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精選17篇)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精選17篇)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1

有時,任何形式的愛都會感動人心。——題記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精選17篇)

偶然,發現書架上靜靜地躺着一本淡綠色封面的書---《目送》,我在我的記憶中搜索着,想要尋找一點關於這本書的記憶。可是很不幸,我似乎並沒有讀過這本書。靜靜地坐下,拿起它,發現腰封上有這麼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全書的主旨所在。

讀完,發現這本書講的是父愛與母愛。可是這世間的愛又豈止父母對我們的愛呢?我的思緒又被拉回了那個雨天,大雨傾盆,澆彎了樹枝,澆折了小草,澆落了蝴蝶,澆濕了人羣。因為雨勢過大,所以我不得已,才急忙跑到一幢大樓底下,這才阻止了調皮的小雨滴再跑到我的衣服上來嬉戲玩耍。

不知是什麼原因,樓下的通道內停放着多輛有大有小,有新有舊,有輕有重的自行車,可能是自行車也想進來躲躲雨吧!可是通道本來就狹窄,加上這些自行車以及來來往往的人羣,把通道堵得水泄不通。人們進出都要側着身,慢慢的挪出來,以免一個不小心,就碰到了這些“龐然大物”。忽然,一個瘦削的身影出現在我的視線裏,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向四周張望了一會兒,皺着眉看着眼前的景象。他向通道左側看去,發現那裏還有一小片空地,便用右手托起一輛自行車的車頭,左手握住三腳架,把它搬到左側。然後把所有的自行車都搬到哪兒,一輛靠着一輛,排得整整齊齊。我看着這位氣喘吁吁的老人,心想:他是看車的嗎?

不,不可能!那他是為了……我正想着,就聽見老人“哎呦”了一聲,我望過去,就看見老人一手扶着腰,眉頭緊皺,臉色慘白,我連忙跑過去,扶着老爺爺,關切地問他:“老爺爺,你咋麼了,沒事吧?”爺爺頭上佈滿了汗珠,虛弱地説:“年紀大了,不中用了,想當年一手就能提一輛呢!”我説:“爺爺,要不我扶您過去坐坐吧,我來搬這些“大塊頭”。

老爺爺也點頭了。我正要搬時,才發現那些自行車憑我一個人根本就搬不動。也許是老爺爺的感染,大家你一輛,我一輛地搬自行車,通道也漸漸寬敞通暢了。

搬完,大家都默默離開了,我目送着大家的背影,眼眶也漸漸濕潤了,心裏感到一陣陣的暖意。也許,這就是愛帶來的感動吧!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2

龍應台的《目送》是本難得的好書。在你看完前幾篇,會產生一種感覺——不忍心讀下去,讀完了,就沒得讀了。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願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覆覆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後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於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台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後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後,龍應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這個社會是需要關懷老年人的。雖都説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徵,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那時,多少預示了人生的悲愴。或者,説的白一點,人,要有個好死!

我非常喜歡《(不)相信》中所寫的,假如我籠統的隱晦的表達的話,那就是理想主義墮落為現實主義,而轉向實用主義的過程。是理想沿着這一路線演變而歸於世俗的過程。龍應台在文末引用了李叔同的話。我想他是尊重這位弘一大師的。我猜測,她應該非常佩服佛家的圓寂。因為這是將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從容面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似乎應對那些主動捨棄生命者抱有尊敬之情。正像蘇格拉底所説,“踏上死亡之途”與“繼續存活”,“孰優孰劣”,“只有神明知道”。

當我們對生老病死充滿疑惑時,李叔同在臨終前“悲欣交集”四字絕筆及偈語或許告訴了我們他的人生體驗。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3

整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龍應台《目送》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時光,我希望可以碰到這樣的一本書:

它所展現的,正是眼前我們所經歷的生活。友誼,親情,愛情;生活,學習,娛樂。

它最好不要説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閲讀障礙,內容應該簡潔卻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它當然不能太過簡單、空洞、荒誕、離奇,或者只是單純地講個故事,至少在我閲讀過程中或者閲讀過後,有一種隨時想要再打開重新閲讀一遍的衝動。

