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精選18篇)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精選18篇)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1

《邊城》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 它展示了一種近乎野獸純厚的個性,一種素樸真實的人情美。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精選18篇)

沈從文的小説中永遠隱藏着湘西人民生活中不可言説的悲,那麼邊城也毫不例外。小説從翠翠,天保,儺送三人的情感糾葛為情節線索,展現了湘西人民深刻於骨中的悲劇性格與美善純樸。作者把自我飽滿的情緒投注到邊城子民身上,描繪了鄉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着重塑造了作為愛與美化身的翠翠形象。更有老船工的古樸厚道,大佬天保的豁達大度,二佬儺送的專情熱血,順順的慷慨豪爽,楊馬兵的熱情質樸。作者用細膩柔情的筆觸,塑造了這些美麗善良的湘西人民,似乎世間所有美好的品德都賜予了他們。作者卻不只是有意無意中,開始了對湘西人性中的美和善的悲劇性思索,他們的哀樂,同樣無一不讓我潸然淚下。天保為成全翠翠與儺送而死,儺送掙扎於兄長與愛情之間選擇遠走他鄉,老船工奔走於翠翠的婚事而於風雨夜裏長眠不起,更有翠翠願花盡一生等待儺送歸來。這等等的故事,又讓我思索,為何純樸善良的湘西人民,卻有着無盡的悲哀。讀完這本小説,卻讓我掙扎於對湘西人民善良性格的欽佩,對他們無可避免的悲劇生活的哀痛。甚至想在最後文上一句,究竟是什麼造成最後的悲哀,卻也無從回答。

《邊城》也同樣是一部風俗文化小説,是沈從文濃郁的懷鄉情結的藝術結晶。小説的前三章便集中筆力描繪湘西的風物景觀和風俗習慣,幽碧的遠山,清澈的溪水,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河裏上下行的船隻,河邊的吊腳樓,原始古樸的碾場等等湘西特有的山水風物,以及端午賽龍舟,捉鴨子比賽和男女對歌定情等風俗,都展現了湘西人民質樸的生活。

正如沈從文先生一直強調自己是鄉下人一般,他用鄉下人的筆觸,寫下了一部屬於鄉下人的史詩。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2

心如孤城,月色如洗,樹影搖曳,彷彿傳來久遠的湘西歌聲,遙見書中一人,還有一座城。

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大抵就是這樣,平靜中難以抹去淡淡的憂傷,初讀《邊城》時也是在那樣的朦朧中迷失了,沒能看透。

現在想起來,或許這個故事,講的大概就是對命運的無奈與悲憫。

一條破舊的漁船,翠翠和老船伕的一生,就係在這漁船上隨風飄蕩。一位老人,一名女孩子,一條黃狗,縱使生活孤獨清貧,卻與自然相得相融。

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女,從小就沒有享受過父母的愛。儘管如此,生活卻沒有急着摧毀這個少女心中對未來朦朧的期待與幻想。黃昏時,她坐在白塔下,心裏湧起無依的薄薄淒涼。

直到一天月明星稀,她的夢中浮起一個茶峒青年的歌聲,讓人惋惜的是,老船伕沒能理解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想將翠翠嫁與天保,而天保與船總順順對老人的誤解又加深了船伕的自卑。儺送不願接受家人安排的婚姻,卻又得不到老船伕的迴應,於是在哥哥天保死後棄家出走。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某種程度上就阻隔在這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空白”中。

每一顆人心,都是一座孤城,城中千仞峭壁,不見日月,惟飛鳥與渡。其餘人皆無得近之。未曾走近,又談何理解?

“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你看雲時很近,你看我時很遠。”難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真的那麼遠嗎?一直以為,只要人與人之間有真誠的溝通,完全可以在人們之間架起一座座彩作文/虹。

如果翠翠、天保、老船長之間有過充分的交流,結局會有所不同麼?如果我們在面對誤解時,能夠大膽地把心底的話説開,開放心裏的城壘,人心是不是會近一些。

幾千年前,一曲《高山流水》讓俞伯牙和鍾子期心有靈犀,一介樵夫與琴師就這樣相識相知。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因憂鬱症而退出銀屏,當所有人都在為他歎惋時,只有他的父母沒有放棄,他們耐心地開導他,為他的心靈打開溝通的窗子,最終崔永元又變得自信、開朗,他主持的“實話實説”又為更多的人打開了一扇溝通的大門。

可是《邊城》卻沒有出現這樣美麗的結局。老船伕的離世,天保的死,儺送的出走,這一切將一個少女朦朧的幻想擊碎,祖上的白塔也塌了,翠翠的辮上紮起白繩。

一切還未開始就早已消失,人都走了,她仍是孤身一人,撐着破船在江上飄蕩餘生。作者説: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給讀者留下悠長的惋惜。

我們也祈願她母親的悲劇不要在翠翠身上重演,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而是屬於她的那份幸福。或許,在那個年代,我們的這個願望也只能是個縹緲的夢。

