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寫作指導 >

如何藉助於理論寫好分析類應用文大綱

如何藉助於理論寫好分析類應用文大綱

為了給員工提供一個交流意見、切磋技能、傳遞經驗、展示才智的平台,許多大公司都辦起了內部期刊,有的公司為了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還不定期舉辦各類有獎徵文比賽,發動員工為企業的建設和發展想點子、找路子,及時總結從工作實踐、學習思考中領悟出來的真知灼見。由於這類文章一般都是在對某一實際工作對象加以分析、綜合、比較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觀點、結論,所以這裏將其統稱為分析類應用文。從目前情況來看,一方面分析類應用文用途很廣;而另一方面,企業員工寫作此類文章的水平卻亟待提高。大多數企業員工都面臨着這樣一個矛盾:有材料、有想法、有感悟,卻苦於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完整、有條理、透徹地表達出來。企業員工寫不好分析類應用文,固然有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原因,但最要害的問題還在於理論環節的薄弱。針對此種狀況,本文擬就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如何藉助於理論寫好分析類應用文大綱

一、充實理論知識,是提高分析能力的前提

分析類應用文最基本的特徵,就是分析,要想寫好它,首要條件就是提高分析能力。任何事物都有質和量兩個方面,要深入準確地把握某一對象,就需要分析它的質和量。因此,我們通常把分析方法分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兩大類。假如説定量分析能力的提高需要良好的數學、統計學的學科基礎和大量的定量分析練習的話,那麼充實理論知識,提高理論修養,則是提高定性分析能力的前提。在這裏,我們談的主要是後一點,即如何運用理論提高定性分析能力的問題。

定性分析是指對對象質的規定性進行科學抽象和理論分析,並從中得到規律性的熟悉和深刻的見地。要提高定性分析能力,我們不但要具備哲學、邏輯學的思辨、思維的方法論的修養,而且還要對所要進行理論分析領域的理論知識比較熟悉。譬如:我們要對某一地區的電信運營活動加以分析,除了要具有一般的哲學、邏輯學素養之外,還要熟悉國家及地方政府的經濟政策理論、治理學、市場學的理論,以及電信行業乃至某一類電信產品所特有的運營規律。假如對以上領域的理論知識不甚瞭解,那麼我們對於該領域的問題和現象的分析,就難以進行。

俗話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理論知識的充實擴展,也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平時就要注重積累,而且,在調查研究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新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及時補充新的理論知識。有人也許會説:各種各樣的理論這麼多,如何學呢?三點建議:一是有針對性地去學習跟自己平時調查研究的對象有關的理論;二是選取本領域有代表意義的名家名作來讀;三是不貪多,但要領會得深。這樣一來,至少能夠保證你在分析某一特定問題時,能夠遊刃有餘。有人也許會説:分析思辨是一種天賦的能力,哪裏是讀幾本理論書就能具備的呢?不錯,分析思辨的確是一種能力,思辨能力,不能排除天賦的差異,但也並不神祕,它能夠憑藉後天的練習而提高。讀一些思辨性強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種最有效的思辨能力的練習;而另一種有效的思辨能力的練習,就是運用你所把握的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

二、理論聯繫實際,才能更好地分析解決問題

理論本身不是遠離生活的,也不是籠統的。理論只有在脱離了生活現實的時候,才被譏笑為無聊的空頭理論。其實,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都離不開理論的規約和指導:政治生活中講政治理論,企業生產中講治理學,藝術創作和鑑賞中講藝術哲學或者説美學。理論就像一把解剖刀,理論聯繫實際的過程,就是使用這把解剖刀去解剖現實現象的過程。怎樣解剖呢?一個最基本的思路,就是“觀照”的思路,也就是説你可以沿着這樣的思路往前走——理論家、研究者是如此這般講的,那麼,事實又怎樣呢?

