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通用31篇)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通用31篇)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1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全人類的絕望。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裏,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希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温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陪和着。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説,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通用31篇)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説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裏,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説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2

這個故事的資料是,一天早晨,格里高爾從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巨大的甲蟲。他對自己的形像感到十分的吃驚,嘴裏還不停地説着一句話:這到底是怎樣回事。過了一會他突然想到他五點鐘要去趕火車,但是看着自己的身驅説到,我此刻變成這樣是不可能了,他就發棄了上班。限難地從牀上滾了下來,然後從門縫裏鑽了出去。來到客廳聞到了牛奶的味到,他就順着桌子爬到了放奶用的碗沿上,留意翼翼地喝着牛奶,但是還是掉了進去,但到最後還是艱難地爬了出來。從那以後他吃飯都要靠妹妹來喂他。他的這種樣貌使妹妹感到可憐,把他當小寵物養。他是家裏的頂樑柱,全家人都要靠他來生活,他的工資是靠當旅行推銷員得來的。但是他此刻卻變成了甲蟲,沒有辦法給家人掙錢。家人因為失去了頂樑柱生活變得很貧窮,家裏人的情緒很糟糕,他的妹妹也沒有情緒來餵養它,還拿蘋果來砸它。最後家人對他失去了感覺,把它扔了出去。它成了一個流浪的甲蟲,爬在房頂上。

這個故事我們,因為此刻的社會帶給人嚴重性的壓力,最後把人的外表給異化了,不用説內心也會被異化。就會變得外表醜陋喪失人性。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因為社會帶給他的嚴重壓力,老天爺把他變成了甲蟲。但是沒有減輕他的痛苦,連班都上不成,也掙不到工資來養活這個家,最後成了一個無用的怪物被扔了出去。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3

人長大後,大部分發生的事情大都帶着童年的影子,或者説是童年的縮影。也不曉得這樣是否足夠準確。但是,一個人的後天的性格大都和童年有關吧,後期的成長可能佔的僅僅是一小部分而已。

卡夫卡,為什麼沒有結婚。書中提到説是,孤獨是他創作的源泉,有點害怕婚後的生活會打亂他的節奏。我覺得,可能不是足夠喜歡未婚妻吧,沒有喜歡到為她放棄一切的地步,也沒有喜歡到僅僅是憧憬與未婚妻未來生活場景,就會感到幸福的地步吧。所以,才會不想讓現在的生活節奏被打亂。

當然,最有可能的是,童年時,父親的專制,父子關係的不好。從小看着母親或着説是整個家庭在父親的暴虐下生活。那種對婚姻生活的害怕,對父親的恐懼如影隨形。想要走出來總是很難的吧。

這篇讀後感並非在讀完就寫的。具體什麼時候讀完已不記得了。可能是一個月前,兩個月前。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卡夫卡的小説裏透露出的那種壓抑,抑鬱,黑暗以及孤獨。讀後感·好像尋尋匿匿總是找不到光芒的感覺,如同在漆黑中尋找光明,一片靜寂。

最近,也在想,究竟忙忙碌碌的一天天的過活是為了什麼。怎樣才有意義,人生才有痕跡。很抱歉,暫時還未想明白。猶如處於一個大盒子裏,好似差了點什麼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了。人生大約就是如此,一個個的問題,爬過一座又一座的山,最終才能明瞭事理,收穫安寧。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4

疾病,災難,不幸,只要與我們沾上一點點邊,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赤裸裸的惡意。而疾病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説似乎更加深重的令人窒息。

我向來不喜歡去醫院,能避免去的就不去,能拖着去的就拖着去,以至於一直想做個超聲波潔牙的我現在牙齒還是黃黃的。但我並不反感醫護人員,相反我對他們很尊敬,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以後的丈夫也能是位醫護人員。然而令我真正恐懼的,是醫院裏人們絕望和無奈的心。

新聞裏有太多太多的人因為貧窮而無力治病,別人的歎息聲中有太多太多的意外事故導致人纏綿病榻,包括我的身邊。年前堂姐的婆婆因為車禍摔傷了腦袋,幾近鬼門關。醫生説治療希望不大,而且即使保住了命也很可能變成植物人。當時姐姐家四個小孩,平時都是爺爺奶奶帶,而且老兩口身體健壯,僅靠自己一年裏的收入就足夠四個小孩和兩個大人的開支。而姐姐和姐夫則在外地打拼,這兩年運氣不錯,也謀劃着自己開個小店了。然鵝上帝就從來沒這麼良善過。據我姐夫説,當時在搶救的半個月裏,每一天的醫藥費都是以萬計算的。説實話,當我聽説了這個事情之後我的第一想法就是——放棄治療。我特別理所當然的想到,如果放棄治療那麼家裏就不會變窮了,四個孩子也可以正常上學,姐姐姐夫也可以繼續回去開他們的店。我從沒想到過那個老人,那個為兒女操勞了一生的老人,那個給我做過好喝的湯的老人,那個還有着生命的老人。在我小的時候我們就聽説過沒錢治病的故事。於是我跟我的同伴們都互相信誓旦旦的説,如果自己不幸得了絕症那就去自殺,絕不拖累家人。如果爸爸媽媽得了絕症,那砸鍋賣鐵也要救他們。其實當時我身上有大概一萬塊(學費沒交)如果我想的話我就完全有能力去幫他們“一天”。但我沒有,連這個想法都沒冒出來過。

十年,十年可能會改變一個人很多。身高,樣貌,性情,理想,都可能會改變。而對於我,十年改變的,是我那顆樂於助人的心。我真的發現自己沒有小時候那麼純真堅定的信仰真善美了。小時候的我,七八歲幫老人冬天洗被子,提水,洗菜。甚至於當時村裏有個老人得了腰椎間盤突出,我們當時一羣的小夥伴問了奶奶説一種草可以醫治它,於是我們便找了一堆過來。而且在奶奶卧牀不起的那段日子裏,我們輪流着去幫奶奶做家務。但現在,我連給個硬幣都會顧慮他是不是真乞丐。

《變形記》中的格力高爾因為變成了大甲蟲所以沒辦法工作,因此父親開始厭惡他 母親和妹妹也由最初的同情變成了對他的憎惡。而他卻還天真的祈求着能夠早日變回人形,早日接過家裏的擔子,早日回到那令他厭棄的崗位上。如果姐姐的婆婆願意跟我説她在生病時的所思所想的話,我猜她的期望大抵和格力高爾期望的一樣吧。但幸運的是,我姐姐她們並沒有放棄她,現在也恢復了健康出院了。格力高爾的悲劇色彩在於,在他失去人形之後,沒有人記得他曾為這個家做過什麼,沒有人在意他的功勞。他只是像一件廢棄的工具,被人丟棄然後徹底地遺忘在角落裏。

本來自然界險惡的生存條件就已然可怕的讓人心顫,但來自人類社會的險惡卻更讓人遍體生涼。

我記不清我上過多少次的當,但我總以為人間處處是温暖。做一個可燃物,傳遞着星星點點的火花燎原去吧。讓我們一同的火光,照亮這無邊的黑暗。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5

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Franz·Kafka,1833~1924)是20世紀德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後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美國劇作家W·H·奧登以前説:“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對於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創作於發表於短篇小説《變形記》是卡夫卡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小説講述了一個小職員一覺醒來變成甲蟲的故事,卡夫卡用冷冷的筆調將一個駭人聽聞的事件描述得如同再平常但是的發生,“現實”與“荒誕”的界限在《變形記》中奇異地隱去了痕跡。

追隨着荒誕大師令人心悸的筆觸,我真切地感受着主人公格里高爾變形後的焦灼與恐懼,體味着被人情荒漠重重包圍的窒息與孤獨。與此同時,反芻《變形記》又叫我在字裏行間嗅出作者對於真善美的熱切期盼和對於自由自尊的不捨呼喚。這一切迫使我在震撼之餘,不得不正視荒誕,求索荒誕背後的人性真相。是什麼讓生性本善追求完美的自然人變成甲蟲是什麼讓和諧有序的世界變得扭曲和不可理喻是什麼讓這一切陰鬱怪誕的情節變得如此真實先從人性觀的定義説起——

1.淺談“人性觀”

不言而喻,人與動物的區別問題是探討人性觀的關鍵問題,是定位和闡釋“人性”一詞務必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有神論思想認為:人性是神特殊造化的人類本性。人性最突出的特徵是對神的信仰和堅持穩定的社會規則。簡言之,人性就是人類所特殊具有的不同於其它一切生物的道德和職責。

近代無神論者的研究理論則説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人類最近的親緣是靈長類動物。馬克思主義人性觀更是明確地指出,“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是人類的根本屬性。全面的需求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最終目的和根本動力。人性的表現形態是包括人的自然屬性在內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人性觀”就是人們對於人性的認識,對於社會和整個外部世界的理解與立場,以及由此而發生的動機和行為決策。

在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異化為非人的甲蟲,變形後被世界遺棄使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試圖與親人及外界交流失敗後,最終悄然死亡。

《變形記》折射了當時西方人真實的生存狀態,小説用近乎荒誕的表現手法描述了人類社會的競爭激化、感情淡化、壓力惡化和個性消亡化。一個本應享有人性尊嚴和秉持人性特徵的個體人,在社會上求生存舉步維艱,在家庭中求温暖心寒絕望。在小説的背景環境裏,個體靈魂的無力遭逢羣體信仰的破碎,社會主角跟家庭主角的雙重異化使得人性被逼到了扭曲的死角。能夠説在卡夫卡為數不多的文學作品裏,《變形記》是作者對於其本人人性觀的最集中映照和最深刻表達。2.社會主角——人性的全面異化

《變形記》之所在德語文學史上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它第一次深刻地描述了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異化”現象。值得着重一提的是,作者卡夫卡之所以將人在一夜之間異化成甲蟲——這本應是荒誕至極的事情處理得好像是一種必然的,極普遍的,不足為奇的事情,除了文學語言上的技巧外,最關鍵的還是因為他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死穴,緊緊地抓住了社會現象的本質。

20世紀以來,隨着大工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資本主義世界裏人們之間的生存競爭日趨白熱化。然而正是在這種狹窄的生存空間裏,過細的社會分工、高強度高重複的工作又使許多勞動者的精神畸形乃至崩潰。由金錢、機器、生產方式等構成的“物”逐漸操縱了“人”,把“人”變成了“物”的奴隸,使“人”最終也變成了“物”,或者説使人性最終異化成物性。一個不能支配自己的“非人”和其他動物有什麼兩樣變成甲蟲不也很自然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這種異化的現象歸結成是“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

2.沒有永恆的人性,只有永恆的利益

從社會學角度看,《變形記》揭示的是異化的社會現實。人變為甲蟲自然是異化,但更可怕更深層的異化是由此而發生的家庭關係以及其它各種社會關係的畸變。

格里高爾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一家人全要靠他的收入維持生計,他也視此為自己的職責。他努力工作,拼命掙錢,使得一家人能夠生活得安寧、滿足。總之,在他變形之前他的家庭像一般的家庭一樣不失親情。然而當他變成甲蟲,不能再去上班掙錢,不能再為家庭帶給經濟來源,無法再與家庭持續以往的那種經濟聯繫以後,温情脈脈的家庭倫理之愛不復存在了,所謂的親情顯露出了虛假性:一看到他的“蟲”模樣,他的母親驚得昏厥倒地;他的父親則對他暴跳如雷,甚至用蘋果砸他。而妹妹,雖然在開始時還對哥哥抱有同情和憐憫之心,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也漸漸地嫌惡了他。到最後,全家人都把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當作包袱。當“它”在孤獨寂寞中悽然死去以後,全家人如釋重負,作了一次簡單的郊遊,並談起了新的夢想和完美的前途。8

卡夫卡曾説:“人們互相間都有繩索連之後。如果哪個人身上的繩子鬆了,他就會懸吊在空中,比別人低一段,那就夠糟;如果哪個人身上的繩索全斷了,他跌落下去,那就可怕極了。所以務必和其他人捆在一齊。”

卡夫卡在那裏表達了一個十分殘酷的真理:維繫着人與人之間温情的傳統宗法在現代社會已被異化為主要靠經濟的聯繫,這正是格里高爾變形後可怕經歷的註腳。金錢是維繫格里高爾與家庭的繩索和紐帶,這條繩索斷了,家庭倫常、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就發生了裂變。作者在那裏揭示了西方社會中近乎殘酷的倫理關係狀況和社會關係實質,而這些恰恰是制約人性的瓶頸因素。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6

我第一次讀《變形記》是在高中課本上,當時的課本只節選了其中的一段,況且以當時的理解能力很難去真正地體會小説的。當時的我只是覺得很離奇,很怪異,很莫名奇妙。一個正常人突然變了一隻大甲蟲,我真的很不能理解卡夫卡到底在想什麼。

後來,一位朋友向我介紹這本小説,我就再次閲讀了它。起初,我是帶着疑惑去讀它的。讀着讀着,我就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全身動彈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

作品主要講: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温暖,温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呢?

