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通用21篇)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通用21篇)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

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通用21篇)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

很容幸,有這樣一個機會,和大家分享一本書,書的名字叫《目送》。

這本書是一本散文集,是作者獻給父母、母親、兄弟和朋友的書,書的名字也是書中開篇的第一篇散文的題目。 先説説作者,作者龍應台,中國台灣高雄人,祖籍湖南衡山縣,因父親姓龍,母親姓應,生於中國台灣,得名龍應台。 龍應台1952年生於中國台灣,自小在中國台灣苗栗長大,1974年畢業於中國台灣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在香港和中國台灣地區、美國、德國均任過教。

著有《野火集》、《野火集》(二十年紀念版),《孩子你慢慢來》(十年紀念版)、《龍應台評小説》 《女子與小人》 《在海德堡墜入情網》 《看世紀末向你走來》 《龍應台雜文精品》 《這個動盪的世界》、《人在歐洲》、《寫給中國台灣的信》、《美麗的權利》、《孩子你慢慢來》、《看世紀末向你走來》、《乾杯吧,託瑪斯曼》、《我的不安》《百年思索》《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親愛的安德烈》等多部作品。

有人評價龍應台的文字時説,“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温柔婉轉,如微風盪漾。

這本《目送》分為三大部分,共有73篇散文,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孩子的遠行、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不捨和絕然。

一、關於父母

文章的開篇就是《目送》,寫作者送孩子去異地讀書:“ 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 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寫作者的父親送她至工作的地方,用運飼料貨車送她到她工作的大學,父親怕老舊的貨車失掉作教授女兒的面子,沒有將車子停到學校的正門,而是停到學校旁邊的小巷裏。“父親作到車裏,明明啟動和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説:“女兒,爸爸覺的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寫作者到醫院去看望病了的父親,推着父親的輪椅散步,父親的頭低垂到胸口,在必須趕回上班的上班時,看護士接過輪椅,推着父親的輪椅沒入醫院自動玻璃門。

寫作者看着父親的棺木像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滑行到爐門前,作一輩子最後一次目送。

那個在機場沒有回頭看一眼自己母親的孩子,在父母全身心感情投入在自己身上時,自己還未曾發覺時,父母就老去了,這些都是我們的影子。

作者從兩個角度對子女和對父母: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看到這兩段話的時候驀然間感到背上有一陣温熱,也許來自我記憶深處的想念,或者是家人目光的停留積攢的温暖。腦海中浮現出曾經的我一次又一次離家遠行,去讀書或者去工作,也許在我前行時母親的目光一路追隨,直到看不見我的背影,而我卻一直不曾回頭……

少時,是父母看你漸漸長大,羽翼漸豐,目送着你的背影,無論從距離上還是心理上,都離他們越來越遠。等到漸漸長大,等到自己也慢慢年歲漸長,父母一天天皺紋和白髮增多,牙齒慢慢掉完,聽力和視力變壞,脊背慢慢佝僂起來,力氣越來越小,卻越來越小心翼翼地渴望你的細心注視的時候,你才會發現,“目送”的角色換了過來。你在他們生命的中,看着他們慢慢與周圍的人變得陌生,慢慢不敢再走入人羣,甚至慢慢遺忘了你的樣子卻還記得你少時的名字;你看着他們一天天變得衰弱,連站也站不穩,手不再靈活,什麼都拿不起來,回到需要照顧的嬰兒時的狀態。一切就是生命的輪迴和接力。我們每個人一直在成長,一直在路上。從第一次求學離家開始,再到後來工作離家,和家人之間,不停地上演相聚和別離,我們都漸漸失去了年少,父母也漸漸更換了容顏。我們之間的緣分,是別離時我的背影和他們不曾轉移的目光。

年邁的父母對於這樣的生活究竟作何感想,我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認,作為子女的我們責任重大。在我們時間越來越少、耐心越來越差的成年時期,除了多陪陪父母,更重要的是對父母始終保有一顆依戀的心。珍惜在父母身邊撒嬌的時間,對他們的嘮叨不爭不辯,順應他們的生活方式,讓他們體察到被需要的感覺,這也是一種愛的方式。

本文作者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她的母親失憶後如孩童般缺乏安全感,她便時常回家為她塗抹胭脂,陪她蒔花弄草。她知道,雙親只一對,這樣延綿深澤的情感世上難尋。不能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才暮然回首自己錯過了怎樣美好的時光。

二、關於幸福

有的時候大概是我們行走的太快,快的我們都不知道自己一開始想要追的東西是什麼了。其實幸福很簡單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

幸福就是,頭髮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人,還能自己走到街角買燒餅油條回頭叫你起牀。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説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的回來了,書包還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子下。幸福就是簡簡單單,不在於物質是否豐富,不在於地位是否超然,只在於知足的心態。

這本書與其説是龍應台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可以説目送離我們很近,或者説我們離目送很近,這就是緣份。

好好愛我們的父親母親,別總以為時間還很多;好好愛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宇宙這麼大,我們這麼渺小,天知道我們彼此的相遇有多幸運。

這就是生活——會有愛,會有憂愁,也會有數不清的目送。別總讓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經歷太多的目送,因為,他們在乎的不是你的背影,而是你正對的臉,和臉上的笑容。