它讓你忍不住拿起筆,在深深觸動你的句子處來回咀嚼、反覆誦讀,然後謄寫在自己最寶貴的筆記上。

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

幸運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澀的歲月,我遇到了這樣的書。

它在我三點一線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閒的時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觸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實感和滿足感。

把它放在枕邊,睡前翻幾遍,嘴角帶着笑意,安然進入甜甜的睡夢中。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寫友誼,寫親情,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寫盡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它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裏。

讀《目送》,你能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苦銘心的痛。

作者如是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或許,在作者與兒子,作者與父親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時光中,他們目送一個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澀的少年歲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獨自走下去。他們心裏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時光裏,我只能一個人走。可是我知道,他們眼中的擔憂,他們眼中的不捨,他們眼中一逝而過的傷痛,縱然我看不到。

讀《(不)相信》,你能領悟到人生心靈旅程裏最大的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正如書中所訴,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對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有人説,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去讀書吧。去找到這樣的書,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個你也曾經經歷的當時。因為當時,稍縱,即逝。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4

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5

隨着年齡漸長,我與父母之間,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不再僅僅是依賴,不再僅僅是聽從,不再僅僅是長幼。我開始抑制不住對父母的各種各樣的不耐煩,有時甚至是憤怒。

有一天,我發現,我站在我的世界裏,父母親站在他們的世界裏,我們各自懷揣着各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卻解釋不了對方的世界。突然想到了一位中國台灣作家龍應台,便來到書架,拿出《目送》,又翻上一翻。書中華安和兒子一起去散步,兒子表現出的“成熟”,和對母親對東西的大驚小怪的“厭惡”的樣子;十六歲的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機場勉強和母親的擁抱和離別時沒有回頭的樣子;不願與同路的母親一起走,走在一起,只是把自己關在耳機裏的樣子,當兒子給龍應台做飯時,説,你學會了,以後要做給自己吃的樣子……像極了自己。

也許這就是新一代人與父母輩的人之間建立起的關係,不僅僅是依賴,和被依賴的關係。這之中,多少有了些夥伴的意味。從這個角度講,被依賴的即是送別時漸行漸遠的一方,而依賴着的則留在原地落寞觀望的一方。也許這就是所有的母子,最後的結果,孩個子的獨立就是漸行漸遠的背影。 曾經一次,龍應台在遠遠的地方,目送着父親進到了醫院的門,然後門被關上,父親就消失在了拐角處。如今,最後一次目送父親,父親被送進五米處的火爐裏,再也沒有出來了。他開始明白 。

這一輩子,父女的關係,在那一個背影,結束了。不過那一份,情,他永遠忘不了。這也是龍應台在每一次看到和父親相似的人,都會想到父親的原因。失憶的母親,不記得,龍應台是他的女兒。只是把他當做好心的路人。只有一直覺得這個“路人”和他的女兒很像而已。他們還在樂此不彼的玩着化粧遊戲,也不會覺得無聊。他們分開的時候,也會不捨。因為終歸他們還是母女。他們此生的緣分還沒有以背影來散盡。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6

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兒子的背影在母親眼中漸漸變大,母親一生都是目送着兒子的背影漸漸遠去。沒有任何聲音,不需兩人對話,用那凝望的眼神傳遞對孩子的關心與不捨。

母親是過來人,知道一路走來的不容易,也知道前面有許許多多的磨難與坎坷在等着孩子去面對,母親是多麼不捨與不忍,但事實是殘酷的,母親是無法替代孩子走完這一生旅程。

所以,不必去追,青春是充滿活力的,讓孩子去闖闖吧!讓他學會克服,讓他學會堅持。只有人生中歷練過,今後的日子才更加容易。

有些母親曾幾度想替兒子分擔,讓兒子輕鬆點兒,那麼你這母親就當的有些不稱職了,你是否想過?你是否往壞處想過?人都會生老病死的,假如你哪天走了,你的孩子怎麼辦?以前是你替他分擔,如今他失去了你,沒有人替他分擔了,他怎麼辦,碰到困難就縮。如果真是這樣,你就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啊!