或許生活就是如此,不論經歷過什麼,不論曾經遺憾種種,最終還是要帶着所有的記憶向前走。不論是否受人理解,不論是否孑然一身,終究要笑着與歲月握手言和。

月光逸去,重新收起《邊城》,我忽然明白,縱使人心似城,也可於城內修籬品茶,有人來也可,無人來也罷。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3

《邊城》是沈從文(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説代表人物)小説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4

讀完邊城,我突然有種想去湘西看看的慾望,從前不知道什麼是牧歌式的小説,現在,還是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它很美,很美。

天空是格外寂寥,夜晚格外漫長。如果沒有她的罵他的笑,那個五月端陽便只是一個普通的暑天,淹沒在記憶裏再無他異。只是,一切不是了。

爺爺是個淳樸的人,他不多拿客人的錢,跑上去追客人,他兢兢業業從不讓客人不能渡船,五十年如一日。他的牽掛只有他的孫女翠翠,他也在最後一夜勸導翠翠“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堅定地活下去,讓人忍不住有種要落淚的淒涼。

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兒,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山林中,是她真正自由的地方,翠翠的心中是渴望愛情的,她常看着結婚的新娘子,幻想着自己是新娘,當她想到端午,就閉上眼睛,她期待浪漫的愛情。

兄弟倆註定着要將此生所愛一分為二。天保兄,我知道把心愛之物讓給他人時的痛苦,所以無法想象將心愛之人拱手時的心痛。無法想象更不願嘗試,但天保卻不得不去面對。我相信天保愛她。因為他不曾説沒有她便不能活。不然,在失去哥哥後,她是不是會自責的認為“沒有她便不能活,但為了我他寧可不活”?那樣弟弟的服罪感是不是會更重?

悽美的苦難總是促不及防,為什麼兄弟倆要離去?為什麼爺爺這麼快就告別故鄉?為什麼最後只剩下翠翠一人孤獨的守望?

牧歌式的小説往往就如中國水墨畫,《邊城》裏沒有華麗的背景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但它卻可以讓人想很多。它把一段愛情的變得平淡卻不清淡。總有些東西留下後是揮之不去的。邊城那裏有一段感情未能盡善盡美,這世上又有多少人或事能不留遺憾?

讀罷邊城,真有種想要淚流滿面的衝動了。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唐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説: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着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閒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脱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裏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5

這個暑假,是從讀《邊城》開始的,讀着讀着,內心不由地發出一聲感慨,世間萬物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篇以湘西邊城一個有山有水,世外桃源的地方為背景的愛情,親情故事,那裏風景優美,民風純樸。主人公脆脆,和祖父一起渡船過日,後來愛上了順順的次子儺送,而儺送的各個天保又愛上了催催,作為兄長,天保選擇遠走他鄉去做生意,卻不幸遇難,天保的遇難,讓儺送在手足親情面前,暫時放下了愛情……

沈從文先生用手裏的筆,在樹上寫盡了世間的愛,親情,友情,手足情,愛情……都説翠翠是愛的女兒,也是大自然的女兒,那沈從文就是描繪愛的人。通過這本書,通過翠翠純樸的愛,表達出人世間的善良和美好,從而體會出作者追求人世間的善良和美好,一個平靜,充滿愛的世間,而不是一個動盪的世界。

人世就是這樣,自己造囚籠,關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那這樣,生存真是一種可憐的事情。

最讓人感動的是翠翠和爺爺的親情之愛,故事結尾,翠翠一邊接過爺爺的渡船,一邊在等待,都説她在等待儺送,而我認為她也在等待爺爺,等待和爺爺共處的美好平靜地時光,爺爺也是她內心最深的牽掛。

故事結束了,但似乎有沒結束……

最早接觸到沈從文先生的作品是《湘西遊記》,當時是20__年的暑假,在湖南邵陽的雀林國學堂中。每天清晨,一邊在操場上踱步,一邊讀這本書。回想起那時的生活,真的好不愜意,當時我在的位置,距離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不足300公里,這是我心之夢之想去的地方。

未打開這本書時,滿腦子都是這句“《邊城》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又想出來。”這也是我對《邊城》的第一印象。閲讀這本書時,我就經常思考這句話,這句話到底對嗎?城內的人為什麼想出去?城外的人又為什麼想進來呢?

