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新聞報道 >

有關評課稿範文(通用17篇)

有關評課稿範文(通用17篇)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1

趙這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學習要求下面都有一句這樣的話“完成任務請悄悄做好!”我覺得很好。一個孩子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是不能夠完成學習任務的;一個班級沒有好的紀律,是不能夠確保學習過程順利進行的。我在這方面有些欠缺,所以這一點最吸引我。另外,我喜歡這節課上老師的示範朗讀。既起到了示範作用,也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孩子們見老師讀得這麼好,自然而然產生讀的慾望,然後會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去讀課文。所以,這個示範朗讀是事半功倍的教學設計。很好!不妥之處是讓孩子們評價老師的朗讀太多了,淡化了孩子們的慾望。我知道,老師設計這個評價是想讓學生知道怎樣朗讀才能讀好,讓學生明白讀得好的標準是什麼。但是,國小生的理解能力遠遠不如他的直覺,他們更注重直覺,更適合模仿,所以我覺得應該讓孩子們儘快模仿老師的聲音和語氣認真去讀,那樣效果會更好。

有關評課稿範文(通用17篇)

這節課讓我有個想法:課堂上,我們要多考慮學生的感受。我們的導語設計要精煉,要儘可能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2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國小四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羣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針對王老師的這節課,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評析:

一、從教學思想上看

本節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執教者能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真正當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在教學中,能給學生足夠的閲讀時間,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創設了一種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教學環境。將教學過程變成師生共同探索的過程。

二、從教材處理上看。

執教者能夠深刻理解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除了讓學生對文本做深刻地理解外,在最後還讓學生走出教材,走進大自然。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感受自然規律。

三、從教學程序上看。

本課的教學思路清晰。教師抓住了本文的主線——“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理解蠢事的基礎上理清了本文的線索——以人物情感變化為線索。然後緊緊地抓住這條線索展開教學。

四、從學法指導上看。

執教者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學習規律,端正學習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提高學習能力。通過反覆閲讀,圈畫重點字詞,聯繫上下文,引生想象,抓住中心句,用段意歸併法概括文章內容等多種學習方法。比如,能聯繫上下文,明確嚮導的身份,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老師能適時地點撥:聯繫上下文是閲讀文章的一種方法。由於實例點撥,生動形象,學生易於理解和接受。教師不是教學生學會,而是讓學生會學。

最後,提出自己的一點建議:如果在課文結束時,能引領學生總結一下學習方法就更好了。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3

在本次活動《甜蜜的家》,黃老師不但立足於“關注文本細節,在情景體驗中發展語言能力”,而且從這理念出發,黃老師擬定了三個層面實施教學活動,從中還加入了幼兒生活實際中那個甜蜜的家,從而以更好的帶領孩子體會什麼是甜蜜的家。黃老師的本堂課 ,深受幼兒喜愛,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高。而且語言課要多設計一些問題來讓幼兒積極思考,並多給孩子回答的機會。本活動突顯了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1.目標把握適度:

語言活動《甜蜜的家》的目標主要是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小房子的情緒變化,體驗家的甜蜜與快樂。2、學習故事中的對話表達方式,引導幼兒大膽參與語言表達,體驗表達的快樂。

這節課的重點在於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並能用語言大膽表述故事中的對話。難點是感受小房子的情緒變化和家的甜蜜與快樂。活動中,以ppt圖片的出示和分段講述故事的方法,讓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及故事所藴涵的道理,幼兒也能根據故事情節積極回答問題、積極用語言表述故事中的對話,通過看、聽、説從而更好地理解故事,最後讓幼兒自主表達體驗情緒的變化以及擁有家的甜蜜和快樂。

2.師幼互動積極:

活動開始部分,開門見山,出示小房子的直觀形象,讓孩子感知觀察故事中的主人公,感受小房子傷心的情緒。在這一環節中,老師設置了恰當的設問,並引導孩子大膽的猜測小房子為什麼哭,幼兒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大膽表述小房子哭的各種原因,有孩子説:媽媽不見了。有孩子説:媽媽死了。有孩子説:沒有人住它的房子。這一環節中孩子們暢所欲言。適當的提問讓幼兒的思維被老師引領,懸念的設計,更好的激發了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這樣才能幫助幼兒更安靜的傾聽,提高了幼兒的注意力。從他們的回答中可知道孩子們在語言表術方面相當豐富。老師的及時表揚,更激發了他們想知道小房子哭的原因所在。

第二部分,結合圖片,分段講述中。首先教師引導幼兒通過對故事的理解,關注並大膽表現小房子的着急和小鳥的語氣和表情,讓幼兒感受小房子的傷心情緒和小鳥一家的甜蜜與快樂。既為實現第一目標奠定基礎,又為下面幾段的學習做好鋪墊。感受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懂得了甜蜜的意義。幼兒表現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很多孩子都願意用語言表述故事。甜蜜這個問題來源於生活, 幼兒對此還是比較感興趣的,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而且現實中孩子們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甜蜜的家。所以説這個話題離他們很近。講述過程中結合重點突出、邏輯清楚的圖片幫助幼兒記錄故事內容,在本次故事的重點段落“小房子的情緒轉變”中,教師結合圖片,巧妙的提出設問,體現了二個目的,一是幫助幼兒理解小房子情緒轉變的過程,二是讓幼兒感受小房子最終擁有一個甜蜜的家的過程。活動過程中發現幼兒能主動地表達、思考着圖片中的內容,幼兒聽了故事後明白原來甜蜜的家就是擁有一家人在一起的快樂與幸福。圖畫內容很自然地被幼兒所理解和掌握,最後完整欣賞講述故事時,邊看圖片邊講述故事,讓幼兒對故事內容有個完整的印象,加深認識和理解。

第三部分延伸活動,從故事拓展到孩子的生活,展示孩子擁有的甜蜜的家,讓孩子自己去説説自己家的甜蜜。激發孩子願意表述與會表述的能力。更進一步的讓幼兒體會甜蜜的意義。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4

星期二聽了郭輝煌老師的公開教學課——圓柱的體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例題4,並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題和練習八中的第1——2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知道圓柱體體積的推導過程,理解並掌握求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應用公式計算圓柱體積。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教學難點是:圓柱體割拼組合教學。聽完這節課後,讓我收穫很多,我覺得郭老師氣質佳、形象美,課上得實實在在。下面我就以以下兩方面對這節課發表自己的觀點:

第一方面:成功之處

1、教師能圍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為後面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埋下伏筆。

2、傳統教學與現代化教學相結合。圓柱體體積的推導過程中,教師首先把實物圓柱體模型進行分解,再組合成一個已學過的長方體進行推導,但郭老師覺得還不夠透徹,因此,又利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推導過程重新回顧一遍,這樣就把傳統教學與現代化教學有機地結合再一起,突破了教學難點。

3、針對本節課所學知識內容,安排練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當堂掌握所學的新知識,並通過練習達到一定技能。

4、本節課,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教學全過程,較好地處理教與學,練與學的關係,達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第二方面處:探討之處

1、課堂教學環節如能先複習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及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公式,再出示課題進而傳授新知識,整堂課的結構應該會更完整一些。

2、本節課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充分展示出來,例如:在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如能讓學生自己去探討長方體的底面積和高與圓柱的底面積和高的關係,從而推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就能充分發揮出來。

3、在“討論”這一環節中,應該是“已知圓柱的底面半徑和高,怎樣求圓柱的體積”而不是“已知圓的半徑和高”,圓哪來的高,因此這裏表述的不夠準確。

總之,這節課從學生的練習來看,達到了預定的教學效果,是一堂成功的課,也希望年輕的郭老師今後繼續發揚教學激情,發揮自己的個人專長,在教學上有新的突破。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5

