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關於希望讀書心得(精選3篇)

關於希望讀書心得(精選3篇)

關於希望讀書心得 篇1

魯迅《希望》賞析

關於希望讀書心得(精選3篇)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這句話是魯迅先生在散文詩《希望》中所引用的來自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1847年7月17日致友人弗裏傑什-凱雷尼信中的話。意思是:“絕望即是虛妄”,這一點正與“希望就是虛妄”相同。理性一點理解,在《希望》中魯迅先生是想説,他曾經對世事有着非常大的希望,然而經歷過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如今發現那些希望最終成了虛妄。當魯迅處於絕望的迷茫之中,本以為最終的一切不過都是要以進入“墳”而終結,但卻又發現這絕望原來也不過是虛妄„„這樣看來,絕望與希望皆為虛妄,倒不如選擇懷抱希望,只是魯迅先生面對身體和靈魂均已漸漸衰老的自己,選擇了把希望寄託在了“身外的青春”——青年人的身上。

“我的心分外的寂寞”

這是魯迅先生在《希望》開頭的句子。寂寞來源於何處?魯迅説他的手在顫抖着,靈魂的手也在顫抖着,頭髮也已經斑白,時光的流逝,青春早已不在,這是他寂寞的來源之一;其二,作者的心很平安,已經激不起一點憤怒或者希望,包括憎恨。如果説這是許多年以後魯迅對自己現狀的描述,那麼許多年前,他也是充滿希望,血腥和鬥志的。然而也正是這些鬥志之後,“血腥的歌聲”過後,留下的是一片空虛,然而我為了抗拒這空虛的襲來,不得不拿起自欺的“希望之盾,但是如果“希望”只是“自欺”,“希望的盾”壓根就不能抗拒“空虛的暗夜”,那不是失望又是什麼?

魯迅用一個反問句告訴讀者,他知道青春已經逝去,但是他覺得自己“身外的青春”還在,這裏即時指年輕的青年人們。但是,這些青春,魯迅所看到的青年人的所作所為,和自己想象和希望的相去甚遠,所以他説:“雖然是悲涼飄渺的青春罷,然而終究是青春”,這其實是魯迅先生為青年人感到悲哀和內心深深的痛苦的寫照,現在的青年人,已經忘記了希望,忘記了血腥,忘記了鬥志......

接下來,魯迅先生引用詩人裴多菲的詩句,又説裴多菲愛國,為國而死,又説“然而可悲的是他的詩至今沒有死”,其實魯迅是想説,現在的青年人,他們擁有青春,給了你希望,讓你擁有“身外的希望”,但是,他們卻像娼妓一樣,在毀滅自己的青春,在毀滅希望,在拋棄你的希望......

魯迅《希望》文中,兩次引用“絕望之為希望,正與希望相同。”,其實是表達了兩種不截然不同的思想。第一次引用,他想説的是,希望和絕望都只是虛妄,因為這些青年們的行為,他們的“平安”,即使他們擁有青春,但是看不到任何希望,所以最終和絕望一樣,只是虛妄。

“我只得由我來肉搏這空虛中的暗夜了”,我想,這也是魯迅先生第二次引用裴多菲那句話的原因吧,雖然魯迅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青春了,但是他想以自己的筆頭,儘自己最後的努力,喚起青年人的鬥志和血腥,喚起他們的希望,去搏擊黑夜,奮勇向前。魯迅最後以“絕望之為希望,正與希望相同”結束這篇散文詩,是想告訴讀者,既然絕望是虛妄,希望也是虛妄,那麼為什麼不在虛妄中選擇希望呢?這裏魯迅是以否定絕望來肯定希望。這樣至少還可以去搏擊和復仇,可以去證明青春過。

這其實是魯迅先生對青年人的希望。

縱觀全文,魯迅先是表達了絕望,後又表達了要在絕望中找到希望的思想。在作品中,作者回顧了自己青年時的心境,其時正值辛亥革命前期。同時,他又引用裴多菲的詩句來表達現在的青年人的消沉讓人絕望的思想,但這也是作者寫作的原因,他希望藉此喚起青年人內心深處的鬥志和血腥,所以這也可以説是魯迅的希望,也是整篇散文詩的精華所在。

在我們今天看來,當年魯迅先生所説的青年人的消沉是什麼?是沒有革命鬥爭的精神和勇氣?是沒有為國捐軀的膽識?還是沒有承擔起國家興亡的職責?如果不細細翻閲歷史,我想我們很難找到答案。

然而,對於今天的青年人,大學生來説,我們的消沉是什麼?是迷戀於這個日趨發達和誘惑的花花世界?是在校不做學術,談情説愛,考試只求通過的安於現狀?是進入一所大學,從來不思考自我需要,按照一個模式組裝的知識工具?還是找到一份工作,守着一份工資,安分守己和逆來順受的勞動工具?

