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通用16篇)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通用16篇)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1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通用16篇)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醖釀的。

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着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為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等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2

《邊城》是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鄉土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刻畫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生活中難以逾越的倫理桎梏。

説從茶峒小溪渡口的老船伕爺爺和孫女翠翠兩個人展開筆墨,開始了對邊城小鎮的風土人情的敍述。作者以純淨的筆觸譜寫出一首愛與美之歌。湘西淳厚朴實的人情世態,健美古樸的風俗習慣,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調爽朗明快,色彩絢麗清新,是一幅優美別緻的風土人情畫卷。青年男女的情愛,父子祖孫間的親愛,人民相互之間的友愛,以及自然萬物之愛與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無痕跡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之中。

翠翠是個生的美麗的女孩,翠翠從小與爺爺相依為命。茶峒城裏的船總家有兩個同樣優秀的兒子豪放豁達不拘小節的老大天保;少言寡語俊秀出羣的老二儺送。翠翠去看龍舟賽,偶遇老二儺送,從此兩人心中便生了情愫。不巧的是老大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先儺送一步託媒人提了親。因為兄弟情深,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歌敵不過弟弟,心灰意冷之下駕船遠行去做生意,後因水船出事淹死。船總因為兒子的死因,對老船伕變得冷淡,不願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儺送也因為天保的死內疚自責不已,對翠翠和老船伕生了怨憤遠走了他鄉。老船伕帶着對翠翠的歸宿的牽掛,在一場雷雨中離開了人世,翠翠成了再也沒有親人依靠的孤兒。爺爺的舊識楊馬兵為了照顧陪伴翠翠,接替了爺爺的位置,開始陪伴翠翠以渡船為生,等待着儺送的歸來。儺送會不會來呢?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愛情是古往今來故事最多的話題,誰也無法註解每一次感情的對錯。但是成長過程中缺失長者適時引導的翠翠,以及年老謹慎行事有心無力的爺爺,以及地方的婚嫁習俗,都是造成翠翠愛情悲劇發生的根源。站在成人的角度來説,年輕人的成長,無論是生活還是感情方面,為了儘可能地避免陷入悲劇境地,需要長者適時的加以指引。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3

《邊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

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

沈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沈先生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沈先生給我們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羣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着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着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伕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伕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為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為伴,“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隨着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後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願撐渡船;天保先是選擇車路(指託人提親),後選擇馬路(指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以奪得心上人的芳心)。

同樣愛上翠翠,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於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為”。愛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們卻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邊城》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邊城人民的鄰里之愛上。這裏的人民質樸,不存在爾虞我詐的奸險用心,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

他們樸實無華:像老船伕拒收過渡人塞來的錢;到集市買肉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還有船總順順也總是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老船伕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盡釋前嫌,忙前忙後……這

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質樸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風世代相傳,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

翠翠的母親,因為終究無法和相愛的人走到一起而選擇了死亡,選擇了逃避,選擇了結束一切,真的很可惜。其實,我覺得愛情並不一定非要轟轟烈烈,愛一個人也並不是非要和他生活在一起,只要他過得快樂,我想這才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愛情是脆弱的,有些時候,相愛不如相知,任何愛情,一旦表白,一旦擁有,其結果往往是將愛情活生生地淡化,甚至扼殺。或許是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吧,對於自己的幸福,翠翠也同樣選擇了等待,選擇了讓命運來決定一切,翠翠愛上了儺送,但這種愛並不外化為強烈的行為,而表現為朦朧的、隱祕的內心波動。她聽着爺爺吹蘆管,夢見了象徵愛情的虎耳草,充滿了對愛情的憧憬,不禁心都被軟了。

等待永遠都是漫長的,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等待的結果也並一定會是你想要的,時間會把一切帶走,卻還是會留下一些痕跡,一些回憶,或許時間會改變些什麼,但是我想真正的愛情是永恆的。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或許這就是需要我們去咀嚼的地方。沈先生的寫作滌盪着清靈之感,書中的結尾也給予了我們一個遐想的空間……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4

水是極有靈氣的,它一路流來,總能帶來一些故事。當水流過這個靜謐、悠然的湘西小鎮時,就帶來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得似乎讓人覺得拖沓,只是這故事發生在茶峒的山光水色之中,周圍景色既是那麼恬淡自然,故事也似乎融入到這景色之中。有一刻它似乎那麼清晰,彷彿就要浮出水面,很快它又沉入水中,隨着潺潺流水一同流走,只在讀者心中留下一抹遐想。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感情,單純到似乎只可能發生在這樣一個有水流過的地方,也好像只有這樣透徹的水才能承載這樣的故事。當然,也只有沈從文先生這樣一個從小就懂得擁抱水,熱愛水的人,才會寫出這樣美的故事來,正如他自己所説:“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理想中的夢境,他把對山水的熱愛化為了這部飽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渡船每日在這山水之間運行,也儼然成了這如詩如夢的景色中的重要點綴,渡船上的老船伕、小姑娘和老黃狗便是這景中永遠不變的主角。作者構築了詩畫般的邊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這景中,景物便處處藴含着純樸的人情味,瀰漫着“桃源”般神祕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朧而朦朧,因人物的憂愁而憂愁,也因故事淒涼的結局而定格在一片淒涼之中,卻因為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定格的美景又在無窮無盡的等候中慢慢地綻放,任人思緒飄飛到更廣闊的空間。