主人公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他變成了大甲蟲後,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瞬間蕩然無存。

而小説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一家人就這樣忘記了一個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人。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罷了。

作者卡夫卡曾在一封信中説:“我在自己的家裏比陌生人還要陌生。”他似乎通過《變形記》暗示我們,一旦自己作為哥哥得了一種致命的絕症,久而久之,他最愛的妹妹也會像小説中的那位女孩那樣厭棄他的。事實上,現實正是如此,他因嚴重的肺結核而去世,死前在家中地位可謂全失。這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生存狀況,也許有時候,荒誕與現實,只不過是一層紙的距離。

其實,當命運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時,人們就會開始彷徨。一旦遭遇不幸,就不再被社會承認,失去作為人的價值,便被外部世界認為“非人”。於是,社會地位,人情,乃至尊嚴,都被剝奪殆盡。正如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所揭示的:“維繫家庭的紐帶並不是家庭的愛,而是隱藏在財產共有關係之後的私人利益。”一旦切斷共同的利害關係的維繫,則那種親熱的外觀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人總是那樣孤獨的動物,彼此之間,很多時候,實質是陌生與隔膜。這一點,哪怕是今天看似平靜和諧的社會,恐怕也仍然存在着,並會一直在人性中存在着。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7

格里高爾的拼命工作並不是只為了錢,更重要是為了讓家裏人忘掉父親事業崩潰使全家淪於絕望的災難而承擔起的責任。突如其來的“變身”,催毀了格里高爾那被工作磨礪出的堅韌外殼,露出了內心深處久違的温暖。那並不是什麼“蟲性”,而是他渴望親情的表現。

反觀葛雷特的行為。她原本一直都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面對格里高爾的變故。她先是承擔起了照顧格里高爾的重任,但面對日益孤僻怪異的格里高爾。她最後還是沒辦法強裝鎮定地提供給幫助,最後還是竭力迴避格里高爾,甚至驅逐他。但這從人性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

若説格里高爾的表現讓人同情,葛雷特的行為可以理解的話,那麼薩姆沙夫婦的行為……唉,不提也罷。

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是家中惟一經濟來源,每天過着繁忙,壓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愛他。然而在一天早上,大概是由於受生活重擔和職業的習慣勢力的壓迫,他竟然從人變成了一隻顧大的甲蟲。自己和家人的一翻驚慌後,家人開始明顯地對他冷淡,幾乎不予理睬,不予關照。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為由,根本不願費力養這個不能掙錢還給家裏帶來不少麻煩的“怪物”。後來這個“甲蟲”終於在虛弱和絕望中死去了。死後,家人竟“奇蹟般”地很快就恢復過來——或者説他們乾脆就沒有一絲傷心之情,反之,他們都感到了卸去重擔般的解脱,儘管他們心裏十分清楚這隻曾經開口叫過他們的甲蟲就是格里高爾,這個不幸的家庭中終於又再次充滿了陽光,老兩口看着格里高爾那心情愈發愉快的美麗的妹妹,心滿意足地想該給女兒找個好女婿啦……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8

弗蘭茲·卡夫卡,奧地利小説家,20世紀德語小説家。文筆明淨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深刻。而他的代表作是《變形記》。

小説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鬱。他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寫格里高爾變了,養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了,仍舊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第三部分,寫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着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着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

小説的創作背景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社會動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黑暗的現實,痛苦的生活,使得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失去信心,一方面尋求出路,鋭意改革,一方面又陷於孤獨、頹廢、絕望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思想敏鋭的藝術家認為世界是混亂的、荒誕的,他們著書立説,使用極度誇張以至怪誕離奇的表現手法,描繪扭曲的人性,表現人的本能和無意識的主觀感受,開掘個人的直覺、本能、無意識、夢幻、變態心理以至半瘋狂、瘋狂的言行、心理,批判資本主義的人際關係,批判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人和人之間關係的冷酷,人對社會的絕望。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9

我暑假裏,讀了名叫《變形記》的書。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温暖,温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着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10

在文學世界和藝術世界裏,女人變成男人、人變成甲蟲、人變成狼人、人成為殭屍……諸如此類,種種變形,大都是理念先行,然後藉助誇張的表現手法,將其象徵意義顯現。

物種之間的變形,其初衷大抵都是為了批判現代文明,到最後難免會陷於形與形之間的牽扯,糾纏下去,遲早都會窮盡其形。除了這些跨界的變形,還有一種變形,向內求變,意義繁複,可以無邊衍生,這就是自我的變形。

蠻多年前,看過杜琪峯導演的電影《神探》。劉青雲飾演的警探精神分裂,卻因此有了特異能力,能看見別人的分裂的自我,也就是別人的“鬼”。電影裏的兇手有“七隻鬼”,杜琪峯讓七個人來扮演這七隻鬼,形象演繹出內心世界裏懦弱與果敢、温良與殘暴以及善與惡的爭執和對決。整個找鬼的過程看得驚心動魄,十分刺激。而且,頗有意思的是,七隻鬼裏面,只有一位是女性,演的居然是最冷靜和最精明的那個自我。電影最後,一直是正面的何家安的內心女鬼也站了出來,果斷、冷酷,是一枚絕對理性的妖豔殺手。也就是説,電影裏,女性在所有分裂的自我人格里承擔了最智慧最功利也是最殘酷的那個自我,有點印證了“最毒不過婦人心”這句老話。這要是從女性主義角度去解讀的話,怕是可以引起無限聯想,也會引起各方爭議。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11

當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甲蟲,一定會萬分驚訝。但在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筆下,使這一切都成為可能。

在一天清晨,醒來的旅行推銷員格雷高爾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殼蟲。起初,它還可以説話,但後來就逐漸喪失了人的聲音。格雷高爾的醜陋模樣驚動了家人們,他們把格雷高爾關在了房間裏。他成了家中的醜聞,親人的累贅,連最為關心他的妹妹也公然宣稱不能和動物生活在一起。家人們紛紛謀求生路,格雷高爾也在人們的唾棄下悄然死去。

這篇小説曲折動人地寫出了格雷高爾變形前後家人們的態度,同時也發人深思:這種“變形”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他們真的“變形”了嗎?事實上,格雷高爾的變形僅僅是一個軀殼,他的內心仍執著於以往的一切。在小説中,格雷高爾起牀後想的還是自己的差事,並不是自己正遭受的厄運本身;他還是保持着自己的愛好,堅持不讓家人拿走他心愛的畫,以至於被父親趕回房間;他被妹妹的美妙琴聲所吸引,嚇走了訪客,招致了家人的徹底唾棄。他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他對生活的熱愛,甚至忘了自己是一隻甲蟲。而格雷高爾的家人們的醜惡嘴臉,在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有的父母先孩子生理有缺陷,就丟棄了他們;有的人生活不能自理,家人們便任其自生自滅……格雷高爾的家庭,就是一部分社會的縮影。也許,一些人身體上有缺陷,但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對事業的喜愛不曾改變對他們的嫌棄只能是澆滅希望之火的冷水。對待他們,則更應該是像對待一個正常人一樣,而不是一昧的討厭和施捨。也許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要人人都懷着一個樂於奉獻的愛心,坦誠相待,相信這世間將更美好。

或許,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讓每一個人都不“變形”,但挽救每一位“變形者”,才是對他們的申訴的最好答覆。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12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説,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作品。故事大概講述一個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作為家中的頂樑柱,是家裏的經濟來源。為着那微薄的工資,每天過着繁忙、壓抑的生活;正因為這樣,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從噩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公司祕書主任為他沒有上班找上門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來詢問,見狀均驚慌失措,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絕望絕望中。然而之後家人經歷了震驚、恐懼到冷漠、厭煩等一系列的感情變化,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為由,不願花精力養這個既不能掙錢又拖累家人的“怪物”。後來格里高爾終於在受盡了親人的冷漠後絕望地離開了人世間了。死後,家人沒有一絲痛失兒子的傷心之情,反之,他們好似解脱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爾所帶來的重擔,策劃了一場旅遊,他們認為沒好日子即將開始了!

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甲蟲,他抱怨着為還清父債而受別人的使喚和差使,焦急地想起牀,但怎麼也起不來的,生怕父親的責備,希望能得到父親的體諒,他的惶恐從本質上體現他的孝順、忠實、善良、富有責任感。結果事與願違,父親的狠毒不但沒有體諒他,還很厭惡他的甲蟲外形。即使這樣,失業在家的格里高爾雖過着甲蟲生活,但依舊想着家裏的經濟狀況該如何解決,怎麼讓妹妹實現音樂夢,他聽説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不禁自責和羞愧得渾身燥熱,這使他的善良一覽無餘。父親的狠心,讓一隻蘋果嵌在格里高爾的背上,疼痛難忍,妹妹的耐心有限,開始對他厭煩了,不再關心他了,認為他是需要設法擺脱的包袱。對於這種狀況,格里高爾身心均受到深深地打擊,他一邊回憶家人的美好,一邊異常冷靜地考慮自己的去處。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選擇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又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除了主人公外,格里高爾的妹妹也是作者着力表現的人物形象。葛蕾特不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樣完美,她只是一個社會基層的小人物。從主人公妹妹的情感變化來看,卻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世態炎涼。作為哥哥的知心人,她的愛卻建立在存活和金錢的基礎上,脱離這兩樣東西,就會威脅到她的美滿生活,那麼愛就不復存在,站在了父母的陣營中,剩下的就只有赤裸裸的冷酷和殘忍!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謂入木三分啊!

另外,母親前後的態度迥異,温和透着虛偽只會在格里高爾交出他的工資時才會顯露;當確定兒子成為他們家的累贅時,不耐煩的情緒畢露無遺!拜金主義的父親將兒子作為賺錢的工具,粗魯地驅逐兒子,絲毫沒有親情可言,着實讓人為格里高爾心寒了一把!

