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精選22篇)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精選22篇)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1

深深地熟悉故事的章節,它就在我心中敲擊,它是強烈的,深到無底,它是沉默的,像無夢的睡眠。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精選22篇)

書中的柯賽特,馬呂斯是美好的,他們是那裏最為真實的象徵。每個人都有偽裝,那偽裝下的心正是當時社會的顏色——黑暗。可他們,卻在這樣的環境下,仍然具有着真誠與善良。我也只是在闡述,闡述着故事,而深深銘刻在心的,是冉阿讓這個高大的形象。其實,很敬佩他,那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對他肯定的讚美。

當時統治的社會,是那麼得慘不忍睹,冉阿讓被迫無奈在麪包鋪裏偷了一塊麪包,卻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獄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阿讓進去的時候,青春年少,出來的時候,老氣橫秋。這是怎樣的一種社會,他是如何捱過了這麼多年的折磨,苦役生活使他靈魂一面上升,一面墮落。也許,改變他的正是那個主教,他偷了主教的東西,而主教卻沒有責備他,還送了他東西。主教説,他贖的是冉阿讓的靈魂。十九年來冉阿讓第一次流下眼淚。

正是這樣,那個囚犯冉阿讓消失了,樂善好施的馬德蘭出現了。經市民推選,他成了市長。他的改變,他的堅持,卻是那位主教非凡的寬厚,驚人的慈愛讓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動。他的形象,在這一刻,成為了書中最為光輝的亮點。

冉阿讓不斷地幫助一個又一個人,可在他遭遇劫難的時候真正幫助過,關心過他的人,竟還沒有寥寥數人!透過冉阿讓,讓我想到了泰戈爾的一句詩:“我想我將為你憂傷,還將用金色的詩歌鑄成你孤寂的形象,供養在我心裏。”

故事裏,我看到了“寂寞”這兩個字的影子,它不論何時都夾雜在裏,那種壓抑的感覺讓我心口窒息。不是覺得冉阿讓在那種美好而歡樂的氣氛中逝去,不是的結局,而是覺得正是這樣的環境才讓人更加沉湎於悲痛之中。他雖然是安詳平靜地逝去了,可他的內心還在孤獨着,寂寞着,周圍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可他畢竟還是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人。心靈上的枷鎖鎖住的並不是觀看幸福的雙眼,真正封鎖住的,是人內心的寂寞,把寂寞藏匿在心底,就永遠都得不到了釋放——

《悲慘世界》中沒有提到一個“悲”字,可全書卻處處被一層似有若無的悲傷籠罩着,看似平靜簡單的語言,卻讓人心頭所涼,這種情感從書的一開始就有。

是真的,寂寞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可怕的東西,它是魔鬼手中用來交換青春的咒符。書中的冉阿讓可以在自己蒼老的身軀上揹負起一個受傷的年輕人,穿過整個巴黎市區的下水道。那個時候,他健康得可以再活上一個六十年。他把柯賽特視為自已的女兒,讓他這個,從沒愛過,孤身一人,從未領略過父親,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極大的安慰。柯賽特成了他生命中的亮光,給他過歡樂,幸福,温暖的人。可是,當柯賽特與馬呂斯結婚後,他卻經受不住寂寞的侵襲,在那樣舒適,富足,美好的家中迅速地衰老,逝去——

真正催人老的不是無情的歲月,而是吞噬人靈魂的寂寞。

所以説,當我們用心來觀察周圍的人時,是不是也突然覺得該給他們送與温情與安慰。往往是在人老的時候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安靜,喜歡熱鬧,即便是不長時間,也讓他們覺得滿足。卞之琳有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何其不是,身在其中,自會感覺出與親人之間的快樂,親近於親人。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着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台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説,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這一切得轉變使我既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面對着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低劣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論如何掩蓋不住他醜陋本性的事實。

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的人……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2

“一個生活支離破碎的人回到家鄉收拾爛攤子,再換來一身破碎。

“除此之外,他沒有一點辦法。

“故事聽起來就夠絕望,但這恐怕也是我們面對千瘡百孔生活所能做的唯一事情。” 這是知乎上偶間看到些許關於《海邊的曼徹斯特》影評。

悲慘世界。過去的故事。我不知道其他閲讀者在這鏡子裏觀照到怎麼樣的內在,我的六根只有沉重。

永無止境的疼痛,不幸得像旺盛年輕人早早便患有一種永生病痛。

悲慘世界看得很壓抑,一開始冉阿讓在水裏做苦力,一扯,再一扯。極其單薄的力量一下一下地付出徒勞的氣力。

電影作品海瑟薇飾演妓女芳汀時,其中一段演唱的深刻、震撼。做完愛後,一張淚臉搖着頭悲號。唱到最後一句——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我的淚目嘩啦流下。

是,現實鋒利得,逼走你身體所有支撐骨架讓人只能直面脆弱,是掏空你所有所有的殘忍搶奪者。

想起菲茨傑拉德的墓誌銘:我們奮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斷的被浪潮推回到過去。

生活永無停歇,何來重新開始。

然後睜不開兩眼/看命運光臨/然後天空又再湧起密雲。——《暗湧》

但是,冉阿讓雖然罪深,但沒有自棄選擇相信而修善;芳汀身無分文歸家,賣身也要千里為觸到心底的深愛,即便最後只能病死前在朦朧幻覺中窺見女兒;艾潘妮得不到馬呂斯卻甘心幫他求愛;沙威忠於嚴謹的法令,卻在最終槍下放走冉阿讓……每一個人,被雨果刻畫得,飽滿深刻。已經不能用非黑即白的詞去妄斷這裏的人物。每個人心中都深深藏愛,即便伴隨着每個人必有所遺憾;都各自擁有在無常中,體現超越世俗的偉大。

這一瞬間,如此神聖。來自人性超出人性,都各自修道,達到悲而壯美的成全。

“真正的勇氣是,經歷了那些複雜、坎坷、黑暗、動盪的世事考驗,卻仍保有一顆純澈的初心。並且這顆心因為磨礪與損傷,散發出更為明淨透亮的光亮。這光芒與此世間是超離而又平等的。 ”

155年轉瞬逝去,苦難過去。21世紀今天每個人看起來着穿美好,樣貌靚麗,團團圓圓,吃喝娛樂,喧囂熱鬧,輕而易舉的幸福。卻十分脆弱。如今的人,生怕距離,患得患失,寸寸分明沒有餘地,敏感,不精進,戾氣,自卑,懶惰,活在小我的卑微世界裏,沒有慈悲心……氣場十分浮躁。試圖抓住一切愉悦,卻拒絕負荷創痛。也導致在這個時代,罕產擁有成就的人。要做到像故事中願意給予一個人愛的空間,是現代人需要長期習得的修行。

但我見到,依舊有人在默默的無名暗處堅耐,或者盡力呵護愛着的人,堅韌付出犧牲着所有所有心血和一心一意的愛。

“在朋友圈或虛擬平台裏偽裝幸福或富足,都是一種假象。真正帶給內心成長的,是那些需要獨自品嚐和承擔的黑暗力量,面對它們,一一粉碎。” ——安妮寶貝

想起最近父親因為工作原因,一個本來強壯的男人,突然之間,所有的皮肉因無常和不斷的辛苦勞作,孤苦的消耗。將他每一部分癟榨成一條條瘦弱突顯的根骨。像完整的心靈塌下,血肉模糊的心臟幾乎只在牽強泵血。早年他醉酒摔倒,膝蓋一大塊肉被尖鋭石頭割去,之後醫生將他完好的長長的痂生硬撕下,鋪上一層厚厚的藥膏。回家後他把腳無事人一樣放在小凳子上繼續日常地看電視;在再早些時候,半夜骨折,術後麻醉退去他臉色灰白,疼痛嚴重地瘙癢每一處神經。

他咬着被子,忍,除了忍,一直。從不説話。現在裝在腳踝的鋼架仍然沒有拆去,走路一拐一拐。隱隱作痛,似乎是一種特意留下的的警醒。

我歷歷在目。

問媽媽,怎麼辦?她説,怕什麼,見步走步。 對,堅毅。在平平白白的苦難裏堅韌忍耐,在靜默不語中堅實準備破土的種子。哪怕竭盡全力,都要繼續,繼續。然後,超越。

《海邊的曼徹斯特》裏有一個細節,是Lee在警察局試圖自殺的一幕。對這個釀成大錯的男人來説,“活着”是足以讓他窒息的枷鎖。當Lee拔過警員腰間的手槍,被一擁而上的警察撲倒在地時,Lee説出了整部電影裏最讓人肝腸寸斷的一句話:Please.

是的。

“教父告訴我,我也擁有靈魂。

“他又怎麼知道? 冥冥之中是什麼打動我的內心

“這世間是否真有另一條路可走?

“我試圖爬出泥淖,卻掉落深淵。

“暗夜再次將我籠罩,我凝視着虛空,看到我罪惡的漩渦。

“現在我要逃離那個世界!冉阿讓已經不復存在!”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3

最近重新開始看雨果的《悲慘世界》,雖然印象中這部大塊頭我以前應該在中學時期看過,但是對於書中的內容卻是一點印象都沒有,別人要當面提起問我這本書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我肯定答不出。

所以,最近重拾這本書,不能算是複習,只能算是第一次閲讀。這次看的收穫還是蠻大的,也引發我的一點思考,只能説大家之所以能成為大家,是有原因的,不服不行。

目前剛看完前八卷,即關於芳汀的部分。故事中最打動我,令我忍不住想要思考的問題便是:這個社會是不是對於窮人的包容度太低了,而國家設置的刑罰制度是不是合理,會不會導致惡性循環。

這些問題就我自己目前的認知水平來説,我認為無解。

首先,站在個人的角度,我認為社會對於窮人的包容度確實很低,窮基本上意味着沒有權利享受一切社會資源,甚至沒有尊嚴。但是,一個人的出身又不是自己能夠選擇,而原生家庭又會嚴重影響到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所以基本上我是贊成“窮人是沒有未來的”這種觀念。

或許因為我自己本也是農村家庭出身,所以我更加清楚對於我們這類最開始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人來説,要想試圖改變階層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情,要比別人付出不知多少倍努力,心理承受能力也要比一般的同齡人強大多少倍,才能有與普通人一樣的話語權。

當然,這裏我並不是説我已經改變了自己的階層還是怎麼樣,我還在這條路上拼命的努力着,就是希望有朝一日我自己的後代可以不用像我一樣需要去面對和承受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壓力以及各種各樣的心理落差。

所以,你看,我並不能選擇我自己的家庭出身,我生來父母便是農民,這是我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但是,我也向往城市生活,我也希望自己能夠在大城市裏生活得光鮮亮麗,所以我努力學習,也似乎唯有學習這件事情,可以讓自己與班上的城裏娃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

其次,關於刑罰制度,現在我越來越懷疑它對惡人的懲罰更大程度上是在讓受害者保持一種心態上的平衡,但對於窮人的改造作用基本為零。比如故事裏的主人公冉阿讓,最開始被拘,就是因為家裏窮吃不上東西,他為了自己姐姐的兩個孩子,到商店櫥窗偷麪包,結果被抓,這種情況下對一個人自由的剝脱便一定能使一個人變好嗎?

顯然故事裏給的答案是否定的。冉阿讓後來在鑑於幾次越獄,但都被重新抓回,然後被加刑,最後被限制人身自由長達20xx年,而起因不過是肚子餓去商店偷拿麪包。

有的時候我自己其實也很矛盾,尤其是看到自己家鄉小夥伴的生活狀態,因為並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是通過自己的奮鬥來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有的人雖然家庭出身與我一樣,但是想法卻千奇百怪,他們享受城市便利舒服的生活條件的同時,喪失了拼搏的那股勁,又不願回到家鄉,於是有的人選擇卑微地在城市生存,有的人可能就要選擇捷徑了,最後葬送的便是自己的人生。

矛盾的點就在於人到底能不能在社會資源嚴重不均衡的情況下改變自己的社會階層,過上別人一出生便輕鬆擁有的生活,如果能,那麼到底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或者需要努力到怎樣的程度才行?

窮人也是普通人,到底能不能在各方面資質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正常地過完自己這一生?

最後一個問題,一個國家的刑罰制度對於犯錯的窮人來説,是否過於嚴苛,還有沒有空間給犯過錯的窮人以改過自新的機會,社會大眾對於已經從善的曾經的窮人是不是零容忍度。

從冉阿讓的故事來看,個人認為刑罰制度過於嚴苛了一點,畢竟我覺得一個平時表現良好的正常人會為了生存而去盜竊,這本身説明社會的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問題,另一個方面,對於本就是社會邊緣羣體來説,一羣長期沒有人身自由的人聚在一起,能交流些什麼?最後不但會導致他們與社會更加格格不入,還回導致對社會的仇恨,從而激發更加嚴重的社會矛盾,由此惡性循環開始。

故事中冉阿讓遇到一位心地善良的主教,並讓他從此決心改過自新,改名換姓最後甚至成為令人尊敬的市長。但是一旦人們抓住他之前人生的把柄,便開始不依不饒,完全像是集體失憶一樣,不但忘記了這個“把柄”是如何被世人發現的,還忘記了這位他們平時可望而不可即的市長先生對本市的經濟發展作出過怎樣的貢獻。

所以我不明白明明這樣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為什麼不能有一個令人安心的結局,當真是“好人難做”嗎?

另外,前晚看了《找到你》,演員的演技自是沒得説,所選題材也與自己現在所從事的行業相關,所以無論是處於對國產電影的支持,還是對於有演技的中年女演員的喜歡,還是對題材本身的興趣,都讓我決定帶動同事去支持一下電影票房。

當然,電影畢竟是電影,需要以一種戲劇化的呈現形式在大屏幕上展現出來,所以這裏我不從專業上的硬傷來説,因為帶着挑剔的眼光來觀影,始終有一種上帝視角的審視感,我不喜歡把這樣明明一件休閒放鬆的活動變成一件帶有有色眼鏡的無趣行為。

電影裏的幾位母親都令我感動。尤其是孫芳,她身上的那種作為農村人帶着孩子在城裏苦苦掙扎的韌勁,讓我似乎看到的是自己的老鄉,而且就活在自己的身邊,我認為她的戲份最真實、最震撼。

而李捷的生活狀態似乎更加符合我現在或者説幾年以後即將步入的狀態,也是那麼真實,連考慮問題説的話都似乎與我現在的思維方式和説話方式一模一樣,而我似乎還要更加固執一些,到現在我還是認為沒錢就不要生孩子,否則給不了孩子基本的生活的條件,那麼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的行為本身就相當的自私。

這也讓我想到了《悲慘世界》裏面芳汀和她女兒的故事,芳汀正是在沒有很好的生活來源的情況下生下了她的女兒,後來怎麼樣?她把孩子寄存在另一户甚至都不瞭解基本情況的人家家裏,結果這户人家只是把她的女兒作為搖錢樹,缺吃少穿不説,根本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也就阻斷了她女兒通過學識來改變自身未來的道路。

所以,目前我認為經濟基礎是決定我是否選擇生下一個孩子的決定性因素。當然,對於別人的選擇,我雖然不理解,但也表示尊重,因為社會不就是這麼不按照我的個人意志運轉的嘛。

這些想法或許幼稚,可能在有些人看來也只不過是在拾人牙慧而已。但這畢竟也是我自己現階段的真實想法,不一定對,但我想要把它記錄下來,説不定幾年以後回頭再看,能產生一些新的東西呢......

