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精選17篇)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精選17篇)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

現代管理學理論自20世紀以來,有層出不窮、林林總總的新觀念、新研究,但基本上都是在管理五大領域(計劃、組織、命令、協調和控制)的深耕細作,抑或是換湯不換藥的舊概念之新説法。所以我一直以為成功的管理都是自上而下、設計精良、萬事俱備後的必然結果,但直至我讀到《管理的未來》這部鉅作,經歷了頭腦風暴般的洗禮,才悟到未來的管理奠基於管理的創新,管理的未來屬於勇於創新、不懈創新的你、我、他,屬於堅持創新的每一個人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精選17篇)

“創新”是近年來熱得發燙的詞彙,從政府到企業,從教育界到體育界,人人都對創新耳熟能詳。創新甚至也寫入政府文件,寫進企業管理的各類書籍,推廣勢頭如此之勁,創新有沒有深入大家的靈魂與骨髓呢?在絕大多數企業,創新到底處於怎樣一個尷尬境遇?創新者又是如何“懷才不遇”?企業應該如何真正實現管理創新?我想加里·哈默的鉅作《管理的未來》,對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管理的未來》是美國管理大師加里·哈默的又一部鉅作,他用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管理的未來景象,熱情洋溢地讚頌創新在未來管理變革中的重要作用。全書共分四個部分,分別講述了管理創新的重要性、管理創新的定義、管理創新的途徑及對未來管理創新的展望。每一個部分都用詳實的案例、嚴密的邏輯將現代管理理論與管理創新理論作對比論述,深入淺出,如講故事般娓娓道來,盡顯大師風範。

加里·哈默首先對現代管理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他認為目前盛行於各企業的現代管理理論已經成為制約組織發展的最主要因素。現代管理理論起源於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以標準化、確定性、控制性、可複製為主要特徵,適合規模化經營的企業發展階段。現代管理理論在20世紀工業社會裏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也成就了上世紀工業時代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但是到了張揚個性的21世紀互聯網時代,“當顛覆性的技術、可畏的競爭、分散的市場、全能的顧客、挑剔的股東都對管理提出新的挑戰之時”,現代管理早已失去它在20世紀的優勢地位,反而變成了企業發展的桎梏。哈默帶領我們回顧了上世紀曾光芒四射的企業,如柯達、索尼、西爾斯等公司,它們因為固守曾經使其成功的戰略,忽視了早已風雲突變的外部環境,沒有積極進行管理創新,從而痛失轉型發展良機,在新世紀的競爭裏更加舉步維艱。通過實例,讓讀者更加切身體會到管理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何謂管理創新?哈默認為,創新來自多個層次,按創新對價值創造及競爭地位的影響,從底層到最高層的排序分別是:營運創新、產品(服務)創新、戰略創新和管理創新。相比管理創新,其它幾個層次的創新在目前的互聯網時代,更易執行、易複製,所以難以取得長時間的競爭優勢。而管理創新基於企業管理流程的改變,一個典型的管理流程包括:戰略計劃→資金預算→項目管理→招聘與升遷→培訓與開發→內部溝通→知識管理→定期經營回顧→員工績效評估與薪酬。而管理創新是主要基於此流程裏的一個或幾個環節的創新,由點帶面,牽一髮而動全身,最終達到流程再造的目的,實現管理創新。

接着,哈默對全美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實行了管理創新的企業進行考察,並分析、論述其成功之道。食品連鎖巨頭——全食超市,通過對招聘、薪酬、績效等制度的重新設計來創建目標社區;“全球最佳僱主”的多次獲得者——戈爾公司通過充分授權及改進團隊工作方式來倡導民主創新;搜索行業的先驅——谷歌公司,通過改善產品開發方式來關注公司進化優勢。三個公司的管理方式迥然不同,但它們都依靠管理創新激發了絕大多數員工的集體智慧,刷新了業績,跑在了同行的前面,站在了成功之巔。

最後,哈默對管理創新的具體實施方式提出了他的建議和思考。

本書氣勢恢宏,理論與實例緊密結合,加上作者淵博的知識、深厚的管理學功底、幽默的表達方式,讓這近19萬字的鉅著如磁石般吸引着我,手不釋卷,一口氣讀完。在我看來,全書的精華在第一部分。如今,市場環境瞬息萬變,變革、創新早已成為關係企業生死存亡的大問題。而萬變之源,源自思想的轉變。哈默在本書第一部分就是要對讀者完成思想轉變的啟蒙。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由於我們長期處於以現代管理學理論為組織基礎的企業組織裏,不能跳出這個角度來想問題。哈默從自然史的發展講到管理史的發展,由自然科學發展之迅猛對比管理科學發展之式微,以人的自然、靈活、高效的適應力、創造力對比組織的僵硬、死板、低效的慢反應力,提出管理變革必須更多地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從自己公司的實際情況出發,道法自然,而不是整天想着要通過更嚴苛的紀律來束縛可能有着各種天才創意的員工;或是偷懶想借用別人的所謂成功管理經驗,因為那些經驗要麼已經過時,要麼根本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脱穎而出,既要胸懷大志、放飛夢想,又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全面、深入地瞭解公司現狀,從本公司實際出發,提出切合實際的創新之道。實現這一切轉變的關鍵在於:突破頭腦中長久以來被現代管理學理論控制的桎梏,走上管理創新之路。

如果你還是覺得管理創新這個概念過於抽象,那麼我以哈默在書中提出的問題結束本文,請你問自己以下問題:

◎你是否具備商業創新的技能?你受過哪些培訓?公司給你提供了哪些工具?

◎你是否獲得過公司的創新指導?你們部門是否有一位創新專家,他會協助你完成突破傳統的想法嗎?

◎獲得公司內部實驗性項目的資助容易嗎?公司內部有多少個組織層級需要你跨越?

◎創新在你工作崗位描述中屬於正式部分嗎?你的工資是否部分取決於創新績效?

想必你此時心存疑惑,那麼請你翻開《管理的未來》,接受這大腦風暴的洗禮吧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2

幸運之神偏愛持之以恆的人,對高瞻遠矚公司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明天怎樣做得比今天更好?”他們把這個問題看成生活方式,變成思想和行動的習慣。這就是《基業長青》告訴我們的一切。

利潤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且是達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是對很多高瞻遠矚公司而言,利潤不是目的,利潤就像人體需要的氧氣、食物、水和血液一樣,這些東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沒有它們,就沒有生命。

建立高瞻遠矚公司關鍵的第一步是:清楚表明一種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核心價值+目的

核心價值= 組織長盛不衰的根本信條,即少數幾條一般的指導原則;不能與特定的文化或作業方法混為一談;也不能為了財務利益或短期權益而自毀立場。

目的=組織在賺錢之外存在的根本原因一地平線上恆久的指引明星,不能和特定目標和業務策略混為一談。目的是公司除了賺錢之外存在的根本原因。

核心價值是組織長盛不衰的根本信條,不能為了財務利益或短期權益而自毀立場,IBM前CEO小托馬斯•華森在1963年寫的小冊子《企業及其信念》説:我相信一家公司成敗之間真正的差別,經常可以歸因於公司激發員工多少偉大精力和才能,在幫這些人找到彼此共同的宗旨方面,公司做了什麼?……公司在經歷代代相傳期間發生的許多變化時,如何維繫這種共同的宗旨和方向感?……(我認為答案在於)我們稱之為信念的力量,以及這些信念對員工的吸引力。我堅決相信任何組織想繼續生存和獲致成功,一定要有健全的信念,作為所有政策和行動的前提。其次,我相信企業成功最重要的惟一因素,是忠實地遵循這些理念……信念必須始終放在政策、做法和目標之前,如果後面這些東西似乎違反根本信念,就必須改變。