沈從文先生常説“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裏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

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深愛着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讀《邊城》除了對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還留下一份感動,感動的是翠翠為所愛的人執着的無怨無悔的等待,這種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穫幸福,可能一輩子都毫無結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為翠翠的執着而震撼,也許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很多人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真正價值,既然有幸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不為所愛的人勇敢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畢竟是生活在一個詩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現代社會太浮躁,有多少人還能有那麼一種執着的浪漫的情愫呢?

不説為了不可知的未來而等待,就算是為了已有的幸福而付出真誠的努力,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我們渴望得到真愛,卻又總是擔心害怕,總想一切確定無疑之後才付出感情,不然就馬上抽身離去。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5

《邊城》,一看到書名,我有了幾分蒙朧的概念,這是一個多麼抽象的詞,使我無從想到它會帶給我什麼樣的故事。

看了簡介,我初步瞭解了“牧歌”式小説,直到真正進入書本的閲讀,我才體會到文章的優雅、清淡。

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還有這份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邊城四周的環境再單調不過了,映入我眼簾的似乎只有小溪、小船、小塔,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説就這樣極為樸素又娓娓動人的敍述開了,如此清幽的意境,讓我感受到了鄉村生活的恬淡無憂,同時也想到了城市生活的繁忙與枯燥,讀者能夠有這樣深切的體會,也全在於作者對其親身經歷的生動描寫。

小説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是本書主要敍述的內容,但愛情不是小説所要表現的全部,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為這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爺爺、渡船、黃狗,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淡化了翠翠與爺爺孤獨清貧的生活,卻儘量展現他們與自然和鄉人的和諧關係: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淳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與那温柔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裏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象詩、象畫、更象音樂的優美意境。故事説來平凡卻又不平凡,它的平凡在於這樣的經歷實屬常見,而不平凡的,則是翠翠這個單純的少女,它經歷了一場虛無飄渺的可稱作悲劇的愛情,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就象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翠翠與大老、二老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讓人感到十分悲觀。

其實這個故事也正揭示了生活中的現象,人們之間的冷漠,有時甚至可以説是可怕的,象作者這樣一個從鄉村走出來的學者,面對着陌生的城市,無從下手,不知所措,當融入城市之後,才發現自己與城裏人是無法溝通的,這樣既定的關係其實並不拘泥於鄉村人與城市人,即使在同一空間成長的人們也不免會有這種感覺。

這部小説揭示了人生哲理,呼籲人們懷着一顆質樸的心,善良、寬容的生活,而不再出現無法溝通的現象,人與人是應該經常心與心溝通的,因為這樣人們才能夠將彼此的心拉得更近,才能讓人們的距離變近。心靈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為了使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為了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我們更要對生命充滿愛,人們在命運面前是無法可施的,然而命運是靠自己來把握的,不論起點如何,最高點永遠是屬於每一個人的。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6

我不知道那是幾年前,父親推薦我看沈從文的《邊城》。他告訴我,《邊城》寫得很美,是一個發生在湘西的故事。一直都不曾看,卻一直都在心中留存着一份盼待。我明白我與《邊城》是宿世緣深。不必強求,命中註定屬於你的終會在某個合適的時候出現,終會為你所擁有。而萬千錯落的情緣便只是匆匆交叉而過,它們不是一季的候鳥,逝去了就不再回來。想起老船伕的一句話:“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在這樣的堅強與勇氣背後,不是隱藏着一種對人生的無奈嗎?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能為力。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湘西擁有那樣美麗的風光: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裏飄浮……景緻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

是的,牧歌,小説裏始終洋溢着的牧歌的情調。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着一片遠方的土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人説,人情如水;人説,世態炎涼。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多這樣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偽善的面具,或違心或有意地幹着坑蒙拐騙的勾當。

人性該是世間最最甘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石頭森林裏,我們還保留着多少真正純淨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只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鎖在心靈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還有閒暇去將它開啟?或許很多人已經開始遺忘。遺忘不是罪過,但若任由它們成為回憶,成為昨日的擁有,則將是人類的悲劇!

《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閲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後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着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不免帶着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説,只是遠遠地觀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為翠翠好,卻不知由於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有的時候,愛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子女的,含辛茹苦,窮盡一生,只為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無私無怨,然而內心總還是有所希求,渴望着孩子能長伴身側。看到子女點滴的成長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終還是要自己走完。我不相信,那個陪伴你終生的人會真的存在過。於是,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為子女闖蕩世界的牽絆,當至親之情終於纏繞住我們遠行的腳步,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長期處於父母廕庇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該怎樣獨自去搏擊風雨?而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真的,我們揹負不起太深的情!

