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精選13篇)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精選13篇)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

回看書皮才發現自己是去年即20--的12月中下旬買的,在過年回家之前才開始斷斷續續的看,一般都要到後半夜3點左右,持續2個小時。全書400多頁,共20章節,閲讀從一個夜晚一個章節到兩個章節,中間花了大概30個夜晚,間斷性的。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精選13篇)

從整本書來看,時間跨度是作者從湖南調到央視開始的,最後到進行籌劃<看見>節目結束。全書內容也是作者挑選出來的工作內容,包含事實記敍與個人情感的起伏,其中大部分都是全國聞名的“事件”,這也算是主人公的一個成長過程,現在看來,其成長還在繼續。

通過書中記敍的內容,我自己在閲讀中也把這些相關的記憶梳理深化了一些,畢竟很多細節是無法在大眾媒體中或許到的,也算有了新的體會與感悟。這樣就感覺這個本書一來是個人經歷成長的總結,而來也算是一定程度的剖析了,看完這本書,也算對自己“人性”的一點洗練。對,就是“人性”。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2

看柴靜的這本書是出於偶然,一個朋友推薦了《看見》這本書的視頻推廣會,覺得不錯,就想買本書來看看。恰巧有個朋友買了,就借過來拜讀一下。

書裏的主線是以柴靜十年採訪的主要人和事為主線,有她的同事、工作夥伴以及她的成長。文章有堆砌的感覺,主線不是很清晰,有的時候她的感受會莫名其妙的插入進來,讓讀者有點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句話是講得采訪的人物還是她自己的感受,還是同事什麼的,有點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過安頓的採訪,是關於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的,看柴靜的這本書跟安頓之前的書有點類似,吸引我的是裏面的新聞人物,不是柴靜這個人。

兩個人物很打動我,一個是盧安克,一個是藥家鑫。盧安克是個德國人,在中國的大山裏待了十年還是個沒有資質的教育者,跟留守兒童混在一起,為了什麼呢?從我的角度來説不好説,他也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響作用吧!之後我去了盧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個人覺得他太理想主義了。教育是個太大的話題,留守兒童更是個不小的社會問題。一個問題有社會、有家庭,孩子成長的問題卻在這之間變得無人理會了,而盧安克想做點什麼,也許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後淹沒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個問題在我腦海裏縈繞,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孤兒問題、有一些類似於盧安克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同時他們面對的挑戰和問題也不是他們這個層面可以解決的,但是他們盡力了,努力過着每一天試圖去改變或者影響着孩子的命運。他們一定放棄了很多其他的機會,例如在大城市裏發展而買房、買車的機會,他們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們在大城市裏混日子的人高,但是這個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嗎?是的,也許你會説:"那他們至少做了,他們過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裏天天混日子要有意義的多了!"但比起蓋茨對慈善事業的捐助,他可能能影響的人是更多的。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蓋茨!世界上也只有一個蓋茨!

藥家鑫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這次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着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是太遺憾了。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別人照顧你,到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擔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許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不夠好,但一旦我們選擇了為人父母的角色時候,就需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的培養。人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別輕易做這個決定,更別輕易放棄他(她)!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3

要想“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矇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裏的壩。

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裏掙脱,這才是活着。

正如書名寫的那樣,看見!

作者也許是讓我們看到這個社會的真實,也許是看到做事的中不斷的突破自己的矇昧,不斷挑戰和修正自己。也許是看到做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是如何真實的還原事實的真像。

裏面有些事情印證了自己在工作的真實心態。

P184中講,做不到,只是一個技術問題。不必做,卻是一個以暴制暴的思維模式。這讓我想起在工作中那些不必做的情況,也許自己當時對自己存在的疑慮提出解決方案,那現在的我是不是就不會太痛苦。而不是給自己藉口事情執行的太多,沒有思考的時間。這是自己認為思考不必做的,老闆已經成了自己的大腦了。

P193中講,念起即覺,覺即不隨“,這是今年我情緒管理中要做的事情,積累的不夠多,還沒有深刻在自己的意識裏,隨時去關注自己。

裏面還有很多,我最想説的一句話是:這是一本能看見自己的書。帶着你去一起思考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讓你學會思考的書。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4

用了大約兩天多的時間讀完了《看見》,我想我會向別人推介這本書的,雖然,讀的過程中因為沒有同作者一樣的經歷,很多情緒不一定能產生共鳴,也有很多地方不甚瞭解,都劃了線,以後再看或許就明白了。就如書中人物所説,一個新聞事件放在那裏,不同的人去看它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我看這本書也是,我在書中看到了真實,對,就是這兩個字。