核心理念提供一貫的基礎,使高瞻遠矚公司可以據以演進、實驗和改變,而獲致進步,因為明確瞭解什麼是核心(因此相當固定),公司更容易在不屬於核心的所有事情上追求變化和行動。

追求進步的驅動力強化核心理念,因為如果沒有持續不斷的變化和前進,堅持這種核心理念的公司在變化無常的世界上便會落伍,不再強大,甚至不能再生存。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3

在文學史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永垂不朽,但能夠像《簡愛》這樣深深地進入人們的靈魂,它以一種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影響着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對某些人來講,影響了他們一生的作品並不很多。當我第二次再次閲讀此書時,我內心時時猶如甘泉湧入心間 ,淨化心靈 ,洗滌靈魂。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説,它闡釋了這樣一個主題:人的價值=尊嚴+愛。《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她是一個温柔,清純,喜歡追求一些美好東西的女孩子,儘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父愛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從她的靈魂深處隱隱閃現很深的自卑,因而從她的性格上就表現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為她內心深處的自卑的補償。《簡愛》這部作品中就是作者自我價值的寫照。在作品中主人公簡愛就是作者的精神體現。

文中的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舅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這是對一個孩子的尊嚴的無情踐踏,但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不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為她與主人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為她是僕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並把她看做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並且慢慢地深深愛上了她。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的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使得這位牧師深深地愛上了她。羅切斯特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這樣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我要牢牢守住這個立場”。這是簡愛告訴羅切斯特她必須離開的理由,但是從內心講,更深一層的東西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為她深愛着羅切斯特,試問哪個女人能夠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親密的人所欺騙呢?簡愛承受住了,而且還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非常強大的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為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在當今的現實世界裏,人們都在瘋狂地追求金錢和地位,並因此而淹沒了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了“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了“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個體的人格尊嚴而拋棄所有,並且義無返顧。也許當人們窮得一無所有時,他們才會去追求“真愛”。可是被銅臭薰過的精神還配擁有真愛嗎?也許到了化繁為簡,返樸歸真的時候了。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時候,應該在生活中灌注一些真情和温情,追求一份本真的温馨、和諧和寬容。讓我們也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愛情。純淨得像一杯水,緩緩地灑落人間。

在美好富裕生活的誘惑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的個人尊嚴,這是簡最具有個人魅力的地方。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4

泰勒·本-沙哈爾,被稱為“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他所作的《幸福的方法》成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最佳暢銷書,作為20種文字翻譯、風靡26個國家和地區的精神洗禮,併成為被中國中央政府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推薦的“幸福書”,其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

好奇心驅使我認真地讀下去,可惡瞭解其奧祕……

細細的品讀這本書,無論在讀的過程還是讀完之後都讓我感悟良多。的確,對於幸福,人生在世,人人都在追求,都渴望擁有。而書中作者的認為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而我想大部分人都會承認幸福是一種感覺,是心靈的一種愉悦,是一種愜意的感受與狀態。即幸福主要是精神的範疇,影響的因素包羅萬千,但有時可能就因為一兩個因素而讓人感到幸福。物質的的多寡並不是幸福的決定因素,錦華衣服,鐘鳴鼎食的人,未必就是很幸福;粗布衣履,粗茶談飯的人,也未必不幸福……對於幸福這個概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都會問自己是否幸福?對此,作者認為我們永遠都可以更幸福,幸福是一個長期追求、永不間斷的過程中的某一段。與其因為沒有達到幸福境界而垂頭喪氣,與其浪費力氣去苦思冥想自己到底有多幸福,不如認真地去體會和挖掘幸福這一無窮無盡的寶藏,同時去爭取得到更多。要記得,追求幸福應該是我們的終生目標。我認為,這就是作者見解的高明之處。

幸福是什麼?這是作者擺給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是一種情緒?就像快樂一樣?還是沒有痛苦?還是好運氣?快樂、運氣、滿足等字眼經常被當做幸福的代名詞,但是這些情緒上的東西都會像時間一樣飛逝,感覺很好,卻無法成為幸福的標準,更不能成為幸福的支柱。書中闡述一個漢堡模型,四種漢堡類型代表了四種人生模式。即享樂主義型、忙碌奔波型、虛無主義型和幸福型。享樂主義注重的是眼前的快樂,不為任何可能發生的負面後果而擔憂。忙碌奔波型是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幸福。虛無主義型是既不享受眼前的幸福對未來也沒有任何期望。而幸福型則是享受當下所從事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動為他們獲得更加滿意的未來。前三種是與幸福相對立的三種人生態度,我們肯定不能要,而幸福的人生態度就是為了有意義的目標奮鬥,既享受當下又為了更加滿意的未來,既重視過程也重視結果,你做到了嗎?

我們都是思想者,而這本書無疑讓我從追求幸福的迷茫中猛然清醒,就像沙漠裏的一滴水,解了我一時之渴,但我知道,幸福之路仍然需要我自己去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綠洲,真正的幸福,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去快樂地努力與奮鬥。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頂,也不是在山下瞎轉;幸福是向山頂攀登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和感受。

對於幸福,我很贊同這樣一種説法:“幸福是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快樂是常態,而痛苦都是小插曲。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我們必須明白無論我們遇到怎樣的悲傷、考驗還是波折,我們都應該為活着本身而感到由衷的快樂。

幸福與否取決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生活。有些人無論生活、工作的再好也感覺不幸福,仍堅持認為外在因素可以改變內在體驗。有錢人經常不開心的一大原因就是對“有錢就應該開心”的壓力,一旦不開心就覺得內疚,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財富。而我們通過學習,去追求快樂且有意義的生活方式並提高內在品格,真正去沉浸其中感受快樂和意義,享受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我們可以把學習轉變成一種迷人、美好的旅程,貫穿在整個生命中的對幸福的追求。

我想説,幸福不僅僅是個體的感受,更大層面上應是社會層面的整體感覺。以這種幸福觀來理解,“幸福廣東”就不只是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個共建共享的具體過程。

我們今天理解“建設幸福廣東”,首先想到的是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但是這還不夠,一個人的幸福取決於一個人的價值觀。無論一個幸福的社會,或者一個和諧的社會,它們都是一個文化價值的社會。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為自己創造幸福的同時,也會享受到他人為自己所創造的幸福。也就是説,每個個體,一方面是創造幸福的主體,另一方面也是享受幸福的客體,二者是統一的。幸福的藍圖令人期待,但幸福不是一個筐兒,什麼都可以往裏裝。“幸福廣東”也不是什麼政績工程,而是可以看得見、摸得着的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因而,當前所要做的就是切切實實地加快轉型升級,為“幸福”夯實基礎。

其實,幸福很簡單。只要你留意,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幸福裏。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的表情、一個健康的體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樣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只是,世俗繁雜矇蔽了我們看幸福的晶亮眼睛。藏於濃霧背後的幸福,需要一顆平和安逸的心和一雙清麗無埃的眼睛才能看清。

幸福是一份閒適,一份輕鬆,一種放棄,一份超然和豁達。幸福是口渴時,一杯清淡的白開水;幸福是疲憊時,一個可以休憩的港灣;幸福是悲傷時,有人聽你傾訴;幸福是快樂時,有人一同分享。