我還是更喜歡不斷努力、拼命向前奔跑的自己。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4

冉·阿讓是《悲慘世界》的主角,他僅僅只是因為偷了一條麪包而坐牢,沒錯,僅僅是因為一條麪包。他本只用待在監獄五年卻又因為多次越獄而失去了整整十九年的自由。他是窮苦人民的代表。在教堂裏冉·阿讓盜取銀器,想要報復社會,但是主教大人寬恕了他,引導他走回正道。在以後,他的身上逐漸充滿了人性光環以及人道主義精神,他伸張正義,救助貧苦百姓,照顧芳汀。我相信眾多讀者的心和冉·阿讓的心是相通的,讀者都希望通過冉·阿讓的手去懲治壞人,匡扶正直。確實,他在醒悟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乏那一刻仁愛赤城之心。沙威堅持正義和法律,他有自己的信念,他認定冉阿讓是邪惡的,追捕冉·阿讓是他的一生的目標。但他在這個過程中漸漸發現了冉阿讓善良的本性,他沒法繼續面對多年的堅守,放走了冉·阿讓之後,他選擇了跳河離開了這個世界。沙威令我覺得可惜,其實從他的角度、他的職責來看,他並沒做錯什麼,畢竟沙威是名警長,追捕冉·阿讓是他的職責所在,相反他在星空下的堅定誓言令人心生敬佩。但是既然冉·阿讓改變了並走上了正道,沙威在明白了他以後也許可以像他一樣改變,繼而從冉·阿讓身上找尋真正的正義,而不是迷失在這個世界從而跳河自殺。

芳汀,如此美麗善良的女子卻不幸被惡男人欺騙,終是淪為妓女。女兒珂賽特是她唯一的希望,她悲劇性的命運幾乎是圍繞着珂賽特發生的,可以説如果不是有了私生女珂賽特,芳汀就不會這麼悲慘。就這樣,芳汀只能靠取悦男人獲取生存權利,她成了男權社會的犧牲品。芳汀是最為令我扼腕歎息的一個角色,她非常漂亮,擁有傾城傾世的美貌,可我想,也許就是這樣少有的美貌也成了她悲劇命途的原因之一。珂賽特是芳汀遺留下來的可憐孩子,被對這個悲慘世界依舊充滿幻想的芳汀寄養在一個酒館。她沒有美好的童年回憶,只有一天天作為女傭的悲苦生活。多虧了冉阿讓的照顧,長大後的珂賽特成為一名開朗活潑的女孩,這之後她與馬呂斯相愛,歷經艱辛,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相比之下,珂賽特比愛潘妮更幸運,儘管她失去了母親,但她有冉阿讓的細心照顧;儘管她的童年佈滿了陰霾,但她所愛之人馬呂斯也很愛她。

德納第夫婦是典型的中下級階層,他們吝嗇、貪婪、卑鄙、無恥,他們是令人厭惡的小人。他們無所顧忌地偷竊自家酒館客人身上的財物,給客人提供用骯髒材料做的菜餚,把珂賽特當做女傭來使喚。這對夫婦的形象被雨果用諷刺的筆尖刻畫得異常深刻,我看過之後也不由自主對他們產生了嫌惡的感覺。德納第夫婦對道德與正直的無視其實正是那時法國混亂社會的一個縮影。馬呂斯英俊帥氣,是標準的革命青年。他放棄了外祖父的物質財富,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和軍銜,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派。他對革命充滿熱血,對珂賽特又很純情。愛潘妮是德納第夫婦的女兒,從小被寵壞,也看不起珂賽特。但她長大後,德納第夫婦威脅利用她。愛潘妮是有良知的,她愛馬呂斯,馬呂斯並不喜歡她而是喜歡珂賽特,她仍舊幫助馬呂斯找到珂賽特;愛潘妮是勇敢的,她害怕戰爭,但她對馬呂斯的愛讓她衝向戰場,她在最後關頭替馬呂斯擋下子彈,在心愛的人懷裏死去。我真為愛潘妮感到難過,她暗戀的人不愛她,甚至在一開始還誤以為她和德納第夫婦一樣吝嗇貪財。痛苦不堪的愛潘妮孤獨一人靜立夜雨中,落寞的背影漸漸被黑暗吞噬。實在是太讓人揪心了!還好,她沒有失去自我徹底變成另一個人。

加夫羅契是革命年代裏早熟的孩子,他消息靈通,天真浪漫的面孔背後隱藏着灰暗童年的悲哀。看到這裏,我不禁為加夫羅契感到難過,這麼可愛的孩子就要直面戰場的殘酷,最後他揚着笑倒在了政府軍的槍支之下。多麼讓人心寒,那些政府軍連小孩都沒有放過。安灼拉是富有浪漫氣息的革命青年,他充滿熱血與激情,堅定奮進,為了人民的自由而鬥爭。主教米里哀在人民中德高望重,在冉·阿讓被警察抓住的時候,是他做了偽證。但是主教告訴冉·阿讓:“You must use this precious silver to become an honest man”。是他以真摯的心靈拯救了處在黑與白邊緣、對世界幾乎絕望的冉·阿讓,可以説,如果沒有主教的寬容,就不會有後面為貧苦民眾伸張正義的好市長冉·阿讓了。我想,主教很清楚,作為一名天主教虔誠的信徒作偽證是不被允許的。然而在那個司法制度極為冷酷是不可能感化一個犯人的法國,如果主教沒有作偽證,冉·阿讓最終又進了監獄,變成一個對社會更加仇恨的人,那麼接下來芳汀可憐的女兒珂賽特就永遠在德納第的酒館裏過着暗無天日的生活直到死去。主教米里哀無意中間接救了許多人。

正如這本書的名字一樣,《悲慘世界》是真的很悲慘,也真的叫人無奈。當看到芳汀被強迫割下頭髮、拔掉牙齒甚至被無賴男冤枉時,我恨不得用力拉她一把,把她擋在自己身後;當看到德納第夫婦剁掉貓的尾巴,混合着老鼠的屍體煮成一鍋湯時,我恨不得就上前狠狠地拽下他們浮誇的大帽子,將他們踹到臭水溝裏;當看到愛潘妮孤零零地站在夜雨中失魂落魄地呢喃着馬呂斯的名字時,我恨不得為她撐起雨傘,讓她忘記馬呂斯哪怕一秒鐘也好;當看到加夫羅契毫無畏懼地扛着槍哼着洋溢稚氣的小調跳出街壘後被政府軍槍殺的那一刻,當看到安灼拉英勇就義倒下的那一刻……我恨不得也扛起槍和他們一起為了法蘭西人民的自由而奔向戰場,我甚至恨不得被槍斃的是我、被殺的是我!故事的最後,除了教堂裏的主教和去美國繼續黑暗交易的德納第夫婦,活着的就只有馬呂斯和珂賽特。都死了,那些曾在酒館裏暢談着起義勝利後的自由世界的人們,那些曾在寂靜黑夜裏希冀着光明未來的人們,那些曾在貧窮民眾前堅守仁愛的人們,他們都死了啊!剩下的只是空蕩蕩的桌椅和空蕩蕩的房間。沒錯,這是個多麼悲慘的世界啊!但是我們要記住光與影是同時存在的,光明一定就在不遠處。不論身處何種境地,都應該樂觀向上,就像那些為了自由而戰鬥的人們一樣相信光明。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5

小説中的主人公可以算是一個偷竊犯,因為一點小事毀了一生。那麼現在的社會呢?在小説問世後將近150年的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了嗎?

且不説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所造成的不平等,取和小説中類似的列子,同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應該還有那些吸毒犯吧,在他們離開戒毒所後,社會又是怎樣接受他們的呢?找工作到處碰壁,更不用説想擁有自己的家庭。幸福離他們是遙不可及,眼前只有黑暗,看不見曙光。有人可能覺得這個列子太偏激了。我只能説那些覺得這列子偏激的人,和小説中的羣眾是相同的,都是被時代矇蔽了雙眼,或許你能看出當時的人被困在了那個封建時代的教條中,但你自己卻不能發現你被現在這個開放的社會中那些無形的教條所捆綁了。在這個連個人性取向都不能正視的社會裏,我們還能正視什麼?

人的平等問題已經被探討了幾百年,也將會繼續被討論,在各個方面,雖然悲慘世界最後的結局並不是大團圓式的美滿收場,但是我相信在我們的生活中,人的平等將會逐步完善的。

在裏面眾多人物中,最重要的主角是冉阿讓,在我看來,他的一生都是悲慘。在我們看來,法律是正義的,是專門用來懲治惡人的;但是《悲慘世界》似乎告訴我們法律是無情的,冰冷的工具。冉阿讓為了救濟7個小孩而偷了一條麪包,卻被人抓進牢房,雖然他是違法了,但是他的動機是好,怎麼説也應該從輕發落。法律的無情,讓他不相信法律,也讓他因此坐了20xx年的監獄。一個人的青春就這麼浪費在這種的地方,真的很不值。幸好他假釋後遇到一個好人——主教米里哀,他是唯一願意收容他的人,並以愛心和寬容感化冉阿讓,也就此改變了他的一生。在這後來一段時間,冉阿讓換名字,改變自己的命運,當上市長解救的人們,為芳汀撫養了珂賽特。但是沙威——正義的堅持者和頑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別是像冉阿讓這樣的人。無疑這個缺點為他的結局埋下了伏筆。這個人是冉阿讓的噩夢吧,應該説,他是冉阿讓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後來沙威發現冉阿讓的善良本性,給他帶來的是毀滅性的打擊:自己窮其一生追捕的竟然是個大好人。

裏面最美好的事應該是珂賽特和馬呂斯這對情侶,有情人終成眷屬。雖然裏面又有德納第夫婦——小鎮蒙菲郿一家酒館的老闆,貪財、自私、卑鄙,經常對珂賽特欺壓的破壞,但是艾潘妮——德納第夫婦的女兒充當的贖罪的角色,為馬呂斯打聽珂賽特的消息、為他送情書,應該是珂賽特和馬呂斯這段戀情的大功臣。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這句對我很受教,一個人做到寬容,不僅是被寬容的人獲得心靈的釋放,而且對你自己也是一種解放。恨往往是很累的,而且也很傷心,那麼我們會那麼笨選擇去恨別人嗎?

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裏掙扎與奮鬥的悲愴的史詩。

泰納迪埃的唯錢是命真是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這也驗證了那句古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或許這句古語用在他身上真是有點侮辱古語了,還是用狗改不了吃屎或許更貼切一些吧。

馬裏於斯雖説打小就沒父母,但終究有個家,還有外公,真算得上是很幸福了,雖説有一段時期挺艱辛的,但最終和柯賽特有情人終成眷屬,那真是可喜可賀啊。

柯賽特,也是一個苦命人啊,很小就受盡了泰納迪埃夫婦的折磨,幸虧有了讓。瓦爾讓這個命運中的貴神,才是自己的命運有了轉機。

沙威呢,這就是一個法律,社會,政府的忠實奴僕,在他身上可將社會的僵硬體現的淋漓盡致,雖説最後良心有了一點點發現,但終究是政府統治人民的一個工具。

其他人物芸芸在此就不必細説了。有些時候,歷史是有驚人的相似,或許,一百多年前的法國社會中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在現在的社會中依然把它用不同的表現形式表現了出來。不久前看到一則報道,説是一位女士在參加已經參加了幾次都沒考上的碩士研究生考試時,不慎忘帶了身份證,等取回來時,已錯過了入場時間,這時的“沙威”出現了,這位女士以下跪的方式請求,卻終究沒換來監考老師的“開恩”。後來這位女士説下年也不再繼續報考了,因為自己畢竟已成家了,還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呢。一條制度,就把一個人一生的夢想擋在了考場門外……難道制度一經確定,無論有什麼情況發生,都不能更改嗎?我想制定制度是為了讓社會更安定,人民更幸福,但上則新聞又該如何評論呢,自古以來就有法外開恩,得理十分讓三分,難道我們就不能法外開恩嗎?人情又在哪裏?就説到這裏吧,能夠拜讀此書,真是萬分榮欣,在這裏感謝雨果先生以及他著的不朽之作——《悲慘世界》。

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多一些主教這樣的人,那些惡性事件就會減少很多。對待別人時寬容一點,事情的結果會,截然不同。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6

在我真正開始閲讀這本書之前,我深入細緻地瞭解了本書的作者,法國著名作家,世界級文學巨匠?D?D雨果。在閲讀之前,這本書的創作背景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我,併發自內心的認為,這必是一本世界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因此,我覺得很有必要在感悟這本小説之前,深入細緻地瞭解一下它背後的故事。

《悲慘世界》是繼《巴黎聖母院》之後,在法國小説乃至世界小説創作史上的又一座豐碑,而且能夠説是更加巍然聳立的豐碑。雨果作為世界傑出小説家的聲譽從此穩固確立了。説它較之《巴黎聖母院》更為重要,是基於這樣的事實:《巴黎聖母院》以中世紀末期為故事?塵埃?透過曲折的手法反映當時的法國社會,而《悲慘世界》則直接描繪了十九世紀初期,即復辟王朝時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的法國社會,因此更具有現實感。《悲慘世界》寫作時間很長,畢竟是雨果嘔心瀝血之作!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雨果便對社會問題產生濃厚興趣。他為死刑所困擾,參觀了一些監獄和苦役場:一八二七年參觀了比塞特爾的監獄,一八三四年參觀了佈列斯特的苦役監,一八三九年參觀了土倫的躉船。而他創作這部小説的直接動機來自於這樣一件事實:1820xx年,一個名叫比埃爾?莫得窮苦農民,因飢餓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5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找活幹又處處碰壁。到了1820xx年,他又着手收集有關米奧里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這樣,他就掌握了這部小説的原始素材,開始醖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到一位聖徒式的主教的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到了1832年,這部小説的構思已相當明確,然而,作者還遲遲未動,繼續收集素材,在此基礎上還發

表了幾部小説,目睹了超多的社會現實。到了1845年11月17日,雨果才開始創作,直到1862年,這部鉅著最後問世。而從小説的構思到出版,期間延宕三十餘年。在這三十年間,物是人非,發生了很多,也經歷了很多。他從一位文壇領袖、一名政壇顯赫變成了一名一文不名的流亡者,生活與社會地位的鉅變使這位文學巨匠以一種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反思一切,重新審視這個社會,洗禮自我的思想與靈魂。

正是經過了如此多的艱苦與磨難的洗禮,收集了超多的社會現實資料以後,雨果才寫出了《悲慘世界》這部人類歷史上永恆的瑰寶,而這寫作的過程與經歷本身就是一部悲慘史,這也印證了一句話“好的文學作品總是取自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

討論了令人感動的寫作經歷與背景之後,讓我們領略一下這高於生活的文學作品帶給我們的感悟與思考吧。

《悲慘世界》一書中,雨果用其卓越的藝術手法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鋭矛盾和貧富懸殊,描述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

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由於被逼無奈為其外甥偷了一塊麪包,殘酷的社會與法律判處他苦役十九年。出獄後,他處處碰壁,沒有一個人感收留他,哪怕是個吃飯的地反也沒有,他已經徹底地被這個社會所拋棄。當他如此無助的時候,一個主教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放下了邪惡的念頭,樹立起了重新做人的信心。之後透過自我的努力,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於他的仁慈與善良,又成為馬德蘭市的市長。天真純潔的少女芳汀,被惡濁的社會玷污後,受到了眾人的嘲弄,她的女兒珂賽特也被別人當作奴隸,遭受百般折磨。最後還是被越獄的冉阿讓所救……

作者以冉阿讓坎坷不凡的一生作為線索,為讀者揭露了當時社會超多的現實,我使我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感悟一:

當時的冉阿讓,這麼一位身強體壯的年輕人,既然會為了給自我的外甥填飽肚子而去偷竊一塊麪包,難道社會連一個小孩也養不活嗎?難道這麼一位年輕人連養活自我和一個小孩的機會都沒有嗎?難道這就是當時所有窮人要應對的現實嗎?可想而知,當時的法國社會窮苦潦倒到了什麼程度,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腐敗到了什麼程度。再者當冉阿讓被捕後,居然被判了20xx年的苦役,這樣的量刑不是太重了嗎?而且他的動機是情有可源,難道不該從輕發落嗎?這個社會的同情心在哪裏?它司法制度的合理性在哪裏?這難道不是對當時社會最強有力的控訴嗎?

