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精選16篇)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精選16篇)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1

世界是隱喻的,村上春樹這樣告訴我們,為了證明這樣的隱喻像空氣一樣存在,他創造出了田村卡夫卡君。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精選16篇)

而一看到卡夫卡這三個字,我心中便充滿恐懼,年少無知的時候買了一本他寫過的城堡,完全沒看懂,後來幾年過去,重新來看,還是完全不懂,“有一個人想要進入一座城堡,卻無論如何也進不去,”這樣一句話能寫成一本書,我閉着眼睛都能想象得到卡夫卡寫作時候如何斟酌着每一句話背後的隱喻,然後沾沾自喜,無奈如同做不出高數題的我一樣,擠壞了腦袋也看不穿這背後的種種隱喻。

田村卡夫卡和作家卡夫卡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村上春樹確很好的繼承了卡夫卡寫作中隱喻的本領,不過他比卡夫卡厚道的多,一是告訴反覆告訴着讀者“我在使用隱喻,前方注意安全,有隱喻出沒”;二是小説的故事情節中穿插着大量關於隱喻的解説,時刻展現着他自己的哲學思想與人生觀,雖然有些晦澀難懂,但年輕人的人生中能遇到的挫折無非也就是那麼幾件,所以細心的話,你總是能夠從中找到那麼一兩句戳中內心與之共鳴的話,然後顫抖一下。

創作一部這樣的小説肯定很費腦力,因為不但要考慮情節的起伏發展,還要考慮如何在每一個正確的地方挖一個坑,埋下一個裝有祕密的盒子,再用原先的土埋好假裝什麼也沒有發生,等着有緣的讀者來發現這個坑,把盒子挖出來,還得解開盒子上的密碼鎖,最終得到祕密。

以我對自己腦容量的客觀估計,能把故事情節捋順已是難得,僥倖窺見的幾個隱喻還或許只是自己的想象而並非作者本意,不過讀一書能與作者有些許共鳴又怎能不算是有緣

俄底浦斯王的故事在15歲的田村卡夫卡身上一一應驗,命運這種東西太玄幻,你想要躲避可怕的預言麼,其實並無他法,因為你走到哪裏,預言便會跟你到哪裏,田村一直在躲避,卻看着預言步步為真,後來便不躲了,與母親的關係按説應是可控的事情,然而他卻沒有控制,反而完成了預言。故事太誇張與荒誕,而卻也不正是驗證着那句話,沒有人能從他該面對的現實面前走過,即便這個現實是地獄,也要走穿它。走穿了之後呢,“不久,你睡了。一覺醒來時,你將成為新世界的一部分。”新世界是什麼樣的,沒有人知道,而田村卻不再是過去15年裏的那個他了,過去漫長的時間裏身世、與父親的關係,對母親和姐姐的幻想一直困擾着他,直到有一天這一切驅動他離家出走,而當他走穿這一切,也就徹底告別了曾經禁錮他不得動彈的過去,是的,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

而對比之下是他的母親,自初戀終結生命便抵達了至此再前進不得的點,如果入口石的故事並沒有理解錯,那應該是逃避現實只是自己的選擇,母親選擇了進入虛幻不再出來,而田村最終還是出來了。所以以入口石為證,生命中至此再也進不得的點按説是可以走穿它的,也許很難,終究還是看你自己的意願罷了。

所以悲傷的旋律中其實永存的是希望之火,就暫且這樣自顧自地樂觀理解吧。

幸福是寓言,不幸是故事,那便讓我們在故事中期許生活有寓言般的希望。

最後,是一段書中觸動我的文字:“我們大家都在持續失去種種寶貴的東西,寶貴的機會和可能性,無法挽回的感情。這是生存的一個意義。但我們腦袋裏——我想應該是腦袋裏——有一個將這些作為基以保存下來的小房間。肯定是類似圖書館書架的房間。而我們為了解自己的新的正確狀態,必須不斷製作那個房間用的檢索卡。也需要清掃、換空氣、給花瓶換水。換言之,你勢必永遠活在你自身的圖書館裏。”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2

今天看完了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

五百多頁的書只用了3天的時間就看完,足以看出此書對於我的吸引力、看出我讀的是如何如痴如醉。沉醉於一本書,不眠不休地一氣讀完的行為和感覺於我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10多年了吧?總感覺沒時間,總感覺心靜不下來。啊,這次終於又體驗了一次,感覺真好啊!

