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批評家的檢討書

批評家的檢討書

很遺憾,我是文藝批評隊伍中一員馬前卒。這些年來,我寫了一些批評、論文,並在此過程中逐漸確立了自己的批評立場。一切似乎步入正軌,但我忽然發現,那些曾經被我五體投地仰慕、佩服的批評家們,那些曾經被我無條件接受並信奉的西方理論、教條,已經變得面目可疑。甚至對自己以前所寫的文字,以及那些曾經饒有興味的理論探索,也都產生了深刻的懷疑和厭惡。反思自己的批評,我覺得有必要寫出一份檢討。同時,我也希望借這份檢討,對當前批評界存在的嚴重問題提出自己的批判。因此應當説,這是一份批評家的檢討書。

批評家的檢討書

這些年來,隨着文學淡出社會生活領域,無論作家還是批評家,都在體會一種邊緣化的失落感。從尋根文學開始,文學的自我炒作愈演愈烈。批評界推波助瀾,掀起一次次貌似激進的話語革命。當吹捧、歌功頌德的批評不再容易吸引眼球的時候,罵派批評、酷評、症候批評就取而代之,風行一時,推出一代代批評界的明日之星。文壇活動家們組織出版《十作家批判書》、《十詩人批判書》、《十博士直擊中國文壇》等批判系列,大氣磅礴為20世紀中國文學寫悼詞,近年來又有很多大牌批評家長篇大論,指責當下文學創作存在的種種病象、症候、窘境和問題。於是人們欣喜地歡呼:批評正在恢復應有的尖鋭性、思想性和獨立性,這才是批評的真諦,這才是批評家的風骨!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剝離那層誇張搶眼的化粧,裸露其內在的批評立場,這些貌似尖鋭的批判性評論,大都會呈現出怯懦、騎牆、猥瑣、不倫不類、不中不西的真面目,讓人大失所望。由於在批評界有些歷練,我自信能夠破除文字的魅惑,射中批評家的腳後跟。在我看來,似乎恢復了批評品格而活力倍增的批評界,恰恰暴露出另外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而最嚴重的問題是:缺乏政治良知、社會責任感和問題意識,喪失民族性和原創性,玄學傾向,冬烘氣,洋涇浜化。或避重就輕,隔靴搔癢;或痴人説夢,大言欺世;或崇洋媚外,迷失自我——這就是批評界的某些怪現狀。