記得快要考研的時候,上完晚自習一個人回宿舍的路上我不停地問自己,過去的四年你還記得多少,不停地想卻什麼都想不起來,大腦一片空白。我覺得四年太慢,我想時間趕快過去,好讓我快點離開這個本也不太喜歡的地方,那時候,我的腦子裏只有一個想法:考研。其實我不懂什麼是考研,考研要做什麼,只是心裏覺得只有這兩個字才能讓自己解脱,生活也因為這兩個字變得讓我喘不過氣來,到最後,本該是理想的東西變成了負擔,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每天都想要解脱,四年的時間沒有真正的思考,沒有用心的讀書,也沒有用心喜歡過書,恐懼越來越大。

讀《看見》的時候心裏很糾結,慢慢細細地讀,還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覺得自己思考起來有些困難。可是還是慢慢讀吧,慢慢找到了那種愛書的感覺,感覺到自己心裏的喜歡和高興。也慢慢地品味書中表達的真實、客觀。找到和和書最初的那種親密,才明白自己,只有在讀書的時候才會思考,真是而清楚地活着。大概也有了自己的方向,就與書為伴吧,慢慢地生活,對自己的期待也變成了用心感受每一天的温度。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5

對柴靜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是網上她演講的那個視頻《認識的人瞭解的事》,整個演講一氣呵成,是一個很平靜的敍述,但對於我卻有一種非常震撼的感動,是故事裏人做的事情,也是她非常合適的表述。平靜、堅定、有個性、有力量。後來看到網上説這個視頻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

第二次,記不得是哪裏看到了柴靜調查某個事件説自己可能會有危險,但是自己也要去追尋事實。當時在想做新聞是這樣嗎?

讀《看見》這是第三次感觸她。

書的撰寫讓我看到了柴靜的文字功底,確實了得,漢字這門語言她的使用讓自己感覺到真的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從這點也讓我對提高自己的漢語知識和文字表達能力有了更強的動力。

回到書的內容,我不是新聞人,但能感覺到柴靜的新聞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種新聞表達,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賞。所以看到這本書中描寫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見》名符其實。從書中我看見了如下:

1、部分新聞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尋找、發現、參與、瞭解、分析、追尋、思考、真相、展現,每個新聞工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追求着這些,他們的生活方式並不平靜,也並不輕鬆,對某個新聞事件的追求可能會翻山越嶺、困難重重,但他們在行動,在努力讓這些事情真實的展現。

他們的生活更有社會的責任感、有社會主人翁精神,“與我無關”這樣的詞語感覺他們説出來就像是犯了錯誤。

他們的生活是一種高效的工作和徹底的放鬆相結合的時間分配,有探尋的繁重也有安靜的思考,這個是我這個行業主流節奏不給予的。

他們的生活“看見”的更多,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敏鋭的捕捉,更多的是行動帶來的收穫。

2、書中人物對我的觸動

書中講了20個人和事,相信不同的讀者觸動肯定也不同。

“我只是討厭屈服”——看到我真的想問自己是公民嗎?

自己也常遇到權益受損的事情,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權利受損的事情,很多時候心底裏發出的是“把這個自己問題解決掉,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通過關係、可能通過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數就是享用自己的“神通”去搞定這些事情,那些跟我無關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彷彿大環境已經是這樣,經常聽到身邊抱怨社會的環境是多麼的世風日下,發達國家是多麼多麼的高素質,但自己在事中時又還是做着那些沒素質的事情,為什麼?答大家都這麼做……

過馬路的時候你知道紅燈停、綠燈行,身邊的人不這樣做你能制止嗎?為什麼會有中國式過馬路?前些天我好想聽到説對於中國式過馬路某個地方交通規定處罰前三個人,真實⊙﹏⊙b汗。為什麼要處罰,教育難道不是第一位的嗎?教育又是誰的責任呢?只有管這個事情的人才能教育嗎?這個邏輯不通的事實,在我們身邊卻成了公理。教育靠的是我們每個公民一起行動,讓法律為我們保駕護航,但是道德要靠全面來梳理行為準則,讓那些陋習成為全民公敵,這樣我們才會有大環境。

