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文祕 >新聞報道 >

評課稿(通用12篇)

評課稿(通用12篇)

評課稿 篇1

最近教研組正在進行全員參與的公開課展示活動,今天有幸聆聽了陳老師執教的《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圖形以及對長方體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又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開始,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秉着學習借鑑的精神,走進了陳老師的課堂,聽後也有一絲感慨和不成熟的想法。

評課稿(通用12篇)

一、注重感知體驗,自主建構新知。

陳老師從生活情景入手,讓學生在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讓學生在頭腦中檢索生活的長方體形狀,為學習新知打下了基礎,由“關於長方體你都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識?”一問,有效的把握了學生的認知起點,並以此展開教學。為了讓學生建構起長方體的特徵,陳老師在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了面、稜、頂點的概念之後,又通過讓學生動手去摸這些部位,親身去感受。接着是從數量上來認識,數數看有幾個面?有幾條稜?有幾個頂點?進而更深入地認識面、和稜還有哪些特徵。這樣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議一議、數一數、想一想,使多種感官協同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生親自感受的基礎上建構起長方體的印象更加深刻,不但記得牢,而且用得上,不易忘。

二、 尊重個性差異、注重學法指導

《新課程標準》修訂版明確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從教學方法上來看,陳老師注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時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

由於長方體的面和稜都比較多,特別是稜,學生在數的時候,很容易漏掉或重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老師提出了“誰能有順序地指出長方體有哪些面和稜?”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談論中有序的數出面和稜。特別是在有順序地數長方體的稜時,有意地指出按照稜的方向不同來數的方法,及時、有效的指導也為接下來得到相對的稜長度相等,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借鑑,不留遺憾

1、課堂節奏上有些前鬆後緊,導致後面的鞏固練習的處理上有些趕。

2、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老師引導的過多,留給學生觀察談論交流的時間有些少,小組合作交流流於形式。

四、聽後所思

1、如何有效、高效的進行課堂教學,在教學中讓學生提高到什麼程度?

2、如何處理好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時間與課堂實際教學時間之間的關係,以避免前鬆後緊的課堂節奏。

五、教育感言

教學是一門藝術,把課上好是每一位老師的應該做又必須做到了,不管是常態課,還是公開課、展示課都應該關注學生,而不應該把學生當作是訓練自己教學藝術的試驗品,因為孩子們傷不起,教學不足可以後續彌補,但誰又能為孩子所受到的影響買單。上好常態課,把每一節當作一件藝術品去雕琢,我想:孩子們的數學素養一定能有所提高。

評課稿 篇2

今天,有幸聽了《最大的麥穗》一課,收穫頗豐:整堂課的教學步驟很簡約,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課堂流程卻如此富有詩意!我想,正是由於老師精準地掌控了“生成”、“對話”、“情感”等優課“樞紐”,才引領學生一起進入到了曼妙絕倫的境界。從她的極具個性、極具魅力的教學之中,似乎可令我們有如下的思考和啟發:

1、親歷實踐。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性格特徵等個人因素,都會影響乃至制約他對文本的讀解並打上鮮明的個性印記。

2、個性放飛。閲讀是一種個性化活動,教師不能只按照教學參考書、標準答案去“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齊劃一的,因為“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閲讀也是文本與讀者之間互相建構、互相擁有的過程,需要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讓學生真正享受到由語文所帶給他們的快意!

的確,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台,學生就能諦聽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蟲蟻鳥獸的歡歌、雲裏風裏的消息;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台,學生就能開掘潛能、催發真情、激盪憧憬;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台,學生就能得心應手、個性飛揚、創意無限!