每一次走入各位同仁的課堂,都讓我品味精彩。

同年級組的劉長瑜老師,課堂組織有序,皆顧對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的培養,讓Sports Day在課堂上得以實現,在動中學英語,學生學得不死板。

布珊珊老師的Eating Out一課,活動設計的有趣味性,整個課堂有層次性,讓學生運用語言進行拓展性練習,課堂容量大,充分培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

李琳老師將我們帶入了Splendid China,課堂設計突出,用一封電子郵件引課,從而開始介紹中國各景,學習研究名勝地圖,最後要求學生回覆郵件,整個課堂內容豐富卻渾然一體,體現了教高年級的特點。

李宏宇老師的常規課與公開課一樣,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天衣無縫,常常叫人覺得換一個教法幾乎沒有可能。國小低年級的課堂最難開展的事課堂活動,因為它常常易於使孩子們處於混亂的局面而不是開口講英語。但是李老師的課上得很老到,從容自如,不慌不忙組織多個活動,讓孩子有秩序的動起來。

徐紅豔老師的課上的很精緻,用數學計算式導課,用精美的自制教具複習前次學習過的知識,並將課本知識用遊戲的形式呈現出來,並用多種活動鞏固知識。

柯琦霞老師的課可以用這幾個字來形容:紮實、豐富、輕鬆。要是錯過了這個聽課機會,你會感到遺憾。

趙耀的Space一課,突破以往的教學模式,將八大行星用科教錄像片分段呈現,各個環節自然流暢,體現了教授高年級學生的特點;並且趙老師上課教具常常使用的豐富而有創意,致使課後老師們競相觀摩。

新加盟國小英語組的寇丹丹老師,不愧為一年級英語老師,深諳兒童認知特點,把音樂在課堂上發揮得淋漓盡致,讓孩子在英語課上興奮不已。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其實就是“This is a…”,寇老師使用多種方法,操練到位,使孩子們將此句型運用的爛熟於心。

很遺憾我只聽到了這幾位老師的課,錯過了領略其他同仁才華的機會。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6

《落花生》一文選自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通過介紹作者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經過,通過收穫節上對花生好處的談論,讓學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陳老師執教的是本文的第一課時,整個課堂緊扣預設的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父親的話的含義,明白花生最可貴的品質,懂得做人應該做一個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瞭解課文借物喻人、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循序漸進的展開教學,教學效果不錯。我認為陳老師的課堂有如下特點:

一、教學目標達成方面

本課,陳老師設定了4個教學目標,旨在引導學生正確掌握課文生字詞,瞭解課文的詳略,讀懂課文所藴含的道理,初步瞭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並試着選擇一種事物寫一寫。整堂課上下來,陳老師的這4個目標基本達成,尤其是生字詞和課文脈絡兩個目標達成十分有效,充分尊重並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目的明確。

二、重視朗讀,讀中感悟,以讀促悟。

在教學課文3至15自然段時,陳老師先安排了同學們自由朗讀,看看有哪些人在談花生,然後自己親自與學生一起分角色朗讀,學着父親、姐姐、哥哥、“我”的樣子談談花生,營造了一種良好的課堂書香氛圍。讀,是語文實踐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環,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讀悟結合,為的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由此順勢引出花生的好處和特點,就更加水到渠成。

三、注重文本感悟,引導學生探究文本內涵。

精讀的課文首先要落實基礎,陳老師在分析課文內容時,抓住了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探究文本內涵。 在教學“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通過課件出示句子,瞭解落花生、桃子、石榴、蘋果的生長特點,抓住特點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父親是用對比的方法告訴“我們”落花生的好處的,落花生的最可貴之處是默默無聞、藏而不露。自然引出“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了。”陳老師從花生的最可貴之處着手,體會其品質:默默無聞、藏而不露,再通過父親的話來教育我們要做有用的人,從而理解全文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和中心。