從自己做起不是隻是自己不去做,更應該是去做榜樣、去做監督者,讓這樣的正氣傳播、正氣壯大。

“無能的力量”——學會承受的力量。

盧安克——向他致敬。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英雄主義,一直想着自己要是英雄,要是英雄就要有非凡的能力,要有能力就不能無能。這個邏輯從小就有,活了三十多歲近幾年才開始能夠説“我不會,我需要幫助”。

以前只要有事情我必須得會啊!無論任務多麼艱鉅自己就是要給老闆一個滿意的答卷。自己很辛苦,答卷交的越漂亮,活也就越來越多,一天24小時誰也無法改變,老闆的“期望”也越來越高,最終是自己不堪重負。還好自己意識到這一點不算晚,所以學會了去做哪些自己能做的事情,但這個認識還只是表面。

一次做項目,新來的一位大學生一起參與,由於不是她熟悉的業務,看到項目組的人都忙得很辛苦,她自己非常不好意思,幫忙又常幫倒忙。無意一次加班我分配任務,分工時我説後勤保障工作交給她來負責,她滿口説“好的,請大家放心”果然,那72個小時我們封閉工作,但是每頓伙食生活起居都非常的舒適到位。項目結束後,她對我説“謝謝您,讓我感覺到了我存在的價值”。這對我又是一次觸動,每個人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的價值,在任何一個環境中如果自己沒有感受到價值,內心都是一種折磨。像往常一樣自己做完每個事情,自己親力親為大夥是不是會感覺到自己的不信任,感覺不到他們自己的價值,那這樣的合作,不也相當於自己在浪費旁人的時間。這是我認識的更深一層。

看了盧安克的故事,自己不禁感慨,承受的力量!多麼的準確,你能承受多少也決定了你的天地有多寬廣,你能承受的力量也決定了你的夥伴對你敞開的心扉。這也許是教育的方式不同,這也許是思考的方向不同,但這承受的力量正是我們自己在成長中積累的能量。盧安克的承受我看來並不代表逆來順受,是一種更大的正能量,來改變內心的力量。

謝謝,盧安克。

“邏輯自泥土中剝離”——每個面都有他自己的情況。

公平、公證!?談何容易。我們一個不算大的公司,處理一件小小的事情,不同當事人各自描述的情況都合情合理,幸好自己現在有給每方面發言的習慣,不然這些小小的事情都很難處理的適度合理。

看到書中這個章節,不僅感慨誰是犧牲品?誰又讓自己成為犧牲品?追求利益還是原始動力。如果一切都是誠信的,我看我們就不用合同了,一切都是信守承諾的,我看也不需要法庭了。對於利益追求很多人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不好的一面,這兩面都是做好充分準備的。但是這準備是不是能分好情況的準備和壞情況的準備呢?由終而始,你的終的定義更加重要。拿書中提到的房地產商,自己的錢打給了政府,政府又沒實現承諾,也沒有退錢導致了最後的結果,讓我看來還是被利蒙了眼。

天下熙熙皆為利而來,追利沒有問題,無非還是想過更好的生活,但是逐利有個大前提就是有命花,要是沒了這個前提那一切也等於是霧裏看花。

多一面去體會自然就會多一面的收穫多一面的準備。好的產品經理,設計產品都會有一個場景模擬的過程,要考慮自己產品的各種場景的適用性這樣才能出來經典的產品,做任何事情也是這樣,多去看到另一面的情況肯定是更好的。這個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也有很多的障礙出現,但是無論是何種情況,去探尋去了解的心要是都沒有,那這個自然也不會有機會獲得。

這三個章節對我的觸動很大,書中還有很多讓自己看了有感觸的章節,“雙城故事”、“虐貓事件”、“非典”等等,這一切的“看見”讓我有了一種自己很淺薄的感覺,眼前看的好像只有報表,這一切對於柴靜的《看見》差太多了,我要看見的更多,要讓自己有更多的承受力量,再將這些轉化成為更大的行動力量,從而履行一個公民的責任。

謝謝,柴靜《看見》。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6

花了一週的時間,斷斷續續地讀完了柴靜的《看見》,感觸良多。看書之前,在網上看了很多介紹、書評,反映甚好。我曾以為這不過是一部介紹一個優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是一本出入職場的心路歷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這本書很沉重,以致於我無法一目十行,速讀完成。

柴靜在書中引用了她在工作中的採訪新聞和事件,但她並不是在簡單的去描述這些片段,用這些片段去展示她的輝煌與榮耀。正如她自己所説,她試着儘可能誠實地寫下着不斷犯錯、不斷推斷、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她在寫的,其實是自己這十年中走過的路,她自身的成長。柴靜在十年中探索着邏輯,有一天她懂了,於是有了自己認識事物的座標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寫道:“要想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矇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裏的壩。”我的第一個感觸便是思考,獨立的思考,擺脱“自我”影響的思考。何謂成功,在我看來便是平和,寵辱不驚。如何能夠平和,這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礎之上,自知自己是個普通人,尊重自己的內心學會平和得制定目標和計劃、判斷得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平和很難達到,至少目前的我做不到,這需要時間的歷練,需要過程,不知十年後能否做到?