讓你的孩子去青春歲月裏迷茫吧!跌倒吧!讓他去衝動,讓他去義無反顧,讓他擔起所有的痛苦,體會一下,人生旅途的艱辛吧!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7

讀完第一篇時強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之後的20來天,仔細閲讀全書,期間無數次落淚,無數次心底有深深的觸動,只是耽於提筆,漸漸的感覺也沒了。

8歲的陶陶見媽媽讀書還落淚,也搶起書來讀,一週下來竟也讀了不少,還總拉着我討論。於是,在29日晚我領她一起參加了讀書沙龍,回來路上我們一起聊她幼兒園門口的別離,聊她剛入國小時的不捨,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濕潤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開始就有不捨,收拾行囊時總問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後晚上摟着我聊到半夜。早飯和午飯都説沒有胃口,還流出眼淚,直説不要離開媽媽,搞得我也潸然淚下。

只是,我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需要以分離為目的。於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勵她去看外面美麗的風景並畫下來讓媽媽也能欣賞。而且,媽媽的心和她在一起,會天天電話聯繫她。最終,在車站分別時,她笑了,並逗貧道,“媽媽,你要看着我背影漸行漸遠,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點頭。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見,我方回頭,回來路上,更加強烈的想起分享會上最後大家齊聲誦讀的那段:原來,這兩本存摺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係的。你在那一本存摺中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摺中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摺裏的 “金錢”去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無法兑換。……

“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温暖心愛的人。寫到這裏,我決定趕緊好好做晚飯,等老爸回來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場電影,要像對孩子一樣陪他開心過好每一天。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8

隨着年齡漸長,我與父母之間,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不再僅僅是依賴,不再僅僅是聽從,不再僅僅是長幼。我開始抑制不住對父母的各種各樣的不耐煩,有時甚至是憤怒。

有一天,我發現,我站在我的世界裏,父母親站在他們的世界裏,我們各自懷揣着各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卻解釋不了對方的世界。突然想到了一位中國台灣作家龍應台,便來到書架,拿出《目送》,又翻上一翻。書中華安和兒子一起去散步,兒子表現出的“成熟”,和對母親對東西的大驚小怪的“厭惡”的樣子;十六歲的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機場勉強和母親的擁抱和離別時沒有回頭的樣子;不願與同路的母親一起走,走在一起,只是把自己關在耳機裏的樣子,當兒子給龍應台做飯時,説,你學會了,以後要做給自己吃的樣子……像極了自己。

也許這就是新一代人與父母輩的人之間建立起的關係,不僅僅是依賴,和被依賴的關係。這之中,多少有了些夥伴的意味。從這個角度講,被依賴的即是送別時漸行漸遠的一方,而依賴着的則留在原地落寞觀望的一方。也許這就是所有的母子,最後的結果,孩個子的獨立就是漸行漸遠的背影。 曾經一次,龍應台在遠遠的地方,目送着父親進到了醫院的門,然後門被關上,父親就消失在了拐角處。如今,最後一次目送父親,父親被送進五米處的火爐裏,再也沒有出來了。他開始明白 。

這一輩子,父女的關係,在那一個背影,結束了。不過那一份,情,他永遠忘不了。這也是龍應台在每一次看到和父親相似的人,都會想到父親的原因。失憶的母親,不記得,龍應台是他的女兒。只是把他當做好心的路人。只有一直覺得這個“路人”和他的女兒很像而已。他們還在樂此不彼的玩着化粧遊戲,也不會覺得無聊。他們分開的時候,也會不捨。因為終歸他們還是母女。他們此生的緣分還沒有以背影來散盡。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9

整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龍應台《目送》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時光,我希望可以碰到這樣的一本書:

它所展現的,正是眼前我們所經歷的生活。友誼,親情,愛情;生活,學習,娛樂。它最好不要説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閲讀障礙,內容應該簡潔卻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它當然不能太過簡單、空洞、荒誕、離奇,或者只是單純地講個故事,至少在我閲讀過程中或者閲讀過後,有1種隨時想要再打開重新閲讀一遍的衝動。它讓你忍不住拿起筆,在深深觸動你的句子處來回咀嚼、反覆誦讀,然後謄寫在自己最寶貴的筆記上。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