整篇小説,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儺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終於落得孑然一身獨守渡船,為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作永無盡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

我們的碌碌,我們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勞?低頭看掌心交錯的細碎紋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們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誰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裏?幸而沈從文的結尾還是留給了人們希望。

“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

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天保先走了車路,便説什麼也要讓儺送走馬路。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已極。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於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顆雙子星,一顆在這頭,一顆在那頭。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着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離開,帶着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

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麼純樸而又真摯!我不知道現在的人們面對自己的情敵會採取何種樣的措施。是嫉恨?是誹謗?甚或殺人。我們憑什麼去剝奪另一個人生存的權利?難道就因為他(她)在愛情上作出了與我相同的選擇?愛情應當是純潔的。為了獲取愛情而不惜使自己的雙手沾染鮮血的人根本就不配得到愛情,因為他將愛情玷辱了。與天保和儺送相比,這一類人該怎樣的自慚形穢!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7

讀邊城有感覺它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它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讚歌,它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波瀾曲折的情節,給我們的只有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這就是邊城。翠翠,一個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只能在夢中品嚐到愛的甘露的一個女孩,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我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祖父,一個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在他的身上,同樣流淌着熾烈的愛,也存在着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他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

但他並不真正瞭解孫女兒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直到最後他還是帶着滿心的不捨與無奈離開了她的孫女,那種無盡的憂慮與擔心,還有那洶湧的愛,都隨着那一夜的大雨嘩啦啦的下着,下在了那小孫女的心裏,會永遠的甜着的吧!

天寶,一個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的老實男孩,當得知弟弟也愛着翠翠,便懷着十分複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濃重的手足之情,失敗的落寞在那一刻主宰了他。他對老船伕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矛盾和痛苦。為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為着愛,孤獨地客死他鄉。多好的一個小夥子啊!

儺送,一個翠翠深愛着的男人,他英俊他瀟灑他能幹,他也是那樣的愛着翠翠,甚至為了翠翠願意獨自守空船而不要一座磨坊,堅貞的愛情的力量就在這裏。可是外界的一切還是不能讓他們彼此維持着這份深深的愛,最終帶着對哥哥的歉意,他離開了翠翠離開了這個他所愛的人他所愛的地方。

每次讀到那段文字“那個人也許永遠都不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眼前又出現了那樣淒涼的畫面,她_翠翠,默默地守在船頭,心仍在被那晚的歌聲牽絆着,她守着那承諾,那愛的信念在湘西水畔永遠地守侯着他的回來。可憐一個好孩子,真的好心疼她呀!沒有了爺爺,沒有了疼愛,獨自守着那份朦朧的愛情,卻不曾知道是否會有結果,黑夜裏如果再打雷,她害怕該怎麼辦?

寂寞了沒有一個人可以説説話,沒有人替她的船,也許再也不能在端午節去看賽龍舟。那是多麼的淒涼的畫面,常常一閉眼就能看見那船上的人影,獨獨一個人,注視着遠方,肩上的白緞在風中飄拂着。

為什麼,為什麼這樣美麗善良的人最終卻不能得到他們的幸福?若是大老不死,要是沒有以碾米房招親的事,要是翠翠能在最後一次二老渡河的時候為他撐一次船……那結果又是怎樣呢?美麗的湘西畔啊!綠樹叢陰的你,民風質樸的你,青山綠水的你,在這段唯美愛情的渲染下,似乎又平添了幾分浪漫的氣息。

我相信,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翠翠和二老的邂逅,總有一天,二老會回來的,因為情未斷,愛不會滅,二老忘不了翠翠,愛會讓他們在一起的,不是嗎?美麗的地方終會迎來美麗的結局,樸素的人們中會找到屬於他們的幸福的,在這裏我衷心的為他們祈禱,明天就回來吧!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8

看過《邊城》的一些介紹,其中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把整個時代都寫出來。但作為一般的讀者,我承認自己沒有辦法看得太透。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9

讀完沈從文先生的《邊城》讓我進入了一個美好的世界,在那一個世界裏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一切都那麼可愛,我喜愛裏面的一切。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而在作家沈從文先生的筆下,也淌開了一副美輪美奐的世外桃源圖畫。這幅湘西茶峒景緻,不僅沉澱了淳樸自然的邊城而又彌 漫着濃郁的愛情詩意。

湘西茶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淡遠的牧歌飄繞着翠翠朦朧的愛情。渡口少女翠翠是小説的主人公,她的觸目清明如水晶,她的性格也猶如河水一般清澈純淨。湘西茶峒掌水碼頭順順彼年豆蔻的兩個兒子同時愛上了她 ,天保知道翠翠心裏愛的是儺送,主動離開卻意外殞命。後來儺送出走離去與爺爺的離世使翠翠的夢擊得支離破碎。夢的碎片,翠翠何時能拾起拼合?