同樣柴靜的敬業令我折服,為了記者的職業道德,不斷壓抑着自己的情緒、打磨着自己的冷靜和理智,但她熱愛這份工作,她心甘情願。我的第二個感觸便是責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於只做一個旁觀者,沒有設備記錄,沒有同事陪伴,獨自一人進入病區,承受着被傳染的風險,和病人面對面交流。在山西採訪時,一位官員帶着譏笑的説:“你怎麼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我辦的就是。”她可以在不斷的餘震中走入地震災區,冒着生命危險走入非典病區,頂着各種壓力採訪敏感話題,憑的就是一份責任感。在採訪兩會時,有個編導説柴靜“看你採訪,眼睛裏都放着光,攫取的光”,這種“光”正是她的熱情的所在。責任感是一個有職業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我是一名教師,我的職業是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意味着改變別人的思想,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責任感在我看來就是不愧對每一節課,不敷衍,對學生和家長負責任,能讓我的學生從每節課中學到一點內容,也許這種看法比較膚淺,但這也是我目前致力於達到的目標。

《看見》中還令我深有感觸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之上,尊重不等於禮貌,理解也不是可憐。存在即合理,我們往往只看見受害方,一味的去譴責侵害方,卻缺少對於他們的諒解。“一個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温柔”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話,即使她父親經常毆打她母親,她仍然相信父親會温柔,只是沒有被發現。Kim對孩子説“可以恨爸爸錯誤的行為,不要恨爸爸這個人”。我們缺少的就是這顆包容的心。包容不同於容忍和寬容。容忍還有個“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悦但沒有改變侵害。寬容有個“寬”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行為,可以對他們的行為提出合理的建議,但表示對他們錯誤行為的理解,這是我要去學習的。

胡適説:“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是奴隸。”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看法,但不偏激。能瞭解事件背後的本質,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公正的評價。學會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屬於我自己的認識事物的座標系,這也許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7

《看見》,沒有浮華的封面,沒有彩頁的銅版紙,沒有知名人物的推薦,一如書中的柴靜,真實,不矯揉造作。如果可以拋開現實的種.種,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也希望自己像柴靜一樣,當一名記者,去與那些人相遇,去抽絲剝繭地發現事實真相,去感受理解那些人的悲與喜。

《看見》記錄了柴靜的十年,蜕變的十年。前些年,她的節目風格是做猛題,烈度高,對抗強,再配以尖鋭的問答、犀利諷刺的結語,以為這樣的她會更受觀眾的喜歡。到後來在陳虻的指點下才醒悟過來,明白記者要提供的是事實,而不是情緒。斯賓諾莎界定“觀察”的實質是: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瞭解認識而已。真正的記者應該要給對方説話的機會,不應有太多自己的主觀評價,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地將更深層的真相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去做評判,正如那首歌中所唱,你是我的眼,就夠了,而不要當觀眾的心或腦。雖然我們並不是記者,但是工作中、生活中的我們也需要有記者一樣的思維,就事論事,以事實説話,對事不對人。

《看見》的二十個章節裏,散落着幾十個柴靜所經歷的故事,什麼非典、兩會、山西煤礦等等,許多故事單獨拎出來都很值得人深思和反省。這裏我無法一一列舉各個故事帶給我的衝擊和啟發,只是想針對“看見”二字談談自己的感想。《看見》在行文中詮釋了幾個問題,即為什麼看,看什麼,怎麼看。

首先,為什麼看。有人説柴靜採訪時,眼睛裏放着光,攫取的光。這種光,我認為是慾望。雖然柴靜心裏知道什麼樣的題能拿獎、被表揚,但她只想做那些打心眼裏有慾望的話題,那些能觸動她內心的話題。正是這種慾望,帶着她冒着生命危險進入非典病區,帶着她從美國返程回國進入汶川地震災區,帶着她頂住人身被威脅的壓力探尋真相。一個記者,是為了獎金、虛榮心、收視率、恐懼而工作,還是為了最簡單的東西而工作,這決定了他看見什麼,報道什麼,而生活中的我們,又是在為什麼而工作呢?