幸運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澀的歲月,我遇到了這樣的書。  它在我三點一線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閒的時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觸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實感和滿足感。把它放在枕邊,睡前翻幾遍,嘴角帶着笑意,安然進入甜甜的睡夢中。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寫友誼,寫親情,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寫盡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它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1個人走路。1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裏。

讀《目送》,你能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1種刻苦銘心的痛。

作者如是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或許,在作者與兒子,作者與爸爸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時光中,他們目送1個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澀的少年歲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獨自走下去。他們心裏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1個人做。有些關,只能1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1個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時光裏,我只能1個人走。可是我知道,他們眼中的擔憂,他們眼中的不捨,他們眼中一逝而過的傷痛,縱然我看不到。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10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台,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悦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歎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悦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台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11

《目送》是龍應台的一本書。《目送》記錄了作者經歷很多事情寫下的感受,宛妙的文筆讓讀者心曠神怡,幾乎每篇文章都附上了一幅精美的圖片,在它們的幫助下,文章更加有了意境。

本書以目送名,而這本書的第一篇散文就叫做“目送”,在這篇文章裏,作者告訴我們,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一場,最終都只能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改變不了的緣分。分離時,只有小小的,無法獨立的孩子才會對持續依賴着的父母戀戀不捨,不斷回頭,而若孩子長大了,就一定會堅決地最求獨立,厭惡家長百般重複沒有文采的嘮叨,我也何嘗不是如此呢。

自大約國小一年級,我就愛上一個人做事,不論是寫作業、彈琴、畫畫,還是去公園、上學校,厭惡家長每隔幾分鐘就走到我的房間門口,使勁地推開門看看並大聲質問我在幹什麼,討厭每一次都被“會有壞人”的藉口限制着無法一個人走出家門。記得小時候每一次被大聲質問,我連頭都不抬地以同樣的分貝:“我都説過一萬遍了不要看見了還問我,就是愛省錢不去眼科醫院看看,倒好意思天天浪費我的心情讓我回話!”

可是現在想想,那時家長的心情其實和龍應台在文章中一樣難過,一樣無奈吧,即使吃力不討好還是一直堅持着“監督”這項任務,家長的心理承受水平真的是很高的,我對他們有了一絲絲的敬佩。不過,現在的我恐怕沒有辦法真的真正理解作者和家長的心情吧。

在本書中,也有提到老人,例如龍應台的父親,被沒收了車鑰匙後再也不乘車出門。後來的病也來源於這件事情,讓龍應台十分後悔。其實我覺得老人,對於某些他所注重的地方是很敏感的。

記得有一次,外婆從上陡門坐車送了些菜過來,正在和老媽説一些煮菜的事情,我從補習班回來,讓弟弟幫我開了門,進了屋。那時我看見外婆和老媽在廚房津津有味地聊着天,看見了也就不好插話,路過客廳時,只和沙發上閒着無事的爺爺奶奶問了聲好。之後,我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可之後不知過了多久外婆和我談心時居然説起這件事,竟對我説那時我看到了她沒有問好,她有多麼生氣多麼傷心,過了這麼久仍然耿耿於懷,並且解釋因為那件事她賭氣再也沒有來過。

我小的時候,是外婆一手拉扯大的,直到後來出了一個什麼事情,我來到母親家居住,所以或許,在外婆的心中,我們的情感是一定要有個什麼表現的。

我們年輕人的觀點,和老一輩,老幾輩的人是不同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或許在我們年輕一代的人眼裏理由正常不過,但卻讓上輩傷心和不理解,所以,我們要一直保持着互相溝通的習慣,瞭解他們的心裏想法,定期解除誤會,消除矛盾,這是雙贏。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12

這是一個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地變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

翻開《目送》,一本記錄龍應台生活點滴的散文。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種種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傷感和彷徨。她用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絃的種種感悟。讀起來,連呼吸也充滿了與之共鳴的渴望。