歸根結底,幸福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質的。用心感受生活,悦納自然,體會生命,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會悄然而至,這就是幸福的真諦。

從這本書中,我認識到,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只要你有信心,幸福就在你我手中!好好把握吧!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5

《基業長青》通篇在講一個主題,即組織(尤其是企業)存在與成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柯林斯的回答非常明確,“是價值理念”。這與德魯克的研究與思想如出一轍。

此書是一本關於企業文化的專著,因為“價值理念”、“使命、願景”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對企業文化的關注始於20世紀80年代,有著名的“文化四重奏”,也有大師級人物,如沙因、奎恩等。柯林斯的成功源於從實證的角度,説明了高瞻遠矚公司的與眾不同。實證研究在西方很受重視,而對中國的管理界來講,缺乏的不僅僅是實證的努力,更缺少實證的精神。大量充斥管理書架的快餐式讀本,基本上源於莫明的思考,國人的思考力可見一斑,而真正走進管理學的殿堂,恐怕更需要這種實證的糧食。然而,單憑想象的創造似乎符合東方的思考文化與方式,所謂系統思考。但管理作為實踐,可能從實證的角度來研究,更有説服力。但無論如何,柯林斯的《基業長青》值得一讀。

讀《基業長青》有一種回味感,儘管是第一次細細品嚐,然而,正因為管理的思想是相通的,於是,有了似曾相識的感覺。這種感覺很美妙,讓自己越發覺得對管理思想若有所得。

前段時間努力通讀了德魯克的著作,突然間,覺得對德魯克的思想理解了許多,頓時感到德魯克不愧為“大師中的大師”。我個人一直非常認同德魯克的管理思想,當今天通讀過《基業長青》,又重實證的角度驗證了德魯克思想的偉大。

關於企業存在價值的思考,尤其是企業的目標、使命、願景,以及利潤對企業存在的意義,企業的社會機能,等等,這一系列系統的思想非一般管理學者所體會。《基業長青》作為一本鉅著,在國內也掀起了一場熱讀的氣氛。眾多企業將其指定為員工必讀書目。然而,我有一種擔心,儘管讀了就比不讀強,無論理解有多少,總會對企業的文化建設,尤其是思考企業的存在價值有所幫助,然而,我相信有絕大多數人並不會真正理解書中的偉大思想,更難以將此思考與管理體系結合起來。雖説這並無所謂,但作為管理學子,不免有些遺憾。

讀書的快樂不是源於一本書講了哪些故事與道理,而是讀者從書中體會了什麼。

還是回到《基業長青》,談談對該書內容的理解。

首先,《基業長青》是一本企業實證研究的報告,它的價值不在於發現了真理,而在於驗證了假設。柯林斯之所以可能選取這樣一個研究課題,原因有二:一是找到高瞻遠矚公司的特質與動力,即與眾不同之處;二是系統地表述這種差異,並進行有效的傳播。在美國這樣一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度,有這個研究條件。就如書中所選取的對照公司,美國企業的實踐史給予了研究者這樣一個空間。當然,也有研究者的認真坦誠的研究態度。這讓我想到了中國的企業,作為國內的管理學研究者(至少我這樣定位自己,這個事業理由讓我無比興奮),我們能做些什麼,當中國企業還缺少歷史經驗總結時,如何在實踐指導中國企業的前進,因為,企業是工業社會的重要器官,對於市場經濟剛剛啟動的中國,企業對全社會的進步至關重要。這一點講述,德魯克在《公司的概念》一書中描述得非常詳細。作為中國的管理學研究者,我們該研究什麼?尤其是想為中國企業的管理進步與變革提供一點力量的學者,我們應該如何為此創造價值?前幾日讀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而非MBA》更是感觸頗多,管理教育任重道遠。但無論如何,《基業長青》的立意是偉大的,坦誠、認真、平和的研究態度,決定着這本書的研究結果讓人充滿期待。

通過實證研究,通過選取那些對照研究的公司,柯林斯和波勒斯重新驗證了許多傳統的思想認知,《基業長青》便從這種思想認真入手,從實證結果的角度,一一做出分析與説明。

這種傳統思想的認識就是書中所謂的“破除12個迷思”,我覺得“迷思”用得非常好,“在迷惑中思考”。這12個問題是值得我認真思考的,儘管不一定記得住,但可從其內在邏輯中得到收穫。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6

為積極響應黨員讀書活動,提高自身黨性修養,近段時間我認真讀完了《黨員就該這樣幹》這本書,下面談幾點體會:

一、共產黨員要重視理論學習和思想修養,跟上時代步伐 在這個複雜多變、飛速發展的時代,機遇與挑戰時刻共存。本公司也不例外,身處複雜的內外環境,我們雖然已經走出了一條光明大道,但仍有各種困難和風險在等着去克服,在多種多樣的挑戰、壓力和風險面前,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共產黨員要重視自身的理論素養和思想修養,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通過自己的學習、思考和感悟,內化為一種自身的素養,變成自覺而不是強加的、自然而不是勉強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方式,從而提高正確看待事物,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共產黨員要培養高尚的品質和優良的作風,樹立黨員形象 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雷鋒是一個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他所做的那些“平凡”小事上體現出來的是他的高尚道德,擁有的偉大人格,而這種人格就是一種非凡的力量,值得我們不斷感受、學習;身在平凡的工作崗位,我們堅守的是一份責任,我們黨員要耐得住平凡,要深守點滴平凡事匯聚成大事的理念,做任何事都要周全到位,不怕艱難困苦,發揚革命傳統精神,樹立正確的利益觀,不為名利所動,不為物慾所誘,不為人情所擾,才能永遠保持共產黨員的光榮本色。

三、共產黨員要遵守黨紀國法以及良好的素養,做到自重自警。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迫切要求黨員要保持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高度的法律意識,保持黨的高度統一性,增強心理素質,發揮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作為一名法官,要想正人先要正己,遵守黨紀國法,遵守法官職業道德,充分認識法官自身的使命和職責,時刻牢一記着自己是一名人民法官,手中的權利是人民給的,只能為人民謀福利,大局意識強,服務意識強,廉潔執法、秉公辦案,能夠自覺維護法律的尊嚴。

四、經過這麼多年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也要看到,在這麼多年高速發展之後,也出現了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面對這個形式,我們共產黨員要幹一行愛一行,學一行鑽一行,立足崗位,努力掌握和運用科學文化知識和業務知識,在履行職責時,努力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並通過自己在法庭內外的言行體現出公正,避免了當事人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堅持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羣眾利益無小事的宗旨。

讀書學習,收穫頗豐,讓我受益非淺,它也將成為我的枕邊文書,我將時常翻閲用來指引在今後的工作、生活、學習,與文中最好的共產黨員相比,我還有差距,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樹立大局意識,積極服從公司安排與調遣;做好本職工作,提升個人業務素質和技能水平,增強政治紀律意識、規矩意識、身份意思、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踐行好乾部“五標準”要求,做到“五帶頭無表率”;要持續推進“立即行動,馬上就辦,埋頭苦幹,真抓實幹”的執行力建設;主動出擊,對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提前準備,尋求最佳解決方法,為項目施工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7

平時做完作業後我就會讀課外書,今天,我讀的是《獅子的座位》。

文章説的是一隻獅子脾氣很大,所以沒有什麼朋友,很孤單。他很想改掉壞脾氣,就買來了一張音樂會的門票。因為找不到座位和大象及其他聽音樂會的動物發起了脾氣。大象卻沒有生氣,還幫助獅子找到了座位。後來獅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很慚愧,給大家道歉。