這本書講了太多的感動與平淡的無法言説的情緒。儘管有些零碎,但也許正是在這些零碎的平凡與瑣事中,一個人才更容易認清生活的本真與幸福的真諦。

這本《 目送》是一個契機,它會告訴你,原來愛,親情,生活,就是這樣的。

這本書很長,寫的包羅萬象,但對我觸動最大的就是關於父母,關於父母對子女無需回報的感情,和我們所忽視掉的平凡。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放慢腳步,細細聆聽和感受平淡的幸福。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3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目送》裏的一個經典語句。

《目送》是中國台灣作家龍應台的散文集,寫了父親的病逝,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

讀《目送》,最令人感動的是龍應台寫“兒子的離”這部分內容。我們是否曾和文中的“兒子”一樣,從兒時的依賴轉為最終的疏離和排斥?但你可知,在你每次拒絕母親伸出來的雙手時,她是多麼的痛心和悲傷。

或許,隨着年歲的增長,你變得逐漸追求獨立,對於母親每天的叮囑與關切,你開始不耐煩,開始拒絕,並毅然轉身,但你可能不知道,每每你給她一個自以為瀟灑的背影時,她那雙目送你的眼裏卻藴含無盡的傷痛;當你拒絕她為你特地準備的夜宵時,你可能不知道,她只能對着那雙滿是燙傷疤痕的手發呆。

你不清楚,你也不會了解,當你與兄弟朋友在外面野時,她可能正在家裏撫摸着你兒時依偎在她懷裏的那張照片發呆,可能在一遍遍地熱着飯菜,倚着門框等你回家。

她會失望會傷心你的改變,但她不會放棄,因為你是她的責任,是她一生的責任!就像龍應台一樣,對於兒子的離,她給予的只有目送,她知道,不能太約束兒子,她只能給予兒子鼓勵,護送他的成長。

我們也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現在也正是父母“目送”我們,最為我們操心的時候,雖然你的一聲“爸、媽”便是他們的責任,但作為子女,如果懂得父母為我們無私無怨的“目送”,那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就不應該也不要讓他們一直目送着我們的背影,請轉過頭,看着歲月裏他們日漸蒼老的容顏,迴應他們一個温暖的笑容。

請大家都讀一讀龍應台的《目送》吧,學會理解,學會感恩,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悔之已晚。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4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每次讀到這句話內心都會為之一動!

當好朋友送我這本書時,讀了扉頁上這句話,感覺到的是生命的厚重,而內心又有無法言説的心酸和無奈,特別是再次翻開這本書又是兩年後,在這中間多少找到了漸行漸遠的我們自己的影子,那心酸和無奈是我們每個人成長必須經歷的,也將是生命中最為寶貴的東西。

我們目送着遠去的背影,也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有時候我們必須走,有時候我們必須去送,走時大可一心離開,而送時我們在那個慢慢的遠去的背影后承受不捨,那種滋味最是心酸。

我的童年時在外祖父家裏度過的,那時每天上學,外祖父每天都會送我到村口,有時走了好遠,一回頭,他都還在那裏。那時怎懂得他的目送中有着擔憂和不捨,我又是多麼容易從他的護送下溜走,到了路口拐個彎就消失在他的視線裏。直到有一天我已經快二十歲,他也從哪個剛剛年過半百的人,進入古稀之年,記得最後一次回去看他,然後我要走,連鬍子都已花白的他拉住我的手不放,而那竟是最後一面,依舊是他看着我的背影離開,從此那頭不再有他的那份牽掛,無論我怎麼回頭,先我而去的最後留給我的依舊只是一個背影。漸漸的我用“生老病死時間常態”看着那些必然先走的人。

上個寒假收假時,老媽在廚房裏切菜,我在廚房裏一邊偷吃東西一邊問老媽,“我就要上學去了,你都不留我?

老媽頭都沒抬説“留得住我就留了,等你工作了我就更難見你們一面了。”這中間有多少無奈和心酸大概老媽早就嘗夠了,乾脆默默無語的看着我們每次離開,看着我們漸行漸遠。正如作者所説的那樣“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如果我們還能做點什麼,唯有多陪陪他們,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將目光落在我們的臉上,而不是望眼相送。

而還有一個人,我們的一份愛情糾結了好幾年,記得上一次相見後,在碼頭上我拉着她的手,她卻讓我先走,説是要看我離開的樣子,最後在我的堅持下我看着她的裙襬慢慢的消失在我的視線裏,在那一刻我或許明白了愛情。

這世上最令人難過的莫過於我們擁有過卻留不住的幾類人,一是先我們而去的親人,二是青年時我們想愛卻不能再愛的初戀,三是知音成了志向完全不同的人。第一類人讓我們知道親情的可貴,第二類人讓我們明白愛情,第三類讓我們領略真正的友誼。而他們無論多麼可貴,都註定我們要一個人走,走完一個人必需走完的那一段,在那一段旅程中我們要儘管走,不必回頭。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5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在我看來這是作者人到中年之後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之後的頓悟,但也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我覺得人生遺憾的不是不斷的告別,而是離開之前沒有好好珍惜,離開時沒有來得及好好的告別。

“所謂的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扉頁上的一段話,説的讓人心酸又無奈,而這之外我卻讀到了一種深深地孤獨。