其實,我們都是,至少現在的青年人中,大部分如此。

這不由得又讓我想到魯迅先生文中引用的詩句:

“希望是什麼?是娼妓”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好,變強大,但是我們做了什麼?僅僅是希望而已。這中希望,充滿了誘惑,充滿着美麗的憧憬,然而我們在美夢中的時候,卻與我們的希望漸行漸遠,是那些美麗的夢想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選擇如此?答案是後者。很多人會説,長大了反而沒想法了,長大了變得穩重了,其實不然,只是,在我們用青春作為賭注的成長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去放棄希望,去安於現狀,所以我們漸漸變得沒有夢想和希望了,變得大同了,也就是常説的“穩重”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是絕望。

而我們要做的,是一次思考和大徹大悟。 錢理羣先生講座時曾説:“大徹大悟之後,人們還可能出現兩種態度。一種態度是:既然一切都如此,都看透了,那我就什麼事也不做了,就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這就是《過客》裏的老人的選擇。在某種意義上説,正是魯迅的弟弟周作人的選擇。周作人就説,我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而魯迅的選擇恰好相反,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前面是墳,但是我還要努力地往前走,我要反抗,我要奮鬥。”我想,對於我們這一代生存在物質文化及其豐盛的時代的青年人來説,一何種態度去徹悟,去面對未知的挑戰,是我們讀了《希望》之後該思考的問題。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我們要做的,只是無論在什麼時候,給自己多一個希望。希望固然不會給我們一切,但絕望卻一定會使我們失去一切。當我們想以絕望來結束一切的時候,是以失去一切為代價的;正如我們企盼希望能給我們一切而到頭來終於失望一樣,都是虛妄的。與其將自己置於虛妄的絕望之地,不如擁抱希望,雖然希望不免會給我們帶來失望因而顯得同樣虛妄。但希望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燦爛的前途,如果我們不放棄我們心中的希望的話。

讓我們去肉搏這空虛中的暗夜吧!

關於希望讀書心得 篇2

《希望教室》讀後感

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更何況我們選擇的是教育這份職業,是從事培養人的職業,這就更堅定了我們要終身學習的目標。在《希望教室》這本書裏,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有些東西也在平常的教育中進行着,疏於不知對錯,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才知道我的做法與蘇老師相類似,這就更加堅定了我向着這個目標前進。書中更多的是蘇老師獨到的教育策略,讀着能讓我的教育思路豁然開朗。正如蘇老師在書中説到的:“喜歡上閲讀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你可以從書本中,得到許多的樂趣。而那種樂趣,是你明白了、重視了作者的意境,並且在故事中完成了一趟精彩旅程的樂趣。”我覺得這種與大師心靈交流的過程,的確能讓人有一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希望教室》這本書以教給學生成長的36種能力為主軸,另附“用愛救回孩子” 兩個記錄問題孩子成長的故事和“父母SOS”老師與家長親情互動的內容,為我們娓娓敍説有關“希望教室”的故事。

讀這本書,我驚歎於蘇老師文學底藴的深厚,遣詞用句的精當。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他的36個小故事能寫得如此精彩動人,用愛救回孩子寫得如此推心置腹,父母SOS考慮得如此面面俱到,很多語句我覺得是那麼膾炙人口,而在他的筆下也許信手就能拈來。我就把這些經典的話語劃下來,細細品味其中的滋味,希望今後在自己的故事中能應用,並能應用自如。(我喜歡他的話語:

1、用“閲讀”的方式,反過來治療“沒有耐心、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孩子,這招叫做“以彼之道還治彼身”。2、好的學習課程,總會激起良善的漣漪。3、這兩個孩子,像是懸在我心頭的天秤,永遠在搖擺、晃動中。期待他們能順利站在正確的支點,學習如何取得人生的平衡!4、雖然未來的變化很難説,但是我的內心卻是感動莫名,澎湃萬分!5、任何一位成功的人其實都知道:“讀書”只是一種工具,讓我們站在比較好的位置的一種工具。於是為了我們更好的未來、更好的夢想,再痛苦、再辛苦的歷程,也都得撐過去。)