感悟二:

當冉阿讓刑滿出獄以後,這個社會對他的態度令人不可思議,似乎這樣的人就沒有生存的這個社會上的權利了,飯館容不下他,百姓害怕他。這樣的待遇使他沮喪痛苦到了極點,他內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想要報復這個社會,他不該受到這樣的待遇。在這樣的時刻,我想可能只有上帝能夠拯救他了。在與一位唯一能夠接納他的主教接觸後,他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衝擊,找到了真正的自我,那個已經被仇恨所包裹的自我,那個當初願意為一個小生命而去偷竊的自我。這讓我想到了中國儒家學派的大師,孟子説的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是這個社會的醜惡現實使我們自我醜化了,我們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感悟三:

冉阿讓在受到主教的感化以後,他便隱姓埋名並轉型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他打算以德報怨,儘量地用自我賺來的錢去幫忙那些窮人,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正是由於這種高尚的德操,他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愛戴並極力地推薦他當市長,這樣一位勤政愛民的馬德蘭市長出現了。本來當個小商人也就相安無事了,可偏偏又當上了市長,成為了當地真正的風雲人物,這就惹來了很多人的注意。好景不長啊,一位名叫沙威的警探發現了他的密碼,認出了馬德蘭市長正是當年的苦役犯冉阿讓,於是乎他們兩個人之間的較量就從此拉開了序幕。一個無怨無悔依舊老老實實地為社會出錢出力,一個死死地認定這樣的一個苦役犯不可能痛改前非,他必須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陰謀。兩個人之間就上演了一出出貓捉老鼠的遊戲。沙威警探絕對是一位盡心盡職的好警察,可他受這個醜惡社會的薰陶太久了,變成了這個社會統治階級的工具,他們養的劊子手,他只對這個社會普遍價值觀服務,似乎怎樣也容不下一位洗心革面的苦役犯。雖然在之後的較量當中他也看到了冉阿讓那令人敬畏的表現,但他始終還是很難相信,因為他見過太多的這種人了,沒有一個會真正變成好人的,他似乎就不覺得那裏會有一個意外。我覺得在某種好處上來説,沙威警探的錯誤決定是他所生活的那

個時代以及社會制度的侷限。我們不能過多的要求他,要明白他也是社會的犧牲品啊,從他最後的結局中我們就能看出。

感悟四:

晚年的冉阿讓似乎有過那麼一段幸福的時光,他與自我收養的小女孩珂賽特度過了一段相依為命的日子。但是老天似乎還是不太眷顧這位“滿身是傷”的老人,他還是被認識的人發現了,因此他也差點就葬送了女兒的幸福。在這種抉擇的時刻,他再一次選取犧牲自我,在心愛的女兒和女兒的幸福之間他選取了後者,他寧願一個人孤獨終老。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內心還是深深地愛着自我的女兒,為自我對社會所奉獻的愛無怨無悔……

他這種在愛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無私真的很令人感動,有人説愛是自私的,而我説愛就應是無私的。他活着,儘管命運離奇多磨難;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閤眼。生來死去,是人生自然地規律;晝去夜來,也同樣是這樣道理。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醜惡社會對人性的摧殘,也看到了“愛”對於社會的重要性。我很幸運能生活在這麼一個完美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家庭裏,我覺得自我真的很幸福。當然我們的社會也還存在着很多問題,比如公平的問題、貧富差距的問題、道德文化缺失的問題,但我相信只要全社會的成員齊聲為這個社會的進步發展吶喊助威,並給出自我實際的貢獻,那麼更完美的共產主義就離我們不遠了。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7

在我真正開始閲讀這本書之前,我深入細緻地瞭解了本書的作者,法國著名作家,世界級文學巨匠——雨果。在閲讀之前,這本書的創作背景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我,併發自內心的認為,這必是一本世界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因此,我覺得很有必要在感悟這本小説之前,深入細緻地瞭解一下它背後的故事。

《悲慘世界》是繼《巴黎聖母院》之後,在法國小説乃至世界小説創作史上的又一座豐碑,而且可以説是更加巍然聳立的豐碑。雨果作為世界傑出小説家的聲譽從此穩固確立了。説它較之《巴黎聖母院》更為重要,是基於這樣的事實:《巴黎聖母院》以中世紀末期為故事背景,通過曲折的手法反映當時的法國社會,而《悲慘世界》則直接描繪了十九世紀初期,即復辟王朝時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的法國社會,因此更具有現實感。《悲慘世界》寫作時間很長,畢竟是雨果嘔心瀝血之作!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開始,雨果便對社會問題產生濃厚興趣。他為死刑所困擾,參觀了一些監獄和苦役場:一八二七年參觀了比塞特爾的監獄,一八三四年參觀了佈列斯特的苦役監,一八三九年參觀了土倫的躉船。而他創作這部小説的直接動機來自於這樣一件事實:1820xx年,一個名叫比埃爾·莫得窮苦農民,因飢餓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5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找活幹又處處碰壁。到了1820xx年,他又着手收集有關米奧里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這樣,他就掌握了這部小説的原始素材,開始醖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到一位聖徒式的主教的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到了1832年,這部小説的構思已相當明確,然而,作者還遲遲未動,繼續收集素材,在此基礎上還發表了幾部小説,目睹了大量的社會現實。到了1845年11月17日,雨果才開始創作,直到1862年,這部鉅著終於問世。而從小説的構思到出版,期間延宕三十餘年。在這三十年間,物是人非,發生了很多,也經歷了很多。他從一位文壇領袖、一名政壇顯赫變成了一名一文不名的流亡者,生活與社會地位的鉅變使這位文學巨匠以一種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反思一切,重新審視這個社會,洗禮自己的思想與靈魂。

正是經過了如此多的艱苦與磨難的洗禮,收集了大量的社會現實資料以後,雨果才寫出了《悲慘世界》這部人類歷史上永恆的瑰寶,而這寫作的過程與經歷本身就是一部悲慘史,這也印證了一句話“好的文學作品總是取自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

討論了令人感動的寫作經歷與背景之後,讓我們領略一下這高於生活的文學作品帶給我們的感悟與思考吧。

《悲慘世界》一書中,雨果用其卓越的藝術手法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鋭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

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由於被逼無奈為其外甥偷了一塊麪包,殘酷的社會與法律判處他苦役十九年。出獄後,他處處碰壁,沒有一個人感收留他,哪怕是個吃飯的地反也沒有,他已經徹底地被這個社會所拋棄。當他如此無助的時候,一個主教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放棄了邪惡的念頭,樹立起了重新做人的信心。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於他的仁慈與善良,又成為馬德蘭市的市長。天真純潔的少女芳汀,被惡濁的社會玷污後,受到了眾人的嘲弄,她的女兒珂賽特也被別人當作奴隸,遭受百般折磨。最後還是被越獄的冉阿讓所救……

作者以冉阿讓坎坷不凡的一生作為線索,為讀者揭露了當時社會大量的現實,我使我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感悟一:

當時的冉阿讓,這麼一位身強體壯的年輕人,既然會為了給自己的外甥填飽肚子而去偷竊一塊麪包,難道社會連一個小孩也養不活嗎?難道這麼一位年輕人連養活自己和一個小孩的機會都沒有嗎?難道這就是當時所有窮人要面對的現實嗎?可想而知,當時的法國社會窮苦潦倒到了什麼程度,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腐敗到了什麼程度。再者當冉阿讓被捕後,居然被判了20xx年的苦役,這樣的量刑不是太重了嗎?而且他的動機是情有可源,難道不該從輕發落嗎?這個社會的同情心在哪裏?它司法制度的合理性在哪裏?這難道不是對當時社會最強有力的控訴嗎?

感悟二:

當冉阿讓刑滿出獄以後,這個社會對他的態度令人不可思議,似乎這樣的人就沒有生存的這個社會上的權利了,飯館容不下他,百姓害怕他。這樣的待遇使他沮喪痛苦到了極點,他內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想要報復這個社會,他不該受到這樣的待遇。在這樣的時刻,我想可能只有上帝能夠拯救他了。在與一位唯一可以接納他的主教接觸後,他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衝擊,找到了真正的自我,那個已經被仇恨所包裹的自我,那個當初願意為一個小生命而去偷竊的自我。這讓我想到了中國儒家學派的大師,孟子説的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是這個社會的醜惡現實使我們自己丑化了,我們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感悟三:

冉阿讓在受到主教的感化以後,他便隱姓埋名並轉型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他打算以德報怨,儘量地用自己賺來的錢去幫助那些窮人,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正是由於這種高尚的德操,他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愛戴並極力地推薦他當市長,這樣一位勤政愛民的馬德蘭市長出現了。本來當個小商人也就相安無事了,可偏偏又當上了市長,成為了當地真正的風雲人物,這就惹來了很多人的注意。好景不長啊,一位名叫沙威的警探發現了他的密碼,認出了馬德蘭市長正是當年的苦役犯冉阿讓,於是乎他們兩個人之間的較量就從此拉開了序幕。一個無怨無悔依舊老老實實地為社會出錢出力,一個死死地認定這樣的一個苦役犯不可能痛改前非,他一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陰謀。兩個人之間就上演了一出出貓捉老鼠的遊戲。沙威警探絕對是一位盡心盡職的好警察,可他受這個醜惡社會的薰陶太久了,變成了這個社會統治階級的工具,他們養的劊子手,他只對這個社會普遍價值觀服務,似乎怎麼也容不下一位洗心革面的苦役犯。雖然在後來的較量當中他也看到了冉阿讓那令人敬畏的表現,但他始終還是很難相信,因為他見過太多的這種人了,沒有一個會真正變成好人的,他似乎就不覺得這裏會有一個意外。我覺得在某種意義上來説,沙威警探的錯誤判斷是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以及社會制度的侷限。我們不能過多的要求他,要知道他也是社會的犧牲品啊,從他最後的結局中我們就能看出。

感悟四:

晚年的冉阿讓似乎有過那麼一段幸福的時光,他與自己收養的小女孩珂賽特度過了一段相依為命的日子。但是老天似乎還是不太眷顧這位“滿身是傷”的老人,他還是被認識的人發現了,因此他也差點就葬送了女兒的幸福。在這種抉擇的時刻,他再一次選擇犧牲自己,在心愛的女兒和女兒的幸福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他寧願一個人孤獨終老。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內心還是深深地愛着自己的女兒,為自己對社會所奉獻的愛無怨無悔……

他這種在愛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無私真的很令人感動,有人説愛是自私的,而我説愛應該是無私的。他活着,儘管命運離奇多磨難;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閤眼。生來死去,是人生自然地規律;晝去夜來,也同樣是這樣道理。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醜惡社會對人性的摧殘,也看到了“愛”對於社會的重要性。我很幸運能生活在這麼一個美好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家庭裏,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福。當然我們的社會也還存在着很多問題,比如公平的問題、貧富差距的問題、道德文化缺失的問題,但我相信只要全社會的成員齊聲為這個社會的進步發展吶喊助威,並給出自己實際的貢獻,那麼更美好的共產主義就離我們不遠了。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8

法國作家雨果的曠世鉅著《悲慘世界》,是他醖釀構思三十餘年而創作出來的稀世珍品,被稱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這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説,讚頌了真善美,揭露了假惡醜。這部作品是作者用三十餘年的心血凝結成的,其間充滿了精闢的思想、閃光的智慧。書中精緻、巧妙、睿智的語句比比皆是,就像散落在沙灘上的顆顆珍珠和美麗的貝殼,拾取一個,你就獲得一份快樂。

卞福汝主教有一次收到當地一位貴紳的訃告,一張訃告上寫滿了死者的所有爵位榮銜,還列上他所有親戚的所有貴族尊號。主教嘲笑道:“人的智慧確實了不得,講虛榮連墳墓也不放過!”先揚後抑,語言冷峭,極具諷刺意味。

封建時代的法國向民眾徵收門窗税,致使三百多萬户農舍連門窗都不敢多開,生活在空氣不流通的斗室裏。卞福汝主教在大教堂講道:“唉!上帝把空氣給人,法律卻讓人出錢買空氣。我不想指責法律,但我要頌揚上帝。”批判國王濫徵税收,漁肉百姓。透過讚頌上帝的大公無私,反襯國王的貪婪無度。

卞福汝主教要到山裏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村莊去,看望那些和氣厚道的牧民。鄉長警告他説,路上有強盜,會為非作歹,圖財害命。“鄉長先生,”主教説道,“僅僅擔心這一點嗎?我在這世上,不是守護自我的生命,而是守護靈魂。”比照中外歷史,比照當今中國社會,許多人為了求得生存,為了苟延生命,為了物質的慾望,已經不再關注靈魂,甚至於出賣靈魂,換取欲肉的滿足。主教還説:“永遠也不要害怕盜賊和兇手。那是身外的危險,小危險。還是懼我們自身吧。偏見,就是盜賊;惡習,就是兇手。巨大的危險在我們自身。威脅我們的腦袋或者錢袋的危險,何足掛齒!一心思考威脅我們靈魂的危險吧!”

一項英國統計證明,在倫敦五件盜竊案中,有四件是由飢餓直接引起的。冉阿讓偷了一個麪包,被判20xx年徒刑,成為苦役犯。刑滿釋放後,卞福汝主教對他説:“您離開那個痛苦的地方,如果對人懷着仇恨和激憤的念頭,那麼您是值得可憐的;如果懷着慈善、温良和平和的念頭,那麼您就勝過我們任何人。”這段話成為冉阿讓後半生的指導思想,以後他棄惡從善,用全副身心行善積德,成了一個道德圓滿的人。但現實社會裏,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暴易暴的多,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德報怨,以善報惡的少。有些宗族、有些村落,怨怨相報幾十年上百年干戈不息。理解、寬容、和睦、友愛,被長期拋置。“慈悲為懷,容忍是金,宗教教義勸人向善,多麼了不得呀!“如果他願意向善,他就得成為天使;如果執意為惡,他就得化為魔鬼”。

雨果在該書《腦海中的風暴》一節中寫道:“在精神的眼睛看來,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眩目,也更黑暗;精神的眼睛所注視的任何東西,也沒有人心這樣可怕,這樣複雜,這樣神祕,這樣無邊無際。有一種比海洋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內心世界。”正義和邪惡,羨慕和嫉妒,友好和仇恨,崇高和卑鄙,廉潔和貪婪,勤奮和懶惰,剛強和懦弱,忠誠和背叛,等等,都包容在人心之中。禽獸是我們人類的美德和邪惡的形象化,所以“從牡蠣到鷹隼,從豬到老虎,一切禽獸之性,在人身上無不具備,每種動物對應一個人”。

雨果説:“社會上的一切善行義舉,都是科學、文學、藝術和教育放射的光芒。”這既是對以往人類道德史的總結,又是對現今社會道德建設的規箴。這天我們推進精神禮貌建設,就不能單靠理論説教,而要透過科學知識的傳播,科學實踐的探索,文學作品的欣賞,藝術活動的薰陶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落實以德治國的方略,就要以科學的理論引導人,以優美的作品感染人,以良好的榜樣鼓舞人。

雨果發表議論:“生活、不幸、孤獨、遺棄、窮困,無一不是戰場,無一不產生英雄;無名英雄,有時比著名的英雄更偉大……。窮困,幾乎總是後母,有時還是親孃;困苦往往孕育心靈和精神的力量;艱苦是志氣的奶母;不幸是哺育高尚之人的好乳汁。”這是作者在第五卷《苦難的妙處》描述馬呂斯窮困潦倒的生活時提出來的鮮明觀點。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逆境、曲折、困難,但只要我們應對艱難險阻時,有正確的態度,有充分的自信,我們就能度過難關,看到光明。