從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做人不可以動不動就發脾氣,做錯事要主動承認錯誤,這樣才能交到朋友。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8

“人類全部智慧就包含在這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基督山伯爵在給馬克西米利安的信中寫道。簡短的兩個歌詞,卻凝練地概括了基督山伯爵歷經苦難後重獲幸福的一生。

唐泰斯,年紀輕輕,就成為代理船長,在即將與心愛的女人訂婚之日,命運卻與他開了一個玩笑。受想謀求船長職務的唐格拉爾和想奪取未婚妻的費爾南的聯合陷害,他被逮捕入獄。

眼看即將獲得的幸福,命運之神卻一晃眼將他推入最深沉的黑夜。對於一個習慣於自由的水手來説,十七個月的監獄,就超過了人類語言能夠説出的最令人髮指的罪行所應有的懲罰。督察的視察重新燃起了唐泰斯出獄的希望,但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滅,繼而他把希望寄託在上帝身上。

後來狂怒代替了苦苦等待。他吐出了瀆神的咒罵,用身體去撞牢房的牆壁;他發狂地怨恨周圍的一切,尤其恨自己。在暗無天日的牢房呆了四年,他下定決心絕食死去。當死神呼喚他時,他意外地聽到來自神甫鑿牆的希望之聲。

神甫,洗滌了他的靈魂,傳授他智慧,並告訴他寶藏的祕密。在神甫病逝後,唐泰斯巧妙地裝進神父的裹屍袋,終於逃出紫衫堡監獄。十四年的忍辱負重,苦苦地等待,他終於獲得數不盡的珍寶,搖身變成億萬富翁的基督山伯爵。

整整十四年的煎熬與等待,因為心中還有希望,還有牽掛的那份愛。在人生低谷階段,只要有顆希望的心,等待又算什麼呢?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海拔4000米的地方,生長着一種普雅花。它靜靜地佇立在高原上,花期只有兩個月,但是為了這兩個月的美麗,它竟然等了120xx年!對普雅花來説,等待是一種美麗的堅持。

隨着現代化的節奏越來越快,我們的心理也越趨浮躁,不習慣於等待。現實社會裏,我們缺乏的正是像基督山伯爵那樣的毅力,只注重成功後的輝煌,而忽視了成功前的努力與等待。等待,永遠都是一段漫長的歷程,然而卻孕育着希望,正如飽受獄災的唐泰斯在絕望時等到來自神甫的拯救。

生命是一個奮鬥的過程,也是一個等待的過程。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處於黑暗而無法自拔的時期:或因為大學聯考失利而走不出失敗的陰影,或因為失業而一蹶不振,或因為親人的離去而悲痛……這時,我們需要平和的心態,像基督山伯爵那樣,對未來充滿希望,在等待中積蓄力量,厚積薄發。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屬於我們的黎明會悄悄來臨。

等待是為了實現目標,實現希望。生活並不完美,我們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磨難。正如孟子所説:“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許多成功的人士,都歷經過無數的苦難。在苦難中等待,不輕易放棄,上帝始終會青睞於我們的。

相對於基督山伯爵所歷經的苦難,我們的算是九牛一毛,我們又有什麼樣的理由向苦難屈服?放棄自己呢?在今後的歲月裏,我們難免也會遇到人生的黑夜,那就讓我們靜靜地等待,等待黎明的來臨吧!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9

《教師的挑戰》這本書所提到的先進的國際前沿的教學理念對我今後的教學將起到很重要的指導作用。這本書最大的優勢就是提供了很多優秀課樣例供我們分析學習,我們可以結合理論充分體會到先進教學模式課堂是如何實施的。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課堂教學的改革

1.課堂形式變化

寧靜的課堂革命發展方向是達到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創造。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各自呆坐的學習轉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了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學生4、5人圍在一個書桌上,小組合作探討學習;在教學的方式上表現為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教師漸漸變為課堂學習的設計者或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教學內容方方面教科書只是配角,學生以有探究價值的課題為中心,藉助大量的資料和多彩的活動追求高品質的學習。

2.傾聽式學習

合作性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傾聽。作為學生,要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以及老師的引導,對於自己不懂的問題要勇敢地提出來,同學們合作學習解決問題。作為老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納,胸有成足地應對,絕對不可以忽視孩子們提出的任何一個細小問題。在傾聽的同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運用適當的連接語或引導語使偏離書本的學生回到正題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提問以及想法猶如一個個音符,而老師要做的事把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響樂似的課堂。在傾聽過程中,老師還可以運用“反芻”來解決學生課堂生成的問題。師生間良好的傾聽習慣會使整堂課緊湊連貫,生動有趣。學生提問,小組討論回答,主體地位得以充分地體現。

3.個體與個體的鏈接

和諧交響的課堂要從每一個學生的尊嚴開始,從學生出發展開教學。教學創造很大程度上與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尊嚴息息相關。孩子們提出來的問題以及表達的觀點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而已。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尊重每一個孩子們的想法。我們老師在傾聽學生的同時,要注意觀察記錄。老師認真傾聽學生提出的問題,並記錄下來,學生們一同探究解決。傾聽時還要注意語言與體態,例如要靠近需要幫助的兒童,應站在其觸手可及的地方,注意觀察孩子,從眼神以及表情判斷他們是否理解問題,同時鼓勵那些沒有自信發言的孩子。孩子在探究學習的同時,分享了自己的知識,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會生成新的問題,這就引出了新的探究。老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將的探究問題串起來,把教材內容串起來,這樣學生才會對本節課內容有了清晰的認識。

4.創造合作探究的教學

先進的教學理念是以探究式教學為中心,圍繞一個值得探究的主題,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課堂主要以提問和解決問題為主,課堂的形式多養化,可以以實驗,故事會,辯論,遊戲,小組彙報展示等多種形式展開。這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孩子們的創造力。探究主題後會生成高質量的作品。

二.學校改革

1.學習參與的實踐

新的教學理念強調家長不應是參觀者,他們也要參與到教與學中,成為孩子的輔助教師。我們可以給家長一封信,告知該探究中心以及方向,家長會協助孩子查資料,調查、參觀某地,拍照,做實驗等,促使孩子對主題中心思想有更好的理解。當然為了更好地輔助孩子,他們也會在網上學習更多相關知識。我們的家長會實際上也是老師,家長和孩子共同探究學習的過程。為了和家長有更多的溝通學習機會,我還申請了我們班的博客方便交流孩子學習情況。作為老師,我們也需要不斷地學習,擴展知識面,以滿足學生知識的需求。所以説老師學生以及家長都是學習的參與者。

2.信任締結的共同體

信任是一切學校改革的核心。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家長與老師,教師與教師之間都應互相信任。信任是對人尊重的一種體現。作為老師,我們必須要對學生有信心,相信他們的潛力是無限的。還記得我第一次上公開課時,拋出一個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回答,我就急着説出了答案。這實際上就是我對學生不夠信任,擔心他們説不出而出現空堂的表現,而後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我錯了。對於學生來説,老師對他們的信任會使他取得很大的進步。

3.評價方式改革

新的教學理念指出,以分數和等級評價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應孩子的表現,我們最好選擇文章記錄式評價。針對學生的作品以及學校情況給出一個全方位評價,指出優缺點,這樣才能夠給孩子指明今後努力的方向。本書還提到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收集學生優秀作品,方便評價,這方面我們也正在做,並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4.教師之間的互助與共同成長