她,擁有着不凡的驕傲和鋭氣,然而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心甘情願地作出了讓步。在浮華的萬千世界中,她常常這樣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卻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辭去了文化局局長的官職,拋開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環,重歸學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樸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虛浮和掌聲過後,在繁華落盡之時,留下的也許只是一份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讓孩子感受到温暖細膩的母愛;她的優雅知性,也使孩子擁有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理應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許是隨着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變得容易憂傷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裏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們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書中的一字一句彷彿踩在我們最柔軟的心房上,讓人流下暖暖的淚來。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們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轉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與親愛的人相伴走完整個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顧着留意峭壁上那叢豔麗的花,等突然驚覺四下闃然無聲時,卻早已“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了。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13

我慢慢地,慢慢得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會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目送》是龍應台女士在書名為《目送》的散文集中收錄的第一篇散文,打開書看到這句話,我就有些淡淡的憂傷和傷感,也許同是母親的緣故,又也許同是女兒的原因吧。

每個人都要經歷從年輕時候挺拔的身姿到年邁佝僂的腰桿。這期間,我們看着兒女長大,看着親人離開,無疑都是一場又一場的目送,只有自己在目送的過程中才能體會無奈和惆悵。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可是每個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使中最特別,最可愛的一個寶貝。

我漸漸明白了,生命原來就是一場延續,孩子就是人生的分水嶺,有了孩子,生活就有了牽掛,有了責任和目標。我們願意用盡所有的力量去保護他,去疼愛他。當我們把所有的愛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同時,我們忽略了另一個人,那就是父母,為了孩子健康茁壯成長,可以每天提前起牀一小時,為他準備早餐,做他愛吃的飯菜,可是在父母那裏,寧願多睡一小時,我也不會起牀準備早飯,總是想有媽媽呢,這些事情不需要我操心。媽媽在,我就覺得安心。我覺得我可以理所當然晚起,我所有的懶惰都可以歸咎為這是我媽媽家,我可以肆意的懶。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她有白頭髮了,我還驚奇的説,媽你有白髮了。媽媽淡然的説,年紀大了肯定有白髮了。聽到這句話有點心酸,我以為她不會老,我以為她永遠30歲,我以為她還是我心中無所不能的超人。孰不知,她也會老去,也會變的更囉嗦,帶她出去吃飯,他總是嫌飯菜太貴,和老闆討價還價,弄得我覺得很是反感和沒面子,給她説了許多遍下次不許這樣,她像個犯錯誤的孩子一樣低頭低聲説,在家多好,我做給你吃啊,又不花錢,又幹淨。我一下子覺得自己是多麼的不懂母親的心。那是一顆多麼柔軟而又脆弱的心。包含着多少不為人知的愛,那是何等的深沉和無言。

指尖的年輪,年華的記憶,當年輪一層一層的覆蓋那曾經佈滿烏黑的髮絲,我們應該趁着年輕,趁着歲月靜好,大聲的説出:媽媽,我愛你!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14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記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埃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15

《目送》這本書讓我認識了龍應台。這是一本散文集,裏面的七十三篇散文滿滿的都是寫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這本書三代人可以共讀。它的用詞很樸實,沒有多少華麗的詞組。龍應台從一件件極為渺小的事中,悟出了一個個人生道理。《目送》還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書寫了父親、母親、兒子、朋友和兄弟;記敍了逝、老、離、牽掛和攜手共進。龍應台的文字,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時温柔婉轉,如微風過麥田。把書中的一個個故事描繪的淋漓盡致。用魯迅的一句詩句來形容,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翻開書,第一篇散文就是《目送》,文章通過寫送華安去機場的事反映了當今子女們排斥父母的現象。“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讀到這兒,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一幅幅和父母告別時的畫面。那時,我是否也是這樣的?也許,那時,他們正在心裏悄悄的流淚。“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幾句短短的話語,透露出當時作者內心淡淡的憂傷。父母含辛茹苦培養我們,大半輩子時間都花在我們身上,告別時控制不住的感情,卻被我們排斥、漠視。他們想得到的,不是金錢,不是權利,更不是什麼榮華富貴的東西;他們希望得到一個擁抱,渴望聽到我們説幾句温暖人心的話語,更想得到告別時的回頭一瞥,回眸一笑。這些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往往是最可貴的。等我們長大以後,告別,也許意味着一兩年都見不到,而不是一兩天。告別時父母內心的不捨之情,或許比較誇張,但我們必須接受,因為他們是辛辛苦苦撫養我們長大的父母。