作者將人異化為甲蟲,着實費了不少心思,不似莊公夢蝶那麼詩情畫意,但卻讓甲蟲無需承擔輿論與法律的壓力,將格里高爾的境地極端化了,失去説話能力,無法與人溝通,不能表達心中的想法,家庭的經濟問題的不到有效的解決,壓抑的情緒無從發泄,從此內心世界處於陰暗階段,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的令人不堪設想!甲蟲就好似受資本主義奴役而成為人格變異的人,故事情節沒有大波大浪,趨於平淡,唯獨心理描寫居多,但卻又是那麼的反常、虛幻、荒誕,表現了人被制度化,完全成為社會附庸的悲哀,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狀態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獨、絕望情感的折射,使人不得不為作者的寫作風格所折服!

對於《變形記》由初步學習到感性理解,卡夫卡筆下的“甲蟲”對人類進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撞擊,心靈為之震撼!在老師進行認真剖析,我們不得不驚訝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奇妙變化,讓人不得不重新思量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的關係,重新審視變化無窮的世界!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13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主人公究竟是什麼,一隻大甲蟲?還是格里高利?薩姆薩?無數的疑問,伴隨着這篇荒誕不經的曠世奇作的展開而展開,進行而進行,結束而延續。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為一隻大甲蟲,而更在於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為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於別人的態度鉅變毫不理會。

可試想世上誰人能自己一覺之後變成一隻甲蟲後不大驚失色,格里高利這種失常的渾然不覺,使小説中隨着故事的開展而逐漸瀰漫開的荒誕更甚於人變蟲的異象。小説在不可思議卻又理所應當中進行着,隱藏在小説中的夢魘也由最初的一小點向四面八方鋪設開,同時,心中卻生起一股莫名的厭惡,自然不是厭惡這篇小説,而是對小説中潛台詞的共鳴。如果説卡夫卡塑造的大甲蟲及它身上的爛蘋果只是給人以造型上的厭惡感,那麼格里高利在這樣一個被異化的社會環境中奇異的生活經歷,則給人以心理上的厭惡。曾是格里高利(或許現在還是?)的巨大甲蟲就這樣蜷縮在薩姆薩一家屋中的角落,經歷了最初的恐怖之後,仍沒有忘記他(它)曾是這個家庭至關重要的一員。他的母親試圖關心它卻又不敢接近,他的父親憎惡這個可怕的東西,屢次攻擊它,傷害它,並在最終直接導致了它的死亡。唯獨格里高利的妹妹,聰明的葛蕾特敢於接近並關心他,可卻無能為力。最可憐的當屬格里高利本人,他試圖靠自己改變一切,甚至想重回職位,可在小説構建的被異化的環境中,一切抗爭都變得徒勞。結果只是--“‘當然死了。’

老媽子説,一面用掃帚將格里高利的屍體遠遠地撥到一邊去。”荒誕情節中生出的夢魘與蒙克在其著名畫作《尖叫》中那現代式的憂慮極為相似。美國作家w?h?奧登説:“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着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才是人厭惡之所在。為什麼我們厭惡?因為厭惡即恐懼,恐懼我們的無助,我們的無能為力。我們擁有這個星球上最強的力量,我們幾乎改變一切,無助似乎是不應該的。可卡夫卡在《變形記》中揭露的事實卻破碎了我們的美夢,所以我們厭惡,可其實對象卻是我們人類自己。卡夫卡作品含有的空虛、固執的懷疑,向前追求一種無信仰的安全感,這種焦慮,正是人類文明千百年發展中不曾除去的隱痛。這種痛楚並沒有因為文明的日趨完善,人類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強而減弱,反而愈加凝重。

或者換言之,我們什麼也沒有改造成功。作為對人類改造的回報,一次次的自然災害,疾病橫行,真是對人類莫大的譏諷。我們改造了什麼?曾經,我們將樹木一棵棵伐去,蓋上摩天巨樓,並驚呼,我們創造了新世界。可轉瞬,我們卻又不得不一株株地種上。毀屋種樹,退耕還林,一切依舊是原樣,什麼都沒變。此刻,個體的無能為力被擴大為羣體,可在浩渺無垠的囂囂塵世中,羣體又退化為個體。如此這般,和諧只能是唯一的出路。我們無權選擇自然,而自然卻在選擇我們。和諧共處,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自然,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繼續無能為力。

正如本文的題目,由文本到感性理解,再到理性剖析,層層深入,與卡夫卡及筆下的“甲蟲”一次次心靈撞擊,撞得鏗鏘有力,“粉碎”後融進自己的思想中。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14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為一隻大甲蟲,而更在於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為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於別人的態度鉅變毫不理會。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着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才是人厭惡之所在。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

而小説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的。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一家人就這樣忘記了一個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一個人這麼輕易的就忘記了一個人。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15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歸入“表現主義文學”中。

着名外國文學學者袁可嘉先生指出:“現代派在思想內容方面的典型特徵是它在4種基本關係上所表現出來的全面的扭曲和嚴重的異化: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包括大自然、人和物質世界)和人與自我4種關係上的尖鋭矛盾和畸形脱節,以及由之產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的思想。這4種關係的全面異化是由現代資本主義關係的腐蝕作用所造成的,它們是在它的巨大壓力下被扭曲的。現代派文學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也正在於此。”(《外國現代派作品選·前言》第5頁,袁可嘉,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我以為,袁可嘉先生的這一論述是深刻的、全面的,抓住了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本質特徵。循着這樣一種思路,我們來分析一下《變形記》的思想內容。

18、19世紀的作家一般是從社會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體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如政體、官僚政治、道德墮落等等,目標比較具體明確。而卡夫卡這些現代派作家,則是從個人的、人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個社會,目標是籠統的、抽象的、全面的。這就比現實主義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鋭、徹底。在《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夜之間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造變蟲的深層原因,就是社會環境的嚴酷和勞動本身的機械、繁重。公司老闆嚴密地統治着整個公司和每一個僱員,祕書主任時刻監督着每一個員工的行動,就連醫生也是一味站在老闆一邊,從不會為員工説話。職業呢?是旅行推銷員,一個“多麼累人的差事”,每天4點鐘就得起牀趕火車,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飲食很差又不定時,由於工作關係,連個知己的朋友也沒有。弄得暈頭轉向,“痴痴呆呆”。格里高爾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環境,這樣一份職業。這環境是具體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絕大多數人所每天面對的。人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逐漸變得麻木、機械、萎縮,成為工具、成為“非人”。人變甲蟲,是多麼荒誕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鋭地表現了社會與人之間一種可怕的“異化”關係。在這一關係中,社會是強大的,而人是被動的、軟弱的。

再看《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這是小説的重心所在。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之情蕩然無存。格里高爾雖然成了甲蟲,但作為人的思想感情還在。他為不能按時上班而着急,他為老闆要炒他的“魷魚”而焦慮,他為父親暗暗地存了一筆錢而欣慰,他為妹妹明年上音樂學院的事而籌劃,他為今後一家人的生計而憂心……這是一個善良、勤勞、正直、有責任心的優秀青年。但專橫暴躁的父親卻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醜”外揚,要把他趕回房間關起來。他甚至懷疑兒子會對家人採取暴力行為,而恫嚇他、用蘋果砸他,想致他於死命。慈父之愛在他身上已消失殆盡,暴露出來的是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母親對兒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點,她同情兒子遭受的厄運,她不能接受兒子變成甲蟲的事實,因此悲痛欲絕,但她內心已把兒子當作一個沉重的累贅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哥哥最喜歡他,時刻想的是她的快樂、前途,當哥哥最初變形後,她尚能做一點照料工作,如打掃房間、送飯等。但時間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親請求:“我們必須設法擺脱他”,“他必須離開這兒”。並狡猾地辯解説:這隻大甲蟲並不是格里高爾,如果是的話,他就應該“自願跑掉”。這實際是在暗示格里高爾。她還無中生有地説:格里高爾會“要了你們倆(指父母親)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佔領整幢寓所”。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訴,把她內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盡致。格里高爾對一家人的言語行動,並沒有驚詫,也沒有憤怒,而是用一種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態,接受了這種事實。他一邊“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一邊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薩姆沙一家如釋重負,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風,一身輕鬆出外郊遊去了。格里高爾的死並沒有影響了別人的生活。這就是資本主義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個人都是自我中心主義者,維繫人際關係的是金錢、利益,這種維繫一旦斷裂,人與人之間就只剩了對峙、衝突、隔膜、猜忌、殘殺。卡夫卡用冷漠的筆調,描寫了一幅冷漠的人間圖畫。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16

有一天,清晨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碩大的甲蟲,腹部是褐色的突起,背部是堅硬的外殼,最為難堪的是有無數的細腿不聽使喚的伸縮……那麼,你的生活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你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呢?是喜或是悲?卡夫卡的《變形記》用象徵、誇張、荒誕的手法為我們展示了他的陌生、怪誕、難以理解的世界。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奧地利小説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説集和3部長篇小説。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表現主義文學特點:

1) 憑藉主觀精神進行內心體驗,並將這種體驗的結果化為一種激情;

2)捨棄細節描寫,追求事物的深層"幻象"構成的內部世界;

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種類型的代表或某種抽象本質的體現代替有個性的人;

4)情節不連貫,發展線索不明晰;

5)均以怪誕的方式表現醜惡和私慾的"瘋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無窮痛苦。

美國詩人奧登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係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係。"卡夫卡的小説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鬱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徵式的手法。三四十年代的超現實主義餘黨視之為同仁,四五十年代的荒誕派以之為先驅,六十年代的美國"黑色幽默"奉之為典範。

情節: 在《變形記》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職員格里戈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內心裏卻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生動而深刻地再現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小説雖短,但以向我們深刻揭示其生活的本質,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閲讀。

在現代藝術創作中,變形是一種怪誕的表現手段,是一種創造"距離"或"陌生化"的技巧。按照美國美學家桑塔那那的説法,怪誕也是一種創造;它違背客觀事物的表面真實,卻並不違背客觀事物的內在邏輯,因此它已進入現代美學的範疇,成為表現主義文學藝術偏愛的一種手法。(《<變形記>作品欣賞》——葉延芳)變為甲蟲只是卡夫卡將格雷戈爾的生命縮短在可預見長度內進行演繹,甲蟲只是脱離現實社會的一種代表,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揭示生活的本質問題,是一種藝術的真實,並不違背客觀事物的內在邏輯。卡夫卡塑造的怪誕的世界其實就是真真實實存在的我們人性之邦,卡夫卡只不過用另一種敍事手法與技巧為我們揭示人性的黑暗王國。這種變形的手法避免對生活中醜陋現象的直白淺陋的揭露,無情的鞭撻,而是一種內藴的藝術真實,是讀者自己通過閲讀闡釋才能獲得其主題思想,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能給讀者帶來一種閲讀的深層追求,激發讀者的閲讀渴求,意猶未盡。避免袒露直白所帶來的使作品價值貶低的命運。如果説現實主義的"法國社會的書記員"巴爾扎克及其《人間喜劇》,"俄國社會的一面鏡子" 《戰爭與和平》及托爾斯泰為我們展示藝術的偉大 ,那麼卡夫卡的《變形記》則是表現主義中變形手法運用的偉大藝術作品。