學校是教師們互相學習和成長的場所,本書也提到課堂改革需要老師們之間分享經驗,互相聽課觀摩學習,甚至請專家知道培訓。這一點我們部門做的很好,今後我也會抓住機會聽更多的課,不斷地學習好的教學方法。

5.教室佈置以及座位安排

先進的教學理念也強調了教室的佈置。要用學生的作品裝飾教室來營造出家的氛圍。學校以後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小班教學,傳統的成排成列的桌椅擺放形式將被分小組排座方式替代,因為這樣的座位便於小組探究學習。為了使小組探究達到更好的效果,學生分組也是要考慮文化和能力差距,同時還要考律國際等多方面因素,是學生不致孤立。

通過閲讀這本書,我對國外先進的理念有了進一步瞭解,我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必須要運用好這種先進理念,我們的學校設施,教學對象以及所有的條件也都與這種理念相吻合。我相信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我會在教學方面取得跨越式的進步。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0

汪國真讚美意林説:“其品清逸,若晨之曲;其品悠長,若茶之香。”《意林》一開始就以它飽滿的綻放的綠色,豐富着我的心靈。

《意林》教誨我“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勝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真諦;《意林》也讓我堅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信念;《意林》還讓我在這喧囂的塵世中有了“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的平靜心態。

在這裏有深沉的父愛,綿長温暖的母愛;有朋友真摯的友誼,也有陌生人相遇的那一刻真誠;有天馬行空的科幻故事,也有受用一生的勵志故事……打開心窗讓眼睛能體驗生活,讓耳朵聽到花香, 讓鼻子嗅到世界七彩的美好,讓美在心間盪滌,讓我們陶醉在真情的故事裏,擁抱滿懷馨香……

在漫長而艱苦的成長曆程中,我們彷徨,我們懷疑,我們掙扎,我們想過放棄;我們沉默,我們奔跑,我們遲疑,我們淚如雨下……無論在什麼時候,《意林》總以她最温柔的臂膀,最深厚的愛包 圍我,安慰我,時時在我身旁,讓我不再張煌,不再絕望,給我最大的勇氣,面對美好的明天!

春日裏,《意林》同百花一起綻放,同綠草一起生長;夏日裏,《意林》隨荷花蓮葉共飄香,隨薄扇送來清涼;秋天裏,《意林》拌瓜果一齊收穫歡笑,伴小麥跟着秋風笑彎腰;冬天裏,《意林》跟着雪花捎來一場美夢,跟着聖誕老人為你帶來冬天裏最好的祝福……一年四季,花開花落,南飛大雁,潮漲夕落,《意林》一直陪伴着我,以她最美的姿態,最豐盛充實的真諦,在不知不覺中,教育了我,在無形中感動了我。日暮中,《意林》給我“獨敲初夜馨,閒倚一枝藤”的野趣,閒暇時,《意林》又給我“風暖鳥深邃,日高花影垂”的美妙遐想。

《意林》是春的化身,是生命的傑作,是綠的綻放!正如遲子建所説;“一年只有一季是春天,可《意林》以他綠色生的生命底色,以他內容的豐富感人,將寒冬也暖化為春天!”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1

克洛德:看完巴黎聖母院的第一個念頭是:巴黎聖母院是諷刺基督教的嗎?關於克洛德的兩個分析,第一個就是基督教對他的葬送。可以説,他完完全全是被基督教給毀了,他恐懼女人,認為女人就是種罪惡,女人是”巴比倫的女兒“,自然的生理需求在他看來是通向地獄的斜坡,

基督教對他的迫害不限於生理,還有精神,“基督教給愛神吃了毒藥,當然還無法殺死他,卻使他墮落”,這是尼采的箴言。純潔的愛情在克洛德看來是邪惡的墮落,對女人的愛使他有強烈的負罪感和困惑——“天使般的愛斯梅達拉...但她不是來自天堂,也不是地獄...而是火焰,她會毀了我的”他能感受到愛的美好,卻又感到基督教道德對他的鞭笞,因而異常痛苦,尋常人——對基督教道德不那麼遵守的人,是不會受到這樣大的痛苦的,而克洛德偏偏是基督教的教士,一個極端遵守,信奉它的人,這樣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他甚至把愛斯梅達拉的名字和聖母瑪利亞放在一起,雖然是無意之間。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2

這學期沈校長髮給我們人手一本朱永新教授寫的《我的閲讀觀》,讓我們在課餘生活閲讀。在每一次的政治學習時,沈校長還組織進行導讀,使我原來混沌的思想豁然開朗,更讓我的心靈得以洗滌,認識上得到了提升。

“不讀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潛力的孩子;不讀書的家庭是一個庸俗的家庭;不讀書的學校是一個沒有發展的學校;不讀書的社會也必將是一個落後的社會。” 一句話,閲讀可以豐富一個人的有限人生,閲讀可以涵養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閲讀可以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多麼富有哲理。多麼現實的話啊!

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積累了很多讀書格言,留下了很多刻苦讀書的故事,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鑿壁偷光”等,正是這些讀書的故事和格言,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以讀書為榮,以讀書為樂。

同時,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改變”二字。有“讀”就必有“行”,有“行”才有變。我們許多人讀書,以讀而讀,並不思“變”。看了朱教授的書,我們感受到了讀的精彩,那就是一個”變“字。有教師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有教師通過讀書,改變了學生,改變了班級,更變革了教育。讀再多的書,不思,不行,就不可能“變”。這個“變”應該是一種走向境界式的提升。

閲讀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閲讀可以改變我們的性格;閲讀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可以豐富我們的思想,提高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們更加理性的看待現實問題。就讓我們一起投入到閲讀中來吧,一起來享受閲讀帶給我們的快樂。首先,作為一名老師,必須時刻保持一顆學習上進的心,時刻走在教育的前沿,就必須不斷地從各類書籍中獲取新知識。其次,作為一個學校,它良好的閲讀氛圍必須是每一位老師的引領,從而帶領學生走上“共讀共寫”的閲讀生活。再次,城市就是一個個家庭組成,相信每個愛好閲讀的孩子一定會讓家長們也沉浸在書香的氛圍中,從而構成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

老師們,讓我們一起來閲讀經典,做一個有根的人!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3

1、做造鐘師,而不是報時人。

第一次閲讀本書的時候,自己還是隻是一名技術人才(自認為的),在培訓的講台上揮灑者辛勤的汗水,慢慢被領導提拔到了培訓管理崗位,卻仍然忘不了對技術的專研,大部分的時候都花費在PPT上,似乎做好PPT就是本職工作,對於領導善意的提醒選擇性的忘記了。

經歷了幾個公司的工作變化,操作過公司訓練體系構建,梯隊人才培養、管理培訓生培養、網上學習平台搭建等項目之後,才發現原來的培訓工作只是簡單的在 “報時”,而更進一步的工作需要的是我們轉換身份成為造鐘師。

1787年美國製憲會議上,最重要的問題不是 “誰應該當總統?誰應該領導我們?誰是我們當中最聰明的人?誰是最好的國王?”美國的制憲先賢們治理思考的問題是: “我們能夠創建什麼樣的程序,是國家在我們身後仍然能夠擁有很多優秀的總統?我們希望建立哪一種長治久安的國家?要靠什麼原則來建國?國家應該如何運作?我們應該制定什麼知道方針和機制,以便創造我們夢想的國家?”

