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黨團相關 >黨委黨建工作 >

黨的創立歷程範文

黨的創立歷程範文

中國共產黨從1920xx年成立以來,至今已經走過了95年不平凡的歷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篇黨的創立歷程範文,歡迎大家閲讀。

黨的創立歷程範文

黨的創立歷程範文一

中國共產黨建立至今已經90年了,這個90年正和中國大變革和大轉折關鍵的百年重合。中國共產黨初創之日,正值帝國主義勢力日益成為統治中國的決定力量之時,中國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互相勾結,成為帝國主義奴役近代中國社會的基礎。民國初年的政體探索難以找到獨立思維和抉擇的空間,而中國共產黨在成立最初的20xx年中不斷探索的正是一條如何用一種適合中國文化和國情特色的執政理論來建立全新政體的道路;此外,傳統的鄉村經濟體制被工業化鏈條下的傾銷手段摧毀之後,在半殖民地夾縫中誕生的全新產業階級則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天然的保障。

彼時彼刻,舊的制度在暴力革命的聲浪中轟然崩潰,新的秩序在孫文等革命者殫精竭慮的經營下正逐步建立,但依然面臨巨大的阻力。從政治層面來看,辛亥革命的勝利並未在實質上打破封建舊制,以袁世凱為代表的舊封建舊臣坐擁平定全國的軍事實力,是革命黨無奈中必須依附或爭取的對象,袁氏掌權當國之後遂更改憲法,試圖實現永不退休的終身制總統,甚至不憚於脱掉共和的外衣迴歸世襲帝制,關於政治體制的爭論在民國成立的最初十年內從未停止過,其中不可避免的夾雜着外國列強的影響,這些影響又伴隨着日俄對滿蒙的瓜分企圖、英國對西藏的割裂企圖、日軍在攻佔膠州灣以後對山東的窺伺等,革命的成果苟活在列強勢力的危險均衡中,只能沿着舊制的慣性前行,在政體方面所謂的革新也更多的只是逢迎列強的侵略需求,同時均衡國內各大派別的勢力,比如“辛亥前後革命黨人所追求的原是個美國模式的總統制。但是在孫、袁交遞時,革命黨人(尤其是宋教仁),怕新總統袁世凱弄權,在《臨時約法》裏,乃把總統制改為內閣制。”(唐德剛,20xx)。可見在選擇政體時所參考的依據相當狹隘,而且最終也沒能阻止袁氏的帝制鬧劇。

另一方面,孫文發起的討袁運動無意中加劇了地方實力派的角鬥,許多地方軍閥以反袁的名義紛紛獨立,這反而成就了軍閥割據的局面。袁世凱死後,列強失去了共同的代理工具,開始尋求並扶植新的代理人,由此形成的大小軍閥代表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以及海外的不同勢力的利益,互相牽制、各霸一方,橫徵暴斂、禍國殃民,內戰連年不斷,給人民造成了無窮的災難(張憲文,1985)。中國之文化土壤與西方不同,20世紀初的社會精英試圖通過全盤或接近全盤式的學習西方政體來改良中國社會,多半以失敗而告終。比如,區域高度自治的政體在美國就行得通,美國以“獨立宣言”立國,其中着重宣揚人性自由和權利的重要性,州與聯邦之間的關係是“分離且自由”的,各州的經濟、司法等事務均高度自治,一個區域的人們按照他們之間的契約,相互協調一個共存的自由生活,如果願意,各個區域可以自願的通過協商和妥協,達成一個契約聯合在一起,這樣的聯合並不妨礙他們的自由,充分區域自治的原則,就是這樣產生的。這也使得分治原則下的聯邦政府看似權力鬆散,卻足以維繫國家的統一併使其日益強大。他們所依賴的正是自由和不干涉區域自由前提下的互利共存(林達,1996)。

但是,這樣的制度如果照搬到中國,則會出問題。中央集權應該是最適合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一種模式,這也應該是不斷吸取歷史教訓的結果,縱觀中國歷史,凡是地方勢力得不到有效制約和控制的時期,必然是軍閥割據,戰亂紛爭的時代,中國自宋以後逐漸意識到中央集權的重要性,藩鎮的獨大必須加以遏制,到明朝更是將中央集權發揮到極致,乃至於影響了正常的發展,儘管如此,集權導致的發展阻滯換來的是農業帝國長期的穩定和繁榮。民國時期的軍閥割據再一次提醒人們,區域自治終究是行不通的,只會讓國家愈發的混亂。地方勢力難以均衡的問題一直延續到蔣介石執政時期,並且可能是其最終垮台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誕生在近代政治探索的最初階段,當對西方政體亦步亦趨的簡單模仿遭遇失敗之後,一種全新的治國理論呼之欲出,而馬克思主義在這個時期被大規模引入中國,正是為這艘在風雨飄搖中找不到航標的華夏巨輪指明瞭充滿希望的方向。