"維繫家庭的紐帶並不是家庭的愛,而是隱藏在財產共有關係之後的私人利益。"(《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恩格斯)這正是卡夫卡在變形記中為我們揭示的生活本質。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親親熱熱,內心裏卻是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之所以親親熱熱,因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關係維繫着,一旦割斷這種關係,則那種親熱的外觀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變形記>作品欣賞》——葉延芳)格雷戈爾為了竭盡全力讓家人忘記那場不幸的使全家人都陷於絕望境地的失敗生意,他熱情的投入工作,家人也毫無顧忌的接受他的供養。"他的工作成績馬上就以回扣的形式變為現款,讓他可以在家中當着驚訝而欣喜的家人放到桌上去。""大家反正都習慣了,家人和格雷戈爾都習慣這事了。家人感激地收下錢,他樂意地交出錢,但是那種特殊的温暖之感卻再也出不來了。"(《卡夫卡小説全集》P267,人民文學出版社)什麼事情時間長了就會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理所當然,一種無形中播下的種子。我們對他人的付出,我們的價值對他人而言已經隨着時間的流逝成為一種理所當然,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我們只能作為給他人帶來利益的工具、機器,我們被別人束之高閣,我們不能融入他們當中,因此被異化。當格雷戈爾變為甲蟲後卻面對的是父親的憤怒驅逐,母親的驚呼昏聵,妹妹的驚恐哭泣,他們為擺脱格雷戈爾所做的無情決定,他們力圖將他唾棄,將他從人的世界踢出變為"非人"。是的當我們存在價值時是受歡迎的,一旦失去價值(變為殘疾,失去勞動力、失去政治地位、經濟破產)將會被無情拋棄。這種拋棄不只是生活的拋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疏遠,那將是最為可怕的。即使不會被拋棄那也再也不會回到原來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重塑"高大"的形象,這將是一次徹底的失敗。卡夫卡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後,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一切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你知道的很清楚,旅行推銷員一年到頭不在公司裏,很容易成為流言蜚語和偶然事件的犧牲品,很容易受到無中生有的責怪,而他根本不可能辯解自衞的,因為他對這些事一無所知,等到他精疲力竭結束旅行到家裏,這才親身領會到那些可怕的後果,而原因是再也看不清摸不透了。"(《卡夫卡小書全集》P260,人民文學出版社)在那種生活背景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人與人之間是陌生的,無法深入交流的,個人是孤獨的,恐懼的,猜疑的憂鬱性格。

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閲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卡夫卡的作品難讀,連母語是德語的讀者也覺得讀懂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獨到的認識,深刻的批判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在《變形記》中,其主題明確,揭示人與人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其實內心是孤獨陌生的,而其親熱只是利益在起作用,實際人與人之間是冷漠的。情節是比較連貫,從格里戈爾變為甲蟲後分三小節為我們展示其生活,以家人對格雷戈爾態度的變化為線,從驚恐哭泣內心不安小心關注到將其唾棄無視憤怒驅逐直至最後死去後家人的輕鬆愉快,並從側面全權代理,年輕女傭,三個房客,老女傭的角度表現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而其跳躍性是比較大的,格雷戈爾變為甲蟲後當天描寫的最為細緻,再就寫接下來幾天他的生活,而之後直接跳躍到格雷戈爾變形後一個月,之間具體情況作者並無交代。之後在描寫格雷戈爾將其母親嚇暈受重傷後又直接跳躍到一個月後,中間格雷戈爾的情況我們又是無從知曉的。然而,在我看來,這種跳躍並沒有給小説帶來什麼損失,而正是作者安排的詳略得當,截取有代表性的事件為自己的主題服務,第一事件也就是變為甲蟲將全權代表嚇跑,而格雷戈爾也失去工作其家人也失去生活來源陷入生活困境,第二事件就是將其母親嚇暈,而又被其父親認為是故意對其家人的惡意攻擊,第三事件就是將其房客嚇到,也直接使其家庭損失生活來源,被家人是為負擔累贅,這三次事件是層層遞進,層層加深,一步步加深主題。而令我不解的有一問題,格雷戈爾在變為甲蟲後表現的為何如此冷靜,如果説起初是因為格雷戈爾認為這是夢是因為工作太累而導致,只要得到足夠歇息後就可恢復正常,那麼在日子過去那麼長時間後為何格雷戈爾還是如此的冷靜呢?不知這是不是作者的有意為之,以來諷刺社會將人變得麻木了,還是作者沒注意到這點。希望有更多的讀者來共同注意這一點,來探討這一點。

卡夫卡的《變形記》無論從其手法,還是從其揭示的主題來看都值得我們去閲讀,去深思,去借鑑,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歡這本書,並從中有新的閲讀體驗並與大家一起分享。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17

暑假裏的一天我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動彈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彈不得。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哥里高爾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裏,在漫無邊際的黑暗中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温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感到了一陣陣的温暖。哥里高爾也很瞭解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配合着。全書開始時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片面,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比如他的生活習性越來越像大甲蟲,開始喜歡吃一些腐爛的事物——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説,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這本書給了我太多啟發。使我認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人性的險惡,一本好書對人的影響會是一生的,希望自己能夠多讀些這樣的好書。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18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歸入“表現主義文學”中。

表現主義文學興起於20世紀初,極盛於20和30年代的德、美等國家。它首先出現在繪畫界,是對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反駁。表現主義作家不滿於印象主義注重外在的客觀事物(如光和影)的描繪,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現事物內在的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要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抒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和真理。他們深受康德的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描寫人們的主觀世界、直覺和潛意識,用特殊手法來反映現實世界。表現主義文學在詩歌、小説、戲劇各領域都產生過一大批有影響的作家。卡夫卡是小説領域的傑出代表。卡夫卡一生寫過不少短篇小説,有許多生前沒有發表過,《變形記》是發表過的。國外的文學評論家在他們的著述中經常論及《變形記》,認為它是20世紀西方現代派文學中一篇頗為重要的作品。它的重要性在於,深刻而尖鋭地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一些帶本質性的問題,譬如普遍存在的人的“異化”現象,譬如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時刻都有的災難感,譬如人與人之間不能理解、溝通的孤獨感等等。

著名外國文學學者袁可嘉先生指出:“現代派在思想內容方面的典型特徵是它在4種基本關係上所表現出來的全面的扭曲和嚴重的異化: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質世界)和人與自我4種關係上的尖鋭矛盾和畸形脱節,以及由之產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的思想。這4種關係的全面異化是由現代資本主義關係的腐蝕作用所造成的,它們是在它的巨大壓力下被扭曲的。現代派文學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也正在於此。”(《外國現代派作品選·前言》第5頁,袁可嘉,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我以為,袁可嘉先生的這一論述是深刻的、全面的,抓住了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本質特徵。循着這樣一種思路,我們來分析一下《變形記》的思想內容。

先看《變形記》中對人與社會關係的揭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應當是部分與整體的相輔相成的關係。但自從有階級以來,這種關係就不斷地處於摩擦、衝突、對立之中;特別是進入資本主義歷史階段之後,隨着工業、科技的高度發展,物質的不斷積累,人與社會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人不再是社會的主人,而異化成了物、動物、非人。正如馬克思給“異化”所下的定義那樣:“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卡夫卡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目睹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特別是他在工傷保險公司工作時,接觸了許多被勞動致殘而一貧如洗的工人,使他認識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窮人的貧困為代價的”,下層人民越來越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正是卡夫卡創作《變形記》的時代、生活背景。18、19世紀的作家一般是從社會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體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如專制政體、官僚政治、道德墮落等等,目標比較具體明確。而卡夫卡這些現代派作家,則是從個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個社會,目標是籠統的、抽象的、全面的。這就比現實主義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鋭、徹底。在《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夜之間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造成人變蟲的深層原因,就是社會環境的嚴酷和勞動本身的機械、繁重。公司老闆嚴密地統治着整個公司和每一個僱員,祕書主任時刻監督着每一個員工的行動,就連醫生也是一味站在老闆一邊,從不會為員工説話。職業呢?是旅行推銷員,一個“多麼累人的差事”,每天4點鐘就得起牀趕火車,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飲食很差又不定時,由於工作關係,連個知己的朋友也沒有。弄得暈頭轉向,“痴痴呆呆”。格里高爾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環境,這樣一份職業。這環境是具體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絕大多數人所每天面對的。人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逐漸變得麻木、機械、萎縮,成為工具、成為“非人”。人變甲蟲,是多麼荒誕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鋭地表現了社會與人之間一種可怕的“異化”關係。在這一關係中,社會是強大的,而人是被動的、軟弱的。

再看《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這是小説的重心所在。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格里高爾雖然成了甲蟲,但作為人的思想感情還在。他為不能按時上班而着急,他為老闆要炒他的“魷魚”而焦慮,他為父親暗暗地存了一筆錢而欣慰,他為妹妹明年上音樂學院的事而籌劃,他為今後一家人的生計而憂心……這是一個善良、勤勞、正直、有責任心的優秀青年。但專橫暴躁的父親卻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醜”外揚,要把他趕回房間關起來。他甚至懷疑兒子會對家人採取暴力行為,而恫嚇他、用蘋果砸他,想致他於死命。慈父之愛在他身上已消失殆盡,暴露出來的是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母親對兒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點,她同情兒子遭受的厄運,她不能接受兒子變成甲蟲的事實,因此悲痛欲絕,但她內心已把兒子當作一個沉重的累贅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哥哥最喜歡他,時刻想的是她的快樂、前途,當哥哥最初變形後,她尚能做一點照料工作,如打掃房間、送飯等。但時間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親請求:“我們必須設法擺脱他”,“他必須離開這兒”。並狡猾地辯解説:這隻大甲蟲並不是格里高爾,如果是的話,他就應該“自願跑掉”。這實際是在暗示格里高爾。她還無中生有地説:格里高爾會“要了你們倆(指父母親)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佔領整幢寓所”。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訴,把她內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盡致。格里高爾對一家人的言語行動,並沒有驚詫,也沒有憤怒,而是用一種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態,接受了這種事實。他一邊“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一邊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薩姆沙一家如釋重負,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風,一身輕鬆出外郊遊去了。格里高爾的死並沒有影響了別人的生活。這就是資本主義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個人都是自我中心主義者,維繫人際關係的是金錢、利益,這種維繫一旦斷裂,人與人之間就只剩了對峙、衝突、隔膜、猜忌、殘殺。卡夫卡用冷漠的筆調,描寫了一幅冷漠的人間圖畫。

最後我們來看看《變形記》中對人與自然關係、人與自我關係的展示。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也包括人與人的本性的關係。在人的本性中,既有自然性的一面,也有社會性的一面,二者的結合構成了完整的人性。正是在這一點上,《變形記》表現了對人的本性的揭示與否定,在冷漠、沉重的現實世界中,人已經難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人分裂了、異化了,即便你還有意識、思想和情感,但軀殼已變為動物,變為動物的人還是人嗎?這是現代派作家對人的本性的深刻透視。在人與自我的關係上,現代派作家在現代心理學的影響下,對自我的穩定性、可靠性、理性等都產生了深刻的懷疑。認為自我的核心不是理性而是本能(慾望)和潛意識,因此在作品中大量表現人物意識的混沌與虛幻。《變形記》是荒誕不經的,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作家的一場“夢魘”或者一種潛意識活動。小説所表現的是不少現代派作品共同的主題:喪失自我的悲哀和尋找自我的失敗。格里高爾在“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壓下,已經完全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樂趣、自我的價值,但徹底失敗了,變成了一隻人人恐懼、厭惡的大甲蟲。大甲蟲是一個絕妙的藝術象徵,它象徵了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異化”處境,它象徵了自我的一種怯懦、逃避和封閉。卑微的小人物是無力同現實抗衡的,他只能躲進甲殼中,忍受孤獨,冷眼世界。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19

《變形記》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説,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作品。故事大概講述一個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作為家中的頂樑柱,是家裏唯一的經濟來源。為着那微薄的工資,每天過着繁忙、壓抑的生活;正因為這樣,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從噩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公司祕書主任為他沒有上班找上門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來詢問,見狀均驚慌失措,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絕望絕望中。然而之後家人經歷了震驚、恐懼到冷漠、厭煩等一系列的感情變化,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為由,不願花精力養這個既不能掙錢又拖累家人的“怪物”。後來格里高爾終於在受盡了親人的冷漠後絕望地離開了人世間了。死後,家人沒有一絲痛失兒子的傷心之情,反之,他們好似解脱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爾所帶來的重擔,策劃了一場旅遊,他們認為沒好日子即將開始了!