人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老去,兒子們掙脱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她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唯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6

在一個月前,我們開始了《目送》一書的閲讀。

這本書,深邃、憂傷而又美麗。它藴含了作者行走人間幾十載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感悟到的一切。而我最喜歡的散文,莫過於《目送》與《回家》了。

在《目送》中,作者描寫了兒子華安與父親。隨着時光的飛逝,兒子在慢慢地長大。而他對“我”的態度卻也在慢慢地變化。華安從一開始對周圍的膽怯,對母親的依賴,到長大後“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中我感到了一種不可名狀的蒼涼。在父親的逝中,“我”目送着他,掠開了雨濕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的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在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究竟是帶着怎樣一種心態去寫的呢?在一場又一場的目送中,她看着親朋好友的背影漸行漸遠,夕陽灑下泛着紅暈的光,空蕩蕩的小路上,又只剩下了她一個人……這是何等的淒涼!

如果説,《目送》寫的是“人”的悲歡離合,那麼《回家》寫的就是“家”的物是人非。

作者帶着母親與三個兄弟準備回“家”。在火車上,母親十分惶惑、不安與迷茫。儘管她心裏明白,曾經的“家”已經只不過是一座空蕩蕩的房子,可她依舊不願相信,真正的“家”已經不在了。

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裏,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裏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後捂着她的臉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掛號拿印章來”。

可這段時光已經消逝了。

時光匆匆,物是人非。“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卻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龍應台如此寫道。

《目送》不僅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本深邃的生死筆記。時光匆匆,時間就像是一個曾與你相識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你瞥見了他的背影,想伸手挽留時,卻發現他早已消失在了人海的盡頭。而你的眼中,卻多了一分滄桑,少了一絲稚氣……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7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的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每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心中總會不禁地一顫。

這句話是出自作家龍應台《目送》中的一句話,也是文章中最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一句話,這句話也許正説到了光大辛勞父母的心底裏,一些懂事明理的孩子也許也能夠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聽了這句話,明顯地就能夠感受到寫話人的辛酸與無奈,也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發出這種發自內心的感歎。作者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看着子女的背影漸行漸遠的無奈,也是看這長輩父母逐漸老去的辛酸。人到這時,已不再渴望得到什麼,只是希望能和父母子女如往常一般親密無間。時間流逝,父母都慢慢老去,子女們也不願再依偎在自己的懷抱中,而是自己要去遠行,隨着自己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邊的人事物也都不斷地在離自己遠去。正是因為作者對生活的觀察細緻入微,所以《目送》不僅僅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的一個體會評價回顧與反省,更是説透了許多人埋藏在心底裏的真切感受,是廣大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想到這裏,我便回想起了童年時生活的一些細節點滴。記得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新年帶我回家去老家看望外婆,臨走時,外婆顯得非常的不捨,不停地擦拭眼角旁的淚水,當時的我當然是不明事理,對此不以為然,如今再去後悔,為時已晚。平時上學每當我臨走時,母親眼中總顯一絲不捨之情,可我卻不當回事,咣噹一聲把門一關,而平時母親去上班與親切地説聲再見,我卻只是勉強附和一聲罷了,絲毫沒有一絲敬意,回憶起這些,我更加能夠理解作者寫這句話時的真實感受。

快趁我們年輕之時,好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別再等到身邊的人都離自己漸行漸遠時,才追悔莫及。同時,我們也要知道父母總會老去,離我們遠去,子女也不可能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作者説的一點也沒有錯,“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啊。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8

全書七十三篇散文,寫父母佔了近半篇幅,這世間最厚重的情、最深長的緣,到作者筆下,卻成了幾筆寫意,勾勒得淡然。陪蒼老的父親念着詩學走路,為父親細心清洗眼屎、清理失禁,讓兩個外孫設法逗外公多説話;陪失憶的母親耐心擺佈“胭脂陣”,“把她瘦弱的手捧在掌心裏”,“像帶孩子一樣把被子裹好她的身體”,“油條分成小塊,放到熱豆漿裏浸泡,泡軟了,再讓她慢慢嚼”。當忙碌成為我們生活的主題,這些平凡的這些細節總被有意無意忽視,可當作者娓娓將其鋪陳於紙上,跳脱於筆墨時,觸動的不光是我心中最軟的角落,而讓我靜靜反思,這些年,我以“忙”的名義錯過了什麼。

也曾同樣犯過這樣的錯誤,“電話響起,一把搶過聽筒,以為十萬火急的數據已經送到,你急促不耐幾近兇悍地説‘喂’──那一頭,卻是他悠悠的湖南鄉音説:‘女兒啊,我是爸爸──’慢條斯理的,是那種要細細跟你聊一整個下午傾訴的語調,你像惡狗一樣對着話筒吠出一聲短促的‘怎麼樣,有事嗎?’他被嚇了回去,語無倫次地説:‘這個──這個禮拜天──可不可以──我是説,可不可以同我去參加憲兵同學會?’”有時即使看到父母這樣的表情還是選擇性忽視,“她垂下眼睛,是那種被打敗的神情,兩手交握,放在膝上,像個聽話的小學生。跟‘上班’,是不能對抗的,她也知道。‘”也曾無數次將父母小小的訴求關在“鐵門”背後,“他可能沒聽見你’沒時間‘的回答”。

我們總以為有太多的理想沒有實現,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去的路上。我們總以為有很多的時間可以重來,不是在現在,就是在未來。我們沒有回頭地往前奔跑,也許因為我們不曾細細算過一生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留給父母,也許因為我們不懂最後一次的目送就是永別,天真地以為只要我們想回頭時,總有愛的人笑着站在來時的方向。將生活咀嚼一遍,包括生離死別,通達睿智如龍應台者,也才在失去後幡然頓悟“’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只給温暖心愛的人”的真諦。她其實已經做了很多,可直到父親離開三年後,在飛機上看到有父親影子的老人時,還在痴痴地想:如果,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僅僅是一次機會,我會做什麼?