有時候,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繫是顯豁的;有時候,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繫是隱蔽的,需要對許多現實材料仔細考察分析之後才能發現;有時候,一種現象的實質,需要藉助於多種理論的觀照才能現出;有時候,一種理論又可以用於解釋不同的現象。也就是説,理論家、研究者講的是a,假如事實也是a,那就輕易理解多了,也輕易分析多了。但通常情況下,理論家、研究者講的是a,而實際看起來偏偏不是a,而是a1、a2、a3……有時候甚至看起來根本不像a字系列的,而像b、c、d、e……那怎麼辦呢?這樣的情況儘管棘手,但至少我們找到了一個可以一路追問下去的切入點:

為什麼事物看起來明明是a1、a2、a3……或者看起來壓根兒就是b、c、d、e……理論家卻把他説成a呢?

我們看到的這個a1、a2、a3……或者b、c、d、e……跟理論家所講的a有什麼區別呢?

事實與理論之間的這個區別又説明了什麼呢?

為了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你就需要不斷地去調查研究,閲讀一定數量的第一手、第二手的資料,這麼一路追究下來,你對事物的熟悉也就越來越深入了。這就是理論的用途。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某一種理論可能是封閉固定的,但與此理論相對應的現實卻是鮮活變化的,假如你能夠充分注重到並把握這種鮮活、變化的現實中所藴藏的新的規律,你也就發展了你所使用的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講,理論既不是籠統的、抽象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有人也許會問:你怎麼知道你根據某一理論或某幾種理論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呢?的確,無論從主觀追求方面講還是從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方面來講,我們都需要追求真實、準確。那麼,如何才能保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呢?要保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就必須依*以下三點:一是你所使用的理論應當是經過探討驗證的、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的正確理論;二是作為論據的材料是確鑿、典型、充分的(包括第一手的材料和可*的文獻資料);三是嚴謹的分析論證。

那麼,以上三點都問心無愧地做到了,你的觀點就一定確鑿無誤嗎?不一定。因為人的熟悉能力本身就是有限度的。而且,作為“軟科學”的社會科學領域,存在着較自然科學更大的彈性空間,它的豐富和發展也就更加需要不斷地討論乃至爭論。不同意見之間的互相補充、映照乃至碰撞、交鋒,只會使問題越來越明朗化,也總有某些真知灼見、某些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熟悉從爭論中沉澱下來。所以,此處建議大家在寫稿、投稿時各抒己見,而領導者或治理者就會在大家各種意見的交流碰撞中,發現那些真知灼見,予以吸收聽取,從而調整自己的運營思路,未雨綢繆,在嚴重的競爭形勢下,加快自己的發展步伐。

三、藉助於理論,駕馭材料而不是被材料所駕馭

企業員工所寫的分析類應用文很多都是反映一線工作實況的,他們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夠為公司的運營治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建議乃至成為解決問題的辦法。企業員工與鮮活的工作、生活實踐相貼近,做得多,見得多,聽得也多,把握着大量豐富的、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信息,這就能夠使他們在寫作時言之有物;但從另一方面講,與工作、生活實踐太過於貼近,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往往使人反而不輕易分辨出哪些是偶然現象,哪些是必然現象,哪些是真相,哪些是泡沫,這就有可能使企業員工在寫作時難以取捨,沉沒在資料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這也是俗話所説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道理。所以説,從純粹寫作的角度講,與現實的貼近既是他們的優勢,也是他們的劣勢。那麼,怎樣才能發揮優勢、克服劣勢呢?加強理論修養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而且,只有藉助於理論的視角,我們才可能在思維中與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更加清醒、冷靜地透視現實。

譬如:某電信公司的內部期刊上有一篇題為《xx電信增值業務新品迭出》的文章。該文第二部分的小標題是“營銷組合多業務捆綁把握髮展商機”,談的是如何在當前的中國電信行業形勢下,取得營銷成功的問題。在這一部分內容中,作者提到了中國企業從粗放營銷到精