書中有許多描述人物的語段,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在弱女子芳汀面前,沙威警長“抬起頭,神態極其威嚴;職權越低,這種神態越兇,表此刻猛獸上面是兇猛,表此刻小人臉上是兇殘。”他又這樣描述面目可憎的容德雷特:“拉瓦特爾若能端祥這張臉,就會看出鷲和檢察官的混合相:猛禽和訟棍相互醜化、相互補充,訟棍讓猛禽醜惡,猛禽使訟棍可怕。”話語中含着譏諷,詼諧中透出揶揄。

雨果描繪一個荒廢了半個多世紀的園子,説:“這花園不復為花園,赫然成了一片榛莽之地,能夠説,難以穿越如叢林,密密麻麻如城市,瑟瑟抖動如鳥巢,幽邃陰暗如教堂,獨立孤寂如墳塋,生趣盎然如眾生。”透過一連串的比喻,把棄園的荒蕪、寂寥、繁雜、幽暗全反映出來了。雨果寫園中鳥雀和樹木的親密無間,更是傳神動人:“白天,鳥的翅膀娛悦樹葉,夜晚,樹葉保護鳥的翅膀。”

雨果描述女人的心理也是極其到位的。他説女人心中一生有兩顆種子,一顆是愛俏,一顆是感情。他説女人很容易就掌握選取帽子、衣裙、皮靴、袖套、適宜布料、適當顏色等一整套學問,也正是這套學問將巴黎女人變成極為迷人,極為深奧,又極為危險的尤物,“勾魂女人”這個詞就是為巴黎女人造出來的。同時,雨果又警告:“女人玩弄自我的美貌,正如孩子舞刀弄槍,遲早要傷了自我。”

雨果説,要改良這個貧富不均的社會,要改造這個善惡雜處的環境,到達“減少黑暗人的數量,增加光明人的數量”的目的,就要大聲呼籲:教育!科學!他認為,“人不只是一箇中心的圓圈,而是有兩個中心的橢圓形。一箇中心是事實,另一箇中心是思想。”科學能夠讓人認識客觀事實,教育能夠培養人的思想。“知識是人生旅途的食糧,思想是第一需要,真理是養料,如同小麥。一個人的理性,如果缺乏科學和智慧的營養,就會消瘦下去。”

雨果很多話都充滿了人生的哲理。他説:“一個人既能高人一頭,又能矮人半截。大自然中這種不完整層出不窮。誰説得準太陽就不是瞎子呢?”的確,每一個人都是人、神、鬼、獸的混合物,只是各種成份的比例不一樣罷了。最勇敢的人也有氣餒的時候,最聰明的人也有自我的偶像,最温柔的人也會顯出粗暴,最善良的人也有替自我打算的時候。身居高位的人,常常是聾子和瞎子,不是他們裝聾做瞎,而是環境使然。鄒忌諷齊王納諫早已證實了這一點。合目才是注視靈魂的最好辦法,而不是睜大眼睛。安灼拉站在台階上演講:“弟兄們,誰死在那裏,就是死在未來的光輝中,我們要走進一座充滿曙光的墳墓。”雨果説:“拼死一搏,往往絕處逢生。登上死亡之船,或可逃脱翻船的危險;棺材蓋能變為一塊救命板。”在馬呂斯和珂賽特的婚禮上,吉諾曼先生祝酒:“崇拜上帝的最佳方式,就是愛自我的妻子。”

閲讀《悲慘世界》,得到的不僅僅是文學的進修和享受,更是思想的洗禮和美餐。浸沉其中,你必定被快樂淹沒!跳進來吧,朋友。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9

法國作家雨果的曠世鉅著《悲慘世界》,是他醖釀構思三十餘年而創作出來的稀世珍品,被稱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這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説,讚頌了真善美,揭露了假惡醜。這部作品是作者用三十餘年的心血凝結成的,其間充滿了精闢的思想、閃光的智慧。書中精緻、巧妙、睿智的語句比比皆是,就像散落在沙灘上的顆顆珍珠和美麗的貝殼,拾取一個,你就獲得一份快樂。

卞福汝主教有一次收到當地一位貴紳的訃告,一張訃告上寫滿了死者的所有爵位榮銜,還列上他所有親戚的所有貴族尊號。主教嘲笑道:“人的智慧確實了不得,講虛榮連墳墓也不放過!”先揚後抑,語言冷峭,極具諷刺意味。

封建時代的法國向民眾徵收門窗税,致使三百多萬户農舍連門窗都不敢多開,生活在空氣不流通的斗室裏。卞福汝主教在大教堂講道:“唉!上帝把空氣給人,法律卻讓人出錢買空氣。我不想指責法律,但我要頌揚上帝。”批判國王濫徵税收,漁肉百姓。通過讚頌上帝的大公無私,反襯國王的貪婪無度。

卞福汝主教要到山裏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村莊去,看望那些和氣厚道的牧民。鄉長警告他説,路上有強盜,會為非作歹,圖財害命。“鄉長先生,”主教説道,“僅僅擔心這一點嗎?我在這世上,不是守護自己的生命,而是守護靈魂。”比照中外歷史,比照當今中國社會,許多人為了求得生存,為了苟延生命,為了物質的慾望,已經不再關注靈魂,甚至於出賣靈魂,換取欲肉的滿足。主教還説:“永遠也不要害怕盜賊和兇手。那是身外的危險,小危險。還是懼我們自身吧。偏見,就是盜賊;惡習,就是兇手。巨大的危險在我們自身。威脅我們的腦袋或者錢袋的危險,何足掛齒!一心考慮威脅我們靈魂的危險吧!”

一項英國統計表明,在倫敦五件盜竊案中,有四件是由飢餓直接引起的。冉阿讓偷了一個麪包,被判20xx年徒刑,成為苦役犯。刑滿釋放後,卞福汝主教對他説:“您離開那個痛苦的地方,如果對人懷着仇恨和激憤的念頭,那麼您是值得可憐的;如果懷着慈善、温良和平和的念頭,那麼您就勝過我們任何人。”這段話成為冉阿讓後半生的指導思想,以後他棄惡從善,用全副身心行善積德,成了一個道德圓滿的人。但現實社會裏,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暴易暴的多,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德報怨,以善報惡的少。有些宗族、有些村落,怨怨相報幾十年上百年干戈不息。理解、寬容、和睦、友愛,被長期拋置。“慈悲為懷,容忍是金,宗教教義勸人向善,多麼了不得呀!“如果他願意向善,他就得成為天使;如果執意為惡,他就得化為魔鬼”。

雨果在該書《腦海中的風暴》一節中寫道:“在精神的眼睛看來,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眩目,也更黑暗;精神的眼睛所注視的任何東西,也沒有人心這樣可怕,這樣複雜,這樣神祕,這樣無邊無際。有一種比海洋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內心世界。”正義和邪惡,羨慕和嫉妒,友好和仇恨,崇高和卑鄙,廉潔和貪婪,勤奮和懶惰,剛強和懦弱,忠誠和背叛,等等,都包容在人心之中。禽獸是我們人類的美德和邪惡的形象化,所以“從牡蠣到鷹隼,從豬到老虎,一切禽獸之性,在人身上無不具備,每種動物對應一個人”。

雨果説:“社會上的一切善行義舉,都是科學、文學、藝術和教育放射的光芒。”這既是對以往人類道德史的總結,又是對現今社會道德建設的規箴。今天我們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就不能單靠理論説教,而要通過科學知識的傳播,科學實踐的探索,文學作品的欣賞,藝術活動的薰陶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落實以德治國的方略,就要以科學的理論引導人,以優美的作品感染人,以良好的榜樣鼓舞人。

雨果發表議論:“生活、不幸、孤獨、遺棄、窮困,無一不是戰場,無一不產生英雄;無名英雄,有時比著名的英雄更偉大……。窮困,幾乎總是後母,有時還是親孃;困苦往往孕育心靈和精神的力量;艱苦是志氣的奶母;不幸是哺育高尚之人的好乳汁。”這是作者在第五卷《苦難的妙處》描寫馬呂斯窮困潦倒的生活時提出來的鮮明觀點。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逆境、曲折、困難,但只要我們面對艱難險阻時,有正確的態度,有充分的自信,我們就能度過難關,看到光明。

書中有許多描寫人物的語段,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在弱女子芳汀面前,沙威警長“抬起頭,神態極其威嚴;職權越低,這種神態越兇,表現在猛獸上面是兇猛,表現在小人臉上是兇殘。”他又這樣描寫面目可憎的容德雷特:“拉瓦特爾若能端祥這張臉,就會看出鷲和檢察官的混合相:猛禽和訟棍相互醜化、相互補充,訟棍讓猛禽醜惡,猛禽使訟棍可怕。”話語中含着譏諷,詼諧中透出揶揄。

雨果描繪一個荒廢了半個多世紀的園子,説:“這花園不復為花園,赫然成了一片榛莽之地,可以説,難以穿越如叢林,密密麻麻如城市,瑟瑟抖動如鳥巢,幽邃陰暗如教堂,獨立孤寂如墳塋,生趣盎然如眾生。”通過一連串的比喻,把棄園的荒蕪、寂寥、繁雜、幽暗全反映出來了。雨果寫園中鳥雀和樹木的親密無間,更是傳神動人:“白天,鳥的翅膀娛悦樹葉,夜晚,樹葉保護鳥的翅膀。”

雨果描寫女人的心理也是極其到位的。他説女人心中一生有兩顆種子,一顆是愛俏,一顆是愛情。他説女人很容易就掌握選擇帽子、衣裙、皮靴、袖套、合適布料、適當顏色等一整套學問,也正是這套學問將巴黎女人變成極為迷人,極為深奧,又極為危險的尤物,“勾魂女人”這個詞就是為巴黎女人造出來的。同時,雨果又警告:“女人玩弄自己的美貌,正如孩子舞刀弄槍,遲早要傷了自己。”

雨果説,要改良這個貧富不均的社會,要改造這個善惡雜處的環境,達到“減少黑暗人的數量,增加光明人的數量”的目的,就要大聲呼籲:教育!科學!他認為,“人不只是一箇中心的圓圈,而是有兩個中心的橢圓形。一箇中心是事實,另一箇中心是思想。”科學可以讓人認識客觀事實,教育可以培養人的思想。“知識是人生旅途的食糧,思想是第一需要,真理是養料,如同小麥。一個人的理性,如果缺乏科學和智慧的營養,就會消瘦下去。”

雨果很多話都充滿了人生的哲理。他説:“一個人既能高人一頭,又能矮人半截。大自然中這種不完整層出不窮。誰説得準太陽就不是瞎子呢?”的確,每一個人都是人、神、鬼、獸的混合物,只是各種成份的比例不同罷了。最勇敢的人也有氣餒的時候,最聰明的人也有自己的偶像,最温柔的人也會顯出粗暴,最善良的人也有替自己打算的時候。身居高位的人,常常是聾子和瞎子,不是他們裝聾做瞎,而是環境使然。鄒忌諷齊王納諫早已證實了這一點。合目才是注視靈魂的最好辦法,而不是睜大眼睛。安灼拉站在台階上演講:“弟兄們,誰死在這裏,就是死在未來的光輝中,我們要走進一座充滿曙光的墳墓。”雨果説:“拼死一搏,往往絕處逢生。登上死亡之船,或可逃脱翻船的危險;棺材蓋能變為一塊救命板。”在馬呂斯和珂賽特的婚禮上,吉諾曼先生祝酒:“崇拜上帝的最佳方式,就是愛自己的妻子。”

閲讀《悲慘世界》,得到的不僅是文學的進修和享受,更是思想的洗禮和美餐。浸沉其中,你必定被快樂淹沒!跳進來吧,朋友。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10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國資產階級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大量文藝作品深刻反映了十九世紀法國政治和社會生活。他的長篇小説《悲慘世界》1862年問世,全書共5部,125萬字。小説以巨大的藝術力量和廣闊的生活畫面,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與不公平,成為法國文學史上的輝煌鉅作。

維克多.雨果少年時長期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受她很深的影響。他母親是一個堅定地擁護皇帝,反對拿破崙的保皇主義者,她放任孩子的個性發展,鼓勵他們自由閲讀,又允許兒子輟學全力投入心愛的文學事業。雨果文學才能很早得以發揮,可説是得益於他的母親。而他早期保守的琡觀點,也與他母親的影響直接相關。

雨果少年時就顯露出文學才華,年僅十五歲就獲法蘭西學士院徵文獎,十八歲時獲圖盧茲學士院“文藝競賽碩士”榮譽稱號。夏多布里昂稱他為“卓絕的神童”。雨果創作的最初階段,寫了大量的頌詩、諷刺作品、論文與評論,擁護王室、歌頌保皇主義與天主教,貶斥拿破崙,表現出明顯的保守主義傾向。但他的思想很快發生了轉變。查理十世上台後推行的愈來愈反動的政策與雨果追求的理想目標相去太遠,人民的不滿、祔的動盪,以及歐洲方興未艾的人民解放運動都衝擊着青年雨果,促使他開始重新認識、評價拿破崙與波旁王朝,並投身於為社會進步而鬥爭的洪流。雨果的鬥爭,首先是從文學方面反對已經腐朽的古典主義,促進文藝的新生開始的,這時雨果的創作進入了浪漫主義時期。此後至1840年的13年間,是雨果創作最豐富的一個時期,他以多種形式的作品揭露社會的不平,,控訴封建專制罪惡,顯示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實績,逐漸從抒發個人感情走向與現實鬥爭結合的道路,充滿了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精神,充滿了對舊制度和統治者的激烈控訴。

1840年以後的十年來,是雨果創作的低潮時期。雨果一方面同情人民的苦難,一方面又對七月王朝存在幻想。他的政治觀點始終在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之間徘徊。1848年二月革命震撼歐洲,使雨果逐漸轉變了思想,堅定地站到共和的立場上來。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反對他的獨裁專制並參加了共和黨人的起義。起義失敗後,雨果被通輯、放逐。從此,他開始了長達十九年的國外流亡生活。流亡期間,雨果沒有停止對拿破崙三世的鬥爭。文學創作也隨之出現一個新高潮。他的許多著名作品都產生在這個時期。長篇小説是雨果流亡時期的突出成就。《悲慘世界》就是創作於這個時期,是雨果的三大代表作之一。

雨果小説藝術的突出特點是浪漫主義色彩濃厚,情節安排離奇、緊張、充滿戲劇性,人物性格不同尋常,表現了作家的奇特想象和感情的自由奔放。對照原則是雨果小説中貫用的藝術手段,不論是整體描寫還是人物形象塑造,對照手法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在語言風格上,以辭采絢麗、鮮明生動、高昂熱烈、富於激情著稱。

人道主義是雨果文學創作的指導思想,他真誠地同情貧苦人民,頌讚他們的可貴品格,他鞭撻封建統治的罪惡,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冷酷、偽善。但是,他往往企圖通過道德感化來消滅社會罪惡,在社會鬥爭面前,表現得軟弱無力,在如何解決社會矛盾等問題上,也只能提出帶有空想性質的改良主義主張。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傑作,在法國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小説以五卷的巨大篇幅提出了當代迫切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小説以在逃苦役犯冉阿讓、妓女芳汀和她的女兒珂賽特三個人不幸經歷為線索,展示了一幅動人心魄的悲慘世界的圖景。這是屬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不幸人們的世界。他們在那裏備受痛苦,在飢寒中掙扎,在凌辱中生存,在迫害裏死亡。