之所以看村上春樹的作品是因為慕名,慕名而讀。閲讀時是懷着崇敬的心情的。故事按三條線索依次獨立展開:15歲的少年田村卡夫卡離家出走;山梨縣的16名學生在山上離奇昏倒;昏倒後醒來的、變得智障的、能與貓對話的中田聰的故事。

在看的過程中,心情隨着故事的發展起起伏伏。有困惑,為那些不明所以的事件;有思考,如文明始自人類開始建立樊籬時;有恐懼,如逮貓人的殘忍行徑。感覺作品中有一種強烈的唯心的、宿命的東西,如田村卡夫卡之父的詛咒一一實現、如佐伯的死、如中田聰的預言和死亡等等,一切都擺脱不了宿命的安排。(讓人產生強烈的無奈之感)

雖説是本消遣性的小説,但是讀書時也需要集中注意力,因為書中到處是隱喻以及充滿了哲理的語句,需要用心去思考、理解。讀這本書,讓人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即村上春樹思想的深邃,想象力的豐富、大膽、自由、飄逸。大家真不愧為大家啊!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3

《海邊的卡夫卡》---尋找心的那片海

尋找而不得,並且執着於結果,也許這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其實尋找的真正意義,只在於尋找這個過程本身。

----------題記

幾年前讀過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不喜歡,於是對這個作者有了固執的看法。很慶幸,這麼偶然,又看了這本《海邊的卡夫卡》,似乎可以觸摸到作者掩蓋於平靜敍述之下的靈魂,渴望,恐懼,尋找,等待,迷失,警醒,多維空間一樣複雜又充滿矛盾的內心。迅速的,開始喜歡這個名字裏有樹木的堅硬與執着的作家編撰的文字。

田村卡夫卡,小説裏的“我”。離家出走的十五歲少年。他和我們很多人相象,只是比我們更極端,或者説更有勇氣。書裏的人,我們,現實或是虛構的人,那些不肯渾渾噩噩過生活的人,那些不甘心與世界妥協的人,都在尋找。不停尋找。尋找自我,尋找理解,尋找相知,尋找與自己完全背離的東西,尋找內心深處的真正所求,尋找也許自己永遠得不到的東西。也許這就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村上喜歡寫關於尋找的話題。田村説,我還沒有找到生命的意義。我想解決了温飽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我因何存在,我在此有何意義。那些逃離現實的人,只是沒有找到問題的出口。有自己的思想,是幸,亦是不幸。如同記憶。再也回不去的美好記憶,記的越清晰,越是甜美而疼痛。所求,在這髒亂的塵世似乎永不能得。於是鬱鬱寡歡,折磨自我。

村上説,世界是隱喻,一切都有暗含的象徵意義。他把這樣的思想灌輸到我們的腦子裏,於是那個曲折離奇至於瘋癲的故事,有了不同尋常的味道,帶着哲學的厚重以及雄辯的筋道,引人細嚼。書中的人物,不只是田村,他的父親、佐伯、中田、大島、星野、櫻花、乃至守衞入口的兩個士兵,都一直在尋找,尋找自身問題的答案。而田村要拋棄裝備放下恐懼深入森林才能找到那個地方,也是隱喻,只有足夠執着堅強的人才有資格看到問題的原貌。它也像坎坷的人生,只有下定決心遇到所有困難都不回頭,才能一步一步邁向生命深處。

佐伯二十歲時出走,將近五十才又回到高鬆,在圖書館裏安靜的寫她的故事,她的回憶。然後付之一炬。回憶飛灰煙滅,不再有悲傷和疼痛,只需要安靜的,等待一個答案,等待那個時刻的來臨。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如此沉靜呢。當然不能。我們總是圍繞自己畫一個圓圈。當腳步繞圓行走一週之後,雖然還在原地,心卻已到達了更高的層面。只有在紅塵中浸染過,才有可能看透這迷離的世界。所以佐伯必定要走那一段路,必定要損毀一些人,來找到自身,雖然她善良的並不想損毀任何人。一定程度上説,這是一種悲哀,得到的同時總要伴隨犧牲。

書裏的人物最具傳奇色彩也最幸福的人物其實是中田,那個可以跟貓講話卻永遠不能認字的古怪老頭。他一直生活在與我們不同的空間,腦子不好使,很多事情不能明白,於是也沒有太多煩惱。在他的世界裏,時間是無關緊要的東西,不用像其他人一樣追趕。他坐在草叢裏小口喝着茶水,看看天,看看雲,和貓聊天,想不通的事就不去想,困了就美美的睡覺。那種自然安適的狀態其實我們早就失卻了。幸福並不是所有人都可得的。然而就是這樣在我們看來的完美,中田也有着隱隱的希望。他説,我想成為普通的中田,想和其他人一樣的生活。是不是我們總是這樣,看不到自己手中擁有的,只看到別人的東西,並且無端羨慕。

面對無法扭轉的困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生為性同一者並且患有血友病的大島,在安靜偏僻的圖書館裏工作,開跑車總是超速到萬一出事故,就會乾脆利落的死掉的程度。並且時刻小心,不為別人帶來麻煩。田村的父親,殺貓,生吃貓心,做有強大力量的笛子,詛咒自己的兒子,讓人不寒而慄的變態行徑,卻也是因為放不下那段本不該屬於他,或者説其實他從未得到的回憶。對於這個才華橫溢的雕刻家,憤恨而同情。其實書裏的每個人,都和我們相象。這就是為什麼,看着他們在書的世界裏碰撞,我們也會心痛的緣由。由他們,我們看到了自己。