從個人到公司,同樣也是需要轉化心態,從報時轉變為造鐘,企業的管理層應該少從高瞻遠矚的產品觀點來思考,少追求魅力型領袖的人格特質,而多從組織方面的前瞻眼光思考,多考慮構成高瞻遠矚公司的特質。

2、超越利潤的追求——務實的理想主義

索尼創始人井深大1945年創立索尼的時候,業務才涉及到“失敗的電飯煲、味增湯、粗糙的電熱毯”,從遷移到東京之後不到10個月,而且遠未賺到多餘的週轉資金之時,就替公司制訂制定了一份公開“説明書”(實際文件比較長,以下只是摘譯)

“如果能夠建立一種環境,讓員工能夠靠堅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團結在一起,並全心全意發揮他們的科技能力……那麼,這種組織便可以帶來無盡的快樂和利益……志趣相投的人自然會結合起來,推動這些理想。”

“我們的基本原則,從創辦人構思出來後一直維持不變,我們把核心價值觀和務實分的清清楚楚,核心價值觀不改變,但是實務做法可以改變,我們也清楚的表明,利潤很重要,卻不是惠普存在的原因,公司是為了更基本的原因而存在。”——惠普前CEO 約翰�6�1楊 1992年

以上高瞻遠矚的公司均把核心價值觀與願景理念放到了第一位,就如同中國共產黨一樣將實現共產主義作為終生奮鬥的目標。是不是因為核心價值觀理念,我們就應該放棄對利潤的追求呢?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高瞻遠矚的公司主要為理念所驅動,而不是純粹的為利潤目標所驅動。擴大利潤的目標並不主導一切,高瞻遠矚的公司是在能夠獲利的情況下追求目標的。

對於連鎖門店來説,是要完成全年度銷售業績目標不顧一切呢?還是要執行標準化打好基礎,如:提高門店服務質量。如果要提高服務質量的話,從改善門店環境、提升店員專業知識等方面都需要進行大量的投入,會犧牲我們的資金、時間、精力等,如何抉擇呢?我們需要區分那些是符合我們核心價值觀的,那些是與我們的理念不符的,尋找務實的解決辦法,並遵循核心價值觀進行行事。

3、目標與文化

在走訪過的企業中,有朋友再詢問如何保留員工的積極性,降低員工的流失。我只是詢問到企業有讓員工看到未來的希望嗎?你所工作的企業有目標嗎?這些目標會刺激進步嗎?會創造動力嗎?會促使大家行動嗎?會讓人激情四射嗎?他們會認為這種目標有刺激性、冒險性、令人激奮嗎?他們願意為此貢獻創造力和精力嗎?

筆者下半年協助新加坡的諮詢老師完成企業文化重建的項目,包括重塑企業願景、核心價值觀,確立三年規劃目標等,對企業目標的設定深有體會。在遵循SMRAT的原則上,能不能在膽大一點,步子再往前多跨一步。從5億到50億,用荷塘效應的模式去激發員工的熱誠,設置膽大包天的目標,讓企業的員工看到未來的願景,在目標的指引下充滿戰鬥力。

談及企業文化,企業能否建立像宗教一樣的文化,讓員工有自己的信仰(企業與員工共同的願景),適合的人自然會留下,不適合的人也自然會離開。筆者的外婆是個虔誠的佛教居士,平時戒葷,每天都會念經,不需要監督,也從來不會忘記,過世前隆重交代酒席必須是全素。全身心的修行,信仰是什麼呢?她堅信修行可以給全家人帶來平安。

書中作者寫到迪斯尼的魔力,在對員工的警句中寫道,我們在迪斯尼樂園裏會疲倦,但是,永遠不能厭煩,而且,即使這一天很辛苦,我們也要表現出快樂的樣子。必須展現真誠的笑容,必須發自內心…如果什麼東西都幫不上忙,請記住:我是領薪水來微笑的。

我們所做的都是讓大家快樂,讓所有進入迪斯尼樂園的人,不論是誰,説什麼語言,什麼膚色或有什麼其它差別,我們來這裏就是讓他們快樂的。所有員工的信仰就是讓顧客快樂。在同一的信仰下,員工反映出來的行為就是符合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帶給顧客快樂。

從培訓的角度,企業建立宗教般的企業文化,能讓上下一心,為共同的願景努力奮鬥。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4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我讀過《長征》這首詩後,尤其是那一句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我深有感觸。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這句詩充分寫出了紅軍不怕長征的艱難險阻,把什麼事都看作平平常常的小事。紅軍這種樂觀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寫出了紅軍把高大的五嶺看作細小的波浪,把雄偉的烏蒙山看作腳底滾過的泥丸。紅軍這種堅強、把大事化小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水拍擊着懸崖兩端,給人一種温暖的感覺,大渡橋上只剩下十幾根鐵索,給人深深的寒意。大渡橋上的木板已經沒有了,只剩下幾十根鐵索,下面的水流十分急促,軍人們都是一點一點爬到對岸的,在途中許多戰士都犧牲了。紅軍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敬佩啊!我非常的感動,我們怎能不向紅軍學習呢?“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寫出了更讓紅軍欣喜的是渡過了岷山,個個喜笑顏開。過岷山,是多麼不容易啊!岷山是個千里雪的雪山,紅軍在雪地裏只能吃草根和樹皮,在雪地裏,戰士們沒有棉衣,只有襯衫,可見當時很冷。

我要學習紅軍不怕困難的精神,珍惜現在的生活,不能讓紅軍的鮮血白流。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5

1994年出版的《基業長青》一書,被奉為西方管理聖經之一。“這不是一本描寫能力卓越、高瞻遠矚的領導人的書,也與高瞻遠矚的產品概念、高瞻遠矚的產品或高瞻遠矚的市場分析無關,也不談擁有某種公司展望。本書所談的問題更為重要、長久和真實。這是一本有關高瞻遠矚的公司的書。”詹姆斯•C•柯林斯和傑裏•I•波勒斯在《基業長青》這本富有創造性的書中這樣寫道。這兩位學者在斯坦福大學為期6年的研究項目中,以極其嚴格的標準挑選了18家卓越非凡、長盛不衰的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收集和標定了包括組織、業務策略、產品和服務、技術、管理、股東結構、文化、價值觀、政策和外在環境等九個幾乎涵蓋了企業所有層面的研究要素,希望找出能夠解釋高瞻遠矚公司的歷史軌跡,揭示企業基業長青的答案。

該書對我們大學生有所裨益嗎?——毫無疑問。“當然適用,”作者吉姆柯林斯回答,“適用於任何形態的組織,只是形式可能有些差別。我們受僱於非盈利組織——斯坦福大學,我們的發現在這所大學應用得很好,一家高瞻遠矚公司的經理直接把這些構想用在他所屬的教堂……

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是什麼?在讀此書前,我聽説過,自己想過很多關鍵要素。譬如,優秀的領導人,遠大的眼光,好的產品創意,嚴格的管理制度等,直到讀完此書,我才發現上面我提到的幾點都只是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表象而已。《基業長青》這本數通過研究18家高瞻遠矚公司及與之對比的同行業普通大公司給出了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現在我個人認為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就是明確企業的核心理念併為之持續奮鬥,毫不鬆懈,持續到底。而且我認為《Built to Last》真是此書的一個完美書名。

下面讓我來帶領大家領略一下《基業長青》的風範。

造鐘,而不是報時。做企業是做什麼?做產品?做組織結構?作為企業的領導人,你是否需要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基業長青》通過對比告訴我們,做企業我們需要造鐘,而不是報時。鍾造好了,還怕時間不準麼。擁有核心理念,創造自己的獨特風範,並努力踐行,企業就會長久的興盛下去。

