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條據 >訃告 >

大學職工訃告(通用5篇)

大學職工訃告(通用5篇)

大學職工訃告 篇1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馬在田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xx年6月5日上午9 時47分在上海中山醫院逝世,享年81歲。

大學職工訃告(通用5篇)

馬在田先生1930年10月出生於遼寧省法庫縣,1950年考入東北大學建築系,1952年赴蘇聯列寧格勒礦業學院留學,1957年畢業並獲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師學位。回國後,馬在田先生先後在石油工業部華北石油會戰指揮部、四川石油管理局和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等單位工作,歷任華北石油會戰指揮部研究隊隊長、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質調查處研究隊隊長、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方法室主任等職。1985年馬在田先生調入同濟大學任教,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歷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同濟大學圖書館館長、上海市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馬在田先生告別儀式定於20xx年6月9日上午9時在上海龍華殯儀館1號大廳舉行。

謹此訃告。

同濟大學馬在田先生治喪委員會

x年xx月xx日

大學職工訃告 篇2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信息論研究的奠基人、通信理論的學術泰斗、通信網絡理論的開拓者、德高望重廣受愛戴的科學家和教育家、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周炯盤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xx年12月6日8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周炯盤先生1921年1月5日生於浙江省上虞縣崧廈鎮,1948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科學系學習,以全優的成績獲得理學碩士學位。時值新中國誕生前夕,強烈的愛國之心促使周炯盤先生毅然放棄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經香港回到祖國。由此,開始了長達60餘載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生涯。

周炯盤先生於1949年至1952年先後擔任上海新安電機廠和天津新安電機廠的總工程師和廠長,兼任北洋大學、天津大學電信系教授。1952年起專任天津大學電信系教授。1954年根據國家政務院的命令和郵電部的安排,他參與了新中國第一個郵電高等學府北京郵電學院的籌建工作,是學院創辦人之一。1955年任北京郵電學院教授,1959年成為我國第一批研究生導師,任第三、四屆北京郵電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他是新中國第一套教學電視台的主要研製者和指導者,是我國通信理論、信息論、通信網理論眾望所歸的帶頭人,曾任中國通信學會通信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信息論分會主任委員,在我國首創信息工程專業,為我國信息化建設、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周炯盤先生歷任北京市政協第二至第六屆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信息與電子學學科評議組第一和第二屆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評議組第一、第二和第三屆成員。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中國通信學會常務理事、通信學報主編。編著的《信息理論基礎》獲得全國優秀教材特等獎、編著的《通信網理論基礎》獲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被授予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1991年被評為郵電部全國勞動模範。1995年7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炯盤先生一生高風亮節,淡泊名利,把畢生的精力用在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事業上。他在學校第一個將自己獲得的教育部優秀教材特等獎獎金全部捐獻設立“信息工程特別獎學金”,以此鼓勵學生好學上進,脱穎而出。在病重期間,周炯盤先生留下遺囑:將自己的全部存款捐獻出來作為學校的教育基金。周炯盤先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了他無私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周炯盤先生是一座永遠矗立在我們心中的豐碑。

周炯盤先生的逝世,是北京郵電大學的巨大損失,也是中國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的巨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周炯盤先生,深切緬懷周炯盤先生。

學校於十二月八日至十二月九日治喪期間在科學會堂北廳設置靈堂(弔唁時間為每日8:00—20:00)、在校主頁設置追思弔唁空間()供各界人士、生前友好及廣大師生校友緬懷弔唁。

周炯盤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定於十二月十日上午十時整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竹廳舉行。

特此訃告。

周炯盤先生治喪委員會

x年xx月xx日

大學職工訃告 篇3

訃告

中國共產黨黨員、XX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李,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20xx年11月19日上午11時06分在逝世,享年74歲。

李XX教授於1940年10月出生於朝鮮,歸國華僑。1965年畢業於XX大學化學系並留校任教直至退休。李教授近50年來在教學、科研和社會工作方面均有突出的建樹,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李教授早年參加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工作,為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他的多項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及國家教委科技一等獎、二等獎。

李教授熱愛祖國,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為人正直,秉公直言,教書育人,無私奉獻。我們為失去這樣一位良師益友而萬分悲痛。李教授的治學精神和音容笑貌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茲定於20xx年11月21日上午10時30分在海淀醫院告別室(醫院西樓後太平間旁)舉行李XX教授遺體告別儀式,以緬懷李教授的業績,寄託我們的哀思。

李XX教授千古!

XX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XX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

20xx年11月19日

大學職工訃告 篇4

中國共產黨黨員、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xx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彭世彰同志在工作中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於20xx年12月15日下午6時50分不幸在南京逝世,享年54歲。

彭世彰教授生於1959年10月20日,上海市人,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7月參加工作,在江蘇省丹陽縣界牌鄉任幹事。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就讀於華東水利學院農田水利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1982年7月至1985年6月就讀於華東水利學院農田水利工程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1985年6月畢業留校工作至今;1996年9月至20xx年7月就讀於xx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93年7月晉升副教授,1999年11月晉升教授,20xx年6月被聘為博士生導師。先後擔任xx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學院副院長、xx大學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務。兼任全國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水利水電科技進展》主編,《水利學報》、《水資源保護》、《農業工程學報》、《xx大學學報》、《灌溉排水學報》等期刊的編委。

彭世彰教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熱愛祖國,忠誠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他學術造詣精深、業務能力突出、教學水平卓著,深受師生愛戴。他勤於研究、甘於奉獻、善於管理,在團隊構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社會服務等方面均取得卓越成效,為水利科學研究及xx大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彭世彰教授一生致力於水資源高效利用模式、節水灌溉理論、灌溉排水新技術及其農田生態效應等方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他提出了以“水稻控制灌溉”為代表的節水灌溉新理論,先後在全國近10個省市區的水稻灌區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負責和承擔了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點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麪上項目以及部省級重點重大科研項目等50餘項;發表了學術論文220餘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79篇;因其在農業節水領域的傑出貢獻,作為全球唯一獲獎者獲得20xx年ICID國際節水技術獎;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主編和參編著作教材10部及全國規範2部;被評為江蘇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水利部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彭世彰教授的因公殉職,是xx大學的重大損失,亦是我國農田水利界的重大損失。他的英年早逝,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優秀的黨員、敬業的良師。他勇於開拓、忠於職守、嚴格要求的敬業精神和為人正直、光明磊落、不計名利的高尚品格將永遠激勵着xx大學廣大師生。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努力做好各項工作,為學校和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彭世彰教授安息吧!

中共xx大學委員會

x大 學

x年xx月xx日

大學職工訃告 篇5

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浙江大學教授馬世曉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xx年1月29日凌晨5時43分在杭州不幸逝世,享年80歲。

馬世曉教授,山東滕縣(現滕州市)人,1956年考入浙江農業大學茶學系,1960年畢業,1970年進入浙江農業大學工作,1987年受命組建浙江農業大學藝術教研室,任主任。生前為浙江大學藝術學院退休教授。

馬世曉教授以書法為畢生志業,潛心研習,卓然名家。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創作評審委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多年從事書法教育教學工作,作務英才,遍植桃李。藝術創作上注重傳統,機杼自出,風神飄逸,被讚譽為當代最具傳承價值的草書大家。

馬世曉教授的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月1日13時55分在杭州殯儀館舉行,敬獻花圈的單位和生前友好,請與浙江大學藝術學系辦公室聯繫,電話:

參加告別儀式的同志,請於2月1日12時30分在華家池校區老校門口上車;或13時整在西溪校區正大門上車。

x大學

x年xx月xx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tiaoju/fugao/ypggz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