邊城的美源自於自然的美。她與我生活的都市生活具有截然不同的魅力,她沒有高聳入雲的大樓遮住耀眼的太陽,她只有天空的遼闊;她沒有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和痛苦,她只有讓人放下心來的安然和自得;她沒有使人煩躁不堪的煙塵和噪音,她只有清爽的空氣和鳥鳴;她沒有硬硬的水泥地和公路,她只有能孕育大自然生命的土地。當我們痛苦不堪、失落惆悵時,也許在遼闊、美麗的邊城都能找到迴應和解答,總能感到一股強大和解脱,這是心靈寬闊能裝滿人們各種情緒抱怨的邊城所具有的魅力。説實話,讀完《邊城》誰不被這塊神聖的土地所吸引呢?

書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淳樸、勤儉、友善的女孩,從小就有着一顆助人為樂的心,她的行為與友善使得那裏的人都讚歎不已。特別是她那顆單純的心,就像一塊潔白無暇的玉,她似乎看起來沒有煩惱,整天都與小黃狗相依為命的她好像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愛意,遇到心上人心理渴望、嘴裏拒絕、臉上害羞。也許她正是傳統女性的代表吧,總把純潔的愛情掩藏在心底深處。但是在書中她的可愛與無知更使讀者深深喜愛着這個小主人公,在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書中的另一條感情線就是翠翠與她爺爺之間濃厚的孫女之情。老人誠懇、淳樸,在自己的女兒與一個軍人結為夫婦拋下翠翠和他走後,他沒有任何的怨言,只覺得照顧孫女是他該做的。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之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用樣顯得那麼狹窄,空氣都能阻擋人心靈的溝通。可在邊城裏,老人一個一生為人拉船的卻能架起一座讓整個鄉村心靈拉近的橋。它與我們當今社會不同,它推開了空氣,自己建立心中的橋。我感覺當今社會越繁華,人們之間心靈的距離越遙遠。而在邊城這樣樸素的環境中,人們之間的心距幾乎為零,這很值得我們學習。

書中另一個動點,就是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感情。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就是在夜間:儺送在橋的那頭唱着山歌,而在橋的這頭,美麗善良的翠翠恬靜地睡着了。這種感覺很飄渺、很浪漫。其實他們之間有過幾次心靈的摩擦,但都是因為雙方勇氣的渺小給打敗了。翠翠心中愛着儺送但卻不敢表示,儺送只懂唱情歌加誤會,他們之間的童話愛戀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那麼賦有魅力。

但是,最後的結尾都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有的人説:“越是美麗的東西,越要摔破給人看,讓人們永遠記住它。”也許,《邊城》的結尾就是這樣,爺爺那麼善良、那麼淳樸卻最後在雨中悲慘死去,並且連自己的願望也沒有實現。儺送那麼痴情那麼誠懇卻也要遭受河水的襲擊。而翠翠美麗、善良、純真、聰明、大方、孝順卻失去親人的愛與自己渴望的愛情,其實,在這裏,翠翠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卻一直得不到實現,是那一個社會裏某些人的寫照。

山風,河流,翠竹及繁華的市井碼頭,白河沿岸靜謐悠然的邊城,翠翠的夢傾瀉在字裏行間,點染了湘西的江清月近,浸潤了流水汩汩。她在情竇初開後,堅持地追求愛情。一場愛情的邂逅,改變了諸多人的一生。我們 總是在最不懂愛情的時候,遇到最美的愛情,然後錯過。不僅是翠翠,現代社會的人也同如此。誰不想擁有完美的愛情,可命運的捉弄使兩人失之交臂。翠翠是畫中人,她的愛情是畫中一道風景。或陳韻悠長,或淡然清新。 所有心思浮動,沉積畫中。

《邊城》那淡淡的憂愁,淺淺的思緒,讓我感覺到在緩緩流倘的小河旁,有一個為了完成爺爺的願望和尋找自己幸福的女孩在耐心地等着她的心上人,可是,那個人會來嗎?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10

《明朝的那些事兒》最大的特點就是它不同於正兒八經的史書,更像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故事書。這本書説講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320__年間的事。

第一卷令我映像最深。從朱元璋出生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為止,敍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

歷史是嚴肅的,雖然這話沒錯,但我覺得要加個前提,那就是你寫的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像一本故事書一樣。我平時一看到文言文的東西就頭痛,有的文章根本就看不懂,當我開始讀《明朝的那些事兒》時,發現讀歷史竟然可以這樣輕鬆。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一個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他沒受過教育,卻是個軍事天才,能夠在戰場上明確的做出決定。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朽統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員的腐朽。做皇帝后,他對腐朽官員大肆殺戮,還很恐怖的將貪官的皮扒下來,但這些卻沒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朽。朱元璋有個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他靠着這樣的邏輯,天下一點一點地被他收入囊中,他無疑是一個成功者。朱元璋為了保證他的繼承者能夠不受威脅的繼任,精心、刻意地做了許多的安排,他奪去兵權、殺掉異己,在他的身上,我看到的了一個帝王的風采。

當我讀完這一套書是,發現在戰場上,當你需要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你耳邊提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你,讓你去選擇,但這個遊戲最殘酷的地方在於: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包括你的生命和其他無數人的生命。在戰役實施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能抓住這個時機的就是強者。在這本書上,我喜歡的一句話:越接近對方的水平,就越瞭解對方的強大,就會越來越畏懼。當他的畏懼達到極點的時候,也就是他能與對手匹敵的時候!

