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

葉聖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崇拜的偶像。二十世紀60年代,葉老非常明確的提出了“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觀點。因此我的教育教學實踐也是力求做到這一點。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這大半年的時間裏,我重新閲讀了葉聖陶的教育著作,又有新的感受。“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葉老的這些話語,真可謂高瞻遠矚,體現出了教育民主的光輝,也與當今的新課改理念和精神合拍。

“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葉老提出了作為教師的作用和一個好老師的標準。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按事先制定好的策略實施教學活動,以完成知識教學任務為最終目標,這種方式漠視學生的能動性和個性差異,語文教師扮演的是“主角”,是“統治者”的角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缺少個性和靈氣。先生的觀點是,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教學活動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以舉一反三。

目前新課程理念要要求教師要自覺地將角色轉變為“服務者”。就是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境,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空間,為促進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造條件,在和諧、寬鬆的環境中啟發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的求知慾和積極向上的情感,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潛力,使每個學生和學生的每個方面都得到發展。這一教育精髓,葉老早就在他的著作中體現了。

“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葉老的這一席話,就是強調教師應該具有人格魅力,有師德規範。

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概括其內涵。教師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學術品格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要求學生為祖國而學,自己必須為祖國而教;教師要求學生要有事業心、熱愛自己的專業,自己必須熱愛教育事業、愛崗敬業;教師要求學生關心他人,自己必須關心他人,愛護學生。現代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動地學習、觀察與思考。基於以上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以言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學習目的,樹立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和嚴格的學習紀律,更主要的是用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校風校紀規範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只有當你不斷地致力於自我教育時,你才能教育好別人。而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造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

“教師是蠟燭”,肯定了教師的奉獻與給予,它體現了教師行業的無私奉獻精神;而事實上,教師作為蠟燭,不僅要照亮別人,也要照亮自己;在照亮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師是園丁”,“園丁”比喻教育學生就像是培育花朵,需要經常地、定時地澆水、施肥、鬆土。我覺得與其把教師比喻為園丁,不如比喻為太陽。太陽是一個充盈的、熱情的、開朗的、充滿了光和熱的載體。可以為學生的發展播下光和熱,使學生變得強健有力,自強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隱喻包含了十分豐富而複雜的內涵。一方面它表明教師從事的是一個非常崇高的事業,目的是塑造學生的靈魂。因此教師的職責是育人,注重學生的心靈發展,而不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知識和能力。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説,既是一門技術又是一門藝術,教師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規範,必須給予一定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對話,學生在與教師和其他學生的交往中會生成新型的人格,而不是沒有生命的,事先被規定好規格的產品。學生是具有靈性的人,教育者的責任就是 “喚醒”、“激發”和“昇華”學生的靈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名家的著作我們是常讀常新,願以此共勉。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2

葉聖陶,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國兒童文學中的經典童話。它們親切而淺顯,但又讓人深受啟發。這就是《中國名家經典童話之葉聖陶專集》。

第一篇是《稻草人》。文中的稻草人站在一片美麗的田野裏。他的骨架子是竹園裏的細竹枝,他的肌肉、皮膚是隔年的黃稻草。破竹籃子、殘荷葉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臉平板板的,分不清哪裏是鼻子,哪裏是眼睛。他的手沒有手指,卻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實也不能算拿,不過用線拴住扇柄,掛在手上罷了)。他的骨架子長得很,腳底下還有一段,農夫把這一段插在田地中間的泥土裏,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裏了。

稻草人不能動,不能説話,但他和我們一樣,也有感情,高興、悲哀、歡喜,等等等等。當田裏的害蟲沒有了,他就高興了;莊稼得到了好收成,他就歡喜了;莊稼被害蟲吃光了,他就悲哀了……

他特別負責任。他安安心心地看着田地,手裏的扇子輕輕搖動,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麻雀——他們是來吃新結的稻穗的。他總不肯吃飯,也總不肯睡覺,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總是直挺挺地站在那裏。

稻草人的樸素、負責任和不辭辛苦,值得我們學習。他不怨環境差,不嫌待遇差,也從不想着去一個更舒適的地方,做更輕鬆的工作。它總是盡着自己的能力,做着平凡的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這就是《稻草人》給我們的啟示。

《古代英雄的石像》也是一篇發人深省的童話。站在石台上的英雄石像,看不起腳下的普通石子。終於有一天,他被腳下的石子掀翻在地,摔得粉碎。

不要看不起別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這就是葉聖陶爺爺在他寫的童話裏告訴我們的道理。不離不棄,永不言敗,這就是我們對待生活應有的態度。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3