因此,趁一切來得及,當還能擁有彼此,把時間調慢再調慢,陪家人把風景看透,再看細水長流。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9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化,只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是永別。大概這就是生命和生活的本真。

《目送》一書中寫了父親的牽掛,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朋友兄弟的牽掛。其中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為母親,龍應台敍述了兒子華安從國小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他一次一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遠去,一次一次目送他成長。第二部分,龍應台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消逝。所以她説:"我慢慢的、慢慢的瞭解到,所為父母子女一場,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冥冥之中,緣分將一個個孩子送到父母身旁,讓魚兒親吻大海,讓鳥兒擁抱天空。可是既然有相遇,也就避免不了別離。我們始終無法阻止自然規律的輪迴,父母牽着孩子的小手一步步從時光深處走來,一個身影漸漸挺拔,兩個身影漸漸彎曲。最後無論誰先放手,孩子也免不了獨自成長的命運,有些路最終只能一個人走。龍應台説:"所謂父母,就是那些不斷對着背影既歡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卻又不敢伸張的人。”子女離開家時是歡快的,因為他們對未來世界有着憧憬與期待,然而他們的父母卻是難過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要離開家的時候,父母心裏滿是對孩子的不捨、牽掛和擔憂,時光最終將父母和孩子隔成兩岸。作為子女,不應該讓父母和自己漸行漸遠;作為父母,也應該給孩子自己體會人生百態。

身為子女的我們,總是在顧着自己飛,總是顧不上回頭看看爸媽目送我們的深切眼神,總是來不及停下腳步等等他們。在我們的忽視中,他們的腰身不再那麼挺拔,他們的鬢角早已生出白髮,他們的手邊多了那些瓶瓶罐罐的各種藥......而我們好像已經對被愛與接受習以為常。這本書也體現了關愛與孝順,父母是我們這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無論我們變成什麼樣子也不會放棄我們的人。我們應該感恩父母,他們用青春養育了我們,帶着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生日時獻上一句祝福和一張卡片,在父母勞累後為他們揉揉肩,捶捶背。幫母親洗碗、掃地、疊衣服。與父母多説説知心話,多交流,有事就要讓父母知道,不要讓他們擔心。要用心去體會父母的艱辛和不易,為了我們他們多麼辛苦,要用心去傾聽。

目送,當我們目送時光的背影漸行漸遠,只要我們曾經踏實走過,即使有遺憾,也不必苛責。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0

《目送》是一本記錄龍應台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採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翻開這本《目送》,竟然能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覺——彷彿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輕輕擠一擠,眼淚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絃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在面對孩子時,優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親一樣,困惑而挫敗。不同的是,她聰明和懂得控制的頭腦,使得她在面對孩子的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壓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們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所理應擁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驕傲和鋭氣,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選擇讓步。《母親節》,原本以為會是一個温暖感人的故事,沒想到透過安德烈寄來的一封電郵,讓人在一篇既凸顯了母親的瑣碎,又記錄了母親的無奈的幽默小文中,讀到她心底深處那份無從説起的寂寞。

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1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着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着音樂讀一本好書,於是我和着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台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

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我才知道她是一位來自中國台灣的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説是第一次認真的讀, 這是一篇讀後讓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龍應台在文章裏的每一種感覺都撕扯着我的心,讓我感同身受。

《目送》 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 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 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 .... 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 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啟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啟動,直到我完全脱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台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2

一次次的目送,像一片片散落的靈魂碎片,慢慢拼湊出我們的人生。——題記

一本《目送》,積聚了三代人的情感,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落、無奈、放手,寫出了目送包含的濃濃的一份情,一份愛。正如作者龍應台所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作者身為女兒,面對痴呆的母親一遍遍地問她是誰,面對病重的父親低垂着頭,生活不能自理,面對飄着雨的火葬場裏,躺在棺木裏緩緩向前滑行的雙親,她心上落着刀,眼裏落着淚,最後深深凝望,希望記得最後的目送。

作者亦身為母親,為自己的兒子付出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她看着兒子一點點地成長,追趕着兒子成長的腳步,她無怨無悔,最終卻不得不在無奈與落寞中停下腳步,不再追趕,只能目送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步步地走遠,她在兒子身後目送着,眼眶中盈滿了淚水,她明白,這是兒子自己的路,只能由他自己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自己的生活,相同的,就是那一次次的目送。

記憶裏比較深刻的,是我六年級的一天。

那天,我捧着自己滿分的作文從學校歡歡喜喜地趕回家,讓媽媽也高興高興。一到家,卻發現媽媽正整理着行李,這才得知媽媽要去杭州進修一週,明天清晨就要出發,這一切發生得太快,我一下子反應不過來,昏昏沉沉地吃了飯,頭一遭失了眠,大概是因為媽媽頭一次要出去這麼長時間。