讀完這本書,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覺得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從兩個角度看。

其一是作為讀者的我們是城外的人,書中刻畫的人物則是城內的人。城外的人想進去自然是真的,因為邊城是一座安靜祥和的城,這裏的人悠閒自在的活着,這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寄託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嚮往。

至於城內的人是否想出來,我不知道,因為我們都不是城內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論。

第二個角度就是單純從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內因為一條河分隔,一邊是翠翠,另一邊是天保和儺送,因為對愛情的追求,城內的人想進去,城外的人想出來。因為只是“想”,還沒有得到和實現,這也與小説最後不圓滿的結局相對應。

《邊城》作為一部中篇小説,帶給我最美的體驗和感受就是小説最後留下的無盡遐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書中的文字,進入書中,扮演我們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過他的經歷,並且繼續向前走,這給了我們每個人當作者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來看,《邊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畫作,是一幅未創作完的詩,每個人都可以繼續寫下去。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6

《邊城》敍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與“淡淡的淒涼”。

小説敍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但是愛情卻不是小説要表現的全部。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只有爺爺,渡船,黃狗。

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淡化了翠翠與爺爺孤獨清貧的生活,卻儘量展現他們與自然與鄉人的和諧關係。這也是那艱苦生活中的一種美。

然而作者在為我們描繪着人與自然相處得相融、優美和諧時,卻無法不體味到爺爺與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陽染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是一種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説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

翠翠愛情的悲劇,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不見,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與猶豫,源於沒有“碾坊”的自卑與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解,無意中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與大老,二老還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與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

而他們卻是那樣的美好。二老為了純真的愛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大老則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而這般對鄉情世態的敍寫,對鄉土的感情,對生命的愛,總是令人憂愁。這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們卻不僅僅是“優美”,也有人在命運的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7

“二十年來生者多已成塵成土,死者在生人記憶中亦淡如霧,惟書中人,儼若可以不死。”

那樣一個少女,在古老、寂靜的水鄉敍述着她羞澀的愛情。在那樣一幅山水迷濛的畫卷中,永遠印刻着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那老人永遠想要保護那女孩,而那女孩永遠需要那老人的呵護,因為那是她唯一的親人。黝黑的皮膚,清明如水晶的眼眸,讓兩位年輕人愛上了她;如燕雛般渴求的眼神、尋求依靠的目光,讓爺爺不忍離開她,併為之操勞終身;不知不覺到來的青春,蒙上羞澀,帶着些許萌動,最終卻無法掌握命運。

翠翠,翠色如翠竹,亦脆弱。愛情來得如此簡單,幾面之緣就讓愛苗滋長於心。然而旁人的促成似乎更多於本人的意志。旁人並沒有強加,而他們其實早已心意相通,只是不曾表露。隔着山水,這感情來得如此朦朧。愛情卻進行得如此艱難,沒有兄弟間的角逐,只有全身而退。是為了翠翠的幸福而退出這場遊戲放她走,還是為了兄弟間的情誼,不忍抹殺。最終犧牲自己,讓愛成為一把匕首,將自己的心割裂。

那段時間,那老人似乎在城內城外跑得很忙,然而更奠定了結局的悲涼:爺爺終究死了,翠翠等待的那個人,他是否知道翠翠在等他呢?他是否會回來呢?“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在這個寂靜的水鄉,從未説出口的“愛”字,從未流露過的感情最終讓一切心緒歸於平靜,卻讓人心如止水,望眼欲穿。

縱有“有情人終成眷屬。”卻也有命運弄人。為命運所掌控,讓他們相遇、相識、相知、相愛、相離,悲劇早已奠定,讓所有臣服者繞着既定的圈走,默默無言,只剩淚水。

為何只剩守候,為何要守望幸福,為何讓萌動的心羞於見天際?若是成為命運的掌控者,也許一切都會豔陽高照,照開愁雲密佈,照亮城裏城外,照亮左岸右岸,照亮山水兩頭。水的一頭會有鴛鴦共雙溪。

全境抑鬱到不能自已,然而讓人不忍逆轉。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8

課堂上讀了幾遍節選,頗為不過癮,便於暑假買此書重讀。

開篇,便被書中主要的故事發生地點的景色陶醉:“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裏江入茶峒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或靜靜地小溪或深致一篙不能露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計數。”山間小溪,清純可人,好一幅自然畫卷。如此美麗的景色當然培育着同樣自然無雕飾的翠翠:“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為人天真活潑。”好山水養好人。在繁華嘈雜的都市中,此般人物,恐怕難覓其影吧!可惜,這樣清純動人的姑娘有着不該有的命運。

山間的偏僻與隔絕,至使她對一切外來事物充滿着極大的好奇,當她聽見未曾聽爺爺説過的事物時:“翠翠必爭着做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又必跟着走,直到很遠,且獨自學習羊叫,採野花敷在頭上,肚子裝扮新娘。”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灣泊小小蓬船。”又有軍旅人士多駐紮於此,又使其城中人誠實勇敢,愛利仗義,不拘救人救物。書中男主人公亦有相同的性格。

每逢端午,就不同與往日,擂鼓打鑼,龍船競渡,岸上吶喊助威……翠翠也會與爺爺進城,看龍頭上好生俊朗的二巷。恰巧,兩兄弟同時愛上自然純樸的翠翠。

此後,便有二老月明之夜的歌詞,又軟又纏綿,把靈魂輕輕浮起,使翠翠舒適而睡。

一切都好似圓滿,媒人來往於兩家。而正當時大老溺水。家中逼迫二老洗禮碾坊的姑娘。翠翠又有什麼呢?