張士誠是一個有着堅強的意志的人,也是朱元璋的對手。他白手起家,最終成就一方霸業。但他的缺點和他的優點一樣突出,作為亂世羣雄中的一個,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卻並不明白,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的,只能是淘汰賽,勝利者只有一個。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於有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於知道了結局卻無法改變。他告訴我們,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朱棣過於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記了他當年是怎樣戰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的。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先進的武器和士兵的數量,而是人的決心和智慧。於是,當年的那個一心為民請命、為國效力的單純的讀書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躍躍欲試、胸有城府的政客。

解縉是一個很有文采的人,但他卻偏要去參與政治最後被朱元璋趕回老家,後來在雪地裏悲慘死去。這個人的一生告訴我們一個原則: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

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楊士奇,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他為人十分謹慎,別人和他説過的話,他都爛在肚子裏,從不輕易發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實擁護者,卻從不明顯表現出來,可見一個厲害的人從不會把自己的想法輕易説出去。楊士奇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其經驗大致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經歷了那麼多的波折和陰謀,自己身邊的同伴不是被殺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為了自己的信念,楊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經有很多機會向朱棣揭發朱高煦的不軌行為,但作為一個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權力鬥爭就如同劍客比武,一擊必殺才是制勝的王道,因為一旦寶劍出鞘,就沒有收回的餘地。

這些人物告訴我們很多道理和做人的經驗。《明朝的那些事兒》你是我最忠實的夥伴與導師。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11

這個暑假,我看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這本書,其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和我們不一樣的童年生活。

百草園真是兒童生活的樂園。魯迅先生向我們描繪了百草園裏色彩斑斕的植物和有趣的小動物。他不是單一地向我列舉它們,而是按照從遠到近、從高到低的順序,向我們娓娓道來,從視覺、聽覺、味覺幾個方面來寫這些動植物的特點,讓我們有如身臨其境。這些文字我反覆讀了多次,如果我也有這樣美麗的園子,在裏面盡情玩耍,該有多好啊!

給我最深刻的是長媽媽給作者講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吃這人的肉的”。看到這裏,我毛骨悚然,彷彿美女蛇真的要來吃人肉。難怪小時候的魯迅得到的教訓是:有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可見他當時也是多麼地害怕。

雖然在三味書屋要讀書,有嚴厲的老先生,但也有快樂,可以爬上花壇折臘梅花,在地上或者桂花樹上尋蟬蜕……,比我們上學好多了,我們下課不能自由奔跑,不能劇烈地運動,更別説能這樣自由地玩耍了。

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他和我們的童年完全不一樣。我多麼希望也有這樣的童年生活啊!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12

趁今年寒假有空餘的時間,我又捧起了講述明史的書——《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為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説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佩服的人就是鐵鉉。他不過是一個書生,可是在面對朱棣的起義下,唯有他沒有退縮,他前往了前線,找到了那些傷兵,逃兵,並帶領着他們與朱棣展開了抗衡,正是這麼一位普普通通的書生,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看到這裏,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是這麼普通的書生,就可以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這説明他懷有多大的愛國情懷啊!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是啊,我想鐵鉉正是靠着對國家熱愛的心和隨時準備為國家獻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雖然如今我們的國家不需要我們去着想,但是我們必須要為我們的未來着想。就像外國文學家説的那樣“為麪包而活”,意思就是:我們必須為我們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為一旦我們沒吃的了,就會餓死。不説保衞國家,就連自己的命都沒了,還談何國家?

或許等我們擁有這個信念之後,我們的人生路會越來越順暢的!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13

蒲松林的經典着作《聊齋志異》影響着一代代中國人,此書讓我見識了一個似真似幻的奇異世界。

據悉,蒲松林由於一生失意科場,所以對試官的昏聵、考場的弊端、士子的痛苦與渴望都有別具一格的體會和明晰的洞察。小説集內容十分廣泛,以狐、魔、花、妖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面貌。其中既有對貪官污吏狼狽為奸的鞭答,又有對勇於反抗、敢於復仇的平民稱讚。寫得最多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的愛情篇章。情節曲折離奇,幻化形象刻畫得獨具特色。特別是他抓住了人們內心對鬼、妖的恐懼,對神靈的深信不移,多處運用象徵手法,把當時社會風貌表現得淋漓盡致,更能讓人深刻體會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堪,容易讓人聯想到現實生活而產生共鳴。