葉聖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崇拜的偶像。二十世紀60年代,葉老非常明確的提出了“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觀點。因此我的教育教學實踐也是力求做到這一點。

這大半年的時間裏,我重新閲讀了葉聖陶的教育著作,又有新的感受。“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葉老的這些話語,真可謂高瞻遠矚,體現出了教育民主的光輝,也與當今的新課改理念和精神合拍。

“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葉老提出了作為教師的作用和一個好老師的標準。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按事先制定好的策略實施教學活動,以完成知識教學任務為最終目標,這種方式漠視學生的能動性和個性差異,語文教師扮演的是“主角”,是“統治者”的角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缺少個性和靈氣。先生的觀點是,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教學活動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以舉一反三。

目前新課程理念要要求教師要自覺地將角色轉變為“服務者”。就是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境,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空間,為促進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造條件,在和諧、寬鬆的環境中啟發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的求知慾和積極向上的情感,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潛力,使每個學生和學生的每個方面都得到發展。這一教育精髓,葉老早就在他的著作中體現了。

“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葉老的這一席話,就是強調教師應該具有人格魅力,有師德規範。

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概括其內涵。教師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學術品格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要求學生為祖國而學,自己必須為祖國而教;教師要求學生要有事業心、熱愛自己的專業,自己必須熱愛教育事業、愛崗敬業;教師要求學生關心他人,自己必須關心他人,愛護學生。現代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動地學習、觀察與思考。基於以上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以言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學習目的,樹立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和嚴格的學習紀律,更主要的是用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校風校紀規範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只有當你不斷地致力於自我教育時,你才能教育好別人。而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造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

“教師是蠟燭”,肯定了教師的奉獻與給予,它體現了教師行業的無私奉獻精神;而事實上,教師作為蠟燭,不僅要照亮別人,也要照亮自己;在照亮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師是園丁”,“園丁”比喻教育學生就像是培育花朵,需要經常地、定時地澆水、施肥、鬆土。我覺得與其把教師比喻為園丁,不如比喻為太陽。太陽是一個充盈的、熱情的、開朗的、充滿了光和熱的載體。可以為學生的發展播下光和熱,使學生變得強健有力,自強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隱喻包含了十分豐富而複雜的內涵。一方面它表明教師從事的是一個非常崇高的事業,目的是塑造學生的靈魂。因此教師的職責是育人,注重學生的心靈發展,而不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知識和能力。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説,既是一門技術又是一門藝術,教師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規範,必須給予一定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對話,學生在與教師和其他學生的交往中會生成新型的人格,而不是沒有生命的,事先被規定好規格的產品。學生是具有靈性的人,教育者的責任就是 “喚醒”、“激發”和“昇華”學生的靈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名家的著作我們是常讀常新,願以此共勉。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德育思想,是貫穿在他的教育思想體系中的一條紅線。自葉聖陶研究會成立以來,十多年間對此有專家論及。普遍認為葉聖陶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礎,他的著名論斷——“一切的知識的根源就是道德”,教育是學習科學的“必要的和正當的動力”,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作一個合格人”,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

一、葉聖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視學生的自學能力。 如果用一句話來加以概括葉聖陶教育思想的精髓,那就是“都是為了達到不教”。為了不教而教,這表面上似乎看來相互背離,但仔細研究就會覺得並不矛盾。葉聖陶認為:“教師當然必須,而尤宜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率至於……”“不教是因為學生能夠自己學習了……達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會自己學習的本領,讓他們自己學習一輩子。”為了達到這一教育目標,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學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養成學習的良好習慣,必須樹立生活本源觀。

二 、葉聖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葉聖陶先生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於學生的今後的發展,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教育思想正是關注人的發展的具體體現。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目的。要達到不需要,在教的過程中就應“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在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步自求得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做呢?如何“導”呢?