白髮蒼蒼的爺爺心中最放不下的就是翠翠的婚事。但二老杳無音訊,卻在雷雨交加的夜裏沒放下又走了。

繁瑣禮俗致使有情人沒能終成眷屬。爺爺的心願沒了就走了。不知翠翠獨守船至何時。

沈從文的家人大多是軍籍,躲在年年不變的無聊的工作崗位,所以就不再接觸文學。故寫了此篇。

該文有許過美麗的自然風光描寫,就如展現在眼前,身臨其境。對於小説,環境描寫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作者僅幾句,便可勾勒出。可見其文學功底的深厚。還有許多具有特色的語言描寫,致使人物更加生動,性格更為鮮明。塑造許多令人難忘的角色,鮮活的走向腦海,記憶猶新。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9

天氣已經轉涼,雖然沒看到滿地落葉,但是秋天好像已經來了。廣州漫長的夏天剛剛過去,晚上迫不及待到户外歡送。風吹起來確實很舒服,乾燥而且温度合適。但是待得久了,慢慢也有點冷了的感覺。再後來,捂着衣服也覺得冷了。

沈先生筆下的湘西是清爽的,所有的東西都是那麼的淳樸。在這種清爽的地方,有很多事情是現在人們難以想象的:坐船可以不給錢卻有人一定好給,而且還扔下就走;擺渡的有人給錢卻不收,人家硬給了還不好意思買點茶啊煙啊回饋坐船者。而關於愛情就更加不可思議了:唱兩首好聽的歌就可以讓姑娘跟你遠走高飛;水手和妓女的約定,居然也比現代的很多愛情可信。就是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讓生活在狂熱都市中的我們,感覺到了一絲接一絲的涼爽。

天保的死當然不應該算是老人的錯,只是湊巧老人暗示他應該怎麼去求婚,而得不到結果的情況下出船淹死。當然我們不能肯定天保就是有心尋死。但是中國人對愛情的含蓄,在極端壓抑的情況下,總是變現出極端的行為。翠翠的父母更是一個例子,兩人相愛了卻不敢私奔,最後居然選擇殉情,一開始我真的有點想不明白為什麼,後來想想,正是一種極端應對極端的表現。可見不管是轟轟烈烈,還是清新單純的愛情故事,都不是咱過小日子的老百姓玩得起的。

家是温暖的港灣。如果沒有遼闊的大海,明亮晶瑩的水珠也很快會乾涸;如果沒有堅固的巢穴,羽毛再豐滿的鳥兒也會馬上死去。翠翠也有一個家,一個不同尋常的家。她的父母在她牙牙學語時便已經雙雙離她而去,她和她的具有鄉村人典型性格的老祖父帶着一條忠誠的大黃狗相依為命。三年的端午佳節、中秋良宵,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慢慢成長着的翠翠,看到了一個告別童年、邁入青春的翠翠,看到了一個從無憂無慮到初涉煩惱的翠翠。在她的身邊,生活着一羣人們。天保、儺送、老船伕、楊馬兵……翠翠生活在茶峒,這是一個邊遠小鎮。似乎與世隔絕,翠翠與老祖父在茶峒,似乎還有了一個大家庭,這個家,就是茶峒,有着幾千家庭成員的茶峒。茶峒人是質樸敦厚的中國人的代表。在那個民風樸實的地方,生活着這樣一羣人。幾十年來,老船伕默默地為東去西來,南來北往的人們用一根幾十年的光陰已把他的手磨破的竹纜,擺渡到溪東,擺渡到溪西,在小溪兩岸之間穿梭,在過渡人之間忙碌。這一條潺潺的小溪啊,見證了老船伕幾十年來的辛勞。

讓我們想象一下,在一處偏遠的地方,有着這樣一羣人們。他們每天都各行各業,忙碌中帶着勞動得到的喜悦;他們互不猜疑、妒忌,和睦相處;他們互相之間沒有祕密,一壺小酒,一碟花生米,談笑風生,分享生活的喜悦,共訴人生的煩惱;他們直率、坦誠,會大聲地訴説心中的不滿,大但地表達內心的愛慕;他們盡力地去幫助別人,別人也盡力地幫助他們,並不是為了幫助後的報酬或者是一聲謝謝,只是在人與人互相幫助之中獲得的快樂。這樣的生活難道不好嗎?這樣的生活,應該就是陶淵明所説的世外桃源吧!邊城,這茶峒小鎮,不正是世外桃源嗎?甚至可以説是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吧。光陰飛逝,與小説中相比,一晃幾十年過去了。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架架天橋高速縱橫交錯。街道繁華,高樓林立,鱗次櫛比,燈紅酒綠。現在當然不用再有一位老船伕拉着竹纜為南來北往的人們擺渡了,也不用為翻了船,死了牛而傷心了。平心而論,人們的生活水平是今非昔比了。但是,失去的僅僅是這些嗎?這繁榮昌盛的城市真的是人間天堂嗎?可是,更令人痛心的是失去了那質樸的民風,那美好的氛圍。在鋼筋水泥構建的城市中,已經沒有了那邊遠小鎮中那木質結構房屋的古樸典雅了。