第二天,天還沒亮,就聽見門外傳來窸窸窣窣的響動和隱隱約約的説話聲,我知道,媽媽要到車站去了,一晚上的輾轉反側,使我不得不接受了“一週看不到媽媽”的事實,我極快地穿好衣服,打開門,衝進樓下正準備出發的爸爸的車的後座,他倆大概是以為我還在睡覺,這會子見到我,臉上滿是訝異,只一會兒,便在電話的催促下趕緊出發了。

一路上,我靠着車窗,壓抑着內心的不捨與無奈,壓抑着眼眶中的淚水,閉着眼,聽着窗外的細小的雨聲。一會兒工夫,到了車站。我下了車,才發現天空中還泛着淡淡的霧,迷濛地連成一片。大巴旁,我的媽媽站在車門邊,望着我,眼中的不捨與牽掛,沒有因霧迷茫,而是直直地傳達到我的眼睛裏。我的心中彷彿有個聲音再説:“快去!”於是,我衝向媽媽的懷抱,在投入懷抱的一瞬間,淚水決堤。媽媽為我拭去淚水,紅着眼圈説:“別哭,媽媽又不是不回來了。”可我明顯聽到了重重的鼻音。我吸吸鼻子點點頭,總算止住了淚水肆意。

耐不住司機的催促,媽媽上車靠窗坐下,正對着車下的我,她用手指在車窗上畫了一張笑臉,又指了指我,我立刻會意,一把擦去淚水,向她揚起微笑,她也微笑着和我揮手。車啟動了,在朦朧的薄霧中絕塵而去。我目送着媽媽漸漸遠去的微笑,遠去的揮手,心裏出奇的平靜,我想媽媽也和我一樣吧,那扇窗邊,媽媽也一定在目送着我。

大巴在馬路的盡頭只留下一個小小的黑點,我抬頭望望泛起魚肚白的天空,不知什麼時候,那顆啟明星一閃一閃的,明明泛着霧,卻那麼真切,一如那回望的目光,能穿透重重的霧,暖到我的心裏。

每一次目送,都是一份情誼,在目送裏所包含的的濃濃的愛,是我們生命裏最耀眼的光彩,温暖了我們的心;每一次目送,都是一次温習,讓你明白要對愛你的人心存感激,去温暖他人的心;每一次目送,都是一塊碎片,少了一塊,人生便永遠拼湊不完全。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3

時間流動,稍縱:記憶定格,目送。

簡單介紹一下,龍英台:作家,中國台灣人,此文龍英台在其封面中寫了是獻給其父親,母親,兄弟們的。

我認為所謂兄弟一場,這種感覺不是父母對子女的關心,義務,不是對好友的殷勤問候,而是平平淡淡的。“渡盡劫波兄弟在”關鍵時候兄弟是除父母,愛人外值得信賴依靠的對象。

他們自己有各自的承受與家庭,有時可能會為了父親母親而聚首,但聚首後的分離並非會不捨,日子還是恢復原狀,照常度過。

其實對於兄弟而言,珍惜在於其“情”,兄弟之情看似平淡,但在無形中相通,互相考慮對方,聚首見面,或許會回憶起彼此的兒時,亦有哭,亦有笑,亦有喜,亦有悲,彼此安慰,彼此受累,彼此無怨無悔。

“本是同根生”兄弟就像樹根,同根,卻如樹根分出的枝杈,但相同的是都需要水,陽光的滋潤,兩者相輔相成,互依互靠,一同成長,與樹共老,在我看來,其實這樣挺好。

父母是世上與自己最親的人了,不管在世界哪個角落,血緣關係都割捨不斷,關心父母本就是做子女的義務。在我看來,龍應台的父母給她的影響很大。其母親在他父親過世後便有些痴呆,變得眼神迷離,時空飄忽。但是,她不厭其煩的向母親一遍又一遍的解釋。另一方面,因她父親給她的影響,以至於在她父親過世,目送其父離開後,悟出“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對於父母而言,珍惜在於其“愛”父母之愛,看似普通,卻其中包含對子女之情,心心相映,愛至永恆。

因為經歷了人生曲折,風波,龍應台才會在艱難險阻中品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的真諦。是的,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般如此深刻的領悟,自己以後要走的路,是要靠自己的。人生的道路上,艱險不斷,但是心中要有“勇往直前”的信念。以後要走的路,不管多麼磕磕絆絆,這條路,總歸是屬於你自己的。或許,這條路上沒有父母兄弟的陪伴,但是他們在精神上支撐着你:或許,他們從沒表示過愛你,但你要相信,愛,從未離開過。

人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心中如冰雪般的透徹,面對人生的無常,我們就儘可能地把每一次當做最後一次去看待。最後一次與父母相處,最後一次與同學出遊,最後一次與兄弟姐妹聚首。