四、注重知識拓展,培養語文素養。

理解“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光解釋“只講體面”和“做有用的人”的意思,過於説教,學生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上。陳老師能巧妙設計問題,打開學生的思路,把理解引申到實際生活中,聯繫自己實際生活舉例説什麼樣的人是“有用的人”,什麼樣的人是“只講體面”的人。學生的發言很精彩,學生能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在教師的引導下把純粹的詞語解釋拓展為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對知識的掌握更到位。

值得商榷之處:

1、本課時內容太多,是否能夠再進行取捨。

2、朗讀的指導形式有點單一,朗讀提升不夠,是否可以換一種形式進行。

3、小練筆感覺有點難度。

總之,陳老師執教的《落花生》一課,老師教學設計新穎,教學過程流暢、清晰,學生合作學習愉快,參與面廣,教學效果好,是一堂成功的語文閲讀教學課。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7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聽到馬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馬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説:“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馬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3.快速覽讀,概括內容;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馬老師用課件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裏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像,“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馬上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練習了學生的説話能力,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説:“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馬老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馬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8

一、選材生活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幼兒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斕的,就象紅黃藍綠這些顏色一樣。鮮豔、美麗的顏色讓孩子喜歡,顏色的變化更讓他們驚歎不已。老師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及時捕捉到幼兒對變色的探索興趣,選擇《顏色對對碰》這一活動,正好滿足了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操作願望。《顏色對對碰》這一科學探索活動讓幼兒在玩色這一輕鬆、愉悦的氛圍中,感受到了顏色的奇妙,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濃厚興趣將成為他們繼續探索的動力。

二、 活動中的亮點

整個活動以變魔術貫穿始終,通過幼兒自己的實際操作,以及各種感官運用、動手動腦去探索發現,在嘗試與探索的過程中,獲得了初步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三、活動環節構思巧妙,設計嚴謹

第一環節通過“變魔術”活動快速地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而第二步讓幼兒自己親手來變出一瓶有顏色的水,正好滿足了孩子“試一試”的心理,讓幼兒體驗到自己主體作用的發揮,更有利於幼兒探究興趣的激發。中班幼兒的注意的指向性還很不明確,且還沒有記錄的基礎,所以需要循序漸進地提出要求,接下來通過“找個朋友來變魔術”,初步探索兩種顏色混合後的變化,兩兩合作也有助於發展孩子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在集中討論的環節中,讓幼兒通過語言和思維的相互作用,逐步明晰自己的操作過程。而第二次的探索操作過程中,幼兒帶這明確的目的邊操作邊做標記,這樣集中討論的時候,就有根據而言。在操作時幼兒可與身邊的朋友説説發現,在集中討論時向大家説説自己的新發現,通過這些多次用語言表達和理解的過程中幼兒間觀點的相互碰撞,他們逐漸地明晰和建構科學知識與經驗,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

整個活動中,教師為孩子們營造了一種寬鬆、明主的課堂氛圍,孩子們始終都保持着濃厚的參與興趣,充分體現了幼兒學習的自主性。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9

x老師的這個活動非常貼近幼兒的生活,她根據了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和實際生活來選材的,將幼兒身邊顯而易見、觸手可及的現象巧妙的運用到了教學活動中。

另外,活動中我們能明顯感受到x老師的用意,她是想通過幼兒身邊的事、物來了解家鄉,瞭解家鄉寧波所屬的各個縣、市的名稱及其特產或著名景點的。活動中巧妙地運用了現代化多媒體的展示,由一箇中國地圖到省到市再到各個區的,鼠標的步步點入,讓幼兒更直觀、更容易地掌握了教學內容。

活動中,x老師的教態温和,非常有親和力,這就使整個活動氛圍輕鬆,孩子在活動中沒有一絲緊張感,孩子都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突出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幼兒拼圖遊戲中,教師又運用了適合的音樂做背景,又給活動的開展營造出了一種輕鬆的氛圍。

