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思想彙報 >每月思想彙報 >

5月入黨思想彙報

5月入黨思想彙報

尊敬的黨支部:

5月入黨思想彙報

經過近日對黨組織的學習與理解,在我的思想上對黨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以下是我這次黨知識培訓的思想彙報

黨的xx大報告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之一,並明確提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家庭、每個單位”。xx大報告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由生態和文明兩個概念構成的複合概念。生態,指的是人與自然之間高度和諧的生態關係的簡稱,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文明,指的是社會進步和人類開化狀態的集中體現,它表徵着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與整體面貌。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徵着人與自然相互關係的進步狀態。生態文明既包含人類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安全的意識、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維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組織機構和實際行動。如果從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這一視角來觀察人類文明形態的演變發展,那麼可以説,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後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態。一般説來,生態文明包含着三個重要的特徵:較高的環保意識,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生態文明建設是指運用生態學等原理,對生態系統進行保護、恢復、重建和管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活動。它既是一種競爭、共生和自生的生存發展機制,又是一種追求時間、空間、數量、結構、秩序持續發展與和諧的系統功能;既是一種着眼於富裕、健康、文明目標的高效開拓過程,也是一種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的進化適應能力;既是保護生存環境、保護生產力、保護生命支持系統的長遠戰略舉措;也是一場旨在發展生產力的技術、體制文化領域的社會革命,是對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實踐與探索。

科學發展觀追求的不是傳統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而是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觀作為一種國家發展觀,是倡導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它與生態文明在本質上具有內在統一性,生態文明體現着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二、生態文明體現着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科學發展觀作為“以人為本”的新的可持續發展觀,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高級形態,二者有着緊密的聯繫。從總體上講,科學發展觀客觀上要求並指導着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第一、生態文明體現着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

科學發展觀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它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和具體的發展環節上。具體説來,以人為本的發展就是以人的政治需要來確定政治文明建設的目標,以人的經濟利益為目的來確定經濟發展的目標,以人的文化需求為目的來確定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以人的生態需要為目的來確定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也就是説,生態文明是人類對於自身生存與發展要求所做出的必然選擇,既體現在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架構上,也體現在人們的思維方式、教育科學、人文關懷等微觀層面。生態文明着眼人類與自然整體協調發展,兼顧人類當前利益,關注的是最大限度地實現人類

自身的利益。生態文明是以人為本的,體現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

第二、生態文明體現着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倡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首先,從人與自然的關係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生態文明的基本問題。人類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以損害自然界的生物種羣來滿足人類無節制的需求,只能導致整個生態環境資源的破壞和枯竭,最終危害人類自身,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重新認識人類自身與自然的關係。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力圖用整體、協調的原則和機制來重新調節人類的生態觀念和生態秩序。其次,從人與人的關係看,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化依賴於人與人關係的生態化。生態文明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要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自然的主宰,人類的價值觀並不僅僅以人本身為最終目標,人類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許的範圍。人類只有在與自然協調、和諧相處的前提下,才能獲得真正持續、健康的功利和幸福。最後,從人與社會的關係看,生態文明把生態環境資源作為社會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繁榮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類社會文明必須把保持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正常運轉作為其重要標誌之一。沒有生態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沒有人類的全面和諧發展。

第三、生態文明體現着科學發展觀的協調發展。

協調是事物處於平衡、有序、和諧的一種運動狀態和相互關係,它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發展趨勢和進化規律。科學發展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社會整體的進步,既包括社會關係方面的進步,也包括自然關係方面的進步。科學發展觀倡導和追求的協調,從宏觀上理解,就是要促進和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以及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科學發展觀既要求社會經濟的發展,它表現為物質文明的進步;科學發展觀也要求人民民主權利的增加,它表現為政治文明的進步;科學發展觀還要求社會文化的發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豐富,它表現為精神文明的進步;科學發展觀更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它表現為生態文明的進步。它既追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也追求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以及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從微觀上理解,就是要促進和實現人的社會關係與社會各階層利益的協調發展,以及個人的身心素質與德才能力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把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界作為一個整體,認為自然各部分之間的聯繫是有機的、內在的、動態的協調發展。從本質上看,生態文明是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確保人類與自然的和諧與共存共榮,而不是單純以經濟的增長為發展的目標。這體現着科學發展觀所倡導和追求的協調。可見,生態文明作為人類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的一次重要變革,它是人與自然相互關係的進步狀態,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四、生態文明體現着科學發展觀的可持續發展。