《悲慘世界》真實地表現了下層人民悲慘的生活命運,善良淳樸的主人公冉阿讓出身貧苦家庭,因為失業,為了養活幾個外甥,飢餓中在麪包鋪偷了塊麪包,竟在監獄裏關了十九年。他成了苦役犯後,這個罪名就永遠依附在他身上,再也不得解脱,終身在警察追捕中顛沛流離。他甚至想躲進狗窩,也被趕了出來。他感歎世道不平:“我連狗也不如了!”冉阿讓改名為馬德蘭,由於偶然機會,靠技術改革,在另一個城市當上了工廠主。又因為他樂善好施,被市民擁選為市長。然而,一直懷疑他身世的警官沙威,卻像陰影一般始終追隨着他,伺機進行追捕。雨果通過冉阿讓的遭遇,憤怒地抨擊了統治階級制訂的法律如何維護有產者的私有財產,又如何殘酷壓迫勞動者。

小説中芳汀和珂賽特母女的形象頗為感人。天真純潔的芳汀是冉阿讓工廠裏的女工,因受騙遭人蹂躪後而懷孕,又被遺棄,社會冷眼相待,連做工的權力也被剝奪。她負了一身債,為了養活女兒,被迫出賣自己美麗的長髮和一對潔白門牙,最後淪為娼妓。她的私生女珂賽特小小年紀就受盡折磨,伴隨她童年的是虐待、凌辱和沉重的勞役。珂賽特八歲起就承擔繁重家務,受盡酒店主的非人虐待,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貧苦兒童形象。身染重病的芳汀眼看着冉阿讓幫助她們母女團聚,卻又見冉阿讓被警方強行逮捕,在驚嚇中悽然死去。芳汀短促的一生受盡折磨,反映了廣大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

雨果真實地描繪了這幅令人怵目驚心的畫面,突出地反映了貧苦人民悲慘的命運與處境。他以滿腔義憤,向造成這一切的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控訴與抗議,尤其無情地撕破了資本主義法律“公正廉明”的假面具,揭露了它暴虐、荒謬、虛偽的本質。警察沙威是冷酷而殘暴的法律的化身。他象幽靈一樣追逐了冉阿讓一生,毀滅了冉阿讓,珂賽特等人的生活,給他們帶來了災難,他最後精神崩潰投河而死,表現了法律渺小而虛弱的本質。

《悲慘世界》的前兩部對冉阿讓、芳汀、珂賽特這三個人物作了淋漓盡致的刻畫。整部小説盡管情節結構十分龐大,但是中心問題依然突出了貧窮人民的悲慘命運。正如雨果在小説序言中所説:“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用的。”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11

一部小説讀了半年,但讀到最後依然戀戀不捨。《悲慘世界》如同一個黑洞,從最最不起眼的一個點切入,進入其中卻發現在這個點背後藴藏的是包羅萬象的宏偉世界和極其耀眼的精神光芒。

小説之中既有狠毒骯髒的惡賊,也有道德完美的聖人;既有純粹無暇的愛情,也有充滿悲壯的戰爭;既有天馬行空的想象,也有嚴肅考據的歷史。其中各色人物演繹着各種命運,也各自迸發着或骯髒或純潔的色彩斑斕的精神光芒,並把所有展現出的精神推演到極致。偉大或低劣,生存或死亡,這些在本書中都有所涉及但絕不是真正的主題。《悲慘世界》名為悲慘,實則是在悲慘的境遇中尋求希望,最終獲得光明的過程。無論是社會或人心都是如此。

有人説偉大的着作應該平凡而真實,但《悲慘世界》恰恰相反,書中充滿了浪漫的思想和傳奇的經歷,人物也非真實社會中可見之人,而是把每一種推向極致的情感賦予一個肉身的形象。馬呂斯代表着灼烈的愛情:吉諾曼代表着深徹的親情。德納第是魔鬼的化身:主教則是天使的降臨。沙威身上顯盡法律的威嚴:安灼拉則為自由進步而戰。除了對精神世界的極度挖掘,小説中也同樣有着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芳汀,愛潘妮,馬白夫,小伽弗洛什和他的弟弟們,都是被黑暗的時代所付與悲慘命運的可憐人。嚴苛的法律、四流的罪犯以及上層的奢靡,作者毫不留情的將自己國家的種.種暗傷揭露在陽光之下。不過即使如此,小説中仍無處不體現作者對這個偉大而不完美的民族的敬愛之情。從恢宏磅礴的滑鐵盧戰役,到陰暗涓細的下水道,作者無不以獨到的角度全面闡釋真實的歷史和時政的善弊。在論述裏也多次提到過中國,這讓我不禁感歎,在整個歐洲都跟着歷史車輪日益前進的時候,中國卻還沉浸在盛世的浮夢之中。也許當時的中國就是缺少作者這樣能洞悉天道發展,順應自然趨勢的人吧。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貫穿本書始終的冉阿讓。他從最初令人同情,漸漸變得值得敬佩,直到最後使人崇拜。一個從地獄走出的天神,原比一直高高在上的上帝更值得人信仰。

那麼是什麼使冉阿讓的良心始終能擊敗私慾呢?簡單來説只是一個字:情。冉阿讓一生有三次為情所救,逃脱了徹底跌入地獄的懸崖。第一次是主教的恩情,正如主教自己所説,他用兩隻燭台從上帝那裏贖買了冉阿讓的靈魂。正是這次神聖的交易,讓那顆滿是仇恨的心靈照進一律亮光。

冉阿讓第二次得到救贖是因為對芳汀的同情:芳汀是黑暗社會下最苦難的底層女性的具象體現,當她賣掉頭髮、拔掉門牙在絕望當中説出“他媽的,都賣了吧。“這種墳墓般的陰慘氣息是讓人無比心痛地。芳汀是《悲慘世界》中最悲催也最使人同情的角色。也正因為冉阿讓對她的同情與愧疚才有信念再次越獄,引出後面的全部故事。

冉阿讓第三次的自我超越是由於對珂賽特的情感,這種情感很難在前面加一個詞去定義。他對她既像女兒那樣疼愛、也像對母親那樣依戀、也像夫妻間互相扶住、甚至像對物品那樣想永遠佔為己有。這種複雜的情感在冉阿讓驚慌而單調的生命中形成了支撐他精神的支柱,而讓珂賽特幸福快樂則是他活下去的信仰。可是珂賽特愛上了馬呂斯,冉阿讓必須在精神的支柱和活下去的信仰之間做出抉擇。在一場猛烈無比的精神掙扎之後,信仰戰勝了支柱,父愛戰勝了私慾。他把馬呂斯從死亡絕地艱難救出,自己卻主動接受屈辱,承擔抽走支柱和失去信仰的夕陽殘輝。

馬呂斯也算小説中主角之一,他是呈現極致愛情的一個載體。他為了心愛的珂賽特可以決絕外公、忘記父親、無視朋友、拋棄信仰以至生命。在他身上有時能看到最璀璨的光點,有時卻又能感到比德納第更加使人討厭的東西。他與珂賽特的絕美一吻,不知催下多少人幸福甜蜜的眼淚。而他為珂賽特去排擠驅趕冉阿讓的時候,又不知惹來多少厭惡憎恨的目光。還好、作者是仁慈的。他讓德納第在最後時刻用誣陷的證據證明了冉阿讓的神聖和他的錯誤,使得他能在最後之前有機會懺悔道歉。但那已不重要了,當冉阿讓在珂賽特和馬呂斯的挽留聲中與世長辭之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純潔無瑕的靈魂奔向微笑着迎接他的主教。

寫到這裏似乎已該結尾,但有一個人不得不説,如果沒有他也就沒有冉阿讓悲慘而壯麗一生。這個人就是沙威。沙威是當時嚴苛冷酷的法律精神的縮影。他用生命去信仰當時的法律,這種信仰使他有時公正威嚴如天神:有時又陰險刻薄似走狗。沙威是好人還是壞人很難説清楚,他用自己純真的天性篤信着認為對的事物,然而他篤信的事物在當時卻需要劇烈地變革。沙威的精神值得人們尊敬,但他所做的事情則惹人厭惡。應該説沙威是一個心性純潔而信奉黑暗的人。

沙威和冉阿讓之間既是天生的死敵,到最後又成為特殊的朋友。沙威如同獵人一般將冉阿讓這個獵物不斷驅趕追逐了一生,但也正是這種逼迫使冉阿讓不停探索掙扎,一步步向上攀登。在街壘中,獵物最終俘獲了獵人。冉阿讓用仁慈徹底擊潰了沙威一生秉持的信念,讓沙威醒悟這世間還有必法律更崇高的事物。但這一醒悟無疑是沙威無法承受的,他在橋邊的痛苦思考看似是因為忠義難兩全,實則是三觀盡毀之後靈魂無處寄託的精神碎裂。而最後地一躍,即代表仁慈征服了嚴酷,也意味着當時的法律在人心中的崩塌。

《悲慘世界》中無論是展現壯烈的歷史或探究人類的心靈,總是起於苦難而通向光明。這種光明是民族的閃耀,更是人性的綻放。這種光明勢必會在滌盡泥沙的歲月中永存使人堅強的力量。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12

法國作家雨果的曠世鉅著《悲慘世界》,是他醖釀構思三十餘年而創作出來的稀世珍品,被稱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這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説,讚頌了真善美,揭露了假惡醜。這部作品是作者用三十餘年的心血凝結成的,其間充滿了精闢的思想、閃光的智慧。書中精緻、巧妙、睿智的語句比比皆是,就像散落在沙灘上的顆顆珍珠和美麗的貝殼,拾取一個,你就獲得一份快樂。

卞福汝主教有一次收到當地一位貴紳的訃告,一張訃告上寫滿了死者的所有爵位榮銜,還列上他所有親戚的所有貴族尊號。主教嘲笑道:人的智慧確實了不得,講虛榮連墳墓也不放過!先揚後抑,語言冷峭,極具諷刺意味。

封建時代的法國向民眾徵收門窗税,致使三百多萬户農舍連門窗都不敢多開,生活在空氣不流通的斗室裏。卞福汝主教在大教堂講道:唉!上帝把空氣給人,法律卻讓人出錢買空氣。我不想指責法律,但我要頌揚上帝。批判國王濫徵税收,漁肉百姓。通過讚頌上帝的大公無私,反襯國王的貪婪無度。

卞福汝主教要到山裏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村莊去,看望那些和氣厚道的牧民。鄉長警告他説,路上有強盜,會為非作歹,圖財害命。鄉長先生,主教説道,僅僅擔心這一點嗎?我在這世上,不是守護自己的生命,而是守護靈魂。比照中外歷史,比照當今中國社會,許多人為了求得生存,為了苟延生命,為了物質的慾望,已經不再關注靈魂,甚至於出賣靈魂,換取欲肉的滿足。主教還説:永遠也不要害怕盜賊和兇手。那是身外的危險,小危險。還是懼我們自身吧。偏見,就是盜賊;惡習,就是兇手。巨大的危險在我們自身。威脅我們的腦袋或者錢袋的危險,何足掛齒!一心考慮威脅我們靈魂的危險吧!

一項英國統計表明,在倫敦五件盜竊案中,有四件是由飢餓直接引起的。冉阿讓偷了一個麪包,被判20xx年徒刑,成為苦役犯。刑滿釋放後,卞福汝主教對他説:您離開那個痛苦的地方,如果對人懷着仇恨和激憤的念頭,那麼您是值得可憐的;如果懷着慈善、温良和平和的念頭,那麼您就勝過我們任何人。這段話成為冉阿讓後半生的指導思想,以後他棄惡從善,用全副身心行善積德,成了一個道德圓滿的人。但現實社會裏,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暴易暴的多,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德報怨,以善報惡的少。有些宗族、有些村落,怨怨相報幾十年上百年干戈不息。理解、寬容、和睦、友愛,被長期拋置。慈悲為懷,容忍是金,宗教教義勸人向善,多麼了不得呀!如果他願意向善,他就得成為天使;如果執意為惡,他就得化為魔鬼。

雨果在該書《腦海中的風暴》一節中寫道:在精神的眼睛看來,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眩目,也更黑暗;精神的眼睛所注視的任何東西,也沒有人心這樣可怕,這樣複雜,這樣神祕,這樣無邊無際。有一種比海洋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內心世界。正義和邪惡,羨慕和嫉妒,友好和仇恨,崇高和卑鄙,廉潔和貪婪,勤奮和懶惰,剛強和懦弱,忠誠和背叛,等等,都包容在人心之中。禽獸是我們人類的美德和邪惡的形象化,所以從牡蠣到鷹隼,從豬到老虎,一切禽獸之性,在人身上無不具備,每種動物對應一個人。

雨果説:社會上的一切善行義舉,都是科學、文學、藝術和教育放射的光芒。這既是對以往人類道德史的總結,又是對現今社會道德建設的規箴。今天我們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就不能單靠理論説教,而要通過科學知識的傳播,科學實踐的探索,文學作品的欣賞,藝術活動的薰陶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落實以德治國的方略,就要以科學的理論引導人,以優美的作品感染人,以良好的榜樣鼓舞人。

雨果發表議論:生活、不幸、孤獨、遺棄、窮困,無一不是戰場,無一不產生英雄;無名英雄,有時比著名的英雄更偉大。窮困,幾乎總是後母,有時還是親孃;困苦往往孕育心靈和精神的力量;艱苦是志氣的奶母;不幸是哺育高尚之人的好乳汁。這是作者在第五卷《苦難的妙處》描寫馬呂斯窮困潦倒的生活時提出來的鮮明觀點。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逆境、曲折、困難,但只要我們面對艱難險阻時,有正確的態度,有充分的自信,我們就能度過難關,看到光明。

書中有許多描寫人物的語段,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在弱女子芳汀面前,沙威警長抬起頭,神態極其威嚴;職權越低,這種神態越兇,表現在猛獸上面是兇猛,表現在小人臉上是兇殘。他又這樣描寫面目可憎的容德雷特:拉瓦特爾若能端祥這張臉,就會看出鷲和檢察官的混合相:猛禽和訟棍相互醜化、相互補充,訟棍讓猛禽醜惡,猛禽使訟棍可怕。話語中含着譏諷,詼諧中透出揶揄。

雨果描繪一個荒廢了半個多世紀的園子,説:這花園不復為花園,赫然成了一片榛莽之地,可以説,難以穿越如叢林,密密麻麻如城市,瑟瑟抖動如鳥巢,幽邃陰暗如教堂,獨立孤寂如墳塋,生趣盎然如眾生。通過一連串的比喻,把棄園的荒蕪、寂寥、繁雜、幽暗全反映出來了。雨果寫園中鳥雀和樹木的親密無間,更是傳神動人:白天,鳥的翅膀娛悦樹葉,夜晚,樹葉保護鳥的翅膀。

雨果描寫女人的心理也是極其到位的。他説女人心中一生有兩顆種子,一顆是愛俏,一顆是愛情。他説女人很容易就掌握選擇帽子、衣裙、皮靴、袖套、合適布料、適當顏色等一整套學問,也正是這套學問將巴黎女人變成極為迷人,極為深奧,又極為危險的尤物,勾魂女人這個詞就是為巴黎女人造出來的。同時,雨果又警告:女人玩弄自己的美貌,正如孩子舞刀弄槍,遲早要傷了自己。

雨果説,要改良這個貧富不均的社會,要改造這個善惡雜處的環境,達到減少黑暗人的數量,增加光明人的數量的目的,就要大聲呼籲:教育!科學!他認為,人不只是一箇中心的圓圈,而是有兩個中心的橢圓形。一箇中心是事實,另一箇中心是思想。科學可以讓人認識客觀事實,教育可以培養人的思想。知識是人生旅途的食糧,思想是第一需要,真理是養料,如同小麥。一個人的理性,如果缺乏科學和智慧的營養,就會消瘦下去。

