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有一天,媽媽老了》心得感悟(精選5篇)

讀《有一天,媽媽老了》心得感悟(精選5篇)

讀《有一天,媽媽老了》心得感悟 篇1

年輪畫上了三十多圈,經過歲月流逝,她在漸漸的老去。

讀《有一天,媽媽老了》心得感悟(精選5篇)

這是一本96歲的母親和72歲的女兒合寫的動人親情書。這本書,結合着媽媽和女兒的日記。翻開書………………

“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媽媽已經靜靜地去了”;“媽媽,當我自己感受到心裏的空蕩蕩時。才體會到當初您的感受”;“”媽媽,我還會再來看你的。“——媽媽這輩子,就是因為這句話,一直等待着。”;很多時光,在媽媽等電話響起的時候,靜靜溜走了。“;”我們真正讀懂媽媽的時候,已經太遲了。“;”我們那麼傻,總以為還有很多時間,可以一直陪媽媽走下去。“;”其實某天,媽媽已經老了,她需要你的肩膀靠一下。“;”在我來不及反應的時候,歲月已匆匆走過。在變故和死亡面前,我們還是一如既往地驚慌失措。“;”媽媽你做的飯我還沒吃夠……“

1995年女兒黃安娜翻出了母親的8本日記本,當時的母親已經病患十年了,她從來沒有學習過,但是卻發現了母親的8本日記本,對她來説,那是一個令她震驚的數字。黃安娜偷偷帶走了媽媽的8本日記本,想看看媽媽寫些什麼,雖然它是用拼音組成的,甚至有些字還寫錯了,但是她看懂了,日記 的內容讓我流下了感動的淚,黃安娜和兄弟姐妹們決定把它編成一本書,作為回憶。後來得知母親, 近70歲的時候開始和自己的孫子仁城學習,每次都會讀字讀到很晚。

庭院的桃花正盛開,母親卻已離開了她們,母親的房間卻只掛着她的照片,母親所留下的東西,我都輕輕撫摸,心裏説不出的難過。母親的離世,醬缸台上佈滿了灰塵,失去了母親的呵護,它似乎也失落了。黃安娜和三個妹妹每三週都要去掃墓一次,而每次都會給媽媽帶上她最愛吃的東西當她説”媽, 我來看看你,高興吧?你要是高興就慌慌那朵金達萊花花瓣我就知道了“媽媽好像真的聽到了,輕輕吹動 金達萊花,對於失去親人的我來説,那是莫大的安慰。

曾經的那一句”媽媽,我還會再回來的!“是她從孃家走的時候總會説的一句話,而這次卻成了我來墳墓走的時候會説的話。媽媽這輩子,靠的就是”還會來的這句話等待着孩子們。她曾經説過“從你來得前一天開始,我就看這表,想,後天的這個時候,你該離開了”原來,在孩子們來得前一天,媽媽就想到了幾天後的離別,獨自一人憂傷。遲來得悔意,刺痛了我的心。為什麼媽媽不在了,“我”才知道還有好多事情沒為她做,要是早點做,她該有多高興。

文中的母親洪榮女總是想着自己的兒女。冰箱裏塞滿了她自己的手藝,她喜歡節儉,她説這樣她們來就有吃的了。洪榮女總是覺得自己在為孩子們添亂,總想做些什麼,20xx年的一個公益廣告找到了她,而那時候她年事已高,本以為她會拒絕,原來她是想用廣告費給孩子們做點事,那時候女兒黃安娜的心麻木了。母親總是不喜歡把舊東西扔掉,因為那些都是自己孩子們給他的東西。

“擦乾淨了膠鞋,放在陽光下。可是又沒地方可去。放着放着,還沒來得及穿就又要擦了”這是一篇日記,母親老了,不經常出去,後來女兒意識到,自己好像都沒有帶母親出去玩過,深感愧疚。記得另外一篇日記“給六個孩子的信”。在她的所有日記中,從來不會有一篇寫得是她的好,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對不起”。她好像一直都虧欠她兒女,但是那只是她自己認為的,她的兒女並沒有那樣的認為。洪榮女是一個幸運的媽媽,她擁有孩子們的百般呵護。

其實我們也一樣,父母期待的一直都是你沒有想過的,他們需要的可能就是你的一點關心,而我們卻沒有做到,比起黃安娜,我們差太多。

讀《有一天,媽媽老了》心得感悟 篇2

還記得我們年幼時,是誰牽引着我們的小手,一步步往前走,又是誰為我們遮風擋雨,呵護我們成長?從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為我們付出,從不索取回報。如果有一天,當她們站都站不穩,走也走不動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會像當年她們牽着我們一樣,陪着她們慢慢地走,就像《有一天,媽媽老了》封面所言: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説:媽媽,我還會再來看你的。