一直以來,批評家要求作家把握時代精神,寫出傳達時代情緒的經典之作。應當承認,這的確是古往今來一切偉大作品必備的品質。然而,這也反過來要求批評家首先必須深刻把握時代精神的內涵,敏鋭發現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獨立思考,敢於對現實發言,並樹立對社會、對文化、對民族、對人類的崇高理想,熱烈呼喚、積極推進理想的實現。這種積極進取、從介入現實出發去追尋夢想的批判立場,才是真正革命的批評立場。然而目前我們的批評,恰恰缺乏這種揭示時代精神、指斥時弊、促進改革的政治批判與社會批判的勇氣和眼光。具體而言,即突出表現為缺乏政治良知、社會關懷和問題意識。我始終認同美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批評家、理論家弗雷德裏克·詹姆遜的觀點:政治視角是一切閲讀和一切闡釋的絕對視域。在民主政治尚未完善、政治體制改革急需深化的當代中國,更是如此。xx的十七大報告專闢一章論述“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問題,可見黨中央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關注。思想家、哲學家、神學家可以超越現實尋找精神昇華、心靈救贖之路,而文藝批評家卻必須保持強烈的現實關懷、清醒的問題意識和尖鋭的政治批判性,這才是批評家道德良知的集中體現。因為只有這樣,文藝批評才能引導文藝創作實現價值的最大化——作為鏡像化的時代精神促進民族反思,推進社會進步,倡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進而追尋人類永恆夢想。文學是時代的記錄,是形象化的歷史,文學的基本向度是社會現實。因此批評家也絕不能脱離特定時代、特定社會環境而凌空蹈虛,用宏大、高尚、神聖的話語,來給鮮活湧動的文藝創作下套。可是當下批評界的流行話語是什麼呢?大致集錄一些來看一看吧:終極意義,永恆價值,終極關懷,精神救贖,道德理想,倫理力量,苦難意識,超越性尺度,精神境界,精神真實,精神高度,生命感覺,存在的本質,良心的向度,人性的深度……等等。這些超越政治意識形態侷限性的當代批評話語,無疑展現了廣闊的、深遠的、多元化的文化思想視野,標誌着整個時代的社會民主進程、文藝創作的高度自由。然而問題是:追求文藝的人類性價值、超越性精神向度,不應成為遮蔽現實性的迷思。如果批評家喪失基本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敏感性,對社會現實麻木不仁,批評也就喪失現實針對性這一最具活力的批評基礎,無法完成思想的深度建構。可悲的事實是:當王小波、莫言、閻連科、趙德發等優秀作家勇敢地揭露時弊,推進民主政治,追尋人類理想的時候,批評家卻裝聾作啞,顧左右而言他,用冠冕堂皇的話語把尖鋭的、現實的、批判性的政治立場,導向安全的、平滑的、終極性的審美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説,這種批評無疑充當了靈魂的麻醉劑。尤其是某些用基督教神學思想批判魯迅的批評家,更是忽視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核心問題,越過思想啟蒙、民主革命走向天國,借魯迅為自己舶來的理論墊腳。這究竟是逃避矛盾的懦夫行徑,還是販賣思想的冬烘氣?無論是發現問題的敏鋭、揭露矛盾的勇氣,還是抵達真實的深刻、追問意義的執着,魯迅都不愧為時代的巨人。而神學批判對魯迅的誤讀和曲解,恰好暴露了自己大言欺世的淺薄和避實就虛的滑頭。這種玄學化的批評,在當今中國的現實生存境遇中,暴露出拔着自己的頭髮上天的可笑與可悲。還有一種批評,則揪住作家文字表達、甚至標點符號中細枝末節、雞毛蒜皮的小問題大做文章,比國小教師還細心,比語言學家還刻板。另外,還有不少批評家集中火力對性描寫、暴力傾向進行道德審判,卻有意忽略相關作品在反思歷史、批判現實方面的政治良知和思想衝擊力。此外,還有大量批評打出抵制商品化,反對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反抗金錢腐蝕,堅守人文價值的旗號。從文化反思的角度看,這當然沒有錯。問題是,這種超越商品經濟的批評立場似乎忘記了至關重要的一點: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因此同樣喪失了發現時代重大問題的洞察力。

文藝批評的另一傾向是喪失民族性和原創性。考察當下文藝批評,似乎都在尋找精神資源、支援意識。而批評家們開出的藥方無一例外來自西方,取自異域。存在主義過時了,後殖民主義開始流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氾濫成災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捲土重來;英美文學病了,俄羅斯文學雄風再起。所謂中國傳統文化、美學理論,在批評家筆下只剩下了隻言片語的尋章摘句甚至斷章取義,似乎只是一種裝飾性的點綴,用來炫耀自己的國學功底。今天的批評家,很多頂着博士、博士後、博導的頭銜,其文章也就更多體現出學院派特色:不引用就無法顯示淵博的學識。於是離開引言就不會説話,評論變成了一件滿是補丁的百衲衣。對照新時期以來的文藝批評和五四時期的文藝批評,不得不承認一個可悲的現實:將近百年的現代化進程,並沒有形成中國特色的文藝思想理論體系,我們的批評標準仍然是西化的,我們的批評話語仍然是洋涇浜式的。中國文化精神的衰落由此可見。如此批評,如何承擔十七大提出的“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歷史重任?

以上思考,基於一個文學工作者、一個評論者的切身體會。也就是説,我自己也是一個怯懦的人。我的批評也同樣從邯鄲學步、掉書袋開始,經歷過純文學派、玄學派、學院派的話語轉化,最終發現:這種凌空蹈虛的努力使批評喪失了鋭利的鋒芒,不能切入社會現實的核心,從而也使終極性的意義追索失去支撐。因此,我真誠呼喚一種直面現實,表現出充沛的政治良知、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覺,從社會生活的核心問題入手,切實推進社會進步,促進民族文化繁榮興盛的批評立場。這種積極介入的批評才是時代需要的批評,才是真正勇敢的、革命的、有力的批評。

標籤: 檢討書 批評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p8kx7.html
專題