從經濟層面來看,外國列強的入侵,使自然經濟的基礎被破壞了,但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經濟對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存,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佔據着明顯的優勢。但是,在近代中國的大歷史背景下,“不僅有„沉淪‟,還有„上升‟,近代中國社會從發展趨勢看,存在兩個相互矛盾而又相互連接、相互制約的過程,一個是從獨立國變為半殖民地(半獨立)並向殖民地演化的過程,一個是從封建社會變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向資本主義演化的過程……中國社會在沉淪的過程中變為半殖民地,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受到嚴重損傷,但是在資本-帝國主義的刺激下逐漸生長了資本主義,特別是民族資本主義因素,產生了新的階級力量,因此在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增加了„上升‟的成分”。而從沉淪到上升的轉折點則出現在《辛丑條約》簽訂以後到北洋軍閥統治的這一時期(張海鵬,20xx)。

上升的趨勢在之後逐漸顯現出來,在這期間,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但經濟地位脆弱,始終沒能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由於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實行分離剝削政策,又由於小農根基的廣泛存在,造成中國實際上長期的不統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中國廣大人民羣眾,尤其是農民羣眾,日益貧困化以至於大批破產,過着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在這同時,中國無產階級的力量也開始成長和集結,並發動了一系列對內外的政治和經濟訴求,其中包括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及其後來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所代表的新鋭思想和文化勢力可謂“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在這個時候成立,並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明確主張,從而引導了中國社會在跌入“沉淪”的最低谷之後所迸發出的積極向上的趨勢。

中國共產黨誕生於混亂不堪的軍閥政治背景中,其經濟根源則來自於同時存在於這一時期的“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黃金時代”:1912到1927的20xx年中,由於一戰的爆發緩解了西方列強侵略的壓力,進口貿易大為衰落,出口貿易急劇增長,這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機會,民族資本投資潛力與國內市場的擴大,以及生產技術等方式的革新和改進,加上民族資本家在發對軍閥內戰和抵制外貨運動中激發的民族熱情高漲等因素,這些都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張海鵬,20xx)。同時也促進了以產業工人為主要力量的無產階級的發展和壯大,在此基礎上誕生的中國共產黨具有天然牢固的羣眾基礎,從而使近代中國歷史開始從黑暗的谷底上升,並逐漸透露出一絲光明。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發展,再從壯大到強大的歷程並不是偶然的,背後所藴含着複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同時,這一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正是接連不斷的挫折使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不斷吸取教訓,逐步積累鬥爭經驗,並在中國近代史紛繁複雜的鬥爭洪流中迅速成長。比如,1920xx年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上,受到蘇聯及共產國際的影響,孫中山執行其聯俄政策,共產黨員被允許個別加入國民黨,此舉吸引了大量的青年志士參與革命運動,實踐革命道路。

國共合作維持了三年,孫中山病逝以後,蔣介石在1920xx年4月發動xx政變,最初在上海,不久之後,凡國民黨所統轄的城市都在拘捕甚至槍斃共產黨員。蔣介石對共產黨翻臉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他有了上海金融界的支持,已不需要蘇聯援助”(黃仁宇,1997)。中國共產黨從“四一二”的慘痛教訓中領悟到,無產階級領導權是革命的根本問題,而實現對農民羣眾和武裝力量的領導又是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根本;中國共產黨不僅要領導農民羣眾、領導革命羣眾運動,尤其要領導武裝力量、要領導軍事運動,要在黨的領導下把羣眾運動與軍事運動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保證革命的勝利發展。大革命雖然失敗了,但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已經對軍事問題作了初步的探索,為以後創建人民軍隊,獨立地領導革命作了必要的準備。

在中國共產黨創立初期,儘管黨內各項事務正處逐步發展和成熟的階段,但相比當時國內的其他政黨和政治組織,中共的優勢依然很明顯。越來越多的史學家提出,中國共產黨在北伐戰爭中曾經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時的國民黨曾藉助於共產黨人的建議、物質支援和組織技巧,按照蘇聯共產黨的模式改組,進而建立了一隻以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領導和受過政治教育的軍隊,青年幹部到軍閥割據地區的工人農民中區,鼓勵和組織工農支持革命。那些曾經從事困難而危險的組織羣眾工作的人,被認為更接近共產黨人而非國民黨人。