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甲蟲,他抱怨着為還清父債而受別人的使喚和差使,焦急地想起牀,但怎麼也起不來的,生怕父親的責備,希望能得到父親的體諒,他的惶恐從本質上體現他的孝順、忠實、善良、富有責任感。結果事與願違,父親的狠毒不但沒有體諒他,還很厭惡他的甲蟲外形。即使這樣,失業在家的格里高爾雖過着甲蟲生活,但依舊想着家裏的經濟狀況該如何解決,怎麼讓妹妹實現音樂夢,他聽説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不禁自責和羞愧得渾身燥熱,這使他的善良一覽無餘。父親的狠心,讓一隻蘋果嵌在格里高爾的背上,疼痛難忍,妹妹的耐心有限,開始對他厭煩了,不再關心他了,認為他是需要設法擺脱的包袱。對於這種狀況,格里高爾身心均受到深深地打擊,他一邊回憶家人的美好,一邊異常冷靜地考慮自己的去處。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選擇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又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除了主人公外,格里高爾的妹妹也是作者着力表現的人物形象。葛蕾特不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樣完美,她只是一個社會基層的小人物。從主人公妹妹的情感變化來看,卻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世態炎涼。作為哥哥唯一的知心人,她的愛卻建立在存活和金錢的基礎上,脱離這兩樣東西,就會威脅到她的美滿生活,那麼愛就不復存在,站在了父母的陣營中,剩下的就只有赤裸裸的冷酷和殘忍!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謂入木三分啊!

另外,母親前後的態度迥異,温和透着虛偽只會在格里高爾交出他的工資時才會顯露;當確定兒子成為他們家的累贅時,不耐煩的情緒畢露無遺!拜金主義的父親將兒子作為賺錢的工具,粗魯地驅逐兒子,絲毫沒有親情可言,着實讓人為格里高爾心寒了一把!

作者將人異化為甲蟲,着實費了不少心思,不似莊公夢蝶那麼詩情畫意,但卻讓甲蟲無需承擔輿論與法律的壓力,將格里高爾的境地極端化了,失去説話能力,無法與人溝通,不能表達心中的想法,家庭的經濟問題的不到有效的解決,壓抑的情緒無從發泄,從此內心世界處於陰暗階段,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的令人不堪設想!甲蟲就好似受資本主義奴役而成為人格變異的人,故事情節沒有大波大浪,趨於平淡,唯獨心理描寫居多,但卻又是那麼的反常、虛幻、荒誕,表現了人被制度化,完全成為社會附庸的悲哀,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狀態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獨、絕望情感的折射,使人不得不為作者的寫作風格所折服!

對於《變形記》由初步學習到感性理解,卡夫卡筆下的“甲蟲”對人類進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撞擊,心靈為之震撼!在老師進行認真剖析,我們不得不驚訝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奇妙變化,讓人不得不重新思量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的關係,重新審視變化無窮的世界!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20

今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探不得。

曾經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説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達到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全人類的絕望。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裏,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希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温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陪和着。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説,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説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裏,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説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21

卡夫卡的《變形記》想説明的是什麼呢?是一場噩夢還是人類無法抗爭的現實呢?這些都引起了我的思考。

《變形記》是卡夫卡筆下以“變異”為題材寫的小説,這部小説是在寫的,發表於。是卡夫卡生前發表的少數作品之一。這篇作品的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天清晨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大的甲蟲。他本來可以用他的收入來養活全家,現在卻要全家來養活他。起先,他的爸媽和妹妹對他突然變成一隻甲蟲表示憐惜,都充滿了同情和關懷,妹妹每天都幫他送飯,打掃房間。但是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大家都把他當成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包袱了,大家都懷着鄙視的眼光,希望他早點死去吧,這樣大家都輕鬆。終於有一天,他在全家的長期冷落中,孤獨的離開了人世間。全家為此慶幸。父親説:“讓我們感謝上帝吧!”一家三口為了慶祝格里高爾的死去,決定乘車去城外郊遊。小説的大概內容就是這樣的。

卡夫卡曾經説過:為每天的麪包而憂慮會摧毀一個人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卡夫卡就死在寫他自己,因為我在網絡上查詢了一下卡夫卡這個人,發現網絡上的介紹和這本書上所講述的內容有所相同之處。在作者的一生中,他活得也就像一隻蟲子。卡夫卡喜歡文學,很想成為一名作家,但現實沒能如他所願。用為他和家人要生活,他就不得不成為一名保險公司的小職員,整天奔波忙碌,忙得不可開交。他害怕孤獨,渴望愛情。曾經三次與女友訂婚,但都沒有結婚。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內心總是充滿這樣的矛盾:“沒有‘她’,我不能活。和‘她’在一起,我也沒辦法生活。”這樣的顧慮下,使他始終沒有邁出那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他有勇氣的話,他就能夠收穫他的幸福,所以他(卡夫卡)的性格不得不説有些怪癖。

卡夫卡生活中和創作中,都是主要反映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社會腐敗,奧匈帝國的強暴專制。政治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雙重困擾,人民生活的貧困窮苦,經濟衰敗,這更加深了敏感抑鬱的卡夫卡內心的苦悶。由此,不難理解他的作品為什麼荒誕了,他是根據夢創作,這種荒誕的思緒來自於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折射,而飛天外

卡夫卡創造了象徵性的世界來表現被異化的困境,《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被生活壓倒喘不過氣來。那天空永遠是黑暗的,與世隔着窄小的門縫,身處無可名狀的絕望和令人羞愧的寂靜,還是要用觸角飽嘗羞辱,包圍他的永遠是冷冷的情感,感覺是呈灰綠色和諸褐色,着實一想,讓人感覺有一點恐怖啊!格里高爾的背後隱藏着卡夫卡的無奈、痛苦和憂鬱。難道我們困擾的是那些錯綜複雜的社會角色(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矛盾。畢業後,我們為了尋找工作,四處碰壁,於是我們改變了原來的思維模式,倔就是社會對我們的選擇,可是心裏的沮喪,不是幾杯酒就可以消除的

相信我們在讀過這本小説後,心靈上能夠得到足夠的宣泄然後平靜下來,清理思緒,讓我們的路越走越平坦吧!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22

奧地利卡夫卡的很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説,故事情節十分離奇: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是家中惟一經濟來源,每天過着繁忙,壓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愛他。然而在一天早上,大概是由於受生活重擔和職業的習慣勢力的壓迫,他竟然從人變成了一隻顧大的甲蟲。自己和家人的一翻驚慌後,家人開始明顯地對他冷淡,幾乎不予理睬,不予關照。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為由,根本不願費力養這個不能掙錢還給家裏帶來不少麻煩的"怪物"。後來這個"甲蟲"終於在虛弱和絕望中死去了。死後,家人竟"奇蹟般"地很快就恢復過來——或者説他們乾脆就沒有一絲傷心之情,反之,他們都感到了卸去重擔般的解脱,儘管他們心裏十分清楚這隻曾經開口叫過他們的甲蟲就是格里高爾,這個不幸的家庭中終於又再次充滿了陽光,老兩口看着格里高爾那心情愈發愉快的美麗的妹妹,心滿意足地想該給女兒找個好女婿啦……

如果我在某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也變成了一隻大甲蟲,我一定會絕望得當場死掉。這是多大的災難啊!雖然看似荒唐,但畢竟不是沒有可能。命運難以捉摸,誰知道哪天災難就降臨到自己頭上來!更可悲的是,多數這樣的災難都來得無緣無故——至少受害者本人根本就是無辜的——自然災害,戰爭等等莫名其妙地落到自己頭上。想躲避當然是沒用的,我們每個人或早或晚都會遭遇到或深或淺的災難,主人公遭到的災難看似脱離現實卻又再經典不過了。極為悲哀的是,對於絕大多數災難,不管我們如何努力也擺脱不了。災難不是命中註定的其實更為可怕。當然幸運地逃脱災難又是命運不可捉摸的另一方面了。

甲蟲本身,甲蟲是什麼甲蟲是一種成天忙碌不堪的低等動物。格里高爾是什麼他是一個成天忙碌不堪的高等動物。從某種角度來説,人類形式的格里高爾就是一隻甲蟲,或者,甲蟲就象徵着格里高爾這樣的人類。機械化生活,工作的人,在令人壓抑的一天天中變得幾乎成了物質的奴隸,甚至到了非人的地步,這又是多麼悲慘!這樣恐怖的事實終於被寫成了真正的故事情節,這種人變成甲蟲的現象真的少見嗎?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23

卡夫卡的《變形記》在很就之前就在高中課本上看過,當時年紀小,知道的也少,所以對這種荒誕無稽的描寫方式感到很驚訝。主人公格里高爾的突然變化讓他的生活完全脱離了正常,而由於課本並沒有把這篇小説摘錄完,所以我對主人公的結局很好奇,到底他最後變回正常的人類了嗎?

然而在看完所有的情節之後,反而不想他再變回來了。一個為了家庭而拼命賺錢的兒子,在家人眼裏成為累贅。也許作者為了激化矛盾而刻意製造的荒誕情節最初不能為我所接受,但是這種離奇故事裏的真情流露,才是文章的主題吧。那種連家人都不能夠被信任,家庭都不能帶來温暖的社會,主人公只好默默忍受着家庭負債所帶來的辛勞生活,忍受着殘酷老闆的壓迫。社會對格里高爾的種種壓迫讓他已經不能擁有人這種作為高級動物而帶來的享受,他只能像動物一樣不停地忍耐不停地勞作,公司和家庭把他壓榨得只剩下唯一的興趣就是做木工。而這種卑微的愛好在他父親嘴裏也是他因為工作變得麻木遲鈍的一種象徵。

先不説格里高爾的情況,我們來看看他的家庭吧。由於父親的事業破產而帶來的鉅額債務,完全由格里高爾一個人承擔。每日父親都要有一個盛大的早餐,甚至要吃幾個鐘點,這樣的一個父親,完全沒有承擔其作為一家之主的責任,卻在盡情享受兒子辛勞所帶來的歡樂。他因為這種安逸的生活幾乎沒有任何勞作而變得遲緩,行動不便,幾乎未出過家門,只是在節日偶爾和妻女出去,卻走得比他們還要慢。過着寄生蟲生活的父親不是一個人,格里高爾的母親雖然是一個柔弱的女人,卻在操持家務方面請了傭人,兩個傭人的支出讓格里高爾的負擔更加沉重。母親即使是在這種輕鬆又沒有壓力的生活裏,還是有着心臟類的疾病,稍微有些驚嚇就會昏過去,每週還要透過窗子呼吸新鮮空氣,這種病弱的母親讓家人擔心同時,也無形中給格里高爾增添了精神壓力。唯一的妹妹,在格里高爾和一家人的寵愛下,變得沒有主見,虛弱,雖然在格里高爾變形之後她表現出較為驚人的勇氣和毅力,承擔起了餵養格里高爾的任務,卻在最後拋棄了這個可憐的哥哥,也許她永遠也不會知道她嘴裏的那個負擔,曾經想要在聖誕節宣佈送她去音樂學院。音樂學院,這種聽起來就是貴族們上的學校,一定是學費和生活費非常昂貴,而疼愛妹妹的格里高爾寧肯自己再多一份負擔,卻不想讓熱愛音樂的妹妹荒廢愛好。家庭裏每一個人的自私脆弱,都襯托了格里高爾的勇敢和堅強。而正是由於這種對家庭的責任感,讓這個年輕人早早地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和愛好,只能拼命成為一台工作機器,以負擔整個家庭的開資。也是由於這種對自己不負責的責任感,讓他過早地失去了生命。