在現實生活中雖沒有“鬼神”之説,但在人們心中還是有“鬼神”之分的。那些損人利己、助紂為虐、仗勢欺人的人在人們心中就是“鬼”;反之,在生活中那些樂於助人、無私奉獻、尊老愛幼的人,在人們心中就是“神”。以前的封建社會,由於“鬼”大行其道,害得老百姓無法安居樂業,“神”自然成了人們的美好向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雖然人們再也不必為生活無着而煩惱,全社會也都在倡導正能量,但是由於封建殘餘思想的存在,總有那麼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損人利己,甚至鋌而走險、違法亂紀。

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攜起手來,用自己綿薄之力抑惡揚善,我們的生活就一定會更加祥和、美好!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14

最近讀餘華的小説《活着》,驀然間如沐浴了神奇的佛光般,混沌的心頓時開竅了。

還記得曾經年少時,初入社會,茫然無知,帶着幾分“為賦新詞強説愁”的憂鬱,我如作繭自縛般,不停地追問自己:人為什麼而活着?是為了快樂嗎?可是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是為了實現人生的價值嗎?但怎樣的人生才算是有價值的?一遍遍地追問自己,一遍遍地獲得答案,可轉眼間又一遍遍地否定,然後,又開始了追問、尋找答案、否定的循環。我就如同無頭的蒼蠅般,在思維的怪圈裏找不出合理的出口。於是,煩惱便在心中鬱結,痛苦也隨之纏繞。

爾後,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閲歷的加深,繁瑣的工作、平淡的生活讓我習慣,也似乎讓我麻木了。我漸漸地淡漠了對生命的思考,不再追問自己“人為什麼而活着”了。不知不覺間,我終於走出了思維的煩惱,走出了少女的憂傷。

人為什麼而活着?這個讓我曾經為之煩惱,甚至為之瘋狂的問題,不再纏繞着我的心靈,原來是被我深深地埋藏了。這次閲讀《活着》,被埋藏在心底已久的困惑被再次翻新出來。可喜的是,儘管困惑被翻新出來,卻沒有將往日那種被纏繞、被折磨的心靈之痛一同帶出。

我徹底地醒悟了。其實,人活着,不是為了追求快樂,也不是為了實現價值。活着,就是因為活着,僅此而已。就如小説《活着》中的福貴,曾經富貴一時,又將家底敗盡,經歷過戰爭的慌亂,也眼睜睜地看着親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如此跌宕與慘痛的人生,福貴既沒有表現出過分誇張的悲痛,也沒有過分的樂觀。活着,就是為了活着的本身。福貴敍述自己故事,如同在講述別人的故事。餘華用平實的語言敍述着福貴的敍述。偶爾也來幾分幽默,冷冷的,讓人想笑卻也只是嘴角微微揚起而已。小説的結尾,老人福貴牽着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走在鄉村泥濘的小路上,生活依然繼續。

不要再問活着是為什麼,活着,就是因為活着。拋開曾經的煩惱,不再糾纏自己的心靈,好好地活着。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15

一位作家,一生也許會有許多部作品,也許在當時他生活那個時期會引起極大的轟動。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隨着時代的變遷,那些以作品數量取勝的作家終將淹沒於歷史的洪流中。與此相對的是另外一種作家,他們也許沒有許多作品流傳於世,但是,也許那僅有的幾部鉅著會在璀璨的文學星河中散發着永不褪去的光芒。

瑪格麗特·米切爾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太過短暫,並未留下許多作品,但只一部《飄》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學史中不可動搖的地位。而《飄》也成為20世紀文學的經典作品,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影響。

小説是在南北戰爭這一背景下展開的,以斯嘉麗·奧哈拉為主線,反映了南北戰爭前後美國南方社會的風貌,在描述戰爭帶來衝擊的同時,也着重描寫了斯嘉麗對艾希禮自欺欺人的愛情及白瑞德對斯嘉麗的憐愛。

這部小説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我覺得有如下三個原因。

首先是作者在南北戰爭的背景下,用曲折的故事情節表現出豐滿的人物形象。作品刻畫最成功的是斯嘉麗。斯嘉麗缺乏許多女性的美德——事實上,可以説是幾乎缺乏所有的美德,除了擁有足夠的勇氣之外。斯嘉麗生命力旺盛、全身每一寸細胞都活蹦亂跳、自私自利、沒有原則、無情無義、貪婪成性、頤指氣使,骨子裏卻是靈活輕巧、彈性良好的鋼鐵。她父親是愛爾蘭移民,以性格和個人魅力打入南方莊園的有錢階級,還娶了名門閨秀。斯嘉麗務實一如愛爾蘭人,幾乎沒有母親的婉約氣質,是個不折不扣的叛逆分子,完全無視社會的標準及禁忌。米切爾對斯嘉麗傾注了大量的感情,從小説最後,斯嘉麗在面對所有人的離去之後,她還能説出“家,我要回家。我要想辦法讓他回來,不管怎樣,明天又會是全新的一天。”就可以看出來,小説成功的塑造了一個在經歷了戰爭、愛情的打擊後,最終成為集純真與野性、自由與自私、痴情與無情、浪漫與現實於一身的“亂世佳人”。此外,小説的另一個主人公白瑞德幾乎和斯嘉麗一樣充滿生命力。他是查爾斯頓一個家族中的不成材兒子,憤世嫉俗而實際,他一開始就看出南方的勢不可為,大膽偷越封鎖線,發了筆戰爭財。米切爾刻畫他最成功之處,在於她取材通俗劇及羅曼史的刻板人物,甚至連兩撇黑色小鬍子、鋭利眼神和讓女人無法抗拒的魅力等都借來用,卻能讓他生動有説服力。