當時的國民黨員不願意做實際的工作,而共產黨人則主動承擔這項工作,國民黨初創時與生俱來的資本主義“血統”使他們和工農越走越遠。孫中山去世以後,蔣氏的執政理念中更加視蘇俄共產為洪水猛獸,避之不及,急欲除之而後快。這使得國民黨較少承擔革命義務的人更加避諱在羣眾中工作,以此避免共產主義的沾染。四一二政變將共產黨人排除在國民黨隊伍之外,被排除的,正是那些曾經在革命期間向國民黨灌輸活力、紀律和獻身精神的人,因此,北伐的成功主要靠共產黨發動工農和蘇聯的援助才獲得成功,北伐成功後蔣氏的xx政變把國民黨內的優秀分子“清理”出去,這種狹隘的極權思維無視基層工農階層的重要性,因而引發了更多的消極後果,並極有可能是國民黨走向衰敗的開始(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

從思想文化層面上來看,中國共產黨的另一個重大的優勢是其領導有志青年最求和奮鬥的信仰。信仰是人們的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有了信仰,人們就有了精神的寄託,有了行動的指南。在內外混亂的中國近代,作為人類歷史最進步、最革命、最合理的科學學説,共產主義學説在正確認識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矛盾,證明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一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指出了無產階級運動的性質、條件和在全世界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美好前景。共產主義學説不是脱離實際的空想,而是經過一百多年無產階級革命實踐檢驗的科學真理,不是代表少數人的利益,而是無產階級和全人類長遠利益的集中體現。因此,共產主義是一種科學信仰,是有史以來最崇高的信仰。共產主義信仰體現着人類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嚮往和追求,是無產階級革命者強大的精神支柱。共產主義引入中國以後給一代知識青年點燃了信仰的火炬,這種針對國家、社會和階級的全新理念迅速開啟了有識之士尋求救國救民、強國富民的圖存和圖強之路。

綜上所述,在中國共產黨最初創立的歷史時期,正值內憂外患的混亂局面,國外各方勢力覬覦中國的領土和資源,國內各派閥關係錯綜複雜,民眾更深受其害。在這種艱苦複雜的情況下,一個年輕的政黨何以能夠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不但沒有在專制政府鎮壓和屠殺中消失,反而在鬥爭實踐中越戰越勇,越來越強大呢?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我們至少可以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中提煉出三個主要的經驗:(1)在政治上建立一個適合中國文化和國情特色的理論,這樣的理論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基於大量實踐經驗提煉和昇華的結果,同時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隨着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現狀以及現實問題的變化而進行靈活的革新和調整。一個科學、合理的治國理論是一個政黨長期保持執政智慧和活力的重要保障。面對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古老歷史傳統的國度,中國共產黨在初創之時的治國理論——建立一個以無產階級為基礎的民主政權——在當時無疑是最符合上述要求的。

(2)要爭取最廣大民眾的支持,也就是“融入工農大眾、重視羣眾工作”的執政理念,共產黨之“接近工農”有別於封建時代“收買人心”的狹隘策略,因為這個政黨自身就是從工農階級中提取出來的先鋒隊組織,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共產黨就是中國工農大眾,這種天然而緊密的聯繫使得中國共產黨在創立之初就擁有了最廣大羣眾的支持和擁護,這一點是當時諸多政治團體所無法企及的巨大優勢。(3)共產主義信仰給了共產黨人無窮的力量。對於社會進步而言,科學技術、物質、市場的力量固然很重要,但信仰是一種更強大的力量,它能夠在廣大的範圍內得到長期延續,適應社會和民眾的需要,成為指導人們行動的強大精神動力。這三條寶貴的歷史經驗使得中國共產黨在初創之時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並使其不斷保持革命的鬥志和活力。直到今天,作為前世界最大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依然需要保持這三方面的優勢,才能承擔起領導世界五分之一人口走向現代化和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

黨的創立歷程範文二

中共“一大”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的必然:

1、國際條件——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指引和共產國際的幫助指導;

2、國內條件——

a、階級基礎: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

b、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c、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二、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會議

(一)黨的創建時期(“一大”、“二大”、“三大”)

1.中共“一大”(1921/7/23-31,上海),中國共產黨成立。

內容:①通過了第一個黨綱(確定黨的名稱、奮鬥目標和中心工作); ②選舉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