其次,看什麼。陳虻在第一次見面時,問柴靜“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心什麼”,柴靜回答“我關心新聞當中的人”。十年的新聞記者經歷,讓柴靜對人性的理解和感悟更加透徹,《看見》中的故事也到處體現着人性的光輝與矛盾,體現着人性的善與惡。當人們清一色地在聲討藥家鑫和虐貓女的時候,柴靜用平和樸素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兩個由於不同悲劇而造成的悲劇。“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在瞭解了悲劇背後的悲劇後,也許我們的憤怒有所消退,更多地抱以理解。現在許多電視節目習慣地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人為壞人,而實際上這個世界並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經歷經驗不同,對好壞的判斷標準也不同,要做出評判需要更多地去看人性,看動機。管理工作也一樣,最終是做人的工作,對人性的把握決定了管理水平的高低。

最後,怎麼看。十年,柴靜從起初的好奇和預設答案到後來的僅僅只是去理解和呈現,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未經生活摔打的理想主義者,以自己的道德審視一切,以自己以為的標準看待世界,缺乏對複雜的剖析。只有在“清水裏嗆嗆,血水裏泡泡,鹹水裏滾滾”,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有了切身的體會,才有足夠的經驗以及由經驗昇華出來的智慧和直覺去做出更合理的判斷、更公正的評價。剛從象牙塔出來的這一年,學到的東西比在大學裏學到的更真切更刻骨銘心,也許我無法像柴靜一樣去接觸那麼多的故事,但是試着去經歷那些不一樣的人、事、物,才能更快地成熟。

除了經歷,在認知的道路上,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學會獨立思考。在信息氾濫的今天,要像柴靜一樣,“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事實和因果”,在循環往復的反思中剝開表相,深入內裏,建立屬於自己的認識體系,方能成長。

十年,柴靜成長了,成熟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風格。未來的十年,我會怎樣?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8

上個學期讀過六七本書,最有體會一本書是柴靜的《看見》,但是這本書我還沒有完全看完,不過已經讀到了第十五章(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了。

柴靜是一位主持人,但是她的主持生涯和別人大不相同。她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沒有刻意的去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

她在第一章裏説:“別當了主持人就是不是人了。”我們可以在電視中看到有很多節目是從演播廳由主持人口述説出的,有的表述能力強的主持人還好,能夠讓聽眾看節目的時候如同身臨其境,但是,如果表述能力不是那麼強的主持人,就不能讓聽眾看到節目的時候如同身處現場一樣了。就像播一個地震的新聞,在這本書中第一章裏説到的新疆大地震一樣,書中講到,在20--年2月的時候,新疆大地震的時候,柴靜就去到受災現場,她在受災現場説過這樣一句話“如果這會兒是在演播室,災難對我來,只是一個需要完成的新聞,我只關心我播報賑災的數字而不是流利。”

所以我覺得新聞是需要我們去用我們的皮膚感覺新聞,而不是隻單純的用嘴説出來,而且我們做出來的節目要有人味。這個時候的柴靜還在“時空連線”欄目做,讀後感.但是在這之後,她就調去了“新聞調查”,走之前,樑健增主任送給她一本書並寫了一句話:“在連線中起步,在調查中發展。”這句話也啟示着我,要在實踐中不斷髮展,不斷進步。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9

距離上一次寫東西已經過去了3個月了。慚愧,還説自己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明明在看書和看劇之間,還是會不由的選擇後者,不費腦子,及時的快樂。不過,我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在及時行樂之後又會自責起來,哎呀,這樣墮落下去不行。於是乎,又想着如何重整旗鼓,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這時,看書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也奇怪,每次開始看書,整個人會逐漸平靜下來,丟失的勇氣和想法也會在和作者的交流中慢慢迴歸,一種充實的力量讓人心滿意足。

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事情,因疫情被隔離、奶奶的離開、對身體的焦慮……好長一段時間,總是被情緒裹挾着,遠慮近憂湧上心頭。

於是,開始在書裏尋找寧靜。無意中翻Kindle的時候,看到了柴靜的《看見》,感謝作者,給我帶來了久違的平靜。

1、文筆也能治癒人啊

實話實説,我喜歡這本書。看的時候就像是在聽一個人講述自己的故事,流暢、富有感情而又驚心動魄。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嗯,愛思考,有點理想主義的文藝範,文筆很好,用詞精準,總能把你想象中的畫面描寫的乾淨又豐滿。