再來看看他的公司。不知道格里高爾所處的時代是什麼,但是單憑他老闆和公司的制度來説,這並不是一家對員工寬容的公司。格里高爾在變形之後還未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變化時,一直在想的都是工作。一切與工作有關的思想都是嚴肅的,緊張的,他的工作內容枯燥呆板,卻要常常趕時間,起早貪黑的工作和嚴苛的上司以及不通人情的同事讓他死氣沉沉的生活更增添了一層灰暗。第一章節的主要內容都是在陳述格里高爾工作環境的艱苦,從側面表現出當時社會作為工薪階層的人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卡夫卡用了很多筆墨去描繪這種環境中,仍然在不停地掙扎以獲取自己人生價值的格里高爾,對比作者本身的人生來看,未嘗不是作者對自己境況的一種不滿。

讀過一本書之後,不僅要看懂作者描繪的故事內容,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想一想自己的境況。卡夫卡的時代我不知道是什麼樣子的,但是現在的社會,在某些方面也和格里高爾的社會一樣。人們忙着追求財富名利,對緩慢的生活節奏嗤之以鼻,或許大家覺得快節奏才是社會生活的主要旋律。街上走過的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偶爾遇見一個人抬眼看一下,誰也不會關心對面的人臉上帶着什麼表情,其實也不用關心,大家都是面無表情,喜怒哀樂只是在無人的角落裏才會展現出來。社會是快速的,冷漠的,整個生活像是一盤快餐,不用享受色香味的感覺,只要填飽肚子,所有的人都會滿意嗎?

“每個人都急着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的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我曾見過一個呆若木雞的時代,如今又見到了一個狼奔豸突的時代,那麼多人在奔忙,玩笑,咆哮,究竟意義何在呢?”

最近看過幾句話,覺得這兩句非常符合現在想要説的。也許和格里高爾的境遇並沒有什麼相關,但是偶爾想到這裏,就想要寫出來。每個人都在不停地輸出,不停地發表看法,不停地去挖掘自己的內部,現在社會主流提倡的是展現自己。可是到底我們展現給誰看呢?每個人都在展現自己,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偌大的舞台上每個人都在表演,每個人都是演員,而台下卻沒有一個觀眾。當所有人都是演員的時候,誰來欣賞表演?

人之所以是人,是高級動物,是因為比低級動物多了什麼呢?我從來沒搞清楚人比別的動物高級的地方,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很多不同方面都有答案。而沒有一個答案可以滿意的。現在我們就在一個喧鬧的舞台上,有人又唱又跳,有人寂寞不語,像是在演啞劇,有人瘋狂有人呆木。可是站在遠處看,這個舞台上的這場劇目卻是雜亂的,是不堪入目的,也許這個時候突然出現一個人變成甲殼蟲,就一定會引起關注,現在的人們不是害怕了,他們會驚奇地發現這樣的怪現象,然後去折騰這種怪相,每個人都有用不完的精力,連害怕都顧不上,全都一股腦地圍上去看熱鬧。中國人是這樣,外國人也不見得會例外。人類是好奇的,更是殘忍的。也許面對格里高爾時候的人類還未察覺到自己所謂的能夠征服大自然的能力,而現在自認為無所不能的人類開始越來越肆無忌憚,現在的怪物出現,人類想到的不是躲避而是擁上去圍觀。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裏,真是不知道該悲該喜。

小説裏的世界是荒誕可悲的,格里高爾靜靜地死去了,帶着對家人的不捨和對社會的依然充滿希望,而現實社會的我們呢?沒人能憑一己之力改變世界,去適應吧,也許每個陶淵明的背後,都會有一羣人在默默忍受着五斗米的低聲下氣,但是隻要能夠活在世界上,就會有希望,哪怕是一絲毫的光亮,也值得為之奮鬥下去。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24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噩夢?《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一般把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歸入“表現主義文學”中。

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格里高爾雖然成了甲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蟲,但作為人的思想感情還在。他為不能按時上班而着急,他為老闆要炒他的“魷魚”而焦慮,他為父親暗暗地存了一筆錢而欣慰,他為妹妹明年上音樂學院的事而籌劃,他為今後一家人的生計而憂心……專橫暴躁的父親卻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家醜”外揚,要把他趕回房間,關起來。他甚至懷疑兒子會對家人採取暴力行為,而恫嚇他、用蘋果砸他,想要致他於死地。慈父之愛在他身上已消失殆盡,暴露出來的是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母親對兒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點,她同情兒子遭受的厄運,她不能接受兒子變成甲蟲的事實,因此悲痛欲絕,但她內心已把兒子當作一個沉重的累贅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當哥哥最初變形後,她尚能做一點照料工作,如打掃房間、送飯等。但時間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她痛哭着向父親請求:“我們必須設法擺脱他”,“他必須離開這兒”。並狡猾地辯解説:這隻大甲蟲並不是格里高爾,如果是的話,他就應該“自願跑掉”。這實際是在暗示格里高爾。她還無中生有地説:格里高爾會“要了你們倆(指父母親)的命”,他在“迫害大家”,“想佔領整幢寓所”。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訴,把她內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盡致。格里高爾對一家人的言語行動,並沒有驚詫,也沒有憤怒,而是用一種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態,接受了這種事實。他一邊“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一邊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薩姆沙一家如釋重負,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風,一身輕鬆出外郊遊去了。格里高爾的死並沒有影響了別人的生活。

人為什麼我們自私、狡黠、冷酷?因為懼怕我們的無能為力。卡夫卡作品含有的空虛、固執的懷疑,向前追求一種無信仰的安全感,這種焦慮,正是人類文明千百年發展中不曾除去的隱痛。這種痛楚並沒有因為文明的日趨完善,人類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強而減弱,反而愈加凝重。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25

這就是卡夫卡。冷靜、深邃、迷人。

一個好作家知道怎麼寫開頭。

“一天清晨,格雷戈爾從一串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在牀上變成了一隻碩大的甲蟲。”

開頭第一句就設立衝突,這個開頭潛藏了多少即將爆發的能量?

他為什麼變成了甲蟲?他以後怎麼生活?變成了蟲子他心裏怎麼想的?其他人變了沒變?這是個科幻故事?或者青蛙王子的童話故事?他在地球上還是某個蟲子星球?最重要的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卡夫卡開創了這麼吸引人的開頭。

既然開頭寫好了,也簡略介紹了蟲子的外形,就要開始規劃交代讀者心中這幾個問題了:為什麼變成了甲蟲?他心裏怎麼想的?他以後要怎麼生活?這到底是科幻還是童話還是魔幻故事?來看卡夫卡是怎麼寫的。

“我出什麼事了?”他想。這裏開始寫他變成了蟲子,心裏是怎麼想的。如果我們變成了蟲子,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打量周圍環境,確定是不是在做夢,然後大叫一聲跑出去。

卡夫卡寫的這個蟲子,第一反應也是打量周圍環境,他的房間沒變,牆上也掛着他的美女圖片。確定了這不是夢,是不是應該大叫着跑出去看看了?

可是卡夫卡是這麼寫的——“如果我再繼續睡一會兒,將所有這些蠢事忘個乾淨,這樣會不會好一些呢?”然後格雷戈爾掙扎着想翻身繼續睡。結果他的蟲子腿太多了沒辦法翻身睡覺。

人物個性就是從這裏開始確立的。正常人都想趕快跑去出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卻滿不在乎,還想睡覺忘記這些不愉快。他活的很麻木,自己身上什麼變化都無所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性格呢?

“天啊,我選了個多麼累人的職業啊!”——卡夫卡把他的麻木無所謂性格的原因介紹出來了。他躺在牀上竟然在想工作,後續開始很大篇幅的抱怨工作待遇差、老闆惡劣、快要遲到了、單位不輕易請假。這簡直和我每天朦朧睡醒想的一模一樣。從這裏可以説明作品風格不是科幻,也不是童話。

開始進入故事情節,第一節內容很簡單,發現自己變成蟲子——無法起牀——公司代理來找他——他掙扎起牀開門走出房間——嚇跑所有人——父親一腳把他踢回房間。

第二節故事,妹妹開始給他送吃的——妹妹打掃他房間——妹妹和母親一起搬走他房間的傢俱——他不能忍受搬家的亂糟糟狀況,跑出來嚇壞了媽媽——父親回來追打他,他被嚇暈送回房間。

第三節故事也簡單,他發現家裏的房間被租出去了——妹妹給租客拉小提琴——他跑出來想和妹妹説話——租客被他嚇壞要退租——妹妹建議他必須離開——他返回房間,死了——收拾他的屍體——全家展望新生活。

他三次跑出來嚇人,這三次故事情節分成三節來寫,結構工整,視點始終集中在格雷戈爾上,按照順時序逐步發展,沒有倒敍閃回等等技巧,言語非常樸實,沒有過多的修飾和渲染,這是卡夫卡的一個寫作特色,也是我喜歡的原因。

他三次跑出來嚇人是層層推進的,至於為什麼要跑出來嚇人,每一節都用了不少心理描寫,這些心理描寫是格雷戈爾獨自在房間時的所思所想,用白描刻畫的比較詳細:

第一節心理描寫主要是關於他的工作。令人厭倦的工作,但是迫於生計和家庭,不得不跑出來繼續面對這份雞肋差事。

“如果不是為了父母而強加剋制的話,我老早就辭職不幹了,我會到老闆那兒去把心底話一吐為快。”

“怎麼我就這麼命定得到這家公司幹活,在這兒出了最小的差錯馬上就會遭受最大的懷疑。難道所有職員全都是無賴?難道在他們中間就沒有一個忠心耿耿的,早上幾小時沒有為公司幹活就受盡良心的折磨,並真的是下不了牀?”

有了這些心理變化,他就跑出來準備去上班了,結果當然是嚇壞了所有人,並被趕回房間收場。第一節完。

因為嚇跑了公司代理,已經丟了工作,他的所有想法就是現在丟了工作,他的家人該怎麼辦,家人怎麼生活?所以第二節主要描寫就是他的家庭。

“我們一家過的是多麼平靜的日子啊。”他打量着自己為家人買的房子,思索着。

“可是,如果現在這一切的安靜、富足、滿意都可怕地結束了,那可怎麼辦呢?”