首先,教師心中有學生,要想到學生未來的發展,要想到學生今後的不需要教也能終身學習這個目標。有了這樣的目標,教師就可能時時處處考慮到,現在的每一堂課,都將使學生獲得一輩子的能力,每一次的教都將使學生獲得“自求得之”的具體方法。

其次,教師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牢固樹立學生的主體的觀念,老師的身份角色,是“導”,是輔導、引導、開導。

第三、教師在面對學生時,應該肯定學生的差異,而絕對不能強求一律,強求整齊劃一,應該強調學生是有個性的人,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一個學生就是一個世界。我們應該關注每個學生的差異,不能用 “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學生,也不能用一種方法對待所有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個性是千姿百態的,而我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應該豐富多樣。讓我們的教育能夠讓我們的教學活動塑造人的個性。

教師應以學生的學為重心,以教學的對象為主體,充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教師的導,具有豐富性、多樣性的特點。心中有了學生,想到了學生的未來,就能自然地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有了主體地位,就能關注學生的個性,而一旦關注了充滿個性的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緒體驗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新課程理念倡導讓學生在寬鬆、和諧、愉悦的氛圍中學習。教師要努力把微笑帶進課程教學中。一進課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不要輕易批評學生的活躍好動,適時地應用激勵性語言、動作和神態,來激發學生的新的求知慾望,使課堂成為學生自由揮灑的天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傳授到另一個頭腦中去,而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心靈的接觸。這就是説,教師要具有一顆“童心”,願意走進學生豐富多彩、曼妙無比的生活情感世界。教師要有同理心,時刻想着如果我處在學生的位置會有怎樣的情緒感反應,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義傷害了學生而不自知,在動機和結果之間出現巨大反差。

除了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緒體驗以外,還必須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每個學生都有可能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都能成才、成功。這是教育的真諦。孩子們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雙方都要付出心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知水平還存在一定侷限的學生需要我們去關心,去呵護,去引導,而不是“拔苗助長”、“越俎代皰”。學生髮展過程中會有“真實的殘缺”,而“真實的殘缺勝過虛假的完美”。因為是真實的,所以才是可貴的。因為是殘缺的,所以才需要我們去關心,才需要我們去引導,才需要我們去幫助去完善。所以關注、呵護學生的認知水平,是一個認知過程,成長的需求。我們經過努力會收穫一種難以言説的豐厚回報。

三 、葉聖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視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和成長。

所謂教學相長,教與學互為前提而存在,一個理想的課堂是教與學的完美結合,在這一個活動中,學生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則處於主導地位,也就是葉聖陶所強調的“導”。

學生居於主體地位,而教師居於主導地位,這種引導顯得更為重要。學生的主體地位已確立,教師的主導並不是可有可無,即使有了導也不是放羊式的消極的形同虛設的導,而是應該像葉聖陶所提出的“致力於導”。

能致力於導的教師,才是我們新課程所大量需求的教師。葉聖陶先生提出,實現不教的關鍵在於教師素質的提高。這句話明確地告訴我們,在引導學生從需要老師到逐步不需要老師的過程中,老師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師的素質得不到提高,那麼學生最終走上不需要教的道路是不可通達的。 “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個論斷,閃現出人性的光芒,人類的睿智,是我們每一個老師努力的方向。

21世紀中國的教育,必將從因大學聯考指揮棒的作用而出現的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全面發展,放鬆德育教育的誤區中走出,重新迴歸到全面發展的健康道路上來。而葉聖陶德育思想研究也必將為呼喚教育迴歸產生積極作用。如此説來,21世紀的葉聖陶德育思想研究,將逐步進入極富使命意義的新階段,這應是不久將來的事情。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德育思想,是貫穿在他的教育思想體系中的一條紅線。自葉聖陶研究會成立以來,十多年間對此有專家論及。普遍認為葉聖陶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礎,他的著名論斷——“一切的知識的根源就是道德”,教育是學習科學的“必要的和正當的動力”,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作一個合格人”,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

一、葉聖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視學生的自學能力。 如果用一句話來加以概括葉聖陶教育思想的精髓,那就是“都是為了達到不教”。為了不教而教,這表面上似乎看來相互背離,但仔細研究就會覺得並不矛盾。葉聖陶認為:“教師當然必須,而尤宜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率至於……”“不教是因為學生能夠自己學習了……達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會自己學習的本領,讓他們自己學習一輩子。”為了達到這一教育目標,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學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養成學習的良好習慣,必須樹立生活本源觀。

二 、葉聖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葉聖陶先生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於學生的今後的發展,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教育思想正是關注人的發展的具體體現。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目的。要達到不需要,在教的過程中就應“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在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步自求得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做呢?如何“導”呢?