人生之路,唯有自己能懂,自己領悟,自己詮釋。

時間流動,稍縱:記憶定格,目送。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4

日前讀了《目送》,至今還回味無窮。

生命的歷程,時間的輾轉,父母、親人、兄弟姐妹、伴侶,然後會有自己的子女,就這樣一直走下去。當我們由子女變為父母,我們開始目送自己的孩子。當孩子越走越遠,我們只有不捨的情愫。這是生命的軌跡,每個人都明白。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彷彿觸動了我內心深處的一根弦。是啊,人生就是在目送裏度過。當父母懷着不捨的心情目送我們時,我們的背影是否也這麼絕情?當我們踏上征途時,父母在我們的身後默默凝視着我們,他們希望孩子早點回家。當我們離開很久時,或許她們還站在那裏,呆呆地望着車子啟動的地方。他們的眼神裏充滿期盼。

每次回學校的時候,媽媽總是陪我走到車站,她總是替我拿着大包小包,包裏總是裝着我最愛吃的東西,當然還裝着媽媽對我的愛。媽媽總是像對待小孩似的叮囑我:“下星期放學的時候一定要早點回家。”而且在上車之前還會嘮叨幾句剛才講過的話。我總會不耐煩地説:“知道了,知道了。”當我坐上車回頭看的時候,發現媽媽正望着我坐的這輛車,表情竟然有些呆滯。車子越走越遠,但我仍然能看見媽媽的眼睛望向何方。她的身影越來越小,直到消失不見。我知道在與車子行駛的相反方向,那裏肯定還站着一個呆呆凝望遠方的女人。

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成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

在我腦海裏翻滾千遍的是作者為母親塗指甲油的情景。當作者為母親塗指甲油的時候,她的母親是那麼的聽話,聽話的簡直像個孩子。“效果,看起來確實有點恐怖,像給殭屍的臉頰上了腮紅。”她的母親真的是老了,作者為哄着母親而給她塗指甲油,真的把母親當作孩子對待了。

《目送》透露着淡淡的愁緒,字裏行間都是人間的情,這情都是真實的。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在目送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同樣的,自己也被目送着。不同的生命,很難説是互相交錯的,但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註定這一生與他們交織在一起。但總要離開他們,去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龍應台説,她明顯感到跟兒子之間存在着隔閡。他跟她都有着深邃的眼睛,她的深邃,如一汪清水,清澈明淨。而他的,深不見底,讓人捉摸不透的寒冷。這讓她非常的挫敗。家是一個相逢的驛站,終究還是要散去。每個人都要走自己的路。

子女在小的時候,會像膏藥一樣緊貼父母,對父母充滿依賴。當子女長大的時候,會排斥父母跟自己在一起。子女會把過把過去依賴的眼神變得寒冷。我們小的時候,在父母眼裏是永遠的孩子。什麼都要替我們做。當他們老了的時候,我們必須把他們當成孩子,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這或許就是“有借有還”吧!如果有可能,我想和父母天長地久。

我們從來不會嫌棄父母,因為他們給了我們生命,他們是我們最愛的人。

“博士學位讀完後,我回中國台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巷口邊,卸下行李之後,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説: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大學教授的車子。”

作者的父親感覺小貨車會有失女兒的身份。女兒當然不這樣想,她的父親不明白父女之間的愛不是靠這個來衡量的。而是父女之間那種剪不斷的父女情。

我們怎麼會因為父母的職位高低、穿着打扮來決定愛不愛他們呢?愛他們是我們一輩子的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是世界上最令人動容最值得珍惜的。

我們往往會因為父母的嘮叨變得厭煩。雖然我們知道那是愛的一種表達方式,但還是做不到真正理解他們。

“我去看望我媽,一起在廚房裏混時間,她説‘我燒了魚,你愛吃魚吧?’

我説:‘媽,我不愛吃魚。’

她説:‘是鮪魚啊。’

我説:‘謝謝啦,我不愛吃魚。’

……

作者與母親之間的對話充分説明,有時父母明明是為我們好,我們卻不領情。就是這樣重複的對話讓我領悟到,不要一味地厭煩父母的嘮叨。這是一份愛,這是父母用一種我們不喜歡的方式來表達的愛。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肯定也會以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子女的關懷。

《目送》真的值得一讀,那些人世間的愛會一代代傳下去。人都是經過父母的目送漸漸長大,然後再目送自己的孩子。愛亙古不變,要好好珍藏!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5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印在《目送》的腰封上的一段話,不知有多少人是衝着這段話而買下它的。封面是深深淺淺的油彩樣的綠色,像是濃重的青葱的歲月的顏色,靜靜的躺在書店裏。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願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覆覆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後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於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優美而細膩的文筆,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她説人生就是個接送,讓人不禁為之唏噓。時間與消逝總是永恆的,以龍應台的年紀來寫父母的老去,寫與兒子之間越來越遠的代溝,分明帶着點悲愴的無奈的甚至是惶恐的情緒。人生就像是眼睛的一場旅行,目送着父母日漸年邁,目送兒女長大高飛,看着歲月在自己身上臉上刻下深深的印跡,然後在兒女的目送中走完自己的旅程。我們跟隨作者的文字,咀嚼她的人生感觸,品讀人生的旅程,身邊的人來來去去,都只能結伴走過人生的一段路程,最後,我們總是要獨自面對人生最後,也是最長的那一段路。