不信,你看——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藴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一樣。

去看西北的天空,去看明亮的樹林,那是永恆的安慰。

西北壯闊,赤金的油菜花開的像河一樣。

就算一句簡單的寫景,我都覺得被治癒了。

2、關於生活的選擇,是多樣的,也是正常的啊

柴靜用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採訪,帶我遇見了我未曾遇到過的人和事。

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盧安克的故事吧。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偏遠的山村,公益教學十多年,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留守兒童,不計名利得失。他平靜的説了很多話,卻讓我心頭一震。

他説,他能夠生活在中國,需要感謝他的父母,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

他説,人類大部分的苦都是因為期待的存在。其實,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有任何期待和麪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為這樣,人才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

他説,教育是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情,不管是故意還是不故意。

他説,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經歷才是真的。

雖然,我依然無法擺脱世俗對自我的限定,房子車子孩子等都將毫無意外的成為人生中躲不掉的名詞。但很慶幸,在《看見》裏看見了盧安克,有那麼一個人,讓我看到了另一種人生。

這個世界的人,原來真的是多樣的,你可以成為這樣的人,也可以成為那樣的人,都是非常正常的人。這個世界的生活也是多樣的,你可以這樣生活,也可以那樣生活,都是正常的生活啊。

3、人性是複雜的,絕無單純的好人或壞人

藥家鑫在被執行死刑前,和父母見面了。他對爸爸説:“爸爸,我愛你。我先去投胎了,下輩子我做父母來照顧你們吧!”

忍受了一次又一次家暴後,女人殺死了自己的丈夫。他們對着鏡頭説:“其實我們不是壞人的!”

還有一個因受賄二十萬被判無期的官員,曾經發奮讀書,兢兢業業工作的農村人,只是在一個極其平凡的午後,默許了一個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犯罪的行為。

……

看過了這些“壞人”的故事,並沒有增強我作為“好人”的優越感,反而內心惶恐起來。那份因害怕父親責備而試圖掩蓋失誤的忐忑、那份因飽受欺凌而決絕反抗的憤怒、那份揚眉吐氣後的傲慢和無知……這些人性中的弱也曾在我的內心生長過啊。如果我站在他們的環境裏,是否也會成為一個“壞人”?不得而知。

如何抑制住內心的“惡”生長?我想到了“平衡”二字。不必抑制,接受它的存在,並灌溉內心的“善”。兩種力量共生,也許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人吧。

4、距離非典原來已經18年了

柴靜在書中記錄了她作為記者眼中的非典。剛好,看書的我正因為新冠被隔離在家。很神奇的感覺,18年的時間屏障好像消失了,透過文字,結合當下,那場我幾乎沒有印象的戰役也變得無比清晰起來。

一樣的無力、一樣的蕭瑟。病毒的捲土重來,人類的拼死抵抗,並沒有因為時間推移而有所不同。當然,還有醫者仁心的無畏,感動依舊。

體會過“只要你健康回來,就算傾家蕩產也無所謂”的心情後,人真的會發生轉變嗎?必須承認,還是很難吧。因為,在前面搖旗吶喊的旗幟還在那裏,脱離大眾的軌道和節奏,對個體而言,真的很難。

天啦,我居然走過了18年之久,看這段故事給我最重一擊的居然是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老掉牙的作文開頭,居然是真的。

5、一個人的成長,一羣人的故事

18年裏,還有柴靜作為新聞人的成長。從最開始的新人一個,到後來的瓜熟蒂落,必然要經歷雨打風吹。

關於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價值使命,在她的文字裏,反思過很多次。還有關於自我的思考、人性的探究……她一定是一個善於思考勤于思考的人。

她也一定是一個行動派吧。一個現場一個現場的跑,一個調查一個調查的做,走出了經驗,也走出了職業的底氣。

很羨慕,有那麼一個事情,能讓人18年跌跌撞撞不放棄。更讓人羨慕的是,在她身邊的那羣人。編導、攝影、主持人,是共事夥伴,更是一路扶持的朋友。在《遠見》這本書中看到過這句話:我們不僅要找到熱愛的工作,而是要建立熱愛的生活。

在《看見》裏的那段時間,與其説是一段工作旅程,不如説是一段火熱的生活。柴靜和她的朋友們,看北方的天、趟南方的河,在醫院在災區在監獄……一個人的成長,一羣人的故事。