意義: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2.中共“二大”(1922/7/16-23,上海),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黨的革命綱領:最高綱領是建設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3.中共“三大”(1923/6/12-20,廣州),確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第一次國共合作)

(二)土地革命時期(八七會議、遵義會議、瓦窯堡會議)

1.八七會議(1927/8/7,漢口)

(1)內容:

①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

②通過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 ③決定發動秋收起義。

(2)意義: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2.遵義會議(1935)——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

(1)內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黨中央在遵義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集中全力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肯定的毛澤東的軍事戰略主張,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2)意義: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誌着中國共產黨從幼年達到成熟。

3.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

遵義會議是在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只解決了當時最為迫切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而瓦窯堡會議則解決了遵義會議沒有來得及解決的政治策略問題,確定

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這為黨領導全國人民迎接偉大的抗日戰爭奠定了政治基礎。

(三)抗日戰爭時期(洛川會議、“七大”)

1.洛川會議(1937):決定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決定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

2.中共“七大”(1945/4/23-6/11,延安楊家嶺)

(1)內容: ①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報告;

②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羣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③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2)意義:確定了黨的政治路線,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四)解放戰爭時期(七屆二中全會、政治協商會議)

1.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河北平山縣西柏坡)

(1)內容:

①提出黨的工作重心轉移;(鄉村轉移到城市 )

②提出黨的總任務;(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為一切工作的中心 ) ③告誡共產黨人要警惕“糖衣炮彈”的進攻。

(2)意義: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9,北平)

內容:

①制定《共同綱領》,確定了國家名稱和國家性質; ②選舉國家領導機構和領導人;

③確定國旗、代國歌、首都和紀年方法;

④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五)新中國成立後(“八大”、“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大”、 “十四大”、 “xx大”、 “xx大”、“xx大”)

1.中共“八大”(1956)

(1)主要內容:

①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

②提出了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

③提出了經濟建設的方針和黨的建設的原則。

(2)意義:為我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指明瞭方向。

2.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會議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會議主要內容和貢獻是:第一,重新確定了中國共黨的正確的思想

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第二,提出了調整國民經濟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方針。開始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3.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出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4.中共“十三大”(1987):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被簡稱為“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十三屆四中全會產生了以xx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

5.中共“十四大”(1992):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

(1)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問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

(2)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階段,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誌,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6.中共“xx大”(1997.9):提出並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7.中共“xx大”(20xx.11):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產生了以xx同志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

8.中共“xx大”(20xx.10)

會議主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會議貢獻:系統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全面系統闡述了科學發展觀。

三、中國共產黨的武裝鬥爭

(一)重要革命戰爭(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

1.北伐戰爭:1920xx年5月至1920xx年7月,中共與國民黨實行政治合作的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2.抗日戰爭: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共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反對帝國主義鬥爭的勝利。

3.解放戰爭: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4.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至1953年,中國人民發揚了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二)軍隊建設

1.北伐戰爭中,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骨幹的葉挺獨立團為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稱號。

2.1920xx年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3.1920xx年“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著名論斷“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4.1920xx年4月井岡山會師,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5.抗戰開始後,根據國共兩黨協議,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6.解放戰爭至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7.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人援朝作戰。

8.新中國成立後,對軍隊進行整編,成立多兵種合成部隊。

9.1955年實行義務兵役制、軍銜制。

10.80年代以來,人民解放軍加強了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建設。

(三)軍事路線和方針

1.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①八七會議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 ②紅軍四次反圍剿採取的是運動戰。

2.抗日戰爭時期:以分散兵力,打游擊戰。反“掃蕩”中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等靈活戰術。

3.解放戰爭時期:

①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

②西北人民解放軍採取了“蘑菇”戰術,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 ③1948—1949年戰略決戰(遼瀋戰役—“攻佔錦州,關門打狗”;平津戰役—“分割包圍,甕中捉鼈”)。

(四)重大戰事(五次反“圍剿”、紅軍長征、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沙家店戰役、孟良崮戰役、人民解放軍突進中原、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

1.五次反“圍剿”(1930—1934):前四次取得勝利,第五次失利。

2.紅軍長征(1934/10—1936/10):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扼殺革命的企圖。

3.平型關大捷(1937):殲滅日軍一千多人,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

4.百團大戰(1940):是抗日戰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增強了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

5.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沙家店戰役(1947):殲滅國民黨軍隊3萬餘人,粉碎了對陝北解放區重點進攻。

6.孟良崮戰役(1947):全殲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粉碎了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7.人民解放軍突進中原(1947、6):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8.遼瀋戰役(1948/9—1948/11):殲敵47萬多人,解放了東北全境,人民解放軍人數在數量上取得了優勢。