首先,教師心中有學生,要想到學生未來的發展,要想到學生今後的不需要教也能終身學習這個目標。有了這樣的目標,教師就可能時時處處考慮到,現在的每一堂課,都將使學生獲得一輩子的能力,每一次的教都將使學生獲得“自求得之”的具體方法。

其次,教師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牢固樹立學生的主體的觀念,老師的身份角色,是“導”,是輔導、引導、開導。

第三、教師在面對學生時,應該肯定學生的差異,而絕對不能強求一律,強求整齊劃一,應該強調學生是有個性的人,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一個學生就是一個世界。我們應該關注每個學生的差異,不能用 “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學生,也不能用一種方法對待所有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個性是千姿百態的,而我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應該豐富多樣。讓我們的教育能夠讓我們的教學活動塑造人的個性。

教師應以學生的學為重心,以教學的對象為主體,充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教師的導,具有豐富性、多樣性的特點。心中有了學生,想到了學生的未來,就能自然地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有了主體地位,就能關注學生的個性,而一旦關注了充滿個性的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緒體驗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新課程理念倡導讓學生在寬鬆、和諧、愉悦的氛圍中學習。教師要努力把微笑帶進課程教學中。一進課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不要輕易批評學生的活躍好動,適時地應用激勵性語言、動作和神態,來激發學生的新的求知慾望,使課堂成為學生自由揮灑的天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傳授到另一個頭腦中去,而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心靈的接觸。這就是説,教師要具有一顆“童心”,願意走進學生豐富多彩、曼妙無比的生活情感世界。教師要有同理心,時刻想着如果我處在學生的位置會有怎樣的情緒感反應,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義傷害了學生而不自知,在動機和結果之間出現巨大反差。

除了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緒體驗以外,還必須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每個學生都有可能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都能成才、成功。這是教育的真諦。孩子們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雙方都要付出心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知水平還存在一定侷限的學生需要我們去關心,去呵護,去引導,而不是“拔苗助長”、“越俎代皰”。學生髮展過程中會有“真實的殘缺”,而“真實的殘缺勝過虛假的完美”。因為是真實的,所以才是可貴的。因為是殘缺的,所以才需要我們去關心,才需要我們去引導,才需要我們去幫助去完善。所以關注、呵護學生的認知水平,是一個認知過程,成長的需求。我們經過努力會收穫一種難以言説的豐厚回報。

三 、葉聖陶教育思想十分重視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和成長。

所謂教學相長,教與學互為前提而存在,一個理想的課堂是教與學的完美結合,在這一個活動中,學生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則處於主導地位,也就是葉聖陶所強調的“導”。

學生居於主體地位,而教師居於主導地位,這種引導顯得更為重要。學生的主體地位已確立,教師的主導並不是可有可無,即使有了導也不是放羊式的消極的形同虛設的導,而是應該像葉聖陶所提出的“致力於導”。

能致力於導的教師,才是我們新課程所大量需求的教師。葉聖陶先生提出,實現不教的關鍵在於教師素質的提高。這句話明確地告訴我們,在引導學生從需要老師到逐步不需要老師的過程中,老師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師的素質得不到提高,那麼學生最終走上不需要教的道路是不可通達的。 “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個論斷,閃現出人性的光芒,人類的睿智,是我們每一個老師努力的方向。

21世紀中國的教育,必將從因大學聯考指揮棒的作用而出現的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全面發展,放鬆德育教育的誤區中走出,重新迴歸到全面發展的健康道路上來。而葉聖陶德育思想研究也必將為呼喚教育迴歸產生積極作用。如此説來,21世紀的葉聖陶德育思想研究,將逐步進入極富使命意義的新階段,這應是不久將來的事情。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書是很久以前讀的,筆記是很久以前寫的,卻是很久以後的現在寫的,也忘記了很多細節,但感覺還是有的。

最先出場的是鮑小姐。鮑小姐性格潑辣,生活放蕩,視財如命,愛她醜陋平凡,毫無亮點的未婚夫,迂執但我去未免不替他可憐,只知道用金錢養她的男人,若長得英俊瀟灑還可以牽住她的心幾分鐘,否則,頭上還不知道被這樣的女人叩幾頂綠帽子,也難怪她會如此放蕩。

與此同時,蘇文紈也出場了,這個人可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剛開始,我還在為他心疼,覺着他是庸俗中的一隻清秀,可慢慢的被他的一些小細節吸引,他為什麼表面上誇讚小孩,背後用手帕擦小孩碰過的手?不久,她便原形畢露,原來她是外表高雅,內心俗不可耐的人。從總體來看,他喜歡上主人公方鴻漸,但卻毀掉她的人生,破壞它與唐小姐之間的感情,不給孫小姐好臉色。而且總喜歡看喜歡她的人爭來爭去。哎!他可真是個壞姑娘,讀書筆記上是這麼寫的。