悲劇的誕生,都是因為執着於不能執着的東西。當我們懵懂的走完一段孤苦艱險的路程,終會明白生命的意義,終會懂得得到與犧牲的糾纏。當我們尋找到世界的邊緣,必定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海,用來安放那顆敏感而堅強的心。那時候,幸福會像潮水一樣湮沒所有疼痛的形狀。而書的結尾,少年將要成為新世界的一部分。他成長了。我想他終於放下了一些東西,父親的詛咒,母親的背棄,乃至於混亂的愛情,那些曾經壓得他不能喘息的重量,其實都是自己添加的。

也許生命的奧義僅僅在於反鏷歸真。當我們苦苦尋找良久,終於頓悟,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如同我們想象那樣簡單純真。於是放下那些回憶,幻想,放下一切不屬於我們的東西,生命就變的輕鬆自在起來。

你要做什麼?看畫,聽風的聲音。

時光一步一步向前,如同風徐徐吹來。一切緩慢而幽雅。

隱約聽到海水的歎息。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4

昨晚看到凌晨一點多看完,今天早上起來黑眼圈超級重,果然還是不能熬夜,可是這部小説,真的叫人慾罷不能。

最大的感觸是,命運,它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其間參雜着一些孤獨感和無力感。

沒有查過村上的圖片,也沒有看過相關視頻之類的,想象中,他應該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心文學藝術一切美好或是黑暗的人,他大概其貌不揚,像個小老頭,是個時而深沉時而孩子氣的小老頭吧,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思考。想象中的他,很喜歡的他。

海邊的卡夫卡,説實話真的沒太讀懂,太多隱喻,而我想的太淺。

看了很多書評,知乎,豆瓣,很多人説,這本書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只覺得很沉重,卻不曾到那種程度。

全篇對佐伯的描述,形象都特別美好,可是不知為何,心中始終沒能升起對她的喜愛,甚至憐憫,都沒有,只在十五歲的她進入森林勸卡夫卡回到現實記住她好好活下去的時候,對她,生出幾分愛憐。以往看電影也好小説也罷,對於作品中作者用盡筆墨認真去描寫的高雅女子,都由衷的愛,這次,不知為何。

很喜歡中田,這個很神奇的小老頭,善良可愛,星野也是,一個曾經的叛逆少年,遇到一個神奇的小老頭,便不顧一切地跟着他,去幫助他,他的人生軌跡在慢慢改變,思想也在改變,到頭來,他就像是,怎麼説,經歷了這些光怪陸離的時間,在別人看來,他仍和以前一樣,可是隻有他知道,他真的真的不再是以前那個自己了。對於戰爭時期的學生們在山中集體暈倒的事件和老師寫信言明的真相那一段,沒怎麼把握到要領。想起來文章裏面的一句話很喜歡,大義是説一場戰爭的開始從來都不是為了結束先前的戰爭,戰爭這東西,只是無限的吞噬,無限的發展。

大島,比起來佐伯,倒是很喜歡他,記憶裏的畫面,還是覺得他應該是個男孩子才對,他對卡夫卡的所有關懷和理解,都是卡夫卡孤獨黑暗一生中時刻閃耀温暖他的火花吧,喜歡他關於音樂的那些論述,喜歡他的人生態度。

櫻花,同樣美好的女子。

卡夫卡,這個世上最頑強的十五歲的少年,揹負着詛咒一路在命運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宿命,活靈、隱喻、光怪陸離的一生。

對於主角,反倒是寫不出什麼真的感悟了,只覺得他身上揹負着很深很深的孤獨與無力。

海邊的卡夫卡,是一本會再讀的書,但願再讀時,找到些不一樣的東西。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5

在外人看來,田春卡夫卡每天機械枯燥的生活,是難以理解的無趣的。但他自己卻樂此不彼的重複着這種生活。我想也許是,這種需要高度自律的生活,能給他帶來一種強自我掌控感,從而獲得對充滿許多未知生活的安全感。卡夫卡自稱是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通過刻意的高強度的訓練,把自己的軀體變的強壯,看起來像個十七歲的年輕人。通過閲讀,在這個年紀也比同齡人擁有更多對世界的瞭解與想象。強壯的外表,讓他看起來年紀偏大。豐厚的知識積澱,讓他談吐顯不凡見識。

這些在卡夫卡到甲村圖書館後,在圖書館前台與大島的對話中,許多關於文學書籍的交流觀點中都能提現,他對事物擁有自己獨到犀利的見解。高度的自律,加上對世界豐富的認識,給他帶來獨自出走的勇氣。每個人的人生都註定會有一段,孤獨的出走都旅行,可能是為了詩和遠方,可能是為了冒險,也可能是為了逃離現在都生活。不管怎樣,我都佩服卡夫卡,佩服那些能夠為了某個明確的目的,而去做大量簡單枯燥重複的動作,直到成功的人。

卡夫卡的成功出走,除了靠他自己的智慧勇敢和能吃苦外,我覺得重要的還有他遇見了能夠理解他,並願意幫助他的人。第一個是,讓他覺得像他姐姐的櫻花。第二個是,幫助他躲避警察抓捕留在甲村圖書館的大島。第三個是,支持鼓勵他愛他,讓他找到自我熱愛生活的佐伯,同時也是他的母親。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6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年僅28歲,名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深深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偉人也拜讀了此書,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此書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哈丁曾説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

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着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7

前幾天在微博上參加送書活動,得了一本日本推理小説《告白》,從拿到全部讀完大概花了一下午,連我這種看書極慢的人,都捨不得放下想要一口氣看完,的確是很抓人的一本書.很好看,看完的時候有很多話想説,後來又説不出來,但是答應了人家要寫讀後感,就不能言而無信.