她告訴我們,生離死別是這樣的平凡,我們經歷過許多場,最終自己也不得不面對。她又告訴我們,你這平凡的人生其實並不平凡,因為儘管有無數人曾有過相似的經歷,未來也必然會有人重蹈你的覆轍,但是你這平凡的人生永遠只有你一人能夠經歷,他人永不能替你言説。儘管在別人眼中你的人生是那樣的平凡,但那都不重要,永遠記得對自己説,自己將永遠是特別的一個。只需記着,眾生平等,你的生命確實不比任何人寶貴,但如若你自己不珍惜她,就沒人幫你珍惜她了。

在《目送》的腰封上,編輯説這本書是龍應台的“生死大問”。儘管書中並沒有正面言及這個問題,但我相信,龍先生的回答應該是這樣的:生死大同,無需執着,只需淡然;無謂失落,但求把握;把握當下所有,把握尚在我手的一切。如是,無論生活是否成功,生活也都這樣過,在這或許尋常或許不尋常的日子中,世事如流水,明晰恬靜,其中卻總會藴含着人生中最尋常的,卻也最可珍貴的幸福。平凡人生,一切盡足。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6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裏,我看見了自己,在歎息作者的哀傷之餘,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麼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後,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着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7

《目送》之於我來説就像是一抹清新的淡綠,淡得那麼不起眼,無形之中卻又一種那麼深的魔力吸引着我拿起它,接着我便一口氣讀完了它。關於《目送》我有太多的話想説,因為它的明媚、深邃、憂傷,它的美麗。

《目送》就像是一本生死筆記,他寫了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去,朋友的牽以及兄弟相攜。他的筆觸極盡幽微就像是那燭光冷照的山壁一般。慢慢地我明白了目送其實不僅僅是眼睛的目送,還有幾許心靈層面上的東西。

我慢似乎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發自龍應台的肺腑。我想,無論是誰,看到這段動人心絃的文字,心都會怔住。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台説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回想以往,更多的時候,是爸爸媽媽,在目送着我們一步一步走遠,背影一點一點模糊。

暑假,我參加了夏令營。雖然要離開家半個月,我卻沒有絲毫傷感,反而開心地手舞足蹈。我幾乎是數着日子盼着那天的到來,沒有半點即將要離開父母應當有的難過與憂愁。盼着,盼着,那一天終於姍姍來遲,我也終於踏上了夏令營的旅程。這天,我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完全忽視了父母以及他們不捨得眼神。我與我的新朋友興奮地討論着這次活動,不知為什麼感受到兩道熾熱的目光凝望着我的背影,彷彿要看穿我,卻又那麼柔和。或許,是爸爸媽媽吧。或許,他們在等待着我的回頭,哪怕是僅僅一瞥吧。可是,我一次都沒有。快要到寢室了,我急忙從媽媽手中拿回書包,閃入門內,倏忽不見。父母該離開了,顯得有些落寞不捨,我並沒有發現那麼。現在,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他們的落寞與不捨,或許與我的背影有關吧。或許,這轉瞬即逝的半個月,在他們眼中卻是如同半個世紀之久。

時間正踏着宇宙的秩序疾步而來,我們親愛的父母終究會掛上一個共同的名字——老人。春來秋去,光陰荏苒。過不了幾年,他們的發會白,牙將掉,臉上會呈現出皺紋。

父母早已和我們牽扯起情緒,纏繞成關係,氤氲成感情,和我們打成一個死結,如影之隨行。

趁着父母還在,好好愛他們,好好回報他們,好好珍惜他們。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離我們遠去後,不要那時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愛,好好回報,好好珍惜。

所以,現在,回首,向目送你的生命感恩,向你終要目送的生命問好。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8

讀完第一篇時強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之後的20來天,仔細閲讀全書,期間無數次落淚,無數次心底有深深的觸動,只是耽於提筆,漸漸的感覺也沒了。

8歲的陶陶見媽媽讀書還落淚,也搶起書來讀,一週下來竟也讀了不少,還總拉着我討論。於是,在29日晚我領她一起參加了讀書沙龍,回來路上我們一起聊她幼兒園門口的別離,聊她剛入國小時的不捨,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濕潤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開始就有不捨,收拾行囊時總問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後晚上摟着我聊到半夜。早飯和午飯都説沒有胃口,還流出眼淚,直説不要離開媽媽,搞得我也潸然淚下。

只是,我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需要以分離為目的。於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勵她去看外面美麗的風景並畫下來讓媽媽也能欣賞。而且,媽媽的心和她在一起,會天天電話聯繫她。最終,在車站分別時,她笑了,並逗貧道,“媽媽,你要看着我背影漸行漸遠,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點頭。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見,我方回頭,回來路上,更加強烈的想起分享會上最後大家齊聲誦讀的那段:原來,這兩本存摺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係的。你在那一本存摺中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摺中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摺裏的 “金錢”去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無法兑換。……

“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温暖心愛的人。寫到這裏,我決定趕緊好好做晚飯,等老爸回來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場電影,要像對孩子一樣陪他開心過好每一天。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19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的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每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心中總會不禁地一顫。