她最嫁給一個有錢的胖子,蘇文紈也是一個俗女子,她卻不想鮑小姐潑辣,日後的生活,怕是無聊得很。

這裏是看了一半寫的評語,她的婚後生活可一點不無聊,腦子裏的生意經唸的可出奇的好,在上海的“貴姓”(儘管不合適,也暫且這麼叫吧,畢竟有很多共同點呢)圈中,賣各種小東西賺錢。如果沒有出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她還會這麼庸俗嗎,還會很得令人咬牙切齒嗎?時代造英雄,環境影響人的一生。

方鴻漸,懶散,追名利,懦弱,膽小,還有一點良知,但卻完全不懂世態炎涼的人,方鴻漸是悲劇的時代產物,卻也是“極品之極品”壞到不能再壞了。也許在此環境中,方鴻漸只能如此吧!身為主人公,他的生活卻是最悲催的,能混他這樣的主人公怕是不多吧,在我讀過的書中,也只有阿Q可以和他媲美了。方鴻漸出國留學的的學費是他的岳父給出的,但他的博士文憑卻是他買的。他沒有在國外努力勤奮的學習,而是荒廢學業,四處遊玩,回國後醜態百出。只能在岳父的銀行中幹一點事情。之後,遇到唐小姐。

唐小姐,天真但不失聰慧,心中喜歡方鴻漸,卻因為蘇小姐的攪和,失了面子,將他趕走,兩人皆失姻緣,真不知方鴻漸為何會喜歡他。

這段話也是讀書筆記中的一段,看來説還要看完,人也要慢慢懂。唐小姐可真是一股清流在渾濁的流水,難怪方鴻漸會喜歡她。看來我也要改一下我沒看到最後便下結論的壞毛病,在這裏為你平反了,唐小姐。

裏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掏出上海那座圍城,又落進大學那座城,卻始終沒有逃出愛情那座城。

由於蘇小姐的一系列行動,方鴻漸被逼走了,他逃往內陸,去一所新開的大學做教授。這一路他結識了孫小姐,還和“死對頭”(至少趙辛楣是那麼認為)趙辛楣成了摯友,先來説孫小姐吧,看讀書筆記:

孫小姐目前看來是單純的,耐苦的,脆弱的,有着中國傳統女人的性子,卻不會突破,記憶猶新的是他被學生氣的哭鼻子,彷彿還沒長大一樣,內心卻不像一個小孩子,略微帶一點心計,似對方鴻漸有意。等待它的命運會是怎樣的呢?

他用盡心機和方鴻漸在一起。恐嚇,威脅,逼迫,充分利用她的一切。真叫人意想不到她如此柔弱的外表下,竟隱藏着如此獨立的心。

趙辛楣,文中我最喜歡的人物。他愛慕蘇小姐,不能自拔,但還是沒有追到蘇小姐與方鴻漸離開上海去內地教書。

趙辛楣這個人有趣的很,在其中我以為最好,任何困難的時候都會想到他。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7

前幾月,聽聞大學隔壁班的一個女孩子跳樓自殺了,研究生還未畢業。具體原因也不好去揣度了,留給大家一陣唏噓,而自己又重新思考了一下活着的意義。

最近拜讀了餘華的作品《活着》,作者認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餘華認為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而他所説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所以他以異常冷靜地筆觸描述了福貴老人的一生,告訴我們活着就是活着。

翻開血紅的封面,主人翁一幕幕生活畫面清晰呈現在腦海裏,合上書本已成記憶。福貴生於富貴家庭,年輕時放浪不羈,將家產揮霍一空,成為普通佃户。後被強徵入伍,九死一生逃回老家。在那樣的年代,生存不容易,福貴眼見着自己的親人一個個死去,最後只剩自己和一條老牛。老牛是他因同情從屠夫手中買下來的,這印證了那句話: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温厚。

福貴承受住了難以承受的苦難,垂垂暮年與老牛相伴,和老牛唸叨着親人的名字,唱着歌謠: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在我看來,生命是載體,而生活是內容。不管我們一生要肩負多少責任,或者經歷多少磨難,再或者享受多少輝煌,都是由生命來承擔。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看輕生命,同時還應該積極樂觀地去面對那些或好或壞的事情。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8

天空似乎突然黯淡下來,周圍的一切都扭曲了。安妮的日記沉重的讓我無法呼吸,似乎可以感覺到硝煙無情地壓迫着心臟,每一滴血的流動都讓我疼痛刺骨。

可惡的納粹,竟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無可比擬的優秀種族!殘酷地掠人國土、屠戮生命、踐踏靈魂,甚至連孩子都不放過,這就是優秀種族之所為!他們的罪行罄竹難書!