利潤之上的追求。利潤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且是達成更重要目標的手段,但是對很多高瞻遠矚公司來説,利潤不是目的,利潤就像人體需要的氧氣、食物、水和血液一樣,這些東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沒有它們,就沒有生命。人活着只為吃喝就沒什麼意思,企業要追求利潤之上的東西才能長久。

保存核心,刺激進步。這是《基業常青》一書的最主要觀點,所謂“核心”,即組織的核心理念,柯林斯是如此來定義它的:

核心理念=核心價值觀+使命

核心價值觀=組織長盛不衰的根本信條,不能為了短期權益而自毀立場。

使命 = 組織在賺錢之外存在的根本原因,地平線上恆久的指引明

有意圖是好事,但是,把意圖轉換成具體是事項、變成有約束力的機制,才能分出高下,決定是成為高瞻遠矚公司,還是永遠空想而已。保存核心,刺激進步,採取關鍵行動,把意圖轉化為實際的做法,並不斷前行,這是造鐘的根本要義,也是企業前進的具體方法。

膽大包天的目標。膽大包天的目標可以促使大家團結起來,這種光芒四射、動人心絃、有型而高度集中的東西能夠激發團隊的力量。高瞻遠矚公司不認為膽大包天的目標是嘲笑諸神,只是他們從來不曾想到他們做不到他們決心要做的事情。此外,高瞻遠矚公司不會盲目追求任何隨意得來的膽大包天的目標,只是追求既能加強本身核心理念、又能反映公司自我定位的膽大包天的目標。

教派般的文化。要創建一個高瞻遠矚的公司,你不需要創造一個“温和”或“舒適”的環境。就績效和契合公司理念而言,高瞻遠矚公司對員工的要求通常要求比其它公司要嚴。在高瞻遠矚公司裏只有兩類員工,一類高度認同企業共同理念,另一類會顯得格格不入而不適應,所以高瞻遠矚公司儘管優秀,但並不適合所有人在那裏工作。高瞻遠矚公司在理念方面實施嚴格控制,同時在作業層面提供廣泛的自主性,鼓勵個人首創精神,正是兼容幷蓄勝過非此即彼的典範。

擇強淘弱的進化。企業是一個逐漸演進的物種,進化式進步是未經計劃的進步。所以高瞻遠矚公司做哪種產品,投資哪個行業並不是關鍵,如果充分了解進化過程,並刻意引為己用,這種過程可能是刺激進步的有力方法。在這方面,高瞻遠矚公司遠比對照公司更為努力。進化式進步的五大教訓:試一試,而且要快;接受必然會有的錯誤;採取小步驟;給員工所需的空間;健全機制——構建滴答作響的時鐘。

自家成長的經理人。在高瞻遠矚公司總共1720xx年的歷史中,我們發現,只有四次外人直接任CEO的個別案例。高瞻遠矚公司與對照公司的最大差別不是領袖的素質,而是優秀領袖的一貫性,也就是保存核心的一貫性,自己成長的經理人重要性正在於此。管理上的混亂多源於經理人的混亂,有計劃的培養自家成長的經理人可以保持企業核心價值,追求遠超過任何領袖的任期的使命,讓企業迅猛前進幾個世紀。

永遠不夠好。安逸不是高瞻遠矚公司的目標。高瞻遠矚公司的經理們根本不接受在短期績效和長期成功之間必須選擇其一的説法。他們先為長期努力,同時又擁有極為嚴格的短期標準自我要求。要想建立高瞻遠矚公司,必須長期艱苦奮鬥,成功永遠不是終點。“永遠不夠好”精神是出自於對高瞻遠矚公司共性品質之一的提煉,是企業基業長青的一個必要條件。

起點的終點。丘吉爾説過一句酷似繞口令的話:這不是終點,甚至不是終點的起點,但可能是起點的終點。讀完《基業長青》的第十章,你就會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會增加自己的智慧。

構建願景。願景是個很時髦的詞彙,也是最為濫用的詞彙之一,海航也有自己的願景。一個構思良好的願景包括兩個方面——核心理念和未來前景。追求願景意味着實現組織和戰略的協調,用以保存核心理念,刺激進步以實現展望中的未來。只有二者的協調才可以把夢想變為現實,把美好的意願辦成具體的現實。

《基業常青》在第二章結束後有一段比較有趣的“插曲”,叫做“太極生兩儀”。中國傳統的道家智慧也被吉姆·柯林斯整合到了他的著述之中,而我個人覺得這個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智慧的理解要遠比我們現在某些所謂的國學大師深刻得多。其中有一段講解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簡單地説,高瞻遠矚的公司不希望把陰和陽混合成為灰色,成為既非至陰,也非至陽、不清不楚圓圈,而是同時和隨時以陰和陽區分目標。我們國家的教育,常常反對走極端,強調陰陽調和、強調和稀泥,於是便有了中庸之道。但是,真正偉大的人物和組織,卻往往又是非常極端的——實際情況和我們所宣揚的理論恰恰相反。因為陰陽混合成灰色,只需善於妥協。而該至陰的地方則至陰,該至陽的地方則至陽,需要的則是分清陰陽分佈情況的智慧。妥協之心毫無技術含量,而分清陰陽的智慧卻難能可貴。

即將結束這篇讀書報告時,我忽想起了黑帶高手的寓言.黑帶代表武學的頂尖,同時也代表開始,代表無休止的磨練,奮鬥和追求更高標準的歷程的起點.我在想,任何一個想要繼續前進的人其實心裏都知道:今天的成就只代表過去,來日方長,磨難依然,奮鬥依舊.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6

幾曾回首一劇《白毛女》,讓黃世仁遺臭了萬年。但經過記者對黃世仁的家鄉河北省平山縣進行詳細調查,從羣眾那裏得知了歷史上那一段傳説的真實面目。

黃世仁的爺爺黃運全,本是一個老實貧農,經過一輩子的省吃儉用艱苦創業在四十歲的時候買下了十五畝薄田,然後辛勤勞動慘淡經營最終將105畝地傳給了他的獨生子黃起龍。黃起龍念過私塾知書達理,聆聽祖訓秉承父業,低調做人,幾十年來,將黃世仁的爺爺黃運全留下的100畝地擴大成千畝良田。並且有了仁,義,禮,智,信五個大兒子。黃世仁是長子,自然接了父親的班兒。黃世仁自幼好學,學歷至相當於現在的高中。黃家五兄弟在當地名聲頗好。黃家仁人善心,經常賙濟鄰里,行善積德。在當地是有名的黃大善人。黃世仁有一妻七妾,兒女成羣,家庭和睦。(當時的法律允許有一夫多妻,黃世仁的婚姻狀況不屬於違法也在當時的道德規範之內)

楊白勞,黃世仁的發小兒(結拜),楊白勞的父親楊洪業是當地有名的豆腐大王人稱楊豆腐。楊家豆腐以質好價廉著稱。楊洪業將他的豆腐事業傳給他的獨生子楊白勞之後,於41歲英年早逝。楊白勞承接父業之後,辛勞程度超出了他當公子時候的想象。又染上了賭癮毒癮,豆腐事業從此一路向南。當地百姓都很看不起他。