城市裏的人們似乎變得像凝固的水泥一般一成不變,變得市儈。在城市生活中互相擠兑,人與人之間充斥着祕密。由於繁榮,所以有了利益衝突;由於繁榮,所以有了諂媚溜鬚。這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帶來了飛黃騰達,斬去了質樸和睦。我們在一艘艘疾馳的快艇上看到了錦衣玉食的人們,在一條條渡船上看到了勤勞坦誠的人們,我們更應該上哪一條船呢?其實讀到最後,我們不禁會歎息,這樣的邊城,這樣的純潔小鎮,還是會有無人可救的悲劇發生。

正是這種坦誠和睦的心理,促使了悲劇的發生。在城裏,當兩個人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時,他們可以毫不顧忌地採取各種手段,各種策略取勝,結果自然是“成者王侯敗者寇”;但在邊城,因為處處替他人着想,所以處處有顧慮,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奮鬥時,往往一讓再讓,一忍再忍,最終都為失去理想而失望哀慟,則會產生兩個深深地恨着自己陷入無邊苦海中的失落者。正是邊城,促成了天保、儺送二兄弟的悲劇,促成了翠翠的悲劇,也促成了翠翠媽媽的悲劇。凡事都有兩面性。邊城,不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名詞了。也許,生活中處處存在邊城。也許,邊城只是一個浮雲一般的夢吧。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10

今天閒來無事做,就把沈從文的邊城看了一遍。想起以前看邊城的電影,好像還依稀記得點翠翠的樣子。

這個故事裏無處不在透漏着茶峒這個小山城的淳樸與親切。人們思想單純,但是又有老一輩和晚一輩們的思想代溝,也許真是這些代溝才讓故事有了真實感和讓人遺憾的結局。老船伕的“車是車路,馬是馬路,各有走法。”不知道是個好點子還是是一個壞了很多事的餿主意。天保儺送都不要碾坊要渡船,翠翠就是不説出口她喜歡的是大佬還是二老,兄弟二人一起去為翠翠唱一晚的歌,天保的意外死亡,老船伕的過分關心婚事,順順父子對老船伕的冷淡.....這些好似沒有説出口的誤會,也其實是現實中每個人都會做的。看小説時覺得*者迷,旁觀者清。但是現實中誰都可以是那些*者,迷。

那個茶峒那個時代的人,人人都會感恩都會用自己的方式接納這個世界給予的。雖然結果是讓人遺憾和無限聯想的,但過程卻是那麼的美好感人。

翠翠在一天天長大,爺爺為他的孫女忙活直到離世,儺送得不到翠翠的理會,但是他們都知道嗎?其實翠翠瞭解一切,翠翠美在心裏,但她不敢説,翠翠難受在心裏,她也不敢説。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11

茶峒城瓦藍的天空,澄澈見底的白河,翠色逼人的青山綠水造就了一個翠翠也只有這樣純淨的自然才能孕育出這樣的翠翠,她是天生活潑眼神靈動的小獸,也是單純直白的“觀音仙子”被説中心事會羞怯臉紅,遠遠的看見心上人會立馬逃到山林子裏去,也會在爺爺提起婚事時故作從容,卻又年年記掛着端午節順順家的吊腳樓,她是這寧靜小鎮風日裏長養出的一塊晶瑩剔透的水晶,讓人恨不能永永遠遠捧在手裏呵着護着,避開這世上的渾濁穢物。

可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的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

儺送,他是翠翠的心裏最柔軟的角落,是與翠翠截然不同的船總順順家的次子,從小便秀拔出羣,他與大哥天保輪流被派遣出去,早就見慣了各地風物,習慣了世故人情。他受人尊敬,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責任感極強。即使是與大哥一起追求翠翠時,他也恪守傳統道德,把機會讓給哥哥。面對“渡船”與“碾坊”的選擇,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在大哥意外去世後,更是悄然遠走他鄉。與天真淳樸的翠翠不同,他更成熟,也更世故,她有作為男子漢的擔當,卻也被世俗封建所束縛,這樣的翠翠與儺送,他們的愛情,從一開始就註定以悲劇結尾。

翠翠是美麗的,儺送也是美麗的,茶峒城更是美的,而正是這種美,使整個小城都充溢着一種悲涼感,城外的世界戰火紛飛,民生塗炭,而城中卻是一如既往的安寧祥和,這個小城太過美好,美的似乎不該存在於這個污濁的世上。