納粹的無道,殘酷地剪斷了安妮充滿幻想的翅膀,花季年華的她再也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帶着無比的恐懼和遺憾化作煙塵。

我不得不開始思考,戰爭到底有什麼意義?人為什麼無法和平相處?為什麼直至現在戰爭的硝煙仍然存在?我絞盡腦汁,卻無法作出解釋來説服自己。或許是人的渴望吧!倘若沒有人性中的野心勃勃,你爭我奪,天空將會無比蔚藍。

這些深奧的問題使我窒息。人類歷血與火的戰爭屢屢爆發,鮮血讓歷史變得沉重。到底是誰的錯?領袖?我無法判斷。但我深知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叫和平的人,正在那裏慵懶地躺着,睜着朦朧的雙眼窺視着,我相信他有一天定會覺醒,站出來,用犀利的目光盯着“戰爭,刺穿他,成為世界的主宰。我堅信,世界有朝一日定會鑄劍為犁,消滅戰爭,讓硝煙徹底消失,世界再不會有安妮似的悲劇,和平將綻放迷人光彩。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這是一句十分精妙富有哲理的話,出自錢鍾書先生的《圍城》。雖然早就聽説過這部經典之作,但一直以來我都沒有好好讀一下。今年寒假,我終於靜下心來,仔細閲讀了這奇書,果然是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

這本書留給我的印象,首先就是其幽默風趣的語言。在看書時,我經常被書中的語言逗的發笑,比如書中描寫鮑小姐比較暴露的打扮“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説‘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還有描寫趙辛楣“他到四五歲時身體長大的像七八歲,傭人每次帶他坐電車,總得為’五歲以下兒童免票’的事跟賣票人吵嘴。他身大而心不大,像個空心大蘿蔔”。作者在書中大量使用比喻句,生動巧妙讓人驚歎:“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着眼淚,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麼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書中妙語無法一一列舉,只能感歎不愧是名家經典。

除了語言,書中的人物也讓人印象深刻。本書人物眾多,但每個人都被賦予了鮮明的特點。先説方鴻漸,他是主人公,整本書就圍繞着他在愛情、事業、婚姻幾座圍城中幾進幾齣。方鴻漸此人,趙辛楣對他有一個很貼切的評價“不討厭但毫無用處”,他是一矛盾的好人,既善良又迂執,既正直又軟弱。在我看來,他既有悲劇的一面也有幸運的一面,他不能得到最愛的女人,事業上一無所有,家庭上矛盾重重。但同時他又有點小幸運,他雖然沒什麼學問,也沒有什麼本事,雖然他學歷造假,但總有人幫他謀得一個職位,他雖然得不到喜愛的女人,但也不乏女人愛他(這個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

趙辛楣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他有能力,有主見。他愛了二十年的女人嫁給了別人,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幽默自嘲,甚至去參加婚禮,回過頭來又與當初視為情敵的方鴻漸冰釋前嫌,成為摯友,對鴻漸百般照顧,其豁達與義氣可見一斑。再説説女子。女子中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是唐曉芙,她顯然是作者偏愛的,書中稱她是“摩登文明社會裏那樁罕物——一個真正的女孩子”。她聰明漂亮,活潑可愛又率性,作者在書中諷刺了很多女性,卻捨不得諷刺唐曉芙,她純真又美好,讓人無法不喜歡。另一位孫柔嘉則讓我大吃一驚。我本以為她就像她的名字“柔嘉”一樣,温和柔順,沒想到她其實是一個工於心計的女子,她以柔克剛,步步為營,最終嫁給了方鴻漸,這雖然讓人有些不舒服,但也是無奈之舉,父母漠視她,方鴻漸是她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伴侶,但兩個人婚後並不幸福。故事的最終,方鴻漸與孫柔嘉大吵一架,企圖衝出婚姻的“圍城”,離家出走,發現無處可去後有復返,而孫已經離開了家,故事在鐘聲中結束,令人唏噓不已又意猶未盡。

故事結束了,生活仍在繼續,“圍城”還在不斷上演。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愛情如此,婚姻如此,人生願望大都如此。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座圍城,城中的色彩有明有暗,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歡樂也有失意,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圍城的存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明暗之間築起堅不可破的高牆,將自己留在自怨自艾的灰暗之中。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在空閒時,我還是喜歡看書。看的書很雜,除了課本書籍之外,名著小説都看,不刻意拘束於單一的形式。而一般只是略讀。而當看到《活着》這本書時,最多想到的還是葛優演的電影,關於徐福貴跌宕的人生。

《活着》講述的就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餘華用平實的敍述手法,平靜地敍述了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現實生活。看完後,不覺悲涼,悲哀,悲傷起來。似乎時間所有的苦難都他經歷了。不禁自問:活着的意義何在?