評課稿 篇3

孔霞老師執教的公開課《唯一的聽眾》,給我印象深刻。她不但吃透了教材,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進行了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展示了語文教學的魅力。

縱觀整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鑑:

一、線索明朗,層層深入。

孔老師這節課,教學流程簡潔流暢,教學思路清晰。這篇文章有兩條線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二是老婦人的語言、神態變化。通過這兩條線,表現出老婦人對我的愛護和鼓勵。在教學過程中,孔老師緊緊圍繞這兩條主線組織教學。她先讓學生根據“課後導讀思考題”來自讀自悟,學生很快地理清“我”的心理變化過程:從“沮喪—自信——感激”;緊接着,孔老師緊扣老婦人的語言、神態,讓學生進行深入地品讀,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感悟。線索明朗,層次井然,省時高效。

二、以“讀”為主線,貫穿課堂。

朗讀是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整節課,學生的默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老師的引導讀等多樣化的朗讀形式交替使用;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啟迪、審美的享受;整節課,書聲琅琅。

三、關注細節,突破難點。這是本課的一大亮點。

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孔老師獨具匠心,以關鍵詞“平靜”為抓手,讓學生通過品讀“平靜地望着我”這三個句子,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平靜的眼神包含着老教授的期待、關愛、鼓勵、稱讚等等,這是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不過,我想如果能再花一點時間,引導學生反覆品讀這三句話,學生的體會會更深切一些。

總之,孔老師富有激情的教學語言,紮實有序的語言訓練,為學生打開了一個美的窗口,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希望她的課,能擁有越來越多的聽眾!

評課稿 篇4

今天上午第一節課,我有幸聆聽了龔老師執教的《落花生》一課,讓我受益匪淺。《落花生》這篇課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的順序來寫的,重點寫了“議花生”這部分內容。

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龔老師引導學生交流有關花生的和作者的資料,如“花生為什麼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對作者許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設問與交流中給了學生廣闊的課外延伸的空間。例如在交流作者許地山的相關資料時,能讓學生了解作者許地山之所以給自己取筆名為“落華生”,就是因為他喜歡“落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格,並以此筆名來告誡自己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在這些問題的交流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都被調動了起來。

龔老師很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由、和諧的實踐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多讀、多思、多説、多聽,盡情發揮。在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自己讀,自己學,自己彙報,自己評價,親自參與學習實踐活動。特別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説的兩段話這一環節時,父親的話雖然樸實無華,卻藴含着一個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學時,老師不過多地講解分析,而是出示自學提示,然後學生四人為一小組,先自己讀,自己學,接着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集體交流。實踐證明,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按學習要求找出花生與三種水果的不同特點,體會出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學生體會出花生品格後,老師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就是那位父親,你覺得該怎樣讀這兩段話,才能表達出你當時的感情呢?大家來評評誰讀得最有感情,學得最像。”既鍛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在讀與評中學生與“父親”產生了情感共鳴,領悟了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彰顯與發展。

《落花生》一課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別人沒有用處的人。”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體會了這句話的內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於是,教學中龔老師緊緊圍繞這句話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什麼樣的人是有用的人?”“講體面是什麼意思?”並點撥學生聯繫周圍的生活實例深談,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感悟到“清潔工”“建築工人”“警察”“教師”等人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學生明辨是非,強化了情感的薰陶。

教學結束後,老師佈置學生課後讀幾篇許地山寫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結”,這樣就讓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向課外延伸,讓他們的思維有了一個更廣闊空間。 通過聆聽龔老師的這節課,我更深層次的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為本,還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教師應善於營造民主、平等、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

評課稿 篇5

王老師執教的《歡歡喜喜過大年》是一節形式多樣的美術課,從整體上來看,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教學中突出了幼兒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課堂開放,富有活力,在教學內容,教學思路,組織形式上都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是一堂讓學生感興趣,綜合性很強的一堂課。

一、 選材與時令緊密結合

眼下正值年關,選擇《歡歡喜喜過大年》這一題材符合實際需求,幫助幼兒進一步瞭解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對幼兒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非常有意義。在音樂的選擇上,緊扣主題,感覺恰到好處。

二、 教學態度嚴謹,課前準備充分

王老師的教學態度非常嚴謹,課前準備充分,課堂思路清晰,技能技法術語專業,沒有教學遺漏現象;另外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把握得當,課堂結構合理,説明王老師在課前認真透徹地研究教材,提前反覆研究哪些方法學生更容易接受,下足了功夫。