所以這樣美的地方,卻始終“煙雨清蒙”,繚繞着悲傷的氣氛。就像“翠翠不能忘記祖父所説的事情,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彷彿輕輕的各處飄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如此美妙的情景,最終也只是一個夢罷了。將靈魂浮起來的歌聲到底只能在夢裏聽到,虎耳草也終究還是沒有摘取,坍塌的白塔早就已經修好,可那個臉黑肩寬的年輕人卻還沒有回到茶峒來,翠翠的愛情就這樣在飄忽朦朧的夢中不知所終。

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波無情至,不能羞”

他們的不同,翠翠的含蓄羞澀,儺送的揹負猶疑,釀成了愛情悲劇,或許那樣一個美麗而悲傷,如同籠罩着輕煙的夢一般的小城裏,也只有翠翠的守望,才是最好的結局。

儺送還是不要回來了,“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就這樣遠走高飛也好,記憶裏永遠是那座寧靜的小城,那個水靈的姑娘,沒有人知曉思念的白河永不停歇流淌了多少晝夜。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就這樣離去,把最美的留在記憶力,最好。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12

最近,我讀了沈從文的《邊城》,雖説不是太懂,但我對於翠翠還是有些看法。

翠翠,一個小女孩,父母雙亡,和唯一的爺爺一起撐渡船生活,可也在翠翠16歲時去世了。翠翠又被船總順順家的老大天保和老二儺送都愛上了他,結果老大在河裏溺死了,老二也離開了鎮子。

翠翠她温柔善良,美麗大方,一張小臉被太陽曬得黑黑的,而且也不怕生,一副狂野的性格,但是在某些時候,比如打雷,她又會害怕得掉眼淚。

總之,翠翠這個小女孩是很不錯的,温柔又潑辣。

讀了《邊城》,使我感受到在小溪上乘船的悠閒,就像幻境一樣,使我陶醉在其中……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13

讀完邊城,我突然有種想去湘西看看的慾望,從前不知道什麼是牧歌式的小説,現在,還是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它很美,很美。

天空是格外寂寥,夜晚格外漫長。如果沒有她的罵他的笑,那個五月端陽便只是一個普通的暑天,淹沒在記憶裏再無他異。只是,一切不是了。

爺爺是個淳樸的人,他不多拿客人的錢,跑上去追客人,他兢兢業業從不讓客人不能渡船,五十年如一日。他的牽掛只有他的孫女翠翠,他也在最後一夜勸導翠翠“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堅定地活下去,讓人忍不住有種要落淚的淒涼。

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兒,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山林中,是她真正自由的地方,翠翠的心中是渴望愛情的,她常看着結婚的新娘子,幻想着自己是新娘,當她想到端午,就閉上眼睛,她期待浪漫的愛情。

兄弟倆註定着要將此生所愛一分為二。天保兄,我知道把心愛之物讓給他人時的痛苦,所以無法想象將心愛之人拱手時的心痛。無法想象更不願嘗試,但天保卻不得不去面對。我相信天保愛她。因為他不曾説沒有她便不能活。不然,在失去哥哥後,她是不是會自責的認為“沒有她便不能活,但為了我他寧可不活”?那樣弟弟的服罪感是不是會更重?

悽美的苦難總是促不及防,為什麼兄弟倆要離去?為什麼爺爺這麼快就告別故鄉?為什麼最後只剩下翠翠一人孤獨的守望?

牧歌式的小説往往就如中國水墨畫,《邊城》裏沒有華麗的背景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但它卻可以讓人想很多。它把一段愛情的變得平淡卻不清淡。總有些東西留下後是揮之不去的。邊城那裏有一段感情未能盡善盡美,這世上又有多少人或事能不留遺憾?

讀罷邊城,真有種想要淚流滿面的衝動了。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唐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説: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着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閒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脱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裏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14

沈從文先生常説“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裏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深愛着翠翠,他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天保和儺送也都是好男人,兩人同時愛上了翠翠,卻因為兄弟之情而相約採用了美麗浪漫的“走馬路”的為愛人唱情歌“競爭”方式,做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一定得讓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之後就主動離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為了心中美麗而死,還是因為心中的憂愁而死。儺送二老愛着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因為一連串的誤會,最終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中,卻又難以割捨,最終只能帶着深深的自責,選擇遠行,把遙遠的期望留給了翠翠。儺送幾年前與翠翠的偶遇是美麗的,心中萌生的愛意也是美麗的,卻因為彼此的誤會交織着家庭的壓力,而最終釀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劇。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品讀《邊城》,思緒也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説,就再難澄清,再難説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我們總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了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説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獨自的痴痴盼想。

這裏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裏,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説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15

温情款款的小河,輕柔的一如夢境的水波,在山與天的映象中靜靜地流淌着,一切都是那麼地恬靜,空氣像經過過濾似的,不含一絲渣滓,安靜地如同某個遙遠的童話。閉上眼,彷彿還能聽到空氣中那悠長的歌聲,聲聲纏綿而又令人哀思。