活動的安排上,每個環節都能充分地為活動的目標服務,在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方面又是從面到點,由大到小的遞進方式開展的。x教師在活動中的每一個提問都是開放性,發散性的,孩子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教師充分關注到了所有的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表達,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經驗。

建議:在幼兒拼圖遊戲結束後,教師直接將幼兒帶到大屏幕前進行欣賞活動了,在這裏我覺得可以對幼兒的拼圖結果進行一下適當的評價。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10

幼兒園優質課《看誰躲得快》評課

一、一節好課應該是“快樂學習、主動學習”,因為興趣是學習發展的動力,幼兒是否感興趣、是否快樂,是首要的,我想,石老師的這節課,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告訴了我們,這就是快樂的學。

二、目標——具體明瞭,有針對性

1、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參與遊戲,培養幼兒的大膽勇敢自信的個性品性 2、通過走跑跳的方式鍛鍊孩子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過程——設計巧妙,新穎,敬禮一環節很好的結合了軍訓,讓孩子馬上回憶起了軍訓時的狀態,並且很快進入了本節課的狀態。

同時,環節流暢,層層推進,第一環數數,第二環金箍棒打

手,第三環神祕樹,第四環打地鼠,大環節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每個小環節也是由易到難,如金箍棒打手,先慢後快,同時每個環節都緊緊圍繞目標的設定

三、好課應該是 “看似簡單,實為不簡單”,這也是教學價值的體現。

一張隨手哪來的報紙轉眼捲成了一根金箍棒,一把很普通、很不起眼的掃帚,難道也能用來上好一節課嗎?看過石老師的課後,我們應該明白,生活中每一個不起眼的時間、物品都可以成為良好的教育契機,就在於我們有沒有用心去發現。

四,石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很穩重、很有經驗、很優秀的教師,她的語速雖然稍顯慢了一點,但是娓娓道來,別有一番韻味。

五、不足------結束語:”老師你放吧!”語言長,無法顯現遊

戲的緊張感、刺激性,改成”快!”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11

《最大公因數》這一課,新教材要求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導出最大公因數這一概念,使得學生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親密關係,同時為後面的約分、通分作鋪墊,所以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葛老師在本節課中,努力將公因數的概念教學課,設計成為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設計各個環節的教學流程,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提供數學學習的材料;引導者——引導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找到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討規律。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真正成了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個性得到發揮,課堂成了學習的樂園,不乏是一節成功的代表課。

本節課中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去學習

一、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使學生樂學。

以幫助王叔叔家解決鋪地磚的問題,引入課題,設計巧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樂意去學習新知。

二、在動手操作中學習新知,使學生能學。

葛老師通過讓學生在一張紙上“鋪地磚”來讓學生盡情擺一擺,觀察、分析、思考,找到規律,必須是兩數的共同因數才滿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數概念,選擇哪種地磚鋪的最快,使學生在生活中體會到最大公因數的意義。充分發揮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他們在充分的動手中獲得新知,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會新知。

總之,教師能變教學生學會知識為指導學生會學知識;能變重視結論的記憶力為重視學生獲取結論時的體驗和感悟;能變模仿的學習為探究式的學習,以小組合作式學習來解決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方法,將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參與面廣,教學效果非常好。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12

今天下午第一節課,我有幸聆聽了王子老師執教的《落花生》第二課時,讓我受益匪淺。《落花生》這篇課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的順序來寫的,重點講了“議花生”這部分內容。王老師執教的這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一、課前導入自然、新穎

教師出示課題後,學生自然想到了我們常見的花生,老師緊接着説這是作者許地山的筆名,隨機拋出問題:如“花生為什麼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作者為什麼把自己取名為落華生?”等等。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自然被激發,而這個問題直到學完全文,教師和學生共同揭曉,學生也就對許地山用“落華生”作為筆名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作者的精神、品質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能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慾望。