雨果很多話都充滿了人生的哲理。他説:一個人既能高人一頭,又能矮人半截。大自然中這種不完整層出不窮。誰説得準太陽就不是瞎子呢?的確,每一個人都是人、神、鬼、獸的混合物,只是各種成份的比例不同罷了。最勇敢的人也有氣餒的時候,最聰明的人也有自己的偶像,最温柔的人也會顯出粗暴,最善良的人也有替自己打算的時候。身居高位的人,常常是聾子和瞎子,不是他們裝聾做瞎,而是環境使然。鄒忌諷齊王納諫早已證實了這一點。合目才是注視靈魂的最好辦法,而不是睜大眼睛。安灼拉站在台階上演講:弟兄們,誰死在這裏,就是死在未來的光輝中,我們要走進一座充滿曙光的墳墓。雨果説:拼死一搏,往往絕處逢生。登上死亡之船,或可逃脱翻船的危險;棺材蓋能變為一塊救命板。在馬呂斯和珂賽特的婚禮上,吉諾曼先生祝酒:崇拜上帝的最佳方式,就是愛自己的妻子。

閲讀《悲慘世界》,得到的不僅是文學的進修和享受,更是思想的洗禮和美餐。浸沉其中,你必定被快樂淹沒!跳進來吧,朋友。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13

提起《悲慘世界》,不得不先想起它的作者維克多?雨果, 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提起雨果,又不得不考慮那個動盪飄搖的時代,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七月王朝成立共和國。最初,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但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鬥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悲慘世界》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

《悲慘世界》是一部以現實主義為基調的浪漫主義傑作。它以宏偉的篇幅、磅礴的氣勢、深刻的內容,探討了一系列社會問題,被譽為“社會史詩”。高爾基曾這樣讚美雨果:“作為一個講壇和詩人,他像暴風一樣轟響在世界上,喚醒人心靈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導一切人愛生活、美、真理和法蘭西。”

主人公冉阿讓是貧農出身的工人,本身便生活在悲慘的小世界裏,一直幫助姐姐養活7個孩子,僅僅因為飢寒交迫偷了塊麪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獄不成又被加重處罰。飽受苦難出獄後,他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從善,改名換姓苦心經營工業,促進小城的繁榮,最終贏得當地人的推崇,當上市長。可小説總是向喜歡喜劇的我們開玩笑,冉阿讓為了解救被誤認的無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獄。為了實踐自己對被遺棄而死於貧困的女工芳汀的諾言,他九死一生逃離監獄,收養芳汀的女兒珂賽特隱居巴黎。珂賽特長大後,與馬利尤斯相愛。馬利尤斯參加1832年起義,起義失敗時身負重傷,被冉阿讓冒着生命危險救出。最終長期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自認無顏逮捕冉阿讓,被他多年捨己為人的人格力量所震撼投河自盡。

《悲慘世界》首先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鋭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其次譴責了資產階級的法律,指出資產階級現存法律是低級法律,只會使罪犯重複犯罪,而且資產階級的法律是反對窮人的,僅靠嚴厲的懲罰去消滅罪惡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使一個想翻身的人繼續墮落。而人道主義才是高級法律,它能使罪犯棄惡從善、終止犯罪,只有饒恕、仁愛才是高級的法律,才能拯救人的靈魂,從根本上消除罪惡,因而被雨果視為改造社會的重要途徑。作品中的米里哀主教就是這種高級法律的體現,冉阿讓在他的感化下也以仁愛對待他人,有許多的善舉和英雄行為。冉阿讓的以德報怨,也最終使沙威“人性”復活;再次,作者以酣暢淋漓的濃墨重彩描繪了共和黨人起義,塑造了一系列共和黨人的英雄形象。他們雖然都英勇地犧牲了,但是他們身上為人民而戰的精神卻永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實悲慘世界的悲慘在於人性的悲慘,它更想從反面去鞭策我們做一個真正的自己,因為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能被革滅。雖説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任何情況下永保光明、善良,但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以那顆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作為一名警察,沙威數十年如一日追捕罪犯無可厚非,我也曾暗暗佩服他的這份堅持,但沙威所極力維護的的法律是缺乏正義性的,其形象成為了反動政府的頑固擁護者,成為了不公正社會的走狗,這就使他的守法精神反而成為了人們唾棄的對象。所幸冉阿讓一如既往的温暖着,當革命的起義者安卓拉發現了黑暗政府的忠實走狗沙威並令冉阿讓殺掉他時,冉阿讓為他鬆了綁,放走了他。即便此前沙威的追蹤使冉阿讓東躲西藏,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了大半生。沙威的死昇華了我對善的理解,冉阿讓是在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高尚的靈魂,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裏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温暖。也許我們很難改變社會環境,但我們可以堅守自己的立場,堅定自身的信念,不被罪惡與麻木腐蝕。由改變自己到感動別人,可以很簡單,可以很堅持。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14

就本書而言,讓。瓦爾讓的悲慘遭遇終究還是由法國當時的社會制度,人們普遍的社會觀,價值觀,人生觀造成的。為了生存的需要而偷了一塊麪包,卻要用整個生命來作為代價,這未免太悲慘了吧!我想雨果先生的初衷也是為了喚醒人們的良知,發掘出人性中本該存在的光輝,道德標準,價值取向而著此書的吧,絕對不要被已經存在的社會制度和評判標準所矇蔽,所左右,因為世界上沒有一樣絕對完美的事物,更何況是這些本來就帶有感情色彩的東西呢!

用將近6周的時間讀完了《悲慘世界》,是我對歐洲的某些方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尤其是法國,在拿破崙時代,法國的社會狀況,人情冷暖都是頗有感觸的。漫步在圖書館中,無意中看到了《悲慘世界》,也想起了維克多·雨果,這個傳奇的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在他的作品,你可以看得到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

《悲慘世界》的背後是雨果先生在1801年,看到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麪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到1828年,他又開始蒐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醖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最後便有《悲慘世界》的誕生。

這篇可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算不上是讀後感了,曾經度過雨果的悲慘世界,但是或許是年幼無知,學識淺薄……(省略一系列自謙的語句)。當時只是覺得主人公冉阿讓很可憐,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前些日子閒的無聊,就瘋狂看經典的電影,除了把一系列的哈利波特都看完,也看了1978年版的電影悲慘世界(再之前的畫面實在不敢恭維)。小説有些地方比較宂長,或許是當時的我沒理解那些伏筆吧,重新再看一遍不太可能,但是,還是可以發表一下感想的。

具體的故事情節相信許多人都已經熟知,主人公冉阿讓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了一個麪包,被判了19年的苦役,這使他不再相信這個世界,可是在他出獄之後,一個主教的行徑,又再次使他相信世界有愛,而且愛就在眼前。雖然冉阿讓之後做了很多好事,但始終得不到社會的認同,一個當過苦役犯的人,在當時的社會是不可能再翻身的。就連馬呂斯這個共和派也接受不了冉阿讓是苦役犯的事實。冉阿讓屬於當時社會最底層的人,苦役犯。無論他做多少努力,也無法擺脱這個身份。一個社會無法讓人通過努力去擺脱社會對他原來的身份,我想這大概就是悲慘世界最可悲之處了。

在小説中,雨果極力想表現出人人平等,這和他所處於的歷史環境應該有很大的關係,或許他改變了當時人的認識,可是在現在的社會中,為什麼人還是不平等呢?

小説中的主人公可以算是一個偷竊犯,因為一點小事毀了一生。那麼現在的社會呢?在小説問世後將近150年的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了嗎?

且不説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所造成的不平等,取和小説中類似的列子,同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應該還有那些吸毒犯吧,在他們離開戒毒所後,社會又是怎樣接受他們的呢?找工作到處碰壁,更不用説想擁有自己的家庭。幸福離他們是遙不可及,眼前只有黑暗,看不見曙光。有人可能覺得這個列子太偏激了。我只能説那些覺得這列子偏激的人,和小説中的羣眾是相同的,都是被時代矇蔽了雙眼,或許你能看出當時的人被困在了那個封建時代的教條中,但你自己卻不能發現你被現在這個開放的社會中那些無形的教條所捆綁了。在這個連個人性取向都不能正視的社會裏,我們還能正視什麼?

人的平等問題已經被探討了幾百年,也將會繼續被討論,在各個方面,雖然悲慘世界最後的結局並不是大團圓式的美滿收場,但是我相信在我們的生活中,人的平等將會逐步完善的。

在裏面眾多人物中,最重要的主角是冉阿讓,在我看來,他的一生都是悲慘。在我們看來,法律是正義的,是專門用來懲治惡人的;但是《悲慘世界》似乎告訴我們法律是無情的,冰冷的工具。冉阿讓為了救濟7個小孩而偷了一條麪包,卻被人抓進牢房,雖然他是違法了,但是他的動機是好,怎麼説也應該從輕發落。法律的無情,讓他不相信法律,也讓他因此坐了19年的監獄。一個人的青春就這麼浪費在這種的地方,真的很不值。幸好他假釋後遇到一個好人——主教米里哀,他是唯一願意收容他的人,並以愛心和寬容感化冉阿讓,也就此改變了他的一生。在這後來一段時間,冉阿讓換名字,改變自己的命運,當上市長解救的人們,為芳汀撫養了珂賽特。但是沙威——正義的堅持者和頑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別是像冉阿讓這樣的人。無疑這個缺點為他的結局埋下了伏筆。這個人是冉阿讓的噩夢吧,應該説,他是冉阿讓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後來沙威發現冉阿讓的善良本性,給他帶來的是毀滅性的打擊:自己窮其一生追捕的竟然是個大好人。

裏面最美好的事應該是珂賽特和馬呂斯這對情侶,有情人終成眷屬。雖然裏面又有德納第夫婦——小鎮蒙菲郿一家酒館的老闆,貪財、自私、卑鄙,經常對珂賽特欺壓的破壞,但是艾潘妮——德納第夫婦的女兒充當的贖罪的角色,為馬呂斯打聽珂賽特的消息、為他送情書,應該是珂賽特和馬呂斯這段戀情的大功臣。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這句對我很受教,一個人做到寬容,不僅是被寬容的人獲得心靈的釋放,而且對你自己也是一種解放。恨往往是很累的,而且也很傷心,那麼我們會那麼笨選擇去恨別人嗎?

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裏掙扎與奮鬥的悲愴的史詩。

本書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任務中,很多都有自己悲慘的命運,讓。瓦爾讓自不必説,19年的苦役,外表光鮮的馬德蘭市長,誰又知道他內心的戰戰兢兢呢?割風老爹的快樂最終還是被讓。瓦爾讓的痛苦所取代了。芳汀呢,就好像是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為了柯賽特付出了所有,頭髮,牙齒,以至於整個身體,在他的生命中唯一的希望就是柯賽特好好的生活;年輕無知的她本想憧憬令人心醉的愛情,卻被對方無情的拋棄,一個弱女子在那樣的的社會背景下,怎麼能夠生存下去呢?怎麼不會被社會污濁的洪水所吞沒呢?

泰納迪埃的唯錢是命真是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這也驗證了那句古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或許這句古語用在他身上真是有點侮辱古語了,還是用狗改不了吃屎或許更貼切一些吧。

馬裏於斯雖説打小就沒父母,但終究有個家,還有外公,真算得上是很幸福了,雖説有一段時期挺艱辛的,但最終和柯賽特有情人終成眷屬,那真是可喜可賀啊。

柯賽特,也是一個苦命人啊,很小就受盡了泰納迪埃夫婦的折磨,幸虧有了讓。瓦爾讓這個命運中的貴神,才是自己的命運有了轉機。

沙威呢,這就是一個法律,社會,政府的忠實奴僕,在他身上可將社會的僵硬體現的淋漓盡致,雖説最後良心有了一點點發現,但終究是政府統治人民的一個工具。

其他人物芸芸在此就不必細説了。有些時候,歷史是有驚人的相似,或許,一百多年前的法國社會中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在現在的社會中依然把它用不同的表現形式表現了出來。不久前看到一則報道,説是一位女士在參加已經參加了幾次都沒考上的碩士研究生考試時,不慎忘帶了身份證,等取回來時,已錯過了入場時間,這時的“沙威”出現了,這位女士以下跪的方式請求,卻終究沒換來監考老師的“開恩”。後來這位女士説下年也不再繼續報考了,因為自己畢竟已成家了,還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呢。一條制度,就把一個人一生的夢想擋在了考場門外……難道制度一經確定,無論有什麼情況發生,都不能更改嗎?我想制定制度是為了讓社會更安定,人民更幸福,但上則新聞又該如何評論呢,自古以來就有法外開恩,得理十分讓三分,難道我們就不能法外開恩嗎?人情又在哪裏?就説到這裏吧,能夠拜讀此書,真是萬分榮欣,在這裏感謝雨果先生以及他著的不朽之作——《悲慘世界》。

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多一些主教這樣的人,那些惡性事件就會減少很多。對待別人時寬容一點,事情的結果會,截然不同。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15

提起《悲慘世界》,不得不先想起它的作者維克多?雨果, 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提起雨果,又不得不考慮那個動盪飄搖的時代,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七月王朝成立共和國。最初,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但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鬥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悲慘世界》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

《悲慘世界》是一部以現實主義為基調的浪漫主義傑作。它以宏偉的篇幅、磅礴的氣勢、深刻的內容,探討了一系列社會問題,被譽為“社會史詩”。高爾基曾這樣讚美雨果:“作為一個講壇和詩人,他像暴風一樣轟響在世界上,喚醒人心靈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導一切人愛生活、美、真理和法蘭西。”

主人公冉阿讓是貧農出身的工人,本身便生活在悲慘的小世界裏,一直幫助姐姐養活7個孩子,僅僅因為飢寒交迫偷了塊麪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獄不成又被加重處罰。飽受苦難出獄後,他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從善,改名換姓苦心經營工業,促進小城的繁榮,最終贏得當地人的推崇,當上市長。可小説總是向喜歡喜劇的我們開玩笑,冉阿讓為了解救被誤認的無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獄。為了實踐自己對被遺棄而死於貧困的女工芳汀的諾言,他九死一生逃離監獄,收養芳汀的女兒珂賽特隱居巴黎。珂賽特長大後,與馬利尤斯相愛。馬利尤斯參加1832年起義,起義失敗時身負重傷,被冉阿讓冒着生命危險救出。最終長期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自認無顏逮捕冉阿讓,被他多年捨己為人的人格力量所震撼投河自盡。

《悲慘世界》首先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鋭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其次譴責了資產階級的法律,指出資產階級現存法律是低級法律,只會使罪犯重複犯罪,而且資產階級的法律是反對窮人的,僅靠嚴厲的懲罰去消滅罪惡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使一個想翻身的人繼續墮落。而人道主義才是高級法律,它能使罪犯棄惡從善、終止犯罪,只有饒恕、仁愛才是高級的法律,才能拯救人的靈魂,從根本上消除罪惡,因而被雨果視為改造社會的重要途徑。作品中的米里哀主教就是這種高級法律的體現,冉阿讓在他的感化下也以仁愛對待他人,有許多的善舉和英雄行為。冉阿讓的以德報怨,也最終使沙威“人性”復活;再次,作者以酣暢淋漓的濃墨重彩描繪了共和黨人起義,塑造了一系列共和黨人的英雄形象。他們雖然都英勇地犧牲了,但是他們身上為人民而戰的精神卻永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實悲慘世界的悲慘在於人性的悲慘,它更想從反面去鞭策我們做一個真正的自己,因為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能被革滅。雖説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任何情況下永保光明、善良,但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以那顆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作為一名警察,沙威數十年如一日追捕罪犯無可厚非,我也曾暗暗佩服他的這份堅持,但沙威所極力維護的的法律是缺乏正義性的,其形象成為了反動政府的頑固擁護者,成為了不公正社會的走狗,這就使他的守法精神反而成為了人們唾棄的對象。所幸冉阿讓一如既往的温暖着,當革命的起義者安卓拉發現了黑暗政府的忠實走狗沙威並令冉阿讓殺掉他時,冉阿讓為他鬆了綁,放走了他。即便此前沙威的追蹤使冉阿讓東躲西藏,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了大半生。沙威的死昇華了我對善的理解,冉阿讓是在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高尚的靈魂,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裏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温暖。也許我們很難改變社會環境,但我們可以堅守自己的立場,堅定自身的信念,不被罪惡與麻木腐蝕。由改變自己到感動別人,可以很簡單,可以很堅持。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16