三、教學方式具有開放性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本節課突出美術課的趣味性,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徵相適應,呈現活潑多樣的形式和教學方式,改變美術課過去過於注重技法傳授的傾向,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形成對美術課良好的態度,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四、教學內容新穎實用

王老師根據教學需要,自行設計的美術活動,不僅僅侷限於書本上固有的知識,是對平時美術教研和課堂教學的檢驗。讓幼兒的美術活動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幼兒創作能力,激發參與活動的興趣。給予了幼兒更大的發揮空間,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五、學習方式與區域教學有機結合,使幼兒學習具有自主性

1、本次活動與區域活動有機結合,幼兒自主選擇創作形式。學習中注意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充分發揮自己特長的機會,以增強幼兒興趣,更好地滿足其成就需要。

2、讓學習具有挑戰性,最後的環節讓幼兒在玩開槍的遊戲中體驗“油彩分離”這一技法的神奇,再次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使幼兒學習後能獲得滿足感;擴大了學習的自主性,使幼兒能獨立自主地參與活動,增強了幼兒的自尊滿足。

3、及時展示已經完成的幼兒作品,促進學生積極完成的興趣。教師肯定的評價,使幼兒形成積極向上的態度,以促進其學習積極性的調動,達到幼兒心理滿足。

總之,在本節課中教師素質良好,語言表達清晰,操作示範熟練,基本功紮實,學生積極參與,體現面向全體學生。而幼兒在這樣輕鬆,和諧,開放的學習活動中,樂於嘗試,學習到美術的知識與技能,品嚐到了美術活動的樂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釋放。 在賞評的同時,我也有以下幾個思考:

1、本節活動幼兒積極性很高,由於年齡小,幼兒愛動、好奇,課堂容易亂,在教學中你是怎樣組織孩子呢?

2、本節是一節以展示為主的美術形式綜合課,在課堂中是否可以再加入其他形式呢?  以上這些是我對《歡歡喜喜過大年》一課的不成熟看法,也許有些膚淺,也許有不當和錯誤的地方,懇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評課稿 篇6

優點之處:

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兒童詩,學生讀後很快能聯繫生活實際,切身體會到文中作者的心情。

在學生熟讀理解之後,我問學生:“你們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想一想,是自己去哪裏的時候呢?“學生甲説:”爸爸告訴我去長沙的時候,我晚上睡不着。“學生乙説:”媽媽告訴我説去漯河的時候,我睡不着。我想早點去。“我繼續追問:“將來你打算去哪裏?想看看哪裏的什麼景色?“學生丙説:”我想去長城,看看長城長不長?“學生丁説:”我想去沙漠,想去那裏看看,那裏的是不是金黃的?“出示詩的第一小節,翻過來,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是不是像老師説的,那麼嗎?”你能不能用你剛才的發言,完成這樣的填空呢?”一生説:“翻過來,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説的,那麼黃嗎?”我聽出孩子們在用詞上,還缺乏行文的優美。於是我追問道:“大家聽一聽,比較一下,那個句子優美好聽些?1、翻過來,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説的,那麼黃?2、翻過來,唉--------睡不着,我多想去看看,那地方的沙漠,是不是像老師説的,那麼金黃金黃?”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第二句好聽。”老師鼓勵道:“那我們再來讀讀我們寫的詩句吧。大家都成了會寫詩的小詩人了。”通過這樣的填空和朗讀,幫助孩子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做,真真切切的履行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話:“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

不足之處:

要求會寫的字有五個,一節課講了四個,孩子們的字的掌握不夠紮實。

改進措施:

利用午練時間,再次講解,並多加練習。

評課稿 篇7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侯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三年級數學下冊關於“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課堂開始的引入讓人耳目一新,感覺既複習了以前的知識又為本基本做好了準備,而且還緊密的貼學生的實際生活,根據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希望聯繫教學內容,做到了方方面面,把知識融入生活,感受面積的大小,讓學生能夠從中收集信息,學習新知。

