島的時候,他們又將面對社會的冷酷無情,誰還能接受他們?

同時,故事的另一條主線便是阿麗克西斯的祖輩伊蓮娜的家族故事,表現了世俗的惺惺作態和伊蓮娜得病後依舊牽掛兒女,努力在小島上開始新生活的故事。儘管伊蓮娜永遠的葬在了斯皮納龍格,沒能看到她的兩個女兒嫁入豪門,但悲劇並未結束。伊蓮娜的大女兒安娜是一個勢力,愛慕虛榮,毫無孝心的人,在她嫁入豪門之後便冷淡他的父親和妹妹,極力得討好豪門貴族。而安娜的妹妹瑪麗亞則是一心一意的料理家務,照顧父親,一個為斯皮納龍格運送貨物的老漁夫。一個偶然的機會,瑪麗亞認識了他姐夫的弟弟阿諾里,阿諾里對瑪麗亞一見傾心,瘋狂的追求她,而同時,又與安娜糾纏不清。就在阿諾里要迎娶瑪麗亞的時候,瑪麗亞被確診得了麻風病,被無聲無息的送去了斯皮納龍格。於是人性便得以釋放,阿諾里故作悲傷,卻繼續與安娜糾纏不清。瑪麗亞在小島上開始了新的生活,並不是寫信給爸爸,鼓勵他。十年後,瑪麗亞痊癒,和島民回到了布拉卡,並和島上的醫生結了婚。安娜受邀來參加他們的婚禮,在大家歡心慶賀的時候,安娜的丈夫表明了一切。他知道他和安娜的兒子不是他的,而是阿諾里的。安娜瞬時奔潰,一聲槍響,安娜的丈夫殺妻的消息傳遍了全村。

故事的結局是瑪麗亞領養了安娜的女兒,取名索菲亞,索菲亞為了避免自己的親生母親放蕩不堪,自己的父親是殺人犯被外人得知,而逃避過去。阿麗克西斯便是她的女兒。

我想,這部哀婉的小説最大的魅力在於,在最悲涼的情節裏,也始終能看到希望。即使在那個“污穢荒涼”的不祥之地,也總能尋找到燦爛的鮮花。

作者試圖從不可預測的衝突和屢屢打碎的片段中,從生活被毀又被重建,愛情被毀又重生希望的揪心糾葛中,讓人感受生命的悲傷......【擴展閲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敍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敍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裏只能論述一箇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着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敍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裏就要敍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敍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敍”。但是它不同於記敍文中“敍”的要求。記敍文中的“敍”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敍”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敍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複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閲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讀後感《島讀後感》。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繫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做到議論,敍述,抒情三結合。

五、敍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繫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脱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説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説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敍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複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説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國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敍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説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脱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説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島》讀後心得 篇4

《島》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給我的,當看完第一篇章時,裏面所描述的畫面就一直在我腦海中消散不去確認過文字,這是一本讓人無法釋卷的書

其實讀書從某種意義上是一個經歷他人生命的過程,其間曲折通途,也可反觀於自身

《島》的故事背景是麻風病、戰爭,哀婉淒涼是它的基調,但全文又充滿了對初心的堅守,它以主人公阿麗克西斯的尋根之旅展開在那個麻風病無法醫治的年代,麻風病人是被視為醜惡的,不潔淨的人,他們的生命自患病的那一刻起便被判處無期徒刑。

但當一羣不忘初心的麻風病人被放逐到孤島上時,孤島從此煥發生機,那裏有了老師,有了學校,有了小酒館,有了醫院,被隔離到島上的人彼此充滿關懷和愛;他們被世界遺棄,卻始終沒有放棄掙扎與反抗;他們在這座被判處終生監禁的島上努力經營自己的生活。

雖然絕望是這座島嶼的底藴,可島上的人們卻仍舊對生活充滿熱愛,正如書中所説:“所有的苦難都會過去,會有一個天神一般的人物降臨在你身邊,”

島上有一個為攻克麻風病而不斷探索研究的醫生——克里提斯,他跟隨初心,來到島上,不斷研究,最終找到了治療麻風病的方法並且收穫了愛情島上的居民不斷被治癒,最終大多回歸到了社會之中。