或許是巧合,母親節當天,我讀到了96歲媽媽和72歲女兒合寫的《有一天,媽媽老了》,這本感動韓國億萬讀者的動人家書,她是一位普通的韓國母親,七十多歲時通過自學學會了識字寫字,開始每天記錄家庭日記,十年之後,被子女們意外發現。她在所剩無多的人生時日中,帶着一種對世事和生活的淡然和眷戀,寫家中的瑣事、自己的子女、父母兄弟、日常勞作,以日記的方式記錄下對家人的愛,“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兒行千里母擔憂”,那種濃濃的親情在這裏蔓延……

對照自身,我既是母親,又是女兒,這些年總認為孩子較小,需要照顧,自己對孩子的關注點多於父母,每當家裏有事,我總是打電話給媽媽,讓她來我家,幫忙照顧孩子,靜心想想,自己確實有點自私,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是否為父母考慮過?媽媽來我家裏,爸爸一人在家怎麼辦?又是不做飯,簡單湊活吃點,身體行嗎?捫心自問,我平時陪父母的時間有多少?電影《桃姐》中講述的一個個老人,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金錢,而是子女的陪伴,一個電話,一個問候足以。在凡事追求效率的時代,我們失去了很多,我們不會再像以前,用煤爐子做飯,需要幾個小時;我們不會再像以前,在家裏一坐幾個小時,陪父母拉拉家常,現在動不動在飯店吃飯,有什麼話飯桌上説完,也就算回家了,追求速度的同時,我們失去了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渴望居者有其屋,誰來照顧空巢老人?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父母不再年輕,他們年事已高,趁着他們還在我們身邊,我們應該有事沒事常回家看看……

讀《有一天,媽媽老了》心得感悟 篇3

其實,總有一種感覺,覺得母親是不會老去的,彷彿時光一直都停留在她三四十歲的年紀,那時的我還是個小孩子,有着一顆叛逆與執拗的心,而她總是一副兇巴巴的樣子,彷彿母親一直都會那麼強悍着在我們的生活裏存在着,結婚生孩子後,與母親相處的日子越來越少,也便很少有機會仔細地看看她,日子像流水一樣地過,總覺得母親一直就停留在原地,從來都沒有老去。

可是有一天,看她下樓慢吞吞地樣子,才彷彿突然驚覺,她的手那麼幹枯,她的皺紋那麼多,她的白髮那麼多,原來,自己的媽媽也會老下去,但是我們彷彿一直不肯相信似的。

讀這本《有一天,媽媽老了》裏母親與女兒的每一篇文字時,滿眼晃動的卻都是母親的身影,原來,我們一直以為堅強的母親,內心會充滿了那麼多的悽惶,能夠獨自撐過那麼多艱難歲月的女人,卻原來是這麼害怕孤獨,在我們的心中,母親有時是比父親還強大的角色,我們也總以為,一個女人做了母親,就再也無所畏懼。可是有一天,媽媽老了,媽媽就再也不是當年的她,她渴望兒女們的看望,她擔憂為兒女們添的麻煩,她害怕哪一件事惹得兒女們不高興,她喜歡收舊東西,她喜歡吃剩飯,她的一生,都彷彿沒有盡頭般地煎熬着。而這些,我們有時是真的不知道,有時,卻是刻意在忽略着。因為她是母親,我們覺得她什麼都不怕,因為她是母親,我們覺得她不會脆弱。

《有一天,媽媽老了》裏有母親七十歲後寫下的日記,有女兒在母親離世後寫下的思念,這本書,感人至深。母親的文字源自內心,一個從小沒有上過學的女人,七十歲才開始認字寫字,每天只是寫些簡單的想法,可就是這些真實的記錄,才是最打動天下兒女的關鍵。這位母親的一生是坎坷的,是艱難的,然而她卻堅強地撫育着六個子女長大成人。當兒孫滿堂時,她卻又堅決地要獨自在鄉下居住,生怕給兒女們增添一點兒麻煩。在母親的文字裏,我們可以看見,有時母親會因為一點兒小事惹得兒女們不高興了而惴惴不安,可以想見,老人有時是嘮叨的,當兒女們不高興時,她就會很擔憂。一直以來,我們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事情,而讀這位老母親的文字時,我們會發現,有時老人比我們更像小孩子,她越老,便越是要討好兒女們,這般辛苦,幾個子女真的關懷?