二、重視朗讀的訓練

在這堂課上,王老師讓學生運用各種方式充分地讀,其中包括指名讀、默讀、抓住關鍵詞讀、站起來讀、創設情景讀,比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於是,教學中王老師緊緊圍繞這句話引導學生讀,使學生明辨是非,強化了情感的薰陶。總之,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不是停留在淺層次上讀,而是充分挖掘文本,進行有目的,有指導地讀,指導學生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生情,在讀中培養語感。

通過聆聽王老師的這節課,我更深層次的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為本,還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教師應善於營造民主、平等、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13

何老師的這節閲讀課內容充實,思路清晰,一些活動設計地比較有新意。同時,老師的個人學科素養非常高,語音語貌標準,與學生的互動也較好,對課堂的掌控到位。

在教學過程方面,在第一環節,首先老師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從文本的題材入手,讓學生獲取基本信息,比如寫信日期、對象等。這種用文本的體裁導入的方式比較新穎,能夠很快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同時還能讓學生初步大致瀏覽課文,獲取一些淺層信息。第二個問題:課文最吸引你的地方。從這個問題引入文本的插圖,讓學生將插圖與段落搭配,從文本的插圖導入閲讀。

在第二環節,老師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老師的第一個問題設計地較好,通過詢問學生為什麼自己沒有機會去未來來引起學生的共鳴。接下來通過幾個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先讓學生找出時光機的信息,再讓學生回答學生的感受的變化,並引出新詞。在詞彙教學方面,方法也比較多,比如讓學生在文中找tolerate的反義詞來介紹be back on one’s feet, 以及用文中的相關信息來解釋expertise;在第二部分,老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再讓學生根據問題兩人合作編對話,形式比較新穎,但是在實踐中有點難度。第三部分老師也是通過問題的形式呈現,其中第二個問題能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思考可以怎樣設計房子。

在最後一個讀後的環節,老師先讓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歸納總結,總結未來生活會在哪幾個方面變化。這種先分析全文,再讓學生自己總結的方式比較有效,能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對全文的理解。然後再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通過電話彙報的形式複述文章,並要求學生要用上新學的詞彙,輸出方式比較有效。

這堂課的目標達成總體還是不錯的,比如讓學生快速閲讀發現本文的文體;讓學生根據語境來理解新單詞;在學完後學生可以用新詞彙有效輸出。 但是這堂課在我看來可能有以下幾點可以改進。首先提問的方式可以改變一下,比如問題可以設計地不要那麼細,可能會固定住學生的思維,與改變學生閲讀學習方式可能不吻合。其次,板書歸納地不到位,概括性不夠強。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14

一直很欣賞沈主任上課時大氣穩重、文氣縱橫的風格,雖不及女教師上課時的温柔與可愛,但卻能夠自成一體,吸引着學生走進他的課堂。

沈主任今天選擇的是《誠實與信任》一課,這是一篇頗具勵志色彩的文章,講述的是發生在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之間有關“誠實與信任”的故事。沈主任在教學伊始,就先引導學生主動發現,自己最值得信任的人往往是誠實的人或自己的親人,進而過渡到“今天的故事卻發生在兩個陌生人之間”,這在潛意識中增加了故事的含金量,使得學生迫不及待地想從文本中一探究竟,這個過渡真實自然,頗有娓娓道來之風。

其次,沈主任在課堂上極具個人魅力的地方就是他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在教學第一段時,老師的一句“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打開了孩子們的猜想之門,看似簡單的一個環節恰恰是此堂課的亮點所在。“看看哪位同學能夠和老師心有靈犀,猜出來老師在這一段中會提出哪些問題?”這個問題多具有挑戰性啊!孩子們不再隨意地拋出問題,而是認真地揣摩文本,揣摩老師的想法,因為大家都想成為這個和老師“心有靈犀”的人。這個環節的設計巧妙不僅體現在這,對於這個和老師想得不謀而合的問題,孩子們在後面的學習中自然極有興趣地去文本中尋求答案,於是第一段的學習中提出的三個問題,孩子們解得快速,解得全面,解得到位。