“總的結論是,目前他必須鎮定從事,要有耐心,要極端體貼家人,使他們比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狀況下不得已給他們造成的煩惱、難堪。”

“維持生活的錢得去掙,而父親雖還健康,但年齡已大,他有五年沒有上班了。”

“難道讓老母親去掙錢?她患有氣喘病,在屋裏轉一圈就累的不行。”

“難道讓妹妹去掙錢?她還只是個十七歲的孩子,至今為止受着寵愛。”

因為塌懂得這些生活的苦衷,他再次從房間裏跑出來想見見母親,並給母親一些安慰。可是母親被這隻蟲子嚇暈了,父親回來追着他滿房間跑,他也被父親嚇暈送進自己房間。第二節完。

第三節的心理描寫很少,側重在他觀察家人,在他喪失掙錢能力後都有了哪些變化:

“父親穿戴整齊地坐在他的位子上打瞌睡,好像隨時準備去上班,在家也在等着上司的吩咐似的。”

“父親為銀行的小職員跑腿買早點,母親為陌生人的內衣出命賣力,妹妹隨着顧客的命令在櫃枱後跑來跑去。”

他的心理描寫:“有時候他想,等下一次門開的時候,他要完全像以前一樣管起家中的事。”他依舊這樣願意承擔責任並愛着家人。

但是最終因為妹妹拉小提琴激起了他心中對妹妹的思念,他第三次跑出去,嚇跑了租客,最讓他傷心的是,他聽見了妹妹對父母説的話:“它必須離開,這是唯一的法子,你只有設法不去想它是格雷戈爾,可我們一直相信它是,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不幸。但它怎麼會是格雷戈爾呢?如果它是格雷戈爾,他老早就會明白,人和動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的,他就會自動走掉,雖然我們會失去一位哥哥,但是我們可以繼續生活下去,並且會懷着敬意紀念他。”

他最愛的妹妹傷透了他的心,所以他這次主動返回了房間。

“他滿懷愛意和感動地回想着家人。他認為自己應該消失,這想法可能比妹妹還堅決。”

他就這麼死了。情理之中,意料之中。

“那好,”他父親説,“現在我們可以感謝上帝了。”

“隨後家人一起坐上電車,到郊外去,他們舒適地靠着椅背談論着對未來的展望,他們發現,仔細想想事情並不算糟,因為三個人的工作都相當不錯,特別是以後還會有發展。”

變形記的情節,不僅僅是主角變成了蟲子,其他人也在“變形”,他的公司代理同事,家人,對他最重要的這些東西,都隨着他的變形而一步步變化,直至他的死亡。

但是這樣的故事,源源不斷的文學創作裏,總會有人寫,某個人生活平靜,幹着微不足道的工作,掙錢養活全家老小,和家人其樂融融,忽然有一天得了場大病,下不了牀,他的家人原來依靠他掙錢生活,現在家人開始逐漸改變,對他整天躺在病牀上也慢慢有了看法,從最初希望他恢復,悉心照料起居飲食,到失去耐心敷衍義務,最後喪失任何希望,再也不管不顧他的死活,家人開始忙着各尋出路,這時他聽到家人希望他痛快死去。最終他被家人拋棄,躺在病牀上逐漸餓死。他死後家裏生活雖然不如意,但只要大家繼續努力工作,總還有希望把日子過好。

這樣簡單的故事很多作家都可以寫,而且肯定也出版過,但是為什麼卡夫卡寫的最好呢?因為卡夫卡把人寫成了蟲子,不是簡單的幾筆漫畫式的寫法,籠統地把人變成蟲子就完,而是工筆細描的寫蟲子的動作,蟲子想吃的腐爛食物,蟲子倒掛着爬牆的行為習慣。

“他朝天仰卧,背如堅甲,稍一抬頭就見到自己隆起的褐色腹部分成一塊塊弧形硬片,他那許多與身軀比起來細得可憐的腿正在他眼前無助地晃動着。”

“他身軀的左側像是一條長長的、緊緊地繃得很不舒服的傷疤,他只能一瘸一拐的用那兩條細腿走路,此外有一條腿在上午的事故中受了重傷——只有一條腿受傷,簡直是個奇蹟——他毫無力氣地被拖着走。”

“他在牆上和天花板上縱橫交錯地爬來爬去,他特別喜歡倒掛在天花板上,這樣可以更輕鬆地呼吸。”

這些句子,字裏行間讀不出戲謔與黑色幽默,幾乎沒有修飾詞,筆觸嚴肅詳實,卡夫卡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寫蟲子的生活與煩惱——怕光、怕吵、倒掛着才舒服、對新鮮事物不感興趣等等,使讀者不得不相信這不是玩笑,這是事實。想象奇特而能使想象讀起來變成嚴肅冷峻的事實,這是怎樣的功力!

讀者開始時只是抱着讀奇幻故事的心態在讀,並不真的相信人變成了蟲子,而讀到後來,卡夫卡對這隻蟲子的生活刻畫越來越詳盡,密不透風的描畫,細節越描越多,越來越立體,讀者甘拜下風,不得不心服口服的承認格雷戈爾真的是一隻蟲子!

荒誕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兩筆寫人變成了一隻蟲子,而是這隻蟲子逼真可見。想象獨特還需好筆力支撐,才能把這個無聊生厭的世界描繪的荒誕離奇又真實可見。

衝突式開頭、想象奇特、筆觸嚴肅樸實,這些特色使得卡夫卡已足夠流芳千古,然而要舉世無雙,這些還不夠。

假設我們要模仿卡夫卡寫一個故事。

開頭引爆衝突——警長觀察一個房間,正中躺着一具屍體,牆上鮮血四濺,保險櫃門開着,裏面空空如也。

情節是某個無惡不作的變態殺手,在夜晚會變成一隻蚊子靠動物血液維生,他沒有一點人性,因為貪戀錢財,禁不住誘惑走進深淵,殺人無數,滿城謎案重重,最後警長終於破案,將他繩之以法。雖然作者恨透了這個殺手,下筆毫不留情,極力渲染他的嗜血、冷酷的性格,又向蚊子一樣來無影去無蹤,大家都厭惡此人,但要讓結局表現人間還有一絲温暖與希望,在他下葬的時候,就不能寫大家都希望這個變態殺手死了也不得好死,詛咒他永世不得翻身之類的宣泄,或許可以寫在他的葬禮上聽到有人朗誦某句詩:

“我們絕不向惡投降,但斯人已逝,請寬恕他的罪過。”

但是這樣的寫作風格,整篇都在渲染變態殺手有多可恨,忽然結局加這一句詩,顯得很做作,那怎麼寫才能使結局厚重又不做作?

我看一部關於食人魔的電影,食人魔的兒子被殺了,他抱着屍體,對着鏡頭悲愴地仰天長嘯,觀眾就知道他要報復了,好戲即將上場,同時,觀眾也帶着一絲同情與理解看食人魔開始報復計劃。金庸寫四大惡人,臭名昭著,可是結局卻給四人機會自己解釋他們惡的根源,他們都曾被拋棄、被欺騙、被利用、被傷害。三國演義刻畫曹操,起始是個逆賊形象,直到他臨終交代後事,卻不忘吩咐女眷日後生計着落,一句脈脈温情,使逆賊頃刻轉型成梟雄。

要給人物一個機會自己解釋他的苦衷和情非得已,留機會給他展示心底殘留的一絲温柔。

所以上面的故事,不能讓別人在殺手死後讀一首詩就完,要讓警長髮現他的舊書信,在葬禮上念給大家聽:

“親愛的麗薩,我生於幽暗,從不曾看見光輝,世界遍地骯髒虛假,我活着卑微,唯有你給我安慰,你要儘快恢復健康。願你祥靜如昨。”

但是這樣的結局大逆轉,一個變態殺人狂升級成為女友健康不惜盜竊殺人,赴湯蹈火無所畏懼的英雄,並不能使人徹底信服,怎麼辦?

下筆留一分。不要到結尾才想起人物還有一分的善意。把這一分善意分成若干小份讓它貫穿文章始末。卡夫卡就是這麼寫的。格雷戈爾的家人雖然惡,然而惡也是迫於生計的無奈,從家人出場開始,卡夫卡就在寫惡的同時,混合着一點點善。

“妹妹輕輕的帶着擔心的聲音:“你是不是不舒服?需要什麼嗎?””

“母親聲淚俱下地喊起來了:“説不定他病的很厲害,而我們還在折磨他。””

一家人都是自私的,大家都在想格雷戈爾如果丟了工作,他們會沒辦法繼續生活,可是他們也真心實意的關心格雷戈爾,畢竟是家人。

妹妹和母親在格雷戈爾變成蟲子後,都保留着許多的善良,只有父親,一直是個冷酷的角色,然而冷酷裏,卡夫卡還寫出了一層悲哀:“他在沙發椅上越坐越往裏靠,看看母親,看看妹妹,説:“這是什麼生活呀,這就是我平靜的晚年呀。””

回到前面的變態殺人案,要寫的非常好,不僅僅需要高潮迭起,吸引讀者,還要讓那分善意貫穿全篇,從殺手殺第一個人開始,寫他雙手開槍時不經意的顫抖了一下,好過寫他看着那些錢瞪紅了雙眼咬牙切齒,到高潮,已經殺人如麻不再回頭,寫他換子彈的時候低聲祝福女朋友健康,好過大篇幅描寫子彈飛射鮮血淋漓。

如果只是描寫大場面大情節,人物扁平,惡的像魔鬼,善的像天使,這樣的故事,酣暢淋漓的讀完,過幾天就忘了,轉頭埋進下一本書,故事不同,但還是相似的人,善良的人沒有絲毫歹意,邪惡的人看不到一點善念,讀完了,又忘了。

即使寫一出簡單的家庭故事,也要寫出家人的善與惡。人無完人。好作家不以好人壞人貼標籤刻畫人物,他們寫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人,即使寫人變成了蟲子,還有人格存在。

一鳴驚人爆點十足的開頭,腦洞大開奇幻有趣的想象,樸實冷峻的筆觸與情節,下筆留一分善意,這些共同組成了卡夫卡,公子世無雙。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26

提起卡夫卡的短篇小説,人們就會立即想到《變形記》。

小説的主人公格雷高爾是一家的旅行推銷員。在一個普通的早晨,他從不安的睡眠中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他在早晨7 點之後還沒有走出自己的房間,都感到極度驚訝。隨後,公司裏的經理親自登門詢問他沒到的原因。在家人和公司經理的催促下,他掙扎着起牀去開門。可是他的變化越來越大,徹底變成了一隻甲蟲。他的新形象嚇跑了經理,幾乎嚇暈了母親。於是,格雷高爾被關在自己的房間裏,因為家人看到他的感覺只有恐懼和厭惡,他成為家中的醜聞,成為親人的累贅。最終家人不能再容忍他了,而他也由於長期不吃東西,最後悄然死去。

格雷高爾的變形僅僅是表面上的,他真正的內心仍然執著於以往的一切。例如:他早晨醒來後,腦子裏仍然考慮的是他的差事,除了飲食上愛好的變化外,他幾乎保留了以往的一切習慣,包括對牆上那幅畫像的喜愛,為了阻止房中傢俱被搬走,他招來了父親那隻幾乎令自己喪命的蘋果。換言之,格雷高爾並沒有發生本質上的“異心”。

“變形”了又如何?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心態,生活依舊很美好,而心中的的理想也不會隨之動搖,仍要執著的追求,但是,仍要認清現實的狀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不容易獲得成功與尊重。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温暖,温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着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27

卡夫卡和格里高爾後者是《變形記》一文中蜕變為一巨型甲殼蟲的主人公,旅行推銷員。而前者則是這隻巨型甲蟲的一手製造者,現代派文學作家,〈變形記〉的作者。

細讀《變形記》,竟發現以上兩位人物頗有相似之處。

同樣的無歸屬感。

這一點在卡夫卡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記傳中提到,他是猶太人,出生在布拉格,講德語,臣服於奧匈帝國,集猶太,斯拉夫,德意志民族的成分混雜於一身。如此複雜的身世,無疑使這位文壇巨匠陷入了重重的歸屬選擇中。可是事實並沒有更多的迴旋餘地——他最終成為孤獨流浪的遊客。在一封信中,他這樣寫道:“可是我沒有祖國,因此什麼也不能拋棄,而是想着如何去尋找或創造一個祖國。”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他的身體發生了突變,失去了説話能力,也同時使他被排除在人類之外。因此,“他扭了扭腦袋,痛苦而憤懣地把頭挨在地板上磨蹭着”,他沒有勇氣提高嗓門讓妹妹聽到他的聲音。