大春,貧農,一個小痞子,無賴。

喜兒,楊白勞的獨生女兒,一個喜歡吃豆腐的胖懶妞。

《白毛女》把黃世仁描述成為富不仁橫禍鄉里的惡霸,強搶民女喜兒最後在人民羣眾的吼聲中被鎮壓了。楊白勞因欠黃家鉅款無力償還喝滷水自盡,喜兒據説在大山裏呆了若干年鬚髮皆白最後被大春救出。大春參加革命結束無賴生活。

事實: 黃世仁在楊白勞欠下鉅額賭債無力償還又遭債主追討的時候立字據借給楊白勞大洋1000元(相當於現在的10萬人民幣)然後又收留未成年的喜兒。楊白勞欠錢躲債吃喝嫖賭無臉見人最終誤喝滷水不治身亡。黃世仁念在同楊白勞多年的情份上厚葬楊白勞並且收養喜兒。

看看“白毛女”創造者楊潤身自己的回憶,“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情節上提出了不少有見地的再創作建議。如,歌劇中的楊白勞是臘月外出躲賬,但楊潤身清楚地記得,當年他父親是拼死拼活掙夠欠地主的利息,主動向地主還息。按照統治階級的規矩,窮人還清債息就可以安度春節。劇中楊白勞、喜兒、大春三個勞力,完全可以還清黃世仁的債息,躲賬有欠真實。楊潤身就與兩位編導商討,由楊白勞躲賬改為主動還息,但黃世仁為霸佔喜兒,強詞奪理,要求本利全還,逼楊白勞走上絕路。這樣一改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實。”完全沒有對事實進行調查,僅憑自己的革命忠誠,就顛倒了楊白勞欠債不還的基本事實,又把為富不仁的帽子扣到黃世仁頭上。

《白毛女》虛構的成分太大了。同時,顛倒事實。將黃世仁在名聲上顛覆至萬截不復的地方。實屬大不應該。穿鑿污史,辱前人於地下,公允何在?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7

自釣魚島撞船事件之後中日關係一度十分緊張,值此之際中心校給每位教師贈送日本學者佐藤學的教育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懷着異樣的心情大致地閲讀了一遍,直觀地感覺在我國如今這個教育改革一浪高過一浪的時期,這並不算是一本時髦的教育著作。但作為一名基層的基礎教育工作者,我能強烈地感受到來自日本教育的挑戰。

佐藤學先生1951年出生,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 他“每週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養護學校等,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裏觀摩,近20年來一直如此”, 他與校長、教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問題,“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並從與校長、教師的密切接觸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獲得了有力的支撐”。他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裏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書中有很多觀點現在看來已經不算新穎與獨特,如: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校本課程研究,學習共同體等等,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共識。但我們要知道本書是作者20__年5月完成的,也就是説早在十年之前,日本的教育就在“靜悄悄”地革命着。個人認為我們現行的教育改革有些“鬧哄哄”,一夜之間“杜郎口”旋風吹遍大江南北,杜郎口幾乎成了全國所有中國小校必學之地,還意外地帶動了當地的旅遊產業,類似的還有成都武候實驗中學等。

那麼,對我們來説,閲讀本書有哪些幫助和啟發呢?我認為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理解”學生、“傾聽”學生?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等等。

首先,佐藤學先生這種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讓教室裏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教師不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中那種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扮演三個重要的角色:學習環境的組織者、兒童思維的評價者、小組活動包括遊戲和討論的發起者。”

這裏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每個”學生,這就是我們研究的難點,我們誰能夠達到 “每個”學生的這一要求?通常是極少數學生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難以或者説難以自始至終地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以致我們常常批評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 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好好聽講”、“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造成師生關係緊張,何談“潤澤的教室”?

現在發起以 “學”為中心的教學熱潮,這並非否定教師的積極作用,教師的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專業素養。“教師要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以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繫’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中軸。”然而,現在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很多:“洞察力與觀察力不夠,在支持學生戰勝學習上的挫折、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提高其思維能力等,教師的工作都沒能夠認真的展開。”教師的指導作用還沒有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

我們既要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其實我們課堂上的普遍情形,與日本的情況比,有過之而不及。我們對課堂上學生不愛發言的這種狀況也十分苦惱,認為是學生基礎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其實問題的癥結還不僅僅只是這些,作為一種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

象學生不能夠明白老師提問的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學生膽小,不敢發言,久而久之就養成不發言的習慣;明明知道答案,懶得發言,或者在自己的心裏説了;某一次回答錯了,老師不經意説了下,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首先,理解這種拒絕發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喚回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這種表達應該是真實的表達,也許其表達的形式是沉默、或者文字,或者不明晰的語無倫次。

的確,有時候費半天功夫,仍是啟而不發,我們常常失去耐心地把所謂的答案輕鬆從口中説出,自問自答的方式的確非常方便。現在想想,答案,真的就那麼重要嗎?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啊!

應該説,那些對枯燥無味的或者無意義的課題表現消極、毫無興趣的學生不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對這些學生的表現應視之為理所當然,並首先有必要來一番認真的自我反思。而對那些不論對什麼課題都抱着積極的“態度、關心、欲求”的學生在認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維邏輯懶惰的學習者。教師應當擺脱那種在授課中只想達到快樂目的而遷就學生的想法。允許進度慢一點,允許學生髮言模糊一點。

“傾聽”是佐藤學反覆強調的重點。我們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聽講,其實是要求學生“傾聽”老師的講。教師首先不去“傾聽”學生,如何要求學生來聽講呢?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説出的話語”。對於“那些在學習上不多言語,然而善於傾聽的學生”應該被評為優秀。所以,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於那些上課發言不積極的現象,我們或許多一些理解。

佐藤學為什麼如此重視“傾聽”?這是他的教學理論所決定的,因為他所看重的是對話,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他認為只有在一個相互協作、充滿活力的對話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學,才有所謂的學習的快樂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裏,教學方法包含四個要素:教師、教材、學生、學習環境,這四個要素的相互變化構成了教室裏的生活世界。“學生自立、自律的學習必須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在與教材、教室中的學生以及學習環境的關係中來加以認識。學習只在與教師、教材、學生、環境的相互關係中,才能夠得以生成、發展”,兒童的主體性要在這些關係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我認為首先思想上要有這種“傾聽”的認識,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還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髮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地進行活動,使得“各種讓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形成教室裏的“交響樂團”。

要讓教師做到這些,作為學校要以教師教學教研為核心,經常召開各科教研會,共同研究教師的課堂教學,“把授課實況展現給外校教師並請他們進行評價的公開研討會,是推進學校改革的必經之路。”,佐藤學希望的公開課不是那種為了上級檢查或者評比而特地準備的公開課,在他眼裏“上公開課時保持平時上課的風格才是最好的”,因為在這樣自然狀態下的公開課上“每個教師僅僅是為了改善自己的教學而致力於自己獨立的研究課題,並通過校內教研活動公開自己的授課方式,以達到互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我想作為老師吧,多年來已經有了一種職業的倦怠,不願意去研究教學,不想上公開課,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要是有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學校也只是安排年輕的、聽話的教師去應付。作為教師,這樣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沒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沒有創新教研的想法,沒有看過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願意參加課堂教學的評論,不願意充實改革學校的教研活動,真是學校、學生的悲哀!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樸實的語言,看的我直冒冷汗。我們要向日本學習,二戰之後,在短暫的幾十年從一貧如洗髮展到世界經濟強國,不能不説他們的教育成功是重要的功臣之一。作為教師,我就應該不斷學習,就應該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就應該做敢於開放課堂的老師,向自己挑戰。作為校長,就要勇於帶領學校,使教師成為最好的教師,使學校成為最好的學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j3dxk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