一段歷史,跨域百年,不知是真是假,但它仍能給21世界迷茫困惑不知所措的我提供一些彌足珍貴的東西,無論我們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都應該努力生活,努力成長;如果循着既定的軌跡不鹹不淡的生活,就可能失去自我,忘卻初心

近年來,在易院長

的帶領下,我們一直為助力健康石門開展着各項公益活動,從剛開始我就一直參與健康石門“救”在身邊——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行動,它是以“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為初衷。

記得剛開始接觸志願者活動的籌備工作時,因人員安排溝通處理不恰當,我被志願者們指責,流下了委屈的淚水當時我就像是走進了死衚衕,怎麼也出不來,甚至想要放棄,思想狹隘的我想着:我是一名醫生,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我不應該是在手術枱上救死扶傷的那一個嗎?那時的我還沒有明白公益的意義一位老黨員同志看到後,跟我説:共產黨員就像釘子一樣,組織把你安排在任何崗位上,你都必須永不生鏽,閃閃發光。

什麼是合格黨員,怎樣做合格黨員,是每個共產黨員的終生課題經歷一番思想鬥爭後,我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迎接我的工作。

那時的我,似乎懂了一點我們第一目擊者行動的初心,我也漸漸體悟到了自己的初心

這項公益活動開展到現在,已經快一年的時間,除了能合理的協調志願者外,我還收穫了更多,它將我的初心充實了不少。

現在我們在開展活動後總會有人跑過來想要再多練習幾次,並反覆確認細節“是胸骨下壓5釐米嗎?是按壓30次嗎?是要先清理口腔異物嗎?”等等,好多問題都想一股腦的全部問出來

記得上個禮拜我們的第一目擊者行動走進校園時,有個小女孩拉着我説了好多,她告訴我她媽媽自從她記事開始,就一直心臟不好,住了很多次院,吃了不少的藥,這次我們走進校園科普急救知識,她如論如何也要認真學會,她害怕有一天媽媽突然倒在她身邊,她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想我們的行動不再是表面的練練手,跳跳急救操,它已經深入大家的心中,老百姓想要主動學,真真切切的把急救知識學到手,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它帶着滿滿的正能量,不斷傳遞匯聚,讓越來越多的人受到感染,加入到志願服務的隊伍中來

趁青春,去努力,願能一生英勇,不負少年夢,明初心、守初心,堅定理想信念,“不忘記為什麼出發”,銘記出發時的美好初心,牢記出發後的苦難輝煌,謹記出發趕考永遠在路上的責任擔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我將帶着自己的初心,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奮鬥、攻堅克難,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每一項職責,從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不斷奮起、永不氣餒,在攻堅克難中創造佳績,為健康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島》讀後心得 篇5

國中語文六冊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歷來都把這篇短文作為勵志類的文章,激勵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們。教參上的分析是這樣的:本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説“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了“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説到了。短文由個人説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説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於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而我認為這樣的理解固然能夠,但並不是孟子的本意。孟子好辯,注重邏輯,這是公認的事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的最終部分,是孟子的自述,論述的應當只是一個問題:個人怎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為了方便論述,我把教材中的短文抄在下頭: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段。“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是由前文六個事例得出的結論,還是對這六個人被“發”被“舉”之後所做事情的概述?這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關係到對整篇文章的理解。課文開頭的六個排比句分別指出舜、傅説、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人在被“發”或被“舉”之前的身份,在被“發”或被“舉”之前,舜是一個農民、傅説是一名建築工人、膠鬲在做着小生意、管夷吾是一個政治犯、孫叔敖在海邊隱居、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從市場換來的奴隸,他們的出身都很卑微。

如果説是對前文的論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適合前面的所有人。舜、傅説、膠鬲、孫叔敖等四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説得過去,種地、做建築工人、做小生意、隱居,生活可能都很清苦,吃不飽飯、很勞累也可能是正常的事。但説他們“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點説不通,難道這些人不滿意自我的生活?舜種地的時候、傅説修築房屋的時候、膠鬲做着他的小生意的時候、孫叔敖在海邊過着他的隱居生活的時候,整天報着鴻鵠之志,時刻想着成為王侯將相?管夷吾與百里奚,這兩個人動心忍性,還説得過去。據《史記?管晏列傳》中記載,管夷吾這個人出身卑微,做過生意,當過兵,但都做得不好,後跟隨公子糾。但在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過程中,公子糾敗。管夷吾作為囚犯本應被斬,後經鮑叔牙極力引薦。公子小白即齊桓公不但不斬他,還封他為相。在管夷吾的輔佐下,齊國日益強大,最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贖到,在被“舉”之前,動心忍性是可能的,也是應當的。並且一個人被“發”或被“舉”後就必須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嗎