這句話是出自作家龍應台《目送》中的一句話,也是文章中最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一句話,這句話也許正説到了光大辛勞父母的心底裏,一些懂事明理的孩子也許也能夠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聽了這句話,明顯地就能夠感受到寫話人的辛酸與無奈,也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發出這種發自內心的感歎。作者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看着子女的背影漸行漸遠的無奈,也是看這長輩父母逐漸老去的辛酸。人到這時,已不再渴望得到什麼,只是希望能和父母子女如往常一般親密無間。時間流逝,父母都慢慢老去,子女們也不願再依偎在自己的懷抱中,而是自己要去遠行,隨着自己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邊的人事物也都不斷地在離自己遠去。正是因為作者對生活的觀察細緻入微,所以《目送》不僅僅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的一個體會評價回顧與反省,更是説透了許多人埋藏在心底裏的真切感受,是廣大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想到這裏,我便回想起了童年時生活的一些細節點滴。記得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新年帶我回家去老家看望外婆,臨走時,外婆顯得非常的不捨,不停地擦拭眼角旁的淚水,當時的我當然是不明事理,對此不以為然,如今再去後悔,為時已晚。平時上學每當我臨走時,母親眼中總顯一絲不捨之情,可我卻不當回事,咣噹一聲把門一關,而平時母親去上班與親切地説聲再見,我卻只是勉強附和一聲罷了,絲毫沒有一絲敬意,回憶起這些,我更加能夠理解作者寫這句話時的真實感受。

快趁我們年輕之時,好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別再等到身邊的人都離自己漸行漸遠時,才追悔莫及。同時,我們也要知道父母總會老去,離我們遠去,子女也不可能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作者説的一點也沒有錯,“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啊。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0

《目送》是龍應台的一本書。《目送》記錄了作者經歷很多事情寫下的感受,宛妙的文筆讓讀者心曠神怡,幾乎每篇文章都附上了一幅精美的圖片,在它們的幫助下,文章更加有了意境。

本書以目送名,而這本書的第一篇散文就叫做“目送”,在這篇文章裏,作者告訴我們,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一場,最終都只能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改變不了的緣分。分離時,只有小小的,無法獨立的孩子才會對持續依賴着的父母戀戀不捨,不斷回頭,而若孩子長大了,就一定會堅決地最求獨立,厭惡家長百般重複沒有文采的嘮叨,我也何嘗不是如此呢。

自大約國小一年級,我就愛上一個人做事,不論是寫作業、彈琴、畫畫,還是去公園、上學校,厭惡家長每隔幾分鐘就走到我的房間門口,使勁地推開門看看並大聲質問我在幹什麼,討厭每一次都被“會有壞人”的藉口限制着無法一個人走出家門。記得小時候每一次被大聲質問,我連頭都不抬地以同樣的分貝:“我都説過一萬遍了不要看見了還問我,就是愛省錢不去眼科醫院看看,倒好意思天天浪費我的心情讓我回話!”

可是現在想想,那時家長的心情其實和龍應台在文章中一樣難過,一樣無奈吧,即使吃力不討好還是一直堅持着“監督”這項任務,家長的心理承受水平真的是很高的,我對他們有了一絲絲的敬佩。不過,現在的我恐怕沒有辦法真的真正理解作者和家長的心情吧。

在本書中,也有提到老人,例如龍應台的父親,被沒收了車鑰匙後再也不乘車出門。後來的病也來源於這件事情,讓龍應台十分後悔。其實我覺得老人,對於某些他所注重的地方是很敏感的。

記得有一次,外婆從上陡門坐車送了些菜過來,正在和老媽説一些煮菜的事情,我從補習班回來,讓弟弟幫我開了門,進了屋。那時我看見外婆和老媽在廚房津津有味地聊着天,看見了也就不好插話,路過客廳時,只和沙發上閒着無事的爺爺奶奶問了聲好。之後,我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可之後不知過了多久外婆和我談心時居然説起這件事,竟對我説那時我看到了她沒有問好,她有多麼生氣多麼傷心,過了這麼久仍然耿耿於懷,並且解釋因為那件事她賭氣再也沒有來過。

我小的時候,是外婆一手拉扯大的,直到後來出了一個什麼事情,我來到母親家居住,所以或許,在外婆的心中,我們的情感是一定要有個什麼表現的。

我們年輕人的觀點,和老一輩,老幾輩的人是不同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或許在我們年輕一代的人眼裏理由正常不過,但卻讓上輩傷心和不理解,所以,我們要一直保持着互相溝通的習慣,瞭解他們的心裏想法,定期解除誤會,消除矛盾,這是雙贏。

關於閲讀目送的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篇21

日前讀了《目送》一文,主要是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文中有七十三篇散文。其中有的散文還參插了一些圖片。在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慢慢、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讀《目送》一文,讓人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其實父母與子女這一生到底是什麼關係,應該如何處理父母-子女關係。作為父母的,都想把孩子的一切都包辦下來,認為可以多為孩子做一點,孩子就會少吃些辛苦,而作為子女要感恩我們的父母,沒有父母,我們就不會有這麼美好的生活,就不可能快樂健康的成長;就像歌曲《常回家看看》那樣,父母不圖兒女為家作多大貢獻,只要兒女在身邊多陪陪他們多照顧他們,他們就會覺得很開心。

在現實生活中作為子女,每天目送父母的容顏老去;作為父母,目送孩子揹着書包上學漸漸遠去的背影;作為老師目送一批批的學生走出校門。其實,就算是讓你追,你也追不上!這就是一代代的人生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0vrpe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