讀這本書,我佩服於蘇老師教育的睿智、幽默、明快與輕鬆。這36種能力中,大部分是直接教給孩子的。如為了讓孩子們懂得感恩,他讓孩子們整天在胸前背一個重重的書包以體驗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為了學習貼近父母的心,他設計了為父母洗腳活動用來觸發孩子對於孝順本身的極大共鳴;為了讓孩子們擁有同理心,他設計了以“假如我沒有雙手”為主題的體驗活動;為了讓孩子們學會自我解壓,他設計了搞怪的作業 “大笑三分鐘”……他的這些活動與作業天馬行空,給孩子們生動的教誨、動人的回憶。其中“傾聽,讓關係更密切”主要是教給父母怎樣去關注孩子的,孩子有時限的成長期需要父母的陪伴,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也就浪費了上天賜給他們享受美好幸福的機會。還有好幾種能力雖是教給學生的,但我看主要還是先得教給老師,是老師用怎樣的一種心態來面對學生,就會出現學生向怎樣的方向發展,如讓孩子保持積極的想法,一天一天慢慢進步,就看老師用怎樣的方式來處理學生答錯題的方式;記得微笑,嘗試驅散所有負面情緒,面對任何苦悶,作為老師也不能情緒進課堂,展現在孩子面前的應該是微笑,保持好心情……

讀這本書,我感動於蘇老師博大的愛心教育,在蘇老師身上教育的大愛精神得到了完美的詮釋。蘇老師對成績再糟糕的孩子,他都會反覆向孩子表述:“老師沒有放棄你,所以你也不可以放棄自己!”因此他每天放學後一個小時給上不起補習班的、數學成績差的孩子免費補習。對品行再不良的孩子,他都會用自己的行動去挽救他們,苦口婆心地勸導、真心誠意地安撫,面對兩位逃學學生,蘇老師雖然也被搞得心力交瘁,但蘇老師一如既往的堅定性終於讓兩個孩子有了很大的改變,尤其是那位女學生,從最後一名越到了中等水平,先前逃學混混的生活習性也蕩然無存了,但孩子是發展中的人,要徹底改變自己,還需要挑戰自己的極限。雖然那時孩子已離開蘇老師進了中學,但蘇老師仍然繼續關注着這位女孩,這是一種愛的延續。

掩卷沉思,我思緒萬千,讀這本書我收穫的不應只是感動,要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東西還是需要在自己的教學中踐行的。只要心中充滿愛,我想我的教室裏也能像蘇老師的希望教室一樣飛出最美的天使,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生註定了我們的生命就在“希望教室”裏,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撐起我手中的那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將是我永恆的足跡。

關於希望讀書心得 篇3

暑假,我讀了一本書,那就是《史記》。它講述了從傳説中的皇帝開始,到西漢武帝年間共三千年歷史中所發生的重大事件。

讀了這本書,我認識了許多人物:有愛國的屈原、有機智的藺相如、還有英勇的飛將軍李廣。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知人善用的勾踐。

説到勾踐,大家想到的自然是的《卧薪嚐膽》啦,那麼,就讓我給大家講一講吧!

黃河游下有兩個小國家:吳國和越國。雙方都想打敗對方,成為春秋霸主。開始,吳國把越國打敗了,越王勾踐萬般無奈,只好帶着家人去吳國,過着牛馬不如的生活奴隸生活。過了三年,勾踐吃盡苦頭,受盡侮辱。後來,勾踐的臣子送給吳王夫差很多美女和金銀財寶,夫差很開心,便放勾踐回他自己的國家,勾踐回國後,就搬進了簡陋的房子。他把豬的苦膽懸掛在屋內,不管坐着還是躺着,總可以看見苦膽,並時不時地嚐嚐膽汁,讓自己知道”苦“的滋味。睡覺時不用牀鋪和被褥,而睡在柴草上面。不忘亡國之痛。他常常提醒自己説:”你忘了在吳國所受的恥辱?“而吳王夫差,天天呆在後宮裏,一連幾個月不上朝,忠臣伍子胥好心相勸,他不聽,還殺了伍子胥,重用_臣伯嚭。就這樣,越國越來越強大,吳國卻越來越腐敗。終於,越國把吳國消滅了,成了春秋霸主。

讀了《史記》,不僅豐富了我的見聞,還增加了知識。讀書真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636en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