2、授課環節中,教師充分利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首先是給出兩個由小正方形組成的不規則圖形,讓學生數一數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然後又用小正方形擺一擺,看看給出的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為求長方形的面積提供的方法依據。

3、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提供學生學具,根據提供的小正方形自行排出一個長方形,根據擺出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填表格,自己分析表格,發現了什麼,從而得出求長方形的面積,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探究的學習方式,放手讓學生學習新知。

4、針對得出的結論,教師仍然反覆反問,是不是知道了長方形的長和寬就一定能夠求出面積呢?經過反覆求證,最後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和學習觀。

5、練習題設計層層遞進,由易到難,練習題類型多樣化,設計了不同方面的練習,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多樣性。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1、在用小正方形擺長方形時,可以説明小正方形的邊長是1cm,方便學生得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再推出面積公式,7cm2乘2和長乘寬並不一樣。在這一塊學生經常會把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混淆,應重點強調一下。2、最後填表格時,求面積是28平方釐米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時,不只是4和7,還可以是1和28,14和2幾種情況。

評課稿 篇8

吳曉穎老師展示的《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童話故事,在這節課中,有幾個亮點:吳老師教學思路清晰,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手段新穎,方法多樣,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學中語言親切,利用圖畫、動作、朗讀、説句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下面就我個人的觀點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 教學思路清晰

課文主要圍繞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和分別向誰借尾巴展開教學。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學習:1.小壁虎是怎樣向小魚借尾巴的?2.小壁虎是怎樣向老牛借尾巴的?3.小壁虎怎樣向燕子借尾巴的?這篇課文的重、難點也是這三個方面。吳老師利用這三個問題來設計教學思路,解讀文本,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不同作用,最後的拓展部分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二、 教學手段新穎

吳老師整節課的設計非常新穎,對於低年級的學生,有老師帶領學生一起學習,有小組合作學習,還有學生自主學習。對學生的要求也在一步一步的提升。教學設計靈活多樣,手段新穎,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學生學會跟着老師的思路學習。 小壁虎是怎樣向小魚借尾巴的?在學習第一部分時,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同時配合圖畫、動作、朗讀、比較句子、説句等方式指導學生學習,可以説這一部分是的學習是老師扶着學生一步一步的走,帶領和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最後總結學習方法,為接下來的小組合作學習打下基礎。

2、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

經過前面的學習方法總結,老師提出新的學習要求:組長帶讀學習第二部分:小壁虎是怎好向老牛借尾巴的?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小組內練習、彙報。在小組彙報的基礎上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組員分工明確,積極參與。

3、自主學習,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經過前面兩種方式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很好的抓住重點,運用相同的學習方式進行自主學習了,所以在第三部分的學習時,老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以故事接龍的方式增加了趣味性,又檢驗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三、 教學方法多樣

教學設計考慮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教學方法上運用了觀看圖畫理解、動作模仿、對話朗讀、你問我答、比較句子、練習説句、故事接龍、總結學法等教學方法,有些雖然是常用的教學方法,卻也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理解文本有所幫助,同時還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瞭解和使用了不同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課文,學生能活學活用。

1、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

通過個人讀、小組讀、一問一答讀、模仿讀、比賽讀等各種方式的朗讀使學生從讀中體會各種動物的內心世界,讀出了小壁虎的內心,也讀出了對文本的理解。

2、注重學生肢體和語言的模仿。

在學習的過程中,吳老師設計了讓學生用動作和聲音模仿小動物,增加了課堂趣的味性,也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作用,理解文本。如:黃牛是怎樣甩尾巴的,小魚是怎樣撥水的,燕子是怎樣掌握方向的,以及模仿這些動物説話的語氣等。

3、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説話練習比較多,如:用“小壁虎爬呀爬呀,爬到了小河邊。”和 “小魚在水裏游來游去。”等這些句式讓學生練習説句,還有發散思維想象説句練習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書寫的指導落到實處。