?這也不必須。歷史上多少人被“發”或被“舉”後,仍然名不見經傳。

像趙匡胤這樣黃袍加身以後就成為一代開國君主的人實在太少,很多黃袍加身的人最終落得個叛臣賊子、身死人首。被“發”或被“舉”只是給了你一個機會,這後面的路還很長,這路怎樣走,能不能走出一條光明大道,這不僅僅需要個人的素質,更需要你作出更為艱苦卓絕的努力。所以這句話與前面的六個排比句應當都是對這六個人一生的概述,前六個句子講他們出身卑微,“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是説“上天把成就一番偉業的機會給了這些人”,後面的句子概述他們被“發”或被“舉”後歷經磨難,他們“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但經過這些磨難,使他們的內心驚動、性情堅韌,竟然完成了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偉業。“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作“竟然”講更為合理一些。“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他們成就的事業,也出乎“發”或“舉”他們的人的意料。這樣講,更能體現孟子的邏輯。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文本的第二段“人恆過然後能改”。一般的理解是: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按這樣的理解,有點鼓勵犯錯誤的意思。難道錯誤也是成功之母?一個總是犯錯誤的人,很難成就大事業。這有點説可是去。“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心境困頓、思慮堵塞,然後才能振作。這在第一段中的“動心忍性”已經作了論述,如果還這樣論述,顯得重複。“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一個人的想法僅有經過自我的臉色或聲音表現出來,別人才會瞭解。如果不是這樣,這些人又怎樣能被“發”或被“舉”呢?這在第一段中這些被“發”或被“舉”時,這些人的過人之處應當已經表現出來了,不然也不會被“發”或被“舉”,這樣的論述也顯得剩餘。對於“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些人在之後的成就偉業的過程中也犯過錯誤,但他們都能及時改正;遇到困難時,也會心境沮喪,但他們堅信自我必須能成功;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能從別人的言行舉止中看到自我所做的事情人們是否滿意,進而採取更為恰當的方法與措施。這樣一來,文句之間的聯繫就更緊密了。

文本第一段是説這些人被“發”或被“舉”後成就了一番偉業,緊之後孟子深入一層,論述他們為什麼就會在被“發”或被“舉”後成就了一番偉業?那裏有他們的主觀條件,有他們的過人之處。這些人在被“發”或被“舉”後,在成就偉業的過程中也犯過錯誤,也會有心境沮喪的時候,但他們能夠從中解脱出來,能夠看到期望,他們能從別人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事情做得怎樣,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進而按規律或人們的意願辦事。這是這些人成就一番偉業的個人因素,這一點尤為重要。不然的話,每個人都會成就一番偉業,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這句話,普遍的理解是:孟子由個人成就偉業談到治理國家的問題。而我認為,這仍然是談論個人成就偉業的問題。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於安樂,時間一久,這個國家就會滅亡。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孟子在那裏用了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來打了個比方,仍然是論述個人成就偉業的問題。“入”是個人內心方面的因素,“法家拂士”就相當於個人的主觀條件、個人的過人之處,“出”是外部的艱難險阻,“敵國外患”就相當於成就偉業過程中所遭遇的一切艱難險阻。這樣一來,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正如一個國家國內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外沒有鄰國的侵擾一樣,如果一個人沒有自我的過人之處、沒有能夠改正自我錯誤、沒有堅信自我必須能成功的信念、沒有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耐,沒有成就一番偉業的各種艱難險阻,這個人就不會給後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人也就只能平平庸庸地過完自我的一生。

正是基於以上的分析,孟子在末尾得出了這樣的論斷: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而這一句話應當是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應當是:生死於憂患,生死於安樂。這樣一來,這句話就能夠這樣理解:艱難險阻能讓那些不怕困難、迎難而上、有過人之處的人成就一番偉業,如果安於現狀,一個人只能是平平庸庸地過完自我的一生。對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短文,這樣的理解貼合儒家出世的思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念,我想這也許才是孟子要表達的意思。

標籤: 讀後心得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mq79z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