科爾曼認為,可持續的社會,“它不是一意孤行地把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化為資本,而是把人從殘酷競爭的異化中解放出來,讓人有時間、有機會繼續接受教育和從事探究活動,從而打開人類想象與創造的源泉。可持續性作為這一社會的基石,人應該理解到,可持續性不僅意味着尊重自然環境,而且意味着公平地分配經濟的和社會的報酬和機會,這樣,所有的人都能休慼與共地奔向共同的未來”。可持續性社會的發展意味着既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他們需要的能力和資源。可持續發展

強調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人類的代際公平,力主將人類的消費和生產規模控制在地球資源確能支持和環境確能容納的範圍以內,其根本宗旨在於確保人類能夠世世代代在地球上健康幸福活的生活。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環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科學發展道路。生態文明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着眼點,這無疑是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原則的重要體現。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生態文明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統領全局的戰略理論和指導思想。明確了生態文明在整個社會文明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就為我們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原則和行為規範指明瞭方向。因此,我們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1.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培育全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價值體系。

培育全民生態道德意識,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生態道德意識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精神依託和道德基礎。在人類、環境與發展這三者之間,只有人類是主動的,能動性最強的,而人類的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因而首先必須通過生態道德教育,改變人類的思想觀念,讓“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深入人心,讓“尊重自然、保護生態”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我們必須有計劃地加強對公民的生態道德教育,傳授公民生態理論知識,提高公民生態意識,樹立公民生態道德信念,培養公民生態道德意志,構建公民正確的生態價值體系。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態道德意識,使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轉化為自覺的行動,才能解決生態保護的根本問題,才能為生態文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把道德關懷引入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中,樹立起人對於自然的道德義務感,養成良好的“生態德性”。如崇尚自然、熱愛生態的道德情操,關愛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為此,要建立完善的生態教育機制,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生態城市、生態人居環境等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普知識,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各個層面和千家萬户,增強全民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全民的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要抓好學校教育的環節,重視青少年生態道德意識的培育和提高。同時,還使各級領導幹部認識到,為官一任不僅要造福一方,而且要造福子孫,造福後代,切不可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2.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趕超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戰略,採取追求國民經濟總產值高速增長和數量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產業結構也極不合理。工農業中高消費、高污染、低效益的以量取勝的產業居多。為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做到:首先,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繼續鞏固農業的基礎性地位,逐步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生態農業。因地制宜地利用現代科技結合傳統農技,在不對土壤、水資源進行破壞的前提下,對中低產地區進行綜合治理,對高產地區進行生態功能的強化,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的持續發展,達到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協調發展。其次,改變過去那種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費的工業發展路子,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耗費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對全國污染大、效益差的企業要令其迅速停產。加大力度扶持一些清潔生產、高效利用資源的企業。通過高新技術加強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大對節能技術、節水技術、新材料

技術的研究開發,讓更多的企業用可再生資源代替自然資源,提高資源節約的整體水平,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最後,把循環經濟作為主導模式推廣到產業中去,大力建設生態工業園。探索建立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模式和體系,如企業、園區、城市、區域層次等,從小循環到大循環。根據生態效率理念,進行產品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等。選擇一批工業園區,根據工業生態學原理進行生態結構改造,建立服務交換系統、企業間的閉路循環和生態鏈以及虛擬生態園,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業間的工業化代謝和共生關係,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使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兼而有之,達到雙贏。

