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徵文演講稿 >

《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中國夢徵文

《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中國夢徵文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xx提出了實現中國夢的美麗構想;要建設美麗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之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人民收入翻一番;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週年之際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國夢所勾畫的藍圖,也為高校教師施展才華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舞台。實現中國夢,最為重要的應該是培養品學兼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大學無疑成為培養建設者的重要搖籃。作為一名高校人文學科教師,緊緊圍繞在建設美麗中國進程中如何做好人才培養工作責無旁貸,要認真思考,查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中國夢徵文

全面、協調地發展自我,提高人文科學能力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對教師的高要求,寄予着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的期望。選擇教師職業就意味着要受到更多的約束,教師從事教人求真的事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就必須在道德上不斷完善,在學識上不斷提高。現在依然存在重技術輕人文的傾向,主要有兩個原因:1、科學技術的價值表現是直接的,作用發揮是顯性的、快速的和及時的;人文科學的價值表現是間接的,作用發揮是隱性而緩慢的、延後的。人們看到了科學技術直接帶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改善,卻忘記或者忽視了推動這種變化的思想觀念的作用,以及由此帶來的生產關係的改革和調整的力量,淡忘了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正是因為思想解放和由此推動的改革開放,才會有我國三十年的科技、經濟與社會如此快速的發展。2、人文科學是研究人本身及由人所構成的社會的,這樣的研究對象雖然不變,但其內容卻永遠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由於研究者思想觀念和方法的不同,對同一對象可以進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得出不同的認識和結論,不同時代對同一問題也可以得出不同的認識。所以,人文科學的許多研究成果,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也難以獲得普遍的認可。這在客觀上增加了對人文科學作為科學及其所擁有價值的懷疑。

人文學科教師要積極克服這一現象帶來的消極影響,全面、協調地發展自我,提高人文科學的能力,即知覺能力、回憶能力、評判能力、公正能力、抉擇能力、市場能力。因為人文科學能使人們獲得關於對待世界、對待他人和自身、對待生活的恰當觀念和態度,從而在個體或社會角度上,正確認識、處理人在生存和生活中必然遇到的三種慾望:權力、榮譽及財富,不為之所累,使自己達到快樂自由的境界,實現人生的真正目的,這樣的人格才堪稱健全。人格健全的教師具備以下主要特點:1、能夠積極的開放自我,正確地認識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侷限並對生活持樂觀向上的態度;2、心胸開闊,善解人意,寬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對不同的人際交往對象表現出合適的態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際關係中具有親和力,深受他人喜歡;3、人生態度樂觀向上,生活態度積極熱情,有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能夠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頭腦中非理性觀念較少;4、人格獨立、自信自尊,並具有自我發展、自我塑造與自我完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充分開發自身的創造力,創造性地生活,發現生命的意義並選擇有意義的生活。人文學科教師就是要有不斷完善自我的定力,佔領道德制高點,成為高尚道德情操的一面旗幟,這樣才能率先垂範,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並“敬而受教”。

汲取文學經典營養,確立正確的人格支點

由於文化歷史背景的距離,文字和思想上的一定隔閡,有些教師和中學生甚至大學生一樣,輕視或厭惡對古文的學習,認為太遙遠太古老太陳舊,與他們的生活相差太遠。有位中學生在中央電視台的一個權威欄目中甚至建議刪掉《詩經》的精華篇章之一——《氓》,足見這種觀點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應該意識到這是一種盲目的、胡塗的觀點。文學經典大都文質兼美,是我國優秀的文化歷史遺產的一部分,具有無可替代的淨化心靈的功能。

(一)培養愛國愛鄉的感情

儒家傳統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不愛自己的家、不愛自己家鄉的人,很難成為真正的愛國者。屈原《哀郢》詩中寫到:“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鳥尚迷戀故鄉,狐臨死也將頭朝着洞穴的方向。《古詩十九首》中更有:“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的句子;陸游《病起書懷》更雲:“位卑未敢忘憂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詩中亦云:“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無不表現了對國家、民族的高度責任感。近年來,由於西方文化影響,一些青年民族感情淡漠,洋奴思想嚴重。讀這些詩句,教師加以適當引導,其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較之政治課往往更勝一籌。“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雖然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學校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它畢竟是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母校。我們自己為國家的富強、學校的興盛是否已盡了最大的努力呢?決不可怨天尤人,似乎黨對不起自已、國家對不起自己、學校對不起自己、別人對不起自己,而不去想自己於黨、於國、於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培養關心民生疾苦的情感

有位國家領導人説過:“未來黨和國家的各級重要領導,多半會從我們這些重點大學培養出來。”今天的在校大學生,便是明天、後天的省長、市長、總經理。應當培養他們會體察民情,關心人民的民生疾苦。曹操《蒿里行》寫戰亂時代人民的苦難:“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韋應物《寄李儋元錫》詩也説:“身多疾病思田裏,邑多流亡愧俸錢。”鄭燮《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詩亦云:“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封建社會的進步文人尚且能心繫百姓,以邑有流亡而自己享有俸祿為愧,這種民本思想應教育學生多多吸取其營養,少一點自我,多一點他人。

(三)培養仁者愛人的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説:“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受儒家仁愛思想影響,歷代文學家寫下許多宣傳仁愛的詩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白居易《新制布裘》詩則曰:“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安得萬里裘,覆蓋週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杜甫詩中表現的是一種偉大的情操,而白居易詩中表現的是一種高尚的境界。教育學生做高尚的人,學習偉大的人,走上社會成為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的人。