故事講得是:一個四歲小女孩意外死在學校游泳池,雖然警察認定為意外事件,但聰明的單親媽媽(學校的女教師)非但查出了女兒死亡的真相,也找到了殺人犯a同學和b同學,並且對他們實施了報復的故事.

主角是個單親媽媽,四歲的小女兒被自己的學生殺死在游泳池裏,起因只是毫不起眼的一件事.女教師的復仇無論是從方法上還是從效果上甚至從道德觀上來説,我都覺得幾近完美.能夠做到這樣理智、清醒而果斷,着實不易.很多看完書的媽媽都説,贊同這個女教師的做法,我也一直以為單憑法律來制裁罪犯並不是最有利的方式.然而個人制裁這種行為從法律上來説,本身也是違法的.女教師的做法,不僅是對罪犯肉體上的懲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報復,她的“告白”只是之後一系列結果的一個引子,這樣的女子是讓人敬佩也讓人覺得恐怖的.

説説殺人犯學生a和b,只是兩個不起眼的少年.都不滿十四歲,正如女教師所言,殺了人也不會被判死刑,頂多只是去勞教一下,對受害人家屬來説,又算是什麼呢?並且即使參加勞教,他們就真的能反省嗎?真的能感受到受害人家屬的心情嗎?

傷害別人的人不覺的自己在傷害別人.a不覺的自己殺了女孩有什麼問題,那只是他想要證明自己引起母親注意的的一個手段.b也不覺的自己殺死女孩有什麼問題,那只是他對於同學們長期欺負,被人瞧不起甚至被稱作“失敗作品”的一種強烈的反抗.不過,有句俗話説人在做天在看,不能不説女教師也好,a和b也好,都是冥冥中被一股力量牽引着採取了對或者錯的行動.

日本小説很多都喜歡用第一人稱,這本《告白》對人物心理的把握相當到位,作者在同一本書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殺人犯a和b,冷靜復仇的女教師,b同學的媽媽,同班級的女班長,其中尤其以少年犯a和b的心理描寫為甚.b同學雖然懦弱但一直很善良,被b的母親稱讚為善良的孩子.b母親是個要求很高很努力的人,但最終卻導致b同學殺死了自己的母親.b的母親會覺得很冤枉吧?對自己的兒子那麼好,一直那麼努力,為什麼最後會被兒子殺死呢?很多母親都不能理解吧.但看了這段描寫之後會覺得,b同學最後的舉動不過就是像穿好鞋要繫鞋帶一樣,太過自然和順理成章了.

a同學是執念派,這種少年估計國內不大會有.日本的文化教育出來的典型少年犯,偏執聰明高傲並且有強烈的目標感和自制力.要懲罰這種人相當不易,因為偏執,有自己獨立的世界觀價值觀認為即使自己是千分之一,也是唯一的真理.即使艾滋病毒也並沒有對他造成多大的危害.但是復仇女教師在最後扳回一局,狠狠將少年犯a擊倒.其實人致命的弱點都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別處.就像小時候聽童話説,妖怪把心放在別處,所以妖怪殺不死,要找到那顆心才能把妖怪殺死.

我本來不想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它有些陰暗晦澀,並且非常能夠抓得住讀者的心.但讀後兩三天,腦子裏反覆回想着這些人物和情節,覺得這實在是一本不錯的小説.看後能發人深省,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小説.

想當初看完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恨不能向每個朋友推薦一番,但你若説他好在哪裏,我真的説不上來.只是看完全文最後的那一剎那,覺得這個故事就是這樣,作者已經將他發揮到淋漓盡致了,實在是愛不釋手,至今如此.

《告白》,聽名字像是愛情小説,但其實它是宗教意義上的告白.

是每個人在臨死前,對神父的懺悔,對人生的告白.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8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觸動人心的好書----《綠山牆的安妮》

安妮·雪莉是一個滿頭紅髮,臉上長滿雀斑的孤兒。她父親叫作沃爾特·雪莉,她的母親叫作巴莎雪莉。是當地的中學老師,在安妮三個月大時,她的父母死於一場熱病,為此,安妮便成了一個孤苦伶仃、淒涼無助的孤兒。

後來,安妮被托馬斯太太收養了。由於托馬斯太太很窮,又從波林布羅克搬到馬裏維爾,托馬斯先生又被車軋死了,安妮就離開了她。不久,安妮被哈蒙德太太收養了,之後,又被斯潘塞收養了。

最後,被馬修和馬瑞拉收養了。生活在綠山牆旁。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她有着豐富的想象力。把“松柏”想象成“賞金獵人”;把“天竺葵”想象成“邦妮”;把“櫻桃樹”想象成“白雪皇后”。把自己……她説過“如果我的世界裏沒有了幻想,那我寧願死去!”