河的對岸,一隻渡船,一條黃狗,年過半百的老人和一個女孩。

這個女孩,就是你,翠翠。

我想,大概是這粗獷的大自然孕育着你吧。你知道嗎?你如同那湘西古樸粗獷的自然一樣,使我一接觸你,就慢慢地入神盪漾,被你吸引。我一遍遍地呼喚着你的名字,翠翠,翠翠,你就是這樣,如同名字那樣,簡單而又單純,像一個快樂的天使,如同湘西的一彎碧水,寧靜而美麗。

水,大概是你成長曆程中最難以忘懷的東西吧!你孕育在水中,生長在水中,是水滋育了你美麗、善良的靈魂。也許正是這樣,決定了你如同湘西所有的人,永遠在水中守望,在水中孤獨,在水中終老。而你的希冀,你的

親情,你的快樂,甚至於你的愛情永遠地被埋藏在這水中。

.我想象着你,孤獨地坐在水邊,遙望着遠方,於是,一切水流經的,曾經被無數次回望的記憶,慢慢地,慢慢地,從水中浮起-

憶起那個夜晚,你大概永遠不會忘記吧!因為那裏有你最牽掛的人,你最温馨的回憶,還有似乎是一切的幸福或是痛苦的開端。你一定還在後悔那個晚上你對他的誤解,罵出的話吧,可是在我看來,那才是你應有的純真與可愛,你的可愛讓我覺得笑意而又心疼。想起你的那句“狗,狗,你叫也得看人叫”。至今令我心神一動而又心生憐愛。

我喜愛你那一塵不染的善良與頑皮,想起你纏着爺爺要去看完賽龍船,想起你執拗着把錢還給那母子倆,想起你那晚聽歌后所描述的夢境,想起你的種種,我都忍不住用無比愛惜的目光看着你,我的翠翠。

我一點兒也不否定,你的堅定,你對愛情的執着而單純的夢想。你是那麼堅守着自己的愛情,你那簡單而又單純的心。你是那麼小心翼翼,仔細地將最後一點絲微的純淨的心埋藏,如同一個窮人守着最後一枚金幣。是的,你的心一直向着他,你生命深處的那個人,你小心翼翼地把屬於他的回憶疊起,默默地守望……

你,翠翠,是怎樣的一個人哪!像大地的女兒一般純淨、美麗,然而,就如同一切悲哀的童話故事般,善良的你,一次又一次地被命運捉弄。你總是寂寞地走世俗社會的洪流中,一不小心,就會被淹沒。我一遍遍地問自己,為什麼命運總是如此地不公平,從父母的離世,愛情的遠去,到最後爺爺的離去,你幼小的心靈要承受怎樣的打擊啊!你的憂傷,你的眼淚聚成一汪碧水,在我的心頭流淌,匯奏成一首悽美的歌,久久,久久地縈繞在心頭,迴盪在湘西古樸的青山綠水間。

夢境中,你帶着黃狗,坐在渡船上,在平靜的流水中,在那水流經的記憶中,遙望着遠方,守望着他,他的愛情。

他會回來嗎?也許明天回來,也許再也不回來了……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16

再一次讀完了《邊城》,我的心也變得酸澀、潮濕起來,不知是因為窗外不曾停歇的雨點,還是文中的翠翠那飄渺的幸福。或許,二者皆有吧。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裏捲過,留下了淡淡的淒涼和哀傷。我本不是什麼易動感情的人,卻在這個昏昏沉沉的陰雨天,因為這個簡單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衝動。

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悲劇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殘缺。《邊城》就是如此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的結尾似是給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和無奈。

合上書頁,我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老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這個時代,那麼,她現在該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不是這一個邊城。

文末,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似乎是在告訴讀者,雖然那場暴風雨中逝去的很多東西已經回不來了,但風雨過後,活着的人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邊城》讓我品出許多對現在生活有裨益的道理來,比如溝通,比如堅強比如……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17

邊城,描繪在黃永玉的色彩裏;邊城,甜美在宋祖英的民謠裏;邊城,生動在沈從文的墨香裏。風景綺麗,美不勝收。

邊城,美在青山碧水的風景裏。蓬蓬鼓聲掠水越山到了渡船頭,到了清澈空靈的沱江河畔,到了我心中那心馳神往的地方。一座座土家吊腳樓在邊城煙雨中巍然而立,一首首月琴之曲在夜色笙歌張飄渺而出,一艘艘小船在祖父的漿聲裏遊蕩於青山碧水之間,朦朦朧朧的河面之上,還有幾隻潔白如雪的白鴨在水面上漂浮着,為邊城的美增添了幾分動感的氣息。