她的身世,從來就是個謎,除了出生地和後來路人為她取的名字,沒有人知道更多。她的閲歷尚淺,所以總活在幻想中,她有着天使的純潔,有着孩子的天真,有着公主的美麗,可同時,她也是不幸的。命運之神不會永 遠眷顧着同一個人,就像不會永遠拋棄一個人一般。

儘管她已成為了一名大學生,她依舊在做夢,依舊保持着貞潔的心,成熟還是會到來,儘管已經遲了,也還是有補救的辦法。可命運竟如此殘酷地連補救的機會也不留給她,讓她一生苟活在黑暗中。沒有生還的可能,只 有無盡的絕望,沒有一絲光亮,只有無盡的黑暗。夢醒時,她已在這無底洞中越陷越深,再繼續掙扎,也只是加快死亡速度罷了。這個悲哀的人,卻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芳汀。

她的一生,唯一愛過的,只有託洛米耶斯。他給了她希望,她給了他愛,他是逢場作戲,她是動了真情。他給了她絕望,她跌下深淵從此覺悟,卻再沒有挽救的機會。談情説愛是一個錯誤,而她又是浮在錯誤上的無辜者 。

他們承諾要給她們一個驚喜,可她卻沒有想到過,這竟是永別。永別的那一刻已經過去,她才醒悟過來,可一切已成定局,怪只怪她覺悟得太晚,原先的輕浮,使她失意失身懷了孩子。

面對殘酷的現狀,她只能儘快成熟起來,可這一切,對於毫無心理準備的她來説,真的太突然了。而因為成熟得太晚,使她的雙眼還不能清楚地讀懂他人的內心。

芳汀、法烏麗特、瑟芬這四個女工,她們曾經是朋友,卻沒有真正的友情,朋友和情人的逝去,使本來舉目無親的芳汀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孤家寡人。她急於掩蓋自已過去的罪行,急於將自已安頓下來,卻在不知不覺中忽 略了“人不可貌相”這一説法,她太過於相信自已看到的事物,以致於毀了自已的一生。

她看到泰納迪埃夫人的母性和她兩個孩子的幸福快樂,便立刻決定將柯賽特寄養在這裏,卻忘了每個家庭都可能有背後黑暗的一面。她輕易相信了泰納迪埃夫婦信中那句“過得很好”,忘了還有一個被讀作欺騙的詞。

當她的過錯被揭穿時,她怨恨,卻不敢抱怨,面對一月一月累計起來的成堆債務,和少得不能瑞少的工資,她走投無路進了理髮店,十法郎賣出一頭華麗的金髮,今後只戴一頂小圓帽出門。

而這還不夠,泰納迪埃夫婦的野心是無法滿足的,他們還要繼續利用單純的母愛,從這位可憐的母親這裏獲得更的財富。一次,芳汀出門閒逛,一位牙醫看中了她的牙齒,並願意出四十法郎買下她的兩顆門牙,芳汀當時 沒有答應。回去後她想了很久,她的心不斷掙扎着,矛盾着。可母親對自已孩子的愛是最強烈的,什麼都無法動搖的,她還是將自已的兩顆門牙賣掉了。泰納迪埃夫婦卻還讓她再交一百法郎,芳汀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去當 妓女。

後來,芳汀因為毆打一個男人而被警察抓起來,就在芳汀苦苦哀求時,讓·瓦爾讓出現救下了她,還答應幫她接回她的女兒柯賽特,芳汀自然將他視為自已的救命恩人。

雅維爾給了讓·瓦讓一個選擇的機會,本以為他會選擇獨自苟活,卻不料讓·瓦讓只要求將馬利尤斯送回家,而自己則任由雅維爾處置。雅維爾終於被讓·瓦讓的偉大人格所征服,他放走了讓·瓦讓,自己因無法面對警察的職責而投河自盡。

幸福總是十分短暫,一個偷蘋果的老人被當作讓·瓦爾讓受審,在法庭上,讓·瓦爾讓公開宣佈自已的身份,並讓警察逮捕自已。當讓·瓦爾讓回去告別時,芳汀以後他是去接柯賽特了,興高采烈地問他女兒的情況,他 只得尷尬地安撫她。這時警官沙威出現了,她以為沙威是要來將她帶走的,當她終於明白沙威的真正來意後,她驚呆了。就在讓·瓦爾讓被逮捕時,她終於精神崩潰驚嚇而死!

讓·瓦爾讓有過多次越獄經歷,所以他再次成功逃了出來,並踏上尋找柯賽特的旅途。他擺脱了警察的監視,並克服重重困難,從泰納迪埃夫婦那兒救出了小柯賽特,芳汀的遺願終於實現了。

芳汀的一生是悲慘境的,可她是貞潔的,美麗的,也是單純的,正是因為這樣,她的人生才會如此悲慘。沒有人愛她,只能博得他的的同情,她愛的人不愛她,她只能孤苦伶仃地活着,可她也是幸運的,上天把很多美好 的東西都給了她,唯獨沒有教會她成熟。因為沒有成熟,她才會有這樣悲慘的命運。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17

法國作家雨果的曠世鉅著《悲慘世界》,是他醖釀構思三十餘年而創作出來的稀世珍品,被稱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這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説,讚頌了真善美,揭露了假惡醜。這部作品是作者用三十餘年的心血凝結成的,其間充滿了精闢的思想、閃光的智慧。書中精緻、巧妙、睿智的語句比比皆是,就像散落在沙灘上的顆顆珍珠和美麗的貝殼,拾取一個,你就獲得一份快樂。

卞福汝主教有一次收到當地一位貴紳的訃告,一張訃告上寫滿了死者的所有爵位榮銜,還列上他所有親戚的所有貴族尊號。主教嘲笑道:“人的智慧確實了不得,講虛榮連墳墓也不放過!”先揚後抑,語言冷峭,極具諷刺意味。

封建時代的法國向民眾徵收門窗税,致使三百多萬户農舍連門窗都不敢多開,生活在空氣不流通的斗室裏。卞福汝主教在大教堂講道:“唉!上帝把空氣給人,法律卻讓人出錢買空氣。我不想指責法律,但我要頌揚上帝。”批判國王濫徵税收,漁肉百姓。通過讚頌上帝的大公無私,反襯國王的貪婪無度。

卞福汝主教要到山裏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村莊去,看望那些和氣厚道的牧民。鄉長警告他説,路上有強盜,會為非作歹,圖財害命。“鄉長先生,”主教説道,“僅僅擔心這一點嗎?我在這世上,不是守護自己的生命,而是守護靈魂。”比照中外歷史,比照當今中國社會,許多人為了求得生存,為了苟延生命,為了物質的慾望,已經不再關注靈魂,甚至於出賣靈魂,換取欲肉的滿足。主教還説:“永遠也不要害怕盜賊和兇手。那是身外的危險,小危險。還是懼我們自身吧。偏見,就是盜賊;惡習,就是兇手。巨大的危險在我們自身。威脅我們的腦袋或者錢袋的危險,何足掛齒!一心考慮威脅我們靈魂的危險吧!”

一項英國統計表明,在倫敦五件盜竊案中,有四件是由飢餓直接引起的。冉阿讓偷了一個麪包,被判19年徒刑,成為苦役犯。刑滿釋放後,卞福汝主教對他説:“您離開那個痛苦的地方,如果對人懷着仇恨和激憤的念頭,那麼您是值得可憐的;如果懷着慈善、温良和平和的念頭,那麼您就勝過我們任何人。”這段話成為冉阿讓後半生的指導思想,以後他棄惡從善,用全副身心行善積德,成了一個道德圓滿的人。但現實社會裏,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暴易暴的多,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德報怨,以善報惡的少。有些宗族、有些村落,怨怨相報幾十年上百年干戈不息。理解、寬容、和睦、友愛,被長期拋置。“慈悲為懷,容忍是金,宗教教義勸人向善,多麼了不得呀!“如果他願意向善,他就得成為天使;如果執意為惡,他就得化為魔鬼”。

雨果在該書《腦海中的風暴》一節中寫道:“在精神的眼睛看來,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眩目,也更黑暗;精神的眼睛所注視的任何東西,也沒有人心這樣可怕,這樣複雜,這樣神祕,這樣無邊無際。有一種比海洋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內心世界。”正義和邪惡,羨慕和嫉妒,友好和仇恨,崇高和卑鄙,廉潔和貪婪,勤奮和懶惰,剛強和懦弱,忠誠和背叛,等等,都包容在人心之中。禽獸是我們人類的美德和邪惡的形象化,所以“從牡蠣到鷹隼,從豬到老虎,一切禽獸之性,在人身上無不具備,每種動物對應一個人”。

雨果説:“社會上的一切善行義舉,都是科學、文學、藝術和教育放射的光芒。”這既是對以往人類道德史的總結,又是對現今社會道德建設的規箴。今天我們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就不能單靠理論説教,而要通過科學知識的傳播,科學實踐的探索,文學作品的欣賞,藝術活動的薰陶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落實以德治國的方略,就要以科學的理論引導人,以優美的作品感染人,以良好的榜樣鼓舞人。

雨果發表議論:“生活、不幸、孤獨、遺棄、窮困,無一不是戰場,無一不產生英雄;無名英雄,有時比著名的英雄更偉大……。窮困,幾乎總是後母,有時還是親孃;困苦往往孕育心靈和精神的力量;艱苦是志氣的奶母;不幸是哺育高尚之人的好乳汁。”這是作者在第五卷《苦難的妙處》描寫馬呂斯窮困潦倒的生活時提出來的鮮明觀點。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逆境、曲折、困難,但只要我們面對艱難險阻時,有正確的態度,有充分的自信,我們就能度過難關,看到光明。

書中有許多描寫人物的語段,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在弱女子芳汀面前,沙威警長“抬起頭,神態極其威嚴;職權越低,這種神態越兇,表現在猛獸上面是兇猛,表現在小人臉上是兇殘。”他又這樣描寫面目可憎的容德雷特:“拉瓦特爾若能端祥這張臉,就會看出鷲和檢察官的混合相:猛禽和訟棍相互醜化、相互補充,訟棍讓猛禽醜惡,猛禽使訟棍可怕。”話語中含着譏諷,詼諧中透出揶揄。

雨果描繪一個荒廢了半個多世紀的園子,説:“這花園不復為花園,赫然成了一片榛莽之地,可以説,難以穿越如叢林,密密麻麻如城市,瑟瑟抖動如鳥巢,幽邃陰暗如教堂,獨立孤寂如墳塋,生趣盎然如眾生。”通過一連串的比喻,把棄園的荒蕪、寂寥、繁雜、幽暗全反映出來了。雨果寫園中鳥雀和樹木的親密無間,更是傳神動人:“白天,鳥的翅膀娛悦樹葉,夜晚,樹葉保護鳥的翅膀。”

雨果描寫女人的心理也是極其到位的。他説女人心中一生有兩顆種子,一顆是愛俏,一顆是愛情。他説女人很容易就掌握選擇帽子、衣裙、皮靴、袖套、合適布料、適當顏色等一整套學問,也正是這套學問將巴黎女人變成極為迷人,極為深奧,又極為危險的尤物,“勾魂女人”這個詞就是為巴黎女人造出來的。同時,雨果又警告:“女人玩弄自己的美貌,正如孩子舞刀弄槍,遲早要傷了自己。”

雨果説,要改良這個貧富不均的社會,要改造這個善惡雜處的環境,達到“減少黑暗人的數量,增加光明人的數量”的目的,就要大聲呼籲:教育!科學!他認為,“人不只是一箇中心的圓圈,而是有兩個中心的橢圓形。一箇中心是事實,另一箇中心是思想。”科學可以讓人認識客觀事實,教育可以培養人的思想。“知識是人生旅途的食糧,思想是第一需要,真理是養料,如同小麥。一個人的理性,如果缺乏科學和智慧的營養,就會消瘦下去。”

雨果很多話都充滿了人生的哲理。他説:“一個人既能高人一頭,又能矮人半截。大自然中這種不完整層出不窮。誰説得準太陽就不是瞎子呢?”的確,每一個人都是人、神、鬼、獸的混合物,只是各種成份的比例不同罷了。最勇敢的人也有氣餒的時候,最聰明的人也有自己的偶像,最温柔的人也會顯出粗暴,最善良的人也有替自己打算的時候。身居高位的人,常常是聾子和瞎子,不是他們裝聾做瞎,而是環境使然。鄒忌諷齊王納諫早已證實了這一點。合目才是注視靈魂的最好辦法,而不是睜大眼睛。安灼拉站在台階上演講:“弟兄們,誰死在這裏,就是死在未來的光輝中,我們要走進一座充滿曙光的墳墓。”雨果説:“拼死一搏,往往絕處逢生。登上死亡之船,或可逃脱翻船的危險;棺材蓋能變為一塊救命板。”在馬呂斯和珂賽特的婚禮上,吉諾曼先生祝酒:“崇拜上帝的最佳方式,就是愛自己的妻子。”

閲讀《悲慘世界》,得到的不僅是文學的進修和享受,更是思想的洗禮和美餐。浸沉其中,你必定被快樂淹沒!跳進來吧,朋友。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18

讀《悲慘世界》,最突出的感覺,當是厚重之感。同樣是傑作,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讀《追憶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感覺,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到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積澱。不是寫苦難深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字。而《悲慘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

歷時三十餘年,從820xx年起構思,到8年動筆創作,直至8年才終於寫完全書,真是鬼使神差,這在雨果的小説創作中也是的。這部小説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一件事實:8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麪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到820xx年,雨果又開始蒐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醖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820xx年和83年間,他還大量蒐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併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佈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到了832年,這部小説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蒐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83年)、《克洛德·格》(83年)等長篇小説,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現實,並嚴厲譴責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還發表了紀念碑式的作品《巴黎聖母院》(83年),以及許多詩歌與戲劇,獨獨沒有動手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醖釀了二十年之久,直到8年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為《苦難》,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捲入政治漩渦,於88年2月2日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年。《苦難》一書遭逢苦難的命運,在胎兒中也要隨作者*了。

設使雨果也像創作其他小説那樣,構思一明確便動筆,那麼以他的文學天才,他一定能繼《巴黎聖母院》之後,又有一部姊妹篇問世了。或者在88年書稿寫出五分之四的時候,再一鼓作氣完成,那麼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懲惡勸善的力作;雖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學寶庫裏,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數的稱得上厚重的鴻篇鉅製。

這三十餘年,物非人亦非,發生了多大變化啊!如果説83年,在他的劇本《艾那尼》演出所發生的那場鬥爭中,雨果接受了文學洗禮,那麼88年革命,以及82年他被“小拿破崙”F驅逐而開始的*,則是他的社會洗禮。*,不僅意味着離開祖國,而且離開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壇的頭銜、參議員的地位等等;*,不僅意味着同他的本階級決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價值觀念、文學主張決裂;*,給他一個孤獨者的自由:從此他再也無所顧忌了,不再顧忌社會、法律、信仰,也不再顧忌虛假的民主、人權和公民權,甚至不再顧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藝術追求。*,把他置於這一切之外,給他一個大解脱,給他取消了一切禁區,從而也就給了他全方位的活動空間,使他達到歷史、現實和未來所有視聽的聲音。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生活期間,就是從這種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審視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他不僅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還大量增添新內容,終於續寫完全書,定名為《悲慘世界》。整部作品煥然一新,似乎隨同作者接受了洗禮,換了個靈魂。這是悲慘世界熔鍊出來的靈魂,它無所不在,絕不代表哪個階層、哪些黨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義,反對世間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東西,不管是多麼神聖的、多麼合法的東西。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因飢餓偷麪包而成為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墮落為娼*的芳訂、童年受苦的珂賽特、老年生活無計的馬伯夫、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以及甘為司法鷹犬而最終投河的沙威、沿着*的道路走向毀滅的德納第,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所經受的苦難,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的墮落,全是社會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為人類生存狀況和命運的思考者,能夠全方位地考察這些因果關係,以未來的名義去批判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已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性矛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82年7月初,《悲慘世界》一出版,就獲得巨大成功,人們如飢似渴地閲讀,都被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態度的人則從反面證實這部作品的特殊份量:居維裏耶·弗勒裏稱雨果“法國第一號煽動家”,拉馬丁撰文讚賞作家本人的同時,抨擊了他的哲學觀點:“這本書很危險……灌輸給羣眾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責他喜歡龐大,喜歡誇張,喜歡過分。然而,他這種放誕的風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慘世界”中奮擊衝蕩,恰恰為人類的夢想,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吶喊長嘯。

時間和歷史和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為人類思想產生的一部偉大作品,已為全世界所接受,作為文學鉅著的一個豐碑,也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佔有無可爭議的不朽地位。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19

這本書敍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麪包,使他在監牢裏度過了黑暗的20xx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冉阿讓到處遭人白眼,沒有工作,沒有飯吃,他發誓一定要向社會復仇。這時,一個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他化名馬德蘭,在一個城市辦了個工廠,成為富翁。他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房子,他處處樂於助人,被市民們選為市長,繼而發生一系列見義勇為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的事蹟。

看完書後,我深深感受到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的當時法國社會裏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資本主義的黑暗。在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

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裏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知錯就改後也得不到社會的原諒嗎?