司馬遷説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鵝毛輕;雷鋒説,活着是為了讓別人生活得更好;保爾柯察金説為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對於徐福貴而言活着的理念在於:“人只要活着,窮也不怕。”他覺得人活着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更應該懂得生活,學會勞作,為一家人而活着。那樣即使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卻踏實了。妄想可以嘗試把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使自己窮苦的家變得重新發達起來。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見他活着的意義只是為了家人,對家庭的牽掛便成了他活着的理由。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他選擇留下,或死於戰場,或者厚祿。但像他這種無文化無社會主義理想的舊社會底層人民羣眾而言是終究不會選擇留下的。當解放了以後,他看到佔他家地的龍二被槍斃,家珍的話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而即便是這麼一個看似尋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夠擁有。先是兒子獻血,糊塗送命;女兒難產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壓成肉醬;外孫被豆子撐死!而他只能感歎:“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想想現實中的我們,還在爭麼?肯定是的啊!試問誰能真正放下呢?

書看完了,覺得異常壓抑!活着到底有什麼意義?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説: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歎人類的無力!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可以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努力過。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每個孩子都喜歡讀書,每一本書都會給我們留下不同的記憶。

前不久,我讀了一本書叫《安妮日記》。書中講述了一個二戰時期的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一家以及親友,為了躲避法西斯納粹的廹害,無耐之下只好躲進了一間不足四十平方米的小屋。躲在這間小屋裏的三年,白天他們不能發出一點聲響,只有在晚上才能活動一下。

1944年8月,因為有人告密,躲藏在小屋裏的8個人被捕關進了納粹集中營。到戰爭結束,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得以生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安妮的父親十分消沉。後來在周圍友人的幫助下,他終於鼓起勇氣,用他的後半生宣傳《安妮日記》,也就是現在我看的這本書。

如果沒有殘酷的戰爭,安妮不會離開我們,猶太人不會受到傷害。讓我們共同維護世界和平,不讓歷史悲劇重現,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我真希望同學們和我一樣喜歡《安妮日記》這本書。

讓我們攜起手來,從自己做起,共同努力,讓世界充滿愛,讓愛的陽光灑滿世界!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生命有限,世事無常。《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太多生死離別。暮年的他只有老牛陪伴,卻能安詳地站在盛夏的陽光中,享受大樹好乘涼。哼出:“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的歌謠。閲讀《活着》對於我來説是一次難忘的精神旅行。福貴,最初是個地主家的闊少爺。家裏有錢、母親溺愛、妻子賢惠,而他整日風流瀟灑以吃喝嫖賭為主。終於在一次和人賭博時被人設局,輸光自己的家產變成一無所有的窮光。

當他艱難的回到家中把這個消息告訴家人時,這次他爹沒有打他也沒有罵他,只是帶着幾近哭腔告訴他賭債也是債,給他籌錢讓他去城裏還債。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出力,還是挑着銅錢去還賭債,肩膀磨出了血,腳也磨破了,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勞作做的辛苦。他突然明白了父親為什麼不用銀元,而要用銅板去還債。他知道了每一個銅板的來之不易。可又有什麼用呢,家裏現在再也沒有錢了。

父親是在他們搬去茅屋住後不久被活活氣死了,母親在窮困潦倒中病倒,福貴在去給母親抓藥的途中被抓了壯丁,妻子家珍一邊打聽福貴的下落,一邊下田幹活,艱難的養活兩個子女。幾年後,當他幾經波折回到家時,母親早已病逝。女兒鳳霞因發高燒成了成了聾啞人。在生活磨難的一次次打壓下,這位曾今的地主少爺不僅沒有被打垮反而成了家裏的頂樑柱,為了生計,學起了幹農活,他白天在地裏幹活,晚上藉着月光還在地裏幹活。鋤頭、鐮刀劃破了手腳,泥巴成了最好的藥。