其次,小説的故事情節生動曲折,語言真摯感人,故事的進展幾乎完全按照時間順序展開,隨着斯嘉麗的生活而發展,但是,對心理活動的細膩描寫以及情節、人物的衝突非但不會讓人覺得宂長反而體現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除此之外,在人物關係的設計上,四個主要人物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但又可以看出作者的精心設計。斯嘉麗與艾希禮看似朋友,實際上卻是一對沒有結果的“情人”;斯嘉麗與梅蘭妮表面上是和諧的姑嫂關係,實際上斯嘉麗卻視梅蘭妮為情敵;斯嘉麗與白瑞德表面上互相利用,內在的卻是白瑞德深愛着斯嘉麗,而斯嘉麗卻又為艾希禮不顧一切。這樣矛盾的人物關係相互作用,讓四個主要人物的性格對比更加鮮明:斯嘉麗的叛逆自私和梅蘭妮的寬容温和,白瑞德的勇敢直率與艾希禮的膽怯虛偽形成強烈的對比,讓小説不顯平淡,反倒撲朔迷離,更吸引人閲讀。

最後,一部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打動人,就在於它能激起讀者的共鳴。愛情是個永恆的話題,無論是誰,都會有説不完的話。而這部曠世之作對愛情的描繪更是細膩。愛總是在無意中到來,16歲的斯嘉麗始終不明白,自幼與她朝夕相處的艾希禮,為什麼在兩年前才開始令自己百般牽掛?那時的艾希禮剛剛從歐洲歸國,前來她的家裏探望;當時斯嘉麗正站在屋外的走廊上,看見他騎在高高的馬上,由長長的林蔭道那邊迎面向自己走來。陽光下,他那一頭金髮和抖擻的裝束、燦爛的笑容,讓她一下子就愛上了他,彷彿沒有任何理由。從此,她便再也不僅僅屬於她自己了。雖然艾希禮從未對她流露過任何愛慕之情,她也並不真正瞭解他的內心。生就好勝的個性,使斯嘉麗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傾向於把自己的意志當成別人的意志。她的愛因而常常顯得過分自私,這樣的愛永遠不會鼓勵她首先去設想對方的感受,而總是先顧及自己的迫切需要。所以,當得知艾希禮要和媚蘭結婚的消息時,她便不得不把自己的愛變成一場戰鬥了。無論如何,她要將艾希禮從媚蘭身邊奪回來。為了愛,她不怕讓任何人受到傷害。她的愛情邏輯很簡單,因為愛他,所以就應該得到他。在艾希禮家舉行的那次聚會上,斯嘉麗幾乎征服了所有想在情場上大顯身手的男子,唯獨艾希禮一直無動於衷。惱火的斯嘉麗連少女的矜持也不要了,索性當面告訴了他自己愛他。她以為這樣會給對方一些勇氣,讓對方承認對她的愛。可惜事情並沒有如她所願。她得到的只是艾希禮不能愛她的理由。在愛情面前,斯嘉麗表現得比艾希禮富有勇氣。不過這勇氣裏攙雜着更多的虛榮和自私。因此,在自己的愛遭到拒絕時,她的自尊比愛慾承受更大的傷害。她給艾希禮的那記響亮的耳光,保護的就是她最為看重的自尊。

愛從來不會因為被拒絕而使一個人氣急敗壞,只會讓人傷心。當艾希禮從戰場回來後,斯嘉麗看到心上人一身襤褸,手持斧頭在果園裏幹着苦力,她的心都快碎了,她想要和他一走了之。而艾希禮也在她的逼迫下,説出了愛她,但在行動上卻沒有背叛自己的妻子,自己的愛。他明白他需要的是什麼,也明白她需要的是什麼。他們的需要根本就是兩碼事。可斯嘉麗卻始終不能明白這一點。但她也意識到,走進他心靈的努力又一次失敗了,這次她終於也感覺到了愛的倦意。不管怎樣,堅強的斯嘉麗還得負擔起生活的重擔,包括贍養艾希禮一家人。為了守住家園,她奪走了妹妹的未婚夫,儘管這個男人又老又醜,但斯嘉麗統統不在乎了。守住家園是她眼下的一切,因為那裏儲存着她與艾希禮共同美好的回憶。斯嘉麗藉助婚姻保住了家園。能夠讓艾希禮停留在她的視線裏,對於她就是一個莫大的安慰。她還讓他負責管理自己的木材加工廠,為的只是能時常見到他,哪怕他讓經濟虧損。