啊——她那種對生活充滿熱愛,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思想使我無比敬佩!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相同的孤兒,他們並沒有傷心地倒下,而是堅強地爬起來,往未來的方向衝。他們雖然被人嘲笑,也不放棄,雖然大家都不喜歡他們,他們也要得到別人的喜愛。

生活中只要有樂觀,幻想美好的明天,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生活也很樂觀,那時,它便將你帶出了困境。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有兩個人去醫院看病,其中一個人身患絕症,另一個人什麼毛病都沒有。然而,醫生不小心把他們兩個的診斷書弄混了,身患絕症的人拿到的診斷書是自己什麼毛病都沒有,於是整個人都快樂起來,歡天喜地的回家了。那個本身什麼毛病都沒有的人,拿到的診斷書是自己患了絕症,從此整個人都變得憂鬱,對生活也不抱有什麼希望了。一年後,那個本來身患絕症的病人,因為自己對生活充滿了希望,總是樂觀的面對世界,於是絕症痊癒了。而那個本來沒有毛病的人,因為自己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總是很悲觀的去想事情,最後在憂鬱中死去了。從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得出,生活中不應該又過多的失望和悲觀,應該像安妮那樣用心體會這美麗的世界。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當我們生活是黑色的時候,我們應該幻想着七彩的彩虹;當我們生活在黑暗的時候,我們應該幻想着頭頂的陽光;當我們生活在悲痛的時候,我們應該幻想着微笑;用樂觀去面對世界,生活總有一天會充滿了陽光和快樂!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9

當在站台上與馬修一起看見那個與我同齡的,笑臉白淨瘦削,身上緊巴巴地裹着短小難看的淺黃色絨衣,頭戴着一頂褪色棕色的水手帽,有着一雙會因情緒而變色的大眼睛的女孩,我就不由得可憐起起她來,為她今後的命運開始擔憂。

當一輛木頭馬車“得兒,得兒”地從一片林蔭路上悠然地駛進綠山牆時,我已深深地被這位天性樂觀,喜歡幻想的,有着一頭紅頭髮的女孩吸引住了,她的臉上洋溢着彩虹般讓任何一個人看了都會情不自禁地微笑的笑容,這位女孩名叫安妮。她是露西·莫德·蒙哥馬利筆下的主人公。這本書的名字叫《綠山牆的安妮》,是我暑假裏讀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

安妮是一個父母雙亡的孤兒院裏的可憐孩子。馬修·卡斯伯特和瑪麗拉·卡斯伯特是住在綠山牆農舍的一對兄妹。他們本想從新斯科舍的孤兒院領養一個11歲左右的男孩幫忙幹農活。不料陰差陽錯,把一個紅頭髮的小女孩從火車站領了回來。她就是安妮,因為她不是可以幹農活的男孩,差點被退了回去。她以自己善良美好的內心感染了大家,獲得了大家的歡迎和喜愛,擁有了很多朋友,成為了馬修和瑪麗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安妮長大後,又很懂事。憑着自己的執着與不懈奮鬥考考入女王學校,獲得艾弗裏獎學金。但是在艾比銀行倒閉,家庭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毅然決定放棄讀大學,當阿馮利的一名教師,分擔家庭困難。

就是這麼一個臉上有很多雀斑而且嘰嘰喳喳有説不完的話的安妮。她使我由開始的同情,到逐漸吸引、感染,到最後深深的喜愛,把她作為榜樣。她的生活並不特別優越、完美,可她樂觀面對困難、生活,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幻想和奇異的想象。巴里家的池塘是“閃光的小湖”,林蔭道是“白色的歡樂之路”,白杉樹林是“鬧鬼的森林”……一個個浪漫的名字都出自她超人的想象力,使她眼中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她還是個熱情洋溢喜歡説話的女孩,她那連珠炮般充滿跳躍性的語言常常讓木訥的馬修和古板嚴肅的瑪麗拉跟不上她説話的節奏,感到眩暈。我為她的命運擔憂,為她的長大高興,為她的成功喜悦,為她的決定鼓掌,為她的品質喝彩。在她身上找到了我的影子:愛生活、愛説話、愛幻想、愛笑樂觀的女孩。可我身處的是順境,而安妮是在逆境下仍保持這種品質就難得可貴了。

時代在不斷進步,生活條件也優越了,但我們有些人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我也是如此,只要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被打敗。就拿這次考硬筆書法特長章來説,我認為自己已經是創作班學生,而且獲得過不少大賽的獎項考出這個章並不難,結果沒考出,我懵了,我那樂觀、活潑的性格一下子消失了。怨時間老人不公平,怨分配名額這麼少的,甚至都想放棄下學期的培訓了,我整天泡在課外書堆裏,慶幸地是我看了《綠山牆的安妮》這本書,安妮感染了我,讓我思考,讓我學習。其實硬筆書法既要學,也要練,光靠課堂的練是不夠的,以前的成績只代表過去,考前一點不練,考得出才怪呢。明白了在成功之路上,並不是到處都有鮮花的芳香;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我要向安妮學習,遇到困難不氣餒,不放棄一絲希望;始終樂觀而執著地奮鬥進取、追求理想、實現抱負。這就是好書帶給人的力量,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10