邊城,美在古樸和樂的風俗裏。一個個民俗的節日風俗,皆在這遠離世俗喧囂的小城裏被完美地保留下來。這裏有與民同樂的戍軍長官,有善於泅水的人們,有在水面上肆意追趕鴨子的鄉親,有泅水划船的好選手天保、儺送。小山村河街間,凡逢節日時候,便變成了一片繁華熱鬧的海洋。明朗的天氣裏,鼓聲蓬蓬地響着。古樸和樂之美,大概皆凝聚在潭中划着的硃色長船裏,浮動在剛剛漲過的泛着翠綠色的龍船水面上,潛入到河邊人們認真凝視的眼眸裏。

邊城,美在淳樸善良的人情裏。有為翠翠點燈引路的好心人,有拒絕多收擺渡錢的老爺爺,有“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人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鄉親,還有為愛堅持等待的翠翠,“生生等你,死死等你,等一城煙雨,只為你;渡一世情緣,只和你。”千山萬水窮盡,萋萋芳草荒蕪,美麗而執着的等待,還在繼續。

青山依舊,綠水東流,變的只是那人、那時、那情。生活仍在繼續,或許本身就註定一個無言的結局。其實,結局已不重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稱之為過程的過程——可喜,可愛,可恨,可戀。

關於邊城讀書心得 篇18

與許多人一樣,主人公“翠翠”一位少女,她有着自己所憂愁的世界。她無父無母,可以説是一位可憐的孤兒。然而她是由自己唯一的祖父帶大的。祖父是一位樂善好施的人。他是一位船伕,只是每天無條件的幫助要過渡的人,而人們誠心塞給他的錢,他最後也無可奈何的收了,換了一些茶葉泡製成茶,給過渡疲勞的人們解渴。祖父就是這麼一個樸實無私的人!

或許在鄉村,人們都如祖父這般。無論是做什麼的,他們每天生活都是無憂無慮的,正如文中的妓女,她們對待生活也是這樣,這麼渾厚。她是內心世界又是多麼的豐富多彩,為愛付出一切,如痴如醉愛着一個人。而這些人是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對待這些妓女也是真誠的。

翠翠也是一位少女,也是一位敢於去愛的少女。在那個社會,那個環境,那個年代下命運恰恰這麼不幸,她自幼身世已經那麼悽慘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卻因為種種誤會,也使得她那顆心時兒開心時兒憂愁。她與大老的愛可有可無,但她與二老的愛卻是真心的且不受任何影響,但是由於那時的家庭因素以及在現實當中,二老的哥哥為了翠翠而死,他也明白哥哥對翠翠是真心的。而在事先兄弟倆説好要“公平競爭”,弟弟受着各種現實的壓迫,無法接受翠翠。翠翠卻一直矇在鼓裏,什麼也不知道,只是天真的傻傻的期盼……然而事實上他們倆是真心相愛的,只不過有緣無份。

翠翠的祖父是愛着翠翠的,先前隱瞞着許多事情,每到夜裏總會為自己孫女的將來擔心,他煩惱了許多個夜晚。這不為人知的痛苦,表現出祖父對翠翠的愛是多麼無私、偉大啊!

祖父一直希望她能堅強,不要像她母親那樣,可是翠翠畢竟是一位少女,有着自己柔弱的一面,她也會哭,也會大聲哭……

翠翠與二老一直這樣下去,然而又有一個不幸,讓她經歷了一個很大的打擊——祖父去世了,這往後的日子她又該如何度過呢?

時間沖淡了一切,她也能堅強的生活下去。她也每天重複的做着她的事情,每天都會特別充實。雖然生活很平淡,但卻很快樂。可是終有一天,她會知道所有事情的真相。

果然楊馬兵將祖父生前隱瞞的事情告訴了她。

她哭了,或許這哭也是她清醒了!雖然他父親説要翠翠做她的媳婦,可是事情由於二老沒有回來也不了了之了。

白塔終於修建好了,這也是城裏每位人的功勞。

“二老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結局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作者給我們留下了懸念。翠翠也許只能默默的等待,這也許是痛苦的。但是每天夜裏,她少女的思念隨着二老一起,這也不很快樂嗎?這兩人之間的是多少偉大的啊!似乎是天涯海角都無法遺棄的,就讓他們互相守護着對方吧!

在大家看來,好像是悲劇。但我覺得這份愛總有一天會圓滿,作者婉轉的告訴了我們,“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翠翠報着對未來的憧憬去生活。那麼她的生活在平凡中也會不平凡。至於祖父也會入土為安,大老也會祝福這份愛。看似她沒有過上幸福的日子,事實上這一天也許馬上就來臨了。翠翠是最幸福的新娘。在她的生活中,多少人愛着她啊!沈從文先生是生活在農村的,以他的角度去看家鄉,那必定是平凡的。但對我們而言,農村的人們在平凡中都會有一份不平凡的愛,這份愛是不離不棄的。這正是我們現代人所向往的啊。

我們看到這個過去的愛與今時的愛,又是多麼讓人深思啊!

標籤: 邊城 讀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6rpg4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