應該説,整堂課的教學,沈主任都把握得張弛有度,但對於一些教學中的細節,我覺得還需注意。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我覺得老師在“識字”方面指導得很到位,但“寫字”方面卻明顯忽視了。老師在課堂上缺少生字的範寫、指導,忽略了生字的描紅是一個小小的遺憾。另外,老師在指導孩子分段時,忽略了學生在表達上的一個小錯誤,正確的表達方式是“從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為課文的第一段”或“從第一小節到第三小節是課文的第一段”,而不能説成“從第一段到第三段是課文的第一段”。對於這個小小的錯誤,老師沒有及時地糾正。另外,放在小紅車上的“字條”可以説是本節課文本解讀的一個重要線索,老師完全可以進行相應文字拓展,問一問孩子們“你覺得紙條上除了姓名、聯繫方式外,還有可能寫什麼?”,進而再過渡到更深層的拓展:“這張紙條還留下了什麼?”而且老師強調紙條上不會寫上事故的原因,似乎太絕對了。

總之,沈主任的這堂課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值得我學習。我想:真正的一堂好課,聽起來不但不會覺得是負擔,反而會是一種享受。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15

潘老師《圓的面積》一課,善於引導學生知識遷移,本節課我認為的亮點是:

一、數學思想的滲透。

一開始潘老師從引導學生思考“圓的面積跟什麼有關?”,讓學生答出跟“直徑、周長、半徑”有關,然後直入課題問“求圓的面積是求圓的哪部分?怎樣求圓的面積?通過什麼來計算?”。又複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積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把圓轉化成已學的平面圖形,及時板書“化曲為直”幫助學生建立解決求圓的面積問題架構。這一點就是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在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滲透。

二、課堂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六年級學生特點,潘老師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時,先讓學生小組合作在學生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再引導學生交流、驗證自己的推導想法,師生共同傾聽判斷學生的彙報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看看他們的推導方法是否科學、合理,使學生們經歷實驗操作、總結驗證的學習過程。這樣有序的學習,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深刻的,學到的知識是活的,對學生思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板書設計科學,突出重點,課件演示過程也科學實效,特別是演示圓切

割成效三角形時直觀幫助學生理解圖形的轉化,增強教學效果。

本節課的一點個人看法,時間分配上我認為在學生動手教學環節花的時間多,由於要剪、貼,大多數小組還沒能完全操作完畢,可以在佈置預習是讓學生自行操作,課堂展演一下可以節省時間。第二是鞏固練習設計方面相對單一,三道題的條件都是半徑,可以有變化,或直徑、或周長,讓題目靈活度加大,也顯得有層次感,這是一點不成熟的見解。

在此我們感謝張老師的辛勤付出,為大家提供這麼好的優秀評課稿,此評課稿僅供參考。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16

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兒童詩,學生讀後很快能聯繫生活實際,切身體會到文中作者的心情。在學生熟讀理解之後,我問學生:“你們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想一想,是自己去哪裏的時候呢?“學生甲説:”爸爸告訴我去長沙的時候,我晚上睡不着。“學生乙説:”媽媽告訴我説去漯河的時候,我睡不着。我想早點去。“我繼續追問:“將來你打算去哪裏?想看看哪裏的什麼景色?“學生丙説:”我想去長城,看看長城長不長?“學生丁説:”我想去沙漠,想去那裏看看,那裏的是不是金黃的?“出示詩的第一小節,翻過來,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是不是像老師説的,那麼 嗎?”你能不能用你剛才的發言,完成這樣的填空呢?”一生説:“翻過來,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説的,那麼黃 嗎?”我聽出孩子們在用詞上,還缺乏行文的優美。於是我追問道:“大家聽一聽,比較一下,那個句子優美好聽些?1、翻過來,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説的,那麼黃?2、翻過來,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 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説的,那麼金黃金黃?”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第二句好聽。”老師鼓勵道:“那我們再來讀讀我們寫的詩句吧。大家都成了會寫詩的小詩人了。”通過這樣的填空和朗讀,幫助孩子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做,真真切切的履行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話:“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

【附】明天要遠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會認 “目”1個偏旁。

3.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語氣的跌宕起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嚮往和熱愛之情,讓學生渴望瞭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通過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初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教師批註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啊?(秋季)那麼在秋天,你們和家人都進行過什麼活動呢?(爬山、賞菊)活動前爸爸媽媽都做了哪些準備活動呀?