9.淮海戰役(1948/11—1949/1):殲敵55萬多人,是近代以來殲敵數量最多的,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10.平津戰役(1948/11—1949/1):殲敵52萬多人,解放了華北全境。

11.渡江戰役(1949/4/21—4/23):標誌着國民黨統治在大陸的結束。

四、中國共產黨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向。

2.八七會議:中共認清了中國革命的基本方向,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

3.1920xx年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即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二)中國共產黨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

1.中共“八大”正確地指出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任務,制定了正確的經濟建設方針。

2.1958年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又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誤人歧途。

3.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轉折,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和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歷史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4.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5.中共“十三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6.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中共“xx大”提出並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8.中共“xx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三)中共在領導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過程中的挫折及糾正

1.1920xx年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失敗,是中共領導革命過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在共產國際指導下,中共倡導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掀起了國民大革命。

2.1920xx年大革命失敗。中共認識到必須掌握革命的領導權、掌握革命的武裝,開始發動武裝起義。

3.1920xx年以奪取中心城市為目標的起義失敗後,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4.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中共開始走向成熟。

5.1958年黨中央發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損害了農民生產積極性。1960年黨中央全面調整國民經濟。

6.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傾錯誤。

五、中國共產黨的建設

(一)黨的思想建設

1、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

(1)1920xx年八七會議糾正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給思想混亂的中國共產黨指明瞭新的出路。

(2)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使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

(3)1942年整風運動,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傾錯誤,達到空前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4)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了重要準備。

(5)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告誡全黨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提出“兩個務必”的重要論斷。

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

(1)1951年開展三反運動,純潔了幹部隊伍,抵制了腐朽思想的侵蝕。

(2)1957年開展整風運動,把反官僚主義放在第一位。

(3)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4)1992年十四大高度評價了鄧小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提出用這一理論武裝全黨。

(5)1997年xx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6)20xx年xx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二)黨的作風建設

1.1942年整風運動,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傾錯誤,達到空前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2.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兩個“務必”:“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他還告誡共產黨人,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

3.1951年在國家機關中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打退了資產階級的進攻,挽救了一批幹部,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

4.1957年在全黨重新進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義、反宗派主義、反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通過整風使全黨學會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以利於社會主義建設。

(三)黨的理論建設

中國共產黨先後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其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中國共產黨能夠找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基於對中國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分析、對世界形勢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認識、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

中國共產黨自從1920xx年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90年坎坷而光輝的道路。從一個只有50多人的黨發展成為擁有近7799萬名黨員、執政60多年的世界最大政黨。9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明瞭方向。歷史雄辯地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愧為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新事業的核心力量。

科學發展觀 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指明瞭我們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標誌着中國共產黨對於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標誌着馬克思主義和新的中國國情相結合達到了新的高度和階段。

黨的創立歷程範文三

一、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 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xx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鬆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起着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 1920xx年10月,由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3人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負責人。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範鴻劼、張太雷等先後加入,成員大多為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説研究會的骨幹。 1920xx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祕密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推選包惠僧為書記。 1920xx年秋,施存統、周佛海等在日本東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施存統為負責人。 1920xx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祕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0xx年底至1920xx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在濟南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0xx年春,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的“共產黨”分道揚鑣後,陳獨秀等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有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陳獨秀、譚平山先後任書記。

1920xx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中先進分子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張申府為負責人。 這些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名稱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叫“共產黨支部”或“共產黨小組”,它們的性質相同,都是組成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後來被通稱為“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後,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發起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刊物,開辦工人學校,領導工人成立工會,開展工人運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 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鬥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侷限性和階級局

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隨着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髮展壯大,到1920xx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20xx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20xx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準備。 1920xx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醖釀。

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瞭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鬆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着,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黨的早期組織。這些組織當時叫法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則稱共產黨小組或支部,由於它們性質相同,因此,後來統稱它們為各地共產主義小組。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xx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誌(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祕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羣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 1920xx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準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0xx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

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 1920xx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綱領規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廢除資本所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的基本任務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各項活動,加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的研究與領導。大會選舉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李達負責宣傳。 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向。正如毛澤東所説的那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為之一新了。 由於黨的“一大”召開於7月,而在戰爭年代檔案資料難尋,具體開幕日期無法查證,因此,1941年6月在黨成立20週年之際,中共中央發文正式規定,7月1日為黨的誕生紀念日。

標籤: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angguan/dangwei/jkvwj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