無論世人如何看待冉阿讓,看完書後,我為冉阿讓的博愛和高尚的靈魂所折服,我們的社會也許缺乏的就是這種愛己及人,靈魂高尚純潔的人吧。

博愛: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裏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麪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為了實現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願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説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町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町——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諾言……

最終他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着。

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因為他已經把這個世上所有貧苦、可憐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以“父親”的義務與責任感去照顧每一個“子女”。這種愛才是至高無上的,才是博愛!

這個世上,凡是偉大的人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而冉阿讓,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着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看到這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醜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當然我也隱約地感到一層悲劇成分: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與社會醜惡現象的搏鬥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不過我認為就是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凸現出主人公冉阿讓英雄的本色。

反觀我們的現實社會,我們這代人還是相當自私、利己、冷漠、麻木的!什麼青少年入室殺死八旬老太;什麼騎車撞傷他人而逃之夭夭;什麼看見傷者見死不救……都已經屢見不鮮了。而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代人和整個社會都應該反省的!!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20

説實話,在我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我只看完了這本書的一部分。但它的內容真的深深地打動了我,我非常希望此時的我不是抱着趕作業的心態來完成這篇讀“後”感,這令我為我的拖沓感到慚愧。

這本書里人物不少而且個個性格鮮明。一生中遭遇種種不幸並時時以贖罪之心奉獻愛心的冉。阿讓;潔白如鴿的珂賽特;善良,卻不得善終,被欺騙,最後悲慘地死去的芳汀;一生嚴格遵守正義準則最後卻在迷茫中死去的沙威……這裏的 每一個人物背後都有一個曲折的故事,但全書最打動我的人物是Eponine。

她可能算不上什麼主要角色,網上關於她的介紹相較於其他人物少之又少,但是她的所作所為都令我十分詫異。遺憾的是我並沒有從書中看到她的結局而是在網上的人物簡介裏看到的。

Eponine黑髮,不豔麗,甚至有些卑微的感覺。但她最打動我的地方也正是她那卑微的愛情。

個人而言,我對關於愛情的文字沒有半點興趣,倒不是我牴觸愛情而是如今關於它的作品太多太多,多到沒有幾本小説裏不夾雜着一份或幾份愛情實在使人審美疲勞。可雨果在這裏創造的愛情卻是那麼的偉大動人。Eponine的愛的深沉和她父母的貪婪形成對比,看着馬呂斯,會用嬉笑,表現自己的愛意。馬呂斯卻一直以為她和她的父母一樣,向錢看齊,對待她就像一個妓女。可是當馬呂斯與珂賽特在花園裏幽會的時候,她坐在花園門口守候着,阻止了強盜進入花園。這時,她説出這樣一篇彷彿戰鬥宣言的話語:“隨便你們要什麼,你們反正進不去了。我不是狗的女兒,因為我是狼的女兒。你們是六個,那和我有什麼關係?你們全是男人。可我,是個女人。你們嚇唬不了我,你們放心。我告訴你們,你們進不了這宅子,因為我不高興你們進去。你們如果走近我,我便叫起來。我已經關照過你們了,狗,就是我。你們這些人,我壓根不把你們放在眼裏。你們給我趕快走開,我見了你們就生氣!……你們動刀子,我就用破鞋子揍你們……”她是如此拼命的守護着這隻屬於她自己的愛。可最終馬呂斯的眼裏只有珂賽特,看不到心碎的Eponine。

“一些令人痛心的生物,無所謂姓名,無所謂年齡,無所謂性別,已不再能辨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走出童年,便失去了世上的一切,不再有自由,不再有貞操,不再有責任。昨天才吐放今日便枯萎的靈魂,正如那些落在街心的花朵,濺滿了污泥,只等一個車輪來碾爛。”——這是雨果對Eponine的評價。的確,她是在罪惡的污泥中生長花朵縱然她的愛美麗純潔可她的靈魂卻飽嘗罪惡的污水終究逃不過葬身淤泥的命運。

對Eponine的父母德納第夫婦,雨果這樣評價:“那婦人具有做惡婆的本質,那男子是當之無愧的無賴。” 在這樣一個由惡婆和無賴組成的家庭裏,罪惡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悄悄地漫延着。她受母親的影響,對年紀相仿的珂賽特十分狠心,她甚至不會朝珂賽特看一眼,在她的眼裏,珂賽特和一條狗沒什麼兩樣。德納第家落魄後她變得蒼白、消瘦、乾枯,大膽而下賤,形體像個未長成的姑娘,眼神像個墮落的老婦。

她或許是墮落的,但她也會愛,她甚至會憐惜枯萎的花兒。可是,也不能説她是善良的,正如她自己説的:“我是鬼,我並不在乎做鬼。”

因此,Eponine後悔了。她向冉阿讓發出警告,於是冉阿讓決定馬上搬家,她喬裝成男人,替珂賽特送信給馬呂斯,卻把信塞進了口袋。然後,Eponine借馬呂斯朋友的名義將馬呂斯引進了麻廠街街壘的戰場,她要馬呂斯死,並且,她要陪馬呂斯一起死,“懷着寧肯自己殺其所愛、也決不讓人奪其所愛,自己得不着、便誰也的不着的那種妒忌心,歡快地走上了慘死的道路”。是她把馬呂斯推向了死亡,但當有人朝馬呂斯射擊的時候,她用手堵住了那槍口,為了自己心愛的人,也為了她自己。

Eponine的死令人震撼,這個自私、妒忌而痴情的姑娘,用罪惡殺死了自己,用愛來埋葬靈魂;這顆充滿罪惡的可憐的心,在愛的死亡中得到救贖。在Eponine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花朵凋謝卻留香於世。

記得在Eponine初次出場、在盪鞦韆時,雨果寫道:“天意的詭譎使一條巨魔的鐵鏈成了小天使們的鞦韆,世間似乎沒有比這更有意思的事了。” Eponine是掙扎在這個悲慘世界上的可憐人,墮落與貧苦使她一生與罪惡相伴,當罪惡的心感受到了愛的召喚,也許死亡是唯一的出路。

Eponine留給我的是同情、感動以及一份對生命和愛的思考,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痛苦、迷茫的人們,終將回到上帝的懷抱;罪惡的靈魂,終將得到寬恕。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21

《悲慘世界》作者維克多•雨果(VictorHugo,1820xx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鬥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悲慘世界》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

《悲慘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長篇小説,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傑作。這是一部以現實主義為基調的浪漫主義傑作。以宏偉的篇幅、磅礴的氣勢、深刻的內容,探討了一系列社會問題,被譽為“社會史詩”。作品集中地體現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悲慘世界》不僅在法國,而且在國外,都受到極高的評價。列夫•托爾斯泰認為它是法國當時最優秀的作品。高爾基曾這樣讚美雨果:“作為一個講壇和詩人,他像暴風一樣轟響在世界上,喚醒人心靈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導一切人愛生活、美、真理和法蘭西。”

小説篇幅浩大,共5部。本文故事梗概為:主人公冉阿讓是貧農出身的工人,一直幫助姐姐養活7個孩子,因飢寒交迫,偷了塊麪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獄,又被加重處罰。出獄後,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從善,改名換姓,經營工業,促進小城的繁榮,贏得當地人的推崇,當上市長。為了解救被誤認的無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獄。為了實踐自己對被遺棄而死於貧困的女工芳汀的諾言,逃離監獄,收養她的女兒珂賽特,隱居巴黎。珂賽特長大後,與馬利尤斯相愛。馬利尤斯參加1832年起義,起義失敗時身負重傷,被冉阿讓冒着生命危險救出。最終長期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面對多年捨己為人的人格力量,精神發生崩潰。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了,年輕人非常幸福。冉阿讓一個人過着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了珂賽特的懷裏。

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者…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不可能永久。另一種則無論什麼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

《悲慘世界》首先,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鋭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

其次,譴責了資產階級的法律,指出資產階級現存法律是低級法律,只會使罪犯重複犯罪,而且資產階級的法律是反對窮人的,僅靠嚴厲的懲罰去消滅罪惡,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使一個想翻身的人繼續墮落,會使犯罪加劇。而人道主義才是高級法律,它能使罪犯棄惡從善、終止犯罪只有饒恕、仁愛才是高級的法律,才能拯救人的靈魂,從根本上消除罪惡,因而被雨果視為改造社會的重要途徑。作品中的米里哀主教就是這種高級法律的體現。冉阿讓在他的感化下也以仁愛對待他人,有許多的善舉和英雄行為。冉阿讓的以德報怨,也最終使沙威“人性”復活,最後精神崩潰而投河自殺。

再次,作者以酣暢淋漓的濃墨重彩描繪了共和黨人起義,塑造了一系列共和黨人的英雄形象。他們雖然都英勇地犧牲了,但是他們身上為人民而戰的精神卻永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體現了其人道主義。

本文主人公冉阿讓,開始由一名囚犯變成市長,就是由於他偷了一個牧師的貴金屬器皿,而牧師卻大方的原諒了他,這使他很感動,從而思想上有了改變。然後他有廣泛向別人施善,救了很多處於困難中的人,特別是幫助一個妓女,還收養了她的女兒,並象自己的女兒一樣對待她。為了一個精神失常人的生命,不惜放棄自己的地位,身份,依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這讓我十分感動,為他的崇高修養而感動,這其中也體現了基督教教意的感化作用。最後,當女兒嫁人,自己失去了精神支柱時,仍然愛着她,甚至連自己的女兒也背叛自己時,還在一次戰爭中不顧自己年邁體弱,救了女婿的生命。冉阿讓的一生證明了內心修養的重要性,善最終會戰勝惡的。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

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文中講到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裏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永遠都不會改了嗎?我們要相信“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這樣你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懷叵測,那你永遠都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只會受到猜疑、冷落。要勇於奉獻,要以幫助人為樂趣,要熱情待人,這樣,你才會受歡迎。他在經歷了人生中的種種磨難之後,從一個罪惡的人變成了一個社會有用之才,造福社會的人才,從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冉阿讓後來的成功歸功於他對待困難與磨難的態度,這個非常值得我們向他學習。

悲慘世界讀書心得2000字 篇22

讀《悲慘世界》,最突出的感覺,當是厚重之感。同樣是傑作,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讀《追憶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感覺,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到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積澱。不是寫苦難深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字。而《悲慘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

歷時三十餘年,從828年起構思,到8年動筆創作,直至8年才終於寫完全書,真是鬼使神差,這在雨果的小説創作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部小説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一件事實:8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麪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到828年,雨果又開始蒐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醖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829年和83年間,他還大量蒐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併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佈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到了832年,這部小説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蒐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83年)、《克洛德·格》(83年)等長篇小説,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現實,並嚴厲譴責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還發表了紀念碑式的作品《巴黎聖母院》(83年),以及許多詩歌與戲劇,獨獨沒有動手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醖釀了二十年之久,直到8年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為《苦難》,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捲入政治漩渦,於88年2月2日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年。《苦難》一書遭逢苦難的命運,在胎兒中也要隨作者流亡了。

設使雨果也像創作其他小説那樣,構思一明確便動筆,那麼以他的文學天才,他一定能繼《巴黎聖母院》之後,又有一部姊妹篇問世了。或者在88年書稿寫出五分之四的時候,再一鼓作氣完成,那麼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懲惡勸善的力作;雖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學寶庫裏,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數的稱得上厚重的鴻篇鉅製。

這三十餘年,物非人亦非,發生了多大變化啊!如果説83年,在他的劇本《艾那尼》演出所發生的那場鬥爭中,雨果接受了文學洗禮,那麼88年革命,以及82年他被“小拿破崙”F驅逐而開始的流亡,則是他的社會洗禮。流亡,不僅意味着離開祖國,而且離開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壇領袖的頭銜、參議員的地位等等;流亡,不僅意味着同他的本階級決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價值觀念、文學主張決裂;流亡,給他一個孤獨者的自由:從此他再也無所顧忌了,不再顧忌社會、法律、權威、信仰,也不再顧忌虛假的民主、人權和公民權,甚至不再顧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藝術追求。流亡,把他置於這一切之外,給他一個大解脱,給他取消了一切禁區,從而也就給了他全方位的活動空間,使他達到歷史、現實和未來所有視聽的聲音。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就是從這種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審視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他不僅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還大量增添新內容,終於續寫完全書,定名為《悲慘世界》。整部作品煥然一新,似乎隨同作者接受了洗禮,換了個靈魂。這是悲慘世界熔鍊出來的靈魂,它無所不在,絕不代表哪個階層、哪些黨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義,反對世間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東西,不管是多麼神聖的、多麼合法的東西。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因飢餓偷麪包而成為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墮落為娼妓的芳訂、童年受苦的珂賽特、老年生活無計的馬伯夫、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以及甘為司法鷹犬而最終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惡的道路走向毀滅的德納第,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所經受的苦難,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的墮落,全是社會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為人類生存狀況和命運的思考者,能夠全方位地考察這些因果關係,以未來的名義去批判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已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性矛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82年7月初,《悲慘世界》一出版,就獲得巨大成功,人們如飢似渴地閲讀,都被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態度的人則從反面證實這部作品的特殊份量:居維裏耶·弗勒裏稱雨果“法國第一號煽動家”,拉馬丁撰文讚賞作家本人的同時,抨擊了他的哲學觀點:“這本書很危險……灌輸給羣眾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責他喜歡龐大,喜歡誇張,喜歡過分。然而,他這種放誕的風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慘世界”中奮擊衝蕩,恰恰為人類的夢想,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吶喊長嘯。

時間和歷史和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為人類思想產生的一部偉大作品,已為全世界所接受,作為文學鉅著的一個豐碑,也在世界文學寶庫中佔有無可爭議的不朽地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d0zxk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