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真的很”傷”,可哀傷之餘,又不得不引人深思:為什麼一個天才,就這樣被埋沒了呢?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華出眾,他出生於農耕家庭,從未接觸過任何文學的作品,竟然5歲就能指物作詩,並讓人嘖嘖讚歎。可因其父母把他當作賺錢工具,不讓他讀書,使他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從全文來看,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與方仲永墮落成常人絕對也是最最分不開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親的所作所為。

仲永那時還小,雖然天資聰穎,但並不能辨別是非。父母們也正應該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時候,多灌輸正確的思想,讓他們多讀書,多增長知識,更何況仲永還是一個神童,若讓他好好讀書,長大必然會成為一個才子。可他的父親卻不教育他繼續好好學習,竟在他還無法把握自身的時候,貪圖小利,把他當做獲利的工具,以至於變成後文的”不能稱當時之聞”和”泯然眾人矣”。

但是他墮落於常人,卻也跟自己分不開關係。

作者王安石在本文中曾寫過他在仲永12、3歲的時候見過他,雖依舊有些才華,卻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説,仲永這時還算是一個天才,現在再好好讀書,也為時不晚,還是能小有成就的。而且仲永也12、3歲了,已不再懵懂,可以不必當作父親的賺錢工具了。可仲永卻依舊聽父親的話,每天走遍全縣,作詩,寫對子,收報酬,絲毫沒有一點覺悟,也沒有發現自己的改變,也正是這一點,使他錯過了最後一個機會,從此碌碌終生,泯然眾人。

愛迪生曾説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現在才發覺,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一個天資聰穎的人,若不把握機會,勤奮、努力地學習、讀書,結局也就會像本文的仲永一樣吧。更何況我們”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仲永着實令人哀歎,但我們現在更為重要的,則是不要讓後人或身旁的人在”傷”字後面加上我們的名字,那樣就比仲永更加可悲了。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11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題記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莉迪亞是家中的老二,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作為中國人父親的黑頭髮和美國人母親的藍眼睛,這對夫妻對她寄予厚望,將所有注意力傾注在她身上,在她的屍體被發現後,家裏一直維持着表面的平靜終於被打破,最終一家人開始了新的生活,而莉迪亞自殺的真相,將會永遠埋藏在小妹妹漢娜的心底。

故事的背景是70年代的美國,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沒有世界名著那樣的波瀾壯闊,但它是如此的扣人心絃,這本書的感情是如此的力透紙背,就好像在一個明媚的秋天的下午,你剛睡醒午覺,帶着再好不過的心情,你拉開了房間的窗簾,然後你發現——陽光灑滿了房間。

也許我們這輩子不會遇到與種族有關的敏感問題,但就如書的封面上的那句話一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有找尋過真正的自己嗎?

沉浸在題海里,因為覺得自己總有一天能出人頭地,參加各種補習班,一步一步走向父母給自己設定好的未來,沉迷網絡,試圖在虛幻的世界中尋找真實,在所謂的愛情裏糾纏不清,因為自已還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揮霍。或者是認為自己再也無法面對那一雙雙充滿期盼的眼睛,像懦夫那樣逝去。

我們到底忘記了什麼?

忙忙碌碌地過着每一天,自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偉大的理想並且要去實踐它,結果卻在現實中不斷迷失自己,辨不清方向,看不清前途,感受不到親情的温度,體味不到四季的輪迴……

我們被虛妄的希望拖下水,然後溺亡在希望的深淵。

站起來吧,捫心自省,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心靈的皈依。

我輕輕的合上散發書香的《無聲告白》,站在窗前,看着窗外滿眼的透着生命氣息的綠色,感受初秋的涼意,卸下一身的燥熱,此時,清風拂面,鳴蟲靜默。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12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苦兒流浪記》,我被主人公雷米勇敢、堅強、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地觸動了。它講的是小小兒雷米四處流浪的故事。雷米原本生活在一個貴族家庭裏,可是在很小的時候被壞人偷走丟棄到街頭,先在養父巴伯蘭家生活,由於生活的窮困潦倒,後被養父賣給一個街頭雜耍藝人。從此,雷米作為流浪小藝人開始了浪跡天涯的生活。

在艱辛曲折的流浪生活中,雷米經歷了我們難以想像的困苦生活。他吃飯朝不保夕,睡覺沒有固定的場所。他曾經在寒風刺骨,大雪紛飛的森林中受到了野狼的突襲猛攻;在礦井裏遇到洪水的侵襲;險些因飢寒交迫凍死在花農門前然而,不論環境多麼惡劣,雷米從來沒有退縮,沒有被困難嚇倒,始終抱着堅定的信念,不怕苦不怕累,克服種.種困難,終於他如願以償的找到了自己的生母。

這本書讓我明白成長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要學會從挫折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在困難面前永不低頭。同時我還要學習雷米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做一個勤奮、勇敢、堅強又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13