同樣的陌生感。卡夫卡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現在我在自己家裏,在那些最親近的,最充滿愛撫的人們中間,比應該陌生人還要陌生。”陌生,就是當看到一盆水時,天真無邪地認為是一盆液態玻璃。

同樣但卻又相反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同樣,是因為他倆都與陌生有着瓜葛,只是卡夫卡對別人陌生,而格里高爾則陌生於別人——這是相反之處。

他(格里高爾)到處碰壁,先是嚇着了祕書主任,然後又遭到父親的攻擊,最後,連一向關心他的妹妹竟也開始表現得不友好。莫大的陌生感讓他的心理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擊。心理的創傷成為格里高爾最終死亡的重要因素。同樣的孤獨感。

“實際上,孤獨是我的目的,是對我極大的誘惑。”——卡夫卡語。

“因為家人忽視自己而積了一肚子火。”——格里高爾。很顯然,卡夫卡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緒,文如其人,莫不如是。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28

昨晚,乘着雨後的涼爽,捧起塵封許久的《外國中篇小説百年精華》,隨意翻了幾頁,便翻到了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題目很怪異,有點像科幻小説,但通篇讀下來,除了作品運用了想象的手法,實則與一般意義上科幻小説的寫作手法和敍事方式並不一樣。雖然小説的風格怪異,甚至有點荒誕,卻留給讀者無限想象和思考的空間。

表面看來,小説主人公格里高爾是因為變成一隻甲蟲而為人屏棄,最後在孤獨中死去。而在我看來,主人公真正的悲劇不是變成一隻甲蟲,而是對現實的逃避。當格里高爾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了自己身體的變化,在最初的驚訝和慌張之後,更加使他鬱郁不悶是為了替父親還債,為了讓妹妹讀音樂學校,拉小提琴,為了負擔起當長子養家餬口的責任而“單單挑上這麼一個累人的差使”——旅行推銷員,長期日夜顛倒的作息制度,毫無起色的人際關係,不被重視的社會地位,相比較於變成甲蟲的事實,格里高爾疲於奔命的生活現狀更令他沮喪。小説的大部分筆墨用於描述主人公在變形後,周圍人對他態度的變化,以及他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變形前的生活只是通過主人公的心理獨白講述出來,筆墨不多,卻能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一個小人物的艱辛、無奈。

變成甲蟲之後的格里高爾從一開始害怕嚇着自己的家人,自卑地蜷縮在沙發下,還用白布遮住自己丑陋的身體,到後來由於逐漸被人遺忘,連善良的妹妹也懶得打掃他的房間,漸漸地連人應有的最基本的廉恥心也沒有了,變得漠然、麻木,喪失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或許從變成甲蟲的那天起,格里高爾想恢復原樣的願望早已被現實生活的不如意擊退了,即使因逃出房間遭父親毒打,抑或是被人遺忘,會萌生重返人類世界的願望,但這種想法畢竟是曇花一現,對現實世界的自我逃避是導致格里高爾悲慘命運的罪魁禍首,他躲藏在甲蟲的身軀下,旁觀着人類世界的悲歡離合,寧願被當作怪物被人遺棄,也不幻想着重返人類世界。

如同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人對卡夫卡《變形記》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或許這就是大師級別作家的過人之處。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29

卡夫卡在《變形記》中塑造的主人公格里高爾形象,同樣被異化了。可他只是表面上即“形”土的異化,他從未丟棄一顆正常人的心,“神”還是原來的神。這是他與阿Q質的區別。格里高爾由於工作的壓力、家庭的負擔,生活的奔波,有一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突然變成了一隻甲蟲,面對自己怪異的形態,格里高爾先感到詫異,為何自己的身體會在一夜之間變了形;雖然他變形後不能説人語,可他的聽力和心裏反應是與正常人一樣的,尤其是他的心態是非常正常的,他在變形後還在想自己的工作和家裏的債務,想為妹妹爭取音樂學院進修的機會,可已經沒有人能理解他那顆孤獨寂寞的心。

他雖然形變,但他善良的心卻受到家人的漠視。這一切他都坦然面對,最後他用自己的死來消除親人的厭煩和冷待。格里高爾從變形到死亡,他一直很頑強對命運很坦然,沒有太多的埋怨。應該説,人性雖然受到壓制,但畢竟還沒有完全扭曲,格里高爾仍然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具有正常判斷能力的孤獨者,只是身體上披着一身甲殼。

卡夫卡小説通過塑造獨特的藝術形象告訴讀者:在現實生活中維持人性的本真是何等的可貴!卡夫卡在作品中表達了對人性的讚美。

家人的冷酷與格雷高爾對家庭的付出和他的心地善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格雷高爾變成甲殼蟲後,他還慶幸父親這樣的安排給他們今後的生活留了個保障。變形後的格雷高爾過着蟲的生活,卻始終想着家庭的事情,面對家人的厭棄,他異常地冷靜,最後他為了不拖累家人,自己絕食,在親人的厭惡中絕望而平靜地死去。由此可見,格里高爾是一個好職員,好兒子,好兄長,是一個心地善良、品格堅強的人。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30

國中的時候曾經讀過西方現代派作者卡夫卡的小説《變形記》,但由於當時尚值年幼,並沒有很好地理解這本有點荒誕色彩的作品。如今我轉眼已是一名大學生了,寒假父親送我一本英文版的《變形記》,於是我藉此機會重温了一遍。

這篇小説揭示了18、19世紀資本主義世界高度發展下社會關係的極度畸形。在《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夜之間變成了一隻大甲蟲,深層原因,就是社會環境的嚴酷和勞動本身的機械、繁重。公司老闆嚴密地統治着整個公司和每一個僱員,祕書主任時刻監督着每一個員工的行動,就連醫生也是一味站在老闆一邊,從不會為員工説話。格里高爾是個推銷員,每天4點鐘就得起牀趕火車,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飲食很差又不定時,由於工作關係,連個知己的朋友也沒有。弄得暈頭轉向。格里高爾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環境,這樣一份職業。這環境是具體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絕大多數人所每天面對的。人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逐漸變得麻木、機械、萎縮,成為工具、成為“非人”。人變甲蟲,是多麼荒誕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鋭地表現了社會與人之間一種可怕的關係。在這一關係中,社會是強大的,而人是被動的、軟弱的。

再看《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這是小説的重心所在。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當格里高爾變成了一隻骯髒醜陋的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格里高爾雖然成了甲蟲,但作為人的思想感情還在。他為不能按時上班而着急,他為老闆開除他而焦慮,他為父親暗暗地存了一筆錢而欣慰,他為妹妹明年上音樂學院的事而籌劃,他為今後一家人的生計而憂心……這是一個善良、勤勞、正直、有責任心的優秀青年。但專橫暴躁的父親卻全忘了昔日的父子之情,害怕外人知道他們家有這樣一個怪物,要把他趕回房間關起來。他甚至懷疑兒子會對家人採取暴力行為,而恫嚇他、用蘋果砸他,想致他於死命。父子情已被他完全淡忘,暴露出來的是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母親對兒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點,她同情兒子遭受的厄運,她不能接受兒子變成甲蟲的事實,因此悲痛欲絕,但她內心已把兒子當作一個沉重的累贅了。更可恨的是妹妹葛蕾特。哥哥最喜歡他,時刻想的是她的快樂、前途,當哥哥最初變形後,她尚能做一點照料工作,如打掃房間、送飯等。但時間一久,也開始對哥哥產生了恨意。她痛哭着向父親請求:“我們必須設法擺脱他”,“他必須離開這兒”。並狡猾地辯解説:這隻大甲蟲並不是格里高爾,如果是的話,他就應該“自願跑掉”( 這實際是在暗示格里高爾 )。她還無中生有地説:格里高爾會要大家的命,佔領整幢寓所。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訴,把她內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盡致。格里高爾對一家人的言語行動,並沒有驚詫,也沒有憤怒,而是用一種清醒的、“平和”的、“沉思”的心態,接受了這種事實,對於這一點,我感到莫大的觸動,當一個人放棄了掙扎,忘記了辯護,忘記了憤怒,這是他真正得看透了這個世界,這才是最大的悲劇。他一邊“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一邊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使薩姆沙一家如釋重負,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風,一身輕鬆出外郊遊去了。他的死,沒有人在意,一個活生生的人就這樣消散於世界,那麼的微不足道,激不起一波漣漪。歷史的車輪繼續向前,社會依然冷漠充滿寒意,就如今天社會主義下的中國。造成這種現象的,究竟是孰之過?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2023 篇31

《變形記》是卡夫卡筆下以“變異”為題材寫的小説,這部小説是在寫的,發表於。是卡夫卡生前發表的少數作品之一。這篇作品的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天清晨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大的甲蟲。他本來能夠用他的收入來養活全家,此刻卻要全家來養活他。起先,他的爸媽和妹妹對他突然變成一隻甲蟲表示憐惜,都充滿了同情和關懷,妹妹每一天都幫他送飯,打掃房間。但是時刻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大家都把他當成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包袱了,大家都懷着鄙視的眼光,期望他早點死去吧,這樣大家都簡單。最後有一天,他在全家的長期冷落中,孤獨的離開了人世間。全家為此慶幸。父親説:“讓我們感謝上帝吧!”一家三口為了慶祝格里高爾的死去,決定乘車去城外郊遊。小説的大概資料就是這樣的。

卡夫卡以前説過:為每一天的麪包而憂慮會摧毀一個人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卡夫卡就死在寫他自己,正因我在網絡上查詢了一下卡夫卡這個人,發現網絡上的説和這本書上所講述的資料有所相同之處。在作者的一生中,他活得也就像一隻蟲子。卡夫卡喜愛文學,很想成為一名作家,但現實沒能如他所願。用為他和家人要生活,他就不得不成為一名保險公司的小職員,整天奔波忙碌,忙得不可開交。他害怕孤獨,渴望感情。以前三次與女友訂婚,但都沒有結婚。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內心總是充滿這樣的矛盾:“沒有‘她’,我不能活。和‘她’在一齊,我也沒辦法生活。”這樣的顧慮下,使他始終沒有邁出那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他有勇氣的話,他就能夠收穫他的幸福,因此他(卡夫卡)的性格不得不説有些怪癖。

卡夫卡生活中和創作中,都是主要反映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社會腐敗,奧匈帝國的強暴專制。政治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雙重困擾,人民生活的貧困窮苦,經濟衰敗,這更加深了敏感抑鬱的卡夫卡內心的苦悶。由此,不難明白他的作品為什麼荒誕了,他是根據夢創作,這種荒誕的思緒來自於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折射。

卡夫卡創造了象徵性的世界來表現被異化的困境,《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被生活壓倒喘但是氣來。那天空永遠是黑暗的,與世隔着窄小的門縫,身處無可名狀的絕望和令人羞愧的寂靜,還是要用觸角飽嘗羞辱,包圍他的永遠是冷冷的情感,感覺是呈灰綠色和諸褐色,着實一想,讓人感覺有一點恐怖啊!格里高爾的背後隱藏着卡夫卡的無奈、痛苦和憂鬱。難道我們困擾的是那些錯綜複雜的社會主角(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矛盾。畢業後,我們為了尋找工作,四處碰壁,於是我們改變了原來的思維模式,倔就是社會對我們的選取,但是心裏的沮喪,不是幾杯酒就能夠消除的。

堅信我們在讀過這本小説後,心靈上能夠得到足夠的宣泄然後平靜下來,清理思緒,讓我們的路越走越平坦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0v9m6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