記得和同學們去三亞玩的那一次,到了機場,和同學們會面後,和爸爸媽媽説了再見,又強忍着聽了幾句媽媽的叮囑,立刻玩了起來。好像監獄裏的犯人被囚禁了十年後獲釋了一樣。“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在和父母道別時的不耐煩,他們,只能在心裏默默地流淚。我們留給他們的,只有背影。告別時,父母內心深處的不捨、憂傷只能通過目送我們的背影來緩解。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16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印在《目送》的腰封上的一段話,不知有多少人是衝着這段話而買下它的。封面是深深淺淺的油彩樣的綠色,像是濃重的青葱的歲月的顏色,靜靜的躺在書店裏。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願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覆覆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後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於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優美而細膩的文筆,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她説人生就是個接送,讓人不禁為之唏噓。時間與消逝總是永恆的,以龍應台的年紀來寫父母的老去,寫與兒子之間越來越遠的代溝,分明帶着點悲愴的無奈的甚至是惶恐的情緒。人生就像是眼睛的一場旅行,目送着父母日漸年邁,目送兒女長大高飛,看着歲月在自己身上臉上刻下深深的印跡,然後在兒女的目送中走完自己的旅程。我們跟隨作者的文字,咀嚼她的人生感觸,品讀人生的旅程,身邊的人來來去去,都只能結伴走過人生的一段路程,最後,我們總是要獨自面對人生最後,也是最長的那一段路。

她告訴我們,生離死別是這樣的平凡,我們經歷過許多場,最終自己也不得不面對。她又告訴我們,你這平凡的人生其實並不平凡,因為儘管有無數人曾有過相似的經歷,未來也必然會有人重蹈你的覆轍,但是你這平凡的人生永遠只有你一人能夠經歷,他人永不能替你言説。儘管在別人眼中你的人生是那樣的平凡,但那都不重要,永遠記得對自己説,自己將永遠是特別的一個。只需記着,眾生平等,你的生命確實不比任何人寶貴,但如若你自己不珍惜她,就沒人幫你珍惜她了。

在《目送》的腰封上,編輯説這本書是龍應台的“生死大問”。儘管書中並沒有正面言及這個問題,但我相信,龍先生的回答應該是這樣的:生死大同,無需執着,只需淡然;無謂失落,但求把握;把握當下所有,把握尚在我手的一切。如是,無論生活是否成功,生活也都這樣過,在這或許尋常或許不尋常的日子中,世事如流水,明晰恬靜,其中卻總會藴含着人生中最尋常的,卻也最可珍貴的幸福。平凡人生,一切盡足。

關於目送650字讀書感悟 篇17

人生三書之三“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讀完這本時,心中甚是感動,也有幾分悲傷。讀完別人年逾半百的感悟,不禁想起已是古稀之年的阿公。感歎時間的老去,埋怨自己過慢的成功速度。至今都沒敢打一通電話,不孝子孫形容自己都不為過。並非不想念,只因為每天只關心他寶貝孫女工作,害怕他過多的期待會讓他更加失望。於是在承受無形的壓力的同時也只好選擇逃避。所以慢慢的失去了交流,缺少了陪伴。

世界上只有父母才會對自己不求回報的付出,對於阿爸爸阿媽媽也是同樣害怕自己無法完成他們的期待。害怕自己成功的速度趕不上他們老去的速度,所以希望努力變成你餘生的代名詞。

對於“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倒是沒有太多感觸,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從小習慣了一個人做決定,一個人拿主意,所以,所以覺得自己的獨立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偶爾也會獨立到心疼自己,獨立到孤獨。

可是阿,社會在一步步逼你快速成長,所以就算是一個人也得學會茁壯成長呀!

人生三書,忍不住想到自己的從前往後。從前,無畏成長。往後,也希望帶着善良勇往直前。麪包和愛情都會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d04dm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