這個暑假裏,我讀了《三個火槍手》這本書。這是一部世界名著。作者大仲馬是一位中國讀者都非常熟悉的外國作者之一。

這個故事主要描述了一位年輕的小夥子達爾達尼央為了追求心中的夢想,帶着父親給的三個禮物來到巴黎,年輕高傲的他由於種.種誤會得罪了三個了不起的火槍手。處事老練疾惡如仇的“冷麪殺手”阿多斯;頭腦簡單大膽魯莽的波爾多斯;和舉文雅風度翩翩的“美男子”阿拉密斯,他們由不打不相識到最後成為莫逆之交的好朋友。四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緊緊團結在一起,為了國王和王后的利益,不惜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險粉碎了紅衣教主一個又一個陰謀,爭取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達爾達尼央也憑藉着自己的勇敢機智,見義勇為的精神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真正的火槍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團結是多麼的重要,火槍手們正是用過彼此的團結合作完成自己的夢想,開出了夢想之花,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團結可以為夢想之花的開發奠定基石,團結可以取得最終的勝利。

在我們生活中處處可見團結取得勝利的例子,比如螞蟻搬家、拔河比賽、抗洪救災......是團結讓螞蟻們可以共同生存下去;是團結讓我們贏得比賽為班級爭光;是團結讓我們眾志成城在抗洪救災中取得了勝利,減少了生命財產的損失,保護了我們的家園。團結就是勝利!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14

在讀過的小説中,伏尼契的《牛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的主人公牛虻更是讓我感覺到震撼……

亞瑟,書中描述道: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脣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意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裏別人必須誤會以為他是一個身着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可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象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

牛虻,書中又寫道:

‘費利斯。列瓦雷茲,綽號牛虻。

年齡:大約三十歲;

籍貫:不詳,大概系南美人;

職業;新聞記者;

矮個子;黑頭髮;黑鬍鬚;皮膚黝黑;藍眼睛;前額:既闊又圓;鼻子,嘴巴,下——'

對了,這兒:‘特徵:右腳跛;左臂彎曲;左手少了兩指;臉上有最近被馬刀砍傷的疤痕;口吃。下頭還有一句附言:‘精於槍法,捕時要加以注意。'

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以往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終這“醜陋”的模樣,這或許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絃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衝突”。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兑斯説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杯具。”這“衝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衝突,或者是感情與夢想的衝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衝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杯具。

這許多的衝突中每個都耐人尋味,每個都動人心旋,每一個衝突都把牛虻帶向杯具。可我無暇仔細體味這些衝突,因為我在被他的那種精神感動着、震撼着……

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歡樂地飛來飛去--這是開篇首語。本書的精華所在,文章的點睛之筆,也是牛虻和瓊瑪小時侯一齊學的一首小詩,是文章的結晶。

的確,牛虻精神是永不泯滅的。在宇宙的每個角落都會有這樣的人存在。牛虻精神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的象徵。

無論在牛虻那個戰亂的年代,還是如今這和平的時代,牛虻的執着,堅強,頑強的毅力和應對敵人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我明白你們這些留下來的人團結起來,就會給他們猛烈的反擊,你們將會實現為之奮鬥的宏偉大業。至於我,對待死亡就會懷着簡便的心境,走進院子,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經完成了我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徹底完成了這份工作的證明。他們殺了我,因為他們害怕我,我心何求。"這是封面上的一段話。足見牛虻的偉大。他用一生的時間和惡勢力作鬥爭,把自我的青春和熱情毫不吝嗇地獻給了意大利。獻給了他深愛的與之無關的人民。而應對死刑表現得從容不迫甚至讓執行槍決的軍官士兵都不寒而慄。應對手無縛雞之力的牛虻,他們顯得多麼狼狽不堪!就連槍決的士兵都捨不得下手,一心想着是身旁的人射死牛虻的,最終竟有個士兵甚至沒有開槍。牛虻就是有這個力量,能讓他的敵人也受到感染。在他身旁的人,都會感受到他靈魂的魅力。並受到他的薰陶和感染。哎,這樣一個好人還是被亂槍射死了,可就連最終一刻,他都不忘和敵人鬥爭,最終一刻他也是勝利的。他的敵人都怕他……

牛虻是在其生命中最愛的兩個人——神父蒙太尼裏和女友瓊瑪的雙重傷害下、其內心承受着非人的煉獄般折磨中流浪到南美洲,度過了地獄般的十三年。而後再出此刻意大利的他已經成熟了,已經是老練的“牛虻”,成為一個為國家命運不顧個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轉眼看看此刻的我們,80後的我們,被人們喻為“草莓族”的我們,莫説是受到生命中最愛的兩個人的雙重打擊我們有沒有勇氣重新站起來,就是遇到挫折也會讓許多人放棄前進去選擇逃避!這是多麼鮮明的比較啊!