細營銷的轉變過程,並列舉了這一過程所經歷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廣告加渠道階段,第二階段是媒體炒作階段,第三階段是價格戰階段,現階段是第四階段,即“要想取得營銷成功,策略是前提,技術整合是方法,資源合理化調度是基礎”的階段。這種對中國企業營銷方式的發展轉變的階段性劃分,就是一種理論。在上述理論的觀照下,再結合中國電信行業的發展現狀與各家電信公司激烈競爭的形勢,談××省電信的“營銷組合”、“多業務捆綁”等追求“技術整合”、“資源合理化”的運營策略,就顯得十分恰當,也能夠更加深入地説明問題。反過來設想一下,假如該文作者不依x上述階段性理論,只憑借從自己具體的工作中得來的信息、資料、經驗,是很難對當前中國企業營銷模式做一個全局性把握的;沒有這個全局性把握,他對自身所處的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也決不會熟悉得如此透徹,當然也就難以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了。

在寫作實際中,的確存在着這樣的情況,即被動地堆積材料、記述事件、甚至被材料所沉沒、所駕馭的問題。譬如,有一篇題為《我國“小靈通”業務發展及應關注的問題》的分析性文章:該文作者也想在文章裏對“小靈通”的業務發展問題作出分析,但是從行文上看,這種衝動遠未能充分實現。在分析“我國發展小靈通的機遇”一部分內容中,基本上是材料的堆積,分析的字句極少,而且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係是斷裂的,甚至沒有任何過渡句。這樣的文章讀起來,讓人感到憋得慌。

記得讀過一篇短文,文中寫的是一個人的煩惱心情。其中一個煩惱就是:他天天早晨,都被隔壁傳來的練琴的聲音吵醒。他寫道,最讓他受不了的還不是那琴聲,而是練琴者超出常規的拉琴方式:那人老是拉“1—2—3—4—5—6—7—”,到了“7-”,就不再往上拉高音的“i-”了,以至於短文作者總是要在自己的房間裏把那個高音“i-”唱出來之後才覺得愉快些。寫文章也是一樣,你把事實陳述出來了,分析總結的話其實已經到了嘴邊了,應該把它點出來,有了這個“畫龍點睛”,才似乎拉出了一個完整的八度音階。因為即使讀者讀了你的文章,也能領會一些你的意思,但他們仍然希望你從行家或當事人的角度,對此問題作出獨特的分析和評價。可是為什麼有些文章沒有把最後的總結和熟悉點出來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作者缺乏理論的觀照和提升能力,因此,他所記述、羅列的那些材料、那些事件,也就只是材料,只是事件,時間一長,這些材料和事件失去了當時的鮮活,這篇文章也因此失去了意義。相反,假如我們藉助於理論對所分析論述的對象得出一個較為深刻的熟悉,那麼,文後做一個“畫龍點睛”的提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有了總結和提升,才能使文章突破時效性限制,獲得更長久的意義。

值得強調的是,運用理論分析現象、問題的時候,還要注重避開以下兩個誤區:一是我們在運用理論時,被理論弄昏了頭,反過來遠離了你所要面對、解決的現實問題,跟着理論跑了。二是我們在閲讀第二手資料時,偶然也會被該資料作者的觀點、思路引入迷途。上述兩種情況並不罕見。相對應的較為有效的處理辦法是:把閲讀和寫作都停下來,去放鬆放鬆,平靜平靜。然後回頭理一理自己的思路。假如還是沒有頭緒,那就去看一看其他的材料,讀一讀其他的理論,這就似乎金庸武俠小説裏經常講到的“以毒攻毒”的辦法。

以上分別從充實理論知識的重要性、理論聯繫實際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藉助於理論駕馭材料等三個方面,談了理論之於分析類應用文的重要作用,以及運用理論提高分析類應用文寫作能力的方法。其實,只要肯下工夫學習理論知識,肯勤於觀察、思考,就一定能寫好分析類應用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zhidao/pp6we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