有一天媽媽老了,我們真的應該多去看看媽媽,因為她每天都在老下去,而留給我們的對她説:媽媽,我還會再來看你的,這樣的機會,已經不是很多。

這本書,是一位媽媽的心,是每一個子女都應該感悟的母愛。

讀《有一天,媽媽老了》心得感悟 篇4

《中國人的一天》開網絡新聞視覺原創之先河,自欄目創辦以來,累計推出了20xx期紀實圖片故事,題材覆蓋中國各個角落、各行各業的人,觸角遍及中國階層的生活,已經成為圖片化的“中國社會生活大百科”。在同名系列圖書最新作——《中國人的一天:變與不變的中國人》中,編輯團隊用三個部分來闡釋在當今社會結構、經濟模式的鉅變中,個人被社會車輪推動的變化和堅守——在這個變革的年代,有哪些新興事物和傳統遺存,人們如何為了生活大規模流動,以及在這樣的環境下,對夢想、財富、幸福的理解發生了什麼變化。例如“創意木工坊”和“打鐵手藝人”,一個是“萬眾創新”下的新興熱點,另一個是傳承千年的民族文化。兩者雖然天差地別,卻微妙地在這“變與不變”的時代中攜手共存,構成了大變革之下個體生活、價值認同的縮影。又如“購物節中的快遞小哥兒”和“大山裏的天梯信使”,雖然工作性質相近,但在不同環境下衍生出的工作形式卻又讓人看到了時代變幻中同一事物繁衍變化後的不同結果。在書中選取的30多個頗具代表性的故事中,每一個都帶有莫名的幽默或傷感。或是因為精神,或是因為物質,但都反映着個人已被改變或未曾改變的初心。

讀《有一天,媽媽老了》心得感悟 篇5

在看這本《中國人的一天:變與不變的中國人》書的時,同事無意中也瞅到,他讚賞了這本書的大膽創新,尤其是這本書的書脊和書腰結合的構思,這在眾多圖書中,是第一次見到,我這個同事曾在圖書出版業工作過,所以對書相對而言,會比我專業許多。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都在微小的地域裏,努力的活着,活着這個詞信息量很大,不僅僅是生存之道,也有艱辛和那些捕捉不到的點滴。而這本書《中國人的一天 變與不變的中國人》,反而像生活之眼,看到了小市民在平凡生活下的默默無聞,甚至是那些收割了生活中的平淡與光鮮,《中國人第一天》在騰訊網上已經播出了許多期,我也看了不少,這裏每一篇都是真實,我很喜歡這檔節目,他們能把每天的關注點,移至這些普通老百姓中,這很有意義,他們講述的故事,不僅僅是生活,更是平凡中的你我。

也許他們沒有明星們來的光鮮亮麗,但他們也是兢兢業業在各自的崗位中,去工作,在各自的愛情裏相濡以沫,他們不需要曝光,他們需要的是一種生活上的共鳴。

所以,這檔節目自20xx年1月1日播出後,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讚賞,他們一年365天從未間斷,從名人商賈到販夫走卒,從鐵藝傳承人到殯儀館裏的入殮師,從抗戰老兵徐欽林到閩南特色的木偶戲,還有那些大山裏留守女孩、守村老人、在北京北漂的青年們,這裏不僅有天梯信使,還有開着路虎上班的公交女司機,無論他們是在地下通道唱歌的歌手抑或者是沒有追逐流行選擇學習傳統文化的舞獅人,這裏泛着熱血,流淌着青春,他們沒有老去,反而印在了書中,像一頁雋永的神話,即便默默,都依舊閃着光芒。

在《90後評彈演員》這篇中,我看見古老蘇州的吳儂軟語,看見那古老的大堂裏,彈撥的温婉抑或是熊熊的激昂,這些日漸式微的古藝,卻在這些鮮活的面孔裏,次第開放着,這不鼓舞人心嗎?在《大山裏的“天梯信使”》裏,我看到的更多是觸動,尤其在191頁裏的大圖中,他爬在高高的深山中,那筆直的木梯全長24步,而且日漸腐朽,他依舊在着懸崖峭壁上攀爬,只為這身上三四十斤的郵袋能安全的到達對方的手中,誰能想這一趟需要5天,誰能想他堅守的是村裏的老人都能不失孤,都能得到聯繫,更者他的工資一個月才1400元,這麼辛苦的活,在一般人的眼裏,早就不做了。而杜登文説“這麼多年已經習慣了,對鄉親們、對郵路有了很深的感情。每次到村子裏,村民拉着我説説笑笑,渾身的疲憊就一掃而光了。”

這是被村情餵養的信使,他用愛走完了一遍遍大山。中國的疆域如此之廣大,這本書已經是第三本了,結合着大圖片小文字,我看見太多的陌生又温暖的面孔,20xx多個日夜,20xx多個故事,20xx多種的生活,這裏喜樂苦悲都串聯在書頁間,浪跡於生活中。

這是中國人的寫照,也是中國人的面孔,我喜歡書裏的一句話,“我們願做社會的顯微鏡,放大平常的個體,讓讀者看到人生百態;我們願做社會的望遠鏡,拉近天涯海角的距離,讓讀者心馳遠方。”

是啊,我們都是望遠鏡,也是顯微鏡,我們不是看客,也可能是書裏的一頁,一個温暖。這本《中國人的一天:變與不變的中國人》很有內涵,不僅僅是震撼的圖片,更多是文字下的觸動,這本書,有大膽也有缺漏,比如有些文字的排版行間距過大,圖片有些擺放過密集。不過這本書優點勝於缺點。

我很喜歡。

標籤: 感悟 精選 媽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0d9rn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