可命運的捉弄讓斯嘉麗再次做了寡婦,白瑞德趁虛而入。她沒有多想就答應了。他説的似乎沒錯,他們彼此不愛,但他們卻屬於同一類人,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嫁給白瑞德,但她念念不忘的仍是艾希禮。她不時提醒自己,她是屬於艾希禮;她還試圖與丈夫分牀,以保持自己在身體上對他的忠實。可是梅蘭妮的死卻讓她從大夢中驟然醒來。她發現艾希禮因為妻子的死亡突然就垮掉了,原來妻子才是他的全部。斯嘉麗覺得一切都搞錯了,艾希禮根本就沒有愛過她。她同時也在頃刻間懷疑自己對他的愛。那一切不過是源於她14歲那年的一場幻覺而已:他騎在高高的駿馬上,在陽光下微笑着向自己走來……但實際上,她愛的僅僅是那一刻的美麗圖畫。這麼多年來,她一直在用自己無盡的浪漫想象豐富和美化着這幅畫,但卻對畫中的那個人一無所知。走進這幅畫,親近這個人這種無法實現的衝動,無時無刻不都在加深着她的愛情。原來,她愛上的只是自己的想象而已!多年的愛情轉瞬間就消逝了,這個結果對斯嘉麗來説,實在是過於殘酷。好在她也總算醒悟了:明白了艾希禮對自己的不愛,也明白了白瑞德給予自己的那份深邃的愛,以及她對他的那份遲到的愛。只是可惜,斯嘉麗醒悟的有點晚。當她想對白瑞德説明這一切時,他卻決定要離開她了。愛女的夭折,他對她的愛也消散了。當斯嘉麗終於明白了愛的時候,她卻同時失去了兩個男人:一個她曾經以為自己愛的人,一個她曾經以為自己不愛的男人。她那麼愛艾希禮,是因為她得不到他的愛;白瑞德口口聲聲説不愛她,是因為他知道她從不珍惜容易得到的愛。但是斯嘉麗並沒有就此變得一無所有,她還因為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愛而富有着,問題只是如何將這種富有變得更有價值了。如果説她當年是因為勇敢而愛的話,那麼此刻,她需要因為愛而勇敢了。

讀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一個人一輩子。讀了《飄》這本書,的確令我醍醐灌頂、受益匪淺。全書不論是華美流暢的語言描寫,還是個性鮮活的人物塑造,都達到的登峯造極的地步。在品讀《飄》的日子裏,多少次我與之同喜、同鬧、同悲、同笑。幾許惆悵,幾許欣喜,幾許感慨,幾許驚歎。掩卷息,留下的是強烈的震撼和一生的感動!

2022有關邊城讀書心得感想文章 篇16

一場夢,滲透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寶葫蘆的祕密》這本書講述了國小生王葆,在釣魚時遇到了能實現任何願望的寶葫蘆。於是,王葆讓寶葫蘆幫他釣魚,幫他借書……可是,寶葫蘆只會盲目服從,令王葆感到了煩惱與痛苦,於是他拋棄了寶葫蘆,最後發現一切都是一場夢的事。

看完這本書,我懂得了不勞而獲只能帶來煩惱和痛苦,也知道了投機取巧而不付出努力的人是不會成功的,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成功的果實。要勤奮,有毅力,做一個誠實的人。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所有的成功都是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所爭取的。比如那些偉人,他們成功的背後,是一定要付出代價的。正是因為他們付出的汗水和艱辛要比我們多,所以他們才會如此的偉大,被人們稱讚。如果想要把事情做成功,做到最好,就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而不是去借助他人的力量。

這時,一個關於付出與回報的故事浮現在我的腦海。有兩個人同時遭遇到了不幸,來到閻王面前,閻王對他們説:“你們可以轉世投胎重新做人。一種是索取的人,另一種是付出的人,你們各選一個吧。”第一個人聽完閻王的話,暗想:我這一輩子都沒有享受過那種無憂無慮只向別人索取的日子,他趕緊對閻王嚷道:“我先選,我先選,我要選做那個一生只向別人索取的人。”第二人對閻王説:“那我就選擇做那付出的人。”閻王聽了他們的決定,告訴他們:“第一人來世投胎做乞丐,因為乞丐一生不用工作,只須向別人伸手乞討便可。另外一人下一輩子做富翁,因為成為富翁後就可以向別人施捨自己的財富。”這個故事告訴我:天上不可能掉餡餅,一切事情都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那些想不勞而獲的人,最終是沒有好下場的。

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好事,凡事只有付出,才有收穫,只有努力,才有回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jj9pj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