2.師:有一羣小朋友啊,明天也要去秋遊——遠足了。你們知道遠足是什麼意思嗎?(去很遠的地方旅行)

3.師:走!我們現在悄悄地去看看他們在幹什麼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噓,大家趕快悄悄打開課本,看看明天要遠足的同學們在幹什麼。

2.多有趣的課文呀!自己大聲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拼音朋友來幫忙。把生字在文中畫一畫哦!

3.誰願意把課文讀給大家聽?(學生自由舉手朗讀,指名讀)讀得真好,我還想聽,我們一起讀好嗎?(全班齊讀課文)

三、動動腦筋,自主識字

1.看拼音讀詞語。(課件出示重點詞語)

2.分類識字:

(1)“才”“白”獨體字,注意筆順。

(2)“明”“的”是由哪幾個“好朋友”組成的?

3.指導學生學習生字,並組詞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教師批註

一、學海拾貝,複習舊知

1.師:同學們,課文中散落着許多美麗的“貝殼”,你看到了嗎?(課件出示“學海拾貝”。)誰能給大家有感情地讀一讀?

2.鼓勵學生自由舉手讀課文,鞏固生字詞。

二、學習詩歌

1.讓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2.出示第一節,女生朗讀。思考問題:

(1)有一個孩子遠足前翻來翻去睡不着,為什麼?

(2)哪一句最能體會到那個孩子急切的心情?

(3)你有過這樣的心情嗎?跟大家説一説。(讓學生自由舉手説一説。)

3.老師指導朗讀“翻過來,唉——睡不着。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師説的,那麼多種顏色嗎?”“翻過去,唉——睡不着。那地方的雲,真的像同學説的,那麼潔白柔軟嗎?”讀出好奇的語氣。

4.請孩子們自由讀一遍。女生讀第一節,男生讀第二節,第三節齊讀。

[教學板書]

9明天要遠足

睡不着海——各種顏色

雲——潔白柔軟

有關評課稿範文 篇17

李老師執教的《雷雨》一課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課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自然界的景象變化。李老師在教學《雷雨 》時上的是第一課時,即識字教學。

首先,通過一則謎語引入新課的學習,接着出示學習目標: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畫下來。初讀課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李老師重點進行識字教學。在指導學生對字、詞、句的研讀非常到位。比如,在指導“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一句時,李老師借用學生的問題“為什麼用垂下來,而不用掛下來”讓學生換詞理解,加深體驗,體會中華文字的精妙。並讓學生聯想哪些東西可以用“垂下來”。而且在對垂字講解方法時利用分一分的方法來進行,這點非常好。在理解“雜亂”時,自己通過擺放較亂的作業本讓學生很生動地記住了這個詞。學生在從字到詞到句的理解中讀得更有味道、更有感情。也讓人感到老師對教材的深刻把握和靈活處理教材的功夫。

其次,老師重視對學生的寫字教育。李老師通過讓學生從形和意的結合理解來記憶,還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記憶、分析字形,通過書空來記憶筆畫和筆順,在指導學生在田字格中書寫時要求學生姿勢和筆順正確。這樣的訓練,既讓學生學會了寫字,還讓學生形成了良好的書寫習慣。

最後,在處理完識字教學後,讓學生想想哪些自然段寫得是

雷雨前,哪些是雷雨中,哪些是雷雨後。整堂課的設計緊密,環環相扣。不足之處在於:學生交流討論的時間太少,引導不夠。

標籤: 範文 評課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xinwen/n0vqn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