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裏,我們缺少的或許就是一種牛虻精神——執着、堅強、頑強的毅力和戰勝自我、愈挫愈勇的鬥志!或許這時的我們真的應當學一下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把牛虻精神拿來,將它溶於自我的思想中,為自我所用,改變80後“草莓族”的現狀,將自我變為不僅僅外表光鮮亮麗,內心也堅強無比的“轉基因草莓”吧!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15

菲苾説霍爾頓喜歡的不是什麼真正的東西,霍爾頓認為是的。安多里尼老師説“為某種微不足道的事業英勇死去”“微不足道的事業”正是霍爾頓認為的真正的東西。其他多少是功利的。

人一定會受環境的影響,發達的機械主義文明勢必會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這可以説是全書悲劇的根源。制度使個人變得利己、虛偽(馬克思主義有一個人的“異化”理論,LZ不裝13了,感興趣自己瞭解)。鄉下人往往比城裏人質樸,比如説。老子理想中的“小國寡民”恐怕也意在此。

在霍爾頓一連串的咒罵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的變化。LZ挑一個説一下。同學在演講中離題時,老師給了他不及格。這個老師總是強調統一和簡化。“問題是,有些東西不能統一和簡化”,霍認為他講的很有趣。這是人思維方式的變化。

還有,Game,my you get on the side where all the hot-shots are,then it’s a game,all right~I admit if you get on the other side,where there aren’t any hot-shots,then what’s a game about it? game.

老師對他説的規則,他有自己的認識。所謂公平的遊戲帶給他傷害。

霍爾頓是過分感性而缺乏邏輯的。他總是憑自己的感覺。他喜歡的是樂隊裏一個敲鼓的人,是茂丘西奧(他肯定也喜歡桑丘),完全憑感覺而不是邏輯。事實上,霍爾頓的邏輯是怎樣的呢?舉個例子,

The only trouble was,her mother answered the phone,so I had to hang up.

這種邏輯和他常説的“我沒那心情”是一樣的。

霍爾頓是耽於幻想而脱離現實的。他不是那種下定決心然後就能按自己的命令執行的人。在他的想和做之間有一條鴻溝。他幻想和弟弟説話,幻想搭車去西部,幻想成為麥田裏的守望者,而在生活中,他又是“你要想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就得説這類話”的人(有點精神分裂神馬)。霍意識到自己的幻想與現實之間的深刻界限。就他對琴的態度,書裏有一句話,

I started toying with the idea,while I kept standing there,of giving old Jane a buzz? only reason I didn’t do it was because 1 wasn’t in the you’re not in the mood,you can’t do that stuff right.

這表明了霍對自己幻想的認識。他害怕現實中那個改變了的琴改變他幻想中的琴。

這種失敗感是最深刻的失敗感,導致霍爾頓持續的“他媽的那麼沮喪、那麼寂寞”。而他去西部的理想與其説是獨善其身不如説是一個無法適應環境的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所以菲苾想和他同去的時候,他很生氣。

客觀地看,不從霍的角度看,霍爾頓是一個普通的善良敏感無法處理自己的感情無法適應環境而自暴自棄的少年(他不成熟,所以談不上世界觀)。

2022海邊的卡夫卡讀書心得感想 篇16

魯迅筆下的悲劇,事隔多年,如今卻仍在上演着。

無論是祥林嫂,這個由社會鑄造出的底層人,還是夏瑜,這個在封建社會被迫害的革命人。他們的身上總是有着共通之處,他們的周圍總是有着一羣冰冷的看熱鬧的人。

那些人如果沒有聽到她的話,還特意尋來假裝聽他那段悲慘的故事,在他們眼裏,他只不過是逗樂他們的笑料,是增添生活趣味的調味劑,是充實空虛精神世界的食糧罷了。沒有同情,沒有理解,有的只是鄙夷的目光,辛辣的嘲諷,虛偽的淚水,這些的一切不由得把她推進了萬丈深淵,在孤獨中走向絕望。

是那個時代斷送了祥林嫂,而如今又有多少個祥林嫂被這個時代毀滅。

前不久,有一個小女孩就親身經歷了一個生命在她旁邊悄悄流逝的痛。一個身材魁梧的人在她面前倒下,而她因為身體瘦小搬不動他,周圍迅速迎來一羣圍觀的看客,只是圍觀,小女孩不停呼救,沒有人理睬。於是她感受到了一個人的體温慢慢下降,下降,而自己卻無能為力。

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嘛,我們不經審問自己,為什麼這些人類本該有的善性,在這些合情合理的情況下卻顯得脆弱不堪呢,以前常聽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那為什麼真有這事時我們寧願當一個看客,選擇明哲保身,而不是出手相助呢,如果當我們把這些路人看作是自己的親人時,我們還會選擇看熱鬧嘛,我們問什麼不能換位思考一下呢,如果像當時被槍殺的人們,看熱鬧的人一起齊心,那麼革命黨人會不會勝利呢,如果把一個困難同時擠壓在幾個人身上,那麼他們必死無疑,而把這些風險大家一起承擔,那麼後果也許就不是我們看到的那般。

所以,古往今來,無論社會在怎樣的發展,科技有多麼的先進,對於我們們來説,都是冰冷的。只有縮短心與心的距離,人們之間不再那麼冷漠,我們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j38ej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