不説了,慕了。願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所熱愛的事情,並剛剛好的遇見一羣人,是戰友,也是朋友。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0

最近,我們班組織了大家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書目叫做《看見》。起初,我對這本書的瞭解是非常少的。可是,經過同學的講解,我對它感到十分好奇,也充滿了熱情。通過閲讀,我知道了在人間中鮮少為人知的辛酸,那些深陷泥塘中的人,也認識了柴靜。

柴靜,一名央視主持人。她關注着社會上深受痛苦磨難的人羣,用她的真誠與勇敢,用《看見》這本書揭露了社會上存在的醜惡,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解救了同樣處在那樣的生活的人。柴靜讓我敬佩,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榜樣。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五章節——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文中的阿文因吸毒而在戒毒所戒毒,殊不知這實際上是賣淫所。她絕望地説出:“我被賣了”。然後,沒有人相信,反而戒毒所變成精神病院繼續開。這是人性的扭曲吧,當時的記者和警察知道後,事情都沒有得到解決,這給違法犯罪的人更加囂張的氣焰。他們要像阿文這樣的女人在街上站街接客,要是她們想逃,就殘忍地打死她們。社會的醜惡不禁觸動了我以往對社會美好的想象,原來社會之中存在着這些不為人知的現象,我過了很久才慢慢平靜下來。我也在想,為什麼當時的政府沒有對這件事上心,讓它得到解決,解救痛苦的人。説到底,是腐敗吧,太多的金錢誘惑使人心的善良喪失,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魔鬼。做人一定要有底線,懂得善良,讓愛在社會上傳播。人人付出一點,社會的愛就多一點。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同性戀這個名詞,對於我們來説是非常敏感的,很多人都不願談起這個話題,甚至厭惡與嘲笑。柴靜頂着壓力,把同性戀的痛苦公之於眾,只希望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與關愛。翼飛是一名舞者,也是一名同性戀患者。書中有一張他跳舞的影子,十分動人。很多人嘲笑同性戀,説他們噁心。他們也備受欺負,遭受侮辱等。他們為了隱藏自己,往往會與異性結婚。文中一位同性戀丈夫被妻子揭露後,他抱頭痛哭,在黑暗的閣樓中説,“我這個人就不應該結婚,我傷害了一個女人,這是我一輩子的痛”。讀後感·看到這句話,我心裏面很難過,也十分心疼。同性戀有什麼錯,這不是他們所想要的,有天生的成分在裏頭。他們無端接受社會的指責,父母的不解。最終,在痛苦中死去。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顆包容之心,愛不分性別,別讓他們痛苦,我們要給社會的關愛給他們。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藴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想水溶於水中。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1

世上不可能不會發生不幸,面對着不幸,也要頑強地戰勝它!——題記

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這篇文章。看過後,我心中立即盪漾起一波漣漪。

安德魯·波切利,12歲時,因為踢足球發生意外,導致自己雙目失明,陷入苦惱與迷茫。他聽了父親的一句教導的話:“這個世界屬於每個人。雖然,你看不見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讓這個世界看見你!”之後,他重振信心,不再陷入失明的痛苦,奮發努力起來。經過他一番不懈的努力,終於讓他一舉成名:成名曲《告別世界》風靡全球;《託斯坎尼的天空》銷量過百萬;著名女演唱家席琳·迪翁曾經評價他:“如果上帝也會歌唱,那聽起來一定像他的歌聲。”他創造的輝煌不計其數,獲得的好評也數不勝數,還被評為“第四大男高音”!

從安德烈·波切利的成功上可以看出,他的成功是絕非偶然的,他的成功源自於他面對困難時毫不退縮、堅持不懈的精神。是什麼成就了他的成功呢?是不幸。的確,不幸也能使人成功,能使人發奮圖強,成就輝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正視不幸!有人遇到挫折,把它當成前進的墊腳石,勇往直前;而有人卻把它當成前進的絆腳石,難以跨越,甚至竟把生命輕易交給死神。由此可以看出,不幸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缺了它會驕傲過度;但有了挫折,我們也要正視它,把它化作前進的動力,不要只因一個小小的挫折而喪失信心!