在書寫生字時,老師故意把“呢”、“呀”、“哪”三個語氣詞放在一起學習便於記憶,先讓學生觀察三個字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理解字意和在田字格中所處的位置,然後教師示範書寫,學生書空,描寫,筆順筆畫都嚴格要求,真正體現了書寫落到實處。

四、課堂氣氛活躍

在《小壁虎借尾巴》這節課中,吳老師用親切的語言組織教學,在練習對話朗讀中,動作模仿,説句的設計等環節中趣味性很強,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所以整堂課的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積極參與表現的機會也非常多。老師鼓勵性的表揚運用得非常到位。

吳老師的這一節課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也正確的解讀了新課標的含義。聽了吳老師的這一節,使我受益匪淺。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也應該向吳老師學習,課前充分準備,教學設計力求新穎,把握教學重難點和三位目標,調控好課堂氛圍,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教學方法多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評課稿 篇9

前幾天,聽了三年級組老師上的《趕海》,特別是繆老師的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與思考。

一、繆老師親切自然的教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她就像一個引路人,一個朋友,引領孩子們在知識中探索、暢遊。或許正因如此,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才那樣活躍。

二、以音樂為鋪墊,以畫面為背景,引入情境。

教學伊始,以一首《大海啊,故鄉》的歌曲為背景,旋律輕柔,歌聲美妙,同時出示大海畫面,把學生們的心緒一下子帶到了大海邊。

三、緊扣“趣”字,統領全篇。

本課的教學重點非常鮮明,那就是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尋找趕海的“趣”,在閲讀中感受趕海的“趣”,於對話中感悟趕海的“趣”,在體驗中回味趕海的“趣”。一個“趣”字貫穿了全課。通過自讀圈畫重要句子,捕捉有趣畫面,再引導交流,發表自己的理解,充分調動學生表達的積極性。在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的教學層次分明,學生的理解逐漸加深。

其中有這樣四句話:“嘿,一隻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邊一個小夥伴,正低着頭尋找着什麼。”“咦,怎麼我的腳也癢的?”“哦,原來是一隻大蝦在逗我呢!”這四句話還是課後的練習,要求體會句中含者的情趣。繆老師在備課時注意了這一點,因此在閲讀過程中,能穿插結合,提高了效率。尤其是對“嘿、哎、咦、哦”四個語氣詞的指點,繆老師不僅讓學生説説它們所含着的意思,更能運用“朗讀感悟”的方法,使學生在悟中讀、讀中悟。

四、滲透寫法的指導。

文章寫作上有兩個十分明顯的特點,一個是本課以歌詞開頭,巧妙地引出下文,結尾再一次引用歌詞,照應開頭,這是典型的首尾呼應。繆丹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這個寫作方法重點介紹給了學生。

另一個是課文第三段是一個重點段,文中採用“有的有的”的句式,先總體寫出趕海的活動,接着生動具體描寫了我和一個小夥伴抓蟹、捉蝦的趣事,這是典型的先總後分的方法,這些明顯的寫作特色如果繆老師能在講解課文時適當提醒點撥下,會使學生在做設計的課後作業“模仿《趕海》這篇文章寫童年趣事”真正有法可循。

評課稿 篇10

聽了劉老師上的《圓柱的體積》一課,深有感觸。這節課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節課的一開始,劉老師複習以前學習過的一些圖形的計算公式,再讓學生把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v=abh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v=aah,統一成一個計算公式v=sh。並向學生提問:這個統一的計算公式是否也能用來求圓柱的體積?通過設疑揭題從而引入新課。教者溝通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銜接自然。新課引入“引”出了學習新知識的思路, ,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慾望。

新課教學,教者積極創設了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測、操作、交流等有效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理解數學。教者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足夠大的學習空間,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者讓學生拿出課前佈置的預習單作業,把自己預習的結果在四人小組討論,同時,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投入到學生學習小組活動中去,體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探究新知過程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圍繞預習單的問題去進行實踐、探索、發現。學生四人小組用學具進行動手操作,把圓柱體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學生在操作、比較中,緊緊圍繞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繫,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v=sh)。這個過程,學生從形象具體的知識形成過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認識得以昇華(較抽象的認識——公式)。學生在逐題彙報預習單內容時,教師的"導"、"放"、"扶"層次分明,教師雖然沒有講太多東西,但保證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彙報、交流、評價與反思,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師與生、生與生間的交流評價,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學生體驗的有效途徑。使學生領悟了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本節課採用了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是:

(1)處理推導過程不夠到位,只講清了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底面積,圓柱的高=長方體的高,圓柱的體積=長方體的體積,沒有進一步弄清圓柱和長方體之間的關係,如:圓柱的半徑=長方體的寬,圓柱底面周長的一半=長方體的長。

(2)本節課我覺得在練習上還可以下一番功夫,比如可以設計一些開放的習題。總之,本節課教師引導得法,學生學得靈活,體現了重在思,貴在導,導思結合的原則,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的素質教育思想。

評課稿 篇11

幼兒園優質課《看誰躲得快》評課

一、一節好課應該是“快樂學習、主動學習”,因為興趣是學習發展的動力,幼兒是否感興趣、是否快樂,是首要的,我想,石老師的這節課,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告訴了我們,這就是快樂的學。

二、目標——具體明瞭,有針對性

1、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參與遊戲,培養幼兒的大膽勇敢自信的個性品性 2、通過走跑跳的方式鍛鍊孩子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過程——設計巧妙,新穎,敬禮一環節很好的結合了軍訓,讓孩子馬上回憶起了軍訓時的狀態,並且很快進入了本節課的狀態。

同時,環節流暢,層層推進,第一環數數,第二環金箍棒打

手,第三環神祕樹,第四環打地鼠,大環節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每個小環節也是由易到難,如金箍棒打手,先慢後快,同時每個環節都緊緊圍繞目標的設定

三、好課應該是 “看似簡單,實為不簡單”,這也是教學價值的體現。

一張隨手哪來的報紙轉眼捲成了一根金箍棒,一把很普通、很不起眼的掃帚,難道也能用來上好一節課嗎?看過石老師的課後,我們應該明白,生活中每一個不起眼的時間、物品都可以成為良好的教育契機,就在於我們有沒有用心去發現。

四,石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很穩重、很有經驗、很優秀的教師,她的語速雖然稍顯慢了一點,但是娓娓道來,別有一番韻味。

五、不足------結束語:”老師你放吧!”語言長,無法顯現遊

戲的緊張感、刺激性,改成”快!”

評課稿 篇12

整個活動主要以玩塑料袋貫穿始終,由易到難,用塑料袋套着雙腳練習向前行進跳——最後通過遊戲《袋鼠運西瓜》練習並掌握雙腳向前行進跳的動作技能。在整個活動過程孩子們的興趣高,大部分孩子能積極參與到活動當中。

還有第三環節,孩子們一聽到要去幫助豬爺爺運西瓜,就特別的興奮和勇敢,在過程中,孩子們聽老師講解運西瓜的要求,然後再按要求帶上袋子,拉緊兩邊的領帶,一個接着一個去運西瓜,去運西瓜的途中,孩子們都不怕困難,互相加油,很快就幫助豬爺爺運完所有的西瓜,充分掌握了雙腳併攏向前行進跳的動作技能,解決了本次活動的難點。

唯有不足之處是:第一,孩子們自由探索塑料袋這一環節,由於孩子年齡小,沒能探索出塑料袋的更多玩法,而是老師直接給予孩子,所以,以後在設計活動時,我一定要認真分析孩子的發展水平,然後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來設計合適這一年齡段孩子學習的活動。第二,孩子在活動中,運動量過大,導致有幾個孩子在最後的遊戲比賽中完全跳不動了,所以,以後我在活動中要及時調節幼兒的活動量,針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幼兒,防治兩極分化現象,積極引導鼓勵缺乏自信的幼兒,對能力強的幼兒可適當提高要求,避免一刀切現象。

標籤: 評課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wenmi/xinwen/mq3mw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