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着他的腳步,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兒子有慶助人為樂,血被抽乾而死。妻子家珍因患軟骨病而死,女兒鳳霞產後敗血而死,女婿二喜因工傷而亡,外孫苦根因吃豆子而撐死。不知是命運對他特殊的照顧還是對他的懲罰,讓他一人孤獨的活了下來。初讀《活着》我認為一家人的苦難都是因為他造成的,再讀《活着》時,我為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社會底層窮苦人民感到不幸。福貴的悲慘命運,我不知道是應該歸結於那個時代,還是要歸結於他自己。對於一個經歷了從雲端跌入谷底的人,我被福貴那顆追求光明的心而感動,無論生活帶給他什麼,他都可以一一“忍受”,只是單純的活着。歲月的年輪在他的額頭刻下一道道歲月的痕跡,這位歷經滄桑的老人用他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無論命運是多麼的殘酷,悲劇多麼沉重,只有活着的意志才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只有活着才能感知生命賦予我們的一切,才有機會去細品人間甘甜。大學聯考的勢利,感情的不順、生活的小坎坷……這些又都算的了什麼?一切都會被時間的長河給沖淡。

好好活着,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好好活着,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錢老的《圍城》是人生真實的生活狀態,書中的人物代表了我們大多數人,書中並沒有可歌可泣的愛情,沒有偉大的理想,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沒那麼好,也沒那麼糟。

接下來淺顯的總結一下對這本書理解,錢老的文筆功底深厚,書中有很多諷刺的內容,有很多真實的東西,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書中的主角方鴻漸可以説一生碌碌無為,但卻嚐遍人生百態。一開始與鮑小姐的相遇,邂逅,後來與蘇文紈的感情糾葛,還有個不打不相識的摯友趙辛楣,更是有個一見鍾情,愛而不得的唐曉芙,最後被千方百計讓其步入婚姻生活(圍城)的孫柔嘉,以及一直被迫更換工作的經歷這些都匯聚成了平凡、真實、不甘、卻又無可奈何的人生。究竟是好是壞每個人有不同的感受,也許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是,做好自己、活在當下,既來之則安之,過好自己的生活。

最後再説一下我對婚姻的看法,其實婚姻裏相互有所需求,才能構成最牢固的婚姻。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需要相互理解、尊重,需要共同成長。要相信家和萬事興,夫妻同心,相親相愛才能有精力去做別的事情。所以不管男人女人結婚後一定要把對方放到第一位,子女第二、父母第三,只有夫妻關係好了孩子才會開心,父母才會安心。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閲世長松下,讀書秋樹根。 雖解書中事,猶難世上真。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濕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麼懂事、可愛的小孩,每天上學前、放學後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麼孝順好學!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塊長大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有慶被活活愁死的悲劇呢?我想可能是這個社會現實造成的吧!作為當時的醫生,能救活縣長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處的,而救不活卻可能招來禍患!而一個平常農家孩子的命能值幾個錢?臭死了大不了賠幾個錢!

在他們看來有慶的命就像一隻羊、一頭豬,用得上已經很好了!這不僅有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篇報道。同坐一輛車的農民和工程師一塊出車禍死亡,工程時被補償了幾十萬,而農民卻只有5000!難道工程師的命是命,農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嗎?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為什麼要分等級?為什麼法律上寫着平等公平,而一邊又做出違背自己諾言的事?我並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許多方面我們的確應該向西方國家學習!

縱觀全文,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難,活着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因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忍受貧困生活與精神的折磨!面對貧困的生活與親人去世的事實,我敢説有90%的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麼?

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氣、才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於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責任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着而活着。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着!

讀葉聖陶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應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僅肩上多了一份職責,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實是幾萬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歷的所有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着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期望擁有那樣的傳奇。

福貴當年是個二世祖,每日揮霍家裏的積蓄,不知哪修來的福氣討了個賢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貴依舊吃喝嫖賭,不僅僅輸光了家產,還氣死了爹,老婆連同肚子裏的孩子也被孃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兒鳳霞相依,這時的福貴才第一次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萬幸的是,家珍在產下福貴的第二子之後帶着兒子有慶回到了他身邊。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福貴在為病重的母親抓藥的途中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聾啞,兒子雖機靈活潑,之後也正因縣長夫人輸血而意外死去。

之後福貴經歷大躍進、自然災害,鳳霞和其丈夫先後死去,鳳霞產下的一子苦根也沒有逃過命運的魔爪,最後只剩下福貴一個人,和一頭與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遠,頗有些孑然一身的蕭瑟。夕陽的餘暉裏,已然垂暮的老人駕着牛漸遠,沙啞的歌聲在土地的盡頭緩緩升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這本沉重的藍皮書,淚已濕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經歷的種種悲慘,更正因他經歷了這麼多,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範圍。

應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僅肩上多了一份職責,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但是,正正因如此,生者才要更堅定的生活,那是正因他們揹負的,不僅僅僅是自己的明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mlrdl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