縱觀歷史長河,可以看出許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經歷過挫折才獲取成功的!貝多芬是德國一位出類拔萃的音樂家,被評為“樂聖”。但“樂聖”的一生也是充滿坎坷的,他雙耳失聰,但並未放棄,反而更加熱愛音樂創作,更加喜歡音樂!在耳聾期間,他還創造了《命運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等舉世聞名的曲目,可見他是多麼地頑強,不向命運低頭。

霍金在大學時身患“盧伽雷氏症”,身體癱瘓,但他毫不放棄,潛心思考,寫出了許多有名的科學鉅著,聞名於世;史鐵生,雙腿癱瘓,身患尿素症,但他不屈不撓,潛心寫作,《我與地壇》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

不要害怕挫折,把挫折當作一扇進屋的門,打開這扇門,你才會看到宜人的風景。記住:假如你吃了一百扇閉門羹,那希望就在第一百零一扇門裏。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2

以快手為平台的網絡社羣,藉助短視頻和直播,讓地球村成為現實。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提出“地球村”的概念,指隨着新技術的發展,大家越來越像生活在一個村子裏,能夠進行面對面交流。如今,物理的空間被網絡取消了,大家都成了“鄰居”,每個人可以直觀地展示自己的生活與物品,這構成了一個生產信任的空間,也促成了交換與經濟的展開。

在短視頻社區中,信任經濟開始以新的形式存在。我們彷彿又回到了工業化之前的年代,那個從鄰居家買貨,或從走街串巷的貨郎處購置物什的年代。在快手上,商業的形式變得更具人際交往色彩。

以三一重工為例,三一重工在快手平台上開了一場直播,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裏賣出了31台壓路機。壓路機不比日常物件,重型機械每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價格。為什麼一個短視頻平台上會有如此大的銷售額?原因在於有一大批專門操作卡車、重機械的用户在這一平台上活躍,這是基於信任經濟,面向精準用户做的一次營銷。

牢固、信任度高的社羣是電商能夠繁榮的基石。賣水果的“羅拉快跑”,在陝西富平的吊柿前直播,現場品嚐吊柿,讓幾十萬用户看見特產的美味,將不好賣的產品變成網產品。

在短視頻平台,不僅是商品和商業,教育、扶貧以及非遺保護都發生了改變。

以快手為例,在江西省的一個普通縣城,只有中專學歷的蘭瑞元,卻可以教授全國的用户如何用好 Excel電子表格軟件,一年賺了 40 多萬元。

許多原本無人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透過短視頻的展示再度引起關注,甚至獲得了跨地域的傳播。在快手課堂上,有4600多人購買了看似冷門的嗩吶課程。

許多不為人知的貧困鄉村,透過短視頻吸引了城市人的羨豔目光。那些在短視頻中呈現的不同尋常的美麗風景,能夠吸引遠道而來的遊客,從而增加當地特產的銷售量、增加當地人的收入,讓扶貧工作自然而然獲得了落腳點。

短視頻平台如今正成為連接和聚攏越來越多人的空間,一股讓我們看見的力量。值得長期關注的是,民間網紅形成的“老鐵經濟”能與製造業產生真正持續而有活力的聯動嗎?

看見讀書心得優質文章 篇13

我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柴靜,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她。記得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參加的一個演講比賽,她説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這五分鐘的演講給了我巨大震撼,原來演講還可以這麼性感。我當時反覆看了無數遍。

然後開始關注她的節目,看見。幾個月前,去了清華聽了她的講座。於是一直關注她,當聽到一本叫做看見的書時。我早早的提前市場發行時就已經看完大半。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敍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裏的人。裏面沒有説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新聞事件。這十年中,從娛樂節目到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採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殺手,再到現在的寬厚。柴靜正在一步一個台階的爬上事業的最頂峯。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我通常會看看看着就會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經在不同的人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忘了當初我們為什麼出發。這是陳莽説的。每看一次,就會愣愣神,想想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麼。。裏面打動過我的還有很多很多,有些話能夠讓我悔改,而有些能夠讓我有意識。就像一粒分子一樣,在我腦中開始量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本書能夠讓我安靜下來,向內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刨,就像結傷疤一樣,把自己最醜陋,平時不敢給別人呈現,自己也不願意想的部分展現出來。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疼痛,但是確是在幫助我不斷進步。

看完《看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語言開始變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認,在青春期的時候由於各種原因就不上學了,並且以為這是一種幸福,並以不學習為榮。而後來走入社會發現知識結構明顯跟同齡人有差距。於是開始看各種類型的書,但是對文字相當遲鈍。柴靜説過自己是對語言敏感的人,對採訪對象的每一個字都能夠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採訪者的真實內容,然後呈現給觀眾。看完柴靜的書,我開始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再看每一個字的時候也更加的在意。

標籤: 讀書 精選 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jrxv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