3.轉變消費觀念,倡導綠色消費。

建設生態文明符合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是基於對工業文明追求過度消費物質資料的批判和否定。對建立在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基礎上的生活與消費的追求,不僅不能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反而會造成心理疾病和生態危機。因此,必須改變人們盲目地佔有地球資源的高消費生活方式,重建一種能夠保持自然系統的穩固與平衡、利於人們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讓人們從追求繁華、浪費的生活方式中擺脱出來,以適度消費代替過度消費,以節儉代替揮霍,革除過度消費、超前消費、高消費的畸形消費觀,改變人們對資源的強烈佔有心態,使人們認識水平、生活風格越來越生態化。具體來説就是:要抵制、限制一次性商品的使用和過度的包裝,推廣綠色的環保產品,從節約能源的角度倡導簡樸的生活方式;反對因追求不斷變化的流行時尚商品,而提前拋棄大量的仍可以使用的耐用消費品,樹立消費品最大限度利用的觀念;倡導舊物交換、廢物分類回收,實現廢品的循環利用;倡導使用公共交通等。最後,要進一步引導人們追求深層的、非物質的滿足。那就是開展生態旅遊和生態休閒,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觀念深入人心。在這種綠色消費觀念的指導下,人們的身心將越來越健康。

4.健全完善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法律和制度。

愛護環境、節約資源、保護生態平衡,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宣傳、道德呼喚上,還應該健全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安排,發揮強制力的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法律法規。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急需制定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法律法規,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其次,要提高法律監督水平,為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秩序。要真正發揮法律的調整作用,就必須有高效能的行政執法和完善的執法監督機制。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加強對各級政府生態環境執法的監督,防止出現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同時,加大對生態破壞行為的打擊力度,通過強有力的司法保障,使生態文明建設秩序規範有序,依法進行。最後,要建立生態文明的綜合評價和定量考核制度。評價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不能只看gdp、經濟增長率、利税等指標,必須將其與生態環境指標綜和起來看待。同樣,在評價衡量領導幹部的業績時也不能習慣於只看當前的經濟指標,不注重長遠的社會效益。這是多年來導致一些地方領導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儘快出台生態環境綜合定量指標體系,作為幹部業績評價的依據,真正落實生態環境目標責任制。

5.實施生態工程,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

生態工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我國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特點,當前,應重點解決危害人民羣眾身體健康、社會最為關心的環境問題:要加強城鄉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強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態處理,抓好重點流域、區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要抓好退耕還林還

草和植樹造林工程;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氣污染、危險廢物污染,防止生態破壞;要加快自然保護區、環境優秀城市創建工程;要繼續推進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提高全社會的計劃生育意識,確保控制人口數量,確保提高人口質量;要在鼓勵使用可再生資源的同時,控制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不能超過其再生和自然增長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資源,防止資源驟減,力爭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6.以科學技術為依託,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技術基礎。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日益成為人類社會進步強大的動力,我們要把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中。首先,要依靠科學技術促進產業發展。以高新技術為基礎,開發和建立廢物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生態產業鏈技術等“綠色技術”,使產業得到調整、提升和發展。其次,要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發展環保產業,主要是在污染控制與減排、污染清理及廢棄物處理等方面提供設備和服務的產業。為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提供技術裝備、技術服務及其他支持手段,政府可通過資金援助、提供信息及組織技術諮詢等幫助和扶持環保企業進行技術研發,篩選最適用的環保技術和產品,優先予以開發,並加以推廣,把研究成果迅速向社會轉移。

這次的黨組織培訓讓我瞭解了什麼是生態文明,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我都會好好地把它們體現,希望組織能夠繼續考驗我。

彙報人:範文網

本文編輯:本站 轉載請註明! 請jld5範文網嚴禁每日抄襲本站!嚴正聲明!後果將負法律責任!

標籤: 思想彙報 入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ixiang/meiyue/elrdn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