(四)培養剛直不阿的品格

馬克思説他最不能容忍的品格是阿諛奉承,我國曆來的文學作品都力倡剛正不阿,養成一身正氣。陸機《猛虎行》曾曰:“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更傳為千古佳話。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更是文人摒棄一切奴顏與媚骨的典範。杜牧也説:“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户侯。”(《登九峯樓寄張祜》)即便為生活所迫,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時,詩人也倍感心痛。李商隱《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詩中曾雲:“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覆沒階趨。”他屈身下僚,不得不摧眉折腰事權貴,因此他甚至羨慕獻和氏璧被刖去膝蓋骨的和氏,從此無法下跪了。近世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更應當是學生立身處世的榜樣。

(五)培養瀟灑曠達的人生態度

應當增強應對人生磨難與挫折的素質。無論如何受打擊迫害,也能笑傲人生,不屈不撓。這一點,蘇軾是我們的榜樣。“烏台詩案”以後,出獄貶官黃州,他並未覺得悽苦怨艾。他《初到黃州》詩中説:“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同作於黃州的《定風波》詞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被貶嶺南,他又自我解嘲:“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被貶到更遠的海南島,身體也不好,他依舊樂觀:“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牀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幾次被貶,他不僅沒有絕望,反而使創作達到高潮。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均作於黃州。當代大學生大多是在父母嬌慣下長大的,往往任性、經不起挫折,用文學經典啟發學生 “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永不沮喪,永不頹廢,增強毅力,瀟灑曠達。

(六)培養高雅的審美趣味和藝術品位

中國文學的美學體系,一般形成為二水分流的局面:一是儒家因入世而關心現實美;一是道家因遁世或自我超脱而醉心於自然美。前者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後者如“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等等。文學經典既有憂患意識,與“世積亂離,風衰俗怨”有關的篇章,也有寫山水田園、愛情悼亡的美文。通過經典的學習,讓學生多一點“高雅”,少幾分“庸俗”,從而提高人的藝術品位與審美情操。

勇做社會正能量的傳遞者

樑曉聲《忐忑的中國人》指出:當代大學生是比較幸運的,社會允許人生觀多元化的存在,只要不危害社會和他人,選擇與時代主流理念不協調或者悖立的人生觀生活,也不會受到橫加干涉甚至予以剪除式的打擊。在道德觀上,社會和時代僅僅劃出“道德底線”,告誡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不要越過底線,否則可能觸犯法律,因為道德底線和法律邊線幾乎粘連在一起。因此,大學生最大程度享有道德指責“豁免權”。這驅使部分大學生將青春的美好和日子揮霍在“道德底線”上,也將人生的小舞台搭在“道德底線”上,而且自以為是最現代、最瀟灑、最自由的活法。

樑曉聲的觀點可謂一語中的。部分大學生為了他們自以為是的最現代、最瀟灑、最自由的活法,常常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嗤之以鼻,對“道德底線”設定不屑一顧,社會也給了他們最大的寬容。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一些社會問題也日益突出,比如經濟發展狀況不均衡問題,傳統大工業解體造成的失業問題,農民負擔過重問題,社會保險和慈善事業不完善問題,官員作威作福、揮霍浪費、貪污腐化模式百姓疾苦問題,漠視社會公德問題,道德滑坡速度驚人等等問題,對大學生產生了難以估計的負面影響,這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難度。由於教師的職責負有德育的責任,必然對學生進行主流理念的引導,極易讓學生產生説教、過時的印象。

但是,傳遞正能量是教師的職責所在。正能量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正能量讓我們心態更加積極,更加陽光,正能量是一種可傳遞的能量。每一個善良而正直的人心中都深藏着一種渴望,渴望我們這個社會少點冷漠多點温暖,渴望人與人之間少點戒備多點相助。任由世事變遷,愛與善終是社會的主流、時代的潮流。我們身邊有阿里木帶給我們的感動,他靠賣烤肉資助貧寒學子,而不少人專程去“捧場”,這裏面有感動,也有“正能量”的傳遞;以央視為代表的主流媒體發起的尋找最美鄉村女教師、最美鄉村醫生活動的開展,每年一度的全國道德模範評選活動的開展等等也都有“正能量” 的傳遞,足以證明社會需要愛,時代呼喚愛。對善行、對愛心的感動,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但很多人缺乏的不是感動,而是一種顯示感動的勇氣,一種傳遞感動的行動。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説:“總希望自己是這温暖鏈條上的一分子,讓這樣善的傳遞不在我身上斷掉”。那麼,教育工作者更沒有理由讓善的傳遞在自己身上斷掉。

“十年,樹之以木;百年,樹之以德。”説明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艱鉅性。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任務艱鉅,責任重大,需要教師恪盡職守,做社會正能量的堅守者、傳遞者,恪守情操,“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人生是一個過程,記得有一句詩説“天上沒有任何的痕跡,但是鳥兒已經飛過”。它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個過程,過程其實就是一所學校,只要我們能夠正確地總結,人生過程經歷的事情都是對我們自身有益的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應該看清我們的時代,看清我們身上的歷史使命,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只有國家好,才能民族好,只有民族好才能個人好。讓我們關心周圍每一個人,樹立實幹興邦精神,努力實現我們個人的中國夢、國家的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夢想。

標籤: 徵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zhengwen/zg8l6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